喚醒自癒力:從心到身,身到心,找回全面的健康
內容簡介
這是變動啟蒙的年代,也是疏離尋覓的年代
我們的身、心,該如何安放?
這個時代,資訊量和變化的速度早已超過我們身心的負荷。每個人都被焦慮、憤怒與擔心牽動,隨時分心,隨時跟自己過不去,難以集中,也難以放鬆。這種失衡與不諳,是現代人普遍的文明病,可以說是人類集體的危機。
《真原醫》是由楊定一博士多年為自己與朋友準備的實用提醒集結而成,而《喚醒自癒力:從心到身,身到新,找回全面的健康》則是為《康健雜誌》撰寫的專欄文章,比「全部生命系列」輕巧,非常適合生活忙碌的朋友閱讀。
療癒的奧秘,不在增添或學到什麼,而是親自體驗生命簡單的法則,活出我們本來就有的力量,喚醒自我療癒的本能。
本書選輯的文章充分反映現代人的困境,也帶來解答──幫助讀者從接受現況開始,透過呼吸統合身心,在五官和頭腦的日常體驗,以感恩點點滴滴轉動心情,放過個人的侷限和痛苦,擁抱更廣大的生命觀點,活得圓滿,活得快樂。
------------------------------------------------------------------------------------------------------------------------------------------
「全部生命系列」簡介
人的健康,身、心、靈從來沒有分開過。楊定一站在全人健康的角度,重新整合從古到今、世界各地的健康法門與哲學系統,用現代的語言重新表達,幫助你我活出全部的生命潛能。
《真原醫》、《螺旋舞》、《結構調整》、《好睡》與《最簡單、居家隨時做的結構調整運動》是從身心,也就是從「有」看著這個世界。希望在這個快步調的社會,幫助你我身心做一個整合,希望每一個人回到均衡。畢竟,在失衡的狀態下,一個人隨時都會被身心的不均衡給拉扯,而難以體會生命更深的層面。然而,一切都是一體的展現。有了「全部生命系列」的基礎,自然可以在這個最完整的預防醫學的每一個角落,體會到愛、平等、寧靜與希望。
從《靜坐》,「全部生命系列」《全部的你》、《神聖的你》、《不合理的快樂》到《我是誰》、《集體的失憶》、《落在地球》、《定》、《奇蹟》,再到兩本問答《十字路口》、《插對頭》,以及之後的《時間的陷阱》、《短路》、《頭腦的東西》、《無事生非》、《清醒地睡》、《我:弄錯身分的個案》、《豐盛》、《唯識》、《必要的創傷》、《轉捩點》、《療癒的飲食與斷食》、《呼吸,為了療癒》、《水仙》、《中道》,逐漸地,自然移動角度,從二元對立轉到一體,從「空」看著「有」,從內心看著外在,從「在」看著「做」,從「心」看著「人」。
隨著每一個作品,我們深入的,不是知識,而是每一個人內心都有的層面——生命最深的智慧與慈悲。這,是人類終極的療癒。
我們的身、心,該如何安放?
這個時代,資訊量和變化的速度早已超過我們身心的負荷。每個人都被焦慮、憤怒與擔心牽動,隨時分心,隨時跟自己過不去,難以集中,也難以放鬆。這種失衡與不諳,是現代人普遍的文明病,可以說是人類集體的危機。
《真原醫》是由楊定一博士多年為自己與朋友準備的實用提醒集結而成,而《喚醒自癒力:從心到身,身到新,找回全面的健康》則是為《康健雜誌》撰寫的專欄文章,比「全部生命系列」輕巧,非常適合生活忙碌的朋友閱讀。
療癒的奧秘,不在增添或學到什麼,而是親自體驗生命簡單的法則,活出我們本來就有的力量,喚醒自我療癒的本能。
本書選輯的文章充分反映現代人的困境,也帶來解答──幫助讀者從接受現況開始,透過呼吸統合身心,在五官和頭腦的日常體驗,以感恩點點滴滴轉動心情,放過個人的侷限和痛苦,擁抱更廣大的生命觀點,活得圓滿,活得快樂。
------------------------------------------------------------------------------------------------------------------------------------------
「全部生命系列」簡介
人的健康,身、心、靈從來沒有分開過。楊定一站在全人健康的角度,重新整合從古到今、世界各地的健康法門與哲學系統,用現代的語言重新表達,幫助你我活出全部的生命潛能。
《真原醫》、《螺旋舞》、《結構調整》、《好睡》與《最簡單、居家隨時做的結構調整運動》是從身心,也就是從「有」看著這個世界。希望在這個快步調的社會,幫助你我身心做一個整合,希望每一個人回到均衡。畢竟,在失衡的狀態下,一個人隨時都會被身心的不均衡給拉扯,而難以體會生命更深的層面。然而,一切都是一體的展現。有了「全部生命系列」的基礎,自然可以在這個最完整的預防醫學的每一個角落,體會到愛、平等、寧靜與希望。
從《靜坐》,「全部生命系列」《全部的你》、《神聖的你》、《不合理的快樂》到《我是誰》、《集體的失憶》、《落在地球》、《定》、《奇蹟》,再到兩本問答《十字路口》、《插對頭》,以及之後的《時間的陷阱》、《短路》、《頭腦的東西》、《無事生非》、《清醒地睡》、《我:弄錯身分的個案》、《豐盛》、《唯識》、《必要的創傷》、《轉捩點》、《療癒的飲食與斷食》、《呼吸,為了療癒》、《水仙》、《中道》,逐漸地,自然移動角度,從二元對立轉到一體,從「空」看著「有」,從內心看著外在,從「在」看著「做」,從「心」看著「人」。
隨著每一個作品,我們深入的,不是知識,而是每一個人內心都有的層面——生命最深的智慧與慈悲。這,是人類終極的療癒。
目錄
出版緣起 享受臣服、練習自癒 蕭富元
作 者 序 療癒,本來就在
輯一 動盪時代的情緒功課
1接受生命的安排,反而讓心靈自由
2轉變的第一步:隨時為情緒踩煞車
3透過情緒功課,建立正向迴路
4放下受害傾向,放過對外界的依賴
5放過世界,世界也會放過你
6接受瞬間,是最理性的決定
輯二 活在當下
7此時此刻就是最好的時刻
8放下強烈的我,完全投入當下,地球與人類才可能永續
9一個功課,解開煩惱的牢籠
10從腦落到心,生命自然帶來解答
11簡化生命,活出「心」
12失眠,最好的療癒機會
輯三 善用呼吸譜,帶動身心自癒力
13慢下來,輕鬆簡化人生
14最簡單的呼吸練習
15用鼻子呼吸,啟動身心健康
16鼻子呼吸,是減少生病的第一道防線
17諧振式呼吸,帶動身心和諧的運作
18呼吸,解鎖身心的轉化
19全方位的轉化身心工具
20短暫閉氣,重新設定身心壓力反應
21透過呼吸,釋放悶住的情緒
22靈活採用呼吸法,讓創傷成為完全打開的門
輯四 快樂從自己開始
23快樂,一生最大的決定
24原來快樂會感染
25想快樂一輩子,就去幫助人
26放下心頭重擔,快樂其實是天性
27快樂是最好的習慣
28選擇快樂,是選擇接受瞬間帶來的一切
29對每一個生命的瞬間微笑
輯五 五感療癒身心
30簡化生命,享受生命
31跟著太陽走,帶動身心療癒節奏
32聲音的療癒力量
33「聽」體驗,回到這裡、現在
34用香氣活化身心療癒
35修正飲食,找回身心的自癒力
36享受真食物的原滋味
37吃得健康,和身體一起活出快樂
38動起來,身心自然舒暢
39提高休息效率,愈忙愈要動
40按摩,幫助釋放身體的老舊能量
41透過呼吸,將意識帶往身體,統合身心
輯六 感恩帶來豐盛
42進入感恩的祝福場
43我們相信什麼,就會看到什麼
44愛護內心的家,不要留住悔恨與煩惱
45讚美所有來到我們眼前的人
46練習感恩,將煩惱交給生命
47用感恩融化習氣,人生不再受苦
48用感恩連結內心神聖空間
49帶動生命正向的能量
50在人生的相遇裡,真心服務,真心感激
作 者 序 療癒,本來就在
輯一 動盪時代的情緒功課
1接受生命的安排,反而讓心靈自由
2轉變的第一步:隨時為情緒踩煞車
3透過情緒功課,建立正向迴路
4放下受害傾向,放過對外界的依賴
5放過世界,世界也會放過你
6接受瞬間,是最理性的決定
輯二 活在當下
7此時此刻就是最好的時刻
8放下強烈的我,完全投入當下,地球與人類才可能永續
9一個功課,解開煩惱的牢籠
10從腦落到心,生命自然帶來解答
11簡化生命,活出「心」
12失眠,最好的療癒機會
輯三 善用呼吸譜,帶動身心自癒力
13慢下來,輕鬆簡化人生
14最簡單的呼吸練習
15用鼻子呼吸,啟動身心健康
16鼻子呼吸,是減少生病的第一道防線
17諧振式呼吸,帶動身心和諧的運作
18呼吸,解鎖身心的轉化
19全方位的轉化身心工具
20短暫閉氣,重新設定身心壓力反應
21透過呼吸,釋放悶住的情緒
22靈活採用呼吸法,讓創傷成為完全打開的門
輯四 快樂從自己開始
23快樂,一生最大的決定
24原來快樂會感染
25想快樂一輩子,就去幫助人
26放下心頭重擔,快樂其實是天性
27快樂是最好的習慣
28選擇快樂,是選擇接受瞬間帶來的一切
29對每一個生命的瞬間微笑
輯五 五感療癒身心
30簡化生命,享受生命
31跟著太陽走,帶動身心療癒節奏
32聲音的療癒力量
33「聽」體驗,回到這裡、現在
34用香氣活化身心療癒
35修正飲食,找回身心的自癒力
36享受真食物的原滋味
37吃得健康,和身體一起活出快樂
38動起來,身心自然舒暢
39提高休息效率,愈忙愈要動
40按摩,幫助釋放身體的老舊能量
41透過呼吸,將意識帶往身體,統合身心
輯六 感恩帶來豐盛
42進入感恩的祝福場
43我們相信什麼,就會看到什麼
44愛護內心的家,不要留住悔恨與煩惱
45讚美所有來到我們眼前的人
46練習感恩,將煩惱交給生命
47用感恩融化習氣,人生不再受苦
48用感恩連結內心神聖空間
49帶動生命正向的能量
50在人生的相遇裡,真心服務,真心感激
序/導讀
享受臣服、練習自癒
蕭富元 康健雜誌執行長
這不是一篇序,而是一個臣服的故事。
2011年,當時我在《天下雜誌》擔任總主筆。那一年也是《天下》創刊30週年,從年初開始忙碌製作一系列專題,東奔西走,不知疲憊。9月底,在公司提供的健康檢查裡,意外發現肺部有腫瘤。最初以為手術切除「拆彈」後就沒事了,但命運之神還沒放手,更大的打擊接踵而來:腫瘤切片確認淋巴有癌細胞,病情從一期「升等」為三期,需要化療,預估五年存活率約三成。
那年我46歲,驚駭自己和生命終點的距離,竟那麼近,彷彿再一步,就會跨過。
猶豫過、惶恐過、解決過,開始每兩週一次的化療注射。有一天,《天下》、《康健》創辦人殷允芃來看我,帶了一些對我來說很陌生的營養補品。殷發行人說她去長庚生技拜訪楊定一,楊博士聽她轉述我的狀況,特地要她帶這些長庚研發的營養品,要我每天好好呼吸,並感謝身體的器官。
我不認識楊博士,只知道他是在巴西長大的天才,講的觀念「雲裡霧裡不好懂」。不過,天天好好呼吸、好好感謝身體,我做得到。就從那時一直做到現在,不曾中斷。這也表示,我不但活過存活率約三成的5年,還活跳跳至今。
生病後隔年,2012年,楊博士在《康健雜誌》出版第一本書《真原醫》、並開始固定每月寫專欄。楊博士筆耕不輟,一寫,已有14年。這期間,《康健》共出版楊博士29本書,每本書都暢銷、長銷。
2023年,我從《天下》轉任《康健》,第一件要事,是傳WhatsApp給楊博士,告訴他,我已經轉來為他出書、刊專欄的雜誌社。很神奇,他和我素未謀面,卻用一種間接而有力的方式「改變」了我。楊博士聽了我這一段曲折,也覺得神奇,直說:「這真是個miracle(奇蹟)」。
我是讀了這本集結楊博士歷年《康健》專欄文章的書稿後,才體悟到,我經歷的一切並不是「奇蹟」,而是「臣服」。
過去我並不真正理解楊博士常說的「臣服」,但他在書裡說的一段話打中我:「不去分析、不去解釋、不去評價自己反應的好壞,不去擔心情緒帶來的感受代表了什麼意義,我們只是讓它自在演變……表面上好像發生了那麼多事,有恐懼、有焦慮,有好精彩的人生故事。但,對我們完全沒有事。……臣服的心境,反映在這個接受的過程。接受,也就是臣服自然而然的結果。」
楊博士說的臣服,是接受對立、動盪、不安、痛苦等種種現象,不做任何抵抗,感謝一切讓我們體會到世界的脆弱與無常,懂得享受當前。即使這個當下,是身在悲慘、痛楚、悲哀的情境,都可以全面接受,「還能反問自己『都這樣了,又怎樣?So What?』」
聽起來很消極,我親身實踐後,反而覺得是很強的積極行動力。
瑞士裔美籍精神科醫師庫伯勒-羅絲(Elisabeth Kübler-Ross)曾提出著名的悲傷五階段模型:否認、憤怒、懇求、沮喪、接受,我常常回想,或許是因為讀了楊博士的文章,我並未經歷前兩個階段,三、四階段的歷程也很短暫。我很快就到達第五階段「接受」;或許,這就是臣服。臣服之後,開始每天不間斷的自癒練習。
楊博士的著述自成一個深奧的宇宙,《喚醒自癒力》是楊博士在《康健》出版的第30本書,我認為這本書是進入楊博士那個宇宙的「任意門」。全書分為六輯:動盪時代下的情緒功課、活在當下、善用呼吸、快樂、五感療癒、練習感恩,每一輯都可以作為進入楊博士思想的入門鑰匙。
很感謝楊博士在無意間帶領我走過這趟歷時十幾年的臣服之旅。也期待您能在閱讀的旅程中,和我一樣享受臣服、練習自癒。
作者序
療癒,本來就在
這幾年,我在美國的工作非常忙碌,偶爾接到《康健雜誌》執行長蕭富元女士的問候。她一方面關心寫作計畫,也想知道有什麼專案是康健可以協助進行的。在交流中,她提過好幾次,希望把過去十幾年的專欄文章整理成書,幫助更多讀者接觸真原醫和全部生命的觀念。
對於這提議,我一開始覺得沒有迫切的必要。畢竟,十多年來已經有了30本全部生命系列的作品,又累積了幾百個小時的靜心引導錄音,還有過去和風潮音樂合作的13個靜心專輯,以及請同仁示範的各種運動影音課程。對追求身心健康和意識轉化的讀者,早就有一整套豐富的資料庫可以取用。相形之下,專欄文章好像簡短了些,最多是作為入門的介紹,並帶來一些簡單的練習。
但我也好奇,想知道從康健同仁的眼光,她們會為新讀者整理出怎樣的一本書?所以我今年也同意執行長的想法,歡迎她們著手進行。
不知不覺,《喚醒自癒力》已經成形。由於是多年來透過口述請同仁一期一期整理的專欄文章,我還是希望保持一致,也請協助全部生命系列寫作的編者陳夢怡做一些必要的修改。現在回頭看,這些選文已經涵蓋了一定的廣度,從靈性到健康,又從健康回到靈性的實踐,將全人醫學和整體醫學的精神做了相當實用的說明,讓讀者在生活中可以直接採用。
從這本書,我也體會到康健出版總編輯王慧雲女士和編輯高儷綾女士對讀者的愛心。她們從現代人的困境出發,將文章歸納為幾個大主題,包括動盪時代的情緒功課、活在當下、呼吸譜、快樂、身心療癒、感恩與豐盛。這樣的編排順序既反映了現代的問題意識,也帶出從生命和療癒智慧出發的解決方案──提醒讀者生命態度要先有一種大轉變,再介紹療癒的理論和方法。這確實反映了我多年推廣的重點,也切合時代的需要。
幾十年來,人類的步調愈來愈快,變化再變化,每個人都難以消化。世界的秩序開始崩解,到處都可以見到混亂、隔閡、強烈的二元對立,人和人缺乏信任,到哪裡都沒有安全感。
對此,我們有相當多的方法,可以為身心帶來徹底的轉變。然而,全部生命和真原醫的療癒,和一般的認知是剛好顛倒──要喚醒生命的療癒力量,並不是把焦點放在某個局部的症狀或問題,而是站在生命的整體、身心靈的全面來面對,並且從整體的整合、整體的諧振著手。
我也要提醒讀者,取得健康、快樂與豐盛,和找回自己的真實,完全是同一件事。想找回自己,首先要接受自己、接受其他、接受世界、接受一切,或者說原諒自己也原諒別人。從這種臣服、放過、感恩的心態出發,接下來的靜坐、淨化和練習才會有效果。
可以說,放下個人的習氣,徹底臣服,並坦然接受自己的現況,是我們為身心健康和意識轉化可以做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準備。接下來,我們也就有機會透過練習帶來徹底的轉變,走出自我的錯覺和困境,找回自己的真實,完成這一生來到地球的目的。
儘管世界紛擾不安,我們內在始終有一種全面而整合的療癒力量,等著我們去「喚醒」。這本書此時推出,可以說是剛剛好的時間點。在充斥混亂、分裂與對立的時代,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回歸自己,重新開始。
在此,我將這本書推薦給所有渴望療癒、尋求身心合一的讀者,也希望它能為你打開一扇通往「真原醫」和「全部生命系列」的大門。
最後,再次向《康健》蕭富元女士和王慧雲女士、高儷綾女士,長年協助推廣的同仁陳靜雯和呂欣欣、費心照顧這本書的陳夢怡和所有同仁,表達我最深的感謝。
蕭富元 康健雜誌執行長
這不是一篇序,而是一個臣服的故事。
2011年,當時我在《天下雜誌》擔任總主筆。那一年也是《天下》創刊30週年,從年初開始忙碌製作一系列專題,東奔西走,不知疲憊。9月底,在公司提供的健康檢查裡,意外發現肺部有腫瘤。最初以為手術切除「拆彈」後就沒事了,但命運之神還沒放手,更大的打擊接踵而來:腫瘤切片確認淋巴有癌細胞,病情從一期「升等」為三期,需要化療,預估五年存活率約三成。
那年我46歲,驚駭自己和生命終點的距離,竟那麼近,彷彿再一步,就會跨過。
猶豫過、惶恐過、解決過,開始每兩週一次的化療注射。有一天,《天下》、《康健》創辦人殷允芃來看我,帶了一些對我來說很陌生的營養補品。殷發行人說她去長庚生技拜訪楊定一,楊博士聽她轉述我的狀況,特地要她帶這些長庚研發的營養品,要我每天好好呼吸,並感謝身體的器官。
我不認識楊博士,只知道他是在巴西長大的天才,講的觀念「雲裡霧裡不好懂」。不過,天天好好呼吸、好好感謝身體,我做得到。就從那時一直做到現在,不曾中斷。這也表示,我不但活過存活率約三成的5年,還活跳跳至今。
生病後隔年,2012年,楊博士在《康健雜誌》出版第一本書《真原醫》、並開始固定每月寫專欄。楊博士筆耕不輟,一寫,已有14年。這期間,《康健》共出版楊博士29本書,每本書都暢銷、長銷。
2023年,我從《天下》轉任《康健》,第一件要事,是傳WhatsApp給楊博士,告訴他,我已經轉來為他出書、刊專欄的雜誌社。很神奇,他和我素未謀面,卻用一種間接而有力的方式「改變」了我。楊博士聽了我這一段曲折,也覺得神奇,直說:「這真是個miracle(奇蹟)」。
我是讀了這本集結楊博士歷年《康健》專欄文章的書稿後,才體悟到,我經歷的一切並不是「奇蹟」,而是「臣服」。
過去我並不真正理解楊博士常說的「臣服」,但他在書裡說的一段話打中我:「不去分析、不去解釋、不去評價自己反應的好壞,不去擔心情緒帶來的感受代表了什麼意義,我們只是讓它自在演變……表面上好像發生了那麼多事,有恐懼、有焦慮,有好精彩的人生故事。但,對我們完全沒有事。……臣服的心境,反映在這個接受的過程。接受,也就是臣服自然而然的結果。」
楊博士說的臣服,是接受對立、動盪、不安、痛苦等種種現象,不做任何抵抗,感謝一切讓我們體會到世界的脆弱與無常,懂得享受當前。即使這個當下,是身在悲慘、痛楚、悲哀的情境,都可以全面接受,「還能反問自己『都這樣了,又怎樣?So What?』」
聽起來很消極,我親身實踐後,反而覺得是很強的積極行動力。
瑞士裔美籍精神科醫師庫伯勒-羅絲(Elisabeth Kübler-Ross)曾提出著名的悲傷五階段模型:否認、憤怒、懇求、沮喪、接受,我常常回想,或許是因為讀了楊博士的文章,我並未經歷前兩個階段,三、四階段的歷程也很短暫。我很快就到達第五階段「接受」;或許,這就是臣服。臣服之後,開始每天不間斷的自癒練習。
楊博士的著述自成一個深奧的宇宙,《喚醒自癒力》是楊博士在《康健》出版的第30本書,我認為這本書是進入楊博士那個宇宙的「任意門」。全書分為六輯:動盪時代下的情緒功課、活在當下、善用呼吸、快樂、五感療癒、練習感恩,每一輯都可以作為進入楊博士思想的入門鑰匙。
很感謝楊博士在無意間帶領我走過這趟歷時十幾年的臣服之旅。也期待您能在閱讀的旅程中,和我一樣享受臣服、練習自癒。
作者序
療癒,本來就在
這幾年,我在美國的工作非常忙碌,偶爾接到《康健雜誌》執行長蕭富元女士的問候。她一方面關心寫作計畫,也想知道有什麼專案是康健可以協助進行的。在交流中,她提過好幾次,希望把過去十幾年的專欄文章整理成書,幫助更多讀者接觸真原醫和全部生命的觀念。
對於這提議,我一開始覺得沒有迫切的必要。畢竟,十多年來已經有了30本全部生命系列的作品,又累積了幾百個小時的靜心引導錄音,還有過去和風潮音樂合作的13個靜心專輯,以及請同仁示範的各種運動影音課程。對追求身心健康和意識轉化的讀者,早就有一整套豐富的資料庫可以取用。相形之下,專欄文章好像簡短了些,最多是作為入門的介紹,並帶來一些簡單的練習。
但我也好奇,想知道從康健同仁的眼光,她們會為新讀者整理出怎樣的一本書?所以我今年也同意執行長的想法,歡迎她們著手進行。
不知不覺,《喚醒自癒力》已經成形。由於是多年來透過口述請同仁一期一期整理的專欄文章,我還是希望保持一致,也請協助全部生命系列寫作的編者陳夢怡做一些必要的修改。現在回頭看,這些選文已經涵蓋了一定的廣度,從靈性到健康,又從健康回到靈性的實踐,將全人醫學和整體醫學的精神做了相當實用的說明,讓讀者在生活中可以直接採用。
從這本書,我也體會到康健出版總編輯王慧雲女士和編輯高儷綾女士對讀者的愛心。她們從現代人的困境出發,將文章歸納為幾個大主題,包括動盪時代的情緒功課、活在當下、呼吸譜、快樂、身心療癒、感恩與豐盛。這樣的編排順序既反映了現代的問題意識,也帶出從生命和療癒智慧出發的解決方案──提醒讀者生命態度要先有一種大轉變,再介紹療癒的理論和方法。這確實反映了我多年推廣的重點,也切合時代的需要。
幾十年來,人類的步調愈來愈快,變化再變化,每個人都難以消化。世界的秩序開始崩解,到處都可以見到混亂、隔閡、強烈的二元對立,人和人缺乏信任,到哪裡都沒有安全感。
對此,我們有相當多的方法,可以為身心帶來徹底的轉變。然而,全部生命和真原醫的療癒,和一般的認知是剛好顛倒──要喚醒生命的療癒力量,並不是把焦點放在某個局部的症狀或問題,而是站在生命的整體、身心靈的全面來面對,並且從整體的整合、整體的諧振著手。
我也要提醒讀者,取得健康、快樂與豐盛,和找回自己的真實,完全是同一件事。想找回自己,首先要接受自己、接受其他、接受世界、接受一切,或者說原諒自己也原諒別人。從這種臣服、放過、感恩的心態出發,接下來的靜坐、淨化和練習才會有效果。
可以說,放下個人的習氣,徹底臣服,並坦然接受自己的現況,是我們為身心健康和意識轉化可以做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準備。接下來,我們也就有機會透過練習帶來徹底的轉變,走出自我的錯覺和困境,找回自己的真實,完成這一生來到地球的目的。
儘管世界紛擾不安,我們內在始終有一種全面而整合的療癒力量,等著我們去「喚醒」。這本書此時推出,可以說是剛剛好的時間點。在充斥混亂、分裂與對立的時代,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回歸自己,重新開始。
在此,我將這本書推薦給所有渴望療癒、尋求身心合一的讀者,也希望它能為你打開一扇通往「真原醫」和「全部生命系列」的大門。
最後,再次向《康健》蕭富元女士和王慧雲女士、高儷綾女士,長年協助推廣的同仁陳靜雯和呂欣欣、費心照顧這本書的陳夢怡和所有同仁,表達我最深的感謝。
試閱
【書摘1】
用最輕鬆的呼吸練習,打開生命的靈活性
我們處在放鬆狀態時,例如要醒未醒的瞬間,呼吸是深而長的,而且通常自然是腹式呼吸。但現代人日常生活的步調很急,當我們意識到時間不夠、孩子尚未起床、還沒準備好出門、進度來不及完成……等帶來壓力的狀況,不知不覺,原本深長舒暢的呼吸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緊繃的肩膀、倉促的呼吸。
面對一天,我們失去了從容,也失去了生命最原初、最自然的呼吸。有些人甚至繃到失去了感覺。一整天忙得沒有味道、笑不出來,幾乎忘了活著的滋味。
(小標) 為緊繃身心帶來放鬆,打哈欠是最佳呼吸練習
我時常建議身邊的朋友,可以的話,一早或白天忙碌的空檔中,做個簡單的練習──打哈欠。
笑,是給自己忙碌的腦海落下一個空檔。打哈欠,也是一樣的,為身心的緊張帶來一個換氣的空檔。就好像按了一個鈕,讓身體從緊繃的壓力狀態,很快轉到放鬆的反應模式,而可以重新迎接一天。
大家都打過哈欠,但幾乎不會想到打哈欠就是一種呼吸的練習,而且是可以打破身心慣性的呼吸練習。
現在,你就可以試試看。張開雙手,把胸膛打開,手往上抬,張大嘴巴,打一個大大的哈欠。大口吸氣,把新鮮的氣自然帶進身體;大口吐氣,讓積存了不知道多久的疲憊可以融化、流出來。同時,也伸伸懶腰,讓腰、後背、肩膀肌肉都得到徹底的拉伸、徹底的放鬆。
華人一般都很認真、怕犯錯,常常把呼吸練習當作好嚴肅的功課,好像怕多或少呼吸1秒就會有異常。在演講的場合,我看聽眾有時候很疲累、放鬆不來,也會半開玩笑地請他們連續打十幾個哈欠。只要開始打哈欠,不用多久,很明顯每個人的臉部肌肉都鬆了下來,心情也開朗了。有些小朋友還會在打哈欠時發出一些怪聲,把大家都逗得笑起來。
(小標) 呼吸快慢隨順當下,重啟靈活身心好健康
這種自然地放鬆、敞開地笑,也就帶來一個空檔,讓我們瞬間從各種自認為很重要的顧慮、擔憂和念頭裡解放出來,而聽得進一些心裡話,可以體會得到身心。接下來,無論是朗誦、慢呼吸、甚至閉氣,都不再是嚴肅的功課,反而可以成為一種享受。
一個人要健康,首先要恢復個人的靈活性,包括呼吸的靈活性、生命態度的靈活性。真正健康的呼吸是可以快,也可以慢。重要的是,符合個人眼前的需要,而不是死板地守住某一種固定的步調來進行。
這就是我希望透過「清醒的呼吸」,運用各式各樣的呼吸,打破原本的慣性,真正用享受、慶祝、度假的心情來活這一生。一個人很自在,充分活出生命的全部,即使面對人生的創傷和打擊,也能隨時回到呼吸,回到沒有離開過的心。
打開生命的靈活性,面對這一生,圓滿、健康、快樂就在眼前。
【書摘2】
用感恩連結內心神聖空間
現代社會的生活和工作步調,是快還要更快,而讓我們的心情和自在隨時受到挑戰。時間的擠壓、突發的大小狀況,怎麼安排都不可能妥當。有些朋友則是正在人生的關卡,工作的關係或感情上遇到解不開的難題,或者長期超出負荷的經濟壓力。這種情況,不只讓人難以放鬆,隨之而來的緊繃和焦慮還會滲透到睡眠,讓人連休息的空間都失去。
我們摸摸自己的肩膀、背部和手臂,很容易觀察到,明明沒有做需要出力的動作,但肌肉總是緊的。這種無意識的緊繃持續久了,自然累積成腰痠背痛和身體各處的莫名疼痛,反映了心情和壓力反應帶來的萎縮。
這幾十年來,我們的社會從對身心壓力完全陌生,到現在已經有許多專業的單位開始推廣新的健康觀念,示範如何透過各式各樣的身體工作(bodywork),包括飲食、按摩、運動、呼吸練習、能量療癒、靜坐和休息,調整我們身心的基礎頻率,讓壓力反應可以踩一個剎車。這都是很好的方法。從身心不同的層面切入,將卡住的能量解開,或至少得到一個管道去排解。
我時常跟身邊的朋友說,身體是我們生存、療癒、修行、理解生命意義的一個很重要的工具。從身體著手,不光可以得到健康,還可以回到生命的圓滿,找回生命的神聖。
要這麼做,最簡單的方法,也就是感恩。
(小標)感恩的不是別人,是自己的身心
我們難免會遇到困難,覺得委屈,感到生存空間被壓縮,一口氣憋著非常難受,甚至已經快要管不住眼淚。這時候,試試看,正是我們可以感恩的時候。
要感恩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我們這個身體,這個身心。
首先,感謝自己可以承受這麼多,感謝自己有各式各樣的考慮,感謝自己還在替別人著想,感謝自己即使忙亂還是想把事情做好。
透過感恩,對自己表達尊重和肯定。
接下來,體會自己還在呼吸,謝謝身體一呼一吸,維持這個生命。體會自己的肩膀,謝謝肩膀在我們心裡有事時立即緊繃起來,想替我們承擔。體會自己後背的肌肉,謝謝脊椎和背肌盡了全力,讓我們能有尊嚴地面對自己,面對人間。體會手腳的緊繃,謝謝這最忠實的手足隨時準備行動,向人生的目標前進。就這樣,體會身體的每一個角落,感謝這個部位、這個器官、這個組織、這個細胞為我們的生存發揮功能,讓我們能發揮,能有所表現。
對這一切,我們衷心感謝。
有眼淚,讓它出來,感謝我們能夠哭泣,感謝我們的心是柔軟的,感謝一滴又一滴的淚水,為我們淨化委屈,帶走傷痛。有情緒,我們也明白,感謝自己還是活的,還有生命,還有這美好的本能反應。
感謝自己,無論在什麼情況,沒有忘記過保護自己,保護身邊的人。
很奇妙的是,生活和關係的難題並沒有改變,我們只是轉了一個心態,開始體會自己,感謝自己,不知不覺,肩背已經柔軟了下來,呼吸變得比較深長,而我們凝結的痛苦也不再那麼堅固,腦袋開始轉得動,可以想出其他的解決方法。
人生,不完美,但可以接受。
(小標) 無條件的感恩,問題就解決一半
不論受到怎樣的委屈或困難,一個人只要充滿感恩,而且是無條件的感恩,可以說人生的問題已經解決一半了。
透過感恩,生活不再是困住我們的牢籠。透過感恩,我們讓雜亂的思緒沉澱下來,讓生命的靈感浮現,就好像為自己打開了一個有光亮、可以好好呼吸、好好學習的空間。
我用「神聖空間」來稱呼這樣的一個空間。我們隨時可以回到這神聖的空間,因為它只是反映我們神聖的本質,只是我們在人間的摩擦和考驗裡忘記了,不知不覺讓自己活在萎縮裡。
感恩,是進入這個神聖空間的鑰匙,讓情緒和感受安定下來,讓腦海重新清明,讓我們重新面對人間。
隨時回到這樣的神聖空間,即使遇到困難,或是內心的創傷又浮現出來,但我們已經可以踩一個剎車,將自己的反應簡化再簡化,到最後只剩下肯定──對自己的肯定,對生命本質的肯定。
肯定,也只是隨時投入下一個瞬間,不再扛著過去、扛著受傷的記憶、扛著情緒的重擔。
感恩,肯定,每個瞬間都是神聖的空間,每個念頭都是神聖的念頭,每個動作都是神聖的動作。我們自然是神聖的生命。這時候,還需要懷疑自己嗎?
【書摘3】
失眠,最好的療癒機會
其實,失眠最多是反映我們過度緊繃,並不是一種生理的疾病。可惜的是,我們深受現代生活快步調的影響,就連放鬆、睡眠和休息都想速成。
還記得人生第一次失眠嗎?我們小時候,幾乎沒有睡眠的問題,只是隨著年紀增加,心理負擔重了,睡眠也少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失眠,或許也象徵了一個人逐漸成熟,需要面對更多人生挑戰的里程碑。許多認真的朋友步入責任最沉重的中年,難免都有失眠困擾。
在現代,失眠確實普遍。有人統計過,光是在台灣,10個人就有1個有長期失眠困擾。畢竟,我們活在凡事講求效率的世代,手頭總是同時進行好幾件工作,這種步調使得我們很難專注,不敢專注,更別說好好放鬆。如果我們始終緊繃浮躁,交感神經緊張的作用不曾停過,到了晚上,要能活化副交感神經的放鬆反應好好睡一覺,談何容易?
其實,失眠最多是反映我們過度緊繃,並不是一種生理的疾病。可惜的是,我們深受現代生活步調快速的影響,就連放鬆、睡眠和休息都想速成。於是,在強調物質作用的觀點下,失眠也就被簡化成一種可靠藥物解決的疾病。
我們的身心其實是多層面的組合,睡眠的質與量,除了藥物涉及的生化層面,還有其他層面是我們可以著力的。就我多年的觀察和體會,睡眠其實不是「因」,而是「果」。從更深的層面來看,失眠,也只是反映我們對人生、別人和自己的認知和態度,已經產生了顯著的失衡。
(小標)面對失眠,徹底轉一個念
當然,一般人不會輕易接受這個觀點。首先,普遍的想法是:先打退失眠這個「罪魁禍首」,好像解決了失眠,就可以解決所有麻煩和困擾。此外,多數人都習慣了「往外找」的思維方式,有任何不對勁,就認為解答一定在外頭。兩相結合,我們自我矛盾而不自知:一方面把失眠當作一切問題的起源,而又認為有一個更源頭的因素可以解決它。
我們可能根本沒想過,失眠,是我們自己活出來的,它本身只是「果」。要修正它,完全可以從我們自己開始。有些朋友或許還記得,我在《真原醫》提出一個觀念──健康要靠自己主動去經營,要從各層面讓生活回復平衡。我在《好睡》也提到,我們可以透過運動、均衡飲食、喝好水、呼吸練習,甚至是很簡單的曬曬太陽、流流汗改善睡眠品質。
然而,從我的角度來看,面對失眠,最重要的是對失眠的觀念做一個徹底的轉變。坦白說,對失眠抱著負面的認知,對身心的不良影響遠遠超過失眠本身。許多失眠的朋友都有過這樣的體驗:「萬一睡不著就糟了」的想法一竄進腦海,自然愈想愈擔心、愈想愈睡不著。隔天一早,渾沌的腦袋、煩躁的火氣、對自己樣樣不滿意……也就讓前一晚的擔心成真了。
希望改善睡眠的朋友,可以做個實驗,讓自己跳出「擔心失眠,反而更容易失眠」的無效迴圈,而同時修正自己對生命的態度。
(小標)放過失眠,也放過自己
失眠正是做這個實驗最好的機會。很簡單,只是提醒自己──不再把失眠當作一件天大的事,它其實是個轉化認知和人生態度最寶貴的機會。我也會叮嚀要做實驗的朋友,我們其實不需要強迫自己「不擔心」失眠,最多是在失眠時提醒自己──沒有一件事有絕對的重要性,即使睡不著,也沒有什麼關係。
試試看,親自去體會實驗前後的差異。
我過去談過,注意力放在哪裡,能量就到那裡,氣功談「意到氣到」就是這個意思。如果我們把失眠當作問題,不斷關注、給它能量,它自然會變成一個大問題。然而,假如我們不把失眠當作問題,即使睡不著也能平常看待,很奇妙,即使一整晚好像有睡又好像沒有睡,只要心情是快樂而寧靜的,多少還是能得到睡眠放鬆的效果。
只要做,早晚我們會體會到──只是把失眠看淡,問題竟然就淡了。一樣的原理,完全可以擴大到生活其他的層面。有煩惱、有不安,把它的後果看淡,問題自然也就淡了。
沒想到,放過失眠,我們竟然也就放過了自己,反而得到休息。甚至,透過失眠這個窗口,我們得到一個機會看清自己的失衡,修正自己的心態,帶來生命更深的療癒。
用最輕鬆的呼吸練習,打開生命的靈活性
我們處在放鬆狀態時,例如要醒未醒的瞬間,呼吸是深而長的,而且通常自然是腹式呼吸。但現代人日常生活的步調很急,當我們意識到時間不夠、孩子尚未起床、還沒準備好出門、進度來不及完成……等帶來壓力的狀況,不知不覺,原本深長舒暢的呼吸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緊繃的肩膀、倉促的呼吸。
面對一天,我們失去了從容,也失去了生命最原初、最自然的呼吸。有些人甚至繃到失去了感覺。一整天忙得沒有味道、笑不出來,幾乎忘了活著的滋味。
(小標) 為緊繃身心帶來放鬆,打哈欠是最佳呼吸練習
我時常建議身邊的朋友,可以的話,一早或白天忙碌的空檔中,做個簡單的練習──打哈欠。
笑,是給自己忙碌的腦海落下一個空檔。打哈欠,也是一樣的,為身心的緊張帶來一個換氣的空檔。就好像按了一個鈕,讓身體從緊繃的壓力狀態,很快轉到放鬆的反應模式,而可以重新迎接一天。
大家都打過哈欠,但幾乎不會想到打哈欠就是一種呼吸的練習,而且是可以打破身心慣性的呼吸練習。
現在,你就可以試試看。張開雙手,把胸膛打開,手往上抬,張大嘴巴,打一個大大的哈欠。大口吸氣,把新鮮的氣自然帶進身體;大口吐氣,讓積存了不知道多久的疲憊可以融化、流出來。同時,也伸伸懶腰,讓腰、後背、肩膀肌肉都得到徹底的拉伸、徹底的放鬆。
華人一般都很認真、怕犯錯,常常把呼吸練習當作好嚴肅的功課,好像怕多或少呼吸1秒就會有異常。在演講的場合,我看聽眾有時候很疲累、放鬆不來,也會半開玩笑地請他們連續打十幾個哈欠。只要開始打哈欠,不用多久,很明顯每個人的臉部肌肉都鬆了下來,心情也開朗了。有些小朋友還會在打哈欠時發出一些怪聲,把大家都逗得笑起來。
(小標) 呼吸快慢隨順當下,重啟靈活身心好健康
這種自然地放鬆、敞開地笑,也就帶來一個空檔,讓我們瞬間從各種自認為很重要的顧慮、擔憂和念頭裡解放出來,而聽得進一些心裡話,可以體會得到身心。接下來,無論是朗誦、慢呼吸、甚至閉氣,都不再是嚴肅的功課,反而可以成為一種享受。
一個人要健康,首先要恢復個人的靈活性,包括呼吸的靈活性、生命態度的靈活性。真正健康的呼吸是可以快,也可以慢。重要的是,符合個人眼前的需要,而不是死板地守住某一種固定的步調來進行。
這就是我希望透過「清醒的呼吸」,運用各式各樣的呼吸,打破原本的慣性,真正用享受、慶祝、度假的心情來活這一生。一個人很自在,充分活出生命的全部,即使面對人生的創傷和打擊,也能隨時回到呼吸,回到沒有離開過的心。
打開生命的靈活性,面對這一生,圓滿、健康、快樂就在眼前。
【書摘2】
用感恩連結內心神聖空間
現代社會的生活和工作步調,是快還要更快,而讓我們的心情和自在隨時受到挑戰。時間的擠壓、突發的大小狀況,怎麼安排都不可能妥當。有些朋友則是正在人生的關卡,工作的關係或感情上遇到解不開的難題,或者長期超出負荷的經濟壓力。這種情況,不只讓人難以放鬆,隨之而來的緊繃和焦慮還會滲透到睡眠,讓人連休息的空間都失去。
我們摸摸自己的肩膀、背部和手臂,很容易觀察到,明明沒有做需要出力的動作,但肌肉總是緊的。這種無意識的緊繃持續久了,自然累積成腰痠背痛和身體各處的莫名疼痛,反映了心情和壓力反應帶來的萎縮。
這幾十年來,我們的社會從對身心壓力完全陌生,到現在已經有許多專業的單位開始推廣新的健康觀念,示範如何透過各式各樣的身體工作(bodywork),包括飲食、按摩、運動、呼吸練習、能量療癒、靜坐和休息,調整我們身心的基礎頻率,讓壓力反應可以踩一個剎車。這都是很好的方法。從身心不同的層面切入,將卡住的能量解開,或至少得到一個管道去排解。
我時常跟身邊的朋友說,身體是我們生存、療癒、修行、理解生命意義的一個很重要的工具。從身體著手,不光可以得到健康,還可以回到生命的圓滿,找回生命的神聖。
要這麼做,最簡單的方法,也就是感恩。
(小標)感恩的不是別人,是自己的身心
我們難免會遇到困難,覺得委屈,感到生存空間被壓縮,一口氣憋著非常難受,甚至已經快要管不住眼淚。這時候,試試看,正是我們可以感恩的時候。
要感恩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我們這個身體,這個身心。
首先,感謝自己可以承受這麼多,感謝自己有各式各樣的考慮,感謝自己還在替別人著想,感謝自己即使忙亂還是想把事情做好。
透過感恩,對自己表達尊重和肯定。
接下來,體會自己還在呼吸,謝謝身體一呼一吸,維持這個生命。體會自己的肩膀,謝謝肩膀在我們心裡有事時立即緊繃起來,想替我們承擔。體會自己後背的肌肉,謝謝脊椎和背肌盡了全力,讓我們能有尊嚴地面對自己,面對人間。體會手腳的緊繃,謝謝這最忠實的手足隨時準備行動,向人生的目標前進。就這樣,體會身體的每一個角落,感謝這個部位、這個器官、這個組織、這個細胞為我們的生存發揮功能,讓我們能發揮,能有所表現。
對這一切,我們衷心感謝。
有眼淚,讓它出來,感謝我們能夠哭泣,感謝我們的心是柔軟的,感謝一滴又一滴的淚水,為我們淨化委屈,帶走傷痛。有情緒,我們也明白,感謝自己還是活的,還有生命,還有這美好的本能反應。
感謝自己,無論在什麼情況,沒有忘記過保護自己,保護身邊的人。
很奇妙的是,生活和關係的難題並沒有改變,我們只是轉了一個心態,開始體會自己,感謝自己,不知不覺,肩背已經柔軟了下來,呼吸變得比較深長,而我們凝結的痛苦也不再那麼堅固,腦袋開始轉得動,可以想出其他的解決方法。
人生,不完美,但可以接受。
(小標) 無條件的感恩,問題就解決一半
不論受到怎樣的委屈或困難,一個人只要充滿感恩,而且是無條件的感恩,可以說人生的問題已經解決一半了。
透過感恩,生活不再是困住我們的牢籠。透過感恩,我們讓雜亂的思緒沉澱下來,讓生命的靈感浮現,就好像為自己打開了一個有光亮、可以好好呼吸、好好學習的空間。
我用「神聖空間」來稱呼這樣的一個空間。我們隨時可以回到這神聖的空間,因為它只是反映我們神聖的本質,只是我們在人間的摩擦和考驗裡忘記了,不知不覺讓自己活在萎縮裡。
感恩,是進入這個神聖空間的鑰匙,讓情緒和感受安定下來,讓腦海重新清明,讓我們重新面對人間。
隨時回到這樣的神聖空間,即使遇到困難,或是內心的創傷又浮現出來,但我們已經可以踩一個剎車,將自己的反應簡化再簡化,到最後只剩下肯定──對自己的肯定,對生命本質的肯定。
肯定,也只是隨時投入下一個瞬間,不再扛著過去、扛著受傷的記憶、扛著情緒的重擔。
感恩,肯定,每個瞬間都是神聖的空間,每個念頭都是神聖的念頭,每個動作都是神聖的動作。我們自然是神聖的生命。這時候,還需要懷疑自己嗎?
【書摘3】
失眠,最好的療癒機會
其實,失眠最多是反映我們過度緊繃,並不是一種生理的疾病。可惜的是,我們深受現代生活快步調的影響,就連放鬆、睡眠和休息都想速成。
還記得人生第一次失眠嗎?我們小時候,幾乎沒有睡眠的問題,只是隨著年紀增加,心理負擔重了,睡眠也少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失眠,或許也象徵了一個人逐漸成熟,需要面對更多人生挑戰的里程碑。許多認真的朋友步入責任最沉重的中年,難免都有失眠困擾。
在現代,失眠確實普遍。有人統計過,光是在台灣,10個人就有1個有長期失眠困擾。畢竟,我們活在凡事講求效率的世代,手頭總是同時進行好幾件工作,這種步調使得我們很難專注,不敢專注,更別說好好放鬆。如果我們始終緊繃浮躁,交感神經緊張的作用不曾停過,到了晚上,要能活化副交感神經的放鬆反應好好睡一覺,談何容易?
其實,失眠最多是反映我們過度緊繃,並不是一種生理的疾病。可惜的是,我們深受現代生活步調快速的影響,就連放鬆、睡眠和休息都想速成。於是,在強調物質作用的觀點下,失眠也就被簡化成一種可靠藥物解決的疾病。
我們的身心其實是多層面的組合,睡眠的質與量,除了藥物涉及的生化層面,還有其他層面是我們可以著力的。就我多年的觀察和體會,睡眠其實不是「因」,而是「果」。從更深的層面來看,失眠,也只是反映我們對人生、別人和自己的認知和態度,已經產生了顯著的失衡。
(小標)面對失眠,徹底轉一個念
當然,一般人不會輕易接受這個觀點。首先,普遍的想法是:先打退失眠這個「罪魁禍首」,好像解決了失眠,就可以解決所有麻煩和困擾。此外,多數人都習慣了「往外找」的思維方式,有任何不對勁,就認為解答一定在外頭。兩相結合,我們自我矛盾而不自知:一方面把失眠當作一切問題的起源,而又認為有一個更源頭的因素可以解決它。
我們可能根本沒想過,失眠,是我們自己活出來的,它本身只是「果」。要修正它,完全可以從我們自己開始。有些朋友或許還記得,我在《真原醫》提出一個觀念──健康要靠自己主動去經營,要從各層面讓生活回復平衡。我在《好睡》也提到,我們可以透過運動、均衡飲食、喝好水、呼吸練習,甚至是很簡單的曬曬太陽、流流汗改善睡眠品質。
然而,從我的角度來看,面對失眠,最重要的是對失眠的觀念做一個徹底的轉變。坦白說,對失眠抱著負面的認知,對身心的不良影響遠遠超過失眠本身。許多失眠的朋友都有過這樣的體驗:「萬一睡不著就糟了」的想法一竄進腦海,自然愈想愈擔心、愈想愈睡不著。隔天一早,渾沌的腦袋、煩躁的火氣、對自己樣樣不滿意……也就讓前一晚的擔心成真了。
希望改善睡眠的朋友,可以做個實驗,讓自己跳出「擔心失眠,反而更容易失眠」的無效迴圈,而同時修正自己對生命的態度。
(小標)放過失眠,也放過自己
失眠正是做這個實驗最好的機會。很簡單,只是提醒自己──不再把失眠當作一件天大的事,它其實是個轉化認知和人生態度最寶貴的機會。我也會叮嚀要做實驗的朋友,我們其實不需要強迫自己「不擔心」失眠,最多是在失眠時提醒自己──沒有一件事有絕對的重要性,即使睡不著,也沒有什麼關係。
試試看,親自去體會實驗前後的差異。
我過去談過,注意力放在哪裡,能量就到那裡,氣功談「意到氣到」就是這個意思。如果我們把失眠當作問題,不斷關注、給它能量,它自然會變成一個大問題。然而,假如我們不把失眠當作問題,即使睡不著也能平常看待,很奇妙,即使一整晚好像有睡又好像沒有睡,只要心情是快樂而寧靜的,多少還是能得到睡眠放鬆的效果。
只要做,早晚我們會體會到──只是把失眠看淡,問題竟然就淡了。一樣的原理,完全可以擴大到生活其他的層面。有煩惱、有不安,把它的後果看淡,問題自然也就淡了。
沒想到,放過失眠,我們竟然也就放過了自己,反而得到休息。甚至,透過失眠這個窗口,我們得到一個機會看清自己的失衡,修正自己的心態,帶來生命更深的療癒。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