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都去看屍體:首爾大學最熱門的死亡學
韓國法醫柳成昊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述說死亡,讓我們學習面對並思索它。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二十年來負責超過一千五百起屍檢案件的韓國法醫柳成昊,
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述說死亡經常被忽略的最真實樣貌,
讓讀者可從學習思索死亡,學習人生。
「雖然我不清楚大家會不會被書名嚇到,
但我是本著一顆溫暖的心,
希望讀者能了解死亡才寫下這本書。」
「沒有人能免於死亡──
這是我們為什麼要學習面對它。」
許多人認為死亡學(thanatology)就是在談論死因、死亡條件和死後的世界,但作者身為每週要面對死亡的法醫學者,總是經常為死者的死因跟死亡方式而煩惱,他試圖以法醫學者的職業眼光,分享對死亡的不同觀點與領悟,讓讀者活得更勇敢。因為學習死亡是人生最值得的學習。
書中他不只敘述身為法醫的實際工作、社會看待死亡的觀點,也舉例說明法醫如何判斷死因及後續對判決的影響。他介紹多起真實事例,把學生的提問做成Q&A專欄,希望大眾重新思索死亡這件事,降低無謂的恐懼,更珍惜生命的可貴。
「死亡是我們人生中無可避免的最後階段,是一種自然法則。
我確定學生們藉由學習死亡,能深刻領悟生命的可貴,懂得反思周遭事物,成長為有品格的文明之人。」
「假若不思索死亡議題,只是一味迴避,那麼我們也將不知道何處才是人生的終點。而當死亡真的到來之時,就只能受悲慘和悲傷的心情所羈絆,喪失替人生做美麗收尾的機會……」
名人推薦
尹莘玲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法醫病理科主任
朱為民 台中榮民總醫院健康管理科主任
孫家棟 台大醫學院法醫學研究所教授
陳宏達 法務部法醫研究所代理所長
感性推薦。
影音介紹
編輯推薦
(文/臺灣商務印書館主編 邱靖絨)
「雖然我不清楚大家會不會被書名嚇到,但我是本著一顆溫暖的心,希望讀者能了解死亡才寫下這本書。」
首爾大學醫學院法醫系教授,也是韓國人氣電視節目的諮詢專家柳成昊,藉由這樣一本小書有感而發。書中承載他期盼大眾翻轉對生死觀念的看法,也期望人們能從「人終有一死的角度」,重新看待生命的旅程。因為身為法醫,他與韓國國立科學搜查研究院簽協議,在包括首爾大學等幾間大學的法醫學教室,替每個地區的意外往生者進行屍檢。因此每周一是他固定到首爾大學醫學院工作與驗屍的日子,也是書名由來。
本書開頭從他的法醫工作出發,談他工作上的見聞,以及思考死亡的社會成因與社會脈絡。除了談死亡的種類與各種真相,他也談生命的走向,比如生命的尊嚴與品質,期盼韓國大眾不要因無謂的過度醫療療或延命醫療受苦,只因為無法接受死亡為人生的終站,畢竟這樣的觀念對自己與周邊親屬都是折磨。
他描述了韓國推動善終法的過程與觀念推廣之不易,認為人應當要能接受死亡為生命裡自然之事,也應當把握人生最後一程,比如日本銀髮族對「終活」的規劃,提早為生命臨終階段做「整理」,包括心靈與物質層面等。此外亦提醒年輕世代與大眾應該向死亡學習,才能勇敢把握人生,珍惜生命的可貴。他更相信,「學生們藉由學習死亡,能深刻領悟生命的可貴,懂得反思周遭事物,成長為有品格的文明之人。」
作者提到這本誕生的原由。他因受邀在首爾大學開設「死亡的科學理解」課程得到大學生的熱情回響,他提到可能許多學生是受CSI犯罪電視劇影響與好奇心驅使而來,但無論如何,這樣的主題受到學生歡迎,進而也使他萌生根據上課講義,寫下這本書的念頭。他用自身法醫經驗與角度出發,談一般較鮮為人知的法醫職業真相與見聞,也談所謂生命的事,還須包括最後的一程:死亡。因為「沒有人能免於死亡」,而且它是生命中最值得的學習。他認為不只要接納「死亡為生命的自然法則」,「死亡並非失敗,乃生命秩序」,更應要學習用不同角度去審視人生,看待生命中重要的事時,就會有不同的思辨與優先次序。一如書中提到,假若不思索死亡議題,「只是一味迴避,那麼我們也將不知道何處才是人生的終點。而當死亡真的到來之時,就只能受悲慘和悲傷的心情所羈絆,喪失替人生做美麗收尾的機會……」
在死亡真相中窺見社會真實樣貌,也是他的工作日常。除了略說各種死亡種類,從這位經常接觸屍體的韓國專業法醫眼中,也看到韓國社會許多問題與造成死亡的各種社會成因。他列舉一些例子,有的是為了領取保險費設計的死亡,有的是真相需被層層揭開才能被真正看見。比如一位外因死的孩子,即使從其傷勢推測並非滑倒造成,真相應為被施暴,但家屬卻找了醫生開假證明,以病死作結,逃避刑責。後來才重啟司法調查等,真相才能浮出水面。
此外,作者也提到,韓國的自殺率之高,已位居世界一二(僅次於立陶宛,為世界第二),也高於聽聞自殺率很高的日本。他提到因有些家屬掩蓋家人自殺的事實,不願被他人得知,而以死因不詳作結,而以他接觸與所見龐大數量的案例,他認為韓國社會的高自殺率恐怕更勝於眼前數字,而書中對韓國自殺成因與高危險族群的分析,亦有詳盡著墨。
作者在二十年來負責了超過一千五百起屍檢案件,他提到,作為社會性他殺的自殺是其中尤令他感到沉重的。因此,探問究竟為何死亡,雖是他身為法醫的工作重點,但不捨自殺事件頻仍,應也是他寫這本書思考與分享更多生命意義的起點吧。他在書中以真誠的肺俯之言,期待讀者能用寬闊的心胸及輕鬆的態度正視「死亡」,在思考「死」的過程中咀嚼「生」的意義,更引用「勿忘人終有一死」,「把握當下!」等金句,告訴讀者,回頭珍惜生命是既重要也必要的事。讀者不妨也藉這本書作為努力擁抱人生的開始吧。
目錄
讀本書之前:學問的分類
主要關鍵字
序言 提高人生品格的「死亡」學習
第一部 死後才相遇的男人
法醫學者的背包中有某人的人生
決心與死亡同行
想知道——真相
在法醫學前不存在完全犯罪
Q/A 問與答
第二部 我們為何死亡
全世界最熱門的問題:「生命的起始」
死亡的科學理解
「死的權利」和「生的義務」
什麼樣的死亡會改變社會
面對自殺事件,留下的人該做的事
Q/A 問與答
第三部 我們得學習死亡的理由
「現在才醒悟,人生如此短暫」
死亡是人生最後的故事
在葬禮上跳探戈
西元2045年,不死的時代來臨
Q/A 問與答
結語
參考文獻
序/導讀
序
提高人生品格的「死亡」學習
我從小就非常喜歡書,小說和散文自是不在話下,從人文社會、科學到各種專業書籍,我看到什麼就讀什麼,但從沒想過會自己動筆寫作。天底下有名的作家多如繁星,他們是和我活在不同的世界的人,我只是一名平凡讀者,能體會他們的知識和想像力就已心滿意足,就算是讀一些比較生活化的書,我也不曾有過和村上春樹一樣的想法:「這種書我也能寫」。
在準備首爾大學冠岳營「死亡的科學理解」講座時,我產生了出書的念頭。
在2012年秋天,現任首爾大學醫院副院長金研秀(音譯,김연수)教授,當時他還是首爾大學醫學院教育部院長,向我提議在冠岳營開設通識講座,我接到提議時,相當煩惱。因為我沒考慮過這種事。但是,我突然想起大學第一次學習法醫學的情景。在那堂課,我學到如何讓死者死而復生,死者第一次親自告訴我他的死亡真相時,我所感受到的喜悅。
與其說我教授學生們法醫學專業知識,不如說我想和學生們分享我在過去的屍檢、諮詢和研究過程中,我對「死亡」的領悟。於是,我向首爾大學基礎通識學院提交了講座申請書,而基礎通識學院擔心這種講座會造成負面效果,向我提出質疑。
當時我這麼回答:
「死亡是我們人生中無可避免的最後階段,是一種自然法則。我確定學生們藉由學習死亡,能深刻領悟生命的可貴,懂得反思周遭事物,成長為有品格的文明之人。」
就這樣,在基礎通識學院的首肯下,我得以開設講座。2013年第一學期共有六十個人申請聽講,兩天內就超過了人數限額,而學生要求加選的電子郵件如雪花般飛來。
我原本還抱著半信半疑的心情,不確定學生是否對死亡有興趣。當我得知結果時,十分吃驚。直到講座第一天,我才了解大部份的學生是因為想了解當時風行的CSI犯罪電視劇才來上課。但是,不管學生們最初聽講動機是什麼,他們都抱著對死亡的學習熱忱來聽講。
事實上,在「死亡的科學理解」課堂上,我花了一些時間講解犯罪的死亡社會現象、誘發傷害或疾病的死亡、死後屍體的變化等學生會有興趣的內容,同時也討論和死亡相關的各式議題,比如:死亡的歷史脈絡、認知的變化、被視為現代病態現象的自殺、現在以及不遠的將來會形成問題的醫療糾紛、保險事故等等。就這樣,我懷抱滿腔熱忱進行的第一學期講座,得到學生們的好評,如今「死亡的科學理解」講座發展成兩百一十名學生申請聽講的大型講座。
因此,我鼓起勇氣答應身邊朋友的邀請,想和更多人分享關於死亡的煩惱。書名提到《每週都去看屍體》,這個一般人不熟悉的主題或許會引起讀者誤會,懷疑這本書是不是出自一個神經病之手。實則由於我與國立科學搜查研究院簽訂協議,我會在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和天主教大學醫學院的法醫學教室,替每個地區的意外往生者進行屍檢。所以,每個禮拜,尤其是星期一,我都會到首爾大學醫學院上班進行驗屍工作。
身為法醫學學者和醫師,我每週都在檢視死因不明的屍體,因為判斷死因和死亡類型非常重要,因此也會對屍體進行科學鑑識。但做這些事的同時,身為人類的我,對死者的往生不只有憐憫之情或感同身受而已,社會體制也造成我很多煩惱。
本書敘述我的實際工作內容、社會看待死亡的觀點、什麼樣的死亡算是善終,以及過去十六年來我作為一名法醫學者的煩惱。就像前面提過的一樣,這本書最初用在大學生的通識講座上,任何人都能理解吸收,並不是什麼艱澀難懂的內容。雖然我不清楚大家會不會被書名嚇到,但我是本著一顆溫暖的心,希望讀者能了解死亡才寫下這本書。
死亡是個難以啟齒的討論主題。許多人認為死亡學(thanatology)就是在談論死因、死亡條件和死後的世界,但是,比起傳統的死亡學,我試著透過這本書,以法醫學者的職業眼光去談論死亡。
死亡是人生的最後過程,但是我們極少去思索死亡,就算無意提起,往往也加以迴避。再者,現代社會或有意或無意地把死亡的信息和我們的生活隔絕,拒絕我們進一步接觸死亡的真實面貌。因此,未曾思索過死亡的我們,只是日復一日地活著,容易受到一時的安慰和慰勞迷惑。
儘管死亡是人生的終點,但死亡同樣伴隨著一絲希望。我們會努力地走向人生目的地,正是因為有死亡的存在。假若我們不思索死亡議題,只是一味迴避,那麼我們將不知道何處才是人生的終點。
而當死亡真的到來之時,我們只能受悲慘和悲傷的心情所羈絆,喪失替人生做美麗收尾的機會,對他人的死亡也會變得麻木和漠不關心。
作為每週要面對死亡的法醫學者,我總是煩惱著死者的死因跟死亡方式。在工作的過程中,我不得不思考死亡的社會脈絡,也從中了解死亡會因為國家和地區的不同而存在差異。我想透過這本書,和讀者分享一直以來我所研究的法醫學,還有我從死亡裡領悟到的事,想告訴讀者為什麼要思考且煩惱死亡。
雖然我告訴大家不需要畏懼獨自面對死亡,但又怎麼可能不畏懼呢。儘管如此,我還是希望這本書能幫助讀者們重新思考自身及自身周遭的死亡,擺脫對死的恐懼,進而制定讓自己活得更好的人生計畫,並作好為人生劃下句點的準備。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
後來細讀內容,
除了有法醫經手的案例介紹,
也有作者對死亡的看法.安樂死的發展等,
是能增加常識的一本書,
讀起來一點都不可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