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3~1105_神奇柑仔店1920完結篇

想念的日子:給失去摯愛者的告別練習

  • 79 356
    450

活動訊息

金石堂,總有一本書懂你!雙11更好買,25家銀行信用卡分期0利率!

內容簡介

★日本亞馬遜介護福祉類、持續暢銷,出版後佔據多個分類榜首
★獻給每一個在想念的日子裡被回憶擁抱的人



當摯愛親友逝去,
如何溫柔地與自己同行?
★★★
年邁雙親過世時,大家都會說是喜喪;
伴侶過世時,旁人紛紛安慰「不能難過一輩子」,可是……
難過的時候就好好難過吧!
然後,汲取再度邁開人生步伐的提醒。

【內容簡介】
「我們不可能知道何人會在何時,又是以何種方式離開。」

相依為命的母親一夕之間不在了;開心規劃的退休生活從兩人變成了一人;屢次推辭回鄉,最後卻再也聽不到那熟悉的聲音......

離別總是突如其來,即使早有心理準備,當告別的時刻真正到來,沒有人能預料自己的悲傷會是什麼模樣、又會有多深。

本書兩位作者任職於日本關西學院大學悲嘆與死別研究中心,長年投入哀傷照護的研究,並在安寧中心、葬儀現場傾聽無數失去摯愛者的故事。他們分析超過700則案例,歸納出面對悲傷的28個溫柔指引,期望透過真實經歷,陪伴人們一步一步走出失落,重新找回力量。

這些指引凝聚了故事與淚水,雖然每個人的悲傷不盡相同,但或許,你能在這些文字裡,找到讓自己笑著懷念的勇氣。

【本書特色】
★專業學者分析734個真實案例而得
★28個溫柔提示,搭配療癒插圖
★引領讀者從正視悲傷開始,重新找回生活的力量

【真情推薦】
李佩怡/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主任
周桂芳/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
施壽全/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許嘉諾/好朋友書店店主
陳增穎/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副教授
陳豐偉/作家、精神科醫師
謝宛婷/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
蘇絢慧/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

作者

坂口幸弘 Sakaguchi Yukihiro
日本關西學院大學悲嘆與死別研究中心中心長,專長為臨床生死學、哀傷研究。花費將近30年時間,研究死別後的悲傷照護並從事教育工作,同時與安寧照護中心、葬儀社、保健所、民間團體等組織合作,於第一線參與悲傷照護活動。

赤田ちづる Akada Chizuru
日本關西學院大學悲嘆與死別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歷經上智大學哀傷照護研究所、關西學院大學人類福利研究所的學習,現以日本關西為據點,從事哀傷照護的實踐活動,並投入培養支援者。

譯者

陳令嫻
輔仁大學日文系學士,東京學藝大學國文系碩士。喜歡閱讀、旅行與陶瓷器。
聯絡方式 ∣ reikan0412@hotmail.com

目錄

推薦文 摯愛喪失迷途中的一盞明燈/施壽全
推薦文 當同行的身影遠行,我的餘生該如何前行?/周桂芳
推薦文 讓悲傷有處安放──寫給正在思念的你/謝宛婷
推薦文 撫今追昔──搭一座思念的橋,許我重整喪親後的自己/李佩怡

序言
第一章 在悲傷的漩渦中
提示1 總之先撐過今天:以自己的步伐,慢慢來就好
提示2 每個人的悲傷不盡相同:面對悲傷的方式沒有正確答案
提示3 憤怒也是重要的情感:嘗試流露怒氣,表達憤怒
提示4 後悔,是重視故人的證明:回顧自己為對方做了什麼
提示5 先從吃想吃的食物開始:無須堅持營養均衡
提示6 照顧好身體:聆聽身體的聲音
提示7 作息是否日夜顛倒?確保生活作息規律

第二章 傾聽自己的心
提示8 難過的不是只有自己:增加關於死別的知識與資訊吧!
提示9 試著表達自己的情緒:有些事情要說出來才會明白
提示10 只是寫下來也行:面對無法言語的心情
提示11 重視「不去想」的時間:與悲傷保持距離
提示12 離開原地去轉換心情:看看和平常不一樣的地方
提示13 休息一整天也是重要的行程:刻意停下腳步來休息

第三章 望向身旁的人與事
提示14 接受他人的好意吧!面對好意無須客氣
提示15 大家很重視你:嘗試自己開口求助
提示16 不要在意周遭的人:暫時無視周遭的話語與期待
提示17 有諮詢的對象嗎?活用專家與當地社群的服務
提示18 尋找相互瞭解的夥伴:認識有相同經驗的人
提示19 神佛都支持你:造訪宗教相關地點

第四章 邁向明日
提示20 故人不會回來:面對「雖然很難過,但是故人已經不在了」的現實
提示21 當自己最好的隊友:選擇自己相信的道路
提示22 重視當下的生活:在悲傷中發現樂趣
提示23 著眼自己的人生:制定小小的目標,朝目標前進
提示24 有些人需要你:試著思考自己能為他人做什麼

第五章 常伴我心
提示25 懷念故人:特意空出時間,沉浸在無可取代的回憶裡
提示26 出門旅行,重新建立關係:打造思念故人的場所
提示27 尋找故人曾經來過人世的證據:生命的傳承
提示28 犒賞自己:不要勉強,寬以待己

結語

序/導讀

序言
 隨著年齡增長,應該不少人感覺死亡離自己越來越近。
 例如送走年老的父母,或是長期以來一同生活的伴侶——總有一方會先離開人世,獨留一人繼續度日。
 當重要的人離開人世之後,內心充斥難以忍受的悲傷。
 有時,情緒會一波波湧上心頭,甚至讓人幾乎要溺斃在情感的汪洋之中。有些人覺得自己忘了怎麼呼吸,也有人覺得自己像是沉入海底,呼吸困難。
 即便理性明白再也無法見到對方,感性方面卻還是忍不住想見見對方,想聽聽對方的聲音,想摸摸對方的手。
 「我其實知道媽媽已經不會回來,也知道這輩子再也見不到對方,我必須接受沒有媽媽的生活……可是心裡還是好難過,好寂寞,痛苦得不知道該怎麼辦。」
 「家母過世時享壽一百歲,他過世前一天我們還一起聊天吃飯,大家都跟我說媽媽這樣是壽終正寢,應當要高興才是……但我還是很寂寞。明年春天曾孫就要出生了,我好想讓媽媽看看他的玄孫,要是他再活一年就好了……。」
 「好不容易終於撐到快退休,要開始新的人生……我們明明說好之後要一起去旅行,回鄉下做喜歡的事情過日子,現在卻只剩下我一個人……怎麼會這樣呢?」
 「要是我更常回老家,不要老是推辭很忙就好了……要是知道媽媽這麼年輕便撒手人寰,我一定會更常回去看他。媽媽一個人住在那麼大的房子裡,想到他每天是什麼樣的心情,我的心就像被人緊緊揪住一樣。」
 和重要的人死別之後,遺屬向我們分享了這些心聲。
 死別的悲傷本質也許在於,儘管理性明白現實情況,卻不知道該如何排解複雜的情緒。
 「與悲傷共存」
 話說起來很簡單,但對於和重要之人死別的人而言,這件事情遠比大家想像得困難。
 我們不可能知道何人會在何時,又是以何種方式離開。
 棺材裡是死人,不是老人。父母、兄弟或是摯友可能年紀輕輕便過世,又或是白髮人送黑髮人。
 事故、事件、天災人禍、自殺也可能突如其來。
 流產與胎死腹中也是痛苦的離別。
 貓狗等寵物對於飼主而言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家人,寵物的死亡也會造成沉痛悲傷。
 在各種死別當中,送走老去的父母或是長年一同生活的伴侶是「常有的事」,看在一般人眼裡並非特殊的情況。
 但是即便是所謂普通的死亡,對於親近的人而言仍舊是「無法取代的人」離開人世。
 相較於眾人的想像,送別的一方往往抱持更為深刻的悲傷。
 即便周遭的人認為是「常有的事」,在失去年邁雙親與伴侶等重要的人時,有些遺屬依然獨自承受無法言喻的悲傷,因而痛苦不堪。這本書就是寫給這些人。
 不好意思,拖到現在才自我介紹。我的名字是赤田ちづる(Akata Chizuru),在關西學院大學悲嘆與死別研究中心擔任客座研究員。
 研究中心至今藉由研究悲嘆與死別,或是援助失去重要親友者的「悲傷照護」活動,接觸許多身陷悲傷的遺屬,聆聽他們的心聲。
 本書根據研究中心至今的研究與活動的所見所聞,彙整成二十八個重點,協助讀者在失去重要的人時面對悲傷。
 研究過程調查了大量承受死別悲傷者的相關文獻,聆聽眾人分享經驗,最後分析彙整成本書。
 具體來說,我們盡心盡力研究了七百三十四個案例,分類彙整為二十八個便於實踐的重點。
 網路和書籍記錄了許多遺屬在遺屬會等互助會上,分享如何與悲傷共存的工夫與智慧。
 但是這些不過是個人經驗與想法,過去鮮少把大量的個人「經驗智慧」系統化彙整。
 因此研究中心採用建築、教育與長照領域經常使用的建築模式語言(The Pattern Language)來分析彙整。
 死別屬於個人體驗,每個人面對悲傷的方法各有千秋。本書將這些前人經驗的智慧匯集成二十八個提示。
 這二十八個提示不見得對所有人都有效。
 面對悲傷的方式沒有標準答案,根據每個人的情況,有些提示或許有效,又或許無效。
 希望大家能從二十八個提示當中發現值得參考的作法,並且發現專屬自己的第二十九個提示。
 人類至今根據所屬時代的文化與宗教,以某種形式面對悲傷,互相援助。
 然而近年來,喪禮逐漸縮小簡化,悼念的機能隨之薄弱。同時,親戚往來與社會連結相較於過去也日益淡薄。
 社會整體相互扶持、克服悲傷的力量漸漸縮小。
 我期盼在這般時代背景之下,這些提示能有助於當事人與悲傷共存。

 失去重要的人,有時或許會悲傷到徹夜不眠。
 好不容易哭著睡著,半夜卻突然醒過來。
 夜裡獨自一人的時候,無盡的悲傷與後悔突然包圍自己。
 明明知道做不到,卻又忍不住想見對方。

 我在寫作時,期盼本書能成為某種救贖、撫慰或是生命的力量,安慰那些在夜裡渴望再次見到死別親人的遺屬,並在字裡行間融入了「不需要再勉強自己,請好好珍重……」這樣的想法。
 拿起本書的讀者應該都失去了重要的人,希望本書能有效協助大家面對悲傷,成為思考今後如何生活的幫手。

二〇二四年九月
關西學院大學悲嘆與死別研究中心
客座研究員 赤田千鶴
*本書故事源自研究中心根據研究與悲傷照護所認識的遺屬,故事經過改編以保護遺屬。

試閱

第一章 在悲傷的漩渦中

剛送走重要的人,也許還無法接受再也見不到對方,獨自承受著悲傷痛苦。
有些人或許會害怕不安,覺得每一天都像無法迎來天明的黑夜。
這種時候,身邊的人可能不知道該說什麼好,只能坐在旁邊默默陪伴。
現在想難過就難過吧!
好好珍惜思念對方的時間。

提示1:總之先撐過今天
以自己的步伐,慢慢來就好
 接下來究竟該怎麼一個人活下去呢?失去重要的人,彷彿獨自陷入黑暗,迷失方向,不知道該往哪裡走。
 一位三十多歲的女性回顧三年前,母親因為蜘蛛網膜下腔出血過世後的情形:「當時我像是在深海裡迷了路。」
 他說母親是這世上最了解他的人,失去了母親,覺得這世上再也沒有人明白自己的心情,總是一個人孤零零的。
 而且他一直認為「大概只有我一個人這麼痛苦吧!」
 故人離世所帶來的影響隨關係與死亡的情況而有所差異,不會因為遺屬經歷過數次親近的人過世便能免疫。有些人因而遭遇這輩子從未體驗過的失落感,甚至覺得活不下去。
 一名六十多歲的女性曾經在家照顧失智症的母親五年,並且陪伴到母親臨終。他向我們分享自己的經驗:
 「每天早上醒來時總是湧起一股絕望的心情:又是新的一天嗎?在家母的房間呆呆望著他以前睡過的床好幾個小時,什麼事也做不了。我不知道要怎麼度過失去母親的日子,光是活著就好痛苦,實在好悲慘。」
 重要的人過世之後,在世的人必須過著故人不在的日子。有些人如同這位六十多歲的女性,失去母親後感覺頓失所依,不知所措。
 有時覺得一天怎麼那麼長,有時什麼也做不了,回過神來竟然已經天黑了。
 有些人則是覺得時間不再流逝,就此停住;或是自己的人生發生了驚天動地的變化,現實世界卻依舊運轉,為此困惑不解。

被拋下的心情
 一位四十多歲的女性在丈夫因為肝硬化過世後表示:「就像周遭的人騎著腳踏車乘風奔馳,我卻獨自被遺留在馬路正中央一般,不知道該怎麼辦。」
 面對持續運轉的社會,他覺得自己像是一個人被孤零零地拋下了。
 這種情況並不稀奇,和重要的人死別的遺屬身上經常可見這種情形,所有人都可能遭遇這種事。
 如果遇上這種情況,不需要勉強自己早日打起精神。
 最重要的是你還活著。
 現在什麼都不用做,只要活著就好。
 想要責備自己就責備自己,只想著故人也沒關係。
 傾聽自己的心聲,不需要在乎時間流逝。就算早上了,也不一定非得起床不可。
 當陷入無可奈何的悲傷時,這時候的口訣是「慢慢來」。
 想著只要撐過今天來度日,也是一種辦法。
 一位六十多歲的男性向我們分享:「內人過世之後,覺得非常痛苦時,我不會去想未來的事,而是告訴自己總之撐過今天就好。一天一天累積下來,也已經七年了。雖然內心依舊悲痛,不過越來越多時候深感活著真好。」
 我們剛接觸這位男性時,他才喪妻沒多久,他痛哭流涕地說:「太太睡在我旁邊,早上醒來時他身體已經冰冷了……」
 對方當時吃不下睡不著,我們著實擔心了好一陣子。

重複「撐過今天」
 難以言喻的不安與絕望包圍自己,人生彷彿抵達終點,日子卻還是得過下去。
 「撐過今天」重複三次便是過了三天,重複七次便是過了一星期。反覆撐下去,或許會遇上新的人生志業,或是關於人生的新發現。
 時間不見得能抹去死別的悲傷,但是隨時間流逝,心境可能會逐漸產生變化。
 在痛苦中掙扎活過今天,累積下來便是一路活下來。
 前文提及的六十多歲男性,我們問他最近什麼時候覺得活著真好,對方開心地表示:「泡在露天溫泉裡喝杯熱酒的時候。」
 即便深陷悲傷之中,還是試著撐過今天吧!
 度過一天又一天痛苦悲傷的日子,或許會發現自己真正需要什麼。
 現在還不需要明白活下去的意義。
 什麼都不做也無所謂,只要活著就好。

[重點]現在不需要明白活下去的意義,只要活著就好。

提示2:每個人的悲傷不盡相同
面對悲傷的方式沒有正解
 每個人因為死別而感受到的悲傷程度不同。有些人無法把悲傷的心情說出口,胸口像是被人一把抓住,簡直要被壓扁。
 有些人則是無法接納現實,感受不到一切,連哭都哭不出來。
 面對悲傷的方式沒有正確答案。
 即便有過相同的經驗,產生的情感卻不盡相同。這是專屬於你的悲傷,他人不見得能充分了解。
 一位六十多歲的男性在母親因為肺癌過世後半年,流露寂寞的神情告訴我們:「身邊的人都說家母是壽終正寢,是喜喪。家母過世的時候的確已經九十二歲,但是即便大家認為是壽終正寢,我還是無法這麼想,畢竟對我而言,媽媽只有一個。」
 即便是家人,悲傷的程度、流露悲傷與面對悲傷的方式都不一樣。
 某位五十多歲的女性坦承,母親死後,他對妹妹的態度十分不滿:
 「明明媽媽走了,為什麼妹妹卻可以若無其事地過日子呢?
 「媽媽走了,已經不在我們身邊了……我以為可以和妹妹一起懷念媽媽,一起流淚,可是我們完全無法一同承擔悲傷……明明媽媽更疼他,你們不覺得我妹妹這樣很無情嗎?」
 姊妹無法共享喪母的悲痛,讓他更加難過。
 即便是家人,每個人的想法仍會不同,最好不要認為「因為是家人,所以我們都一樣」。
 既然心情可能不同於他人,不受他人了解,那麼自己的心情就由自己來重視吧!
 人的情感與想法沒有高下之分,重要的是自己肯定自己的悲傷。

面對悲傷的方式沒有正解
 如何面對悲傷這件事,和今後的人生該如何活下去有著共通之處。
 如同人生沒有正確答案,如何面對悲傷也沒有正解。
 不需要遵從他人的想法與建議,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即可。正確來說,唯一的辦法是必須自行找到。
 死別的經驗依與故人的關係,以及故人如何離開人世而異。在不同的背景下,面對故人的離去無法感到悲傷,或反而覺得心安,甚至認為自己終於獲得解放,這些都是極其自然的反應。
 無論是何種情感或思緒,都不需要認為是自己奇怪,而壓抑或是責備自己。
 一般社會大眾的偏見是遺屬為了故人而悲嘆,終日沉浸於悲傷之中。但是因為死亡而湧現的情緒與思緒因人而異。眼淚不見得會流在臉上,流在心裡的眼淚也是一種悲傷的方式。
 一位四十多歲的男性告訴我們:「下個月是先父過世三年,我至今不曾因為他過世而流淚。失去父親,我當然很難過……也覺得自己哭不出來很是冷漠無情。」
 當我們告訴他「哭不出來也是一種難過的方式」,對方低聲呢喃:「原來哭不出來也沒關係……。」似乎稍微放下了心中的負擔。

不需要為了「有人比我更難過」而忍耐
 如同「想哭的時候就哭」字面的意思,不需要強忍悲痛,徹底悲痛過一場也是重要的經驗。
 有些人面對悲傷時在意他人眼光,於是勉強自己裝出活力充沛的模樣;或是和生活更艱辛的人比較,藉此壓抑自己的情緒,安慰自己「有人過得比我辛苦,我不應該難過」。
 其實不需要忍耐洋溢的情感和淚水。
 你的悲傷屬於你自己,沒有人能代替你哭泣。
 如果身邊有人能承接自己的情緒,不妨在人前流淚。如果沒有,就找個無須在意他人眼光的地方,好好哭一場吧!
 想到「每個人的悲傷不盡相同」,便能明白悲傷是個人的情緒,以自己的方式來難過並不奇怪。
 即便是自己的悲傷,從程度、呈現到面對的方式,都可能讓人驚覺自己原來還有這一面。
 然而無論是何種悲傷,都不需要壓抑當下湧現的情緒,直接流露,多少會輕鬆一點。
 好好地哭過一番,心情或許會好一些。

[重點]悲傷沒有一定的方式與型態,你的悲傷屬於你自己。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6267792025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24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