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轉化的技藝學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本書是以余德慧教授在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開設之「宗教與自我轉化」的課程紀錄整理而成。余教授在此課程中帶領學生批判地閱讀坊間「心靈療癒」書籍,或不歸在此類、卻可能具有療癒機制的著作(如文學小說),探索何謂「修行」與「自我轉化」。
修行與自我轉化看似高深,然而這個課程中不採任何「法門本位」的語言,而是透過閱讀、比較十幾本各類「轉化書」,讓人將修行與轉化回到個人「存有的大地」的經驗層次、回到日常生活的處境中來思考。
藉由《流浪者之歌》、《生命告別之旅》、《凝視太陽》等不同語境文本的閱讀,余教授帶領讀者深入探討改變的機轉如何可能,並反思、觀照我們一己生命脈絡中的種種轉化機緣。
真正神聖的發生與顯現,應該是直接性的綿密流動,在無法被意義所捕捉的「域外」被經驗著。轉化終究不可能由意識所促成。
閱讀本書,就像親臨大師說書的現場,讀者用自己的肉身體會、聆聽,從各種具體案例中琢磨自身生命的療癒與轉化。
本書特色
•閱讀本書,體驗親炙大師課堂的親切感與臨即感。
•將「修行」或「轉化」從高不可攀的理論世界,放回我們具體落身的生活世界――每個人都能沿著自身的條件,走一條自己獨特的轉化路徑。
•視野寬廣,不以任何「宗教」或「法門」的語言立說,只從個人經驗層次談修行轉化的可能。
•翻轉既定的價值,帶領讀者讀出現實話語之外、種種沒有被說出的廣大幽微。
•面對生命難關,不以「面對」或「接受」這類智性語言說教,而是引導我們注意日常生活中種種不經意的手藝所給出的情義與情感――「小東西行巫」這種生活技藝亦是一種促成療癒轉化的修行工夫。
•邀請讀者把自己的生命看成一個不斷實驗、創造的場所――自我轉化作為一種「自己對自己的工夫」,就像以匠人的技藝,創造、發明我們自己。
名人推薦
名人推薦
丁興祥(輔仁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王心運(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副教授)
汪文聖(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宋文里(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兼任教授)
余安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維倫(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沈志中(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林安梧(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元亨書院創辦人)
林耀盛(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翁士恆(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畢恆達(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黃冠閔(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政治大學哲學系合聘教授)
彭仁郁(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彭榮邦(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楊儒賓(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楊凱麟(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
蔡錚雲(前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盧蕙馨(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
龔卓軍(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專業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宗教具身化是余老師的踐行;這本書是自在自由的余老師在說話,以具身經驗的方式開創出現象學心理學的人文臨床的踐行,是默會力量的聚集。――林耀盛
余老師話語的療癒力量,仍然在人世間迴盪,為你我的受苦經驗祈願轉化的可能。――翁士恆
明明說的是深淵,湧現的卻是汨汨的生命感。余老師最後奉獻給世界的手藝是轉化生命的技藝,從哀傷與苦痛所轉化成的溫柔之味,療癒之光。――蔡怡佳
目錄
推薦序一 轉化之前的必要條件/宋文里
推薦序二 在世情懷之書:作為一種手藝的贈禮/林耀盛
推眷序三 哀傷之書,生命之歌/蔡怡佳
推薦序四 一個不可能的對話/黃冠閔
編者序 一種對「轉化書」的後設閱讀/吳明鴻
導論 課堂讀本介紹
生命的契機/《遠離悲傷》/《最後的演講》/《生命告別之旅》/《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雪洞》/《當生命陷落時》/《亞當:神的愛子》/《一朵小白花》/《當下,繁花盛開》/《流浪者之歌》/《靜靜的生活》/《一片花海的聲音》/《口袋裡的鑽石》
第一講 驟變中的轉化:《遠離悲傷》
「人文臨床療癒」與文學家的結合/開悟的經驗/韻律/有知覺的生命感/「漸近線」與「外拋線」/為學術者戒/羅門尼遜的故事/「幻在症」/錯認的自我
第二講 條件性的轉變:《最後的演講》
繼續討論《遠離悲傷》/實在存有vs.真實存有/在深淵中的迴旋/虛擬的存在/「實在存有」與「真實存有」的共存性/條件性的轉變:《最後的演講》/在世圓滿/願有決斷
第三講 認生與認死之間:《生命告別之旅》
臣服與奉獻/凡人認生,聖人認死/續談「認死」與「認生」
第四講 迂迴抵達與生命感:《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
不抵達的抵達/迂迴與抵達/死亡的恐懼/生命感
第五講 無人稱存有的大海:《雪洞》
修行的靜謐處/修行的關鍵字/修行:回到精神的赤裸處/修行:脫去幾層皮/何來生命的悲哀?/修行:投向無人稱的存在狀態/課後師生對話:開悟是動詞,不是名詞
第六講 自然死亡與守夜儀式:《雜菜記》、《黑晝記》
記錄是為了繼續活下去/現代醫療下的悲劇/自然死亡與臨終守夜/生命的「地下室」
第七講 修行是動詞:《當生命陷落時》、《一朵小白花》
修行形式的有無/關鍵字:面對/修行要掌握「動詞」/動詞是真實的/動詞形式的「愛」/不幸迫使人修行/愛:在孩子的行為倉庫裡游泳/出離自己,護持他人/《一朵小白花》/恩典:人的自我出離
第八講 修行界裡的地下人:《當下,繁花盛開》
修行界中的地下人/地下人的重生領域/來自生命經驗的體悟/人生的浮沉/身體的修行地/反邏輯
第九講 世界的消失與反轉:《亞當:神的愛子》
一、沒有語言的亞當/二、宗教是語言的產物/反轉/非語言與不在場/邏輯與真相/「成了」/內向修行
第十講 身體情緒Ⅰ與《流浪者之歌》
末期病人的生存難題/靜坐的身體現象/觸摸與膚慰/談論身體情緒的必要性/兩個案例/與寵物相處的真理/「身體情緒」的愛情//「身體情緒」與「體位」/「身體情緒」與味道/「身體情緒」與音樂/談《流浪者之歌》/孤獨。河流
第十一講 論私人空間:《靜靜的生活》
「卓越」與「偉大」/進入《靜靜的生活》/私人空間/私人空間:音樂與寫作/寵物給出的「自由空間」
第十二講 身體情緒Ⅱ與《一片花海的聲音》
「唯物論」與「唯心論」的身體模式/身體技術/體物入微/以心冥境/半物/心:身體流動中的內在生命/身體技術:《坐忘論》與心齋法/迎納之道/我們為什麼需要「小說」?
第十三講 實存的力道:《明珠在懷》
實存的力道/每個人自己的「壺」
第十四講 物的空間:《一個新世界》
「語言空間」與「物的空間」/語言的意指鍊/權力介於語言與物自身之間/物的世界沒有善惡/修行之路充滿謎團/修行:成為我的「不是」/救世者可能與修行無涉/修行與尼采的「超人」/內在空間與微粒子狀態
第十四講補充 靈性經驗:生活殘片的組合
「小我」與「大我」的命題/被錯認的宗教/關於「臨在」/悟性:意識之非/殘片的組合
第十五講 自然的行動:《口袋裡的鑽石》
「自然的行動」與「我的行動」/存在的未知寂靜處/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自然的行動」是他者/為道日損/事物的多層次存有/閉著眼將「它」迎來/被動性/在被動性中「護持」
附錄 心靈療癒的倫理技術──將自己的存在作為贈禮的手藝
聽語言的邊邊/讓事情轉動的倫理手藝/失望裡乍現的希望/豐富的沉默。深思的緩慢/存在與非存在間的轉圜/現象變化的多重角度/陌生人的咫尺親近
試閱
驟變中的轉化:《遠離悲傷》
余老師:我們每天過著平常人的生活,可是突然晴天霹靂的,一個事件發生了,然後原本的情況便不得不因此而轉變。這當中涉及了一個艱辛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我該怎麼辦?」這就是這本書所展示的狀態。
我們在上一堂課提到,很多人的轉化是被迫發生的。你從來不知道那「被迫」的最重要原因是發生在哪裡。可是,當它發生了以後,我們便進入了深淵並陷落,然後「轉化」可能就開始進行了。當然也有人會消沉到要去自殺,不過他們自有另外要自殺的原因。大部分的情況就好像是把你丟到漩渦裡,基本上你至少會拼命地垂死掙扎,讓自己不會沉下去。後來是因為沒力氣了,你才不得不讓自己往下沉。所以,每一個跌入深淵的人,他基本上都會有垂死掙扎的動作。但是,這個動作跟他後來能不能轉化成功,就不一定有關係了。
那麼,「哀傷」該怎麼去度過呢?
在我們所讀到的書裡,我們看到大部分的哀傷好像都能夠被度過,其實不然。寫書的作者就是因為已經度過了自己的哀傷,才能夠寫成書;他如果沒有度過,那就已經躺在墳墓裡頭了,在墳墓裡的人是不會寫書的。所以,我們不要憑著自己所讀到的那些成功的案例,就以為「哀傷」都是可以度過的。那些寫書的人,基本上都是轉化成功的人。
今天我們要討論鄧美玲的案例,然後我再來說羅門尼遜的故事。羅門尼遜的故事跟鄧美玲的非常相似,但是我們的重點不在故事的層面。我們會從故事裡頭把它掀開,我們要看的是:他們的流血是怎麼被止住的;他們是怎麼讓自己有一天可以抬起頭來;他們在過去的三、五年來是在幹什麼、有什麼樣的感覺等。
「人文臨床療癒」與文學家的結合
同學:鄧美玲她是唸中文系的,她現在的工作是在經典教育這方面,她的重新站起來似乎也與這些背景有關,她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個力量。余老師:當我們掉入深淵的時候,我們往往是依照自己身邊所擁有的資源,來進行稍微支撐起來的動作。鄧美玲她是唸中文系的,曾經讀過很多中國經典的東西,所以她就用這個來把自己撐起來。有的人可能是讀理工科的,理工科的資產就是他們的理性思考,所以他們可能會用理性思考來把自己撐起來。但是這個「撐」並不能完全而真正地把人撐起來。也就是說,它是一個資源沒錯,可是這些資源並不具有將整個人撐起來的力量。
我們的「人文臨床與療癒研究室」現在在推廣的就是:「人文臨床療癒」要和文學家結合在一起。我們發現最近這幾年,出現了很多文學家苦難的記錄,這些記錄基本上都非常好。你會發現它們的好,並不是因為這些文學家們能夠善用語言、很會引經據典,及講很多的典故,這些對他們來講都只是家常便飯,只是他們的一個輔助罷了。有些人在描寫自己罹癌的過程,他們所寫出來的東西都非常地淋漓盡致。後來我們看了鄧美玲的東西,發現她寫得也很淋漓盡致。這時我們才發現,這些文學家在描寫人的苦難裡頭,的確有他們獨特的觸覺及敏感。而且,只要他們寫了下來,你會覺得他們幾乎就已接近那實情的部分了。
我們知道學文學的,其最大的優點是「文飾」。而「文飾」的方法,第一是白描;第二是修辭,過度的修辭;第三是陳義過高;第四是,把某些事情視為理所當然。所以你會發現,這些文學家一旦遭遇到生命困境而掉下去以後,他們的文筆剛好是更上一層樓。他們應用「文飾」的功夫將烏雲一掃而破,以抵達那種真切的感覺。這一點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是沒有能力做到的。除非,他至少能像這些文學家所具有的兩個條件:第一個是,他的感情非常豐富;第二個是,他真的絕望了。因為傷得太厲害,加上在他們的文筆裡頭又深具感情,他們的情感與絕望便因此而搓合在一起,這道力量對他們來講是不可思議的。我個人就碰了一大堆這樣的案件,可是我卻沒有能力寫出像他們那樣的東西。我們心理學家就只會把症狀寫清楚,像是悲傷、心神不振、不想吃東西等等,列完症狀後就不知該怎麼辦了。所以,大家其實可以看到,在這種臨床的深度裡,一個文學家的力量真是太大了!可是,這個社會有沒有看到這一點?沒有。通常在災難的現場,大家都認為需要介入的是醫療人員,從來不會想到是文學家。可是,如果我們送十個文學家到那現場去,他們將來可能發生的文學效果,是會遠大於一百個醫療人員的。譬如我的一個學生,他是醫院的精神科醫師,他曾到中國四川去協助賑災。他回來了以後告訴我說:「喔!我在那裡所看到的,是我這一輩子從來沒有想像過的事情。」然後,他便再也講不出話來了。同樣的,有很多醫護人員去賑災回來以後,都變得比較成熟,可是你問他什麼他都講不出來,就只會說:「啊!真的好慘。」他們的論述最終還是回歸到諸如洗傷口啦、包紮啦、打針吃藥啦、讓傷患平躺休息啦等等的醫療照顧,在心靈上完全沒有東西。老實說,這在我們臨床的深度來看,真是太膚淺了。
「受苦」是一種偉大的行為,鄧美玲其實一直在寫出這個答案。她那天來到我們「人文臨床療癒」的座談會分享,當她講完以後,現場便出現了一種氛圍,所有人都靜下來。也就是說,通過她的表達,你能夠分享到受苦者的哀傷。
我要講的是,他們文學家有一股力量。即便他們講的是虛幻的故事,也都會讓我們很感動,而那種感動是屬於另一層的東西。譬如說,鄧美玲在她的書裡有一段描述,那其實就像是《梁山伯與祝英台》最後〈化蝶〉那一段的真情描述。可是,一般人往往是用象徵的意義去了解「化蝶」,只強調一些外在的細節,而沒有注意到其內在過程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通過鄧美玲無意間的經驗,讓你看到什麼叫做「深深的交合」。她整個經驗的過程,就在那深深的交合裡。從她去尋覓伊人,伊人不見了,然後伊人如魅影般地不斷纏繞著她。在這種纏繞的過程裡,她一開始是一種盼望「客體」性的存在:你會在那裡等我、你會在那個地方突然出現、你進入了我的夢境來、你會這樣你會那樣等等。可是,她慢慢地便把這個「客體」消融掉,讓「客體」後來變成了「主體」。所以她後來才體會到,原來真正的愛,就是用這種最慘烈的方式把她撕裂滅絕後,再從她的心裡重新建立初衷。然後,她與丈夫便深深地交合為一。所以,她也不必在他處思念丈夫,因為她跟丈夫已經用「同在」的方式,建立在她的生命感裡頭。像鄧美玲能夠表達她這種狀態的能力,是我們一般沒有文字訓練的人,怎麼都寫不出來的。你或許會說「寫不出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我只要能感受得到就好了」。完全錯誤!你如果寫不出來的話,有一天你便會發現你已感受不到了。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身體的感覺是會消失的,我們當下的知覺記憶是會不見的。可是,當文字被寫下來了以後,它便提供了某種「接近」的線索,而這線索能讓你明白那個真實的狀態。
開悟的經驗
從進入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以來,類似鄧美玲這樣的記錄非常多。在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宗教經驗之種種》一書裡,就有太多這類事件的記錄。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美國精神醫學協會的會長,他也有過這種經驗。有一天晚上,他與朋友談完話後便駕著馬車回家,途中需要經過一片森林。當他進入那片森林時,突然發現天地是清清朗朗的。也就是說,那片黑暗的森林突然變成了一片光亮的東西。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的知覺不是外在知覺,而是「內在知覺」。這「內在知覺」就叫做 Enlightenment,也即一般所謂的「頓悟」或「開悟」。他的突然明亮,是遍佈了他的整個知覺系統。我不曉得你們個人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也就是說,有一天你突然發現這個世界是清清朗朗、乾乾淨淨的,然後每一個人的臉色都非常地美好。你要常常有這種經驗,否則,你的生命也實在太沉重了。
我讀過許多關於這種「開悟」經驗的報告,數百年以來,屬於文學性的比較多。很多詩人都有類似這樣的生命經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席慕蓉的《七里香》。席慕蓉在留學維也納期間,有一次跟一群中國學生拜訪完老師回家時,突然看見每一個人都在月光底下奔跑。當時,她感覺到月色是那麼地美,而每一個人也都是如此地漂亮;她還特別注意到一位男同學,突然對他芳心大動。隔了幾個星期,她又再見到那位男同學,卻對他完全沒有感覺了(師生笑)。其實這就是席慕蓉的一個修持的經驗現象。而這種突然「開悟」的東西不是虛假的。就像在《遠離悲傷》裡所說的:「我坐在乘客稀少,燈光昏暗的公車上,悄悄的跨過冷雨飄飛的台北街頭準備回家。
就在這電光所射的剎那,我突然覺得心中一片清朗,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從頭往身上灌注而下。燈光閃爍在台北的街頭、西伯利亞的荒野……,一下子全部回憶起來。」這是鄧美玲的描寫。
我們再來看威廉.詹姆斯也有談到,他常常坐在火車上時,會發現車廂突然變得非常明亮,那一片光亮往他直襲而來,然後他的內心便升起一陣無盡的慈悲、無盡的溫柔。可是他卻在傳記裡說:「我非常不歡迎這種現象出現在我身上」。也就是說,這些東西並不是他要的,可是它就偏偏在某一個他無預期的時刻裡跑了出來。
韻律
當我們在悲傷的過程中,有一些東西我們是可以知道的。可是,在我們的知道裡,卻有很多的不知道。而這不知道的東西,就像是個叮叮噹噹的「韻律」般,不斷地跟隨著我們,我們無法用意識去感覺到它的存在。可是,就在某一個時候,剛好當那「韻律」臨到時,它就整個的起來了。這個「韻律」是個龐大的力量。
你或許會問:為什麼我們無法知道這種「韻律」的存在呢?
你能知道的東西也只不過是你的意識而已,對不對?在你那層意識裡,你所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甚至包括你的身體已在暗暗進行著的事情,你都不知道。這就像是我們常常會對一些人感嘆地說:「奇怪,他昨天看起來還好好的,今天怎麼就突然死掉了!」這或許是因為他身體的「韻律」已經轉到命之將絕了,可是人們的眼睛卻無法看到這一點。譬如說,他的「韻律」是發生在心臟,而你是看不到他的心臟的。後來,當他的血液流到已經阻塞的心臟部位時,那個阻塞就剛好「啵」地一下,血液流不過去了,所以就發生了心肌梗塞,連「唉」的一聲都沒有就死掉了。你或許會說:「人怎會不知道自己的情況,不是都會有症狀的嗎?」這很難講,像大部分的癌症,在開始到第四期時都不會有症狀。換句話說,在我們的身體裡,存在著一些我們不可知的東西,它們與我們最密切的東西結合在一起而運作著。而這種運作,它不只是生理的(像心肌梗塞),還包括了心理的(也就是你靈性的部分),也都有可能是用這種看不見的「韻律」在默默地進行著。
我們不知道鄧美玲的轉化過程是怎麼發生的,可是她自己講得非常堅決,在她轉化出來的那一剎那,就是一片光明。很多人都有非常類似那樣的轉化經驗,譬如像萬國道德總會的創始人王鳳儀。有一次,王鳳儀的朋友因受冤枉而被關在牢裡,他趕去救朋友,一路上邊走邊哭。當時他的侄兒就跟在身旁。到了晚上,王鳳儀哭著哭著,突然抬起頭來說:「咦,天怎麼亮了?」他的侄兒回他說:「沒有啊,現在才不過深夜兩點多,天怎麼會亮呢?」這意思就是說,當時王鳳儀的某一個「韻律」,就在那個地方突然地開了,然後他便感覺到整個都亮起來了。
王鳳儀老先生是不斷地有這種「開悟」的經驗。他的這種經驗,常常會讓他的身心有很大的轉變。他曾談到第一次的「開悟」經驗。當時他的父親剛過世,他的大哥便以自己是長子為由,侵佔了弟弟們應繼承的土地。他的母親為了這件事非常傷心,天天責罵他的大哥和大嫂。有一天,王鳳儀去看了一部《三娘教子》的戲。我們知道在《三娘教子》的故事裡,受冤屈的是三娘。三娘為兒子付出很多,可是總是被她的兒子扭曲。後來她的兒子終於悔悟了,便跪在三娘面前懺悔。可是三娘卻對兒子說:「兒子啊,這不是你的錯,這是為娘的錯啊。」這對王鳳儀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大震撼。三娘明明是受委屈的,她從來就沒有做錯過什麼,為什麼她要向兒子認錯呢?王鳳儀就是從這裡看到了一個前景。他說:原來人真正的好,就是「認錯」的好,而且不是為他真的做錯而認錯。當我們在跟人家爭吵時,我們想到的都是對方的錯,自己永遠沒有問題。而且,西方的心理學家也不斷告訴我們說:為了保持你心理的健康,你要說「I am ok」。
可是王鳳儀他就不是這樣子,他是反過來說「I am not ok」。當他領悟到「I am not ok」時,他就開始進行懺悔了。他發現,就是因為沒有「認錯」,且是沒有真正的「認錯」,所以他才會一直保持在歸咎的狀態中,所以他的性子才完全不會轉化。也就是說,大家都只會要去轉別人的性子,去革別人的命,都總以為自己是對的。而王鳳儀他恰好相反,他是翻轉自己的東西,也就是在翻自己的船。 結果,這就對啦。為什麼呢?因為在這個世界裡,翻自己的船是自己能做得到的;而革命其實就是要去殺人家的頭。像那些獨裁者們,一坦革命成功了以後,他們就要享受榮華富貴。像這種革了別人的命,然後把自己撐起來的人,在修行人裡是下三爛的層次。而王鳳儀他自己的感動是,他不去革別人的命,他只革自己的命,他自己翻自己的船。他翻了船懺悔了以後,便去跪在他大哥的面前,向大哥坦承自己種種的不是,坦承自己看他們全家人都不滿意,而這些都是自己的錯。後來大哥就把地歸還給弟弟們。因為王鳳儀一認錯,大哥的壓力就突然鬆開,那一鬆開之後,大哥的自尊心和他想要的那種感覺就回來了。一個有自尊心的人,幹嘛要去侵佔弟弟的財產呢?他就是因為自己是長子,卻感覺沒有受到足夠的尊重,乾脆就去罷佔人家的東西。現在他既然能夠浮起來了,就把東西還給人家。
(節錄)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