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立看《金剛經》:社會科學的解析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第一本用社會科學方法詮釋《金剛經》的科普著作
佛教經典深藏傳播學與廣告學的實用智慧,教你跳脫框架,真正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讀《金剛經》要一本正經,從佛學的角度來看它嗎?其實不用,以現代社會科學的學理來讀它,更能扣連時代脈動,彰顯其價值;這也是社會科學的科普化,用不同角度,跳脫窠臼框架,以學理檢視、獨立思考,宗教是感性,科學是理性,「感性+理性」成了「理智的浪漫」豈不更美。
本書分A、B兩卷及結論,A卷是《金剛經》的完整譯文與重要名詞的說明,稱〈金剛經.辨〉,「辨」指區隔,逐句解析五千字原典;B卷是要義精進版,稱〈經剛經.辯〉,「辯」指討論,提出18 個《金剛經》重要觀念的現代性詮釋。
《金剛經》的命名隱含行銷法則「第一定位」的要求。
《金剛經》是門徒記錄整理的稿子,也是人為智慧的產出,就是「有為法」。
「色聲香味觸法」幻術,也是政治傳播和商業直銷常用的招式,都是假相,為佛陀排斥的。
滅度是消除舊認知、植入新觀念的過程,用現代的語言說,就是強制學習,類似洗腦。
降伏其心要去除的其實是人在「社會化」後的灰色價值。
理解「見象非相,似相亦象」就知道假新聞是怎麼回事。
《金剛經》雖為佛典,但倒比較像2500餘年前古印度的智慧,內容慧黠有趣,然而2500年的時空阻隔、文明進步,如果還將《金剛經》當作聖經,不能批評,這可違背了佛陀的教誨,佛陀要我們「無住相(象)」,不拘泥禮法表象,也提醒我們「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包含《金剛經》在內一切人為智慧,都是可以被討論、質疑或挑戰的。
◎本書採「偽」雙封面設計,封面是木頭人倒立看《金剛經》,但《金剛經》在哪裡?封面可一個字也沒有,《金剛經》有字,就是有為法的「象」,囿於框架規矩;沒字的《金剛經》,才是「相」,因無所住,故能生其心。
封底似另一個封面,一塊文案隨著封面正看,另一塊要隨標題倒過來看。
插圖是李幸潔《忘塵》,正看積極,倒看又是一番想像。所以啦,倒立看世界,世界真的不一樣。
因此用社會科學理論詮釋《金剛經》,才會開啟另一扇窗。
目錄
序/導讀
自序
為什麼讀不懂《金剛經》?
你看懂《金剛經》的白話譯本嗎?
《金剛經》是古印度素樸的智慧,凡5000餘字,入中土,自姚秦鳩摩羅什譯經,迄今已有1600餘年,明代之前,《金剛經》並不被僧界重視,挑剔的高僧視之「不了義」,明代以後,因融入民間信仰而被儒道肯定,逐漸為民間接受而演化為主流;但儘管為僧俗接受,不過還是看不懂,千年以降,僧俗演繹詮釋不下數百萬言,僧眾以法典視之,論之不踰規矩,俗家學者以玄學或養性析述,望之儼然不可親近,後學者循此讀經,枉矣。
看不懂《金剛經》的原因有幾項:
第一個原因是1600年前字彙貧乏,同字異義,因此相、象不分,「相」指本性、本質,「象」指表象、方法,因此「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很難解讀,但若解釋為「凡所有象,皆是虛妄;若見諸象非相,則見如來」,則豁然開朗矣。
相、象不分,糾葛不清,越解釋越難懂;此外「法」也是,《金剛經》的法,有時指佛法,即是「相」,但有時亦指學習佛法的途徑、方法,即是「象」。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第一個「所謂佛法者」,指的是宣教的方法(「象」),第二個「即非佛法」,指的是宣教的方法若不對,則無法學習正確佛法(「相」);又如「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此二詞的「法」均指方法,也就是「象」而不是「相」(佛法本身)。
其次是1600年前,讀原典譯經的胡僧口述其義,漢官筆記,難免有認知差距,產生選擇性理解selective perception,甚至有些無法以文字完整表達意涵,只能音譯或含混帶過,如「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或「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不但抝口,而且似乎是不合邏輯論述,但以現在邏輯學詮釋就會一目瞭然。
第三,詮釋者故意把它講得玄之又玄,原因是詮釋者自己也看不懂,所以自己囫圇吞棗,無法消化,當然也就不能講清楚;另一個原因,知識必須有貴族性方能賣錢,講的清楚明瞭人人能懂,失掉知識的貴族性與市場價值,自己哪能成為「宗師」而得到供養?
《金剛經》雖為佛典,但倒比較像2500餘年前古印度的智慧,內容慧黠有趣,然而2500年的時空阻隔、文明進步,如果還將《金剛經》當作聖經,不能批評,這可違背了佛陀的教誨,佛陀要我們「無住相(象)」,不拘泥禮法表象,也提醒我們「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包含《金剛經》在內一切人為智慧,都是可以被討論、質疑或挑戰的。
本書命名「倒立看《金剛經》:社會科學的解析」,稱為「倒立看」是迥異以往的宗教詮釋,改以社會科學理論,從另一個角度看《金剛經》,也是科普的概念,一般談科普,只會想到理工農醫,但社會科學仍是可以「科普化」,尤其以艱澀難懂的《金剛經》作為分析示範的對象,更為有趣。
「倒立看」的構想是受到《文創》雜誌的啟發,2014年9月《文創》雜誌第1期的封面就是倒立看城市,《文創》是三立電視公司發行的,只發行了11期,2015年8月號是最後一期;可惜了,這也看到文字媒體的困境,不管是報紙、雜誌,還是書籍。
「倒立看《金剛經》」分A、B兩卷及結論,A卷是《金剛經》的完整譯文與重要名詞的說明,稱〈金剛經.辨〉,「辨」指區隔,《金剛經》的白話譯文坊間汗牛充棟,上網隨便一查就有百本,但都以佛經來翻譯佛經,用三道、三慧、四相、四攝來詮釋,陷入文字障,甚至用一些連自己也解釋不清含混其詞的話來詮釋,治絲益棼,讀者又如何搞清楚,更是減損讀經的樂趣。
本書嘗試用現代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傳播學、廣告學的理論詮釋2500年前的東方智慧,不是挑戰,而是肯定,也顯示《金剛經》雖歷久,但彌新;所以不必管何謂三十二相的宗教想像,也不必特別鑽研音譯名詞的意涵,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1600年前讀原典譯經的胡僧、漢官都抓不到精準意涵,給予適當漢名,後人又有何能耐說東說西,說他說了算。
B卷是A卷的精進版,稱〈金剛經.辯〉,「辯」指討論,挑選18 個《金剛經》重要觀念,用現代社會科學理論予以解析,如《金剛經》有很多這樣的論述「○○,非○○,是名○○」,「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或「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傳統譯經者常陷入迷障,越講越心虛;但若用邏輯學的「白馬非馬」拆解,則一目瞭然。
又如《金剛經》的opening「如是我聞」,一般譯經者常一語帶過,但事實上它有深刻意涵,就是傳播理論的選擇性理解,也是作者阿難王子「文責自負」的宣示,接觸外在訊息,每人因學養、經驗不同,都會產生選擇性理解,《金剛經》口述者的佛陀,與筆記者的阿難,當然會有認知差距。
再如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等「五眼」,《金剛經》並沒有詮釋其意義,但以日本哲學家大西克禮討論日式悲劇美學「物哀」的理論來參照比對,就很有趣,對物的感受,從接觸瞬間的直覺反應,到易位移情empathy的投射,與「五眼」何其類似。
結論稱〈金剛經.變〉,「變」是觀念的轉換,跳脫傳統宗教思維,理出《金剛經》論述脈絡,《金剛經》的主軸是「悟」,要達到「悟」必須「降伏其心」,「降伏其心」的方法是「滅度」與「自修」,如何檢驗是否達成「悟」的目標,就是是否領悟「非相」,換言之,若見諸象非相,即見如來(佛性),了然世界;「頓悟」之後,不能自滿,要「自抑」修身,非身是名大身,也不能獨善其身,要「入世」,無住相布施,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讀經就是讀書,讀書的樂趣是思想海闊天空,讀後豁然開朗,北京清華大學有一面陳寅恪寫的王國維紀念碑,開題就說「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但以經讀經,是掉入另一個由他人編織之「俗諦桎梏」,何必。
獨立思考是必要的,讀經亦是如此。
p.s.
如將本書視為佛書亦無妨,但要「去中心化」,跳脫以往僧俗的解釋,以自己角度思考體會,宗教是感性,科學(包含社會科學)是理性,「感性+理性」成了「理智的浪漫」豈不更美。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