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_帶來幸福的種子句[貼紙版]

解深密經講義 第二輯

  • 79 237
    300
  • 分類:
    中文書宗教命理佛教佛教經典/解說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平實導師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正智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25/11/27

活動訊息

分享今年你最有感的書,送50元電子禮券,再抽5000點金幣!

普發一萬放大術:滿千登記抽萬元好禮

內容簡介

本經是所有尋求大乘見道及悟後欲入地及完成十地修證者所應詳讀串習的三經之一,即是《楞伽經》、《解深密經》、《楞嚴經》三經中的一經,亦可作為見道真假的自我印證依據。此經是 世尊晚年第三轉法輪時,宣說地上菩薩所應熏修之無生法忍唯識正義經典;經中總說真見道位所見的智慧總相,兼及相見道位所應熏修的七真如等法;亦開示入地應修之十地真如等義理,乃是大乘一切種智增上慧學,以阿陀那識─如來藏─阿賴耶識為成佛之道的主體。禪宗之證悟者,若欲修證初地無生法忍、八地無生法忍乃至十地心者,必須修學《楞伽經、解深密經、楞嚴經》所說之八識心王一切種智。此三經所說正法,方是真正成佛之道。

作者

平實導師,甲申(一九四四)年生於台灣中部小鎮農家,世代務農,父祖皆三寶弟子。作者早年游於世務,厭惡迷信。中年歸命三寶,矢志求道,自成念佛功夫。未幾復探驪龍,額下得珠,發明智慧。遂發悲勇,誓願度眾,護正法眼,創辦台北市佛教正覺同修會、佛教正覺講堂。著有無相念佛等書問世。

目錄

目   次
平實導師 序……………………………………………………………序01
第一輯:
《解深密經》開題………………………………………………001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025
〈勝義諦相品〉第二……………………………………………151
第二輯:
〈勝義諦相品〉第二……………………………………………001
〈心意識相品〉第三……………………………………………145
《解深密經》卷第二:
〈一切法相品〉第四………………………………………………242
第三輯:
〈一切法相品〉第四………………………………………………001
〈無自性相品〉第五………………………………………………014
第四輯:
〈無自性相品〉第五………………………………………………001
《解深密經》卷第三:
〈分別瑜伽品〉第六……………………………………………093
第五輯:
〈分別瑜伽品〉第六……………………………………………001
第六輯:
〈分別瑜伽品〉第六……………………………………………001
第七輯:
〈分別瑜伽品〉第六……………………………………………001
《解深密經》卷第四:
〈地波羅蜜多品〉第七…………………………………………101
第八輯:
〈地波羅蜜多品〉第七…………………………………………001
第九輯:
〈地波羅蜜多品〉第七…………………………………………001
第十輯:
〈地波羅蜜多品〉第七…………………………………………001
第十一輯:
〈地波羅蜜多品〉第七…………………………………………001
《解深密經》卷第五:
〈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093
第十二輯:
〈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001

序/導讀

自 序
佛菩提道之實修極為困難,原因有五:一者,佛菩提道函蓋二乘菩提解脫道,如是二乘解脫道流傳至末法時代亦已難知難解、難修、難證,而佛菩提道自身內涵廣大深妙,復更倍加難信難知難解是故更難親證;乃至真見道證真如之後欲得成佛,猶有極為長遠難行之道,是故不論證與未證,欲求圓滿佛菩提道皆極艱難!二者,佛菩提道親證者,非如二乘菩提解脫道之所證唯限此時此地之娑婆人間,是故大乘講經時通常是天界及他方聞風而來的菩薩共同參與法會,並非一般肉眼凡夫之所能信。三者,佛菩提道之弘傳衰敗極快,往往不到百年便從興盛而至失傳,是故實證者百年之後往往不存於世,有賴大善知識重新出於世間,方能再度復興;然二乘菩提衰敗亦快,卻無法憑二乘聖人自力振興,要依賴菩薩出世而後復興,佛菩提道函蓋二乘菩提故。四者,大善知識出於世間之時機往往求不可得,乃因外在環境不利於正法之廣弘,是故要待有緣眾生法緣成熟時節乃出於世,以令大眾知已來聚,方能大傳。五者,佛菩提道之移師易地而傳如由天竺移徙華夏,要先有佛子易地受生之後譯經住世,令真見道之後人得有經中聖教以為依憑,不被相似像法之佛門外道廣大勢力所推翻,然後方能廣弘。由是五因,說佛菩提道之廣弘甚為不易。
以如是五因之故,佛菩提道之復興大業極難成就。而且 世尊於經中說:「佛之明法,與俗相背;俗之所珍,道之所賤。」佛菩提道之實證內涵大違世間學佛人之想望,以大乘所證解脫涅槃之境並非世間學人想像愛樂之境界故;復以佛菩提道之所證實相法界第八識空性心並非世間法、世間心,若無大善知識依聖教及理證之現量、比量加以攝受者,欲求生忍而得安住不退者亦屬難事,是故佛菩提道廣弘時極為困難,並非大多數學人之所能信,證之不退轉者更難。
猶如《羅云忍辱經》所載:【世尊又曰:「寧以利劍貫腹截肌,自投火中,慎無履惡;寧戴須彌,奪毀其命,投于巨海,魚鱉所吞,慎無為惡矣;不知其義,慎無妄言。佛之明法,與俗相背;俗之所珍,道之所賤。清濁異流,明愚異趣;忠?相仇,邪常嫉正;故著欲之人,不好我無慾之行也。」】誠如 世尊所說:「清濁異流,明愚異趣;忠?相仇,邪常嫉正;」是故了義究竟正法弘傳於世之時,必然遭受諸多墮在相似像法中的凡夫大法師們群起而攻,謗為外道乃至邪魔等,此即平實出世弘法、全心全力為眾生慧命努力時所遭遇之實際情況也。
然而 世尊早已告誡曰:「寧以利劍貫腹截肌,自投火中,慎無履惡;寧戴須彌,奪毀其命,投于巨海,魚鱉所吞,慎無為惡矣;不知其義,慎無妄言。」由是平實勸之不已而不可得,乃繼之以破邪顯正之手段,一方面以理證,另一方面以聖教量及比量,面對諸方凡夫大法師之佛門外道法大力加以評破,令相似像法大幅度萎縮,而令佛門了義正法之義理得以廓清,助益了義究竟正法得以住世;所願者,唯盼諸方未證言證之凡夫大法師們如 佛所說,停止再造口業而免陷自身未來無量世於三惡道中,免受長劫之苦異熟果。
再者,大乘佛法中之經教妙法,最難解義者無過三經一律二論。三經者謂《楞伽經》、《楞嚴經》、《解深密經》,一律者謂《菩薩瓔珞本業經》,二論者謂《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三十餘年來,平實已曾講解《楞伽經》、《楞嚴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現又重講《成唯識論》並著作《成唯識論釋》,逐輯陸續公開梓行中;於今《解深密經》亦已講解圓滿,並由同修整理成文字,修飾之後編輯成書,總有十二輯,將於《不退轉法輪經講義》梓行完畢之後開始逐輯付梓流通,以饗佛教界有心於大乘正法修證之學人。關於極深妙而令佛教界難以解義之一律,謂《菩薩瓔珞本業經》,亦已開講,演述圓滿之後亦將整理成文,並付印梓行流通,以利當代、後代佛門真學佛菩提道之諸方學人,得以遵循此一律經所說了義正法而無違背,乃至次第邁向佛地。
至於《瑜伽師地論》總有一百卷之鉅大篇幅,欲將所講整理成書者實無可能,亦因講解之時摻雜見道密意於其中,亦不宜公開梓行,唯有正覺會內已悟菩薩得以親聆,未來將持續於正覺同修會增上班中不斷重播而永續流傳。如是三經一律二論之解說圓滿,即是平實此世講經任務之重點所在,唯盼佛教界認清此一事實,敬心尊重此三經一律二論,庶於自身道業有所增益。至於附佛外道之密宗等人,誠屬外道而無絲毫菩薩種姓成分,宜其繼續謗之不已而墮三惡道中,吾人亦無所能救也,是則默置而待之以未來劫可也。
佛子 平 實 謹序
公元二○二四年秋分 於松柏山居

試閱

經文:【「廣慧!若諸菩薩於內各別如實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不見積集,不見心;不見眼、色及眼識;不見耳、聲及耳識;不見鼻、香及鼻識;不見舌、味及舌識;不見身、觸及身識;不見意、法及意識;是名勝義善巧菩薩,如來施設彼為勝義善巧菩薩。廣慧!齊此名為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菩薩,如來齊此施設彼為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菩薩。」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
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語譯:【這時世尊又開示說:「廣慧啊!如果諸多的菩薩們,對於自己在五陰身心之內實證了阿陀那,但是卻各自都如實地沒有看見阿陀那的功能,也不見阿陀那識心體;並且不看見阿賴耶集藏生死種子的體性,也沒有看見阿賴耶識這個心體;沒有看見第八識具有積集諸法種子的自性,也沒有看見第八識這個心;沒有看見眼的功能、和色塵的功能,也沒有看見眼識;沒有看見耳的功能、聲的功能以及耳識;沒有看見鼻的功能、香的功能以及鼻識;沒有看見舌的功能、味的功能以及舌識;沒有看見身的功能、觸的功能以及身識;沒有看見意的功能、法的功能以及意識;這樣的人就稱之為於勝義有善巧的菩薩,如來又施設說這樣的人叫作於勝義善巧的菩薩。廣慧!要到達這個地步的人,我說他叫作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的菩薩,如來就依於這樣的標準來施設說,這樣的人就是於心、意、識一切祕密善巧的菩薩。」這時世尊想要重新宣示這個義理,而說了一首頌:「
阿陀那識非常地深奧以及微細,這第八識中所含藏的一切種子猶如大水流一樣的瀑流;
這個阿陀那識的義理我對於凡夫和二乘愚人不作開示和演說,因為恐怕他們對阿陀那識錯誤地生起分別而執著為五陰的我。」】
講義:佛陀先呼喚廣慧,也就是要讓他注意聽著:如果諸菩薩於各自不同的五陰身心中「如實不見阿陀那」,也就是每一個實證者都同樣的如實沒有看見阿陀那的功能,也沒有看見阿陀那識心體。但什麼叫作「沒有看見阿陀那」?當你證得第八阿陀那識以後要如實觀察,不但你是這樣,其他的菩薩們也一樣,全都要各別如是詳細觀察:證悟第八識之後轉依成功了,不是單單不跟人家計較東、計較西而已,乃至於對阿陀那識這個阿陀那的功能,你還得要連看都沒看見;沒看見這個阿陀那的自性以後,還要對阿陀那這個第八識心也沒有看見。這樣聽起來,有沒有很奇怪?是很奇怪吧?對呀,對一般人來講,要很奇怪才對啊!
例如禪師,人家問他說:「你懂佛法了沒有?」他說:「我不懂。」人家問:「禪師!你不是開悟了?一定懂佛法,為什麼卻說都不懂?」他說:「我也不懂!」那一般人聽了,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那為什麼他這麼講?明明他說起佛法來,頭頭是道,口若懸河;而他卻告訴你說不懂佛法,原來他講的是轉依後的第八識真我的境界。當你轉依於如來藏時,如來藏不懂佛法,你就說是不懂佛法。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如來藏不懂佛法?因為如來藏的不懂佛法是你要親證的事,祂不會親證自己的不懂佛法。
這聽起來像是繞口令,但實相就是這樣;所以你悟了以後,是你五陰懂佛法,而如來藏不懂佛法;那你轉依了不懂佛法的如來藏時,你就說自己是不懂佛法;像這樣不懂佛法的人,才是真懂佛法的人。所以這個證解很重要,一定要親證了,才能夠真正地生起勝解;否則我這些話,你聽了雖然不會白聽,但不是真正的證解。不是真的證解時,就表示還沒有發起離繫果,也就不會有證悟後的等流果等四果。
所以為什麼 如來還要施設教外別傳?如來不是單單講般若,講完就算了;祂講般若時,同時有教外別傳的施設,在私底下看誰的因緣熟了,就指導他證悟般若。這個教外別傳不是沒意義的,因為這個教外別傳是證解般若與大乘佛法的第一步。在佛法中,你要證解的內容太多了!但你要證解所有的佛法,第一步就是真見道,就是證悟這個第八識而現觀祂的真如法性,而第八識心體是你所要證悟的標的;而第八識祂不需要證悟,祂也不需要知道任何諸法。所以你證悟之後,有沒有轉依成功?就看這個。沒有轉依成功的人,就不是「於心、意、識祕密善巧」的「菩薩」。所以你對於心、對於意、對於六識的密意有了善巧,表示你轉依成功了;而你轉依成功時卻是「如實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這樣才是真解脫,否則就被法所繫縛了。也就是說,一般人總是想:「我要是悟了,就能飛天遁地,百般的神通。」他沒想到的是:悟了轉依如來藏,是什麼都沒有的,全都要歸於空性心第八識。
所以轉依之後,每一個菩薩各別都是要這樣的。要怎麼樣呢?要「如實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也就是說,你知道阿陀那是什麼了,確定這第八識的功能,而且你已經證得阿陀那識了,但是當你轉依之後卻「如實不見阿陀那」,也「不見阿陀那識」,所以祂對五陰與各類種子的執藏性,你都住於第八識自住境界而不再看見,也就都不執著於阿陀那識以及祂的功能;因為你轉依了祂,依止祂的境界而住時就什麼都沒有了;什麼都沒有時才是解脫。如果什麼都有呢?完了!你連覺都睡不好。
如果你有滿屋的金銀財寶,能睡覺嗎?你一定要雇請保全來看顧,才有辦法睡覺。那很小心的人還會想:「那保全會不會監守自盜?」所以還要再雇請一個人,來監視那些保全;因為他的「有」太多了!如果他一貧如洗,家徒四壁,門都不用關,照樣睡覺。如果竊賊來了,笑一笑,跟那個竊賊講:「我白天都找不到什麼值錢的東西了,你晚上還能找得到嗎?」(大眾笑…)那竊賊聽了,也只好摸摸鼻子走了。所以佛世的出家人就只有三衣一缽,山洞、樹下過夜,擁有太多就被繫縛。
同樣的道理,你證得阿陀那識心體,也執著於祂的阿陀那自性,就被阿陀那識心體與自性所繫縛,這在唯識學裡面叫作「恆內執我」。所以證得以後,不要看見路上出家人在走路,就搖頭、搖頭、搖頭,都不用了,因為若是這樣的表現,就是「恆內執我」;而祂第八識對此是完全不知道的,當祂完全不反觀自己的自性而不知道,你轉依於祂這個解脫境界時,也就是「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就是本來解脫。你放下了,「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而祂自己也「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這時祂不是跟你五陰身心一樣了嗎?是不是?是喔?或者不是?也就是說,你轉依阿陀那識以後,逾越繫縛,不被阿陀那識所繫縛;所以你如實地「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這樣才是真解脫,離繫果就現前了。證真如也是這個道理,每一個位階的真如實證,都告訴你說:「你實證並且轉依成功之後,要現觀你所轉依的那個智慧境界、與第八識真如心平等平等。」換句話說,你轉依阿陀那識以後而擁有的解脫智慧,這個智慧跟你的阿陀那識心體平等平等;那你就不會被這智慧所繫縛了,因為阿陀那識沒有被繫縛,祂是本來就解脫的。
那麼同樣的道理,「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什麼叫作阿賴耶?就是對於三界生死種子的能藏、所藏、我愛執藏。你的七轉識有貪愛三界法的表現時,第八識就會有這種執藏分段生死各類種子的識性,那你就要探究說你這個第八識為何會有這樣的種子,就叫作阿賴耶?但修行不是叫阿賴耶識修行,而是你七轉識自己要修行;你經由修行,把這個七轉識藉種種行而造成第八識心體的阿賴耶性,也就是貪愛三界生死法的心性種子滅除時,第八識心體集藏分段生死種子的這種集藏性:能藏、所藏、我愛執藏的自性,就會跟著滅除而不再有阿賴耶性。因為這三種集藏性的種子流注出來時是與你七轉識相應,不跟第八識自己相應的;那麼悟後轉依真如而進修一段長時間,滅了分段生死種子的集藏性以後,你的阿賴耶識就沒有這些種子,就不再叫作阿賴耶識了,這時就叫作「滅阿賴耶」,或是「滅阿賴耶識」。這並不是說阿賴耶識心體可滅,因為阿賴耶識這個心體永不可滅,祂是金剛心,沒有一法可以壞滅祂;但是你悟後修行要滅的是「阿賴耶」的自性,所以當你悟後修行如實轉依阿賴耶識心體的真如法性以後,不再貪愛三界生死法時,第八識心體就不會再有阿賴耶的自性,所以叫作「不見阿賴耶」。
所以你剛證悟時,發覺自己意識每天還是在分段生死的種子上面現行、以及受熏,但是有這個現行與受熏不打緊,你只要自己把七轉識這個執藏分段生死的行為,一步一步慢慢地去把它修除,這樣就行了。到最後,你把這些外我所、內我所,包括自我的貪愛全部滅除了,阿賴耶性就消失了,你的第八識心體就沒有集藏分段生死種子的功能存在,這時候就解脫了,因為你第八識中的種子已經沒有了阿賴耶性;沒有了這個自性以後,你也就不會看見阿賴耶識,所見的第八識就變成是異熟識了。
所以悟後過一段時間,不應該繼續觀察自己阿賴耶識心體在不在,只有剛悟的人會說:「欸!這個第八識很奇特欸!」每天空閒沒事,就把祂拿來玩一玩;可是久了以後覺得這很自然,就沒什麼奇特的,本來就這樣。這就是法界,套一句俗話說:「習慣成自然。」自然而然就是這樣。這時候就是「不見阿賴耶識」,因為你轉依阿賴耶識自體的真如性以後,祂的自體境界中已無有任何一法存在,「無智亦無得」,這時還怎麼看得見阿賴耶識?所以阿賴耶識自己不見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自己也不見阿賴耶性,這樣轉依成功之後,就是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
接下來,「不見積集,不見心;」前面有說過「心意識祕密善巧」。心,為什麼名之為心,因為祂有積集性;凡所有一切種子,祂都累積下來,集合在自己心中;有這種積集性的識,就叫作心,因為這個能積集各類種子的心才是有情的真正主體。這個心會有這個積集性的原因,卻是七轉識不斷地虛妄熏習而成就給祂的,並不是說祂想要這樣子害你七轉識流轉生死。而你七轉識曾經什麼時候流轉生死?其實你七識之中只有意根能流轉生死,而你的六識都只有一世住,何曾流轉生死?但是因為意識背後有個意根,意根是作決定的思量心,凡所造業都是意根造的。
意根有時會聽意識的,那是被意識所瞞,但是大部分時間都是意根在決定;除非修行得力了,意識說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而意根聽受了,所以才有了改變;可是一旦境界現前時,意根又依著原來的習性而不聽意識的了,所以造惡的其實就是意根。意根很奇特,偏又是無記性;但因為祂的有覆性,就導致眾生不斷地輪迴生死;而輪迴生死之中,祂又不領受苦、樂、憂、喜、捨;可是不領受當中,只要意識同時現起時祂又全部領受了;但其實是意識跟五識領受的,意根卻認為是自己領受的,你說怪不怪?這就是佛法,諸佛菩薩全部都同一見,都是這樣見的,所以同證解脫。
因此說,能積集諸法種子叫作心;不但是分段生死的種子,包括異熟性的無記種子,祂也全部都積集在自己心中。所以年輕人崇拜歌星,有沒有?某一個歌星要辦演唱會了,他們擠著去買門票。那些被年輕人崇拜而當歌星,他們的身分到底是什麼?是來娛樂大家的,對不對?有沒有人異議?請舉手!沒有。而歌星為什麼要會唱歌?因為往世在忉利天就是娛樂釋提桓因的人,他們就是釋提桓因的歌神,名為緊那羅。那麼究竟是釋提桓因尊貴、還是歌神尊貴?對了!那你去聽他們唱歌,你是消費者,他是賺你金錢的人,是來服務你、娛樂你的人;那麼是你尊貴、還是他尊貴?結果那些年輕人顛倒啊!崇拜歌星崇拜得不得了!那叫作沒智慧。而我們學佛的人不這樣,所以你悟得第八識時,轉依了第八識真如;你再來看看第八識會不會反觀自己有這個積集種子的功能?不會!祂也沒有反觀自己的功能,你轉依祂這個自性,所以就說你是「不見積集」。
因為有積集種子的功能就叫作心,既然是積集種子的心,這心能不能分別?能不能?能!可是問題來了,經中又告訴你,祂叫作「無分別法」,這表示:祂之所分別,跟你六識心的分別不同。你六識分別的是六塵境界中的事,可是六塵境界以外,有更多的那些事情全部都是第八識「心」在分別;所以祂於六塵不分別,可是祂會分別器世間、會分別五陰身、會分別四大種子、會分別七轉識的心行與種子,也會分別業種等,舉凡六塵以外的都是祂所分別,就叫作「心」。
所以七轉識在想什麼,都瞞不過祂,祂都知道。因此,當你肚子餓了,看見人家正在飲食,你心裡面想:「餓了,該吃飯了!」於是,祂就幫你流口水出來。口水是你讓它流的嗎?不是啊!是第八識心流的。但是你不要以為說:「喔!我知道了!原來這就是如來藏。」還差得遠呢!天差地別。你轉依成功以後,沒有看見了;因為你依於如來藏而住,所以如來藏沒有看見時,你就等於沒有看見;這時你就沒有看見祂的積集性,你也不會看見祂在六塵外的分別心,就是「不見心」,因為祂不會反觀自己,看不見自己,而你悟後轉依祂的境界而住時,就是如實不見心、不見有分別。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6267517246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35
    • 商品規格
    • 21*14.8*2.00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