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GuangLin禪師講圓覺經:次世代版終極佛法
內容簡介
《圓覺經》全稱叫《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大方廣」是大乘佛經的通名,也叫「大方等」或者「大平等」。「方」指義理方正,「廣」指宗義廣大。
以前有不少佛經都是以「大方廣」來命名,後世整理的時候,為了方便分別,給不少佛經改了名,便刪去了「大方廣」三個字。
「圓覺」即圓滿覺悟,「修多羅」譯為契經;「了義」是究竟之意,現今的說法便是終極;與其相對的是「不了義」,不夠究竟。所以《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就是指向圓滿覺悟的終極理論書。
《圓覺經》的正文分十二章,每一章都由一名菩薩向佛提問,佛再回答的方式書寫,立意分明,言簡意賅。從提問的內容中看,這十二位菩薩都是等覺菩薩,是離佛就差一步的大修行者,也叫一生補處。
以前有不少佛經都是以「大方廣」來命名,後世整理的時候,為了方便分別,給不少佛經改了名,便刪去了「大方廣」三個字。
「圓覺」即圓滿覺悟,「修多羅」譯為契經;「了義」是究竟之意,現今的說法便是終極;與其相對的是「不了義」,不夠究竟。所以《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就是指向圓滿覺悟的終極理論書。
《圓覺經》的正文分十二章,每一章都由一名菩薩向佛提問,佛再回答的方式書寫,立意分明,言簡意賅。從提問的內容中看,這十二位菩薩都是等覺菩薩,是離佛就差一步的大修行者,也叫一生補處。
目錄
前言
序分
1. 文殊師利菩薩
2. 普賢菩薩
3. 普眼菩薩
4. 金剛藏菩薩
5. 彌勒菩薩
6. 清淨慧菩薩
7. 威德自在菩薩
8. 辯音菩薩
9. 淨諸業障菩薩
10. 普覺菩薩
11. 圓覺菩薩
12. 賢善首菩薩
總結
序分
1. 文殊師利菩薩
2. 普賢菩薩
3. 普眼菩薩
4. 金剛藏菩薩
5. 彌勒菩薩
6. 清淨慧菩薩
7. 威德自在菩薩
8. 辯音菩薩
9. 淨諸業障菩薩
10. 普覺菩薩
11. 圓覺菩薩
12. 賢善首菩薩
總結
序/導讀
前言
本《圓覺經》講解參考了中華書局出版的十三經套書,原書根據原經和太虛大師的《圓覺經略釋》所寫,本書中的一些解釋也參考了太虛大師的《圓覺經略釋》,在這之上又加了我個人的不同解讀。因此只講重點內容,原書中已有的總序和前言等內容不再重複。
看我講經,一定要先把我寫的《坐禪1》和《坐禪2》看完,建立對佛法的基本框架,之後再學習其他佛經,就能知道每一部佛經講的核心內容在大框架裡的對應位置,從而有更深刻的理解。
那麼佛法的大框架是什麼?世人認為佛法是宗教,是哲學思想,但是實際上佛法講的是宇宙真相。宇宙的最底層真相就是三個初始設定:自性恒常,初妄無因,諸佛同體。佛稱之為第一義諦。
第一,「自性恒常」,眾生皆有不生不滅之自性,也叫阿賴耶識。
第二,「初妄無因」,自性當中會出現妄想,第一個妄想的產生沒有任何原因。之後妄想不斷增多,出現分別心,出現執著,這一條線上延伸出來的是「心」的構造,是佛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唯識學的研究對象。
第三,「諸佛同體」。所有眾生的自性全部重疊在一起,這是自性的存在方式。從這一條線上延伸出來的是業和因果規律,再往下就是佛的分家成佛和繼承成佛的問題,還有創造世界,傳法團隊的運作,四大職業,文明設計,傳法度人的具體方法等一系列的問題。
還有對凡夫修行者至關重要的「發願」問題。為什麼要發願?有大願和無大願有什麼區別,發願會帶來什麼樣的變化,佛給人授記的條件,等諸多問題。
一套完整的哲學理論要宇宙觀、社會觀、人生觀,三觀齊全。
「宇宙觀」是指有關宇宙和物質世界的終極問題,包括宇宙的產生,它的運作規律,最後的歸宿,存在的意義等內容。我們所說的理科(物理、化學、生物、醫學等)就是宇宙觀裡延伸出來的學科。
「社會觀」通常指的是有關人類社會的學問,包括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等內容,俗稱文科。與之相比,佛法的裡的社會觀更加廣大,囊括了法界一切眾生,包括佛、菩薩、羅漢還有我們凡夫,講的是法界所有眾生的輪轉規律。
「人生觀」指的是個人層面上的價值觀、道德觀等觀念。我們的「人生觀」由「宇宙觀」和「社會觀」所決定。
在這三觀中,佛陀傳法的時候故意跳過了中間的「社會觀」。最初佛講的「四諦法」屬於「人生觀」,最後講到開悟之後知道的宇宙真相,也就是「宇宙觀」。為什麼不講「社會觀」,在《坐禪2》中有解釋。
我們學習佛法,先理解三個初始設定,從第二條「初妄無因」中延伸出來的「心」的構造,也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的具體內容。這樣就能理解各種修行法門的邏輯,因為修行法門就是滅妄想、分別、執著的方法。再理解從第三條「諸佛同體」延伸出來的有關業的內容,從而構建正確的「社會觀」,要知道佛法不講對錯,只講因果,做任何事情都要先想想可能出現的果報,知道如何與眾生和諧相處,從而儘量避免造惡業,那麼就等於是理解了佛法的大框架,也落實到了現實生活中。
佛經的內容大可以分兩大類,一類是義理,重點講的是「心」的構造部分。另一類是故事,就是佛菩薩們的前世經歷和佛陀的生平。我們學習佛經要把重心放在學習義理上,故事的部分看一看就可以了。
「心」,也叫意識,大可以分成妄想、分別、執著,對我們凡夫來說,有關執著的部分是最重要的。至於菩薩的妄想和阿羅漢的分別心,只要理解基本邏輯就可以了。
我們看佛經時,要把義理部分往「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大框架上套,知道每一部佛經講的是大框架中的那一部分,這樣就算理解了七八成。比如說,佛經裡出現「相」這個詞的時候,我們就要知道,這是在講分別心,是講給阿羅漢們聽的;《阿含經》很多都是講「執著」的部分,是講給凡夫們聽的;般若部主要講妄想,是講給菩薩們聽的。
《金剛經》和《圓覺經》都屬於般若部,但是《金剛經》主要內容是給阿羅漢們講的分別心,所以從義理上看屬於方等部。《圓覺經》的主要內容是給菩薩們講的妄想和菩薩的修行,因此《圓覺經》比《金剛經》要高一個段次,所以對初學來說理解起來更難。
到目前為止,在市面上能找到的《圓覺經》的解讀中,還沒有看到真正把《圓覺經》和核心內容講清楚的書,因為大部分人都是以凡夫的境界試圖去理解佛菩薩的世界,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圓覺經》也屬於伏藏。伏藏指的是佛入滅之後,突然出現在世間的佛經。要知道「經」字是佛入滅之後,弟子們集結佛經的時候總結出來的字。
佛在世的時候就說「講法」或者「說法」,都是隨緣而講,並不是一開始就說要講什麼經。但是後世出現的伏藏裡,很多時候開篇就說這是經,最後又說講這部經和傳播這部經的功德有多大。我們可以大概推敲出,這樣的經可能都不是佛在世時親口所說。
關於伏藏的出現方式有多種說法。比如,某個大修行者在定中觀察到了佛在哪裡講法,就把它記錄下來;又或者某個大修行者在定中意識出體去到了另一個空間,可能是某個山體裡邊,又或者是龍宮等地方取到了佛經。
那麼伏藏到底算不算佛所說呢?我認為沒必要糾結這個問題,只要它在義理上符合佛法,尤其是符合大乘佛法,用來修行的確能提高境界,能得到佛菩薩的加持,這就可以了。像《楞嚴經》裡的楞嚴咒,用來修行的確能起到作用。我們不用去考證《楞嚴經》到底是不是佛親口所說,哪怕是某個菩薩說的也行,只要它在佛法上符合大乘佛理就可以了。
還有一點,從邏輯上講,佛有沒有親口所說作為辨別佛經真偽的唯一標準,這本身就有問題。要知道佛法是這個宇宙的底層真相,並不是佛寫出來的小說。既然是客觀存在的宇宙真相,那麼佛可以說,其他菩薩、羅漢們也可以說,客觀真相一直存在,不以個人意志而改變。按照大乘理論,法界中已經出現了很多佛,也有無量的菩薩、羅漢們,知道真相的人不只釋迦摩尼佛一個人,其他知道真相的人也可以寫書流傳,哪怕是入滅後的釋迦牟尼佛,也可以用化身講法。因此,判斷佛經真偽,還是以它的義理為準,那麼《圓覺經》的整體內容符合大乘佛理,值得我們學習和修持,這一點毋庸置疑。
《圓覺經》作為伏藏,來歷無從考證,只知道它的譯者叫佛陀多羅。此人不是中原人,是北天竺人,生卒年無考,生平事蹟不詳。《宋高僧傳》中簡單提及,佛陀多羅攜帶梵文佛經來到中國,在洛陽白馬寺譯出了《大方廣圓覺了義經》,沒有具體時間和過程。而《佛祖統記》則稱,譯經時間是唐高宗永徽6年(西元655年)。自古以來,一直有人質疑《圓覺經》的真偽。民國時期的高僧太虛大師,梳理了各種相關記述後,得到的結論是:《圓覺經》最早是貞觀年間(西元627年—649年)到最遲是開元年間(720年—721年)所譯。
《圓覺經》全稱叫《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大方廣」是大乘佛經的通名,也叫「大方等」或者「大平等」。「方」指義理方正,「廣」指宗義廣大。
《華嚴經》也叫《大方廣佛華嚴經》。以前有不少佛經都是以「大方廣」來命名,後世整理的時候,為了方便分別,給不少佛經改了名,便刪去了「大方廣」三個字。
「圓覺」即圓滿覺悟,「修多羅」譯為契經;「了義」是究竟之意,現今的說法便是終極;與其相對的是「不了義」,不夠究竟。所以《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就是指向圓滿覺悟的終極理論書。
《圓覺經》的正文分十二章,每一章都由一名菩薩向佛提問,佛再回答的方式書寫,立意分明,言簡意賅。從提問的內容中看,這十二位菩薩都是等覺菩薩,是離佛就差一步的大修行者,也叫一生補處。問答內容理解起來也頗有難度,都在佛和菩薩的境裡,我便試圖站在菩薩的視角,理解佛的真意,並用現代語言轉譯,供大家參考學習。
本《圓覺經》講解參考了中華書局出版的十三經套書,原書根據原經和太虛大師的《圓覺經略釋》所寫,本書中的一些解釋也參考了太虛大師的《圓覺經略釋》,在這之上又加了我個人的不同解讀。因此只講重點內容,原書中已有的總序和前言等內容不再重複。
看我講經,一定要先把我寫的《坐禪1》和《坐禪2》看完,建立對佛法的基本框架,之後再學習其他佛經,就能知道每一部佛經講的核心內容在大框架裡的對應位置,從而有更深刻的理解。
那麼佛法的大框架是什麼?世人認為佛法是宗教,是哲學思想,但是實際上佛法講的是宇宙真相。宇宙的最底層真相就是三個初始設定:自性恒常,初妄無因,諸佛同體。佛稱之為第一義諦。
第一,「自性恒常」,眾生皆有不生不滅之自性,也叫阿賴耶識。
第二,「初妄無因」,自性當中會出現妄想,第一個妄想的產生沒有任何原因。之後妄想不斷增多,出現分別心,出現執著,這一條線上延伸出來的是「心」的構造,是佛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唯識學的研究對象。
第三,「諸佛同體」。所有眾生的自性全部重疊在一起,這是自性的存在方式。從這一條線上延伸出來的是業和因果規律,再往下就是佛的分家成佛和繼承成佛的問題,還有創造世界,傳法團隊的運作,四大職業,文明設計,傳法度人的具體方法等一系列的問題。
還有對凡夫修行者至關重要的「發願」問題。為什麼要發願?有大願和無大願有什麼區別,發願會帶來什麼樣的變化,佛給人授記的條件,等諸多問題。
一套完整的哲學理論要宇宙觀、社會觀、人生觀,三觀齊全。
「宇宙觀」是指有關宇宙和物質世界的終極問題,包括宇宙的產生,它的運作規律,最後的歸宿,存在的意義等內容。我們所說的理科(物理、化學、生物、醫學等)就是宇宙觀裡延伸出來的學科。
「社會觀」通常指的是有關人類社會的學問,包括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等內容,俗稱文科。與之相比,佛法的裡的社會觀更加廣大,囊括了法界一切眾生,包括佛、菩薩、羅漢還有我們凡夫,講的是法界所有眾生的輪轉規律。
「人生觀」指的是個人層面上的價值觀、道德觀等觀念。我們的「人生觀」由「宇宙觀」和「社會觀」所決定。
在這三觀中,佛陀傳法的時候故意跳過了中間的「社會觀」。最初佛講的「四諦法」屬於「人生觀」,最後講到開悟之後知道的宇宙真相,也就是「宇宙觀」。為什麼不講「社會觀」,在《坐禪2》中有解釋。
我們學習佛法,先理解三個初始設定,從第二條「初妄無因」中延伸出來的「心」的構造,也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的具體內容。這樣就能理解各種修行法門的邏輯,因為修行法門就是滅妄想、分別、執著的方法。再理解從第三條「諸佛同體」延伸出來的有關業的內容,從而構建正確的「社會觀」,要知道佛法不講對錯,只講因果,做任何事情都要先想想可能出現的果報,知道如何與眾生和諧相處,從而儘量避免造惡業,那麼就等於是理解了佛法的大框架,也落實到了現實生活中。
佛經的內容大可以分兩大類,一類是義理,重點講的是「心」的構造部分。另一類是故事,就是佛菩薩們的前世經歷和佛陀的生平。我們學習佛經要把重心放在學習義理上,故事的部分看一看就可以了。
「心」,也叫意識,大可以分成妄想、分別、執著,對我們凡夫來說,有關執著的部分是最重要的。至於菩薩的妄想和阿羅漢的分別心,只要理解基本邏輯就可以了。
我們看佛經時,要把義理部分往「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大框架上套,知道每一部佛經講的是大框架中的那一部分,這樣就算理解了七八成。比如說,佛經裡出現「相」這個詞的時候,我們就要知道,這是在講分別心,是講給阿羅漢們聽的;《阿含經》很多都是講「執著」的部分,是講給凡夫們聽的;般若部主要講妄想,是講給菩薩們聽的。
《金剛經》和《圓覺經》都屬於般若部,但是《金剛經》主要內容是給阿羅漢們講的分別心,所以從義理上看屬於方等部。《圓覺經》的主要內容是給菩薩們講的妄想和菩薩的修行,因此《圓覺經》比《金剛經》要高一個段次,所以對初學來說理解起來更難。
到目前為止,在市面上能找到的《圓覺經》的解讀中,還沒有看到真正把《圓覺經》和核心內容講清楚的書,因為大部分人都是以凡夫的境界試圖去理解佛菩薩的世界,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圓覺經》也屬於伏藏。伏藏指的是佛入滅之後,突然出現在世間的佛經。要知道「經」字是佛入滅之後,弟子們集結佛經的時候總結出來的字。
佛在世的時候就說「講法」或者「說法」,都是隨緣而講,並不是一開始就說要講什麼經。但是後世出現的伏藏裡,很多時候開篇就說這是經,最後又說講這部經和傳播這部經的功德有多大。我們可以大概推敲出,這樣的經可能都不是佛在世時親口所說。
關於伏藏的出現方式有多種說法。比如,某個大修行者在定中觀察到了佛在哪裡講法,就把它記錄下來;又或者某個大修行者在定中意識出體去到了另一個空間,可能是某個山體裡邊,又或者是龍宮等地方取到了佛經。
那麼伏藏到底算不算佛所說呢?我認為沒必要糾結這個問題,只要它在義理上符合佛法,尤其是符合大乘佛法,用來修行的確能提高境界,能得到佛菩薩的加持,這就可以了。像《楞嚴經》裡的楞嚴咒,用來修行的確能起到作用。我們不用去考證《楞嚴經》到底是不是佛親口所說,哪怕是某個菩薩說的也行,只要它在佛法上符合大乘佛理就可以了。
還有一點,從邏輯上講,佛有沒有親口所說作為辨別佛經真偽的唯一標準,這本身就有問題。要知道佛法是這個宇宙的底層真相,並不是佛寫出來的小說。既然是客觀存在的宇宙真相,那麼佛可以說,其他菩薩、羅漢們也可以說,客觀真相一直存在,不以個人意志而改變。按照大乘理論,法界中已經出現了很多佛,也有無量的菩薩、羅漢們,知道真相的人不只釋迦摩尼佛一個人,其他知道真相的人也可以寫書流傳,哪怕是入滅後的釋迦牟尼佛,也可以用化身講法。因此,判斷佛經真偽,還是以它的義理為準,那麼《圓覺經》的整體內容符合大乘佛理,值得我們學習和修持,這一點毋庸置疑。
《圓覺經》作為伏藏,來歷無從考證,只知道它的譯者叫佛陀多羅。此人不是中原人,是北天竺人,生卒年無考,生平事蹟不詳。《宋高僧傳》中簡單提及,佛陀多羅攜帶梵文佛經來到中國,在洛陽白馬寺譯出了《大方廣圓覺了義經》,沒有具體時間和過程。而《佛祖統記》則稱,譯經時間是唐高宗永徽6年(西元655年)。自古以來,一直有人質疑《圓覺經》的真偽。民國時期的高僧太虛大師,梳理了各種相關記述後,得到的結論是:《圓覺經》最早是貞觀年間(西元627年—649年)到最遲是開元年間(720年—721年)所譯。
《圓覺經》全稱叫《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大方廣」是大乘佛經的通名,也叫「大方等」或者「大平等」。「方」指義理方正,「廣」指宗義廣大。
《華嚴經》也叫《大方廣佛華嚴經》。以前有不少佛經都是以「大方廣」來命名,後世整理的時候,為了方便分別,給不少佛經改了名,便刪去了「大方廣」三個字。
「圓覺」即圓滿覺悟,「修多羅」譯為契經;「了義」是究竟之意,現今的說法便是終極;與其相對的是「不了義」,不夠究竟。所以《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就是指向圓滿覺悟的終極理論書。
《圓覺經》的正文分十二章,每一章都由一名菩薩向佛提問,佛再回答的方式書寫,立意分明,言簡意賅。從提問的內容中看,這十二位菩薩都是等覺菩薩,是離佛就差一步的大修行者,也叫一生補處。問答內容理解起來也頗有難度,都在佛和菩薩的境裡,我便試圖站在菩薩的視角,理解佛的真意,並用現代語言轉譯,供大家參考學習。
試閱
序分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譯文:
我曾聞佛所說,那時,世尊入於如來法身地,三昧正受,是所有如來加持和所住之地,是一切眾生清淨覺悟之地。在那裡,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參加法會的大菩薩摩訶薩有十萬之眾,其中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為上首,與諸眷屬都入三昧之中,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注解:
1,「如是我聞」:眾所周知,世尊曾於《涅槃經》中對阿難言明:未來集結經書時,需在卷首加上「如是我聞」四字,以證明經文內容係阿難親耳聽聞、出自佛口,避免後人質疑與篡改,確保經典的權威性與可信度。
《圓覺經》作為伏藏,倘若並非佛在世時所宣講,那麼現場聽法並將其背誦下來之人是誰?是否為阿難?這些問題難以稽考。我們無需深究這些問題,僅關注其內容即可。
2,「一時」,其含義為「那時」或者「當時」。
為何佛經之中並未明確標注法會的具體時間,而是統一採用「一時」這個詞來進行表述呢?實際上,編撰者完全具備為所有佛經標注具體時間的能力,比如「某年某月某日,佛在某處宣講了某段經文」。
之所以沒有如此設計,是因為佛經編撰與傳播的目的,是讓不同根器的各類眾生都能從中受益。畢竟,每個人的根器存在差異,適合研讀的佛經也不盡相同。
倘若佛經上明確標注了時間,那麼整個佛經體系就會如同編年史或者日記一般,容易引導人們按照時間順序從頭開始閱讀。而這種引導會極大地限制後世求法者選擇佛經的自由度。
每個人的修行因緣和根器都有所不同,閱讀佛經應當挑選適合自己根器的佛經。我個人最初研讀的是《心經》、《法華經》、《楞嚴經》,之後才學習了《華嚴經》。如今也有人勸誡,學習佛經應從《阿含經》開始。但如果大家都從頭開始閱讀佛經,對於時間有限的在家人而言,或許終其一生都無法讀到後面的《般若部》和《涅槃部》。
因此,所有的佛經都用「一時」這個詞來代表時間,以避免時間上的局限。這種設計使每個眾生都能依據自身的因緣和根器,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佛經進行研讀。如此一來,不僅能夠節省寶貴的時間,還能確保每個人都能在最適合自己的經典中尋得指引和修行方法。
3,「婆伽婆」:指世尊。
4,「神通大光明藏」:「神」寓意著高深玄奧、難以捉摸,「通」表示暢行無阻、毫無阻礙,「大光明」代表著智慧,也就是「一切法所依之平等真如法體性」。所以,「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可理解為佛進入了法身地。
5,「三昧正受」:「三昧」意為禪定,「正受」指的是禪定或正定。在菩薩與佛的境界中,並不存在禪定,自然也就沒有入定出定的概念,所以用「三昧」一詞來代替。「三昧正受」所表示的是佛進入了法身地。
6,「光嚴」:光明莊嚴。「住持」:長久護持。
7,「清淨覺地」:「清淨」所描述的是內心的狀態,與之相對的則是染汙。當自性之中不存在妄想時,便可稱之為「清淨」;而當自性裡存在妄想時,則稱之為「染汙」。
「覺地」指的是覺悟之地。在佛經裡,「地」通常表示境界,比如菩薩十地。
8,「身心寂滅」:這是凡夫修行所能達到的境界,通常指四禪以上的境界。在此境界中,肉身與情緒皆消失不見,故而稱作「寂滅」,亦可理解為佛的境界。
9,「平等本際」:此指阿羅漢的境界。阿羅漢雖無執著,卻仍有分別心,僅以分別心認知世界時,稱之為「平等」。「本際」指本應有的境界或環境。
10,「圓滿十方」:「圓滿」是菩薩所達到的境界。菩薩的意識廣布於虛空之中,故而可稱作「遍十方」。菩薩能夠憑藉一個妄想認知整個法界,所以佛菩薩所處的世界被稱為一真法界。
11,「不二」:指意識中沒有分別心的狀態,也就是菩薩的境界。
12,「於不二境,現諸淨土」:即在無分別心的境界中,呈現出諸多淨土。淨土與穢土相對應,兩者都屬於佛土。佛住世的世界或由佛管理的世界稱為佛土,沒有佛管理的世界則被叫做無限地獄世界。
當一位等覺菩薩創建一個新的世界並開始度化眾生時,若這個世界存在下三道,這樣的世界便被稱作穢土。當一個世界存在的時間足夠長,出現了眾多佛,眾多佛的加持力相互疊加,會使眾生產生惡念的程度越來越低,下三道便會逐漸消失,最終僅剩下人天二道。當眾生連淫欲都無法生起時,性別也會隨之消失。佛經中提到,有些世界沒有女人,這樣的世界被稱為淨土。
13,「大菩薩摩訶薩」:「摩訶薩」意譯為「大」。在菩薩、羅漢的世界裡,與普通的「菩薩」相比,「菩薩摩訶薩」指的是四大職業的菩薩,這是因為他們具有比大菩提心更高的發心—平等普化心,或同體大悲心。我們常說「神通不敵業力,業力不敵願力」,宏大的誓願是邁向解脫覺悟的必要條件。不入諸佛之本心,所有的修行都是盲修瞎練。沒有大菩提心的人即便修行,終究還是為了一己之私,根本無法獲得解脫(有關發願的原理、作用等內容,可參閱《坐禪2》)。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譯文:
我曾聞佛所說,那時,世尊入於如來法身地,三昧正受,是所有如來加持和所住之地,是一切眾生清淨覺悟之地。在那裡,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參加法會的大菩薩摩訶薩有十萬之眾,其中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為上首,與諸眷屬都入三昧之中,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注解:
1,「如是我聞」:眾所周知,世尊曾於《涅槃經》中對阿難言明:未來集結經書時,需在卷首加上「如是我聞」四字,以證明經文內容係阿難親耳聽聞、出自佛口,避免後人質疑與篡改,確保經典的權威性與可信度。
《圓覺經》作為伏藏,倘若並非佛在世時所宣講,那麼現場聽法並將其背誦下來之人是誰?是否為阿難?這些問題難以稽考。我們無需深究這些問題,僅關注其內容即可。
2,「一時」,其含義為「那時」或者「當時」。
為何佛經之中並未明確標注法會的具體時間,而是統一採用「一時」這個詞來進行表述呢?實際上,編撰者完全具備為所有佛經標注具體時間的能力,比如「某年某月某日,佛在某處宣講了某段經文」。
之所以沒有如此設計,是因為佛經編撰與傳播的目的,是讓不同根器的各類眾生都能從中受益。畢竟,每個人的根器存在差異,適合研讀的佛經也不盡相同。
倘若佛經上明確標注了時間,那麼整個佛經體系就會如同編年史或者日記一般,容易引導人們按照時間順序從頭開始閱讀。而這種引導會極大地限制後世求法者選擇佛經的自由度。
每個人的修行因緣和根器都有所不同,閱讀佛經應當挑選適合自己根器的佛經。我個人最初研讀的是《心經》、《法華經》、《楞嚴經》,之後才學習了《華嚴經》。如今也有人勸誡,學習佛經應從《阿含經》開始。但如果大家都從頭開始閱讀佛經,對於時間有限的在家人而言,或許終其一生都無法讀到後面的《般若部》和《涅槃部》。
因此,所有的佛經都用「一時」這個詞來代表時間,以避免時間上的局限。這種設計使每個眾生都能依據自身的因緣和根器,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佛經進行研讀。如此一來,不僅能夠節省寶貴的時間,還能確保每個人都能在最適合自己的經典中尋得指引和修行方法。
3,「婆伽婆」:指世尊。
4,「神通大光明藏」:「神」寓意著高深玄奧、難以捉摸,「通」表示暢行無阻、毫無阻礙,「大光明」代表著智慧,也就是「一切法所依之平等真如法體性」。所以,「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可理解為佛進入了法身地。
5,「三昧正受」:「三昧」意為禪定,「正受」指的是禪定或正定。在菩薩與佛的境界中,並不存在禪定,自然也就沒有入定出定的概念,所以用「三昧」一詞來代替。「三昧正受」所表示的是佛進入了法身地。
6,「光嚴」:光明莊嚴。「住持」:長久護持。
7,「清淨覺地」:「清淨」所描述的是內心的狀態,與之相對的則是染汙。當自性之中不存在妄想時,便可稱之為「清淨」;而當自性裡存在妄想時,則稱之為「染汙」。
「覺地」指的是覺悟之地。在佛經裡,「地」通常表示境界,比如菩薩十地。
8,「身心寂滅」:這是凡夫修行所能達到的境界,通常指四禪以上的境界。在此境界中,肉身與情緒皆消失不見,故而稱作「寂滅」,亦可理解為佛的境界。
9,「平等本際」:此指阿羅漢的境界。阿羅漢雖無執著,卻仍有分別心,僅以分別心認知世界時,稱之為「平等」。「本際」指本應有的境界或環境。
10,「圓滿十方」:「圓滿」是菩薩所達到的境界。菩薩的意識廣布於虛空之中,故而可稱作「遍十方」。菩薩能夠憑藉一個妄想認知整個法界,所以佛菩薩所處的世界被稱為一真法界。
11,「不二」:指意識中沒有分別心的狀態,也就是菩薩的境界。
12,「於不二境,現諸淨土」:即在無分別心的境界中,呈現出諸多淨土。淨土與穢土相對應,兩者都屬於佛土。佛住世的世界或由佛管理的世界稱為佛土,沒有佛管理的世界則被叫做無限地獄世界。
當一位等覺菩薩創建一個新的世界並開始度化眾生時,若這個世界存在下三道,這樣的世界便被稱作穢土。當一個世界存在的時間足夠長,出現了眾多佛,眾多佛的加持力相互疊加,會使眾生產生惡念的程度越來越低,下三道便會逐漸消失,最終僅剩下人天二道。當眾生連淫欲都無法生起時,性別也會隨之消失。佛經中提到,有些世界沒有女人,這樣的世界被稱為淨土。
13,「大菩薩摩訶薩」:「摩訶薩」意譯為「大」。在菩薩、羅漢的世界裡,與普通的「菩薩」相比,「菩薩摩訶薩」指的是四大職業的菩薩,這是因為他們具有比大菩提心更高的發心—平等普化心,或同體大悲心。我們常說「神通不敵業力,業力不敵願力」,宏大的誓願是邁向解脫覺悟的必要條件。不入諸佛之本心,所有的修行都是盲修瞎練。沒有大菩提心的人即便修行,終究還是為了一己之私,根本無法獲得解脫(有關發願的原理、作用等內容,可參閱《坐禪2》)。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