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找回無條件的愛

繼《海神家族》後,轉而深究自我之療癒力作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1個人喜歡

出版情報

《幸福之葉》陳玉慧的尋茶之旅

2014/02/21 陳玉慧是一位身兼小說家、編劇、記者、導演等多重身分創作者,也是一位觀察世界的旅行者。她的人生總在不停地跨界,十八歲就到巴黎學戲劇,也曾在紐約外外百老匯當導演,當過演員和編劇,編導過多齣跨國合作的大型戲劇,同時也親臨戰爭與國際新聞的現場,她的文學創作是一扇窗口,始終連結著台灣與歐洲,引領讀者看見異文化撞擊的花火。去年她回到故鄉專心於小說寫作,再度交出一部跨越大幅度時空場景的長篇小說《幸福之葉》(印刻)。 「生命不能完善,總有缺憾,寫作因此成為接受那不完美的一種生活方式,寫作成為完成那不完美之美的信仰。」完成《2018578144888》的書寫,陳玉慧如此傾訴她的心境,於是你理解為何是茶,為何在《CHINA》(印刻)絕美卻易碎的瓷器之後,她將目光移至淡雅溫潤的茶葉世界,如同書裡主人翁魏芷雲所堅守的信念——「做茶是一種對殘缺的崇拜,是在這不完美的生命,為了成就某種可能的完美,所做的溫柔試探。」輕搖慢焙,讓茶葉死去再活回來,需多少道工夫才能成就一杯好茶的回甘? 書寫亦同,陳玉慧尋茶,自是極深刻的生命與歷史追尋。就像文學評論家陳芳明所說,陳玉慧的小說總在龐大與細微之間構成故事縱深,讓讀者隨之起伏跌宕,而透過這些人物的肉身,我們才能真確感受歷史的厚度。 《海神家族》(印刻)以一個台灣女子的尋根之旅,連結出台灣近百年的飄搖命運。《CHINA》將時光拉回十八世紀,讓讀者跟著德國礦物學者魏瀚潛入中國冒險,鋪寫出驚心動魄的瓷器盜竊史。最新長篇小說《幸福之葉》,陳玉慧則將場景挪至大航海時代下的滬尾與大稻埕,探訪清末台灣烏龍茶驚豔世界的傳奇,她走進茶人剔透無染的感官世界,也進入愛情,其曖昧、等候、背叛與歸屬,同樣刻骨銘心。 陳玉慧總是喜愛新穎趣味的試探,每一部小說都開啟不同的想像視野,像一位充滿好奇的窺伺者,循著歷史細節追索時代風帆的方向,只要順風航行便能進入浩瀚遼闊的跨界,她創造了一位身懷絕技且獨立自主的製茶女子,是以醇厚的故事多了苦澀與甘甜,「如果你瞭解茶葉,就會明白愛情。」她如此堅信,於是清末北台外商領袖陶德(John Dodd)化身為癡情的等候者,他的跛腳是因憂愁心愛女子離去而心急地跌跤。她也寫台灣烏龍茶之父李春生的膽識與情慾,勾勒他的信仰和迷惘。歷史上的名字在眼前活了,突然變成一個可愛而有魅力的人,於是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與消融,在字裡行間流轉,透過她所擅長的虛實交錯筆法,我們輕易翻越時空藩籬,來到十九世紀末的街頭,騎樓下揀茶女工的笑語傳來,而李春生和陶德就坐在茶行內品茗,笑談眼前的風景:merry leaf(幸福之葉)! 為了瞭解茶,陳玉慧四處訪茶,結識各地茶人,她詢問王俊欽關於王德傳茶葉技藝的傳承,與冶堂何健和紫藤廬周渝品茶,向茶人打聽茶葉的奧秘、鐵觀音的傳說,以及武夷山頂的鬥茶故事,也親自到福建安溪看茶山,那是小說人物魏芷雲、高青華悉心呵護的茶田,一望無際的丘陵,四周靜謐,只有蟬聲。 彷彿文字也能浸沁出茶香,闔上書頁,突然很想很想喝到那一杯茶人兒親自沏泡的熱茶。 *文中陳玉慧照片,攝影/陳健維,由印刻出版提供。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如果我過去的人生是從疑神者過渡到問神者的過程,那麼,散文一直是那疑神或問神的記錄。」這本書,就是陳玉慧向內探求,尋求人生導師的完整記錄。

多年前她因為不明的病痛四處求醫,從東方靜坐、氣功、瑜珈到西方的心理分析治療,拜師足跡遍及印度、北美、日內瓦等地,陳玉慧經歷了漫長的尋醫與尋道的過程,而生理的痛苦也成為療癒內在創傷的起點。

陳玉慧希望藉著整理修行的經過,與讀者分享措尼仁波切(Tsoknyi Rinpoche)的智慧,以及她如何從「利他」的練習中,找回身心安定與平靜。

她走過無數漫長及令人動容的療癒路程,最後遇見一段震撼人心的上師教誨.....

「我曾經是自我情緒的受害者,被自己的過去所綁架,
直到學習修止後,我才覺知,原來我可以主宰自己的情緒和思維,從此,我成為一個有情緒但並非情緒化的人。」—陳玉慧

華文世界最精鍊的創作者 陳玉慧
繼《海神家族》後,轉而深究自我之療癒力作

她去過玫瑰園,她加入榮格學院,她走訪印度瑜珈大師……她來到奧地利阿爾卑斯山山頂……

「山沉靜地坐落遠處,燦爛的陽光照進來,室內無比明亮,我卻向仁波切問了一個笨問題:您提到慈悲心非常重要,而我並沒有,還有必要留下來學習嗎﹖

仁波切回答:很多精進修行的人也經常這麼問,只要開始修止,你便會意識到自己一直有慈悲心。慈悲心也是那無條件的愛。

他說,去找回那無條件的愛吧,去愛人如愛己。

我淚如雨下,久久不能自己。」

目錄

玫瑰盛開的魔山角落
先是頭疼,再是耳鳴,最後便是失眠和焦慮。我去了內科耳鼻喉科,再不然便是骨科,幾乎生活的大半時光都花在看醫生這件事。疼痛像一把刀架在我頸上,耳朵居然整天像夏蟬作響,我從此再也無法平靜地睡眠。

榮格、星座,與我
從前的我對人生的態度多少較悲觀,對自己也嚴苛有加,因為父母沒閑暇或心力愛護我,而我同時感受不到任何人的愛,孤獨的我因此逐漸成為自己的嚴格父母,永遠給自己訂下無法達成的高標準,不斷責備自己不夠好。

練功勝過買保險?
這長期慢性疼痛逐漸造成憂鬱症降臨,真是古人說的,久病厭世。友人知道我對抗病痛的歷程這麼辛苦,便說了一句:你現在處於生命最好的時光,卻每天在看病?此話一出,我的眼淚當場流了下來。

遇見上師流淚
我問措尼仁波切一個笨問題:您提到慈悲心,而我並沒有,還有必要繼續留下來學嗎?上師說,慈悲心可以培養和累積,你只要開始你便會意識到,其實你一直都有慈悲心。我不知道為何已淚流滿面。

五個我
我曾遇過幾位老師不約而同說,「妳在當陳玉慧。」我自以為陳玉慧在別人的想法裡,是個作家,或許還是個有成就的人。我為了社會的意義,為了那個陳玉慧在過活。如果別人冒犯了那個我,我就心生不悅,甚至沮喪起來。

達賴喇嘛與社會之我
一位美國非常有名的女記者問達賴:「你希望未來的人們怎麼記得你?」達賴回答,他對名聲沒有興趣,「做為一介和尚,廣義而言,你應該為人行善,你不該期待有什麼回報,不該期望你的名字留在歷史上。」

人生如一場虛幻電影
我們自己便在演生老病死這一齣永恆的戲碼。編劇就是共業,導演就是「無明」,我們常常沒知覺地跟著演下去。一旦我們能用夢或電影的隱喻去理解生命的虛幻,那麼我們已經百分之八十可以做修止了。

細微身識書
自從我知道自己的細微身容易受傷後,也就容易感受別人的細微身,也查覺到別人的細微身不怎麼健康。身體病痛有一半是從細微身而來,細微身出了問題,就容易生病。我現在更容易原諒別人,因為我們看到他們的細微身得了病,其實和我一樣可憐。

修止的起點
學修止就是要在生活中念念分明,但是當時當刻也許不夠分明,但你可以過些時候回頭觀照當時當刻的念頭,希望看清楚自己,看清楚真相。我成為我的情緒馴獸師。從此是一個有情緒的人,但不是情緒化的人。

修止與執著
有時我們處於無明或和無明的人相處,真得為自己和這些無明創造出多一點空間,那便是所謂的幽默感。所有可以為自己心靈創造空間的人都有無比的幽默感,我的老師措尼仁波切便是這樣的人。

藝術工作者與修止
當我開始注意到自己的習性,我也很願意去反方向嘗試,通常這嘗試帶給我蠻多的喜悅。過去那種憂愁的本性我還是有,事情不順便感到憂愁要來了,當我意識到這點時,我就「哈哈哈」地笑,奇怪的是,這笑後來就成真了。

發心、虔誠心、慈悲心
一般人常把「愛自己」掛在嘴邊。其實只要學修止,就無法不愛自己,你容納自己、觀看自己、欣賞自己,不祗是念頭情緒,也可以是五臟六腑。觀看它們,要它們多休息,那才是真正的愛自己。

說不出我愛你
西方的心理分析師常說,「如果那個第一個該愛你的人不愛你,那你就很倒楣。」母親是孩子在這世間第一個親密的人,她應該愛我,倘若她不如此做,我終生將不會明白,何謂愛和真情……

最差勁的佛教徒
我討厭吝嗇之人,但可能自己為人也不夠慷慨。布施只是利他的演練,我開始常常做。做久了,按照仁波切的看法,可能慈悲心也會增大。布施現在於我像是刻意的練習,我希望練習久了,真的會有多一些悲憫。

後記

附錄
措尼仁波切簡介

序/導讀

後記

東方文化有不少佛教教義,很多道理我們從小聽到大,比方說,我父親以前便常對我們說「知足常樂」,我少時認為這種道理非常俗氣和可憎,「我幹嘛知足常樂啊,我要與眾不同,我幹嘛知足,我一知足,我就停在那裡,不會進步了,我是很酷的藝術家耶。知足常樂是給山上的老人聽的,跟我有什麼關係啊!? 」

因為那時我的人生處於無明狀態,雖然聽過許多重要道理,卻無法體會那些道理。又比如,很多人也說,「退一步海闊天空」,我們會覺得陳腔爛調,會認為「退一步海闊天空」那種人根本就是阿Q嘛,自欺欺人。無明的人也會把「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當成是一句成語而已。這些年來,我開始對這些過去的大道理有全新的審視。

過去的求道中,無論是去榮格學院或是學星座學,或讀奧修、托勒、克里希納穆提或佩瑪丘卓的書,確實學到很多東西,那些句子當然聽起來都很不錯,這些書都很好讀,讀了很感動,因為他們也都是過來人,可是,沒有上師,沒有心法,真的還難修行。很多人都在求一個心法,心法很多,但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心法,也需要用心。

我其實常常追問,人生的目的是什麼?

有時我們追風箏,或是追月亮,追著追著,我們也忘了動機是什麼。回到最初,去檢驗動機,更容易發現自己,恐懼與希望,人就是會在這二個光譜中擺盪。

修習藏教需要個上師,我的上師便是措尼仁波切,但並不表示我就不能再接觸別的老師或去上藏教之外的課程。我並不拘泥,也在youTube和別的老師學習,例如明珠仁波切,他是措尼的弟弟,他也以用唱誦、打鼓、跳舞的方式做修止。明珠仁波利小時候被送去禪院上課,被寺廟裡的氣氛有點震懾到,經歷了好幾年有過恐慌症,但他是真的靠練習修止,練好了。好多年前,美國一個科學研究想知道修行者的π波是否真的比較長,結果明珠仁波切的波長最長,所以得到了「世界最快樂的人」的稱號。

我也去上索甲仁波切的課,同時也非常喜歡宗薩仁波切,宗薩仁波切本人是個藝術家,拍過電影,他講道的方式和措尼截然不同,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風格,我喜歡讀宗薩仁波切的書。索甲仁波切英文非常好,因為英文無礙,大概是眾多老師裡唯一可用英文把心法講得最透徹的人,幽默而且直指人心。

我學佛的動機最初是因為自己活得很不愉快,恐懼心很大,生活很茫然,想要明心見性。這樣學了一年兩年,今年到瑞士琵雅登伯格閉關時,我幾幾乎又忘了我的學佛動機,傻傻地問老師:「我幹嘛學修止,我不知道我的動機是什麼了。」老師告訴我這幾個字:「因為你要free from everything。」那一剎那,我好感謝老師,是啊,就是要學會在人世間不執著,因為我過去是那麼的攀緣,執著在我不定的心性上,而覺得不快樂,學了修止,開始有所改變,卻又慢慢忘了自己動機。所以我想,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回到發心,也就是要從動機開始問起,所以,當你發心變弱時,可以回到這層面去想。

不過,就算是小動機也沒關係,如果你學修止是要自己身體好一點,心情不要那麼亂,也無妨。但真正的發心,當然是要無私利他才會更好。我因為練了修止,跟老師學佛法之後,覺得自己變得更無畏更無懼,比較能夠同情他人,更願意幫助他人,希望更多人來學這佛法,我也願意拿出自己所有的東西跟別人分享。

說真的,我以前是那個不分享的人,現在倒是覺得自己願意分享了,因為,我感受到,能和別人分享是幸福的,因為你還有東西可以給別人。我以前常在想像我以後要過什麼樣的生活,自從接觸佛法後,我比較會問的是,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變化是逐漸發生,並不劇烈,我逐漸想成為一個利他的人,以什麼方式,我不知道,但絕對不是堆一堆錢磚發錢。可以怎麼樣幫助人?我現在會想這種問題,以前我總覺得,自己的事都忙不完了,那有時間管他人?我甚至也想過,如果有一天自己的修行更精進了,又有人想學,我也可以教人,這是我的大轉變。

以前台灣賣咖啡有個廣告詞「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我現在覺得自己就是這種心情。我以前對「分享」這兩字充滿排斥,「什麼叫分享?」我一聽到別人說這個字便有一種反感,尤其有人愛說share這個英文字,所謂的share就是你付你的我付我的,根本就不是什麼share。那時,我覺得大家都在騙自已,我不要騙自己,所以我不要分享……現在我覺得自己太執著了,也很可笑,其實我也沒什麼好分享的,我走少人走的路,人家也不懂我,我怎麼分享?而且我可能有某種優越感,覺得既然別人不懂,我就不用講那麼多,或者我也怕麻煩,別人不懂,我還要去解釋嗎?

以前作為創作者,我不能把我的故事說出去,不能把我好的點子說出去,萬一被偷了,別人就會馬上跟上,甚至可能寫得比我更好。當然,這也和我從事新聞工作有關,我有個線索,那是我的,在發佈之前,我都不能跟別人分享,這是職業的要求,慢慢也變成我的習性,好像很多事情不能馬上和別人分享。我現在分清楚了,若是資訊,有時效性,也許不能立刻分享,不過這樣的分享也不重要,比較重要的是智慧、慈悲之類的東西,或是金錢、物資的救助,那是可以馬上救助到需要的人。

三年來我常讀佛書或與佛書有關的書,不太讀文學書了。之所以如此,可能因為所有的文學書對我來說,都只是作家辛苦地在描述輪迴世界,是作者的細微身所看到的世界,我對那些細微身世界開始不是那麼有興趣。當然,其中一定也有非常有趣的,但我慎選其書,也就讀得愈來愈少。

而且,我自己文學創作也脫不了自己的輪迴世界,我且希望自己再多精進修止,能夠提昇自己的寫作。

現在寫作時,我還沒有辦法把「寫作的技藝」與「對心法的理解」結合在一起,我目前把兩個分開,譬如我幫老師寫一本書,但我絕對不是修法有成的人,而只是個幫老師整理,但在寫小說時,我在實現那個社會之我,在自己的生活裡提煉創作的養份,但我把那些生活中的吉光片羽用寫作的技藝表現出來,重點在感官和精神世界,找出藝術性並表現出來。

修止會訓練我們對自己的念頭有所觀看,所以在寫作時,我比較有「一粒沙見一世界」的譬喻能力,但這一部分也不過是增進自己的寫作技藝部分,如今,我開始認為,修止真正對作家的影響很大,有了菩提心,如果還可以運用寫作技巧,作家一定可以做更大的書寫轉換。

我相信,有一天我也會有所轉變。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2169896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32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相關商品

全選
※ 出版日十年以上商品需另下訂,調貨時間較長,無法與一般商品合併結帳,敬請見諒。
看更多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23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