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內容簡介
有情生命,緣起無常,善行必獲善報。淡泊明心,放下貪嗔痴,不絕望於人生的苦,亦不執著於人生之樂;無欲無我,生命層次得到提升,人生境界自然開闊。
佛經中的故事或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物、事為基礎,情節生動且語言極富人情味,或以動物寓言、民間傳說的形式出現,揭示和平、慈愛、平等、無私、善良、誠信、禁戒殘暴、克制貪欲等佛理佛法,教眾生做人做事的道理。
本書從各家佛家名典中,精選各類令人們智慧做人、高明做事的故事,以原始經典為基礎,結合現代科學和哲學,加以編譯和點評,精闢地闡釋了「處世之道,就是為人之道」這一佛教人際原則,使人耳目一新。
佛經中的故事或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物、事為基礎,情節生動且語言極富人情味,或以動物寓言、民間傳說的形式出現,揭示和平、慈愛、平等、無私、善良、誠信、禁戒殘暴、克制貪欲等佛理佛法,教眾生做人做事的道理。
本書從各家佛家名典中,精選各類令人們智慧做人、高明做事的故事,以原始經典為基礎,結合現代科學和哲學,加以編譯和點評,精闢地闡釋了「處世之道,就是為人之道」這一佛教人際原則,使人耳目一新。
目錄
第一章 原則處事
原則處事 015
老鼠和貓 016
烏鴉與貓頭鷹 019
認人為兄 022
土蚤與蝨子 024
修道人 026
善求與惡求 029
買禍殃國 033
思而後行 035
不同命運的小鹿 039
遇難失義 043
馬和驢 045
老婦捉熊 048
誠詐有別 050
義僕分那 053
誠心滅火 055
頭與尾 057
沙漠夜叉 059
五百盲人得光明 061
比丘遇鬼 065
好馬 067
巧智勵志 069
珠寶故事 072
呆僕守門 076
青鷺與螃蟹 078
大鱉 081
第二章 循規蹈矩
盲龜浮木 084
盲人摸象 086
病人食雉 089
要驢無用 091
長者救子 093
熟種胡麻 095
伐毒樹 097
甜水種蔗 099
偷瓜賊 101
鏡中人 104
喝水 106
倒灌湯藥 108
捨樹無果 110
胡說被打 112
水泡不實 115
非師之過 118
挖眼尋寶 120
披著獅皮的驢 122
倒影騙人 124
蛤蟆捕蟲 126
酥油換水 129
立即長大 131
獼猴救月 133
獼猴尋豆 136
淹死烏龜 138
抬床散種 140
第三章 巧用心思
貓兒食 144
花環師和烏龜 146
破斧變寶 149
死鼠致富 152
勇敢的老織布匠 155
裸人國的故事 158
猴子與烏龜 161
沉香作炭 165
驢頭變人首 167
捕鳥師 169
哭會泳者 171
以弱勝強 174
怪魚和烏梅 176
表裡不一 181
種果得果 184
殺子求子 187
原則處事 015
老鼠和貓 016
烏鴉與貓頭鷹 019
認人為兄 022
土蚤與蝨子 024
修道人 026
善求與惡求 029
買禍殃國 033
思而後行 035
不同命運的小鹿 039
遇難失義 043
馬和驢 045
老婦捉熊 048
誠詐有別 050
義僕分那 053
誠心滅火 055
頭與尾 057
沙漠夜叉 059
五百盲人得光明 061
比丘遇鬼 065
好馬 067
巧智勵志 069
珠寶故事 072
呆僕守門 076
青鷺與螃蟹 078
大鱉 081
第二章 循規蹈矩
盲龜浮木 084
盲人摸象 086
病人食雉 089
要驢無用 091
長者救子 093
熟種胡麻 095
伐毒樹 097
甜水種蔗 099
偷瓜賊 101
鏡中人 104
喝水 106
倒灌湯藥 108
捨樹無果 110
胡說被打 112
水泡不實 115
非師之過 118
挖眼尋寶 120
披著獅皮的驢 122
倒影騙人 124
蛤蟆捕蟲 126
酥油換水 129
立即長大 131
獼猴救月 133
獼猴尋豆 136
淹死烏龜 138
抬床散種 140
第三章 巧用心思
貓兒食 144
花環師和烏龜 146
破斧變寶 149
死鼠致富 152
勇敢的老織布匠 155
裸人國的故事 158
猴子與烏龜 161
沉香作炭 165
驢頭變人首 167
捕鳥師 169
哭會泳者 171
以弱勝強 174
怪魚和烏梅 176
表裡不一 181
種果得果 184
殺子求子 187
序/導讀
序言
佛教經典卷帙浩繁,內容博大精深,不僅系統完整地記載和介紹了有關佛教的全部知識,而且其中有許多生動活潑、寓意深遠的故事,更是啟發人們智慧、指導人們行動的良師。
佛教就如何處理好人際關係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極富智慧、極有價值的方法和原則。這些方法和原則,是指導我們為人處世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佛教認為因果是人生宇宙的規律,佛法宣教之根本,而善惡便是人造下的業。有情生命,緣起無常,善行必獲善報。淡泊明心,放下貪嗔痴,不絕望於人生的苦,亦不執著於人生之樂;無欲無我,生命層次得到提升,人生境界自然開闊。
在佛經中,佛陀就像一位和藹仁慈、智慧無礙、澤被善眾、法力無邊的長者。他以淺顯的俗語,形象的譬喻方便說法,向普眾宣講一切可說不可說之佛理。人們能夠從中感悟人生善惡因果的哲思、離苦得樂的原理,從而發無上之善願,得圓滿之覺悟。
佛經中的故事或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物、事為基礎,情節生動且語言極富人情味,或以動物寓言、民間傳說的形式出現,揭示和平、慈愛、平等、無私、善良、誠信、禁戒殘暴、克制貪欲等佛理佛法,教眾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如儒家勸導世人以仁、義、禮、智、信為做人的道德準則和做事的行動規範。其中仁,就是要有慈悲心;義,就是要有德行;禮,就是要循規蹈矩;智,就是要用智慧指導生活;信,就是要有信譽,要言行一致。與此相同,佛法中也有同樣的教導,要求人們遵循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即以五戒十善比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作為自己做人行事的準則。
《老禪師悟到的處世經》從各家佛家名典中,精選各類令人們智慧做人、高明做事的故事,以原始經典為基礎,結合現代科學和哲學,加以編譯和點評,精闢地闡釋了「處世之道,就是為人之道」這一佛教人際原則,使人耳目一新。書中所選故事均富含智慧與哲理、充滿幽默與詼諧,教您在喧囂塵世、紛擾人生裡更深地體味佛之精義,更多地吸取佛之智慧,活出清淨自在、暢明豁達的人生。
佛教經典卷帙浩繁,內容博大精深,不僅系統完整地記載和介紹了有關佛教的全部知識,而且其中有許多生動活潑、寓意深遠的故事,更是啟發人們智慧、指導人們行動的良師。
佛教就如何處理好人際關係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極富智慧、極有價值的方法和原則。這些方法和原則,是指導我們為人處世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佛教認為因果是人生宇宙的規律,佛法宣教之根本,而善惡便是人造下的業。有情生命,緣起無常,善行必獲善報。淡泊明心,放下貪嗔痴,不絕望於人生的苦,亦不執著於人生之樂;無欲無我,生命層次得到提升,人生境界自然開闊。
在佛經中,佛陀就像一位和藹仁慈、智慧無礙、澤被善眾、法力無邊的長者。他以淺顯的俗語,形象的譬喻方便說法,向普眾宣講一切可說不可說之佛理。人們能夠從中感悟人生善惡因果的哲思、離苦得樂的原理,從而發無上之善願,得圓滿之覺悟。
佛經中的故事或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物、事為基礎,情節生動且語言極富人情味,或以動物寓言、民間傳說的形式出現,揭示和平、慈愛、平等、無私、善良、誠信、禁戒殘暴、克制貪欲等佛理佛法,教眾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如儒家勸導世人以仁、義、禮、智、信為做人的道德準則和做事的行動規範。其中仁,就是要有慈悲心;義,就是要有德行;禮,就是要循規蹈矩;智,就是要用智慧指導生活;信,就是要有信譽,要言行一致。與此相同,佛法中也有同樣的教導,要求人們遵循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即以五戒十善比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作為自己做人行事的準則。
《老禪師悟到的處世經》從各家佛家名典中,精選各類令人們智慧做人、高明做事的故事,以原始經典為基礎,結合現代科學和哲學,加以編譯和點評,精闢地闡釋了「處世之道,就是為人之道」這一佛教人際原則,使人耳目一新。書中所選故事均富含智慧與哲理、充滿幽默與詼諧,教您在喧囂塵世、紛擾人生裡更深地體味佛之精義,更多地吸取佛之智慧,活出清淨自在、暢明豁達的人生。
試閱
精彩內容 思而後行
古時候,有一個既昏庸又殘忍的國王。由於他專橫霸道、荒淫無度,國家變得混亂不堪。大臣們私下裏議論朝政,都表示出對國王不會治理國家、國家現狀每況愈下的憂慮。但誰都不敢直接向國王進言。
大臣中有一個奸臣,慣於阿諛奉承、嫉賢妒能。他一直試圖接近國王,討國王喜歡,尋找機會抬高自己、陷害賢能。
這天,他趁沒人的時候向國王告密:「啟奏陛下,某某大臣,在下面說陛下的壞話。」他其實是在誣陷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因為那是他升遷的最大障礙。
國王一聽有人在背後說他壞話,氣得火冒三丈,問:「都說我什麼壞話?」
奸臣故弄玄虛說:「臣下不敢講。」
「講!不講殺你的頭。」
「他說陛下荒淫無能、不理朝政……」
「住嘴!把那個背後亂說的老賊給我抓來,我要扒他的皮!」
不久,那位賢臣便被侍衛們五花大綁地抓了進來。
國王拍著桌子咆哮道:「大膽狂賊,你竟敢說朕的壞話,是誰給你的膽子?」
賢臣聽罷此言,趕緊爭辯:「啟奏陛下,臣下從沒說過您的不是……」
「你還狡辯,快給我剝他的皮,割他的肉,看他還敢說我一句壞話不?」國王咬牙切齒地說。
武士們二話不說,一起湧過來將賢臣撲倒在地上。從賢臣背上割下來一塊肉,足足有十兩。這件事情在朝廷裏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大臣們私下合計,覺得不能讓正直的好人蒙受冤屈、身心受苦,更不能讓奸臣詭計得逞、氣焰囂張。他們還想透過這件事,教育一下昏庸殘忍的國王,使他能夠親賢良、遠小人,從今以後努力治理國家。
於是,他們派代表去朝見國王,說:「啟奏陛下,臣下冒死進一言,希望您聽完我的陳述後,對我再行發落。」
國王的心情已經好多了,就和藹地說:「請講。」
「關於有人議論陛下壞話之事,我證明不是那賢臣所為,只是奸臣的離間之計,請陛下明察。」國王聽了,黯然無語。他也覺得自己太過分了一點,心裏早就有後悔之意。
「好啦,作為臣子,應該直言敢諫,不要背後議論。當然這事我處理得太粗暴了。你去到廚房拿一千兩肉,還給他,算是我的補償吧!」大臣無言而退。
當天晚上,國王在戶外賞月,聽到那位賢臣痛苦的呻吟,心裏既有些不安,又感到不快,於是憤憤地走進賢臣的臥室責問道:「你怎麼還哼哼唧唧的?我只是割了你十兩肉,還了你一千兩,整整多了一百倍,你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
先前那個為賢臣伸冤的大臣見狀,急忙湊上來對國王說:「陛下,這個道理是很簡單的。假如……恕我冒昧,假如有人砍了您的腦袋,然後補償給您一千個腦袋,您願意嗎?」
國王聽了,愣在那裏啞口無言。
醍醐味
蠢人就是這樣,不顧後果,不惜坑害別人,掠奪百姓,用搜刮來的錢作施捨,希望消除自己先前的罪業,得到好的報應。
這個國王割了人家的脊肉,害人不淺,卻試圖以一種於事無補的方式進行補償,拿百倍的肉補償人家,難道就可以不再痛苦嗎?
世上從沒有後悔藥賣。有些事情做過後就再也無法補救了,所以奉勸世人,做事一定要三思而後行,不要說也不要做令自己後悔的話和事,莫種惡因,免受惡報。
不同命運的小鹿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處寬廣安靜的森林裏生活著一群鹿。這群鹿由一位經驗豐富的老鹿王統領。老鹿王經常憑著自己的智慧,帶領鹿群避開各種兇猛的動物和獵人的襲擊。
有一天,老鹿王的大妹妹領著自己年幼的孩子來到鹿王面前,說:「兄長啊,這是你的大外甥,看他有多麼漂亮啊!我想把他交給你,讓他從你這裡學到各種本領,長大以後做一個像你一樣的首領。」
鹿王答應了大妹妹的要求。之後,鹿王對大外甥說:「要想學到真本領,光靠聰明不行,還要付出很大代價、受許多苦,你能承受得了嗎?」
小鹿點了點頭。於是鹿王就對大外甥說:「你必須每天在某時某刻來我這兒學習,我教給你鹿應該具備的各種本領和逃生的手段。」這隻小鹿答應得很痛快,可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回事,它不聽從鹿王的教導,也不遵照鹿王規定的時間來學習,經常遲到曠課,鹿王十分生氣。
有一次,它連續七天沒有到鹿王這裏來上課,卻跟著其他野獸的孩子到處遊山逛林,不幸落到了獵人設下的絆索中。它掙扎著想逃脫,卻被絆索纏得越來越緊。此時,它才想起老鹿王曾經告訴過它擺脫絆索的方法,可是由於它當時光顧淘氣了,沒有認真聽,現在卻怎麼也想不起來了。這隻落入絆索中的貪玩無術、不務正業的小鹿,就這樣被獵人剝皮取肉殺掉了。
鹿王大妹妹的孩子死後,鹿王的小妹妹也生了一隻小鹿。這天,它也帶著年幼的小鹿來到鹿王的住處,對鹿王說:「兄長啊,這是你的小外甥,看他有多麼漂亮啊!我想把他交給你,從你這裡學到各種本領,長大以後做一個像你一樣的首領。」
鹿王答應了小妹妹的要求。等送走了歡天喜地的小妹妹後,鹿王便對面前的小外甥說:「要想學到真本領,光憑聰明是不行的,還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受許多苦的,你承受得了嗎?」
小鹿點了點頭說:「我行。」
於是鹿王就對小外甥說:「你必須每天在某時某刻來我這兒學習,我教給你鹿應該具備的各種本領和逃生的手段。」
這隻小鹿遵照鹿王規定的時間,每天按時來學習,從不間斷,也不貪玩。這隻小鹿既漂亮又聰明,還十分聽從舅父的教導,經過勤學苦練,終於學會了鹿所應具備的各種本領,掌握了許多逃生的手段。
有一次,小鹿到山林中覓食,不幸落入了獵人設置的絆索之中。小鹿落入絆索以後,開始有些心慌,但很快就安靜下來。它按照鹿王教給自己的逃生辦法,側身伸足臥下,用蹄子挖刨身邊的雜草和塵土,在雜草塵土上撒尿屙糞,搗成爛泥,然後低垂下頭,伸出舌頭,把自己渾身上下舔濕,又在地上不停地翻滾,直到全身沾滿糞尿和爛泥。第二天,小鹿估計獵人要來查看絆索了,便深深地吸了一口氣,鼓起肚子,瞪起雙眼,然後躺在地上,裝成早已死去的樣子。由於它的身體又髒又臭,許多蒼蠅便落在了它的身上。
過了沒多久,獵人果然走來查看絆索。看見絆索套住了一隻小鹿,不由得心花怒放。獵人走過來,見小鹿躺在地上一動不動,又用腳踹了踹,以為這隻獵物已經死了,不免惋惜地說:「這大概是昨夜就落入了絆索,早已死去,現在都開始發臭了。」
於是,獵人解開了絆索,看著渾身散發著惡臭的小鹿說:「趁著它還沒有變質,只好把它當場剖開了。」
說罷,獵人就毫不戒備地去準備剖解小鹿的刀具去了。
這時,小鹿猛地翻身跳起來,立起四足,仰起脖子,迅速辨明方向,飛快地朝森林深處跑去了。
此後,小鹿更加勤奮地學習本領,終於成長為一隻勇敢、果斷的鹿中首領。
醍醐味
因為對待學習的不同態度,使得鹿王的兩位外甥學到的東西也不同,因此在面臨危險時的表現也各異,前一個因學藝不精而命喪獵人之手,後一個因勇敢果斷,設法自救而成長為新的鹿王。
學習一定要堅持不懈,這也是做學生的最根本的原則,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學習,早晚會吃虧,歷史早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遇難失義
從前,在一個池塘中,生活著一條蛇、一隻蛤蟆和一隻烏龜。池塘裏有豐富的水草和魚蝦,它們每天不愁吃、不愁喝,互相之間倒也相親相愛。
然而,有一天,池子裏的水突然被抽乾了,它們一下子吃沒的吃,喝沒的喝,日日饑渴交加,簡直快活不下去了。
這時,那條蛇首先起了惡念。它心想:現在大家都快餓死了,還管什麼親朋好友,乾脆先把蛤蟆吃了吧!
想到這兒,蛇便偷偷地找到烏龜,鼓動烏龜說道:「眼看著咱們三個都要饑渴而死,不如你去把蛤蟆叫來,咱倆先吃掉他充充饑,你看如何?」
烏龜這時也饑餓難忍,它聽從蛇的計策,準備去叫蛤蟆。烏龜一邊慢慢地往蛤蟆住的地方爬,一邊想:平時大家生活在一起親親密密,遇到危難就互相殘殺,也太不講道義了!
烏龜這樣想著,已經來到了蛤蟆的住處。烏龜告訴蛤蟆,蛇要它過去,但它擔心蛤蟆此去遭蛇毒手,於是又說了一首偈言提醒蛤蟆:
平安無事互為親,仁義禮智掛嘴邊;
若到危難失本心,不唯本義食為先。
蛤蟆聽了烏龜的偈語,明白了蛇讓它去的意思。心想:危難之時,放棄自己的生命去供養別人,當然不在話下,然而那蛇卻忘卻本義、不講道德,為了自己活下去而殘害別人,實在是不應該供養他!
蛤蟆想到這兒,便也說了一首偈言:
往日平安為友善,危急之時無仁義;
汝持我言以語蛇,我終不到它身邊。
醍醐味
做事不能失去原則,朋友之間也是一樣,危難之處顯真情。身處困境,不應該損害朋友利益來保全自己。難怪人們說,患難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好馬
從前有一位國王,養了很多駿馬,這些馬全都能征善戰,為保衛國家立下了很大功勞。
有一次,另一個國家的國王帶兵來與這位國王交戰,在戰場上,他看到有這麼多能戰鬥的駿馬,知道自己不是對手,於是不戰自敗,退兵回國去了。從此,再沒有哪一個國家敢與這位國王交戰,因為他們知道這個國家有很多優良的戰馬。
國王見到自己國家的邊境多年來很平靜,心想:我以前養這些駿馬,是為了抵禦敵國的入侵。現在,已經沒有人敢來侵犯我的國家了,這些馬匹養著還有什麼用?不如用這些馬匹替代人力拉車推磨。這樣對馬沒有什麼損害,對人還有益處。
國王想到這兒,便命令管馬的人把馬分給了老百姓們。馬分派給老百姓以後,人們再也不把它們當戰馬看待,而是用它們拉車推磨。就這樣又過了好多年。
鄰國知道了這個國家已經沒有戰馬了,便又再次舉兵侵犯他們的邊境。國王見狀,立即命令把戰馬召集回來,參與戰鬥。
可是這些馬已經失去了當年的銳氣,它們多年來拉磨拉慣了,只肯繞著圈子走,不肯往前衝鋒。人們急了,用鞭子猛抽馬,可馬卻死活不肯前進。最後,這位國王遭到了慘敗。
醍醐味
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戰備是國防的重要保障,不能因為和平年代而忽視了對戰鬥力量的存儲和建設。
寶劍鋒從磨礪出。戰馬離開了戰場,如果只是讓它們從事拉車推磨的工作,當然就只會習慣並勝任這種普通工作。沒有訓練,怎麼會培養出英勇衝鋒的戰馬呢?做事也一樣,沒有良好的訓練,又如何能在關鍵時刻挑起重擔?
巧智勵志
從前有兩位比丘,一位是精進辯比丘,一位是德樂正比丘。那時,一位度王佛正在宣說無上甚深的佛法,精進辯比丘心念專注地聽聞世尊說法,剎那間徹悟,當下證得菩薩的果位,具足一切神通妙用。一旁的德樂正比丘,努力地睜開眼睛,卻敵不過昏沉與瞌睡,他總是提不起精進修行的動力,所以到現在還是一事無成。
精進辯比丘走到苦撐著眼皮的德樂正面前說:「德樂正!德樂正!別再睡了!千萬億年之久,才能遇到佛陀住世,這實在是難遭難遇的因緣,是甚為稀有難得的,要趕快提起道心修行,如果讓時間從瞌睡中空過,這輩子如何解脫生死呢?要時時自我勉勵,早求明心見性才是。」
聽了精進辯比丘這番護念的話,德樂正比丘有些省悟。從那以後,常常看見他抖擻精神地,在菩提樹下打坐修行。但是,時間久了,眼皮又沉重了,瞌睡蟲好像揮之不去的蒼蠅一般,實在很難克制。
德樂正為了消除自己想睡的煩惱,走到水邊的石頭上打坐。他端正姿勢,調整呼吸,告訴自己:「睡眠障礙道法,唯有超越它,才能有所成就,我這次絕對不再睡了!」他發奮圖強地安禪靜慮,可經過了一段時間,漸漸地,意識又開始模糊,睡魔又悄悄地佔據心頭,他的身體又不自覺地開始晃動起來,這正巧被精進辯比丘看到。
精進辯比丘知道德樂正是在努力地改變自己,但由於累生累劫累積的習氣非常厚重難除,習氣的力量遠遠超過剛剛萌芽做主的心。為了幫助德樂正,精進辯比丘化身為一隻蜜蜂王。它鼓動著小翅膀,發出嗡嗡的聲音,朝著德樂正的眼睛直飛過去,好像就要螫刺他的眼睛似的。德樂正勉強地與瞌睡進行拉鋸戰,他瞇著的雙眼忽然一睜!瞧見這光景,剎那間警覺的心除去了昏沉的睡意,他又開始用功。
漸漸地,他又想睡了!當想睡的念頭剛閃過時,蜜蜂王就俯身下飛,作勢要螫他的胸口,德樂正嚇壞了,連瞌睡都被嚇跑了,他忽然間醒了過來,再也不睡了。
水邊花兒嬌美地綻放著,濃郁的馨香隨風飄來。蜜蜂王停在鮮粉色的荷花瓣上,吸食著甘甜的花蜜,飽食後的它不知不覺地睡著了。風徐徐吹過,花兒迎風搖曳,失去覺性的蜜蜂王連翻帶滾地掉落到泥沼中,它奮力飛出泥沼,將身體洗淨。德樂正見著這般情景,心中忽然有些體會,慚愧的德樂正比丘終於明白,蜜蜂王作勢螫他,是為了幫助自己提起修行的道心,而示現貪吃、昏沉、陷於泥沼,是為了讓自己明白不認真修行的果報,好比現在自己的處境一般。
德樂正比丘由衷地感恩蜜蜂王的巧智,他不再為昏沉煩惱所障礙,每天禪坐、經行、精進不懈,很快就證到不退轉的聖人果位。
醍醐味
富蘭克林有句名言:「懶惰像生銹一樣,比操勞更能消耗身體。」惰性是健康的大敵,常常與疾病和衰老形影相隨。對於做事的人們來說,惰性有時亦是自己最大的敵人。要知道,無論要做成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堅定的信念,堅持的毅力,否則只能半途而廢,一事無成。
古時候,有一個既昏庸又殘忍的國王。由於他專橫霸道、荒淫無度,國家變得混亂不堪。大臣們私下裏議論朝政,都表示出對國王不會治理國家、國家現狀每況愈下的憂慮。但誰都不敢直接向國王進言。
大臣中有一個奸臣,慣於阿諛奉承、嫉賢妒能。他一直試圖接近國王,討國王喜歡,尋找機會抬高自己、陷害賢能。
這天,他趁沒人的時候向國王告密:「啟奏陛下,某某大臣,在下面說陛下的壞話。」他其實是在誣陷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因為那是他升遷的最大障礙。
國王一聽有人在背後說他壞話,氣得火冒三丈,問:「都說我什麼壞話?」
奸臣故弄玄虛說:「臣下不敢講。」
「講!不講殺你的頭。」
「他說陛下荒淫無能、不理朝政……」
「住嘴!把那個背後亂說的老賊給我抓來,我要扒他的皮!」
不久,那位賢臣便被侍衛們五花大綁地抓了進來。
國王拍著桌子咆哮道:「大膽狂賊,你竟敢說朕的壞話,是誰給你的膽子?」
賢臣聽罷此言,趕緊爭辯:「啟奏陛下,臣下從沒說過您的不是……」
「你還狡辯,快給我剝他的皮,割他的肉,看他還敢說我一句壞話不?」國王咬牙切齒地說。
武士們二話不說,一起湧過來將賢臣撲倒在地上。從賢臣背上割下來一塊肉,足足有十兩。這件事情在朝廷裏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大臣們私下合計,覺得不能讓正直的好人蒙受冤屈、身心受苦,更不能讓奸臣詭計得逞、氣焰囂張。他們還想透過這件事,教育一下昏庸殘忍的國王,使他能夠親賢良、遠小人,從今以後努力治理國家。
於是,他們派代表去朝見國王,說:「啟奏陛下,臣下冒死進一言,希望您聽完我的陳述後,對我再行發落。」
國王的心情已經好多了,就和藹地說:「請講。」
「關於有人議論陛下壞話之事,我證明不是那賢臣所為,只是奸臣的離間之計,請陛下明察。」國王聽了,黯然無語。他也覺得自己太過分了一點,心裏早就有後悔之意。
「好啦,作為臣子,應該直言敢諫,不要背後議論。當然這事我處理得太粗暴了。你去到廚房拿一千兩肉,還給他,算是我的補償吧!」大臣無言而退。
當天晚上,國王在戶外賞月,聽到那位賢臣痛苦的呻吟,心裏既有些不安,又感到不快,於是憤憤地走進賢臣的臥室責問道:「你怎麼還哼哼唧唧的?我只是割了你十兩肉,還了你一千兩,整整多了一百倍,你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
先前那個為賢臣伸冤的大臣見狀,急忙湊上來對國王說:「陛下,這個道理是很簡單的。假如……恕我冒昧,假如有人砍了您的腦袋,然後補償給您一千個腦袋,您願意嗎?」
國王聽了,愣在那裏啞口無言。
醍醐味
蠢人就是這樣,不顧後果,不惜坑害別人,掠奪百姓,用搜刮來的錢作施捨,希望消除自己先前的罪業,得到好的報應。
這個國王割了人家的脊肉,害人不淺,卻試圖以一種於事無補的方式進行補償,拿百倍的肉補償人家,難道就可以不再痛苦嗎?
世上從沒有後悔藥賣。有些事情做過後就再也無法補救了,所以奉勸世人,做事一定要三思而後行,不要說也不要做令自己後悔的話和事,莫種惡因,免受惡報。
不同命運的小鹿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處寬廣安靜的森林裏生活著一群鹿。這群鹿由一位經驗豐富的老鹿王統領。老鹿王經常憑著自己的智慧,帶領鹿群避開各種兇猛的動物和獵人的襲擊。
有一天,老鹿王的大妹妹領著自己年幼的孩子來到鹿王面前,說:「兄長啊,這是你的大外甥,看他有多麼漂亮啊!我想把他交給你,讓他從你這裡學到各種本領,長大以後做一個像你一樣的首領。」
鹿王答應了大妹妹的要求。之後,鹿王對大外甥說:「要想學到真本領,光靠聰明不行,還要付出很大代價、受許多苦,你能承受得了嗎?」
小鹿點了點頭。於是鹿王就對大外甥說:「你必須每天在某時某刻來我這兒學習,我教給你鹿應該具備的各種本領和逃生的手段。」這隻小鹿答應得很痛快,可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回事,它不聽從鹿王的教導,也不遵照鹿王規定的時間來學習,經常遲到曠課,鹿王十分生氣。
有一次,它連續七天沒有到鹿王這裏來上課,卻跟著其他野獸的孩子到處遊山逛林,不幸落到了獵人設下的絆索中。它掙扎著想逃脫,卻被絆索纏得越來越緊。此時,它才想起老鹿王曾經告訴過它擺脫絆索的方法,可是由於它當時光顧淘氣了,沒有認真聽,現在卻怎麼也想不起來了。這隻落入絆索中的貪玩無術、不務正業的小鹿,就這樣被獵人剝皮取肉殺掉了。
鹿王大妹妹的孩子死後,鹿王的小妹妹也生了一隻小鹿。這天,它也帶著年幼的小鹿來到鹿王的住處,對鹿王說:「兄長啊,這是你的小外甥,看他有多麼漂亮啊!我想把他交給你,從你這裡學到各種本領,長大以後做一個像你一樣的首領。」
鹿王答應了小妹妹的要求。等送走了歡天喜地的小妹妹後,鹿王便對面前的小外甥說:「要想學到真本領,光憑聰明是不行的,還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受許多苦的,你承受得了嗎?」
小鹿點了點頭說:「我行。」
於是鹿王就對小外甥說:「你必須每天在某時某刻來我這兒學習,我教給你鹿應該具備的各種本領和逃生的手段。」
這隻小鹿遵照鹿王規定的時間,每天按時來學習,從不間斷,也不貪玩。這隻小鹿既漂亮又聰明,還十分聽從舅父的教導,經過勤學苦練,終於學會了鹿所應具備的各種本領,掌握了許多逃生的手段。
有一次,小鹿到山林中覓食,不幸落入了獵人設置的絆索之中。小鹿落入絆索以後,開始有些心慌,但很快就安靜下來。它按照鹿王教給自己的逃生辦法,側身伸足臥下,用蹄子挖刨身邊的雜草和塵土,在雜草塵土上撒尿屙糞,搗成爛泥,然後低垂下頭,伸出舌頭,把自己渾身上下舔濕,又在地上不停地翻滾,直到全身沾滿糞尿和爛泥。第二天,小鹿估計獵人要來查看絆索了,便深深地吸了一口氣,鼓起肚子,瞪起雙眼,然後躺在地上,裝成早已死去的樣子。由於它的身體又髒又臭,許多蒼蠅便落在了它的身上。
過了沒多久,獵人果然走來查看絆索。看見絆索套住了一隻小鹿,不由得心花怒放。獵人走過來,見小鹿躺在地上一動不動,又用腳踹了踹,以為這隻獵物已經死了,不免惋惜地說:「這大概是昨夜就落入了絆索,早已死去,現在都開始發臭了。」
於是,獵人解開了絆索,看著渾身散發著惡臭的小鹿說:「趁著它還沒有變質,只好把它當場剖開了。」
說罷,獵人就毫不戒備地去準備剖解小鹿的刀具去了。
這時,小鹿猛地翻身跳起來,立起四足,仰起脖子,迅速辨明方向,飛快地朝森林深處跑去了。
此後,小鹿更加勤奮地學習本領,終於成長為一隻勇敢、果斷的鹿中首領。
醍醐味
因為對待學習的不同態度,使得鹿王的兩位外甥學到的東西也不同,因此在面臨危險時的表現也各異,前一個因學藝不精而命喪獵人之手,後一個因勇敢果斷,設法自救而成長為新的鹿王。
學習一定要堅持不懈,這也是做學生的最根本的原則,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學習,早晚會吃虧,歷史早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遇難失義
從前,在一個池塘中,生活著一條蛇、一隻蛤蟆和一隻烏龜。池塘裏有豐富的水草和魚蝦,它們每天不愁吃、不愁喝,互相之間倒也相親相愛。
然而,有一天,池子裏的水突然被抽乾了,它們一下子吃沒的吃,喝沒的喝,日日饑渴交加,簡直快活不下去了。
這時,那條蛇首先起了惡念。它心想:現在大家都快餓死了,還管什麼親朋好友,乾脆先把蛤蟆吃了吧!
想到這兒,蛇便偷偷地找到烏龜,鼓動烏龜說道:「眼看著咱們三個都要饑渴而死,不如你去把蛤蟆叫來,咱倆先吃掉他充充饑,你看如何?」
烏龜這時也饑餓難忍,它聽從蛇的計策,準備去叫蛤蟆。烏龜一邊慢慢地往蛤蟆住的地方爬,一邊想:平時大家生活在一起親親密密,遇到危難就互相殘殺,也太不講道義了!
烏龜這樣想著,已經來到了蛤蟆的住處。烏龜告訴蛤蟆,蛇要它過去,但它擔心蛤蟆此去遭蛇毒手,於是又說了一首偈言提醒蛤蟆:
平安無事互為親,仁義禮智掛嘴邊;
若到危難失本心,不唯本義食為先。
蛤蟆聽了烏龜的偈語,明白了蛇讓它去的意思。心想:危難之時,放棄自己的生命去供養別人,當然不在話下,然而那蛇卻忘卻本義、不講道德,為了自己活下去而殘害別人,實在是不應該供養他!
蛤蟆想到這兒,便也說了一首偈言:
往日平安為友善,危急之時無仁義;
汝持我言以語蛇,我終不到它身邊。
醍醐味
做事不能失去原則,朋友之間也是一樣,危難之處顯真情。身處困境,不應該損害朋友利益來保全自己。難怪人們說,患難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好馬
從前有一位國王,養了很多駿馬,這些馬全都能征善戰,為保衛國家立下了很大功勞。
有一次,另一個國家的國王帶兵來與這位國王交戰,在戰場上,他看到有這麼多能戰鬥的駿馬,知道自己不是對手,於是不戰自敗,退兵回國去了。從此,再沒有哪一個國家敢與這位國王交戰,因為他們知道這個國家有很多優良的戰馬。
國王見到自己國家的邊境多年來很平靜,心想:我以前養這些駿馬,是為了抵禦敵國的入侵。現在,已經沒有人敢來侵犯我的國家了,這些馬匹養著還有什麼用?不如用這些馬匹替代人力拉車推磨。這樣對馬沒有什麼損害,對人還有益處。
國王想到這兒,便命令管馬的人把馬分給了老百姓們。馬分派給老百姓以後,人們再也不把它們當戰馬看待,而是用它們拉車推磨。就這樣又過了好多年。
鄰國知道了這個國家已經沒有戰馬了,便又再次舉兵侵犯他們的邊境。國王見狀,立即命令把戰馬召集回來,參與戰鬥。
可是這些馬已經失去了當年的銳氣,它們多年來拉磨拉慣了,只肯繞著圈子走,不肯往前衝鋒。人們急了,用鞭子猛抽馬,可馬卻死活不肯前進。最後,這位國王遭到了慘敗。
醍醐味
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戰備是國防的重要保障,不能因為和平年代而忽視了對戰鬥力量的存儲和建設。
寶劍鋒從磨礪出。戰馬離開了戰場,如果只是讓它們從事拉車推磨的工作,當然就只會習慣並勝任這種普通工作。沒有訓練,怎麼會培養出英勇衝鋒的戰馬呢?做事也一樣,沒有良好的訓練,又如何能在關鍵時刻挑起重擔?
巧智勵志
從前有兩位比丘,一位是精進辯比丘,一位是德樂正比丘。那時,一位度王佛正在宣說無上甚深的佛法,精進辯比丘心念專注地聽聞世尊說法,剎那間徹悟,當下證得菩薩的果位,具足一切神通妙用。一旁的德樂正比丘,努力地睜開眼睛,卻敵不過昏沉與瞌睡,他總是提不起精進修行的動力,所以到現在還是一事無成。
精進辯比丘走到苦撐著眼皮的德樂正面前說:「德樂正!德樂正!別再睡了!千萬億年之久,才能遇到佛陀住世,這實在是難遭難遇的因緣,是甚為稀有難得的,要趕快提起道心修行,如果讓時間從瞌睡中空過,這輩子如何解脫生死呢?要時時自我勉勵,早求明心見性才是。」
聽了精進辯比丘這番護念的話,德樂正比丘有些省悟。從那以後,常常看見他抖擻精神地,在菩提樹下打坐修行。但是,時間久了,眼皮又沉重了,瞌睡蟲好像揮之不去的蒼蠅一般,實在很難克制。
德樂正為了消除自己想睡的煩惱,走到水邊的石頭上打坐。他端正姿勢,調整呼吸,告訴自己:「睡眠障礙道法,唯有超越它,才能有所成就,我這次絕對不再睡了!」他發奮圖強地安禪靜慮,可經過了一段時間,漸漸地,意識又開始模糊,睡魔又悄悄地佔據心頭,他的身體又不自覺地開始晃動起來,這正巧被精進辯比丘看到。
精進辯比丘知道德樂正是在努力地改變自己,但由於累生累劫累積的習氣非常厚重難除,習氣的力量遠遠超過剛剛萌芽做主的心。為了幫助德樂正,精進辯比丘化身為一隻蜜蜂王。它鼓動著小翅膀,發出嗡嗡的聲音,朝著德樂正的眼睛直飛過去,好像就要螫刺他的眼睛似的。德樂正勉強地與瞌睡進行拉鋸戰,他瞇著的雙眼忽然一睜!瞧見這光景,剎那間警覺的心除去了昏沉的睡意,他又開始用功。
漸漸地,他又想睡了!當想睡的念頭剛閃過時,蜜蜂王就俯身下飛,作勢要螫他的胸口,德樂正嚇壞了,連瞌睡都被嚇跑了,他忽然間醒了過來,再也不睡了。
水邊花兒嬌美地綻放著,濃郁的馨香隨風飄來。蜜蜂王停在鮮粉色的荷花瓣上,吸食著甘甜的花蜜,飽食後的它不知不覺地睡著了。風徐徐吹過,花兒迎風搖曳,失去覺性的蜜蜂王連翻帶滾地掉落到泥沼中,它奮力飛出泥沼,將身體洗淨。德樂正見著這般情景,心中忽然有些體會,慚愧的德樂正比丘終於明白,蜜蜂王作勢螫他,是為了幫助自己提起修行的道心,而示現貪吃、昏沉、陷於泥沼,是為了讓自己明白不認真修行的果報,好比現在自己的處境一般。
德樂正比丘由衷地感恩蜜蜂王的巧智,他不再為昏沉煩惱所障礙,每天禪坐、經行、精進不懈,很快就證到不退轉的聖人果位。
醍醐味
富蘭克林有句名言:「懶惰像生銹一樣,比操勞更能消耗身體。」惰性是健康的大敵,常常與疾病和衰老形影相隨。對於做事的人們來說,惰性有時亦是自己最大的敵人。要知道,無論要做成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堅定的信念,堅持的毅力,否則只能半途而廢,一事無成。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