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_楊定一喚醒自癒力

連線卻失聯:基督徒如何擺脫數位枷鎖重新與神連結

  • 79 277
    350
  • 分類:
    中文書社會哲思社會議題網路社會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李佳恩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腓利門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25/12/05

活動訊息

普發一萬放大術:滿千登記抽萬元好禮

2025聖誕禮物展—為朋友家人準備暖心驚喜!點我逛逛選禮物↓↓↓↓↓↓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本書探討現代人對手機、社交媒體與數位科技的依賴,以及這種依賴如何滲透到生活、家庭與信仰。作者本身長期在教育現場服務,親眼看見手機如何影響學生的專注與成績;同時,她也在家庭中感受到數位使用帶來的拉鋸與張力。這些經歷使她意識到,科技已經不僅是工具,而是深刻改變了人際互動與屬靈生活的力量。

全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於數位時代的迷思與困境,呈現專注力流失、睡眠不足與人際疏離等現象。第二部分從家庭與青少年的互動出發,描繪父母與孩子之間在手機使用上的衝突與掙扎。第三部分轉向信仰,說明基督徒如何在順從聖靈的帶領下,掙脫依賴並重塑生活。最後的第四部分則落實於日常實踐,從安息日、課堂管理到屬靈操練,提醒我們重新建立以神為中心的生活秩序。

作者

李佳恩

1981年出生於新竹,現居紐西蘭奧克蘭。現為高中英文教師與詩歌創作者。

歷次出版作品

詩歌作品集
• 2018《獻新歌給榮耀主》I
• 2020《永存的冠冕》II
• 2023《不怕黑夜行的瘟疫》III

文字書籍
• 2020《新歌背後的樂章》
• 2025《連線卻失聯》

學歷與專業
• 奧克蘭大學音樂學士(主修鋼琴演奏),2002
• 奧克蘭大學人文學士後文憑(主修心理學),2004
• 奧克蘭大學教育學士後文憑(雙主修中學音樂與英文教學),2006
• 紐西蘭音樂教師協會(IRMTNZ)成員
• 紐西蘭中學教師協會(PPTA Te Wehengarua)成員

目錄

作者序

Part I:數位時代的深陷與迷思
Ch1:虛擬航線:青少年尋找歸屬的數位航道
Ch2:數位時代的金牛犢:我們是否將手機變成了偶像?
Ch3:鍵盤時代的失落:社交能力的衰退
Ch4:當螢幕成了枕邊人:被偷走的睡眠
Ch5:被科技綁架的大腦:碎片化的注意力
Ch6:多巴胺的誘惑:科技如何改變獎勵機制

Part II:家庭與青少年的科技拉鋸戰
Ch7:斷線的風箏(1):從家庭羈絆變成科技單親
Ch8:斷線的風箏(2):愛與陪伴能讓它再度高飛
Ch9:你成癮了嗎?走在虛擬迷宮的邊緣

Part III:從科技綑綁到信仰自由:如何順從聖靈並重塑生活
Ch10:破曉之前的黑暗(1):順從聖靈的引領
Ch11:破曉之前的黑暗(2):藉著實際行動重塑生活
Ch12:FoMO:你害怕錯過嗎?
Ch13:心與心的橋樑 :不同的溝通選擇與實踐

Part IV:重建規範與生活實踐
Ch14:心的緯度:十字架橫軸的愛與扶持
Ch15:安息日:神所賜的福,還是科技的奴役?
Ch16:數位時代的課堂管理:學校與宗教教育的挑戰與應對
Ch17:「你吃什麼,就成什麼」:淺談臉書、網路遊戲
Ch18:將神言藏在心裡 :愛神、愛人

序/導讀

作者序

2024 年初,紐西蘭國家黨新任總理上任不久,便迅速採取了一項重大的教育改革措施——全國範圍內禁止學生在學校上課期間使用手機。因此從 2024 年的第二學期起,所有學校都嚴格執行這一新規定。除了用於學習的電腦、筆記型電腦、平板和數位電子書外,其他電子設備,包括手機和耳機,皆被全面禁用。國家黨政府意識到,手機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了顯著的負面影響,這不僅妨礙了學術進步,也直接影響了升學。
自 2022 年新冠疫情結束後,紐西蘭全國高中年末大考的平均成績呈現下降趨勢,且情況逐年惡化。
作為一位多年從教的高中教師,我親眼目睹了手機如何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學業成績。其實,手機的影響不僅限於課堂內,它甚至滲透到了每週安息日,信徒所聚集的會堂、餐廳、泡茶區、接待區,以及宗教教育課堂上。手機的身影,可以說是無所不在。
這一現象究竟意味著什麼?對我們的信仰又有什麽衝擊?
大約十年前曾有研究顯示,約有四分之三的青少年擁有智慧手機,24% 的青少年形容自己是「隨時連接」到互聯網的(Lenhart, 2015),而 50% 的青少年表示自己對手機上癮(Felt & Robb, 2016)。
根據 2024 年《科技成癮統計》報告,超過 50% 的美國人坦承自己對手機上癮。此外,研究顯示,約 35% 的全球人口受到網路成癮問題困擾,並且還有高達 60% 的青少年有手機成癮的徵兆。放眼全球,超過 6000 萬人正陷於影音遊戲成癮的泥沼中。
這些研究顯示,人類對科技的依賴至少從十年前就有明顯的增長趨勢,並且這一情況在近幾年仍持續加劇,尤其是在手機和社交媒體的使用上,反映出整體社會對科技成癮的關注。
在現今的科技時代,青少年頻繁使用各種社交平臺,如 Facebook、Instagram 和 Twitter。過去,他們更喜歡與朋友相約於公共場所交流,而如今,社交媒體的吸引力使許多青少年沉迷其中,這不僅可能縮短他們的專注時間,還可能對周遭環境帶來負面影響(Humida, 2015)。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手機與社交媒體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隨著科技的發展,智慧型手機不僅成為了溝通工具,還逐漸侵佔了我們的時間與精力,無論是工作、學習,還是娛樂,幾乎無處不在的數位世界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然而,在這股數位洪流的背後,卻潛藏著一種無形的困境:焦慮與心靈空虛。
不過,科技本身並非壞事。反而,科技在疫情爆發的那幾年,幫助了無數人渡過難關。在封城與居家隔離的日子裡,科技讓成人能夠透過網路持續工作、維持生計,也確保了孩子的學習不中斷。透過線上課程,他們仍能與老師、同學互動,提交作業並參與考試,讓教育得以延續,即使世界暫時停擺,知識的傳遞仍未中斷。
此外,科技也為居家隔離的人們提供了安全的娛樂選擇,從電影、連續劇、網路遊戲到音樂,讓人們在封閉的環境中仍能找到慰藉。同時,視訊通話縮短了因距離而產生的隔閡,使無法相聚的家人得以保持聯繫。在疫情帶來的不確定與焦慮中,科技成為許多成人與孩子的心理支撐,幫助他們緩解壓力,保持情感上的連結。
因此,我們可以說科技是疫情期間的幕後英雄,特別是對基督徒而言,網路讓我們仍能守安息日,參與線上聚會,如「空中天使」,即使無法親身前往教堂,仍能堅守信仰生活。
可是,這位幕後英雄,何時成爲了奴役現代人的「主人」?
正如 Christian Lous Lange 所說:「科技是有用的僕人,卻是危險的主人。」當我們善用科技,它能帶來極大助力,但若無法節制,便成為它的奴隸。許多人在疫情後仍無法擺脫對科技的依賴,封城期間養成的使用習慣,延續至今,因為網路世界實在太過吸引人,資訊無限更新,令人難以自拔。
"Technology is a useful servant but a dangerous master."
作為老師與家長,我經常聽到青少年說:「別人都這樣(每天玩很久),為什麼我不可以?」相信許多家長也面臨相同的困境——既要讓孩子理解科技成癮的危害,又擔心過於嚴格的管控會影響親子關係。久而久之,這場圍繞科技使用的拉鋸戰成為家庭中的一種「拔河」,父母試圖設立規範,孩子則努力爭取更多自由。最終,這種較量往往演變成條件交換,或是透過獎勵與懲罰來維持微妙的平衡。
這些年來的教學經驗讓我深刻體會到,如果當事者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已經被科技控制,並主動做出改變,那麼無論大人多麼著急、費盡心思尋找解決辦法,最終都難以奏效。無論家長如何巧妙設計條件交換或以獎勵作為誘因,都不及孩子自身的覺醒與自律來得有效。
這本書正是在這樣的反思下誕生。我希望透過心理學、教育、醫學與信仰四個層面,提供有價值的資訊與實踐方法,幫助自己的家人、周邊的青少年,以及更多深陷科技洪流中的人。事實上,不只是青少年,許多成年人也難以掌控自己對手機與社交媒體的依賴。我們習慣了指尖滑動的節奏,被演算法推薦的內容吸引,無形中成為這數位監牢的囚徒,並且困住在這不斷循環的過程,讓我們進入無止境的比較,過度關注自己的網路形象,期待外界的認可,卻反而陷入孤獨與空虛。
社交媒體原本應該促進人際連結,卻讓我們在虛擬世界中感到更加疏離。我們是否還擁有選擇的自由?還是早已成為數位監獄中的俘虜?這是一場需要我們共同面對的時代挑戰,而關鍵在於——我們能否重新拿回科技的主導權?
作為基督徒,我們應當反思手機、社交媒體和遊戲對心靈的影響。聖經教導我們,神應當居首位,但當我們的注意力被虛擬世界佔據,這些事物是否已成為我們的「偶像」?出埃及記二十章 3 節提醒我們,不論是物質還是虛擬,都可能奪走我們對神的愛。特別是青少年,常透過社交媒體尋求認同,卻可能迷失真正的價值。唯有回歸神,我們才能掙脫這「數位枷鎖」的束縛,尋回內心真正的平安與滿足。
聖經中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十一 28)這段經文提醒我們,只有回到神的懷抱,我們才能真正找到心靈的平安。在這個數位化的時代,當我們感到焦慮、迷失或空虛時,我們應當學會放下手機,遠離虛擬世界的喧囂,將心思集中於神的話語,重新找回我們的生命焦點。
本書共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前兩部分深入分析科技依賴的現象及其對人們的影響,而後兩部分則聚焦於信仰如何引導我們擺脫依賴,並透過實際可行的方法來建立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這些方法,不僅適用於年輕人,也適用於亦是經常依賴科技的家長們。
基督徒的生活應當是以神為中心,而非以科技或虛擬世界為中心。是的,它們是我們的好幫手,可以為我們在需要的時候成爲一大助力。但我們必須留意,不可以過度的依賴,免得我們將這位好幫手,無形中塑造為現代的金牛犢,悄悄奪走了我們與神的關係。
當我們將神放在我們生命的首位,或回歸祂的懷抱,所有的焦慮與空虛將會得到平息,因為我們的心靈找到了那份永不改變的安息。真正的自由,不在於數位世界的無盡資訊,而在於神所賜予的內心平安與喜樂。

試閱

Chapter 1

虛擬航線:青少年尋找歸屬的數位航道

青少年在網路上的歸屬感與互動經驗
我經常看到放假時的孩子們專注於網路遊戲,並不時與線上的朋友們聊天,討論策略。有一次,在餐桌上,我忍不住(用英文)問他們:「打遊戲真的那麼有趣嗎?」
其中一個孩子回答道:「媽媽,你可能不太明白,實際上,打遊戲本身反而是其次。對我們來說,遊戲更像是與朋友建立聯繫、維持友誼的一種方式,或者,僅僅是為了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地方。」
這時,另一個孩子也插話道:「還有,你可能不知道,現在的年輕人如果不玩點遊戲,真的很難跟同齡人找到共同話題,甚至很難交到朋友!」
「是嗎?」
我接著問道:「那你們的網上朋友,是生活中的真實朋友,還是透過遊戲認識的虛擬朋友?」
孩子回答:「兩者都有。像 James 就是我去年國中的同學,還有John,他是教會裡初級班的朋友。也有一兩個是我在網遊裡認識的玩家,亦是初級班 Dave 的朋友。」
另外一個也補充道:「我也是,兩者都有。我今年轉學,幸好因為玩了一些遊戲,我很快就在新的音樂班結交了一個好朋友,她也和我玩同款遊戲,現在我們還會在學校一起做功課。」
聽著孩子們你一句我一句地討論著,我不禁感覺到,這個年齡的青少年正在積極尋找自己的身份認同,而朋友對他們來說,顯然是目前最重要的。
「媽媽,不信的話你也可以去問問你班上的學生,誰打遊戲,誰又不打遊戲。」
這主意不錯。
正巧,我也教了一班國中班,就索性在隔天的課堂上問學生:
「誰平時有在打遊戲的請舉手一下?」
學生們被我這麽一問,開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竊竊私語起來。
有個同學舉手問道:
「老師,如果有舉手會怎麽樣?」
原來是擔心會不會有什麽不好的下場。
我微笑著回答:
「不會怎樣的,我只是好奇問問,因爲我家小孩也打遊戲的。」
「喔!」 全班都放鬆的微笑了,然後除了一個學生之外,全部舉手。
「額?你怎麽沒舉手啊?」 大家問了那位沒舉手的同學。
「 Johnny,我在線上看到你其實也有玩呀!別害羞啦,舉手呀!」
那位內向的學生,Johnny, 害羞的舉起手,小聲說道:
「老師,我只玩這麽一點點喔,而且我真的都會完成功課的。」
此時,全班同學就像一家人一樣,仿佛大家都在同一條船上。大家開心地笑著,氣氛十分融洽!
***
青少年時期就像一場探索自我的航行,而發展個人認同感與歸屬感,正是這趟旅程中的關鍵座標。在這條尋找歸屬的數位航道上,年輕人透過與同儕的交流來確認自己是誰,屬於哪個群體。過去,這種探索主要依靠面對面的互動,但如今,隨著科技發展,青少年更多地航行於「虛擬航線」,透過社交媒體、網路遊戲,和即時訊息來建立連結,尋找自己的定位。這場數位時代的航行,為他們帶來了更多機會,也伴隨著新的挑戰。
隨意互動與歸屬感
在網路世界裡,青少年可以隨時與他人互動,而這些頻繁的交流對於他們的歸屬感非常重要。有時,他們會透過公開的社交平臺來與彼此連結,比如在大家熟悉的臉書(Facebook)上發文、留言或點讚。這種公開互動不僅是日常交流的一部分,更是他們展現自己所屬群體的一種方式。例如,他們可能是某個羽球隊或交響樂團的一員,透過社群媒體,他們可以分享只有隊友或團員才懂的笑話,或是在朋友的貼文下留言,以表達彼此的親密關係。此外,發布群體合照也是一種常見的方式,藉此向外界展現自己在這個群體中的角色與歸屬。
除了公開的社交互動,青少年也有大量私下的網路交流,這些對話通常圍繞著日常瑣事。例如,他們可能會與朋友討論作業,或者計劃何時一起出門玩樂。但有時,這些私下對話並沒有特定的目的,只是單純為了維持聯繫,確保自己仍然是朋友圈的一員。他們聊天的內容可能是分享最近發生的趣事,或者只是單純地告訴對方自己正在做什麼、身處何地,藉此拉近彼此的距離。
這些輕鬆隨意的網路對話,多半發生在好朋友之間,但有時也能讓青少年與現實中不太熟識的人建立聯繫,進一步拓展他們的社交圈。
深層對話
對青少年來說,尋找個人認同、在朋友圈中獲得歸屬感,以及能夠自在地分享內心感受,都是他們的核心需求。而許多人發現,相較於面對面交流,在線上表達自己反而更容易。
有很多年輕人認爲在網路上與朋友分享個人感受比現實中更自在。這是因為透過私訊,他們有更多時間思考自己的話語,並選擇合適的詞彙來精準表達。此外,對於比較內向或害羞的青少年,文字交流提供了一種避免尷尬的情感抒發途徑。
有些青少年甚至跟我說,如果沒有網路通訊,他們很難與朋友展開深層對話。
科技對青少年的正面影響
在這條「虛擬航線」上,網路互動為青少年提供了許多便利,讓他們能夠隨時與朋友聯繫,並在群體中找到歸屬感。特別是對於害羞的青少年而言,透過線上平臺分享感受是一種更輕鬆的方式,幫助他們突破表達的障礙。
我看過很多內向的學生,包括自己的孩子,能夠透過線上互動的管道,建立自己的朋友圈。這是青少年心理需求的體現。青少年階段是人格發展與社交需求增長的關鍵時期,他們開始尋找與自己有相同興趣、想法的同儕,並將朋友視為生活中的重要支持系統。
在這個過程中,青少年往往更願意與朋友分享心事,而不是找父母,因為他們認為朋友更能理解自己的感受,比較不會被批評。傳統的社交方式對於內向的孩子比較有挑戰性,例如面對面交流帶來的壓力,而線上互動則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更自在的環境,允許他們以文字、語音或影像等多種方式與別人溝通,減少了現場互動的焦慮。同時,網路讓他們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線上社交確實能幫助青少年建立友誼,增強歸屬感。
有一次上課時,我給了九年級的學生們(相當於台灣的國三生)一個有趣的任務:寫下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十樣東西,並解釋為什麼。 我要求他們按照重要性排序,最不可或缺的排在第一位,其餘依喜好排列。
教室裡瞬間安靜下來,所有人都低頭沉思,有的嘴裡默念著,還有人時不時抬頭看看天花板,彷彿答案就藏在那裡。雖然是個不算容易的問題,但短短十分鐘後,每個人都完成了這項任務。
我環視了一圈,滿意地笑了笑,然後問道:「有人想先分享自己的排行榜嗎?」
話音剛落,班上瞬間炸開了鍋,幾乎所有人都迫不及待地舉起手:「我!我!我!」
我挑了一位印度裔的學生,他自信滿滿地站起來:「老師,我的第一名是科技!」
這個答案讓大家會心一笑——果然,這世代的孩子怎麼可能少了科技呢?
「為什麼呢?」我好奇地問。
「因為如果有科技,我就能找到朋友!」
全班哄堂大笑,我也忍不住露出笑意:「那你的第二名是什麼?」
「哦,那當然是我的朋友囉!」
這下笑聲更大了,有人甚至拍桌子表示贊同。我示意他繼續念下去,他清了清喉嚨,認真地說:「因為我的朋友瞭解我,他們在我難過時能安慰我,而我也能在他們需要時安慰他們。我們可以一起聊聊正在做的事,或者計劃等一下去哪裡玩。我的朋友讓我快樂。念完了!」
我點點頭,笑著問:「哇!你的朋友對你這麼重要啊?」
他自信地點點頭:「是啊!而且我不只一個朋友喔!所以,有科技,我就能和朋友在一起,有科技設備,又有朋友,我覺得人生真的很快樂!」
這番話讓全班笑得更開心了,有人頻頻點頭,有人小聲討論著自己的排行榜,而我則在心裡感嘆:科技不只是工具,更是這一代孩子們維繫友情、感受世界的重要橋樑。
接下來,我點了一位華裔學生和一位金髮碧眼的洋人學生,期待聽到不同的答案。
沒想到,他們異口同聲地說:「我的排行跟剛剛的一模一樣!」
教室裡再爆出一陣笑聲,我忍不住在心裡嘀咕:「哇,大家還真是心有戚戚焉啊!」
但我突然想到一個關鍵問題,於是好奇地問:「那你們的家人呢?」
話音剛落,剛剛那位印度裔學生又舉手,理所當然地說:「有啊,排在第三啊!」
這時,一位中東裔的學生立刻搶答:「我的排第五!」
緊接著,整個教室像被點燃了一樣,學生們紛紛舉起手,大聲喊著自己的排名——
「第六!」
「第七!」
「第八!」
此起彼落的回應讓我忍不住笑出聲,原來,在這群孩子的心中,不論國籍或種族,科技第一,朋友第二,家人嘛……勉強還在前十名!
這堂課讓我見識到,對這群青少年的世界來說,科技是橋樑,朋友是核心,家人……嗯,能出現於排行榜上就不錯了!
其實,對於這一代的孩子來說,科技不只是娛樂或學習工具,更是他們連結世界、找到歸屬感的重要媒介。透過社群平臺、遊戲、訊息軟體,他們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快樂、傾訴心事,甚至建立深厚的情誼。對他們而言,「在一起」不一定是面對面,而是隨時隨地都能聯繫的安心感。
當然,這對父母來說可能有點難接受——為什麼孩子寧願滑手機聊朋友,也不願和家人多說幾句?但換個角度想,這並不代表孩子不愛家人,而是他們正努力在自己的世界裡尋找歸屬感。與其一味擔心,不如試著理解,甚至適時參與他們的數位世界,讓科技不只是「隔閡」,更能成為親子間的另一座橋樑。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6269977826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40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本商品會員日滿額金幣加碼回饋最高15倍
將於 2025/11/30 開賣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