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心菩提行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精神生活心理學是現代人必修的功課!
精神生活就是法界,法界就是精神生活,要不斷提升精神生活才能參入莊嚴的一真法界,這是一趟很有意義的歷程。如何從自我中心的我相中解脫出來,要自我覺醒,依照自己的根性因緣去生活,去發揮自己的潛能,成就生活,然後用它來布施,來服務社會,迴向佛的精神世界,才能得到解脫,見清淨自性。
本書將心理學的素材完全滲入佛學,深入淺出地顯露佛法生動活潑的原貌,並透過心理學和佛法,討論人類精神生活的現象、動力和出路。無論你學佛與否,都可以從中獲得許多共鳴和收穫:
˙了解自己.接納自己.實現自己
˙了解別人.接納別人.寬容別人
˙明白事理.承擔是非.事事無礙
˙落實於生活.放下妄念.精進圓滿
精神生活就是法界,法界就是精神生活,要不斷提升精神生活才能參入莊嚴的一真法界,這是一趟很有意義的歷程。如何從自我中心的我相中解脫出來,要自我覺醒,依照自己的根性因緣去生活,去發揮自己的潛能,成就生活,然後用它來布施,來服務社會,迴向佛的精神世界,才能得到解脫,見清淨自性。
本書將心理學的素材完全滲入佛學,深入淺出地顯露佛法生動活潑的原貌,並透過心理學和佛法,討論人類精神生活的現象、動力和出路。無論你學佛與否,都可以從中獲得許多共鳴和收穫:
˙了解自己.接納自己.實現自己
˙了解別人.接納別人.寬容別人
˙明白事理.承擔是非.事事無礙
˙落實於生活.放下妄念.精進圓滿
目錄
總序∕我的創作歷程 4
新版序∕美好的人生之旅 12
原序∕活出生活的喜樂 16
前言∕自性清涼心,光明菩提行 20
壹 自我的醒覺 23
現實我──依他起性所產生的我相 29
理想我──計所執性所產生的我相 33
真我──入圓成實性的真我 36
以自我的醒覺實現崇高倫理 39
自我的困境與出路 48
貳 意識與業力之淨化 59
煩惱障──了別和思量兩種意識所產生的困擾 63
所知障──法執的意識阻礙慧性的開展 73
業力之淨化與實現的生活 79
參 從醒覺到實現的生活 89
醒覺是對精神生活的徹底醒悟 93
實現的生活就是創造性的生活 112
肆 倫理的精神法界 139
佛教的人文倫理 143
信仰與精神生活 159
邁向莊嚴的精神法界 163
入精神法界的進階──十地菩薩 180
伍 中觀的生活智慧 195
精神生活的「四依」 199
中觀的生活智慧 211
陸 信仰與實踐 233
新版序∕美好的人生之旅 12
原序∕活出生活的喜樂 16
前言∕自性清涼心,光明菩提行 20
壹 自我的醒覺 23
現實我──依他起性所產生的我相 29
理想我──計所執性所產生的我相 33
真我──入圓成實性的真我 36
以自我的醒覺實現崇高倫理 39
自我的困境與出路 48
貳 意識與業力之淨化 59
煩惱障──了別和思量兩種意識所產生的困擾 63
所知障──法執的意識阻礙慧性的開展 73
業力之淨化與實現的生活 79
參 從醒覺到實現的生活 89
醒覺是對精神生活的徹底醒悟 93
實現的生活就是創造性的生活 112
肆 倫理的精神法界 139
佛教的人文倫理 143
信仰與精神生活 159
邁向莊嚴的精神法界 163
入精神法界的進階──十地菩薩 180
伍 中觀的生活智慧 195
精神生活的「四依」 199
中觀的生活智慧 211
陸 信仰與實踐 233
序/導讀
新版序
美好的人生之旅
人生很像是一趟旅行。一方面要實現豐富的生活,讓自己過得開心,過得有意義;另一方面要在旅行結束後,懂得回歸靈性的老家,找到真正的歸宿。旅行的要領就是保持清涼心,實現菩提行。
清涼心是聰慧的本質。它使我們清醒和冷靜,產生清楚的思考和創造力,從而實現多采多姿和意義豐富的生活。每個人都有其特有的人生素材,遺傳不同,個性互異,環境因緣更不一樣。只要透過清涼心和智慧,去覺照自己的生活現實,就能看出光明面,展現美好的人生,過著充實有意義的生活。
個人無法選擇自己的遭遇,但卻可以選擇正向的態度和清醒的思考。運用眼前的素材,走出自己的人生路。這需要自我醒覺,透過了解自己,接納自己,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從而創造意義和成就感。就佛法觀點來看,這就是圓覺的人生。它的特質是用現成的素材,走在菩薩道上,行濟世之仁,做一位「覺有情」的大乘行者。
每個人都注定要用自己手上的素材和能力,去做利己利人的事,去過實現的生活。每個人性向、興趣、體能和稟賦都不同,但只要往正向發展,都能對社會有貢獻,成就其菩薩行。看在佛陀的眼裡,人人都是平等的,都在綻放著生命之光,都去展現其光明的佛性。
在精神生活上,人之所以產生煩惱、痛苦、憂鬱、焦慮等等心理症狀,是由於失掉了省悟的清涼心,失去自我實現的契機,而陷於空虛和絕望。心靈生活的最大苦難就是放棄自我實現的喜悅,想把自己變造成別人的樣子,或一心一意追求物慾,成為慾望的奴隸,造成迷失和壓力。當你的心陷入掙扎、嫉妒、憎恨、敵意和罪惡,結果不但現實生活變得窘困,在心靈層次上也感受到煉獄般的痛苦。
拯救心靈陷入苦痛和悲劇的方法,就是透過清涼心來覺悟自己,從而去過實現的生活。這個妙方既是佛法的精義,同時也是心理學家尋找美好的人生之旅,所發現的康莊大道。於是,我把佛法和心理學融合在一起,讓兩個領域的知見互相解釋,相信讀者很容易受用,從中得到啟發。
美好人生之旅的第二個核心因素就是菩提行。它既是行動力,同時又是證道的人文倫理。透過菩提行的修持和陶冶,我們才發展出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所謂的「實踐理性」,從而展現佛陀所謂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高貴品德。這能使生命展現大愛,並在步步踏實之中,開展般若大智,把自己提升到高層的精神法界,找到真正的生命歸宿和意義。
菩提行要從信、解、行、證四個階段去實現。人生之旅充滿著誘惑和迷濛,為了確保不迷失、不走錯路,維持正確的行徑,就必須有正確的信仰、清楚的修持步驟,才能在實踐力中,孕育充沛的精神力。從而開啟心靈生活的法眼,成為一位覺者。真正做到「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的大乘菩薩。
菩提行是學習做為一位覺者的行動指南。我把佛教主要經典的實踐法門,做了綜合歸納。繼而以心理學和倫理學的知識加以解釋,好讓讀者了解菩提行的要義。更進而透過《華嚴經》和《梵網經》,深入討論人文倫理的內涵和行動方案,道出菩薩德行的心理歷程。
菩提行也代表著寶貴的人文倫理。這種倫理不是建立在權威的規範,更不是透過罪惡感的心理來強制人們服從。它是從精神生活的提升,引發心靈生活中的主動性,悟入或契會如來的法界。透過菩提行,我們找到心靈生活的歸宿,找到真正的自在。
這本書不但闡釋了佛法要義,讓有志於學佛者,有個信仰和修持的藍圖。同時,也是應用心理學知識,促進個人自我實現,展現美好人生之旅的導引。為了培養這些心力,更透過﹁中觀﹂的智慧,清楚地指出實踐的理則和方法。
我試著用通俗的語言,藉助心理學等現代學術工具,把艱深難懂的佛法和修持密藏做清楚的陳述。我相信透過本書,讀者很容易從中找到要領,步上美好的人生之旅。
美好的人生之旅
人生很像是一趟旅行。一方面要實現豐富的生活,讓自己過得開心,過得有意義;另一方面要在旅行結束後,懂得回歸靈性的老家,找到真正的歸宿。旅行的要領就是保持清涼心,實現菩提行。
清涼心是聰慧的本質。它使我們清醒和冷靜,產生清楚的思考和創造力,從而實現多采多姿和意義豐富的生活。每個人都有其特有的人生素材,遺傳不同,個性互異,環境因緣更不一樣。只要透過清涼心和智慧,去覺照自己的生活現實,就能看出光明面,展現美好的人生,過著充實有意義的生活。
個人無法選擇自己的遭遇,但卻可以選擇正向的態度和清醒的思考。運用眼前的素材,走出自己的人生路。這需要自我醒覺,透過了解自己,接納自己,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從而創造意義和成就感。就佛法觀點來看,這就是圓覺的人生。它的特質是用現成的素材,走在菩薩道上,行濟世之仁,做一位「覺有情」的大乘行者。
每個人都注定要用自己手上的素材和能力,去做利己利人的事,去過實現的生活。每個人性向、興趣、體能和稟賦都不同,但只要往正向發展,都能對社會有貢獻,成就其菩薩行。看在佛陀的眼裡,人人都是平等的,都在綻放著生命之光,都去展現其光明的佛性。
在精神生活上,人之所以產生煩惱、痛苦、憂鬱、焦慮等等心理症狀,是由於失掉了省悟的清涼心,失去自我實現的契機,而陷於空虛和絕望。心靈生活的最大苦難就是放棄自我實現的喜悅,想把自己變造成別人的樣子,或一心一意追求物慾,成為慾望的奴隸,造成迷失和壓力。當你的心陷入掙扎、嫉妒、憎恨、敵意和罪惡,結果不但現實生活變得窘困,在心靈層次上也感受到煉獄般的痛苦。
拯救心靈陷入苦痛和悲劇的方法,就是透過清涼心來覺悟自己,從而去過實現的生活。這個妙方既是佛法的精義,同時也是心理學家尋找美好的人生之旅,所發現的康莊大道。於是,我把佛法和心理學融合在一起,讓兩個領域的知見互相解釋,相信讀者很容易受用,從中得到啟發。
美好人生之旅的第二個核心因素就是菩提行。它既是行動力,同時又是證道的人文倫理。透過菩提行的修持和陶冶,我們才發展出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所謂的「實踐理性」,從而展現佛陀所謂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高貴品德。這能使生命展現大愛,並在步步踏實之中,開展般若大智,把自己提升到高層的精神法界,找到真正的生命歸宿和意義。
菩提行要從信、解、行、證四個階段去實現。人生之旅充滿著誘惑和迷濛,為了確保不迷失、不走錯路,維持正確的行徑,就必須有正確的信仰、清楚的修持步驟,才能在實踐力中,孕育充沛的精神力。從而開啟心靈生活的法眼,成為一位覺者。真正做到「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的大乘菩薩。
菩提行是學習做為一位覺者的行動指南。我把佛教主要經典的實踐法門,做了綜合歸納。繼而以心理學和倫理學的知識加以解釋,好讓讀者了解菩提行的要義。更進而透過《華嚴經》和《梵網經》,深入討論人文倫理的內涵和行動方案,道出菩薩德行的心理歷程。
菩提行也代表著寶貴的人文倫理。這種倫理不是建立在權威的規範,更不是透過罪惡感的心理來強制人們服從。它是從精神生活的提升,引發心靈生活中的主動性,悟入或契會如來的法界。透過菩提行,我們找到心靈生活的歸宿,找到真正的自在。
這本書不但闡釋了佛法要義,讓有志於學佛者,有個信仰和修持的藍圖。同時,也是應用心理學知識,促進個人自我實現,展現美好人生之旅的導引。為了培養這些心力,更透過﹁中觀﹂的智慧,清楚地指出實踐的理則和方法。
我試著用通俗的語言,藉助心理學等現代學術工具,把艱深難懂的佛法和修持密藏做清楚的陳述。我相信透過本書,讀者很容易從中找到要領,步上美好的人生之旅。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