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16.04.25

樂在行佛

文/鄭石岩(心理學家)
學佛行佛是一件喜樂幸福的事。把學得的佛法活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上,能帶來溫馨、創意和歡喜。繼而透過心靈生活的體驗,能產生寬廣的心胸,契會生命的意義,體悟到永生的如來法界。

就世間生活而言,學佛行佛能帶給自己信心、歡喜、活潑和光明的希望;讓日子過得充實美好,達到自我實現的豐足。就生命的究竟義而言,會發現心中的菩提自性,找到永生的慧命,看出生命的歸宿,而覺得自在、有意義。

我童年學佛,是從宜蘭的雷音寺開始的。星雲大師正好住錫此處。當時,我母親得了肺結核,沒有特效藥,更因家貧無力醫治,康復的機會渺茫。幸好有一位精通命理的長者指引母親學佛,皈依三寶從宿命中重新造命。在我還是七歲孩童時,就陪著母親,從偏遠鄉下,走走停停來到雷音寺,這是我們母子學佛的起點。我們虔誠地祈願母親健康,持續進寺禮拜,從聞思修中行持,母親竟漸漸康復。

我們有了信心和對佛法的了解,進而踏上行持的歷程。現在,母親高齡九十五,我已年過七十。我們家人都以慈悲喜捨的心生活,以佛法為人生指南,過得悅樂自在。我自己也在艱困環境中依佛法化,精進不懈地走出自己的路來。直至今日,無論是在生活或工作,心中總是有佛,這讓我有了美好的人生;除了認真工作之外,也努力弘揚佛法,並以佛法與心理晤談助人,至今四十餘年。

於是,我深信唐朝法眼文益禪師,在回答弟子問道時說:「一願教你行,二願也教你行。」因此,學佛如果只停留在知見裡是不夠的,一定要即知即行,這才能在生活與工作中發揮效力和創意,在生命的究竟義上,與如來法界相應,體現自心中「如來秘密之藏」。所以古德常說:「說取行不得底,行取說不得底。」這是指說只是在知見上思惟,體會不到真實義。就行佛的真實行動而言,得到證悟和自在,非語言文字所能完全表達。

行佛是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以慈悲喜捨的覺心,依三十七道品的指引去實踐。所以唐朝臨濟大師說:「但莫造作,只是平常。」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妙法蓮華 經》中所言:「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因此,只要我們肯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行佛法要、行菩薩道,為社會服務奉獻,便能福慧圓滿,證得如如大法。

我長久學佛行佛,讀經看教,但心中總以「學佛」自居。公元二○一一年夏,我上佛光山謁見星雲大師。他賜我寶貴的一筆字「行佛」,我才真正證悟其中。並完全了解,他認真踏實提倡「人間佛教」的法源,更理解,他所說「有佛法就有辦法」的真諦。五年來我體驗更深,於是動筆把心得寫出來和大家分享。

人間佛教就是要在生活與工作中行佛,從而得到福德莊嚴和智慧莊嚴。這要以三十七道品為基礎做起。佛陀在三轉法輪中,都提出這個根本行持。為契合現代生活的因緣,應用科學與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寫就此書。相信能方便大家學佛行佛,找到樂活的美好,和生命的真正意義與皈依處;並以此書,讚嘆弘揚人間佛教的宏願。

二○一六年二月,我寫好這本書的初稿,送陳星雲大師斧正,幾天之後卻收到大師的墨寶題字「行佛樂活」,真是喜出望外,踴躍歡欣。於是將墨寶置於扉頁,以彰人間佛教的法味。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