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師的超脫之學【新修版】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放下,是一種生活的智慧。放下,是一種超脫的大度,是一種徹悟,是一種靈性。是恬淡中的高貴,平靜中的豪氣,「放下」既然這麼重要,我們到底該「放下」什麼,怎麼超脫?
※何謂空杯心態?一個杯子如果水裝得太滿,就很難注入新水,只有把過去放空,才能裝得下未來,該怎麼做,才能清空心中的負面髒水,恢復乾淨的心靈?健身你很會,但你知道何謂「健心操」?每個人心中都難免有執念,又該如何參透世事玄機,放下不必要的執著?
※學習弘一大師的超脫之學!你也能煩惱全無!林語堂、張愛玲、梁實秋、豐子愷一致推崇的曠世高僧!
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以自然
你要如何擺脫逆境遠離不幸?
平凡的人,用情緒累積怒火,
聰明的人,用智慧超脫自我,
智慧的人,用腦袋思考困惑,
修行的人,用放下自我超脫!
「修行」之路,始於「放下」,
放下成見,橫看成嶺側成峰。
放下執念,才能拋棄所有煩惱!
放下悲觀,修煉正面樂觀心態!
當我們發現生活是一首優美的樂曲,一定有一種叫做「放下」的音符存在;當我們開始領悟生命是一首好詩的時候,千萬別忘了,「放下」就是它的靈魂。放下,是一種生活的智慧。放下,不是無奈,更不是放棄。弘一法師──李叔同,出身富商之家,年輕時錦衣玉食,在音樂、戲劇、美術、詩詞、篆刻、金石、書法、教育、哲學等領域均有不凡造詣。然而他卻在人生巔峰之際選擇棄絕紅塵、遁入空門,過起一領衲衣、一根藜杖的苦行僧生活。他為什麼要「放下」榮華富貴而選擇出家修行?他又是如何頓悟的?且看弘一法師「放下」了什麼。
※弘一大師簡介:
李叔同(1880~1942),法號漱筒、弘一、晚晴。精通音樂、戲劇、美術、詩詞、篆刻、金石、書法,是中國著名藝術家、新文化運動的啟蒙者,被譽為「二十文章驚海內」,更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後於1918年遁入杭州虎跑寺削髮為僧,皈依佛門。林語堂評價他:「李叔同是我們時代裏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
※【名人推薦】:
◎俞平伯:「李先生的確做一樣像一樣:少年時做公子,像個翩翩公子;中年時做名士,像個風流名士;做話劇,像個演員;學油畫,像個美術家;學鋼琴,像個音樂家;辦報刊,像個編者;當教員,像個老師;做和尚,像個高僧。」
◎豐子愷:「他是一個十分像人的人。凡做人,當初,其本心未始不想做一個十分像人的人,但到後來,為環境、習慣、物欲、妄念等所阻礙,往往不能做得十分像人。其中九分像人、八分像人的,在這世間已很偉大,七分像人、六分像人的,也已值得讚譽;就是五分像人的,在最近的社會裡也已經是難得的『上流人』了。像弘一法師那樣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來,十分少有。」
◎林語堂:「李叔同是我們時代裏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
◎張愛玲:「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牆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
※【書中金句】:
◎放下過去的煩惱,捨棄未來的憂思
把過去交給過去,把未來交給未來。──弘一法師
◎人生最大的敬佩是「拿得起」,生命最大的安慰是「放得下」。──弘一法師
◎人最強大的時候,不是堅持的時候,而是放下的時候。──弘一法師
◎持戒的真正目的,是讓你解脫,而不是要你在外相上打轉,以及看別人的過失。唯有持戒、禪定、智慧,才能遠離眾過。──弘一法師
◎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心生種種舍者,這個病根拔不盡。生死海裏浮沉,真是無出頭時。──弘一法師
◎試著讓自己放下心中那些近乎奢侈的欲望,做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不為達不到的目標而苦惱,做令自己和他人快樂的事,做一個簡單真實的自己,而不是一個被欲望牽著到處亂跑的生命。──弘一法師
◎睜開眼睛,仔細地去觀察,你會發現,每一個聰明的人,都能遇事看得開,慧質蘭心,只輕悠悠舀一瓢自己心底最愛喝的那口茶。──弘一法師
◎不執著就好,執著了就不好。如果不執著、不著相,那有相的光明,與自性心光便自漸漸融會一體。如果執著了,便落在生滅妄緣中,那就不好了。──弘一法師
※何謂空杯心態?一個杯子如果水裝得太滿,就很難注入新水,只有把過去放空,才能裝得下未來,該怎麼做,才能清空心中的負面髒水,恢復乾淨的心靈?健身你很會,但你知道何謂「健心操」?每個人心中都難免有執念,又該如何參透世事玄機,放下不必要的執著?
※學習弘一大師的超脫之學!你也能煩惱全無!林語堂、張愛玲、梁實秋、豐子愷一致推崇的曠世高僧!
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以自然
你要如何擺脫逆境遠離不幸?
平凡的人,用情緒累積怒火,
聰明的人,用智慧超脫自我,
智慧的人,用腦袋思考困惑,
修行的人,用放下自我超脫!
「修行」之路,始於「放下」,
放下成見,橫看成嶺側成峰。
放下執念,才能拋棄所有煩惱!
放下悲觀,修煉正面樂觀心態!
當我們發現生活是一首優美的樂曲,一定有一種叫做「放下」的音符存在;當我們開始領悟生命是一首好詩的時候,千萬別忘了,「放下」就是它的靈魂。放下,是一種生活的智慧。放下,不是無奈,更不是放棄。弘一法師──李叔同,出身富商之家,年輕時錦衣玉食,在音樂、戲劇、美術、詩詞、篆刻、金石、書法、教育、哲學等領域均有不凡造詣。然而他卻在人生巔峰之際選擇棄絕紅塵、遁入空門,過起一領衲衣、一根藜杖的苦行僧生活。他為什麼要「放下」榮華富貴而選擇出家修行?他又是如何頓悟的?且看弘一法師「放下」了什麼。
※弘一大師簡介:
李叔同(1880~1942),法號漱筒、弘一、晚晴。精通音樂、戲劇、美術、詩詞、篆刻、金石、書法,是中國著名藝術家、新文化運動的啟蒙者,被譽為「二十文章驚海內」,更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後於1918年遁入杭州虎跑寺削髮為僧,皈依佛門。林語堂評價他:「李叔同是我們時代裏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
※【名人推薦】:
◎俞平伯:「李先生的確做一樣像一樣:少年時做公子,像個翩翩公子;中年時做名士,像個風流名士;做話劇,像個演員;學油畫,像個美術家;學鋼琴,像個音樂家;辦報刊,像個編者;當教員,像個老師;做和尚,像個高僧。」
◎豐子愷:「他是一個十分像人的人。凡做人,當初,其本心未始不想做一個十分像人的人,但到後來,為環境、習慣、物欲、妄念等所阻礙,往往不能做得十分像人。其中九分像人、八分像人的,在這世間已很偉大,七分像人、六分像人的,也已值得讚譽;就是五分像人的,在最近的社會裡也已經是難得的『上流人』了。像弘一法師那樣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來,十分少有。」
◎林語堂:「李叔同是我們時代裏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
◎張愛玲:「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牆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
※【書中金句】:
◎放下過去的煩惱,捨棄未來的憂思
把過去交給過去,把未來交給未來。──弘一法師
◎人生最大的敬佩是「拿得起」,生命最大的安慰是「放得下」。──弘一法師
◎人最強大的時候,不是堅持的時候,而是放下的時候。──弘一法師
◎持戒的真正目的,是讓你解脫,而不是要你在外相上打轉,以及看別人的過失。唯有持戒、禪定、智慧,才能遠離眾過。──弘一法師
◎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心生種種舍者,這個病根拔不盡。生死海裏浮沉,真是無出頭時。──弘一法師
◎試著讓自己放下心中那些近乎奢侈的欲望,做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不為達不到的目標而苦惱,做令自己和他人快樂的事,做一個簡單真實的自己,而不是一個被欲望牽著到處亂跑的生命。──弘一法師
◎睜開眼睛,仔細地去觀察,你會發現,每一個聰明的人,都能遇事看得開,慧質蘭心,只輕悠悠舀一瓢自己心底最愛喝的那口茶。──弘一法師
◎不執著就好,執著了就不好。如果不執著、不著相,那有相的光明,與自性心光便自漸漸融會一體。如果執著了,便落在生滅妄緣中,那就不好了。──弘一法師
目錄
◎第一章 「修行」之路,始於「放下」
1.放下過去的煩惱,捨棄未來的憂思
2.欲學佛,先「放下」求功德心
3.放下急功近利心
4.自找麻煩的人,更能惹上麻煩
5.取捨間的平衡智慧
6.「拿得起」是可貴,「放得下」是超脫
◎第二章 放下「執念」,煩惱全無
1.過了河就上岸,切莫背著「船」走
2.莫因求不得而「放不下」
3.放下「執念」,學會變通
4.明智的放棄,勝過盲目的執著
5.解脫「執著心」
6.為自己活,而不是活給別人看
◎第三章 世界並不完美,拋棄求全妄想
1.「修善」不足,方可改過遷善
2.「婆娑世界」,「保留缺陷才好」
3.不完美,並不代表不美好
4.不受「外相」迷惑
5.你心中有美,你就會看到美
6.世間事,無所謂苦樂之分
◎第四章 去除「浮躁」,深思慎行
1.浮躁是種慢性毒藥
2.工作可以枯燥,你不能浮躁
3.養成自律的好習慣
4.穩紮穩打,才能步步為營
5.你過得是否充實
6.珍惜獨處的時間
◎第五章 不抱怨,心態更好
1.抱怨只會糟蹋你的心情和健康
2.「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3.換個角度看世界
4.從頭再來又何妨
5.停止抱怨的有效步驟
6.抱怨不是聊天的工具
◎第六章 放下狹隘,心寬天地才寬
1.容納異己是人類最崇高的美德
2.能駕馭金錢,才是生活的強者
3.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4.只要自己身正,—切流言都不足為懼
5.解開名韁利鎖,視名利為浮雲
6.虛懷若谷,內斂而不張揚
7.放下「面子」,輕鬆做人
◎第七章 放下成見,橫看成嶺側成峰
1.從別人的冷漠中,看到自己的不足
2.接受現狀,少問幾個「為什麼」
3.尊重每一個人
4.你不容人,人不容你
5.如何「修平等心」
6.吃飯穿衣、一言一行都是修行
7.順境逆境,多反省自身
◎第八章 放下悲觀,修煉樂觀心態
1.成敗都別太在意
2.月有陰晴圓缺
3.欲速則不達
4.把悲痛藏在微笑下面
5.樂善好施,贏得安寧心
6.不理會負面想法
7.常做「健心操」
◎第九章 過去的一切,就過去吧
1.別讓自責「堵死」出路
2.不念舊惡,莫設心囚
3.不可盲目從眾
4.兩種對待過去的方式
5.「一失足未必成千古恨」
◎第十章 放下心中「情執」,參透愛情玄機
1.珍惜眼前人
2.既然失戀,就必須「死心」
3.緣起而聚,緣盡而散
4.「給不了」就轉身,「得不到」就放手
5.真愛不是自私
6.愛情對心靈的影響
◎第十一章 淡定從容過好每一天
1.多一物多一心,少一物少一念
2.最大的好處,也許是最深的陷阱
3.幸福的真相
4.別把自己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
5.必要時學會吃虧
6.管好自己的嘴
◎第十二章 不較真,水至清則無魚
1.讓你贏,我也沒有輸
2.打破分別心,得開悟
3.識時務者為俊傑
4.不較真能容人
5.讓自己「出醜」又何妨
6.賣弄小聰明,貽害無窮
◎第十三章 「放空」自己,生命有縫隙才能透進陽光
1.不要預支明天的憂慮
2.真正的心靈度假
3.把自己從忙碌中解放出來
4.「放空」自己,讓生命的縫隙透進陽光
5.必須勞逸結合,工作才能輕鬆
6.寂寞是一種清福
◎第十四章 沒有過不去的事,只有放不下的心
1.處逆境,了悟自心
2.從容淡定,萬事隨緣
3.要有追求的勇氣,也要有「放手」的睿智
4.消除傲慢心
5.對自己要有責任心
6.遠離顛倒夢想
◎第十五章 放下生死,把握生命的實質
1.生命的實質
2.完全接納當下時刻
3.怕死比死更可怕
4.做人到底是為什麼
5.好身體「難敵」壞心態
6.真好,我還活著
◎第十六章 在方中做人,在圓中變通
1.為人處世,通曉機變
2.以批評別人的心批評自己
3.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
4.萬事須留三分餘地
5.歡樂和痛苦,就像手心和手背
6.以心對鏡,無怨無悔
1.放下過去的煩惱,捨棄未來的憂思
2.欲學佛,先「放下」求功德心
3.放下急功近利心
4.自找麻煩的人,更能惹上麻煩
5.取捨間的平衡智慧
6.「拿得起」是可貴,「放得下」是超脫
◎第二章 放下「執念」,煩惱全無
1.過了河就上岸,切莫背著「船」走
2.莫因求不得而「放不下」
3.放下「執念」,學會變通
4.明智的放棄,勝過盲目的執著
5.解脫「執著心」
6.為自己活,而不是活給別人看
◎第三章 世界並不完美,拋棄求全妄想
1.「修善」不足,方可改過遷善
2.「婆娑世界」,「保留缺陷才好」
3.不完美,並不代表不美好
4.不受「外相」迷惑
5.你心中有美,你就會看到美
6.世間事,無所謂苦樂之分
◎第四章 去除「浮躁」,深思慎行
1.浮躁是種慢性毒藥
2.工作可以枯燥,你不能浮躁
3.養成自律的好習慣
4.穩紮穩打,才能步步為營
5.你過得是否充實
6.珍惜獨處的時間
◎第五章 不抱怨,心態更好
1.抱怨只會糟蹋你的心情和健康
2.「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3.換個角度看世界
4.從頭再來又何妨
5.停止抱怨的有效步驟
6.抱怨不是聊天的工具
◎第六章 放下狹隘,心寬天地才寬
1.容納異己是人類最崇高的美德
2.能駕馭金錢,才是生活的強者
3.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4.只要自己身正,—切流言都不足為懼
5.解開名韁利鎖,視名利為浮雲
6.虛懷若谷,內斂而不張揚
7.放下「面子」,輕鬆做人
◎第七章 放下成見,橫看成嶺側成峰
1.從別人的冷漠中,看到自己的不足
2.接受現狀,少問幾個「為什麼」
3.尊重每一個人
4.你不容人,人不容你
5.如何「修平等心」
6.吃飯穿衣、一言一行都是修行
7.順境逆境,多反省自身
◎第八章 放下悲觀,修煉樂觀心態
1.成敗都別太在意
2.月有陰晴圓缺
3.欲速則不達
4.把悲痛藏在微笑下面
5.樂善好施,贏得安寧心
6.不理會負面想法
7.常做「健心操」
◎第九章 過去的一切,就過去吧
1.別讓自責「堵死」出路
2.不念舊惡,莫設心囚
3.不可盲目從眾
4.兩種對待過去的方式
5.「一失足未必成千古恨」
◎第十章 放下心中「情執」,參透愛情玄機
1.珍惜眼前人
2.既然失戀,就必須「死心」
3.緣起而聚,緣盡而散
4.「給不了」就轉身,「得不到」就放手
5.真愛不是自私
6.愛情對心靈的影響
◎第十一章 淡定從容過好每一天
1.多一物多一心,少一物少一念
2.最大的好處,也許是最深的陷阱
3.幸福的真相
4.別把自己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
5.必要時學會吃虧
6.管好自己的嘴
◎第十二章 不較真,水至清則無魚
1.讓你贏,我也沒有輸
2.打破分別心,得開悟
3.識時務者為俊傑
4.不較真能容人
5.讓自己「出醜」又何妨
6.賣弄小聰明,貽害無窮
◎第十三章 「放空」自己,生命有縫隙才能透進陽光
1.不要預支明天的憂慮
2.真正的心靈度假
3.把自己從忙碌中解放出來
4.「放空」自己,讓生命的縫隙透進陽光
5.必須勞逸結合,工作才能輕鬆
6.寂寞是一種清福
◎第十四章 沒有過不去的事,只有放不下的心
1.處逆境,了悟自心
2.從容淡定,萬事隨緣
3.要有追求的勇氣,也要有「放手」的睿智
4.消除傲慢心
5.對自己要有責任心
6.遠離顛倒夢想
◎第十五章 放下生死,把握生命的實質
1.生命的實質
2.完全接納當下時刻
3.怕死比死更可怕
4.做人到底是為什麼
5.好身體「難敵」壞心態
6.真好,我還活著
◎第十六章 在方中做人,在圓中變通
1.為人處世,通曉機變
2.以批評別人的心批評自己
3.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
4.萬事須留三分餘地
5.歡樂和痛苦,就像手心和手背
6.以心對鏡,無怨無悔
序/導讀
前言
春天來的時候,迎著和煦的春風出去走走,把那些想不通的事暫時先放下。
夏雨過後,品一品空氣中久已熟悉的泥土芬芳,你會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實。
秋日,雖然那些曾經非常茂密的翠綠落了滿地,但果實卻沉甸甸地掛在了枝頭。
冰雪的寒冷,銀妝素裹的大地更具一份靜遠的詩意。
……
當我們發現生活是一首優美的樂曲,一定有一種叫做「放下」的音符存在;當我們開始領悟生命是一首好詩的時候,千萬別忘了,「放下」就是它的靈魂。
放下,是一種生活的智慧。放下,不是無奈,更不是放棄。
放下,是一種大度,是一種徹悟,是一種靈性。放下,是恬淡中的高貴,平靜中的豪氣,寂寞時的堅守,成功路上的選擇。
……
既然我們知道「放下」這麼重要,那麼我們到底該「放下」什麼呢?
1
我們先來看看弘一法師「放下」了什麼。
說起弘一法師,很多人馬上就會想到另一個名字——李叔同。他出身富商之家,年輕時錦衣玉食;他愛好廣泛,在音樂、戲劇、美術、詩詞、篆刻、金石、書法、教育、哲學等領域,均有不凡造詣。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一首《送別》更是感動著許多人。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絕世才子,中年時卻突然棄絕紅塵、遁入空門。過起了一領衲衣、一根藜杖的苦行僧生活,甘淡泊、守枯寂。
有人不解,法師為什麼要「放下」榮華富貴而選擇出家修行呢?
2
在生命最繁華的一刻,「放下」人人稱羨的卓越成就,出家為僧,從社會現實的角度來看,李叔同的出家是一個謎;但與法師最為親近、受其影響最深的學生豐子愷卻認為,他的這一行為是理所當然的。
豐子愷以「人生三層樓」譬喻李叔同之出家,他說:
「世間人如我們,在人生旅途中總是忙著佔有,一路抓、一路丟,連手上拿著的也從未看清楚。但李叔同不一樣,他凡事認真踏實,因此『做一樣,像一樣』,完成一樣便不再回頭,因此沒有遺憾。他出家,是從物質到藝術到宗教的層層昇華,透過一次又一次地放下與超越,脫了戲服卸了妝,他做回了真實的自己,也更貼近了世間。」
從出家到圓寂的廿四年中,弘一法師潛心修行、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度眾生,使失傳多年的佛教南山律宗再度復興。他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為世人留下了無盡的精神財富。
出家後,法師放下塵世的一切,甘願過著常人難以想像的清苦生活,身體力行地參悟人生。而弘一法師的一生,確實也像一泓泉水般靜靜地流過。一如他的詞:「清涼水,清水一渠,滌蕩諸污穢。今唱清涼歌,身心無垢樂如何!」
3
佛經曰:「四心乃慈悲心、無量心、無常心、捨得心。吾等修身養性的境界在於能大慈以眾生之樂為樂,能大悲以眾生之苦為苦,能大喜以眾生離苦得樂而喜,能大捨以眾生得失為捨。」
我們常說,不是我想有這麼多的煩惱,只是人生有太多的牽掛和無奈。其實,人生沒有什麼不可以「放下」的,小到鄰里之間的糾紛,大到生老病死,你放下也好,放不下也好,其結局並沒有什麼改變。不同的是,「放下」的人,收穫了一份輕鬆和快樂,而「放不下」的人,只能一輩子背著「包袱」過日子。
那麼,就讓弘一法師來教我們如何「放下」吧!
春天來的時候,迎著和煦的春風出去走走,把那些想不通的事暫時先放下。
夏雨過後,品一品空氣中久已熟悉的泥土芬芳,你會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實。
秋日,雖然那些曾經非常茂密的翠綠落了滿地,但果實卻沉甸甸地掛在了枝頭。
冰雪的寒冷,銀妝素裹的大地更具一份靜遠的詩意。
……
當我們發現生活是一首優美的樂曲,一定有一種叫做「放下」的音符存在;當我們開始領悟生命是一首好詩的時候,千萬別忘了,「放下」就是它的靈魂。
放下,是一種生活的智慧。放下,不是無奈,更不是放棄。
放下,是一種大度,是一種徹悟,是一種靈性。放下,是恬淡中的高貴,平靜中的豪氣,寂寞時的堅守,成功路上的選擇。
……
既然我們知道「放下」這麼重要,那麼我們到底該「放下」什麼呢?
1
我們先來看看弘一法師「放下」了什麼。
說起弘一法師,很多人馬上就會想到另一個名字——李叔同。他出身富商之家,年輕時錦衣玉食;他愛好廣泛,在音樂、戲劇、美術、詩詞、篆刻、金石、書法、教育、哲學等領域,均有不凡造詣。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一首《送別》更是感動著許多人。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絕世才子,中年時卻突然棄絕紅塵、遁入空門。過起了一領衲衣、一根藜杖的苦行僧生活,甘淡泊、守枯寂。
有人不解,法師為什麼要「放下」榮華富貴而選擇出家修行呢?
2
在生命最繁華的一刻,「放下」人人稱羨的卓越成就,出家為僧,從社會現實的角度來看,李叔同的出家是一個謎;但與法師最為親近、受其影響最深的學生豐子愷卻認為,他的這一行為是理所當然的。
豐子愷以「人生三層樓」譬喻李叔同之出家,他說:
「世間人如我們,在人生旅途中總是忙著佔有,一路抓、一路丟,連手上拿著的也從未看清楚。但李叔同不一樣,他凡事認真踏實,因此『做一樣,像一樣』,完成一樣便不再回頭,因此沒有遺憾。他出家,是從物質到藝術到宗教的層層昇華,透過一次又一次地放下與超越,脫了戲服卸了妝,他做回了真實的自己,也更貼近了世間。」
從出家到圓寂的廿四年中,弘一法師潛心修行、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度眾生,使失傳多年的佛教南山律宗再度復興。他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為世人留下了無盡的精神財富。
出家後,法師放下塵世的一切,甘願過著常人難以想像的清苦生活,身體力行地參悟人生。而弘一法師的一生,確實也像一泓泉水般靜靜地流過。一如他的詞:「清涼水,清水一渠,滌蕩諸污穢。今唱清涼歌,身心無垢樂如何!」
3
佛經曰:「四心乃慈悲心、無量心、無常心、捨得心。吾等修身養性的境界在於能大慈以眾生之樂為樂,能大悲以眾生之苦為苦,能大喜以眾生離苦得樂而喜,能大捨以眾生得失為捨。」
我們常說,不是我想有這麼多的煩惱,只是人生有太多的牽掛和無奈。其實,人生沒有什麼不可以「放下」的,小到鄰里之間的糾紛,大到生老病死,你放下也好,放不下也好,其結局並沒有什麼改變。不同的是,「放下」的人,收穫了一份輕鬆和快樂,而「放不下」的人,只能一輩子背著「包袱」過日子。
那麼,就讓弘一法師來教我們如何「放下」吧!
試閱
第一章 「修行」之路,始於「放下」
1.放下過去的煩惱,捨棄未來的憂思
把過去交給過去,把未來交給未來。──弘一法師
有人曾請教弘一法師:「有形的東西一定會消失,那麼世上會有永恆不變的真理嗎?」弘一法師回答道:「山花開似錦,澗水湛如藍。」
如錦緞般盛開的鮮花,雖然轉眼便會凋謝,但依然不停地奔放綻開;碧玉般的溪水,雖然映照著同樣蔚藍如洗的天空,卻每時每秒都在發生變化。
世界是美麗的,但所有的美麗似乎都會轉瞬而逝。這也許會讓人傷感,但生命的意義的確在於過程。時間像是一支離了弦、永不落地的箭,是單向的,不能回頭,所以我們要把握住現在、今朝,認真地活在當下。能夠抓住瞬間消失的美麗,就是一種收穫。
從前,有個小和尚每天早上負責清掃寺廟院子裏的落葉。清晨起床掃落葉實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在秋冬之際,每一次起風時,樹葉總隨風飄落。每天早上,小和尚都需要花費許多時間才能清掃完樹葉,這讓他頭痛不已。他一直想要找個好辦法讓自己輕鬆些。
有個和尚跟他說:「你在明天打掃之前先用力搖樹,把落葉統統搖下來,後天就可以不用掃落葉了。」小和尚覺得這是個好辦法,於是隔天他起了個大早,使勁地搖樹,覺得這樣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葉一次掃乾淨了。那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開心。
可是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裏一看,不禁傻眼:院子裏如往日一樣落葉滿地。
這時老和尚走了過來,對小和尚說:「傻孩子,無論你今天怎麼用力搖,明天的落葉還是會飄下來的。」
小和尚終於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無法提前預支的,無論歡樂與愁苦,唯有認真地活在當下,才是最真實的人生態度。
明天的落葉,怎麼能在今天全部掃乾淨呢?再勤奮的人也不能在今天處理完明天的事情,所以,不要預支明天的煩惱,認真地活在今天,比什麼都重要!放下過去的煩惱,捨棄未來的憂思,順其自然,把全部精力用來承擔眼前的這一刻,因為失去此刻便沒有下一刻,不能珍惜當下也就無法嚮往未來。
曾有人問弘一法師:「什麼是活在當下?」弘一法師回答說:「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這就叫活在當下。」仔細想來,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不就是我們現在做的事情嗎?最重要的人不就是現在和我們在一起的人嗎?而人生最重要的時間不就是現在嗎?
那些張惶失措的觀望、心無定數的期盼,除了妄想以外,幾乎不能給人們帶來什麼快樂,反倒是那些懂得路在腳下的人往往能夠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
一位老禪師帶著兩個徒弟,提著一盞燈籠行走在夜色中。一陣風吹來,燈籠被吹滅了。徒弟擔心地問:「師父,怎麼辦?」師父淡淡地說:「看腳下!」
是的,當一切變成黑暗,後面的來路與前面的去路都看不見、摸不著的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看腳下,看今生!
1.放下過去的煩惱,捨棄未來的憂思
把過去交給過去,把未來交給未來。──弘一法師
有人曾請教弘一法師:「有形的東西一定會消失,那麼世上會有永恆不變的真理嗎?」弘一法師回答道:「山花開似錦,澗水湛如藍。」
如錦緞般盛開的鮮花,雖然轉眼便會凋謝,但依然不停地奔放綻開;碧玉般的溪水,雖然映照著同樣蔚藍如洗的天空,卻每時每秒都在發生變化。
世界是美麗的,但所有的美麗似乎都會轉瞬而逝。這也許會讓人傷感,但生命的意義的確在於過程。時間像是一支離了弦、永不落地的箭,是單向的,不能回頭,所以我們要把握住現在、今朝,認真地活在當下。能夠抓住瞬間消失的美麗,就是一種收穫。
從前,有個小和尚每天早上負責清掃寺廟院子裏的落葉。清晨起床掃落葉實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在秋冬之際,每一次起風時,樹葉總隨風飄落。每天早上,小和尚都需要花費許多時間才能清掃完樹葉,這讓他頭痛不已。他一直想要找個好辦法讓自己輕鬆些。
有個和尚跟他說:「你在明天打掃之前先用力搖樹,把落葉統統搖下來,後天就可以不用掃落葉了。」小和尚覺得這是個好辦法,於是隔天他起了個大早,使勁地搖樹,覺得這樣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葉一次掃乾淨了。那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開心。
可是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裏一看,不禁傻眼:院子裏如往日一樣落葉滿地。
這時老和尚走了過來,對小和尚說:「傻孩子,無論你今天怎麼用力搖,明天的落葉還是會飄下來的。」
小和尚終於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無法提前預支的,無論歡樂與愁苦,唯有認真地活在當下,才是最真實的人生態度。
明天的落葉,怎麼能在今天全部掃乾淨呢?再勤奮的人也不能在今天處理完明天的事情,所以,不要預支明天的煩惱,認真地活在今天,比什麼都重要!放下過去的煩惱,捨棄未來的憂思,順其自然,把全部精力用來承擔眼前的這一刻,因為失去此刻便沒有下一刻,不能珍惜當下也就無法嚮往未來。
曾有人問弘一法師:「什麼是活在當下?」弘一法師回答說:「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這就叫活在當下。」仔細想來,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不就是我們現在做的事情嗎?最重要的人不就是現在和我們在一起的人嗎?而人生最重要的時間不就是現在嗎?
那些張惶失措的觀望、心無定數的期盼,除了妄想以外,幾乎不能給人們帶來什麼快樂,反倒是那些懂得路在腳下的人往往能夠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
一位老禪師帶著兩個徒弟,提著一盞燈籠行走在夜色中。一陣風吹來,燈籠被吹滅了。徒弟擔心地問:「師父,怎麼辦?」師父淡淡地說:「看腳下!」
是的,當一切變成黑暗,後面的來路與前面的去路都看不見、摸不著的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看腳下,看今生!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