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人生的雲淡風輕:弘一大師的七部人生禪(三版)
內容簡介
人生需要一種淡然樸實的美感。
雲淡風輕,不求於外境,自生於內心。
──跟隨弘一大師的人生禪,在日常中安定自己──
弘一大師云︰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世第一法,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佛法不離世間法,真正的修行,就在生活當下;
而雲淡風輕,是在緣起變化中仍保有心的清淨與澄明。
本書以弘一大師開悟通透的人生智慧為本,
從學問、修身、處事、接物等面向,
引導讀者在生活中學習「語靜,身靜,心靜」,
看清煩惱的因,看透執著的影,看淡無常的變化,
在紛擾塵世中,以清明的心為自己定錨,
活出平實、從容,無處不自得的人生。
◆學習弘一大師的人生禪,讓你保持一顆安寧清淨的心,從容細細品味人生。
‧聰明者,戒太察:聰明若過於明察,會失去包容與圓融。收斂鋒芒,才是真正的聰慧。
•涉世,以慎言為先:為人當守口,不論人長短。若對事了解不深,就應保留分寸。
‧修己,以清心為要:放下執著、妄求與貪念,便能在心中騰出空間,安放幸福與清淨。
•惜名者,靜而休:真正愛惜名聲者,與人無求,與世無爭,以寧靜為福,以安詳為樂。
‧本無事而生事,是薄福:刻意找人錯誤、無故添事的人,往往自尋煩惱,福報淺薄。
雲淡風輕,不求於外境,自生於內心。
──跟隨弘一大師的人生禪,在日常中安定自己──
弘一大師云︰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世第一法,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佛法不離世間法,真正的修行,就在生活當下;
而雲淡風輕,是在緣起變化中仍保有心的清淨與澄明。
本書以弘一大師開悟通透的人生智慧為本,
從學問、修身、處事、接物等面向,
引導讀者在生活中學習「語靜,身靜,心靜」,
看清煩惱的因,看透執著的影,看淡無常的變化,
在紛擾塵世中,以清明的心為自己定錨,
活出平實、從容,無處不自得的人生。
◆學習弘一大師的人生禪,讓你保持一顆安寧清淨的心,從容細細品味人生。
‧聰明者,戒太察:聰明若過於明察,會失去包容與圓融。收斂鋒芒,才是真正的聰慧。
•涉世,以慎言為先:為人當守口,不論人長短。若對事了解不深,就應保留分寸。
‧修己,以清心為要:放下執著、妄求與貪念,便能在心中騰出空間,安放幸福與清淨。
•惜名者,靜而休:真正愛惜名聲者,與人無求,與世無爭,以寧靜為福,以安詳為樂。
‧本無事而生事,是薄福:刻意找人錯誤、無故添事的人,往往自尋煩惱,福報淺薄。
目錄
第一部 學問卷:聆聽學習,你的心不再是狹窄的通道
把心打開觀察萬物氣象,聆聽萬籟聲音
讀書為佳,努力精進勿懈怠
學習不可本末倒置,先器識,後文藝
最好的學問是彼之感我,得到人心
最高的快樂是行善助人,贈幸福予人
敬畏獨處之時,享受安靜,體悟慎獨
方生方死,跟隨萬物規律
聖賢絕無標新立異,世間法中覺悟於心
第二部 存養卷:止息妄念,只有自由的心才是平和的
存養宜「緩」,言語靜默,舉止從容
順境逆境皆人生,臨喜臨怒要心平
胸襟開闊涵養存心,方無疑慮與畏懼
自身修持清淨超脫,對待他人不可心量狹窄
無事時心存明鏡,遇事時果斷處理
如意時淡泊不染,失意時泰然處之
多學靜坐,以收斂浮氣
以理制欲,理勝則心平氣和
存養需先止息妄念,清心淡泊
第三部 持躬卷:信仰行動,執著善行,進入生命之流
凡事當適可而止,做到遊刃有餘.
才華不可膚淺外露,大智若愚為佳
切忌歇斯底里,情緒不可發揮到極致
話說到恣情痛快時,宜自持靜默
弓不可拉太滿,留他人立足方無害於己
心不妄念,身不妄動,不欺萬物真理
以情恕人保全他人友誼,反躬自責要深刻誠懇
謙虛退讓,為自己留有轉身餘地
包容忍讓,你的路沒有減少
第四部 敦品卷:清心少欲,美德名譽自然生成
愛惜名譽需寧靜而無所求,沽名釣譽易損己
培養高尚情操,詩書音樂能勤勉尚志
錢財來之有道、去亦有道,才能不為其婢奴
言行知禮恭謹,才能滋養品德與名譽
切勿攀附權貴,名譽非強求沾染而來
品行端正首先心內有理,搖擺不定易損名譽品格
自我標榜也許與眾不同,但急於求名實乃無根之樹
第五部 處事卷:心智上乘,慈悲不是一個名詞
不知為不知,切勿不懂裝懂
無事生事的人,薄福損己
世間自取苦人多,遇事宜化小了之
心中無事,真心無念,清淨而心生智慧
辦事全在圓融周密,思慮深遠
貪圖私欲難成大事,眾人的憤怒不可侵犯
既有無私之舉,也當調和人心
為人之道,貴在凡事留心
君子樂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
審視自身能力德行,觀察時機才能成事
第六部 接物卷:律己宜帶秋氣,接物須帶春風
捨一己便宜,得終生無憂
涉世以慎言為先,閒談莫論人非
面對誹謗,應不辯解善包容
對待他人應在錯中撿對,方止刻薄心
對待自己應在對中挑錯,方知曉精進
遇到輕狂者,當施予穩重
浮華的人,應以平實去矯正
用溫和柔順的心境,安撫粗暴剛烈之人
能辨識方會取捨,己私為小,蒼生慧命為大
第七部 惠吉卷:收斂光芒,讓自己成為一個無名氏
群居要守口,獨坐需防心
與萬事萬物融合,就要真誠、忠信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放之四海皆準
知足常樂,知止常止,出世入世之法門
放下意在清心,收穫非同小可
立身如山般正直,待人似水般寬容
物極必反,與人留餘地自身避凶
後記|禪是人們起心動念中的一滴水
把心打開觀察萬物氣象,聆聽萬籟聲音
讀書為佳,努力精進勿懈怠
學習不可本末倒置,先器識,後文藝
最好的學問是彼之感我,得到人心
最高的快樂是行善助人,贈幸福予人
敬畏獨處之時,享受安靜,體悟慎獨
方生方死,跟隨萬物規律
聖賢絕無標新立異,世間法中覺悟於心
第二部 存養卷:止息妄念,只有自由的心才是平和的
存養宜「緩」,言語靜默,舉止從容
順境逆境皆人生,臨喜臨怒要心平
胸襟開闊涵養存心,方無疑慮與畏懼
自身修持清淨超脫,對待他人不可心量狹窄
無事時心存明鏡,遇事時果斷處理
如意時淡泊不染,失意時泰然處之
多學靜坐,以收斂浮氣
以理制欲,理勝則心平氣和
存養需先止息妄念,清心淡泊
第三部 持躬卷:信仰行動,執著善行,進入生命之流
凡事當適可而止,做到遊刃有餘.
才華不可膚淺外露,大智若愚為佳
切忌歇斯底里,情緒不可發揮到極致
話說到恣情痛快時,宜自持靜默
弓不可拉太滿,留他人立足方無害於己
心不妄念,身不妄動,不欺萬物真理
以情恕人保全他人友誼,反躬自責要深刻誠懇
謙虛退讓,為自己留有轉身餘地
包容忍讓,你的路沒有減少
第四部 敦品卷:清心少欲,美德名譽自然生成
愛惜名譽需寧靜而無所求,沽名釣譽易損己
培養高尚情操,詩書音樂能勤勉尚志
錢財來之有道、去亦有道,才能不為其婢奴
言行知禮恭謹,才能滋養品德與名譽
切勿攀附權貴,名譽非強求沾染而來
品行端正首先心內有理,搖擺不定易損名譽品格
自我標榜也許與眾不同,但急於求名實乃無根之樹
第五部 處事卷:心智上乘,慈悲不是一個名詞
不知為不知,切勿不懂裝懂
無事生事的人,薄福損己
世間自取苦人多,遇事宜化小了之
心中無事,真心無念,清淨而心生智慧
辦事全在圓融周密,思慮深遠
貪圖私欲難成大事,眾人的憤怒不可侵犯
既有無私之舉,也當調和人心
為人之道,貴在凡事留心
君子樂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
審視自身能力德行,觀察時機才能成事
第六部 接物卷:律己宜帶秋氣,接物須帶春風
捨一己便宜,得終生無憂
涉世以慎言為先,閒談莫論人非
面對誹謗,應不辯解善包容
對待他人應在錯中撿對,方止刻薄心
對待自己應在對中挑錯,方知曉精進
遇到輕狂者,當施予穩重
浮華的人,應以平實去矯正
用溫和柔順的心境,安撫粗暴剛烈之人
能辨識方會取捨,己私為小,蒼生慧命為大
第七部 惠吉卷:收斂光芒,讓自己成為一個無名氏
群居要守口,獨坐需防心
與萬事萬物融合,就要真誠、忠信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放之四海皆準
知足常樂,知止常止,出世入世之法門
放下意在清心,收穫非同小可
立身如山般正直,待人似水般寬容
物極必反,與人留餘地自身避凶
後記|禪是人們起心動念中的一滴水
序/導讀
後記|禪是人們起心動念中的一滴水
人生短暫,五蘊無常,煩惱與痛苦難以根除,因此世人常嚮往佛法中的清淨世界。然而,究竟該如何修行,許多人只是看見了佛門,卻未能真正踏入佛道。
其實,佛法不離世間法。
本書的出發點,正是希望為大眾提供一個進入佛理的途徑,藉由弘一大師的人生體悟,引導讀者從平凡的生活中通達佛道,領悟人生真諦。或許這樣的力量微小,但編者仍期盼能傳遞一種信念──只要有求佛問道之心,佛門將永遠為你敞開。因為在佛家眼中,眾生平等,無有高下。求佛之心只要虔誠端正,便是最珍貴的修行。
讀完本書,你會明白,佛法並非提供一勞永逸的行事準則,而是啟發我們「看透、看清、看淡」世間的智慧。這份智慧雖簡單,卻能讓人受用一生。
弘一大師字字珠璣,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慢慢體悟。編者深知己力有限,所能表達者不及所願萬一,只希望能以最清明的筆觸,將大師的真理闡述通達,期使讀者從中獲得一點啟悟。
至於修身與求佛的密切關聯,學禪與生活的緊密結合,讓我們借聖賢之言來窺其一隅。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曾問弟子:「一滴水怎樣才能不乾涸?」弟子們答不出,佛陀微笑道:「將它放入江河湖海中去吧。」
修行亦如是。逃避現實並非正途,與其離群索居,不如在塵世中修心養性。若心中有佛,無論何處皆是道場;若心不清淨,深山古寺也難得安寧。而即使獨居山林,得一時證悟,這樣的人也只是一名自了漢。自了漢固然明白佛理,卻無法濟度眾生;若修行不能利人利世,又有何意義?
因此,弘一大師的人生啟示我們:既然身在人間,何不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
修身修心,就像一滴水一樣,若緊握於掌中,它很快便會蒸乾;唯有融入江海,才能化作無窮清流。因此,我們不該只是為己求安,而應為眾生開慧。若修行僅為成就自身,終將虛無;唯有融入生活、滋養人心,才能化為照亮彼此心靈的明燈,成為自渡與渡人的舟楫。
若我們日日觀心,便會發現禪不在遠方,不在他處,而在我們的本心之中。只要守住真我,不讓貪、嗔、癡、妄侵入,心自然會生出清淨與自在,而安樂、淡然、灑脫,皆由此而生。但心中若仍存一絲妄念、惡念、雜念,那份安寧也將與我們失之交臂。
「雲在青天,水在瓶中。」弘一大師能於功名鼎盛時急流勇退,轉身入佛,最終圓滿其道,正說明禪之不遠──只要守心,即是。
最後,編者願提醒讀者:千萬不要以為捨棄塵務才能修禪,也不要誤認離世避俗才可得解脫。那樣的起念,反而是虛妄。
禪道就在當下,在一呼一吸之間。只要能專注於此時此刻,放下過往的束縛,從生活中體悟真理,把佛安住於心,自會水到渠成。
生活即是修行,在生活中覺悟,便是踏入禪道。
人生短暫,五蘊無常,煩惱與痛苦難以根除,因此世人常嚮往佛法中的清淨世界。然而,究竟該如何修行,許多人只是看見了佛門,卻未能真正踏入佛道。
其實,佛法不離世間法。
本書的出發點,正是希望為大眾提供一個進入佛理的途徑,藉由弘一大師的人生體悟,引導讀者從平凡的生活中通達佛道,領悟人生真諦。或許這樣的力量微小,但編者仍期盼能傳遞一種信念──只要有求佛問道之心,佛門將永遠為你敞開。因為在佛家眼中,眾生平等,無有高下。求佛之心只要虔誠端正,便是最珍貴的修行。
讀完本書,你會明白,佛法並非提供一勞永逸的行事準則,而是啟發我們「看透、看清、看淡」世間的智慧。這份智慧雖簡單,卻能讓人受用一生。
弘一大師字字珠璣,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慢慢體悟。編者深知己力有限,所能表達者不及所願萬一,只希望能以最清明的筆觸,將大師的真理闡述通達,期使讀者從中獲得一點啟悟。
至於修身與求佛的密切關聯,學禪與生活的緊密結合,讓我們借聖賢之言來窺其一隅。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曾問弟子:「一滴水怎樣才能不乾涸?」弟子們答不出,佛陀微笑道:「將它放入江河湖海中去吧。」
修行亦如是。逃避現實並非正途,與其離群索居,不如在塵世中修心養性。若心中有佛,無論何處皆是道場;若心不清淨,深山古寺也難得安寧。而即使獨居山林,得一時證悟,這樣的人也只是一名自了漢。自了漢固然明白佛理,卻無法濟度眾生;若修行不能利人利世,又有何意義?
因此,弘一大師的人生啟示我們:既然身在人間,何不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
修身修心,就像一滴水一樣,若緊握於掌中,它很快便會蒸乾;唯有融入江海,才能化作無窮清流。因此,我們不該只是為己求安,而應為眾生開慧。若修行僅為成就自身,終將虛無;唯有融入生活、滋養人心,才能化為照亮彼此心靈的明燈,成為自渡與渡人的舟楫。
若我們日日觀心,便會發現禪不在遠方,不在他處,而在我們的本心之中。只要守住真我,不讓貪、嗔、癡、妄侵入,心自然會生出清淨與自在,而安樂、淡然、灑脫,皆由此而生。但心中若仍存一絲妄念、惡念、雜念,那份安寧也將與我們失之交臂。
「雲在青天,水在瓶中。」弘一大師能於功名鼎盛時急流勇退,轉身入佛,最終圓滿其道,正說明禪之不遠──只要守心,即是。
最後,編者願提醒讀者:千萬不要以為捨棄塵務才能修禪,也不要誤認離世避俗才可得解脫。那樣的起念,反而是虛妄。
禪道就在當下,在一呼一吸之間。只要能專注於此時此刻,放下過往的束縛,從生活中體悟真理,把佛安住於心,自會水到渠成。
生活即是修行,在生活中覺悟,便是踏入禪道。
試閱
把心打開觀察萬物氣象,聆聽萬籟聲音
觀天地生物氣象,學聖賢克己功夫。 ──《格言別錄.學問類》
諦觀少言說,人重德能成。 ──《晚晴集》道宣律師語
這個故事發生在一位紳士的身上。那日,他在花店門口停下車,準備訂一束花,寄給遠在家鄉的母親。他正要走進店裡,忽然看見一個小女孩坐在馬路邊哭泣,便上前關切:「小朋友,你為什麼哭呢?」
小女孩抬起頭回答:「我想買一朵玫瑰送給媽媽,可是我的錢不夠。」紳士聽了,心生憐憫,牽著她的手走進花店。他先訂下要寄給母親的花束,又買了一朵玫瑰花送給小女孩。
走出花店時,他見女孩孤單一人,不放心,便提議開車送她回家。小女孩露出笑容:「那請叔叔送我去媽媽那裡好嗎?只是,她住的地方離這裡有點遠,會麻煩您。」紳士打趣地說:「早知道就不載你了。」
他依照女孩的指示開車前行,沒想到目的地竟是一座墓園。只見小女孩輕輕將玫瑰花放在一座新墳前。那裡,躺著她一個月前離世的母親。她只是想親手獻上一朵花,即使要走上漫長的路。
紳士眼中含淚,心中震動不已。送她回家後,他回到花店,取消了原本寄給母親的花束,改買下一大束鮮花,親自開車五個小時,回鄉獻給母親。
眾生皆為我師。世界就像一面鏡子,照出我們最真實的模樣。能否從鏡中看到自己,取決於我們是否願意敞開內心。若封閉心門,再多的道理也無法入耳;若開放心扉,真理就在日常之中。
* * *
一位得道高僧年輕時曾在禪師座下參學。他聰慧過人,悟性極高,禪師甚為喜愛,不久便收他為輔佐寺務的侍者。一天,高僧路過禪房,忽聽禪師喚住他:「遠侍者!」並突如其來地問他:「是什麼?」
高僧不解其意,苦思不得。此後,每當禪師呼他,他剛一答應,禪師便又問:「是什麼?」這樣的提問,一直持續了十八年。
直到某日,高僧忽有所悟,決意辭行。臨別時,禪師道:「若能答我一問,便可啟程。」高僧躬身等候提問,禪師於是問道:「佛經云『光含萬象』,你可知道此句之意?」高僧略思片刻,剛要開口辯論,禪師搖頭道:「你還未到時候,再住幾年吧。」
於是他又留寺三年,終於在禪師的指點下大徹大悟。此後回到家鄉寺廟安住,弘法四十年,化度眾生。
八十餘歲時,他對弟子說:「老僧雲遊去也。」弟子驚問:「師父已屆高齡,還要往何處雲遊?」高僧微笑道:「大善知識,來去自由。」隨即又言:「老僧歷經四十年,方才打成一片。」說完便圓寂了。
所謂看得見與看不見、聽得到與聽不到,皆非片言可明。佛經中的一字一句,固然是真理,但悟道之路,從無捷徑。欲求頓悟,必先從「聆聽」開始。若心不靜,耳朵所聞的僅止於聲音表象;唯有心沉定如水,所聽之法方能深入心底,化為智慧的養分。
「大善知識,來去自由」,正是開悟者的心境。
若能打開自己的心,對萬事萬物皆懷接納與敬意,則無處不是學習的道場。即使坐於窗前,看一片落葉、一輪日暮,也能生出體悟。
弘一大師主張,觀天地生物氣象,是將其自身的體悟融會在佛經中,我們在生活中能看到的日月更迭、四季變化都是自然規律,也是參悟佛法最初的起點。萬物皆有其表象與本質,我們若能在平凡中體會深意,便能更深入地修正待人處事之心。
修行與學習,皆是一個漸進的歷程。要聽、要觀、要思,讓心逐漸澄明。剛開始時,人往往覺得迷惑,世事紛繁,眼耳皆亂;但這正是修練的契機。唯有在混沌中磨練,才能養成寬廣的心識與敏銳的覺照。待心念漸淨,感受便會愈加通透,凡所見所聞,皆成啟示。
「世事洞明皆學問」,這是古人智慧的總結。弘一大師教人以靜心觀照,以誠心聆聽,並提醒我們不可太匆忙,否則浮於表面的學習終將崩解。
唯有靜定之心,方能入道。
【開悟箴言】
有些事之所以留下缺憾,往往是因為我們沒有細細去品味,也沒有真心去把握。敞開心扉並非易事,但若不嘗試,心就可能永遠封閉。
不要以為將心封閉起來就能帶來安全,心只有在寬闊的天地裡才能得到滋養。若總將自己困在陰暗的角落裡,鮮活的心靈終會失去光澤,變得枯朽不堪。靜下來吧,去傾聽世界的聲音,聽他人的話語,或只是聽聽鳥鳴、風聲、潮汐都可以。不要總是匆匆地奔向目標,而忘了停下腳步、問問自己究竟想要什麼。
也別以為自己聽得夠多了,學無止境,萬物皆有其存在的意義。若我們不願了解、不願傾聽,也許直到生命終結,都無法明白它們對我們的價值。學習需要真誠,聆聽也是;欺騙世界,最終受騙的仍是自己。
聆聽要懂得拿起與放下,太執著便會失去本心,太放縱又聽不見真理。人的可貴之處在於懂得學習,能吸收、分析、運用所見所聞。別輕視自己心靈的容量,只要願意敞開去聽、去學,世界終會給你回響。
從現在開始,靜下心來,聆聽你周圍的一切──永遠都不算晚。
觀天地生物氣象,學聖賢克己功夫。 ──《格言別錄.學問類》
諦觀少言說,人重德能成。 ──《晚晴集》道宣律師語
這個故事發生在一位紳士的身上。那日,他在花店門口停下車,準備訂一束花,寄給遠在家鄉的母親。他正要走進店裡,忽然看見一個小女孩坐在馬路邊哭泣,便上前關切:「小朋友,你為什麼哭呢?」
小女孩抬起頭回答:「我想買一朵玫瑰送給媽媽,可是我的錢不夠。」紳士聽了,心生憐憫,牽著她的手走進花店。他先訂下要寄給母親的花束,又買了一朵玫瑰花送給小女孩。
走出花店時,他見女孩孤單一人,不放心,便提議開車送她回家。小女孩露出笑容:「那請叔叔送我去媽媽那裡好嗎?只是,她住的地方離這裡有點遠,會麻煩您。」紳士打趣地說:「早知道就不載你了。」
他依照女孩的指示開車前行,沒想到目的地竟是一座墓園。只見小女孩輕輕將玫瑰花放在一座新墳前。那裡,躺著她一個月前離世的母親。她只是想親手獻上一朵花,即使要走上漫長的路。
紳士眼中含淚,心中震動不已。送她回家後,他回到花店,取消了原本寄給母親的花束,改買下一大束鮮花,親自開車五個小時,回鄉獻給母親。
眾生皆為我師。世界就像一面鏡子,照出我們最真實的模樣。能否從鏡中看到自己,取決於我們是否願意敞開內心。若封閉心門,再多的道理也無法入耳;若開放心扉,真理就在日常之中。
* * *
一位得道高僧年輕時曾在禪師座下參學。他聰慧過人,悟性極高,禪師甚為喜愛,不久便收他為輔佐寺務的侍者。一天,高僧路過禪房,忽聽禪師喚住他:「遠侍者!」並突如其來地問他:「是什麼?」
高僧不解其意,苦思不得。此後,每當禪師呼他,他剛一答應,禪師便又問:「是什麼?」這樣的提問,一直持續了十八年。
直到某日,高僧忽有所悟,決意辭行。臨別時,禪師道:「若能答我一問,便可啟程。」高僧躬身等候提問,禪師於是問道:「佛經云『光含萬象』,你可知道此句之意?」高僧略思片刻,剛要開口辯論,禪師搖頭道:「你還未到時候,再住幾年吧。」
於是他又留寺三年,終於在禪師的指點下大徹大悟。此後回到家鄉寺廟安住,弘法四十年,化度眾生。
八十餘歲時,他對弟子說:「老僧雲遊去也。」弟子驚問:「師父已屆高齡,還要往何處雲遊?」高僧微笑道:「大善知識,來去自由。」隨即又言:「老僧歷經四十年,方才打成一片。」說完便圓寂了。
所謂看得見與看不見、聽得到與聽不到,皆非片言可明。佛經中的一字一句,固然是真理,但悟道之路,從無捷徑。欲求頓悟,必先從「聆聽」開始。若心不靜,耳朵所聞的僅止於聲音表象;唯有心沉定如水,所聽之法方能深入心底,化為智慧的養分。
「大善知識,來去自由」,正是開悟者的心境。
若能打開自己的心,對萬事萬物皆懷接納與敬意,則無處不是學習的道場。即使坐於窗前,看一片落葉、一輪日暮,也能生出體悟。
弘一大師主張,觀天地生物氣象,是將其自身的體悟融會在佛經中,我們在生活中能看到的日月更迭、四季變化都是自然規律,也是參悟佛法最初的起點。萬物皆有其表象與本質,我們若能在平凡中體會深意,便能更深入地修正待人處事之心。
修行與學習,皆是一個漸進的歷程。要聽、要觀、要思,讓心逐漸澄明。剛開始時,人往往覺得迷惑,世事紛繁,眼耳皆亂;但這正是修練的契機。唯有在混沌中磨練,才能養成寬廣的心識與敏銳的覺照。待心念漸淨,感受便會愈加通透,凡所見所聞,皆成啟示。
「世事洞明皆學問」,這是古人智慧的總結。弘一大師教人以靜心觀照,以誠心聆聽,並提醒我們不可太匆忙,否則浮於表面的學習終將崩解。
唯有靜定之心,方能入道。
【開悟箴言】
有些事之所以留下缺憾,往往是因為我們沒有細細去品味,也沒有真心去把握。敞開心扉並非易事,但若不嘗試,心就可能永遠封閉。
不要以為將心封閉起來就能帶來安全,心只有在寬闊的天地裡才能得到滋養。若總將自己困在陰暗的角落裡,鮮活的心靈終會失去光澤,變得枯朽不堪。靜下來吧,去傾聽世界的聲音,聽他人的話語,或只是聽聽鳥鳴、風聲、潮汐都可以。不要總是匆匆地奔向目標,而忘了停下腳步、問問自己究竟想要什麼。
也別以為自己聽得夠多了,學無止境,萬物皆有其存在的意義。若我們不願了解、不願傾聽,也許直到生命終結,都無法明白它們對我們的價值。學習需要真誠,聆聽也是;欺騙世界,最終受騙的仍是自己。
聆聽要懂得拿起與放下,太執著便會失去本心,太放縱又聽不見真理。人的可貴之處在於懂得學習,能吸收、分析、運用所見所聞。別輕視自己心靈的容量,只要願意敞開去聽、去學,世界終會給你回響。
從現在開始,靜下心來,聆聽你周圍的一切──永遠都不算晚。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