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師也喝酒?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內容簡介
選擇上師,並且決定追隨他直到證悟,與墜入情網而結為夫妻一樣,過程會充滿不安、刺激、酬賞又具毀滅性。你知道那是一個冒險,但也因此能讓你破繭而出。這是你的旅程,你選擇了密乘法道,所以破繭才會發生。……我們的驕慢與我執,將從此坐立不安,完全不知道下一分鐘有什麼事情會發生。
弟子對導師的虔敬心,是金剛乘法道的生命。
由於上師會以各種方法讓我們覺醒,因此,這種關係可能會要我們拋棄自己最深的信仰與期待。
對於這種強大的關係,宗薩蔣揚欽哲諾布闡述了某些最被誤解的面向,並且提供給讀者實用的建議,讓我們能充分利用這個珍貴的轉化機會。
他以鮮活的故事與經典的例證,告訴我們如何清醒地邁向這個法道,並且在一頭栽入之前,如何利用銳利的獨立思考能力,來分析上師。
◎上師的特質
上師重要的特質之一,在於能否善巧地根據你的能力與程度來指引你。如果你尚未準備好,密乘之道就不應該將直接你全速地送往摧毀我執的道路上去。事實上,如果不依照弟子的根器而量身定制教法的話,密乘上師就是破毀了密乘戒,這被視為是上師嚴重的錯誤。
◎上師與修持
在佛教的各種訓練與紀律中,修心被公認是最主要的修持。為了修心,很多方法因而產生。這一切佛教的精要修持,都總集在上師之道中。因此,我們修持上師虔敬的法道,應該將它視為一種深奧的修心法門,而不是以負面的含義,視其為降服、跟從,甚至奉承阿諛。
逐漸熟悉上師的整個過程,就是法道的一大部分。一個人從渴求找到上師,到尋找上師時的掙扎,一直到將自己的一生放在某人手中的脆弱感,每個階段事實上都與出離心、專注力等修持相互呼應。這就是無法想像、不可思議、卓越美妙的密乘法門。
在大乘與聲聞乘的因道中,並沒有提到上師與弟子的合一不二;但在金剛乘中,所有的修持就是要證得上師與弟子合一不二。「合一不二」並非指一起旅行、一起睡覺,或一起淋浴;而是像瓶子破了,瓶內的空間與瓶外的空間因而合而為一。在這種狀況下,不再有一個你需要在全世界各處追逐的上師,也不再有一個思念上師的「你」。
本書特色
本書的架構,主要根據吉美.林巴(Jigme Lingpa)的教誨而來的。但所寫的內容都來自於宗薩蔣揚欽哲諾布與他的上師,以及所謂的「弟子」──事實上是一些由於業債而被我縛住的人──相處的經驗而已。
這本書是寫給對金剛乘有自然傾向的人,給那些沒有時間閱讀指南書籍、不相信地圖,同時有足夠的膽量去依賴另一個人的人。它是給那些不尋求保護網,寧可讓別人從他們腳下拖走地毯,而不要安全感或方向感的人。這本書也是給那些最初非常熱中於修持密乘佛教,但到後來才驚覺:若要步上金剛乘法道,他們就必須依賴上師做為嚮導的那些人。
目錄
前言
1.以上師為法道的基礎
2.精明地分析上師
3.精明地追隨上師
4.精明地調服自心
5.對於想要成為上師者的忠告
結語
致謝詞
圖片出處
序/導讀
前言
金剛乘是冒險之旅
你是否聽說過「西藏頌鉢」(Tibetan Singing Bowl)?它在西藏從來未曾存在過,直到某些狡猾而且善於包裝的人,利用大家對西藏的憧憬,無中生有地發明了這個東西。現在,你到處都看得到西藏頌鉢,似乎它就是西藏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在達蘭莎拉與加德滿都的藏人,都把這種假頌鉢當成自己的文化。這跟中國餐館裡的幸運餅乾一模一樣,本來不是中國的東西,而是美國人根據日本食譜所發明出來的。現在,甚至連道地的中國餐館也拿它來招待客人,好像幸運餅乾原本就是中國點心的一種。這就是我們現在所面對的問題:如果我們不經心,有一天,包裝精美而行銷優雅的非正統佛教,可能會被拿來當成真貨。所以,嚴格的檢視是非常重要的:嚴檢教法、嚴檢上師,以及嚴檢弟子。這也是我動筆寫這本書的原因。
同時,很重要的是要理解佛教中理論與修行的區別。理論是概念,例如:「一切事物既非自生也非他生」;而修行則是由技巧組成,例如:「打坐時身體要坐直」。理論與修行兩者經常看起來相互矛盾。理論鼓吹無參考點、無方向性,而修行卻充滿了參考點與方向感。但是,這些方向感卻能引導修行者抵達無參考點的無方向處。上師原則(guru principle)是一個技巧,而非理論。事實上,它是至高無上的技巧。
雖然這本書也許能幫助弟子尋覓上師,或維繫與上師的關係,但是,切勿以為書上所說的技巧人人都能適用。本書也不是這個主題的定論,而只是我個人的看法而已。本書的架構,特別是第二到第四章,都是根據吉美.林巴(Jigme Lingpa)的教誨而來的。但是我所寫的,都來自於我與上師,以及我與所謂的「弟子」──事實上是一些由於業債而被我縛住的人──相處的經驗而已。因此,如果你以為佛教只是祥和、非暴力、吃素、正念、相信輪迴、打坐而已的話,書中所包含的「性做為供養」這種主題,可能可以給你一些震撼。
我也要指出,金剛乘的見地與法門既寬廣又豐富,因此我不可能完全一一解釋,但我期望你能有耐心讀完這本書,至少它可以幫助你對金剛乘的世界稍加熟悉。我希望你開始了解,金剛乘不只是咒語、儀軌、本尊、上師、壇城,以及密教性愛而已。
這本書是寫給那些自然地傾向於金剛乘的人,他們像密勒日巴(Milarepa)或寂天(Shantideva)一般,不滿足於尋常的邏輯與理性,也不認為我們所知的世界就只是如其所顯現的而已。這本書是給那些沒有時間去閱讀指南書籍的人;那些不相信地圖的人;以及那些有足夠的膽量,去依賴另一個人的人。它是給那些不尋求保護網的人;那些寧可讓別人從他們腳下拖走地毯,而不要安全感或方向感的人。它是給那些想要被改變的人。這本書也是給那些最初非常熱中於修持密乘佛教,但到後來才驚覺:若要步上金剛乘法道,他們就必須依賴上師做為嚮導的那些人。
如果某個人下定決心去依賴另一個人──不是去依賴神祇、機器、大自然或某種管理系統,而是去依賴一個需要沖澡、需要睡覺、會伸懶腰、會上大號,情緒多變又可以被賄賂的人──這如果不是此人所能做的最愚蠢的決定,那麼就是他最有收穫的事。如果一個人能有這種意願與堅持,那是天賦。能具有無疑的信心是一種天賦,能利用懷疑來斬除懷疑,也是一種天賦。這種天賦不是每個人都具足的。
紐舒.隆托(Nyoshul Lhuntok)的一位弟子,就有這種天賦。有一次,他幫上師洗衣服,發現上面有大便的污漬。他想:「噢!金剛持也會大便!」但他受過教導,弟子應該視上師為佛,因此馬上嚴斥自己:「我怎麼可以認為金剛持也會大便!?」但是,即刻地,他又斥責自己:「我這不是在阿諛奉承嗎?」隨即,他又再度責罵自己:「阿諛者」只是一個概念,一種畏懼,這是他最終得到結論。經過所有這些自我斥責之後,他仍然跟從上師,而且是全心全意的追隨,而非盲從。
一旦你開始了修持金剛乘的旅程,許多事情都可能發生,因此你必須有所準備。有信心很重要,但是持有懷疑、利用理性也是好事。通常,懷疑之後會生起信心,而信心之後也會生起懷疑,而後者的力量經常強過前者。終究,我們必須將二者都拋棄。
金剛乘是結合智慧與方便、結合科學與信仰、結合神話與真諦的道路。但是許多唯物論者,他們的眼光無法超越這一生,無法見到這些二元分別(duality)的非二元性(nonduality)。他們也許對於非二元深奧而廣大的理論相當尊敬,但是對於能夠送你抵達非二元的信仰與虔敬心卻完全輕視。他們能接受真理的推理邏輯,但對神話與儀式卻嗤之以鼻。他們似乎不了解,神話才是理解真諦的唯一方式,因為我們所說的一切,都是神話。
要將這兩種似乎無法結合的二元性結合起來,連金剛乘修行者也感到困難,或者根本不去嘗試。舉例說,許多人都運用這些方法,例如對上師頂禮、供養蓮花、雙手合十等;但他們只是當作儀式來做,而不運用智慧。禮拜是降服,但幾乎沒有人以真正的信心來做;他們並不會想:「我對著與我無二無別的本尊頂禮,同時本尊也在對我頂禮。」了知本尊與禮拜者無別不二,才是究竟的頂禮。
在本書中,我要試圖對讀者說明,事實上上師就像是地平線;地平線非常明顯,它是天與地似乎相交之處。但實際上,他們從未相交,所有顯現的只是一個終點的幻相,一個我們可以站立、可以度量、可以評估的參考點。依此,上師就像是智慧與慈悲、神話與真諦、科學與信仰之間的那條地平線。
‧名詞定義
對於本書中的一些名詞,新進的學生可能會感到陌生,甚至有些長期的學生也只是自以為了解而已。雖然我已經努力避免過多的佛教術語與專有名詞,但我仍然不想將它們過分簡化。況且,有些術語是無價的。
三乘
佛法的存在已經超過兩千五百年了。包括中國所有的朝代,耶穌基督在世的時代,十字軍東征的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網際網路的誕生,以及無數的歷史事件之間,佛法一直都為人們所修持。它從包裹白布、赤裸上身、恆河沐浴者的土地開始,傳播到愛惜面子、孝敬父母、祭祀祖先者;到粗獷野蠻、毫無音感、一盤散沙的雪山居住者;到優雅細膩的極簡主義者;再傳到相信原罪、同時又相信「無罪推定原則」者。它興盛於心靈尋覓者占大多數人口的時代;在那個時代,走方的修士被眾人所尊崇,慷慨布施以供瑜伽士雲遊四海,就像今天贈予獎學金以供學生進哈佛大學研讀一樣高尚。在國王或皇后藉由宗教來榮耀自己、增強國力的時代,它曾經興盛;在吸食大麻、頭上插花的年代,它也曾興盛;在目前這個極端物質主義的時代,它也仍然興盛。
佛陀所有教法的基本目的,在於幫助眾生了知實相。由於眾生有無數的種類,對實相的誤解也有無數的種類,因此佛陀教導的法門也有無數的種類。這些法門有些略為不同,有些極端不同。長久之後,學者與歷史家為了方便起見,把佛陀獨特的教法概略地以語言、內容或教導的地點加以分門別類,因此,我們才有現在所謂的佛教派別或法乘(yana)。
佛陀曾經對教法分類提出過警告,因為有了分門別類,就會開始滋生偏好。如此一來,不可避免的,某種教法就會被認為比另一種教法低下。大家開始分門別派而產生優越感,例如:你是PC還是蘋果電腦的使用者?雖然如此,我們在整本書中,為了必要並且避免混淆,仍然必須用一些分類的字眼。主要的,我們會討論到一般公認佛教的三乘:聲聞乘(例如上座部)、大乘(例如禪宗),以及金剛乘(例如日本真言宗或藏傳密乘佛教)。
在中國與日本等地的大乘佛教徒,以及在泰國與緬甸等地的聲聞乘佛教徒,並不完全贊同金剛乘佛教徒的上師法門。事實上,他們不同意金剛乘中的許多法門,這要歸功於他們擁有佛陀的話語來支持其觀點。佛陀在《法句經》中說:「我無法祛除你們的痛苦,你們必須祛除自己的痛苦。」他也說:「我無法分享我的證悟給你。」他又說:「你是自己的主宰,沒有其他人能當你的主宰。」在菩提伽耶大覺塔的銅匾上,朝聖的人可以看到佛陀的這些話語鐫刻於其上。聲聞乘與大乘佛教徒服膺這些佛語,因此對密乘的上師系統多有指摘。他們認為密乘的上師系統似乎應允了有個外在的主宰可以祛除痛苦,甚至還可以賜予證悟。對他們而言,上師虔敬法門違背了佛陀所說的話。
然而,從金剛乘的觀點而言,上師—弟子的關係與佛陀的話語完全吻合。上師虔敬的法門做為金剛乘的精髓,有其原因。本書將會說明,它與佛陀所言並無矛盾:因為密乘弟子了解,究竟上,上師並非是外在的。
因道與果乘
我們常稱密乘或金剛乘為「果道」(result path)或「果乘」,而稱聲聞乘與大乘為「因道」(causal path)。這些名詞有什麼含意?
假設有人給你一個籃子,裡面有幾粒雞蛋以及蘑菇、乳酪與洋蔥。他告訴你:「這是做烘蛋的配料。」「配料」一詞意涵這些東西是烘蛋的「因」;烘蛋的潛能就在籃子裡。然而,一位大廚師可能不想多費唇舌來解釋籃子裡的東西,因為他已經看到這就是烘蛋。因此,以他
試閱
對於本書中的一些名詞,新進的學生可能會感到陌生,甚至有些長期的學生也只是自以為了解而已。雖然我已經努力避免過多的佛教術語與專有名詞,但我仍然不想將它們過分簡化。況且,有些術語是無價的。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