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綱要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宗鏡錄》又名《心鏡錄》,五代宋初僧人延壽於乾德元年至四年(963-966)抄纂,全書凡一百卷,有八十餘萬字,述禪宗祖師言論和重要經論的宗旨,並刪去繁雜的文字,呈現全部佛法的精要。目標是「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
《宗鏡錄綱要》,是沈惟賢居士針對《宗鏡錄》,「第恐承學之者。欣其省略。厭彼繁文。遂以大綱捷要為宗鏡。而不知宗鏡錄固自有大綱。自有捷要」,「將大綱細目。用黃色分別圈點。其開始答語。亦以黃色點出。全文則以藍色一一加點。研覽數過」,「蓋就大師開示之問綱。開示之答要。彙為一編」,「自便記誦。若有同志。欲就傳鈔。以為得門之助。問渡之資。所不敢秘」。
《宗鏡錄綱要》,是沈惟賢居士針對《宗鏡錄》,「第恐承學之者。欣其省略。厭彼繁文。遂以大綱捷要為宗鏡。而不知宗鏡錄固自有大綱。自有捷要」,「將大綱細目。用黃色分別圈點。其開始答語。亦以黃色點出。全文則以藍色一一加點。研覽數過」,「蓋就大師開示之問綱。開示之答要。彙為一編」,「自便記誦。若有同志。欲就傳鈔。以為得門之助。問渡之資。所不敢秘」。
序/導讀
宗鏡錄綱要敘言
永明大師。憫賢首慈恩天臺三宗之諍。爰集義學。互興問難。折以心宗。凡三十年。成宗鏡錄一百卷。抉經論之微言。闡性相之通義。自馬鳴龍樹以來。未之有也。其後靈峰蕅益大師。以斯錄經法湧諸公。擅加增益。爰有刪存校定之舉。然其校本佚而不傳。清世宗節為二十卷。謂之宗鏡大綱。清一禪師節為四卷。謂之宗鏡捷要。此如窺天自牖。可見光明。酌海一漚。亦沾鹹味。第恐承學之者。欣其省略。厭彼繁文。遂以大綱捷要為宗鏡。而不知宗鏡錄固自有大綱。自有捷要。惜彼二氏。但務刪繁就簡。減至十分之二。而未挈其綱。減至百分之四。而未提其要也。宗鏡全書。洋洋七十八萬餘言。皆以問答構成論義。其設疑發問。乃性相三宗之癥結。凡三百數十段。為三百數十問目。是大師已的的表示其大綱矣。此三百數十段中。因問致答。先為簡單之釋語。然後博引經論。旁及古釋。兼採詩歌。以證明釋語之宗趣。是其最初之答語。少者十餘言。多者百餘字。大師已的的表示其捷要矣。不此之求。而別求所謂大綱。所謂捷要者。既蹈上慢之愚。且有誤他之咎。余於民國五年。得宗鏡錄。以障重遮深。讀之瞪瞢。乃逐句加點。至十卷以上。稍有悟門。遂以三閱月點畢。復取第二部將問目加圈。答語加點。而於另紙錄諸問目及其答要。鉤稽之餘。輒有二誤。此錄每答一義。動數百言。或亙數卷。其答中或復有問答。不詳起訖。而認細目為大綱。則有五百餘段之多。此一誤也。答中所引諸經古釋及先德論義。亦自有問答。不辯義類。而認古語為宗鏡問語。此二誤也。前者當從問端之起。尋其答義之終。或大端未竟。而分條剖析。以豁疑情。此答中之問答。所謂細目也。或表詮已達。更問遮詮。甲義既明。兼提乙義。此別一問題。所謂大綱也。此之差別。非可一覧而知。沿流討源。循宗覓旨。歷數寒暑。幾易鉛黃。未敢師心自信。仍期善友證成者也。後者凡古語與永明自語。有經論或章疏可稽。不難證明起盡。若其書已佚。則稍費研尋。然永明懸知俗眼多迷。恐有錯會。故其自語多用儷偶之詞。又常提出宗鏡二字。使人常惺惺著。循誦稍久。古語永明語。犁然如涇渭之分支。日星之並耀。文雖參伍。義則粲殊者也。余去秋復取第三部。將大綱細目。用黃色分別圈點。其開始答語。亦以黃色點出。全文則以藍色一一加點。研覽數過。確信大師以問目示人敲門之磚。以答要示人問津之筏。苟謂百卷宏文。茫無門徑之可涉。浩無津渡之可尋。是自棄也。余乃撮錄大綱及其答要。而於唯識答義。兼列細目。附於答要之後。命曰宗鏡綱要。蓋就大師開示之問綱。開示之答要。彙為一編。自便記誦。若有同志。欲就傳鈔。以為得門之助。問渡之資。所不敢秘。然入門之者。磚固非珍。渡津之人。筏尚應捨。或若懷磚而不求門。得筏而不問渡。則余且為宗鏡錄之罪人也夫。
民國十六年季夏之月古華逋居士沈惟賢識
永明大師。憫賢首慈恩天臺三宗之諍。爰集義學。互興問難。折以心宗。凡三十年。成宗鏡錄一百卷。抉經論之微言。闡性相之通義。自馬鳴龍樹以來。未之有也。其後靈峰蕅益大師。以斯錄經法湧諸公。擅加增益。爰有刪存校定之舉。然其校本佚而不傳。清世宗節為二十卷。謂之宗鏡大綱。清一禪師節為四卷。謂之宗鏡捷要。此如窺天自牖。可見光明。酌海一漚。亦沾鹹味。第恐承學之者。欣其省略。厭彼繁文。遂以大綱捷要為宗鏡。而不知宗鏡錄固自有大綱。自有捷要。惜彼二氏。但務刪繁就簡。減至十分之二。而未挈其綱。減至百分之四。而未提其要也。宗鏡全書。洋洋七十八萬餘言。皆以問答構成論義。其設疑發問。乃性相三宗之癥結。凡三百數十段。為三百數十問目。是大師已的的表示其大綱矣。此三百數十段中。因問致答。先為簡單之釋語。然後博引經論。旁及古釋。兼採詩歌。以證明釋語之宗趣。是其最初之答語。少者十餘言。多者百餘字。大師已的的表示其捷要矣。不此之求。而別求所謂大綱。所謂捷要者。既蹈上慢之愚。且有誤他之咎。余於民國五年。得宗鏡錄。以障重遮深。讀之瞪瞢。乃逐句加點。至十卷以上。稍有悟門。遂以三閱月點畢。復取第二部將問目加圈。答語加點。而於另紙錄諸問目及其答要。鉤稽之餘。輒有二誤。此錄每答一義。動數百言。或亙數卷。其答中或復有問答。不詳起訖。而認細目為大綱。則有五百餘段之多。此一誤也。答中所引諸經古釋及先德論義。亦自有問答。不辯義類。而認古語為宗鏡問語。此二誤也。前者當從問端之起。尋其答義之終。或大端未竟。而分條剖析。以豁疑情。此答中之問答。所謂細目也。或表詮已達。更問遮詮。甲義既明。兼提乙義。此別一問題。所謂大綱也。此之差別。非可一覧而知。沿流討源。循宗覓旨。歷數寒暑。幾易鉛黃。未敢師心自信。仍期善友證成者也。後者凡古語與永明自語。有經論或章疏可稽。不難證明起盡。若其書已佚。則稍費研尋。然永明懸知俗眼多迷。恐有錯會。故其自語多用儷偶之詞。又常提出宗鏡二字。使人常惺惺著。循誦稍久。古語永明語。犁然如涇渭之分支。日星之並耀。文雖參伍。義則粲殊者也。余去秋復取第三部。將大綱細目。用黃色分別圈點。其開始答語。亦以黃色點出。全文則以藍色一一加點。研覽數過。確信大師以問目示人敲門之磚。以答要示人問津之筏。苟謂百卷宏文。茫無門徑之可涉。浩無津渡之可尋。是自棄也。余乃撮錄大綱及其答要。而於唯識答義。兼列細目。附於答要之後。命曰宗鏡綱要。蓋就大師開示之問綱。開示之答要。彙為一編。自便記誦。若有同志。欲就傳鈔。以為得門之助。問渡之資。所不敢秘。然入門之者。磚固非珍。渡津之人。筏尚應捨。或若懷磚而不求門。得筏而不問渡。則余且為宗鏡錄之罪人也夫。
民國十六年季夏之月古華逋居士沈惟賢識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