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公案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 直指心性,見性成佛:本書以直白深刻的語言,帶領讀者親證心性,體悟禪的奧義。
• 精選三十則禪宗公案,涵蓋祖師悟道故事,並輔以心道法師解析,使公案不再晦澀難解,而成為現代修行智慧。
• 適合各層次讀者,無論初學或進階修行者,都能從中找到指引。
• 超越語言的智慧傳承,強調「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提醒禪不只是知識積累,更是心靈體證。
《禪公案》是心道法師多年來指導禪修閉關的智慧結晶。本書精選三十則歷史悠久、意義深遠的禪宗公案,並由心道法師親自開示,透過其獨特的見解與深厚的修行體驗,引領讀者直指心性,體悟禪法的精髓。書中不拘泥於傳統經典註釋,也不流於文字遊戲,而是以直接、簡要的方式,啟發讀者的內在智慧,讓每則公案成為照見本心的明燈。
從「拈花微笑」到「瓶中鵝」,從「本來面目」到「不識」,本書涵蓋了禪宗修行中最核心的領悟與修持方式。心道法師的開示,直指人心,不論是初學者或是已有修行體驗的讀者,都能從這些篇章中獲得深刻的啟發。
• 精選三十則禪宗公案,涵蓋祖師悟道故事,並輔以心道法師解析,使公案不再晦澀難解,而成為現代修行智慧。
• 適合各層次讀者,無論初學或進階修行者,都能從中找到指引。
• 超越語言的智慧傳承,強調「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提醒禪不只是知識積累,更是心靈體證。
《禪公案》是心道法師多年來指導禪修閉關的智慧結晶。本書精選三十則歷史悠久、意義深遠的禪宗公案,並由心道法師親自開示,透過其獨特的見解與深厚的修行體驗,引領讀者直指心性,體悟禪法的精髓。書中不拘泥於傳統經典註釋,也不流於文字遊戲,而是以直接、簡要的方式,啟發讀者的內在智慧,讓每則公案成為照見本心的明燈。
從「拈花微笑」到「瓶中鵝」,從「本來面目」到「不識」,本書涵蓋了禪宗修行中最核心的領悟與修持方式。心道法師的開示,直指人心,不論是初學者或是已有修行體驗的讀者,都能從這些篇章中獲得深刻的啟發。
目錄
編輯序|編輯緣起
1拈花微笑
2不識
3空手把鋤頭
4安心
5懺罪
6解縛
7無姓
8菩提本無樹
9本來面目
10不落階級
11說似一物即不中
12不以萬法為侶
13磨磚成鏡
14聽蛋說話
15平常心是道
16野鴨子飛過去了
17瓶中鵝
18殺人箭!活人箭?
19狗子無佛性
20庭前柏樹子
21喫茶去
22空門不肯出
23沙門一隻眼
24無位真人
25你見到了什麼
26切忌隨他覓
27香嚴擊竹
28貧無立錐之地
29雲門餅
30一指禪
1拈花微笑
2不識
3空手把鋤頭
4安心
5懺罪
6解縛
7無姓
8菩提本無樹
9本來面目
10不落階級
11說似一物即不中
12不以萬法為侶
13磨磚成鏡
14聽蛋說話
15平常心是道
16野鴨子飛過去了
17瓶中鵝
18殺人箭!活人箭?
19狗子無佛性
20庭前柏樹子
21喫茶去
22空門不肯出
23沙門一隻眼
24無位真人
25你見到了什麼
26切忌隨他覓
27香嚴擊竹
28貧無立錐之地
29雲門餅
30一指禪
序/導讀
編輯序|編輯緣起
數十年來,心道法師指導的禪修閉關不計其數,在他的開示中,提及的公案卻不多。但是,心道法師對每一則公案的評析,都如電光石火,令弟子們的心眼為之一亮,豁然開朗。
因為他對公案的解析獨具特色,既不作引經據典的文獻考證,也不咬文嚼字地釋義,而是完全以他的禪修體驗,直指心性,使得每則的篇幅極為精要簡短。可是,這樣少少的文字量,已足以成為指月之指。
於是,我們從2015年開始有系統地整理,初稿雖曾於靈鷲山官網刊登,但從2022年起,對照《景德傳燈錄》,又重新逐篇逐句逐字的編輯,最後獲得心道法師的首肯,精選30篇成書。
我們相信讀者們,特別是有禪修體驗者,一定可以從中獲取修行的資糧。
法堂院 2024.09
數十年來,心道法師指導的禪修閉關不計其數,在他的開示中,提及的公案卻不多。但是,心道法師對每一則公案的評析,都如電光石火,令弟子們的心眼為之一亮,豁然開朗。
因為他對公案的解析獨具特色,既不作引經據典的文獻考證,也不咬文嚼字地釋義,而是完全以他的禪修體驗,直指心性,使得每則的篇幅極為精要簡短。可是,這樣少少的文字量,已足以成為指月之指。
於是,我們從2015年開始有系統地整理,初稿雖曾於靈鷲山官網刊登,但從2022年起,對照《景德傳燈錄》,又重新逐篇逐句逐字的編輯,最後獲得心道法師的首肯,精選30篇成書。
我們相信讀者們,特別是有禪修體驗者,一定可以從中獲取修行的資糧。
法堂院 2024.09
試閱
拈花微笑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華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白話譯
一次,在靈鷲山的法會上,世尊拿起一朵花向大眾展示,幾乎所有人都沒有反應,沉默以對,只有迦葉尊者一人,會心微笑。
世尊見到尊者的微笑,接著說:「我有一個洞見正法的寶藏,那就是寂靜卻有妙用的真心,雖然它本身無形無相,卻是通往聖道的入口,也是聖者的成就境界;但這個道理甚深難知,無法用文字概念表達、傳授,所以我在教門之外傳授,並且傳承給迦葉了。」
心道法師開示
迦葉長期在墳場苦修,本來不喜歡笑。可是,當釋迦佛拿起一朵花,輕揮一搖,迦葉一看,卻笑了。
佛陀為什麼拈花?為什麼迦葉又隨之而笑?
佛陀拈花,是為了示現本心;迦葉因此見心,歡喜而笑。就是禪宗以心印心、以心傳心的法門。
以心傳心,要怎么傳?抛磚引玉,應物現形。世尊拈花,是為了把本心引出來;而迦葉的微笑,顯現了本心。我們眼觀耳聞,一舉一動,都是本心的顯現。
本心顯現了,要怎麽體認?從無相裡直指直取;這不是在講教法、講道理,離相才能識心,離開一切語言才能契合。
從迦葉開悟的那一刻,禪宗就有了印心的傳承,一直到達摩祖師傳到東土,開枝散葉,生生不息。
從這個公案,我們要充分把握住,學佛是為了發現不生滅的本心,找回自己的心。
菩提本無樹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慧能禪師詩偈
白話譯
菩提本來就不是樹,明鏡也沒有放置的鏡臺,
本來就什麼都沒有,還能在哪裡沾染灰塵呢?
心道法師開示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菩提、明鏡譬喻心性,本來就沒有,哪有什麼樹或臺,哪有什麼黑的、白的、光的、亮的、圓的、滾的。什麼東西也不是,什麼東西也沒有,在那無一物的地方,連塵埃也沒有,哪裡需要擦擦洗洗?心性本來就是沒有,清爽乾淨。
當我們碰到物質糾纏的時候,要想到這個偈子,它代表禪宗的修法原則;從「本無樹、亦非臺」,以及「本來無一物」去瞭解、相應,從「何處惹塵埃」去行持,那就是修持正法了!
磨磚成鏡
開元中有沙門道一(即馬祖也),在衡嶽山常習坐禪。
師知是法器,往問曰:「大德坐禪圖什麼?」
一曰:「圖作佛。」
師乃取一磚,於彼庵前石上磨。
一曰:「磨作什麼?」
師曰:「磨作鏡。」
一曰:「磨磚豈得成鏡邪?」
師曰:「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作佛?」
一曰:「如何即是?」
師曰:「如牛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
一無對。
師又曰:「汝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
一聞示誨,如飲醍醐。
白話譯
唐開元年中,有位沙門名號道一,於南嶽懷讓禪師處參學,整天坐禪。懷讓禪師知道道一能成大器,所以特別前去點撥。
懷讓問道一:「大德坐禪是為了什麼?」
道一回答:「為了成佛。」
於是懷讓取了一塊磚頭,在道一座前的石頭上磨了起來。
道一問:「師父您為何磨磚?」
懷讓答:「我磨磚要來做鏡子。」
道一說:「磚頭怎能磨成鏡子?」
懷讓答:「那坐禪又怎麼能成佛?」
道一聽了又問:「那怎麼做才對?」
懷讓回答:「就像我們駕牛車,車若不走,該打車還是打牛?」
道一聽了無言以對。
懷讓說:「你練習坐禪是想要學做佛吧!但是禪並不是用坐的或躺的來學;而佛也沒有標準的範本可學。我們對於無常不住的事物現象,就不應該有任何取捨的執著,你若以為有個『佛』可學,那佛就沒了;你若執著用坐姿學禪,表示你不了解『禪』的真義。」
聽了開示,道一立即領悟,如醍醐灌頂。
心道法師開示
車子猶如我們的身體,而牛是我們的心,成佛是在成就這個心,不是身體。所以,禪修一定要在法身上用功,而馬祖道一領會了,不斷去實踐,因此證悟了真心。
坐禪就是坐心。我們的心經常被妄念纏繞,抓也抓不到、趕也趕不跑,使我們不清不楚的過日子,而且卡住了心的明白,也就卡住見性成佛的機會。
所以,禪修不是死坐活坐,而是在坐當中沉澱,讓心性的光明顯現,顯現出那份明朗空寂。
聽蛋說話
「為道莫還鄉,還鄉道不長,溪邊老婆子,喚我舊時名。」—馬祖道一禪師
馬祖道一禪師軼事
馬祖道一禪師成道後,回到四川的家鄉傳法,當村民發現他原來是村裡篩穀人家的小孩,都不願意聽他說法,只有馬祖的嫂嫂相信他。
嫂嫂對馬祖說:「請您教我一個法。」馬祖說:「好!我教你一個法。你回家後,在廚房吊一顆蛋,每天做事的時候就聽那顆蛋;當蛋跟你說話的時候,你就成道了。」
於是,她每天一邊做事一邊聽,就這樣聽了十年。有一天,草繩斷了,蛋掉到地上,她開悟了。
心道法師開示
吊一顆蛋在那邊,是要聽什麼?寂靜之聲。蛋每天講沒有聲音的話——講「沒有」,馬祖道一的嫂嫂每天就聽「沒有」。她聽啊、聽啊,安住在空明裡,切斷了一切垢染,歇息一切妄想執著。
雖然馬祖道一的嫂嫂不懂佛法,可是她相信馬祖道一,沒有忘掉那個「聽」,一聽十年,成功了!可見得信心、恆心對修法多麼重要。
到底蛋在說什麼?不要以為蛋不說話,它的確一天到晚都在說,沒有停止過。蛋說的話離語言文字,它天天在說寂靜大法——無聲之聲。
——想深入體會更多公案的智慧,請繼續閱讀本書。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華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白話譯
一次,在靈鷲山的法會上,世尊拿起一朵花向大眾展示,幾乎所有人都沒有反應,沉默以對,只有迦葉尊者一人,會心微笑。
世尊見到尊者的微笑,接著說:「我有一個洞見正法的寶藏,那就是寂靜卻有妙用的真心,雖然它本身無形無相,卻是通往聖道的入口,也是聖者的成就境界;但這個道理甚深難知,無法用文字概念表達、傳授,所以我在教門之外傳授,並且傳承給迦葉了。」
心道法師開示
迦葉長期在墳場苦修,本來不喜歡笑。可是,當釋迦佛拿起一朵花,輕揮一搖,迦葉一看,卻笑了。
佛陀為什麼拈花?為什麼迦葉又隨之而笑?
佛陀拈花,是為了示現本心;迦葉因此見心,歡喜而笑。就是禪宗以心印心、以心傳心的法門。
以心傳心,要怎么傳?抛磚引玉,應物現形。世尊拈花,是為了把本心引出來;而迦葉的微笑,顯現了本心。我們眼觀耳聞,一舉一動,都是本心的顯現。
本心顯現了,要怎麽體認?從無相裡直指直取;這不是在講教法、講道理,離相才能識心,離開一切語言才能契合。
從迦葉開悟的那一刻,禪宗就有了印心的傳承,一直到達摩祖師傳到東土,開枝散葉,生生不息。
從這個公案,我們要充分把握住,學佛是為了發現不生滅的本心,找回自己的心。
菩提本無樹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慧能禪師詩偈
白話譯
菩提本來就不是樹,明鏡也沒有放置的鏡臺,
本來就什麼都沒有,還能在哪裡沾染灰塵呢?
心道法師開示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菩提、明鏡譬喻心性,本來就沒有,哪有什麼樹或臺,哪有什麼黑的、白的、光的、亮的、圓的、滾的。什麼東西也不是,什麼東西也沒有,在那無一物的地方,連塵埃也沒有,哪裡需要擦擦洗洗?心性本來就是沒有,清爽乾淨。
當我們碰到物質糾纏的時候,要想到這個偈子,它代表禪宗的修法原則;從「本無樹、亦非臺」,以及「本來無一物」去瞭解、相應,從「何處惹塵埃」去行持,那就是修持正法了!
磨磚成鏡
開元中有沙門道一(即馬祖也),在衡嶽山常習坐禪。
師知是法器,往問曰:「大德坐禪圖什麼?」
一曰:「圖作佛。」
師乃取一磚,於彼庵前石上磨。
一曰:「磨作什麼?」
師曰:「磨作鏡。」
一曰:「磨磚豈得成鏡邪?」
師曰:「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作佛?」
一曰:「如何即是?」
師曰:「如牛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
一無對。
師又曰:「汝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
一聞示誨,如飲醍醐。
白話譯
唐開元年中,有位沙門名號道一,於南嶽懷讓禪師處參學,整天坐禪。懷讓禪師知道道一能成大器,所以特別前去點撥。
懷讓問道一:「大德坐禪是為了什麼?」
道一回答:「為了成佛。」
於是懷讓取了一塊磚頭,在道一座前的石頭上磨了起來。
道一問:「師父您為何磨磚?」
懷讓答:「我磨磚要來做鏡子。」
道一說:「磚頭怎能磨成鏡子?」
懷讓答:「那坐禪又怎麼能成佛?」
道一聽了又問:「那怎麼做才對?」
懷讓回答:「就像我們駕牛車,車若不走,該打車還是打牛?」
道一聽了無言以對。
懷讓說:「你練習坐禪是想要學做佛吧!但是禪並不是用坐的或躺的來學;而佛也沒有標準的範本可學。我們對於無常不住的事物現象,就不應該有任何取捨的執著,你若以為有個『佛』可學,那佛就沒了;你若執著用坐姿學禪,表示你不了解『禪』的真義。」
聽了開示,道一立即領悟,如醍醐灌頂。
心道法師開示
車子猶如我們的身體,而牛是我們的心,成佛是在成就這個心,不是身體。所以,禪修一定要在法身上用功,而馬祖道一領會了,不斷去實踐,因此證悟了真心。
坐禪就是坐心。我們的心經常被妄念纏繞,抓也抓不到、趕也趕不跑,使我們不清不楚的過日子,而且卡住了心的明白,也就卡住見性成佛的機會。
所以,禪修不是死坐活坐,而是在坐當中沉澱,讓心性的光明顯現,顯現出那份明朗空寂。
聽蛋說話
「為道莫還鄉,還鄉道不長,溪邊老婆子,喚我舊時名。」—馬祖道一禪師
馬祖道一禪師軼事
馬祖道一禪師成道後,回到四川的家鄉傳法,當村民發現他原來是村裡篩穀人家的小孩,都不願意聽他說法,只有馬祖的嫂嫂相信他。
嫂嫂對馬祖說:「請您教我一個法。」馬祖說:「好!我教你一個法。你回家後,在廚房吊一顆蛋,每天做事的時候就聽那顆蛋;當蛋跟你說話的時候,你就成道了。」
於是,她每天一邊做事一邊聽,就這樣聽了十年。有一天,草繩斷了,蛋掉到地上,她開悟了。
心道法師開示
吊一顆蛋在那邊,是要聽什麼?寂靜之聲。蛋每天講沒有聲音的話——講「沒有」,馬祖道一的嫂嫂每天就聽「沒有」。她聽啊、聽啊,安住在空明裡,切斷了一切垢染,歇息一切妄想執著。
雖然馬祖道一的嫂嫂不懂佛法,可是她相信馬祖道一,沒有忘掉那個「聽」,一聽十年,成功了!可見得信心、恆心對修法多麼重要。
到底蛋在說什麼?不要以為蛋不說話,它的確一天到晚都在說,沒有停止過。蛋說的話離語言文字,它天天在說寂靜大法——無聲之聲。
——想深入體會更多公案的智慧,請繼續閱讀本書。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