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上師言教:生命學家潘麟先生講授大圓滿前行(拆封不可退)
內容簡介
1. 《普賢上師言教》,也即「大圓滿前行引導文」。
2.這是一部佛法的基礎論典,是修學大圓滿之前的必修課程,分為義理和實修兩部分,且在此基礎上誕生了數量眾多的大成就者。
3. 作者對本書進行「去宗教化、去神秘化、去庸俗化」的講解,適合生命科學踐行者及對佛法有興趣者。
本書為「生命科學系列著作」之一。主要內容為潘麟先生講授之《普賢上師言教》,亦即「大圓滿前行引導文」。 《普賢上師言教》是一部佛法的基礎論典,是修學大圓滿之前的必修課程,分為義理和實修兩部分,為無數修行人奠定了大圓滿的堅實基礎,在此基礎上誕生了數量眾多的大成就者。然自誕生兩百多年來,論典一直深陷於宗教領域,教法也越來越僵化教條。潘麟先生將其納入生命科學體系,對其進行「去宗教化、去神秘化、去庸俗化」的講解,既使生命科學體係得以完整,也做了以適應現代人修行的諸多更改,如徹底改變其僵化教條的實修內容為苦讀聖賢經論,尤其要學透儒學等。潘麟先生透過本次講授,既揭示了佛法的基礎,又講授了最高大法──大手印大圓滿,換言之,本書既包含九乘佛法前八乘(有為法)的基礎知識,更包含第九乘(無為法)的甚深教授。本書適合生命科學實踐者及對佛法有興趣者。
2.這是一部佛法的基礎論典,是修學大圓滿之前的必修課程,分為義理和實修兩部分,且在此基礎上誕生了數量眾多的大成就者。
3. 作者對本書進行「去宗教化、去神秘化、去庸俗化」的講解,適合生命科學踐行者及對佛法有興趣者。
本書為「生命科學系列著作」之一。主要內容為潘麟先生講授之《普賢上師言教》,亦即「大圓滿前行引導文」。 《普賢上師言教》是一部佛法的基礎論典,是修學大圓滿之前的必修課程,分為義理和實修兩部分,為無數修行人奠定了大圓滿的堅實基礎,在此基礎上誕生了數量眾多的大成就者。然自誕生兩百多年來,論典一直深陷於宗教領域,教法也越來越僵化教條。潘麟先生將其納入生命科學體系,對其進行「去宗教化、去神秘化、去庸俗化」的講解,既使生命科學體係得以完整,也做了以適應現代人修行的諸多更改,如徹底改變其僵化教條的實修內容為苦讀聖賢經論,尤其要學透儒學等。潘麟先生透過本次講授,既揭示了佛法的基礎,又講授了最高大法──大手印大圓滿,換言之,本書既包含九乘佛法前八乘(有為法)的基礎知識,更包含第九乘(無為法)的甚深教授。本書適合生命科學實踐者及對佛法有興趣者。
目錄
晉美.嘉威紐固尊者像
華智.晉美.確吉旺波尊者像
本書重要附圖
作者簡介
序言
講解《普賢上師言教》之目的
《普賢上師言教》作者及創作背景
何謂「普賢上師言教」
何謂「大圓滿隆欽寧提前行引導文」
「開經偈」釋義
第一篇、共同外前行
第一章、暇滿難得
第二章、壽命無常
第三章、輪迴過患
第四章、業力因果
第五章、解脫功德
第六章、依止上師
第二篇、不共內前行
第一章、皈依
第二章、發殊勝菩提心
第三章、念修金剛薩埵
第四章、積累資糧
第五章、上師瑜伽
第三篇、往生法 / 破瓦法
華智.晉美.確吉旺波尊者像
本書重要附圖
作者簡介
序言
講解《普賢上師言教》之目的
《普賢上師言教》作者及創作背景
何謂「普賢上師言教」
何謂「大圓滿隆欽寧提前行引導文」
「開經偈」釋義
第一篇、共同外前行
第一章、暇滿難得
第二章、壽命無常
第三章、輪迴過患
第四章、業力因果
第五章、解脫功德
第六章、依止上師
第二篇、不共內前行
第一章、皈依
第二章、發殊勝菩提心
第三章、念修金剛薩埵
第四章、積累資糧
第五章、上師瑜伽
第三篇、往生法 / 破瓦法
序/導讀
(序言)
《普賢上師言教》是一本佛法的基礎論典,是人們實現一生成佛的保障。這些言教是從普賢王如來開始,一代一代傳到兩百多年前的如來芽尊者處,再由如來芽尊者口傳、巴楚仁波切(華智仁波切)記錄成文字,之後傳承至今。自誕生那一天起,《普賢上師言教》不僅深受寧瑪派喜愛,也被金剛乘各派吸收,成為各派修行人步入九乘之巔――大圓滿(包括大手印、道果法)之前的必修課本。任何一個普通人皆可修學本論典。
若是按照傳統的劃分法,本論典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重在義理,強調聞思(如思維人身難得、六道輪迴之苦等);後半部分重在實修,強調修證,但只是涉及金剛乘的一些初修(如皈依、發菩提心等),這些實修都是有數量要求的。兩百多年來,無論學人是否有基礎,都必須按照上師要求,對《普賢上師言教》的每個前行進行足量的思維和修行,否則沒有資格修學大圓滿等高級無為法,這是傳統的金剛乘佛法的特色。
時至今日,《普賢上師言教》已被翻譯為漢語,而且有多個不同版本。縱觀這些版本,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這些上師們都是按照傳統的方式,用生澀、拗口、難懂的佛教術語,將其作為佛法的基礎來進行講授或注解,極少傳授大手印、大圓滿的內容。另外,這些講授或注解皆沒有脫離宗教的藩籬,這樣就無法惠及更多的普通民眾。更為嚴重的是,這些教法變得越來越僵化、教條,根本不適合當今工商業時代下的人們修學。
在全民西化了一兩百年的今天,一切以西方馬首是瞻,傳統文化被無情拋棄,新的適應於工商業時代的文化又尚未建立。在這樣一種青黃不接之文化背景下,人們因得不到文化的滋養,身心變得日益荒蕪、浮躁與膚淺,普遍缺乏修學應有的擔當、恆心與毅力,加上近年來全球流行物欲風與生物性(獸性)的價值觀取向,致使這個時代非常不適合講聖學、傳正道。就算這些大師出於大悲心的驅動,勉強地出山講學,也相當於在沙漠中播種,幾無收穫。以是之故,發源於農業時代的儒佛道各家聖學面臨嚴峻挑戰,失去了生存土壤,人才凋敝,日益衰敗。
大圓滿祖師蓮花生大師曾說,一般的佛法會隨著世間的黑暗而黯然消失,但大圓滿法猶如黑夜中的明月――夜空愈黑暗,則愈能反顯出月亮之明。蓮師還預言:當鐵鳥(飛機等)升空時,當鐵馬(火車、汽車等)奔馳時,就是大圓滿普傳十方、造福眾生之時。按照蓮師一千多年前的預言,當今時代正是大圓滿造福眾生之時代。
但自古以來,大圓滿皆屬極密類教導(金剛乘習慣將佛法分為外、內、密、極密四層),不輕易公開講說,每代只傳給有限的幾個人乃至一個人,此即密傳傳統。如何打破舊有的密傳傳統,讓普通民眾皆有機會修學大圓滿?如何讓佛家等山林文化都市化?如何讓傳承數千年的佛法涅槃重生,開啟全新的佛法時代?如何在最不適合傳聖學的時代裡,培養出一批批真修實證的覺醒者?這些問題,是當今很多傳統文化有識之士共同思考的問題,也是潘麟先生數十年來思考的核心主題。
1973年,潘麟先生出生於安徽定遠。先生慧發天真,幼年即在精神導師的指引下,步入東方文化殿堂,十四歲立「發正氣,振中華」之志,致力於以文興邦,誓為此志奮鬥終生。為了實現這一崇高理想,先生手不釋卷,苦讀詩書,博採百家,舉凡佛、道、儒、瑜伽等東方各家學說,乃至基督教、西哲等學問,無不廣泛涉獵。因此,先生毫無門派之見,他認為,一切有益於人類的聖學,吾輩皆應盡可能地學習與傳承之。
十八歲時,先生離開家鄉,雲遊各地,拜師訪友,風餐露宿,上下求索,汲汲於求道之間。也是在十八歲這一年,先生開始登臺講學,以講促學,以學促講,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先生問學求道,盡心盡力,每追隨一位師友,皆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精通所傳之學問與道統,甚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二十四歲左右,先生已將漢地文史哲各領域的修行大師、頂級學者拜訪了個遍,並經常到青城山、九華山等人跡罕至的山洞中,進行或短期或長期的閉關修學。隨著時間推移,先生之學日益成熟,漢地已無師可拜,舉目四顧,不禁感慨:誰堪為吾師耶?後在友人介紹下,先生不畏旅途艱辛,乘坐舊式綠皮火車,前往川西藏地追隨雲登桑布法王修學藏密。
1998年春,先生二十六歲時於聖城拉薩明心見性,自此全然通達儒佛道等百家聖學,尤其是佛家各乘經論,更是了然於心。先生曾言,他於青少年時期初入佛法聖殿之門時,首學禪法多年,次學唯識(兼學因明),後學天臺、華嚴和淨土等,最後歸宗藏密。先生參研藏密至今已有三十多年,於藏密之巔――大手印、大圓滿造詣尤為深厚,無論是學統造詣,還是道統造詣,皆為世所罕見之翹楚。
2007年,為將源自印度的自己所取之意伏藏――皇冠瑜伽送回其母國,並進一步研究古老的印度文明,先生隻身前往印度德里大學留學。在旅印的五年裡,先生一邊深入喜馬拉雅山脈拜訪高明隱士,一邊苦思東方文明出路,對此先生回憶說:「我時常在(出租屋)頂樓的露臺上整晚整晚地踱步,就思考幾個問題――我們的事業怎麼辦?生命科學怎麼搞?東方文明如何復興?」實際上,自十八歲拜師訪友之際,先生就開始了對東方文明長期細緻的觀察與思考,經過大半生的彷徨與反思,終於診斷清了幾千年文明之癥結所在,開始對症下藥,系統治療東方文明諸種頑疾(近年來很多優質文章也診斷出了東方文明的很多問題,但遺憾的是,這些文章都有一個共性:善於診病,不善治病)。治療文明的過程即治療人心的過程,此即上醫治心。
2012年,先生洞察到弘揚東方文明的時機已經成熟,遂從印度歸國,在無權無名亦無財的背景下,僅憑一腔熱血,創立了東方生命研究院,效仿孔孟與佛陀諸聖,兼採現代大學的學統傳承方式,開壇講學,培養人才,筆耕不輟。先生通過講經、解經的方式,對儒、佛、道、瑜伽等東方文明進行了較為系統而深入的梳理,正面回應幾千年來東方文明遺留下來的各類問題,在此過程中對東方文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使這一偉大的智慧寶藏重新閃耀於世!
自此,東方文明一改過往的僵死教條,重新煥發出生機與活力,成為工商業時代人們生活與人生之指南,指引當代人踏上真正的覺醒之旅,越來越多的人身心因此得到了巨大的淨化,智慧與境界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增長。一些毫無基礎的普通學人投身於生命科學的傳播與修行,在短短幾年的時間內獲得了成就――臨終示現各種祥瑞,身體火化後出現了舍利子。凡此種種,無可雄辯地證明,生命科學真實不虛,生命科學是最適合於當代都市人修行的實證體系。
自2012年至今,十二年文明復興路的坎坷與曲折、艱辛與努力,可謂成果璀璨。其中最為重要的成果,具體就表現為先生以其超強之創造力,在十來年的時間裡,撰寫了近二十部劃時代著作(包含根據授課錄音整理而成的著作),構建了體大精思的生命科學體系。何謂生命科學?生命即心性,生命即意識。人對自然界的認識,發展出了自然科學體系;人對社會的認識,發展出了社會科學體系;那麼,人對生命諸內涵與屬性的認識,也發展出了生命科學體系。生命科學乃一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鼎足而立的人類第三大科學體系。這是先生在數十年的學習與修證前提下,根據當今時代的時節因緣,對東方傳統文明進行改革後所開創的最適合於當代人修行的科學體系。
縱觀古今中外歷史,任何一門偉大的聖學,無不源於聖賢;任何一門聖學陷入僵死之境,亦是聖賢負責對其進行去偽存真、大刀闊斧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確保它能夠持續發揮價值,照亮同時代乃至後世人們的身心。如今,此使命落到先生肩上,先生毅然擔起重任,以創建生命科學體系的方式,很好地完成了瑜伽、佛家、儒家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修行變得科學化、理性化、可重複化,大幅縮短了學人成就的時間,大幅提升了學人即生成就的比例,使全人類一起覺醒的偉大理想(儒家稱之為「大同世界」)成為可能。先生是當代的拓荒者,黑暗中的持明者!
先生這些洞見與思想極具前瞻性,其超強前瞻性甚至洞見到了五百年乃至一千年以後的政治、經濟、修行等各方面的情形(具體見先生論文《生命科學與新軸心時代》)。故先生的很多思想或舉措,就連當今時代的我們都未必能理解,可能五百年之後的人們才能理解,這或許就是先生所說的「向來拓荒無人識,甲子過後有知音」。若能保持開放的心態來對待先生這些思想和洞見,是最好不過的學習方式了。
2024年4月,先生於喜馬拉雅山脈閉關期間所講授的《普賢上師言教》,是生命科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改革特色,亦有著超強的前瞻性。生命科學的修行架構為:從皇冠瑜伽到阿底瑜伽(大圓滿)。其中,皇冠瑜伽兩大核心內涵――開頂、心傳中的開頂(破瓦法的升級)屬於結行部分,阿底瑜伽(大圓滿)屬於正行部分。一個完整的修行體系應同時包含前行、正行與結行三部分。在十多年的講學中,先生對皇冠瑜伽、阿底瑜伽(大圓滿)的闡述已經非常全面、系統而透徹,唯獨沒有講授過前行部分(特指佛家金剛乘的前行)。故本次借由《普賢上師言教》,補上前行部分的講授,構成了生命科學完整的修行體系。
那麼,與諸位大德講授的《普賢上師言教》相比,本次授課具有哪些特色呢?
(1)從生命科學角度,以「去宗教化、去神秘化、去庸俗化」的原則進行講授。先生將佛家判為三個部分――佛教、佛法、佛學。佛教是一個信仰體系;佛法是通過系列的身心修行而開顯般若智慧以實現生命圓滿覺醒的生命科學體系(生命科學由生命義理與生命實踐組成,佛法既含有高深的生命義理,也擁有豐富的生命實踐);佛學是關於佛教和佛法的學術性研究。我們的態度非常明確:深入研究佛學,切實修證佛法,堅決不信佛教。先生是將《普賢上師言教》視為生命科學的組成部分來講的,因此任何人無需成為佛教徒,亦無需接受傳統的密宗灌頂,只要真誠追求生命覺醒,皆可修學先生講授的《普賢上師言教》。自此標誌著《普賢上師言教》從宗教的窠臼中脫離了出來。
(2)避免使用生澀拗口的佛教術語闡述,而是使用通俗易懂的現代語言講說,不論是修行多年的行者,還是飽讀詩書的學者,還是村夫民婦,都能聽得懂。學統上先生是博採百家的大學者,具有三十多年著述與脫稿講學的深厚底蘊,道統上具有三十多年的禪修體驗(長期以來,先生在禪定中幾乎受過全部的儒佛道各派歷代聖賢的攝受與加持),先生的文字般若無人能出其右,加上先生是漢人,故能夠運用現代語言將高深的大手印、大圓滿如走鋼絲般的細微之處,生動、精確、深入淺出地表述出來。一改此前金剛乘諸高僧大德使用古舊難解的佛教術語來講說佛法的傳統。
(3)按照傳統,《普賢上師言教》的前行只是佛法基礎,並不涉及大手印、大圓滿的內容。但先生不僅將其視作入門基礎,也將其視作終極之法,明確說「這一次講授,既是把它作為最淺的入門知識來講,又是把它作為最深的大手印、大圓滿來講」。故本次不僅系統完整地闡述了業力因果等前行的內涵,還通過這些前行透徹闡述了大手印、大圓滿的內涵和修行次第,如明體呈現的三階段――空、明、現(空是什麼內容、明是什麼內容、現是什麼內容),徹卻之三無(無我、無為、無執)或四無(無見、無修、無行、無果),脫噶四相――明體呈現、明體增長、明體達量、法性盡地。這些內容在過去皆屬於極密範疇,如今先生全盤托出,萬望學人珍之惜之!
(4)根據最近兩百多年的傳統,金剛乘的修行次第是:前行(無論何種根器都必須修)→正行(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大手印或大圓滿或道果法)→結行(迴向、破瓦法)。在生命科學中,先生將此修行架構進行了改革與優化,主要體現為:其一,採用倒果為因法,起步就給學人講授大手印和大圓滿,並指示心性(令明體彰顯),再令學人在心性(明體)基礎上苦讀經論、閉關禪修、省察克治等,以更好地拓展心性(明體)直至圓滿,學人依然可以從事七十二行。
其二,傳統的前行不適合當代人,故先生並不要求學人按照傳統的前行(比如修夠十萬遍曼紮、念夠十萬遍金剛薩埵、修夠十萬遍皈依等)來做,但要求學人務必苦讀聖賢經論(如《心經》《金剛經》《論語》《道德經》《傳習錄》等),並且學透儒學,因為後兩者要比傳統前行的效果好得多。
(5)同樣是指示心性,由於先生無門派之見,是當今世界上唯一一位同時通達儒、佛、道、瑜伽、基督教、伊斯蘭教以及西方哲學等流派的聖賢,故先生給我們指示的心性,內涵著百家聖學以及一切聖賢。這是僅通達某一家聖學的聖人指示的心性,所不可比擬的。
(6)運用「二智」――經驗智慧和般若智慧,將凡與聖、現象與本體、後天與先天等清楚分判開來,並將眾生在現象世界中具有的經驗智慧、般若智慧及二智的犬牙交錯,以及佛陀在現象世界中所具的經驗智慧、般若智慧及二智的犬牙交錯,進行了精闢、透徹的闡述,為學人指明了成長的方向。提出「三性」――生物性、人性、佛性,為學人提供了清晰的判斷是非對錯的準繩。此兩大理論乃生命科學之獨家見解。
(7)普攝三根,不論何種根器皆可修學。本次講授過程中,先生同時兼顧了上根器、中根器、下根器三種根器之人,次第展開闡述,學人依此修學,有根有據,清楚明瞭。
(8)講到哪裡就實現到哪裡。先生是學統與道統並重的大成就者,行住坐臥皆在禪定中,講學更是在禪定中進行。故先生講學之過程,即是將其智慧、境界、證量加持到我們身心的過程,沒有一句是空洞的理論。若是我們能夠在開放、虔誠、接收的狀態下學習,與先生心心相印、生命相通,則先生講到哪裡我們就證悟到哪裡,或者說我們學習本書的過程就是修行的過程――學習一遍即修行了一遍,學習兩遍即修行了兩遍……換言之,先生授課是三傳――補特伽羅口耳傳、持明表示傳、如來密意傳(形傳、心傳、神傳)並用,我們處於哪個層次,就能夠接收到哪個層次的傳授。
(9)這些講授不是專家學者的學術討論,而是從先生心性中流顯出來的帶著溫熱氣息的佛法精髓(竅訣),包含了從凡夫到成佛的一切指導,實乃諸佛之金剛語。他闡釋了我們修行佛法所需要知道的一切,故本書是給那些誠心想要實現生命覺醒者所提供的實修指導,是一個修行了三十多年佛法的過來人的貼心忠告。
(10)先生在大手印、大圓滿基礎上,提出了「他虹」體系,無非是希望更多人獲得覺醒。「他虹」的原理是「一切成就源於師」,雖然這也是傳統的金剛乘所再三強調的,但先生建立的「他虹」體系無疑將它的效果大大地推進了。所謂「他虹」,就是在上師強大的加持力作用下,大幅縮短學人的成就(虹化)時間,以及大幅提升學人成就的比例,從而扭轉「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鳳毛麟角」的局面。此前人類所有的聖賢都沒有解決「他虹」問題,可見此問題有多麼艱難。只要攻克此難題,那麼「他虹」在人類文明史上,絕不亞於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重要性!但現在的「他虹」僅處於初級階段,即使到了成熟的終極階段,「他虹」對學人的身心素質要求也相當高。達到「他虹」的必備前提是:學人需對先生以及歷代聖賢擁有全然的信任和虔誠,師徒雙方需全面而深刻地相應相通;需嚴格而自覺地實現三昧耶戒和各項學規;需對各家聖學爛熟於心;人性已高度成熟並在各個領域獲得了驗證與考核等等。
先生在授課中強調,儒學是最好的前行,故學透儒學是修行好大手印和大圓滿的必備前提和保證。潘麟先生的儒學著作有《〈大學〉廣義》《〈中庸〉心要》《陽明新學》《聖賢的教誨――〈弟子規〉精講》《外王之道――〈孝經〉詮釋》等,強烈建議讀者在學習本書的同時,一同學習這些儒學著作,當然最好是將先生的全部著作爛熟於心。除了著作,我們還錄製有相關的視頻課程。文字與授課,各有千秋,真誠建議讀者能夠參加潘麟先生的相關講學,如此您將會對本次授課之要義有更好的領悟。
本書由東方生命研究院學術編輯中心根據先生授課錄音整理而成。方方、彭志敏、魏登軍、蘇治中、錢春蘭、陶維莉、支葉琳等人負責授課錄音的聽打工作;我與莊雪梅、吳春華、許亞明等人共同完成了本書的整理編校,最後由我負責統稿。房傑、蘇加華負責拍攝並提供本書相關照片。本書整理過程中還得到了很多熱心人士(康樂、楊同可、劉建斌等)的協助,在此也一併致謝!
李小利二〇二四年九月十三日
《普賢上師言教》是一本佛法的基礎論典,是人們實現一生成佛的保障。這些言教是從普賢王如來開始,一代一代傳到兩百多年前的如來芽尊者處,再由如來芽尊者口傳、巴楚仁波切(華智仁波切)記錄成文字,之後傳承至今。自誕生那一天起,《普賢上師言教》不僅深受寧瑪派喜愛,也被金剛乘各派吸收,成為各派修行人步入九乘之巔――大圓滿(包括大手印、道果法)之前的必修課本。任何一個普通人皆可修學本論典。
若是按照傳統的劃分法,本論典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重在義理,強調聞思(如思維人身難得、六道輪迴之苦等);後半部分重在實修,強調修證,但只是涉及金剛乘的一些初修(如皈依、發菩提心等),這些實修都是有數量要求的。兩百多年來,無論學人是否有基礎,都必須按照上師要求,對《普賢上師言教》的每個前行進行足量的思維和修行,否則沒有資格修學大圓滿等高級無為法,這是傳統的金剛乘佛法的特色。
時至今日,《普賢上師言教》已被翻譯為漢語,而且有多個不同版本。縱觀這些版本,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這些上師們都是按照傳統的方式,用生澀、拗口、難懂的佛教術語,將其作為佛法的基礎來進行講授或注解,極少傳授大手印、大圓滿的內容。另外,這些講授或注解皆沒有脫離宗教的藩籬,這樣就無法惠及更多的普通民眾。更為嚴重的是,這些教法變得越來越僵化、教條,根本不適合當今工商業時代下的人們修學。
在全民西化了一兩百年的今天,一切以西方馬首是瞻,傳統文化被無情拋棄,新的適應於工商業時代的文化又尚未建立。在這樣一種青黃不接之文化背景下,人們因得不到文化的滋養,身心變得日益荒蕪、浮躁與膚淺,普遍缺乏修學應有的擔當、恆心與毅力,加上近年來全球流行物欲風與生物性(獸性)的價值觀取向,致使這個時代非常不適合講聖學、傳正道。就算這些大師出於大悲心的驅動,勉強地出山講學,也相當於在沙漠中播種,幾無收穫。以是之故,發源於農業時代的儒佛道各家聖學面臨嚴峻挑戰,失去了生存土壤,人才凋敝,日益衰敗。
大圓滿祖師蓮花生大師曾說,一般的佛法會隨著世間的黑暗而黯然消失,但大圓滿法猶如黑夜中的明月――夜空愈黑暗,則愈能反顯出月亮之明。蓮師還預言:當鐵鳥(飛機等)升空時,當鐵馬(火車、汽車等)奔馳時,就是大圓滿普傳十方、造福眾生之時。按照蓮師一千多年前的預言,當今時代正是大圓滿造福眾生之時代。
但自古以來,大圓滿皆屬極密類教導(金剛乘習慣將佛法分為外、內、密、極密四層),不輕易公開講說,每代只傳給有限的幾個人乃至一個人,此即密傳傳統。如何打破舊有的密傳傳統,讓普通民眾皆有機會修學大圓滿?如何讓佛家等山林文化都市化?如何讓傳承數千年的佛法涅槃重生,開啟全新的佛法時代?如何在最不適合傳聖學的時代裡,培養出一批批真修實證的覺醒者?這些問題,是當今很多傳統文化有識之士共同思考的問題,也是潘麟先生數十年來思考的核心主題。
1973年,潘麟先生出生於安徽定遠。先生慧發天真,幼年即在精神導師的指引下,步入東方文化殿堂,十四歲立「發正氣,振中華」之志,致力於以文興邦,誓為此志奮鬥終生。為了實現這一崇高理想,先生手不釋卷,苦讀詩書,博採百家,舉凡佛、道、儒、瑜伽等東方各家學說,乃至基督教、西哲等學問,無不廣泛涉獵。因此,先生毫無門派之見,他認為,一切有益於人類的聖學,吾輩皆應盡可能地學習與傳承之。
十八歲時,先生離開家鄉,雲遊各地,拜師訪友,風餐露宿,上下求索,汲汲於求道之間。也是在十八歲這一年,先生開始登臺講學,以講促學,以學促講,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先生問學求道,盡心盡力,每追隨一位師友,皆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精通所傳之學問與道統,甚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二十四歲左右,先生已將漢地文史哲各領域的修行大師、頂級學者拜訪了個遍,並經常到青城山、九華山等人跡罕至的山洞中,進行或短期或長期的閉關修學。隨著時間推移,先生之學日益成熟,漢地已無師可拜,舉目四顧,不禁感慨:誰堪為吾師耶?後在友人介紹下,先生不畏旅途艱辛,乘坐舊式綠皮火車,前往川西藏地追隨雲登桑布法王修學藏密。
1998年春,先生二十六歲時於聖城拉薩明心見性,自此全然通達儒佛道等百家聖學,尤其是佛家各乘經論,更是了然於心。先生曾言,他於青少年時期初入佛法聖殿之門時,首學禪法多年,次學唯識(兼學因明),後學天臺、華嚴和淨土等,最後歸宗藏密。先生參研藏密至今已有三十多年,於藏密之巔――大手印、大圓滿造詣尤為深厚,無論是學統造詣,還是道統造詣,皆為世所罕見之翹楚。
2007年,為將源自印度的自己所取之意伏藏――皇冠瑜伽送回其母國,並進一步研究古老的印度文明,先生隻身前往印度德里大學留學。在旅印的五年裡,先生一邊深入喜馬拉雅山脈拜訪高明隱士,一邊苦思東方文明出路,對此先生回憶說:「我時常在(出租屋)頂樓的露臺上整晚整晚地踱步,就思考幾個問題――我們的事業怎麼辦?生命科學怎麼搞?東方文明如何復興?」實際上,自十八歲拜師訪友之際,先生就開始了對東方文明長期細緻的觀察與思考,經過大半生的彷徨與反思,終於診斷清了幾千年文明之癥結所在,開始對症下藥,系統治療東方文明諸種頑疾(近年來很多優質文章也診斷出了東方文明的很多問題,但遺憾的是,這些文章都有一個共性:善於診病,不善治病)。治療文明的過程即治療人心的過程,此即上醫治心。
2012年,先生洞察到弘揚東方文明的時機已經成熟,遂從印度歸國,在無權無名亦無財的背景下,僅憑一腔熱血,創立了東方生命研究院,效仿孔孟與佛陀諸聖,兼採現代大學的學統傳承方式,開壇講學,培養人才,筆耕不輟。先生通過講經、解經的方式,對儒、佛、道、瑜伽等東方文明進行了較為系統而深入的梳理,正面回應幾千年來東方文明遺留下來的各類問題,在此過程中對東方文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使這一偉大的智慧寶藏重新閃耀於世!
自此,東方文明一改過往的僵死教條,重新煥發出生機與活力,成為工商業時代人們生活與人生之指南,指引當代人踏上真正的覺醒之旅,越來越多的人身心因此得到了巨大的淨化,智慧與境界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增長。一些毫無基礎的普通學人投身於生命科學的傳播與修行,在短短幾年的時間內獲得了成就――臨終示現各種祥瑞,身體火化後出現了舍利子。凡此種種,無可雄辯地證明,生命科學真實不虛,生命科學是最適合於當代都市人修行的實證體系。
自2012年至今,十二年文明復興路的坎坷與曲折、艱辛與努力,可謂成果璀璨。其中最為重要的成果,具體就表現為先生以其超強之創造力,在十來年的時間裡,撰寫了近二十部劃時代著作(包含根據授課錄音整理而成的著作),構建了體大精思的生命科學體系。何謂生命科學?生命即心性,生命即意識。人對自然界的認識,發展出了自然科學體系;人對社會的認識,發展出了社會科學體系;那麼,人對生命諸內涵與屬性的認識,也發展出了生命科學體系。生命科學乃一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鼎足而立的人類第三大科學體系。這是先生在數十年的學習與修證前提下,根據當今時代的時節因緣,對東方傳統文明進行改革後所開創的最適合於當代人修行的科學體系。
縱觀古今中外歷史,任何一門偉大的聖學,無不源於聖賢;任何一門聖學陷入僵死之境,亦是聖賢負責對其進行去偽存真、大刀闊斧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確保它能夠持續發揮價值,照亮同時代乃至後世人們的身心。如今,此使命落到先生肩上,先生毅然擔起重任,以創建生命科學體系的方式,很好地完成了瑜伽、佛家、儒家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修行變得科學化、理性化、可重複化,大幅縮短了學人成就的時間,大幅提升了學人即生成就的比例,使全人類一起覺醒的偉大理想(儒家稱之為「大同世界」)成為可能。先生是當代的拓荒者,黑暗中的持明者!
先生這些洞見與思想極具前瞻性,其超強前瞻性甚至洞見到了五百年乃至一千年以後的政治、經濟、修行等各方面的情形(具體見先生論文《生命科學與新軸心時代》)。故先生的很多思想或舉措,就連當今時代的我們都未必能理解,可能五百年之後的人們才能理解,這或許就是先生所說的「向來拓荒無人識,甲子過後有知音」。若能保持開放的心態來對待先生這些思想和洞見,是最好不過的學習方式了。
2024年4月,先生於喜馬拉雅山脈閉關期間所講授的《普賢上師言教》,是生命科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改革特色,亦有著超強的前瞻性。生命科學的修行架構為:從皇冠瑜伽到阿底瑜伽(大圓滿)。其中,皇冠瑜伽兩大核心內涵――開頂、心傳中的開頂(破瓦法的升級)屬於結行部分,阿底瑜伽(大圓滿)屬於正行部分。一個完整的修行體系應同時包含前行、正行與結行三部分。在十多年的講學中,先生對皇冠瑜伽、阿底瑜伽(大圓滿)的闡述已經非常全面、系統而透徹,唯獨沒有講授過前行部分(特指佛家金剛乘的前行)。故本次借由《普賢上師言教》,補上前行部分的講授,構成了生命科學完整的修行體系。
那麼,與諸位大德講授的《普賢上師言教》相比,本次授課具有哪些特色呢?
(1)從生命科學角度,以「去宗教化、去神秘化、去庸俗化」的原則進行講授。先生將佛家判為三個部分――佛教、佛法、佛學。佛教是一個信仰體系;佛法是通過系列的身心修行而開顯般若智慧以實現生命圓滿覺醒的生命科學體系(生命科學由生命義理與生命實踐組成,佛法既含有高深的生命義理,也擁有豐富的生命實踐);佛學是關於佛教和佛法的學術性研究。我們的態度非常明確:深入研究佛學,切實修證佛法,堅決不信佛教。先生是將《普賢上師言教》視為生命科學的組成部分來講的,因此任何人無需成為佛教徒,亦無需接受傳統的密宗灌頂,只要真誠追求生命覺醒,皆可修學先生講授的《普賢上師言教》。自此標誌著《普賢上師言教》從宗教的窠臼中脫離了出來。
(2)避免使用生澀拗口的佛教術語闡述,而是使用通俗易懂的現代語言講說,不論是修行多年的行者,還是飽讀詩書的學者,還是村夫民婦,都能聽得懂。學統上先生是博採百家的大學者,具有三十多年著述與脫稿講學的深厚底蘊,道統上具有三十多年的禪修體驗(長期以來,先生在禪定中幾乎受過全部的儒佛道各派歷代聖賢的攝受與加持),先生的文字般若無人能出其右,加上先生是漢人,故能夠運用現代語言將高深的大手印、大圓滿如走鋼絲般的細微之處,生動、精確、深入淺出地表述出來。一改此前金剛乘諸高僧大德使用古舊難解的佛教術語來講說佛法的傳統。
(3)按照傳統,《普賢上師言教》的前行只是佛法基礎,並不涉及大手印、大圓滿的內容。但先生不僅將其視作入門基礎,也將其視作終極之法,明確說「這一次講授,既是把它作為最淺的入門知識來講,又是把它作為最深的大手印、大圓滿來講」。故本次不僅系統完整地闡述了業力因果等前行的內涵,還通過這些前行透徹闡述了大手印、大圓滿的內涵和修行次第,如明體呈現的三階段――空、明、現(空是什麼內容、明是什麼內容、現是什麼內容),徹卻之三無(無我、無為、無執)或四無(無見、無修、無行、無果),脫噶四相――明體呈現、明體增長、明體達量、法性盡地。這些內容在過去皆屬於極密範疇,如今先生全盤托出,萬望學人珍之惜之!
(4)根據最近兩百多年的傳統,金剛乘的修行次第是:前行(無論何種根器都必須修)→正行(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大手印或大圓滿或道果法)→結行(迴向、破瓦法)。在生命科學中,先生將此修行架構進行了改革與優化,主要體現為:其一,採用倒果為因法,起步就給學人講授大手印和大圓滿,並指示心性(令明體彰顯),再令學人在心性(明體)基礎上苦讀經論、閉關禪修、省察克治等,以更好地拓展心性(明體)直至圓滿,學人依然可以從事七十二行。
其二,傳統的前行不適合當代人,故先生並不要求學人按照傳統的前行(比如修夠十萬遍曼紮、念夠十萬遍金剛薩埵、修夠十萬遍皈依等)來做,但要求學人務必苦讀聖賢經論(如《心經》《金剛經》《論語》《道德經》《傳習錄》等),並且學透儒學,因為後兩者要比傳統前行的效果好得多。
(5)同樣是指示心性,由於先生無門派之見,是當今世界上唯一一位同時通達儒、佛、道、瑜伽、基督教、伊斯蘭教以及西方哲學等流派的聖賢,故先生給我們指示的心性,內涵著百家聖學以及一切聖賢。這是僅通達某一家聖學的聖人指示的心性,所不可比擬的。
(6)運用「二智」――經驗智慧和般若智慧,將凡與聖、現象與本體、後天與先天等清楚分判開來,並將眾生在現象世界中具有的經驗智慧、般若智慧及二智的犬牙交錯,以及佛陀在現象世界中所具的經驗智慧、般若智慧及二智的犬牙交錯,進行了精闢、透徹的闡述,為學人指明了成長的方向。提出「三性」――生物性、人性、佛性,為學人提供了清晰的判斷是非對錯的準繩。此兩大理論乃生命科學之獨家見解。
(7)普攝三根,不論何種根器皆可修學。本次講授過程中,先生同時兼顧了上根器、中根器、下根器三種根器之人,次第展開闡述,學人依此修學,有根有據,清楚明瞭。
(8)講到哪裡就實現到哪裡。先生是學統與道統並重的大成就者,行住坐臥皆在禪定中,講學更是在禪定中進行。故先生講學之過程,即是將其智慧、境界、證量加持到我們身心的過程,沒有一句是空洞的理論。若是我們能夠在開放、虔誠、接收的狀態下學習,與先生心心相印、生命相通,則先生講到哪裡我們就證悟到哪裡,或者說我們學習本書的過程就是修行的過程――學習一遍即修行了一遍,學習兩遍即修行了兩遍……換言之,先生授課是三傳――補特伽羅口耳傳、持明表示傳、如來密意傳(形傳、心傳、神傳)並用,我們處於哪個層次,就能夠接收到哪個層次的傳授。
(9)這些講授不是專家學者的學術討論,而是從先生心性中流顯出來的帶著溫熱氣息的佛法精髓(竅訣),包含了從凡夫到成佛的一切指導,實乃諸佛之金剛語。他闡釋了我們修行佛法所需要知道的一切,故本書是給那些誠心想要實現生命覺醒者所提供的實修指導,是一個修行了三十多年佛法的過來人的貼心忠告。
(10)先生在大手印、大圓滿基礎上,提出了「他虹」體系,無非是希望更多人獲得覺醒。「他虹」的原理是「一切成就源於師」,雖然這也是傳統的金剛乘所再三強調的,但先生建立的「他虹」體系無疑將它的效果大大地推進了。所謂「他虹」,就是在上師強大的加持力作用下,大幅縮短學人的成就(虹化)時間,以及大幅提升學人成就的比例,從而扭轉「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鳳毛麟角」的局面。此前人類所有的聖賢都沒有解決「他虹」問題,可見此問題有多麼艱難。只要攻克此難題,那麼「他虹」在人類文明史上,絕不亞於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重要性!但現在的「他虹」僅處於初級階段,即使到了成熟的終極階段,「他虹」對學人的身心素質要求也相當高。達到「他虹」的必備前提是:學人需對先生以及歷代聖賢擁有全然的信任和虔誠,師徒雙方需全面而深刻地相應相通;需嚴格而自覺地實現三昧耶戒和各項學規;需對各家聖學爛熟於心;人性已高度成熟並在各個領域獲得了驗證與考核等等。
先生在授課中強調,儒學是最好的前行,故學透儒學是修行好大手印和大圓滿的必備前提和保證。潘麟先生的儒學著作有《〈大學〉廣義》《〈中庸〉心要》《陽明新學》《聖賢的教誨――〈弟子規〉精講》《外王之道――〈孝經〉詮釋》等,強烈建議讀者在學習本書的同時,一同學習這些儒學著作,當然最好是將先生的全部著作爛熟於心。除了著作,我們還錄製有相關的視頻課程。文字與授課,各有千秋,真誠建議讀者能夠參加潘麟先生的相關講學,如此您將會對本次授課之要義有更好的領悟。
本書由東方生命研究院學術編輯中心根據先生授課錄音整理而成。方方、彭志敏、魏登軍、蘇治中、錢春蘭、陶維莉、支葉琳等人負責授課錄音的聽打工作;我與莊雪梅、吳春華、許亞明等人共同完成了本書的整理編校,最後由我負責統稿。房傑、蘇加華負責拍攝並提供本書相關照片。本書整理過程中還得到了很多熱心人士(康樂、楊同可、劉建斌等)的協助,在此也一併致謝!
李小利二〇二四年九月十三日
試閱
第一篇、共同外前行
《普賢上師言教》(佐欽熙日森五明佛學院譯)羅列了第一篇「共同外前行」的六部分綱要,叫「六外前行」:一是暇滿難得,二是壽命無常,三是輪迴過患,四是業力因果,五是解脫功德,六是依止上師。下面詳細解釋這六個前行,或者叫前加行。
幾百年來,無論是我們寧瑪派還是其他的流派,在講前加行的時候,無論講的是共加行還是不共加行,傳統上都是一次講一個加行,然後就讓弟子去實修,之後再講下一個加行,再讓弟子實修……總之是上師講授與弟子實修結合起來進行。所以,對於每一個加行,上師給予開示,把要點講一講,弟子不是聽一聽就可以了,而是至少要用七天,多則一個月甚至更久的時間,專門用來思考和踐行這一個加行。也就是說,過去上師給弟子講六加行,無論是共六加行還是不共六加行,都沒有一次把六加行講完的。
我們這一次是打算一次性把共六加行和不共六加行講完,因此我有責任跟大家說清楚,這不是傳統的講加行的方式。過去上師給弟子講六加行,都是一次講一個,然後就讓弟子去實修。比如說,如果我們講了「暇滿難得」這個加行,按傳統方式,接下來要幹什麼呢?至少給弟子七天時間,多則一個月(還有個別弟子需要更久,一般情況下沒有超過一個月的,但也沒有低於七天的),來修持這一個加行――上師講到哪一個加行弟子就修持哪一個加行。那麼當上師講了「暇滿難得」這一加行後,接下來的七天到一個月的時間裡,身為弟子的你就應該其他事情都不要做,除了吃飯睡覺之外,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不斷地思維、盡你所能地思考、理解、吃透這個問題:「為何暇滿難得?為何人道最適合修行?」現在我講加行的時候,是把大家思考的時間直接跳過去了,但你們不能把這個環節跳過去。也就是說,下面每學一個加行,你們都要花一定的時間把思考環節補上,這一點先跟大家交代清楚。
《普賢上師言教》(佐欽熙日森五明佛學院譯)羅列了第一篇「共同外前行」的六部分綱要,叫「六外前行」:一是暇滿難得,二是壽命無常,三是輪迴過患,四是業力因果,五是解脫功德,六是依止上師。下面詳細解釋這六個前行,或者叫前加行。
幾百年來,無論是我們寧瑪派還是其他的流派,在講前加行的時候,無論講的是共加行還是不共加行,傳統上都是一次講一個加行,然後就讓弟子去實修,之後再講下一個加行,再讓弟子實修……總之是上師講授與弟子實修結合起來進行。所以,對於每一個加行,上師給予開示,把要點講一講,弟子不是聽一聽就可以了,而是至少要用七天,多則一個月甚至更久的時間,專門用來思考和踐行這一個加行。也就是說,過去上師給弟子講六加行,無論是共六加行還是不共六加行,都沒有一次把六加行講完的。
我們這一次是打算一次性把共六加行和不共六加行講完,因此我有責任跟大家說清楚,這不是傳統的講加行的方式。過去上師給弟子講六加行,都是一次講一個,然後就讓弟子去實修。比如說,如果我們講了「暇滿難得」這個加行,按傳統方式,接下來要幹什麼呢?至少給弟子七天時間,多則一個月(還有個別弟子需要更久,一般情況下沒有超過一個月的,但也沒有低於七天的),來修持這一個加行――上師講到哪一個加行弟子就修持哪一個加行。那麼當上師講了「暇滿難得」這一加行後,接下來的七天到一個月的時間裡,身為弟子的你就應該其他事情都不要做,除了吃飯睡覺之外,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不斷地思維、盡你所能地思考、理解、吃透這個問題:「為何暇滿難得?為何人道最適合修行?」現在我講加行的時候,是把大家思考的時間直接跳過去了,但你們不能把這個環節跳過去。也就是說,下面每學一個加行,你們都要花一定的時間把思考環節補上,這一點先跟大家交代清楚。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