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佛教交流史卷:以僧人行跡為中心的中韓佛教文化傳播史論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從朝貢到求法,重現中韓佛教交流的互動關係與宗派演進
以歷代史料為基礎!考證佛教東傳與思想轉化的文化實證
▎溯源千年,追尋佛法東傳之路
本書是一部系統梳理中國與韓國(朝鮮)之間佛教文化交流發展脈絡的歷史專書。作者透過詳實的文獻考證與典籍引述,追溯自東晉時期佛教初傳高句麗的歷程,一路書寫至朝鮮王朝時期臨濟宗在韓國的傳承與演化,時間橫跨千餘年,地域涵蓋中朝雙方,是一部兼具學術深度與歷史廣度的經典力作。
▎以僧人為核心,展現文化交融的生命力
全書以歷代韓國僧人赴中求法、傳承宗派為主軸,詳盡描繪諸如義湘、元曉、圓測、義天、知訥等佛門大德的思想貢獻與文化角色。他們不僅是宗教實踐者,更是中韓文化交流的使者,促成了華嚴、唯識、天台、禪宗等教學與修行法門深入韓國,進而形塑韓國佛教的本土風格與精神特色。
▎時代演變中的宗教互動與在地轉化
書中呈現的不僅是單向的佛教傳播,而是雙向互動、動態發展的文化現象。從高句麗與前秦交流開始,歷經唐代盛世與新羅僧侶學法熱潮,到高麗與宋元之間的密切學術往來,佛教不斷根植於韓國社會,同時吸收、轉化中國佛學精神,與在地宗教觀念、民間信仰相融合,形成多元共構的宗教文化樣貌。
➔結合理論與史實,厚植學術與閱讀價值
本書結構嚴謹、考證細密,廣泛引用中韓兩地史籍如《三國史記》、《三國遺事》、《高僧傳》、《續高僧傳》與《大藏經》等權威資料。內容深入淺出,既可作為佛教史、東亞宗教史、文化交流史等學科的研究參考,也適合對中韓宗教交流感興趣的一般讀者閱讀欣賞。
➔東亞佛教文化圈的歷史縮影
本書透過佛教這一精神文化載體的東傳與再發展,我們得以理解古代東亞地區在思想、藝術、制度與學術等多方面的融合,也讓今日的讀者重新思考文化互通在歷史中的意義與價值。
本書特色:本書詳盡梳理中韓佛教交流的歷史發展,從東晉佛法初傳高句麗起至朝鮮王朝臨濟宗的演進,涵蓋近千年時序,依據歷史文獻與僧人事蹟,系統呈現各朝代佛教思想的流布與互動,兼及儒道文化背景下的宗教融合,突顯韓國僧侶赴中求法、弘傳宗風的角色,是研究中韓佛教互動與東亞文化交流的重要著作。
以歷代史料為基礎!考證佛教東傳與思想轉化的文化實證
▎溯源千年,追尋佛法東傳之路
本書是一部系統梳理中國與韓國(朝鮮)之間佛教文化交流發展脈絡的歷史專書。作者透過詳實的文獻考證與典籍引述,追溯自東晉時期佛教初傳高句麗的歷程,一路書寫至朝鮮王朝時期臨濟宗在韓國的傳承與演化,時間橫跨千餘年,地域涵蓋中朝雙方,是一部兼具學術深度與歷史廣度的經典力作。
▎以僧人為核心,展現文化交融的生命力
全書以歷代韓國僧人赴中求法、傳承宗派為主軸,詳盡描繪諸如義湘、元曉、圓測、義天、知訥等佛門大德的思想貢獻與文化角色。他們不僅是宗教實踐者,更是中韓文化交流的使者,促成了華嚴、唯識、天台、禪宗等教學與修行法門深入韓國,進而形塑韓國佛教的本土風格與精神特色。
▎時代演變中的宗教互動與在地轉化
書中呈現的不僅是單向的佛教傳播,而是雙向互動、動態發展的文化現象。從高句麗與前秦交流開始,歷經唐代盛世與新羅僧侶學法熱潮,到高麗與宋元之間的密切學術往來,佛教不斷根植於韓國社會,同時吸收、轉化中國佛學精神,與在地宗教觀念、民間信仰相融合,形成多元共構的宗教文化樣貌。
➔結合理論與史實,厚植學術與閱讀價值
本書結構嚴謹、考證細密,廣泛引用中韓兩地史籍如《三國史記》、《三國遺事》、《高僧傳》、《續高僧傳》與《大藏經》等權威資料。內容深入淺出,既可作為佛教史、東亞宗教史、文化交流史等學科的研究參考,也適合對中韓宗教交流感興趣的一般讀者閱讀欣賞。
➔東亞佛教文化圈的歷史縮影
本書透過佛教這一精神文化載體的東傳與再發展,我們得以理解古代東亞地區在思想、藝術、制度與學術等多方面的融合,也讓今日的讀者重新思考文化互通在歷史中的意義與價值。
本書特色:本書詳盡梳理中韓佛教交流的歷史發展,從東晉佛法初傳高句麗起至朝鮮王朝臨濟宗的演進,涵蓋近千年時序,依據歷史文獻與僧人事蹟,系統呈現各朝代佛教思想的流布與互動,兼及儒道文化背景下的宗教融合,突顯韓國僧侶赴中求法、弘傳宗風的角色,是研究中韓佛教互動與東亞文化交流的重要著作。
目錄
《中華佛教史》總序
第一章 中韓佛教文化交流概說
第二章 東晉時期佛教傳入海東三國
第三章 南北朝至隋代三國僧人赴華求法
第四章 唐代新羅與佛教的交流
第五章 新羅僧圓測在唐弘揚唯識學
第六章 新羅僧元曉與佛教的交流
第七章 新羅義湘赴唐研習華嚴宗
第八章 唐五代禪宗傳入與新羅禪門發展
第九章 高麗義天入宋求法與教宗振興
第十章 高麗知訥對中國禪宗的繼承與開展
第十一章 元代臨濟禪的傳入與高麗求法僧
第十二章 臨濟宗在朝鮮王朝的發展與傳承
第一章 中韓佛教文化交流概說
第二章 東晉時期佛教傳入海東三國
第三章 南北朝至隋代三國僧人赴華求法
第四章 唐代新羅與佛教的交流
第五章 新羅僧圓測在唐弘揚唯識學
第六章 新羅僧元曉與佛教的交流
第七章 新羅義湘赴唐研習華嚴宗
第八章 唐五代禪宗傳入與新羅禪門發展
第九章 高麗義天入宋求法與教宗振興
第十章 高麗知訥對中國禪宗的繼承與開展
第十一章 元代臨濟禪的傳入與高麗求法僧
第十二章 臨濟宗在朝鮮王朝的發展與傳承
試閱
第一章 中韓佛教文化交流概說
第一節 古朝鮮、箕子朝鮮及漢武帝設郡
中國和韓國(朝鮮)地理上唇齒相依,歷史上關係密切,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自古以來就十分頻繁和深入。這種交流是雙向、互動的,中國文化固然對韓國(朝鮮)的文化產生過久遠而深刻的影響,但與此同時,中華民族受韓國(朝鮮)文化的影響也頗多。並且,中國文化傳入韓國(朝鮮)之後,就不再是簡單的延續,它必然會和半島的社會情況及文化傳統相互結合,多少改變原來的面貌,變成韓(朝鮮)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如同印度佛教傳入中國而變成中國佛教一樣。
中韓兩國佛教的交流,是在中韓兩國文化交流的歷史背景下展開的,因此,本章先對兩國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對以儒釋道為主的傳統思想文化的交流,進行概略性的論述。
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表明,朝鮮半島(韓半島)在距今四十萬年乃至六十萬年前,就已經有人類生存,他們和其他許多古老民族的先民一樣,也經歷了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等漫長的發展和進步過程。
韓(朝鮮)民族有著不同於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歷史,傳統習俗等方面也與中華民族有所不同,有自己的文化特質。關於朝鮮民族(韓民族)的起源,在十三世紀高麗時代的一然禪師所著《三國遺事.古朝鮮》中,就記述有檀君開國的神話。《三國遺事》引《魏書》說:「乃往二千載,有檀君王儉,立都阿斯達,開國號朝鮮。」
據說這位古朝鮮的開國者檀君,是天帝桓因的庶子桓雄的兒子。桓雄「數意天下,貪求人世。」桓因便讓他帶著三個天符印,率領三千天兵天將,降到太伯山頂的神檀樹下,「凡主人間三百六十餘事,在世理化。」當時有一熊一虎,同穴而居,再三祈請天神桓雄把牠們變成人。於是桓雄給了牠們一把靈艾和二十個大蒜,對牠們說:「爾輩食之,不見日光百日,便得人形。」牠們遵囑吃完了靈艾和蒜,開始過起不見天日的生活。但老虎忍耐不了潮溼陰暗的環境,不幾天就跑出洞見了陽光,所以未能如願變人。熊則謹守著桓雄規定的條件,堅持不見陽光,到第二十一天,提前變成了熊女。這熊女與桓雄結合,生下一子,就是檀君王儉,也就是古朝鮮的開國之君。
這個神話傳說表現出了韓民族祖先的敬天思想和圖騰崇拜。熊女之說可能出自北方民族的圖騰。北方民族的圖騰動物有熊、狼、虎、鷲、鴉等等,其中以熊的崇拜最為普遍。
據說,當中國的堯即帝位的第五十年,檀君王儉在朝鮮稱王,定都平壤,後又移都於白嶽山阿斯達,御國一千五百年。後來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檀君乃移於藏唐京。後還隱於阿斯達為山神,壽一千九百八歲。」
檀君神話,無其他史料可考,而箕子封於朝鮮的傳說,則見於中國的史書。《史記》說,箕子是殷商末朝紂王的叔父。紂王無道,殺戮忠臣,箕子諫而不聽,「乃佯狂為奴,紂又囚之。」不久,周武王起來「革命」,伐紂成功,「釋箕子之囚」又請箕子作〈洪範〉九疇,以明彝論攸敘,「於是武王乃封箕子於朝鮮」。這是有關古朝鮮的最重要的傳說之一。
第一節 古朝鮮、箕子朝鮮及漢武帝設郡
中國和韓國(朝鮮)地理上唇齒相依,歷史上關係密切,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自古以來就十分頻繁和深入。這種交流是雙向、互動的,中國文化固然對韓國(朝鮮)的文化產生過久遠而深刻的影響,但與此同時,中華民族受韓國(朝鮮)文化的影響也頗多。並且,中國文化傳入韓國(朝鮮)之後,就不再是簡單的延續,它必然會和半島的社會情況及文化傳統相互結合,多少改變原來的面貌,變成韓(朝鮮)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如同印度佛教傳入中國而變成中國佛教一樣。
中韓兩國佛教的交流,是在中韓兩國文化交流的歷史背景下展開的,因此,本章先對兩國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對以儒釋道為主的傳統思想文化的交流,進行概略性的論述。
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表明,朝鮮半島(韓半島)在距今四十萬年乃至六十萬年前,就已經有人類生存,他們和其他許多古老民族的先民一樣,也經歷了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等漫長的發展和進步過程。
韓(朝鮮)民族有著不同於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歷史,傳統習俗等方面也與中華民族有所不同,有自己的文化特質。關於朝鮮民族(韓民族)的起源,在十三世紀高麗時代的一然禪師所著《三國遺事.古朝鮮》中,就記述有檀君開國的神話。《三國遺事》引《魏書》說:「乃往二千載,有檀君王儉,立都阿斯達,開國號朝鮮。」
據說這位古朝鮮的開國者檀君,是天帝桓因的庶子桓雄的兒子。桓雄「數意天下,貪求人世。」桓因便讓他帶著三個天符印,率領三千天兵天將,降到太伯山頂的神檀樹下,「凡主人間三百六十餘事,在世理化。」當時有一熊一虎,同穴而居,再三祈請天神桓雄把牠們變成人。於是桓雄給了牠們一把靈艾和二十個大蒜,對牠們說:「爾輩食之,不見日光百日,便得人形。」牠們遵囑吃完了靈艾和蒜,開始過起不見天日的生活。但老虎忍耐不了潮溼陰暗的環境,不幾天就跑出洞見了陽光,所以未能如願變人。熊則謹守著桓雄規定的條件,堅持不見陽光,到第二十一天,提前變成了熊女。這熊女與桓雄結合,生下一子,就是檀君王儉,也就是古朝鮮的開國之君。
這個神話傳說表現出了韓民族祖先的敬天思想和圖騰崇拜。熊女之說可能出自北方民族的圖騰。北方民族的圖騰動物有熊、狼、虎、鷲、鴉等等,其中以熊的崇拜最為普遍。
據說,當中國的堯即帝位的第五十年,檀君王儉在朝鮮稱王,定都平壤,後又移都於白嶽山阿斯達,御國一千五百年。後來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檀君乃移於藏唐京。後還隱於阿斯達為山神,壽一千九百八歲。」
檀君神話,無其他史料可考,而箕子封於朝鮮的傳說,則見於中國的史書。《史記》說,箕子是殷商末朝紂王的叔父。紂王無道,殺戮忠臣,箕子諫而不聽,「乃佯狂為奴,紂又囚之。」不久,周武王起來「革命」,伐紂成功,「釋箕子之囚」又請箕子作〈洪範〉九疇,以明彝論攸敘,「於是武王乃封箕子於朝鮮」。這是有關古朝鮮的最重要的傳說之一。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