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東傳日本史卷:從聖德太子到黃檗宗的佛教東傳與文化影響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嚴謹研究+生動敘事,適合學界與大眾閱讀】
隋唐至明清,見證中日佛教的傳播與交流
以史料為基礎,重現宗派興衰與文化互動的真實面貌
▎從古代日本看佛教的初步足跡
本書以嚴謹的編年方式,從日本古代社會背景切入,追溯佛教自隋唐至明清傳入日本的歷程。作者將政治局勢、社會文化與宗派發展結合,清楚呈現各時期佛教傳入的時間、路徑與重要人物,並探討其背後的外交與文化交流。
▎史籍中的東傳故事
全書廣泛引用中國與日本史籍、碑銘、文集等一手資料,並輔以歷史事件細節與人物事蹟,使敘述既具史實嚴謹性,又不失可讀性。書中詳述聖德太子倡導「興隆三寶」、奈良六宗的興起、天台與密宗的傳入、宋元時期淨土宗與禪宗的東漸,以及明清時代黃檗宗在日本的創立,讓讀者逐步見證佛教如何融入日本社會。
▎宗派東渡與文化交會
書中不僅記述宗派的傳入,亦探討佛教如何與日本既有文化互動。作者比較中日兩地在宗教制度、信仰方式、寺院運作等方面的差異,說明佛教在日本落地後的適應與變化,並指出部分思想反過來影響中國佛教。
▎佛教東傳對東亞文明的影響
佛教東傳的歷史不再只是宗教的擴散,而是一場深度影響東亞文明的文化交流。從經典翻譯、寺院制度到藝術建築與哲學思想,中日佛教交流推動了雙方社會的變革與文化的互鑑。本書讓讀者理解佛教如何成為中日兩國精神世界與文化傳統的重要紐帶,並延續至今日的文化連結。
➔學術嚴謹與知識普及的統合
雖以學術研究為基礎,本書在行文上兼顧普及性,避免過度艱澀的術語,並透過故事化敘述與情境化描寫,讓非專業讀者亦能輕鬆理解。書中層層遞進的結構與明確的時代劃分,方便讀者快速定位所關注的歷史時段,同時保留對史實詳細而深入的剖析,既適合學術研究,也適合文化愛好者閱讀。
本書特色:本書依時代脈絡,梳理佛教自隋唐至明清東傳日本的歷程,結合社會背景、政治文化與宗派發展,呈現中日佛教交流全貌。作者引用史料,詳述聖德太子「興隆三寶」、奈良六宗、天台密宗傳入、宋元淨土與禪宗交流及黃檗宗創立,兼具嚴謹與通俗,引領讀者理解佛教如何跨越國界影響東亞文化。
隋唐至明清,見證中日佛教的傳播與交流
以史料為基礎,重現宗派興衰與文化互動的真實面貌
▎從古代日本看佛教的初步足跡
本書以嚴謹的編年方式,從日本古代社會背景切入,追溯佛教自隋唐至明清傳入日本的歷程。作者將政治局勢、社會文化與宗派發展結合,清楚呈現各時期佛教傳入的時間、路徑與重要人物,並探討其背後的外交與文化交流。
▎史籍中的東傳故事
全書廣泛引用中國與日本史籍、碑銘、文集等一手資料,並輔以歷史事件細節與人物事蹟,使敘述既具史實嚴謹性,又不失可讀性。書中詳述聖德太子倡導「興隆三寶」、奈良六宗的興起、天台與密宗的傳入、宋元時期淨土宗與禪宗的東漸,以及明清時代黃檗宗在日本的創立,讓讀者逐步見證佛教如何融入日本社會。
▎宗派東渡與文化交會
書中不僅記述宗派的傳入,亦探討佛教如何與日本既有文化互動。作者比較中日兩地在宗教制度、信仰方式、寺院運作等方面的差異,說明佛教在日本落地後的適應與變化,並指出部分思想反過來影響中國佛教。
▎佛教東傳對東亞文明的影響
佛教東傳的歷史不再只是宗教的擴散,而是一場深度影響東亞文明的文化交流。從經典翻譯、寺院制度到藝術建築與哲學思想,中日佛教交流推動了雙方社會的變革與文化的互鑑。本書讓讀者理解佛教如何成為中日兩國精神世界與文化傳統的重要紐帶,並延續至今日的文化連結。
➔學術嚴謹與知識普及的統合
雖以學術研究為基礎,本書在行文上兼顧普及性,避免過度艱澀的術語,並透過故事化敘述與情境化描寫,讓非專業讀者亦能輕鬆理解。書中層層遞進的結構與明確的時代劃分,方便讀者快速定位所關注的歷史時段,同時保留對史實詳細而深入的剖析,既適合學術研究,也適合文化愛好者閱讀。
本書特色:本書依時代脈絡,梳理佛教自隋唐至明清東傳日本的歷程,結合社會背景、政治文化與宗派發展,呈現中日佛教交流全貌。作者引用史料,詳述聖德太子「興隆三寶」、奈良六宗、天台密宗傳入、宋元淨土與禪宗交流及黃檗宗創立,兼具嚴謹與通俗,引領讀者理解佛教如何跨越國界影響東亞文化。
目錄
《中華佛教史》總序
自序
第一章 日本古代社會背景與佛教初入之路
第二章 隋代佛教交流與聖德太子的興隆三寶
第三章 唐代佛教東漸與奈良六宗的興起(上)
第四章 天台與密宗的傳入及入唐求法僧(下)
第五章 宋元佛教交流與淨土、禪宗東傳
第六章 明清佛教交流與日本黃檗宗的創立
參考文獻
《中華佛教史》後記
自序
第一章 日本古代社會背景與佛教初入之路
第二章 隋代佛教交流與聖德太子的興隆三寶
第三章 唐代佛教東漸與奈良六宗的興起(上)
第四章 天台與密宗的傳入及入唐求法僧(下)
第五章 宋元佛教交流與淨土、禪宗東傳
第六章 明清佛教交流與日本黃檗宗的創立
參考文獻
《中華佛教史》後記
試閱
第一章 日本古代的社會和佛教傳入日本
日本是與中國隔海相望的鄰國,古代社會文明雖然起步較晚,然而由於受到以中國為代表的大陸先進文化的影響,發展速度很快。在漫長的中日兩國彼此交往和文化交流過程中,佛教曾發揮過重要的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在西元6世紀中葉前後開始傳入日本的佛教,曾長期對日本社會政治和文化發揮重大作用,成為日本古代最有影響力的宗教。同時,中國的儒家學說對於日本的政治、文化教育、宗教和日本民族道德倫理的形成與發展也產生多方面的影響。
為論述方便,筆者首先根據中國史書和中日兩國學者的研究成果對佛教傳入以前的日本社會和宗教文化情況作概要介紹,然後介紹佛教如何傳入日本。
第一節 佛教傳入前的日本社會及其宗教文化
一、日本自然環境和早期歷史概況
日本是個島國,由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四個大島和近四千個小島組成。西隔東海、黃海、朝鮮海峽,與中國、韓國、俄羅斯為鄰,東臨浩瀚的太平洋。早在幾萬年以前,日本原與亞洲大陸連接在一起,大約在一萬多年以前,由於地質和自然氣候的巨變,才逐漸形成與大陸隔離的日本列島。
日本國擁有很長的海岸線,港灣很多。境內多山,山地約占國土面積的百分之八十,大小火山數量達二百多座,最高山峰是海拔3,776公尺的圓錐形活火山富士山。河谷交錯,河流湍急,水量充沛。日本的氣候屬溫和溼潤的海洋季風性氣候,除本州北部和北海道冬季比較寒冷外,其他大部分地區四季常青。耕地較少,但宜於種植水稻等農作物,森林和漁業資源豐富。
早在兩萬多年以前,當日本土地尚未完全從亞洲大陸分離的時候,日本人的祖先已開始在這裡棲息生活。從西元前1萬年至西元前2世紀前後,人們主要靠採集、狩獵和捕魚為生。因為所使用的陶器帶有繩紋,史學界稱這個歷史時期為繩紋時期。
在日本的歷史發展中,受到來自隔海相望的大陸國家中國、朝鮮的影響很大。隨著日本與大陸國家交往的逐漸頻繁,大陸的水稻種植技術傳入日本,大約在西元1世紀又從大陸傳入青銅器、鐵器,並在此後日本民眾學會製造和使用金屬工具。日本史學界把從西元前3世紀至西元3世紀的歷史時期稱為彌生時期(因反映這個時代文化特徵的陶器在東京彌生町發現,故以「彌生」命名)。在這個時期,日本開始進入階級社會。
據中國史書記載,西元一、二世紀以後日本出現一些部落和部落聯盟國家。東漢班固(西元32~92年)《漢書.地理志》說:「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云。」所謂「樂浪海」即指日本的瀕臨日本海及東海一帶;「倭」指日本。據此,漢時日本有百餘國,並且有的已經與中國建立連繫。東漢建武中元二年(西元57年),倭奴國遣使自稱大夫奉獻,光武帝賜以印綬。此印西元1784年在九州福岡縣志賀島被發現,上書「漢委奴國王」。三國時約有三十餘國與魏朝之間有使節往來,如西晉陳壽(西元233~297年)《三國志.魏書.倭人傳》所載:「舊百餘國,漢時有朝見者,今使譯所通三十國。」大約在進入二、三世紀以後,相繼在日本九州北部興起邪馬台國,在本州西南部(以今奈良為中心)興起古大和國。
考古證明,三、四世紀在以畿內的奈良、大阪一帶為中心的全國各地,陸續建造了以前方後圓為特徵的高大古墳,埋葬著各地國王、部族首領的遺體和大量豐富奢侈的陪葬品。以此為指標,日本進入了古墳時期。在各個小國中,大和國最為強盛,透過對外兼併擴張,大約在西元4~7世紀逐漸統一了日本。
日本是與中國隔海相望的鄰國,古代社會文明雖然起步較晚,然而由於受到以中國為代表的大陸先進文化的影響,發展速度很快。在漫長的中日兩國彼此交往和文化交流過程中,佛教曾發揮過重要的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在西元6世紀中葉前後開始傳入日本的佛教,曾長期對日本社會政治和文化發揮重大作用,成為日本古代最有影響力的宗教。同時,中國的儒家學說對於日本的政治、文化教育、宗教和日本民族道德倫理的形成與發展也產生多方面的影響。
為論述方便,筆者首先根據中國史書和中日兩國學者的研究成果對佛教傳入以前的日本社會和宗教文化情況作概要介紹,然後介紹佛教如何傳入日本。
第一節 佛教傳入前的日本社會及其宗教文化
一、日本自然環境和早期歷史概況
日本是個島國,由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四個大島和近四千個小島組成。西隔東海、黃海、朝鮮海峽,與中國、韓國、俄羅斯為鄰,東臨浩瀚的太平洋。早在幾萬年以前,日本原與亞洲大陸連接在一起,大約在一萬多年以前,由於地質和自然氣候的巨變,才逐漸形成與大陸隔離的日本列島。
日本國擁有很長的海岸線,港灣很多。境內多山,山地約占國土面積的百分之八十,大小火山數量達二百多座,最高山峰是海拔3,776公尺的圓錐形活火山富士山。河谷交錯,河流湍急,水量充沛。日本的氣候屬溫和溼潤的海洋季風性氣候,除本州北部和北海道冬季比較寒冷外,其他大部分地區四季常青。耕地較少,但宜於種植水稻等農作物,森林和漁業資源豐富。
早在兩萬多年以前,當日本土地尚未完全從亞洲大陸分離的時候,日本人的祖先已開始在這裡棲息生活。從西元前1萬年至西元前2世紀前後,人們主要靠採集、狩獵和捕魚為生。因為所使用的陶器帶有繩紋,史學界稱這個歷史時期為繩紋時期。
在日本的歷史發展中,受到來自隔海相望的大陸國家中國、朝鮮的影響很大。隨著日本與大陸國家交往的逐漸頻繁,大陸的水稻種植技術傳入日本,大約在西元1世紀又從大陸傳入青銅器、鐵器,並在此後日本民眾學會製造和使用金屬工具。日本史學界把從西元前3世紀至西元3世紀的歷史時期稱為彌生時期(因反映這個時代文化特徵的陶器在東京彌生町發現,故以「彌生」命名)。在這個時期,日本開始進入階級社會。
據中國史書記載,西元一、二世紀以後日本出現一些部落和部落聯盟國家。東漢班固(西元32~92年)《漢書.地理志》說:「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云。」所謂「樂浪海」即指日本的瀕臨日本海及東海一帶;「倭」指日本。據此,漢時日本有百餘國,並且有的已經與中國建立連繫。東漢建武中元二年(西元57年),倭奴國遣使自稱大夫奉獻,光武帝賜以印綬。此印西元1784年在九州福岡縣志賀島被發現,上書「漢委奴國王」。三國時約有三十餘國與魏朝之間有使節往來,如西晉陳壽(西元233~297年)《三國志.魏書.倭人傳》所載:「舊百餘國,漢時有朝見者,今使譯所通三十國。」大約在進入二、三世紀以後,相繼在日本九州北部興起邪馬台國,在本州西南部(以今奈良為中心)興起古大和國。
考古證明,三、四世紀在以畿內的奈良、大阪一帶為中心的全國各地,陸續建造了以前方後圓為特徵的高大古墳,埋葬著各地國王、部族首領的遺體和大量豐富奢侈的陪葬品。以此為指標,日本進入了古墳時期。在各個小國中,大和國最為強盛,透過對外兼併擴張,大約在西元4~7世紀逐漸統一了日本。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