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二 傳播佛與藝術的引領人/蕭瓊瑞
第一章 跨海溯源楊氏家族
第二章 佛法,父親的藝術生命
第三章 披剃法源講寺,邁入第二人生
第四章 天台宗在臺灣的法脈傳承
第五章 契合印順導師思想,圖說法義
第六章 走出傳統,佛寺管理觀念現代化
第七章 藝術與佛心永不退轉
第八章 八方說法,度己度人
第九章 佛法不拘形式,藉社會文化順水推舟─
第十章 以寺院建築弘揚佛法
寬謙法師從無畏到無悔的人生歲月!
兩個人生,在家與出家;兩個世界,佛教與藝術,
於她,沒有邊界,而是相契相容。
她是臺灣雕塑大師楊英風的三女兒,也是放下一切堅持出家的比丘尼。
從在家到出家,她掘地深耕,將藝術的因子與佛教結合!
她更打破教派隔離,以傳道為修行,試圖改變傳統,讓佛教寺院的經營與管理現代化!
本書將讓你洞悉寬謙法師推廣佛教藝術上的篳路藍縷,更從她的人生中看見不一樣的宗教面貌!
◆楊家的家族史
本書由寬謙法師口述這段「不可思議的因緣」,從宜蘭楊家說起,佛法思想是著名雕塑家楊英風的作品的活水源頭。1955年,在寬謙法師出生之前,就曾塑「阿彌佛陀」立像,其後,陸續完成以佛教主題之作品,楊家女兒楊漢珩似乎就此與佛結下深厚的緣分,而在家父親的作品亦影響出家後的寬謙法師。
◆寬謙法師的轉化成長史
1986年楊漢珩在與父親相熟的法源講寺出家,法號寬謙,出家的日子並非淡薄出世,必須操持許多雜務,出家隔年覺心法師辭世,法師身陷複雜的官司與錢財糾紛,甚至被黑道圍住叫囂威脅,法師說「我就像還沒轉大人的少年,立即得扛起所有沉重的家業。」
頓失依靠後以講經為願,開始充滿力量與法喜,開始推動弘法,創立了「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與「法源寺別苑」等機構,致力於出版佛教藝術的專業書籍,舉辦各種法源相傳及佛教永續發展的弘法活動。並漸漸悟得如何使傳統佛教要走到現代,如何解決思想理念的衝突,以及與現實環境上的磨合,可以說是一本「精彩刺激」的傳記。
◆臺灣佛教與藝術結合的發展史
本以為佛教藝術的興趣是來自父親的寬謙法師,入佛門後慢慢釐清,原來法源講寺的法脈與佛教藝術,甚至與修行都密不可分,於是義無反顧,全心擔負起推展「佛教藝術」的使命,立足於佛法思想修行的深邃基礎上,以佛教藝術發揮佛教文化的教育功能,並以此行菩薩道利益眾生。
因此法源講寺的道風是以講經說法、深入經藏為主,佛教藝術的推動為輔,相輔相成地傳承起佛教文化的社會教育使命。書中記載著法師在佛教藝術學習與推動的心路歷程,也可說是臺灣佛教與藝術結合的發展史。
此外,法師運用自身佛教建築的專業長才,承擔福嚴佛學院、慧日講堂等的建築工程,與佛教建築結下因緣,為佛教建築史上揮灑出燦爛的一筆!
◆歡迎眾人進入佛教藝術世界的邀請
寬謙法師的出家不久,就土地糾紛纏身,但三十年後看,有許多菩薩們相助,冥冥中修成正果,此次覺風學院的佛殿落成,為這段因緣畫下驚嘆號,並以此書邀請眾人進入佛教藝術的世界中。
北投覺風學院邀請安藤忠雄設計之大殿佛堂兼講堂與禪堂兼美術館兩棟主建築,未來此區將成為臺灣地區佛教藝術文化與佛法專題領域的重鎮。以北投當地白磚砌成莊嚴的仿古印度佛殿,是多年來因緣際會,是眾志成城的具體表現,更是寬謙法師與父親楊英風一脈相承的願。
誠摯推薦
淨耀法師|中國佛教會理事長
宏印法師|蘭潭海印精舍
林保堯|臺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趙聲良院長|敦煌研究院院長
李乾朗|傳統建築古蹟維護與保存研究學者
蕭瓊瑞|《楊英風全集》總主編、臺灣美術史研究者
林曼麗|藝術教育學者
施振榮|宏碁集團創辦人兼榮譽董事長
邱再興|財團法人邱再興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張洹|當代藝術家
胡軍軍(常觀)畫家|涅槃畫家
寬謙法師的弘法足跡遍佈全台,還跨足於海外的中國、香港、新加坡、印尼、日本、美國、加拿大、紐西蘭、澳洲、德國、瑞士等地。近二十年的電視弘法,出版了約四十套DVD、建立全球網站電視台、發行播經機等,都成為無遠弗屆的弘法利器。
—蘭潭海印精舍 宏印法師
寬謙法師出家三十年餘,講經、宣教、弘法、教育,甚而佛學研究等相關論註、著書,綿綿冊冊,加之,心志勵行,教團內外,久遠知之。之外,誠如明復法師所言:「佛教是最依仗藝術的宗教。」 這一重要中流砥柱的——佛教藝術板塊運動——啟動者、澱積者,著實言,寬謙法師當之無愧。
—臺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林保堯
「覺風」的「覺」是「覺心」師父、「風」是「英風」生父,作為佛陀最忠實、努力的弟子,也是人間佛教思想的師父及生身父親最疼愛的女兒。
佛緣與親情並不衝突,藝術與宗教實為一體;寬謙法師乃大步行走在藝術與宗教的大道上,持續引領眾生。
—《楊英風全集》總主編、台灣美術史研究者 蕭瓊瑞
推薦序1
佛教藝術澱積者
一九八○年代是臺灣各類社會運動的蓬勃興盛期,亦是佛教各家教團運動的胎動啟蒙期,有志的教團透過組織的擴大,逐步走入社會福祉、醫療、教育、文化、宣教,甚而其後的報類、新聞、電台、影視、電視媒體的各類版圖事業。然而,獨不見佛教文化千年傳承的重要中流砥柱——佛教藝術的版塊運動。
確實的,因於一九八○年代的經濟起飛,造就了國內過往從未見的文藝復興運動開啟,君不見「雲門舞集」當年唐山過臺灣《渡海》巡演盛況嗎?時下觸動多少年少、年青、年老的人們摩肩蹉踵前往觀賞的一幕一幕人山人海嗎?
想不到,戰後三十餘年來,竟於國內首見國立歷史博物館於一九八三年二月十三日開啟三個月展期的「南北朝隋唐石雕藝術展」,更甚的,該館翌年(一九八四)亦開啟展出海外收藏家陳哲敬藏品「中國古佛雕特展」,展期長達四年;接著,國立故宮博物院於一九八七年十月開啟日本新田集藏珍品的「金銅佛造像特展」,展期長達一年。於此,終打開國人美的新視界,頃知人類綿延數千年藝術文明的長河中,綻放著我們尚未熟知的「佛教藝術」臻品,有著獨特的生命魅力與其美學價值。然而,誰又承繼且下田粒粒耕耘!
之後,展期結束一年餘,人們仍沉湎於千年造像之美的心境中,不知往何處欲尋再探之際時,寬謙法師以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於一九八九年十月推出民間首部《中國古佛雕—哲敬堂珍藏選輯》的煌煌大型圖錄,震驚了藝文界,卻滿足了有心者念念的心中欲求,真不易也!當世人疑惑此部大圖錄時,始知寬謙是楊英風世家出身者,就了然釋疑。這是「知佛更知藝者」,始能為之,如願行之。
佛教藝術之鑰,厥在代代人才,代代學子接棒,以不自量的微小之身,竟於三十年前的當下,即一九九○年二月八日至十一日首創全國的「大專佛教藝術研習營」。此務實培養後勁的實踐力行意志,著實感動內外有心人士,旋而地連續舉辦七屆,至一九九六年暫停。之後,致力於佛教美術經典專書等的出版與專講,以及三次專題性國際學術研討會;累積十年經驗後,於二○○七年與國科會、中研院史語所再開更大視野的「亞洲佛教藝術研習營」,舉辦持續至今,至二○一九年已達二十二屆盛會,惜因今年(二○二○)疫情之因停辦,然明年矢志續辦。此之於後勁學子的長期之功,實無人比擬。
佛教之最在於智慧與修行,佛教藝術之功在於實踐與力行,此甚少有人俱之,至今所知,僅為寬謙法師深具備有。因識讀建築專業背景,再加師承家父楊英風特有的建築、景觀等殊緣背景與實作知識,寫下一件件相關作品。
誠如行政院文化獎李乾朗教授之言:「大家尊敬的寬謙法師,出家以來不斷地關懷佛寺作品,曾經親自參與新竹佛嚴學院與台北慧日講堂,花蓮聖覺院等佛教建築的設計與規劃。就讀於國立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的論文,即是《傳統與現代的對話:臺灣戰後新竹地區佛寺建築風格之初探》,先從熟悉的新竹寺院做起,逐漸擴及全台,並主辦過一九九八年與二○○六年兩屆的『佛教建築學術研討會』,集合佛教界、建築界及業界專家們,共同討論佛寺建築議題。不但如此,還主辦多次國內外佛教建築藝術之旅,加上十多年來世界各國弘法經驗,因此對臺灣及海內外的佛寺建築有獨到的賞析與評論。」
佛寺建築如此實踐製作,佛教藝術的雙腳力行踏查,亦不需言,更勝於此,只要翻讀《覺風三十(2):佛教藝術課程與巡禮》一書,滿滿三十年的行腳記實,確是出家僧人與眾生們罕見的一起行腳共修典範,誠如寬謙法師所言:「基金會能夠延續推廣佛教藝術的特色,配合巡禮之旅,加深世人對佛教藝術的認識,使佛教藝術不僅侷限在學佛之人,更可以成為臺灣社會的文化底蘊。」由此,即知法師孜孜不倦著力的「藝理共榮.千古一會」初衷,與眾生們共修「佛與藝」的不出世大行大願之境。
寬謙法師出家三十年餘,講經、宣教、弘法、教育,甚而佛學研究等相關論註、著書,綿綿冊冊,加之,心志勵行,教團內外,久遠知之。之外,誠如明復法師所言:「佛教是最依杖藝術的宗教。」這一重要中流砥柱的——佛教藝術板塊運動——啟動者、澱積者,著實言,寬謙法師當之無愧。於今,敬而述之。
林保堯(臺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寫於二○二○年九月二十日
推薦序2
傳播佛與藝術的引領人
作為知名藝術家的女兒,楊漢珩大學選擇進入建築系,以承繼父親楊英風的志業;父親楊英風是日治時期少數考入東京美術學校建築科的台灣人。
這段期間,楊英風受邀為新竹法源講寺創作許多藝術裝置,漢珩都以建築的專業多所參與,包括以磨石子的手法進行完成的大幅地面圖像〈法界須彌圖〉等。一九八三年年底,即將過年,祖母過世,家中正處於氛圍低迷的時刻,漢珩向父親提出出家的意願。父親在佛緣與親情間,無法勸阻女兒和佛的因緣,只是淡淡地說:「妳出了家,這個年我們怎麼過?」
漢珩於是在家陪伴父親過年。過完年,正式在法源講寺落髮出家,皈依覺心和尚,法號寬謙,在寺中眾弟子間排名第八,人稱「八師父」。
楊英風也在這年(一九八四)創作完成〈分合隨緣〉,在宇宙的大銀河中,眾星來去自如,分合隨緣,來紀念這段人間情緣。
四十年的日子過去,寬謙法師也經歷了諸多人間情緣的考驗,拜別法源講寺,另創永修精舍及北投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園區,更行雲海外,宏揚佛法。
佛是眾生,一念悟時。
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
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六祖壇經》)
這段期間,她承繼父志,在父親藝術創作的基礎下,結合佛法及藝術,完成三十卷《楊英風全集》的艱鉅工程,將父親一生的心血,凝成永恆的文化資產;並透過眾善知識的協力,分送海內外教育機構,成為下一代持續前進的根基。
原來藝術和佛法、佛緣和親情……,人間一切善念,並不衝突,「佛」字更替為「藝術」,理念仍然貫通:
藝術是眾生,一念悟時;
眾生是藝術,故知萬法盡在自心;
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
西方中古時代即將結束的時刻,基督教內部也曾產生「藝術」與「宗教」之間是否衝突的辯論;最後主張容納「藝術」的一派獲得勝利,並下開之後文藝復興的歷史新局。他們的主要理論基礎即在:「人是軟弱的,人要透過藝術,理解並接近上帝的偉大。」
寬謙法師在宗教修持的大道上,結合「藝術」與「佛法」,成為台灣佛教藝術最具代表性的奠基者。在《楊英風全集》之外,更創辦「覺風佛教藝術基金會」,多年來推動國際佛教藝術學術研討會、出版專書,並辦理佛教藝術參觀之旅,帶領眾人透過藝術,進入佛陀的世界;更邀請日本知名建築師安藤忠雄設計,計劃在北投興建一座具有原始佛教建築特色的佛寺。
「覺風」的「覺」是「覺心」、「風」是「英風」,作為佛陀最忠實、努力的弟子,仍是人間思想的教父、生身父親最疼愛的女兒。
佛緣與親情並不衝突,藝術與宗教實為一體;寬謙法師乃大步行走在藝術與宗教的大道上,持續引領眾生。
蕭瓊瑞(《楊英風全集》總主編、台灣美術史研究者)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