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淨歸元:高僧學思與行誼之研究
Chan and Pureland altogether to the origin: A study on the thoughts and conducts of eminent monastic
內容簡介
禪與淨土是漢傳佛教兩大修行主脈,看似殊途,卻隨時代演進而逐漸融合。
透過文本與歷史脈絡的並陳,不僅能釐清禪宗與淨土思想如何相融互攝,也展現高僧在面對時代挑戰時的實踐智慧,進而揭示禪淨思想在佛教史上的重要價值,指引漢傳佛教實修之道。
本書以上、下兩篇構成,上篇為「聖嚴法師禪淨思想研究」,下篇為「高僧行誼探索」。
上篇以聖嚴法師的禪淨思想為核心,從人間淨土理念的發展、念佛觀與禪觀的融攝,到「數數念佛」與「參究念佛」的實踐脈絡,並延伸至其對《楞嚴經》耳根圓通與「無情說法」之詮釋,呈現聖嚴法師如何以教育與實踐承先啟後,回應時代需求。
下篇則深入探索高僧古德的學思行誼,包括慈雲遵式的修持與弘化、中日佛教交流的史實、明末密雲禪師的宗風、湛然圓澄一系的「茶話」禪風,及茶禪文化的教學實踐,藉以觀察佛教在思想、修行與文化層面的多元開展。
透過文本與歷史脈絡的並陳,不僅能釐清禪宗與淨土思想如何相融互攝,也展現高僧在面對時代挑戰時的實踐智慧,進而揭示禪淨思想在佛教史上的重要價值,指引漢傳佛教實修之道。
本書以上、下兩篇構成,上篇為「聖嚴法師禪淨思想研究」,下篇為「高僧行誼探索」。
上篇以聖嚴法師的禪淨思想為核心,從人間淨土理念的發展、念佛觀與禪觀的融攝,到「數數念佛」與「參究念佛」的實踐脈絡,並延伸至其對《楞嚴經》耳根圓通與「無情說法」之詮釋,呈現聖嚴法師如何以教育與實踐承先啟後,回應時代需求。
下篇則深入探索高僧古德的學思行誼,包括慈雲遵式的修持與弘化、中日佛教交流的史實、明末密雲禪師的宗風、湛然圓澄一系的「茶話」禪風,及茶禪文化的教學實踐,藉以觀察佛教在思想、修行與文化層面的多元開展。
目錄
漢傳佛教論叢序
自序
導讀
【上篇】聖嚴法師禪淨思想研究
第一章 聖嚴法師淨土思想之研究──以人間淨土為中心
一、以四種角度釐清淨土之時期
二、以心法淨化人間之醞釀時期
三、以心靈環保建立觀念之時期
四、以心的教育實踐理念之時期
五、結語
第二章 再探聖嚴法師的淨土思想──有無二相的念佛觀
一、有相與無相的詮釋
二、有相與無相的著重點
三、念佛即是禪觀的念佛思想
四、結語
第三章 數數念佛禪法之研究──以聖嚴法師的教學為主
一、何謂「數數念佛」?
二、「數數念佛」即是禪法?
三、「數數念佛」與「十念記數」、「晨朝十念」之比較
四、「話頭禪」、「默照禪」中的「數數念佛」
五、結語
第四章 聖嚴法師的念佛禪法──參究念佛的演變
一、聖嚴的念佛禪七
二、參究念佛的歷史起源
三、參究念佛的種類與特色
四、諸師論爭參究念佛
五、結語
第五章 試論《楞嚴經》耳根圓通法門──以聖嚴法師的講要為主
一、聖嚴法師的觀音信仰之情境與背景
二、聖嚴法師對《楞嚴經》真偽問題的態度
三、何謂耳根圓通?
四、《楞嚴經》耳根圓通的基本理念架構
五、《楞嚴經》耳根圓通的修證實踐核心
六、《楞嚴經》耳根圓通的應用
七、結語與展望
第六章 佛教「無情說法」的學理探究──以聖嚴法師為例的現代應用
一、印度佛教「無情說法」之學理源流與發展
二、「無情說法」在中國的發展
三、「無情說法」在日本之影響
四、「無情說法」在現代的應用與自然境教
五、結語
【下篇】高僧行誼探索
第一章 慈雲遵式與天竺寺
一、遵式的寺院生涯及行化
二、遵式與天竺寺
三、天台入藏疑義辨析
四、結語
附圖:浙江省簡圖
附表一:遵式遊歷過的地名、年代及與其相關的記事對照表
附表二:遵式的《天台教觀目錄》與最澄的《傳教大師將來台州錄》、
圓珍的目錄集列表對照
附表三:未入藏的現存典籍
附表四:參入大部的典籍
附表五:遵式目錄上當時尚存湛然的著作
附表六:遵式時亡佚的闕本目錄
第二章 唐、北宋時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考——以天台山與比叡山為主
一、論唐代中日天台僧人之交流
二、論北宋中日天台僧人交流
三、結語
第三章 六祖下第三十四世天童密雲禪師生平及其悟境
一、圓悟密二禪師之生平
二、密雲禪師之悟境的體驗
三、對後世之影響
四、結語
附圖一:密雲一生游化路線簡圖
附圖二:六十六歲入住天童寺至圓寂路線圖
第四章 湛然圓澄師徒三人之行止與「茶話」禪風
一、湛然圓澄師徒三人的生涯弘化
二、湛然圓澄師徒三人的傳承印可關係
三、湛然圓澄師徒三人之「茶話」禪風
四、結語
第五章 談「茶禪」文化的教學與實踐
一、法鼓聖嚴的禪觀念與方法
二、茶禪的知識與文化
三、茶禪公案的參究
四、茶會的實踐
五、結語
自序
導讀
【上篇】聖嚴法師禪淨思想研究
第一章 聖嚴法師淨土思想之研究──以人間淨土為中心
一、以四種角度釐清淨土之時期
二、以心法淨化人間之醞釀時期
三、以心靈環保建立觀念之時期
四、以心的教育實踐理念之時期
五、結語
第二章 再探聖嚴法師的淨土思想──有無二相的念佛觀
一、有相與無相的詮釋
二、有相與無相的著重點
三、念佛即是禪觀的念佛思想
四、結語
第三章 數數念佛禪法之研究──以聖嚴法師的教學為主
一、何謂「數數念佛」?
二、「數數念佛」即是禪法?
三、「數數念佛」與「十念記數」、「晨朝十念」之比較
四、「話頭禪」、「默照禪」中的「數數念佛」
五、結語
第四章 聖嚴法師的念佛禪法──參究念佛的演變
一、聖嚴的念佛禪七
二、參究念佛的歷史起源
三、參究念佛的種類與特色
四、諸師論爭參究念佛
五、結語
第五章 試論《楞嚴經》耳根圓通法門──以聖嚴法師的講要為主
一、聖嚴法師的觀音信仰之情境與背景
二、聖嚴法師對《楞嚴經》真偽問題的態度
三、何謂耳根圓通?
四、《楞嚴經》耳根圓通的基本理念架構
五、《楞嚴經》耳根圓通的修證實踐核心
六、《楞嚴經》耳根圓通的應用
七、結語與展望
第六章 佛教「無情說法」的學理探究──以聖嚴法師為例的現代應用
一、印度佛教「無情說法」之學理源流與發展
二、「無情說法」在中國的發展
三、「無情說法」在日本之影響
四、「無情說法」在現代的應用與自然境教
五、結語
【下篇】高僧行誼探索
第一章 慈雲遵式與天竺寺
一、遵式的寺院生涯及行化
二、遵式與天竺寺
三、天台入藏疑義辨析
四、結語
附圖:浙江省簡圖
附表一:遵式遊歷過的地名、年代及與其相關的記事對照表
附表二:遵式的《天台教觀目錄》與最澄的《傳教大師將來台州錄》、
圓珍的目錄集列表對照
附表三:未入藏的現存典籍
附表四:參入大部的典籍
附表五:遵式目錄上當時尚存湛然的著作
附表六:遵式時亡佚的闕本目錄
第二章 唐、北宋時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考——以天台山與比叡山為主
一、論唐代中日天台僧人之交流
二、論北宋中日天台僧人交流
三、結語
第三章 六祖下第三十四世天童密雲禪師生平及其悟境
一、圓悟密二禪師之生平
二、密雲禪師之悟境的體驗
三、對後世之影響
四、結語
附圖一:密雲一生游化路線簡圖
附圖二:六十六歲入住天童寺至圓寂路線圖
第四章 湛然圓澄師徒三人之行止與「茶話」禪風
一、湛然圓澄師徒三人的生涯弘化
二、湛然圓澄師徒三人的傳承印可關係
三、湛然圓澄師徒三人之「茶話」禪風
四、結語
第五章 談「茶禪」文化的教學與實踐
一、法鼓聖嚴的禪觀念與方法
二、茶禪的知識與文化
三、茶禪公案的參究
四、茶會的實踐
五、結語
序/導讀
藉著法鼓山開山落成20週年以及中華佛學研究所45週年所慶之際,將我的學術生涯的著作彙整出版,作為緬懷恩師上聖下嚴老和尚之文物,分享予有緣之讀者。
2004年獲得日本佛教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回到臺灣,恩師老人即命我進入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僧伽大學任教職,並得幸進入國立中興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兼課,直至今日已近20年,我依然恪盡職守行政、教學及研究。如同恩師自述:「研究我這個人的思想,可以從禪修理論及方法、戒律的觀念、宗教學、歷史等角度,或是淨土、天台、華嚴的角度;也可以從我對佛經及祖師的諸種講錄、註釋、考詮的角度;還可以從慈善救濟、社會關懷、兩岸交流、世界和平、佛教復興等,以及我所從事的四種環保、三大教育、心五四運動等角度,分別來研究我的思想。不管從哪一個角度,漢傳禪佛教是我的基本立場。」而我的研究生涯就是以恩師的禪淨思想及實踐為核心,也如願地在教職上升等為教授級,這一切皆來自恩師的冥護庇佑,我唯有盡形壽、獻生命於法鼓山的大學院教育,以報師恩、三寶恩、父母恩、眾生恩。
回溯1980年初見恩師,即是在參加恩師主辦的禪七,身形高瘦、相貌嚴厲、器宇不凡,我被恩師的禪師氣場所震攝,也在小參時感受到恩師的慈祥細膩,引導我以全身心投入恩師的教法,至今已有45年的歲月,日積月累地行持精進,也有了幾次刻骨銘心的禪修經驗,因此奠定下了深厚的師徒之緣,更在2005年被恩師選為法子之一。雖然恩師圓寂了,但是他的身影及教法永存於吾之心。
最後,感謝在我人生路上曾經陪伴及協助的師長,我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深貝慈孝及高橋弘次兩位先生,也感謝楊蓓、廖肇亨、林鎮國、鄧偉仁等多位老師的護持,還有其他不勝枚舉的助緣,於此深表感懷之意!
釋果鏡
2025年7月寫於法鼓文理學院副校長室
2004年獲得日本佛教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回到臺灣,恩師老人即命我進入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僧伽大學任教職,並得幸進入國立中興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兼課,直至今日已近20年,我依然恪盡職守行政、教學及研究。如同恩師自述:「研究我這個人的思想,可以從禪修理論及方法、戒律的觀念、宗教學、歷史等角度,或是淨土、天台、華嚴的角度;也可以從我對佛經及祖師的諸種講錄、註釋、考詮的角度;還可以從慈善救濟、社會關懷、兩岸交流、世界和平、佛教復興等,以及我所從事的四種環保、三大教育、心五四運動等角度,分別來研究我的思想。不管從哪一個角度,漢傳禪佛教是我的基本立場。」而我的研究生涯就是以恩師的禪淨思想及實踐為核心,也如願地在教職上升等為教授級,這一切皆來自恩師的冥護庇佑,我唯有盡形壽、獻生命於法鼓山的大學院教育,以報師恩、三寶恩、父母恩、眾生恩。
回溯1980年初見恩師,即是在參加恩師主辦的禪七,身形高瘦、相貌嚴厲、器宇不凡,我被恩師的禪師氣場所震攝,也在小參時感受到恩師的慈祥細膩,引導我以全身心投入恩師的教法,至今已有45年的歲月,日積月累地行持精進,也有了幾次刻骨銘心的禪修經驗,因此奠定下了深厚的師徒之緣,更在2005年被恩師選為法子之一。雖然恩師圓寂了,但是他的身影及教法永存於吾之心。
最後,感謝在我人生路上曾經陪伴及協助的師長,我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深貝慈孝及高橋弘次兩位先生,也感謝楊蓓、廖肇亨、林鎮國、鄧偉仁等多位老師的護持,還有其他不勝枚舉的助緣,於此深表感懷之意!
釋果鏡
2025年7月寫於法鼓文理學院副校長室
試閱
1998年,聖嚴法師為了慶賀佛教大學前學長水谷幸正博士古稀紀念作,於紐約法鼓山分會撰寫了〈人間佛教的人間淨土〉,文中詳述了「人間淨土」理念的佛教淵源及歷史發展。人間淨土說的源流可往上追溯,是來自印度的大、小乘諸種經論,佛教傳入中國自然地也把人間淨土的思想帶入中國,在中國歷經了天台、淨土、華嚴、禪等諸宗對淨土觀的激盪,到宋初的永明延壽結合諸宗,匯歸華嚴的理事等齊,唱出「一念成佛」之說,使得淨土思想達至最高境界。
聖嚴法師提倡的「人間淨土」理念,所依據的主要經典,可歸納為六種:1.《仁王般若經》的「唯佛一人居淨土」;2.《華嚴經》的「初發心時,便成正覺」;3.《法華經》的「我此土安隱」;4.《維摩詰所說經》的「直心是菩薩淨土」;5.《大般若經》的「成熟有情,嚴淨佛土」;6.《觀無量壽經》及《無量壽經》的淨土生因說,此六種經典在以下的探討之中,會有進一步地敘述。
本研究首先以四種角度釐清淨土為主題,深入探究聖嚴法師的淨土概念為何?其次探討聖嚴法師如何從最初只有一個「心法」,漸漸地有了「心靈環保」?他在1992年提出了「心靈環保」這個名詞後,產生了以「心靈環保」為主軸,淨化人心的觀念。接著再探討如何發展成「心靈、禮儀、生活、自然」等四種環保?並陸續推出了「三大教育」、「心五四」運動、「心六倫」運動等,目的為了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一、以四種角度釐清淨土之時期
「淨土」一詞,聖嚴法師曾在〈淨土思想之考察〉以泛指大小、廣狹,比較級、究竟級,主觀的、客觀的,包容各種意義,而加以分別探討過。在一般佛教學者的觀點,所謂淨土泛指諸佛為度一類眾生,而以其本願力所成就的佛國淨土。而一般通常指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淨土,此種認知是信仰上普遍地深植人心的原故。聖嚴法師依修行的成果不同,所建造的淨土也不一樣的思考,把淨土分為四種等級:1.法身土;2.報身土;3.化身土;4.凡聖同居土。又從現實生活的角度,把淨土分為四種:1.人間淨土;2.天國淨土;3.佛國淨土;4.自心淨土。聖嚴法師認為淨土雖然有四種等級、四種種類,卻認為只有心願及層次上的不同,並沒有本質上的差異。而且主張若能自淨其心,則通見四種淨土。
聖嚴法師認為「自淨其心」必須從十善業開始,而十善業在佛法的基礎戒、定、慧三學上是屬於戒,戒的精神在於存心的善惡,心若純善,即入於定的層次,定力若深厚而且持久,便發生智慧的功能。所以三學的根本,乃在於內心的功用。這內心的功用就是自淨其心。自淨其心便是修行三學淨化身心,心不受夢想顛倒煩惱的影響,心既清淨,身亦清淨,身心既清淨,所處的國土亦無不清淨。這也就是《維摩經》所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能夠自淨其心則四種淨土皆能見到。
聖嚴法師依據心願與層次上的不同而分四種淨土,又進一步依據佛經把四種淨土逐一分類:人間淨土有兩種,《彌勒下生經》所說彌勒淨土、《起世因本經》所說鬱單越洲淨土;天國淨土也有兩種,《彌勒上生經》所說兜率內院淨土、《長阿含經》所說淨居天淨土;佛國淨土也有兩種,《阿彌陀經》所說他方世界淨土、《法華經.如來壽量品》所說靈山淨土;自心淨土在《法華經.方便品》所說:「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華嚴經.梵行品》所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維摩詰經》所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雜阿含經》所說:「心淨故眾生淨。」皆是唯心淨土。
以下就聖嚴法師依現實生活的四種角度釐清四種淨土,加以整理﹕
(一)人間淨土
「人間」是由梵文「末奴沙」(manusyaka)而來,翻譯成中文是「思考」、「思考者」之義。而「淨土」的意思就是佛、菩薩等聖人所住的國土,是佛的功德所成的世界,也可能是佛的願力所成的世界。依據《彌勒下生經》、《起世因本經》等經,人間淨土可分為彌勒淨土、鬱單越洲淨土,可是這兩種淨土都不在我們的現實世界。太虛大師說:「不必於人間之外另求淨土,故名為人間淨土。」註29這也正是聖嚴法師提倡人間淨土的依據。
(二)天國淨土
聖嚴法師依據佛經,將天國分為兩類:一是有漏凡夫所生處,一是補處菩薩所居處。解釋第一類天國淨土是修行十善,便生天國。此天國尚在三界的範圍,還是有漏有限的,由於積福,享受欲界天的欲樂,或修禪定,享受諸禪天的定樂,但在欲天的福報享盡之時,禪天的定力退失之際,又會從天國下降到人間或更向下而墮落到三塗惡道。解釋第二類天國淨土是在欲界天裡的兜率天,分內院和外院,外院是凡夫所居,內院是彌勒佛教化眾生的地方,真正是清淨的天國淨土,見到彌勒法相,親聞彌勒說法,不為享受天福,而是修行佛法。
又說明修四無量心,則能近於解脫,得生色界第四禪的五淨居天,乃是小乘的三果聖者,死後所生之所,在此修成阿羅漢果,即出三界;生於五淨居天者,雖未出三界,但已決定不再還至輪迴生死界中,故又稱之為五不還天。所謂五淨居天,分別是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也就是阿迦膩吒)。
(三)佛國淨土
我們從藏經資料之中,雖見有許多佛及佛土之名,而對於特定的佛土有較為詳細的介紹者,卻寥寥可數。聖嚴法師以藥師佛、阿閦佛、阿彌陀佛為例,分別介紹其概況:1.有關藥師佛的經典及儀軌雖然不少,言及琉璃光淨土的經典更多,但對琉璃光淨土的詳細介紹則未見之。2.依據《阿閦佛國經》的敘述,妙樂世界的物質建設,已超過人間淨土。在精神建設方面則眾生尚有微薄的貪欲、瞋恚、愚癡,雖不著於愛欲淫佚,仍有自然愛樂而有女人的懷孕生產,比兜率淨土已無男女欲事,皆係蓮華化生者,尚嫌不足。3.相關《阿彌陀經》等共六十餘種經典,皆介紹了極樂世界。由於資料龐雜,異見亦不少。綜合言之,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既無欲事,更無女人,又且往生彼國的眾生,皆能住不退位,以至最後成佛,此為其他佛國之所不及。
(四)自心淨土
聖嚴法師指出《華嚴經》的「華藏世界」;《梵網經》的「菩薩心地法門」;《法華經》的「靈山淨土」;《維摩經》的「直心」、「深心」是「菩薩淨土」,又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等,都是指的自心淨土。中國到了宋代的永明延壽、天台家大學者四明知禮及靈芝元照,元代的天如惟則等諸師,都主張唯心淨土的思想,倡導「唯心淨土,本性彌陀」之說;一直到明末的蕅益大師也主張「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以念佛三昧而豎出三界者,便見唯心淨土,以他力方便而橫出三界者,則生西方淨土。
聖嚴法師釐清四種淨土之後,融合諸經而主張的淨土思想:一念念阿彌陀佛時,一念得見阿彌陀佛淨土,念念念阿彌陀佛時,念念得見阿彌陀佛淨土。這種阿彌陀佛的淨土,是自心中的淨土,也未離開西方的淨土,這就是與四種淨土相接相連、不一不異的人間淨土。因此聖嚴法師主張的人間淨土,是指我們現實的生活環境,就是淨土。也就說娑婆世界即是淨土,這種主張應該如何理解?法師解釋說:「當我們聽聞佛法,修行戒定慧,持誦佛名號,那怕僅有一人修行,那人即見淨土,能有二人修行,那二人便見淨土,許多人修行,則許多人都能見到人間淨土;若因修行而體驗身心的清淨,淨土就在你的眼前展現。」因此能念佛、持淨戒、修禪定、得智慧的人,雖然生活於娑婆世界的五濁惡世,也能享受到淨土的無礙解脫。
聖嚴法師更細膩且深入地把念佛分為四種:1.以「深心」念佛,當下就離煩惱的痛苦。2.以「專心」念佛,便會發現煩惱本不住在心內。3.以「一心」念佛,念念都是阿彌陀佛,便是《楞嚴經》中所說的「淨念相繼」。4.以「無心」念佛,立即會失去能念的自己和所念的佛號,便是《楞嚴經》所說的「入流亡所」。以這四種念佛方法,來達成一人念佛一人得見淨土,多人念佛多人得見淨土的目標。
聖嚴法師提倡的「人間淨土」理念,所依據的主要經典,可歸納為六種:1.《仁王般若經》的「唯佛一人居淨土」;2.《華嚴經》的「初發心時,便成正覺」;3.《法華經》的「我此土安隱」;4.《維摩詰所說經》的「直心是菩薩淨土」;5.《大般若經》的「成熟有情,嚴淨佛土」;6.《觀無量壽經》及《無量壽經》的淨土生因說,此六種經典在以下的探討之中,會有進一步地敘述。
本研究首先以四種角度釐清淨土為主題,深入探究聖嚴法師的淨土概念為何?其次探討聖嚴法師如何從最初只有一個「心法」,漸漸地有了「心靈環保」?他在1992年提出了「心靈環保」這個名詞後,產生了以「心靈環保」為主軸,淨化人心的觀念。接著再探討如何發展成「心靈、禮儀、生活、自然」等四種環保?並陸續推出了「三大教育」、「心五四」運動、「心六倫」運動等,目的為了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一、以四種角度釐清淨土之時期
「淨土」一詞,聖嚴法師曾在〈淨土思想之考察〉以泛指大小、廣狹,比較級、究竟級,主觀的、客觀的,包容各種意義,而加以分別探討過。在一般佛教學者的觀點,所謂淨土泛指諸佛為度一類眾生,而以其本願力所成就的佛國淨土。而一般通常指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淨土,此種認知是信仰上普遍地深植人心的原故。聖嚴法師依修行的成果不同,所建造的淨土也不一樣的思考,把淨土分為四種等級:1.法身土;2.報身土;3.化身土;4.凡聖同居土。又從現實生活的角度,把淨土分為四種:1.人間淨土;2.天國淨土;3.佛國淨土;4.自心淨土。聖嚴法師認為淨土雖然有四種等級、四種種類,卻認為只有心願及層次上的不同,並沒有本質上的差異。而且主張若能自淨其心,則通見四種淨土。
聖嚴法師認為「自淨其心」必須從十善業開始,而十善業在佛法的基礎戒、定、慧三學上是屬於戒,戒的精神在於存心的善惡,心若純善,即入於定的層次,定力若深厚而且持久,便發生智慧的功能。所以三學的根本,乃在於內心的功用。這內心的功用就是自淨其心。自淨其心便是修行三學淨化身心,心不受夢想顛倒煩惱的影響,心既清淨,身亦清淨,身心既清淨,所處的國土亦無不清淨。這也就是《維摩經》所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能夠自淨其心則四種淨土皆能見到。
聖嚴法師依據心願與層次上的不同而分四種淨土,又進一步依據佛經把四種淨土逐一分類:人間淨土有兩種,《彌勒下生經》所說彌勒淨土、《起世因本經》所說鬱單越洲淨土;天國淨土也有兩種,《彌勒上生經》所說兜率內院淨土、《長阿含經》所說淨居天淨土;佛國淨土也有兩種,《阿彌陀經》所說他方世界淨土、《法華經.如來壽量品》所說靈山淨土;自心淨土在《法華經.方便品》所說:「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華嚴經.梵行品》所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維摩詰經》所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雜阿含經》所說:「心淨故眾生淨。」皆是唯心淨土。
以下就聖嚴法師依現實生活的四種角度釐清四種淨土,加以整理﹕
(一)人間淨土
「人間」是由梵文「末奴沙」(manusyaka)而來,翻譯成中文是「思考」、「思考者」之義。而「淨土」的意思就是佛、菩薩等聖人所住的國土,是佛的功德所成的世界,也可能是佛的願力所成的世界。依據《彌勒下生經》、《起世因本經》等經,人間淨土可分為彌勒淨土、鬱單越洲淨土,可是這兩種淨土都不在我們的現實世界。太虛大師說:「不必於人間之外另求淨土,故名為人間淨土。」註29這也正是聖嚴法師提倡人間淨土的依據。
(二)天國淨土
聖嚴法師依據佛經,將天國分為兩類:一是有漏凡夫所生處,一是補處菩薩所居處。解釋第一類天國淨土是修行十善,便生天國。此天國尚在三界的範圍,還是有漏有限的,由於積福,享受欲界天的欲樂,或修禪定,享受諸禪天的定樂,但在欲天的福報享盡之時,禪天的定力退失之際,又會從天國下降到人間或更向下而墮落到三塗惡道。解釋第二類天國淨土是在欲界天裡的兜率天,分內院和外院,外院是凡夫所居,內院是彌勒佛教化眾生的地方,真正是清淨的天國淨土,見到彌勒法相,親聞彌勒說法,不為享受天福,而是修行佛法。
又說明修四無量心,則能近於解脫,得生色界第四禪的五淨居天,乃是小乘的三果聖者,死後所生之所,在此修成阿羅漢果,即出三界;生於五淨居天者,雖未出三界,但已決定不再還至輪迴生死界中,故又稱之為五不還天。所謂五淨居天,分別是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也就是阿迦膩吒)。
(三)佛國淨土
我們從藏經資料之中,雖見有許多佛及佛土之名,而對於特定的佛土有較為詳細的介紹者,卻寥寥可數。聖嚴法師以藥師佛、阿閦佛、阿彌陀佛為例,分別介紹其概況:1.有關藥師佛的經典及儀軌雖然不少,言及琉璃光淨土的經典更多,但對琉璃光淨土的詳細介紹則未見之。2.依據《阿閦佛國經》的敘述,妙樂世界的物質建設,已超過人間淨土。在精神建設方面則眾生尚有微薄的貪欲、瞋恚、愚癡,雖不著於愛欲淫佚,仍有自然愛樂而有女人的懷孕生產,比兜率淨土已無男女欲事,皆係蓮華化生者,尚嫌不足。3.相關《阿彌陀經》等共六十餘種經典,皆介紹了極樂世界。由於資料龐雜,異見亦不少。綜合言之,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既無欲事,更無女人,又且往生彼國的眾生,皆能住不退位,以至最後成佛,此為其他佛國之所不及。
(四)自心淨土
聖嚴法師指出《華嚴經》的「華藏世界」;《梵網經》的「菩薩心地法門」;《法華經》的「靈山淨土」;《維摩經》的「直心」、「深心」是「菩薩淨土」,又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等,都是指的自心淨土。中國到了宋代的永明延壽、天台家大學者四明知禮及靈芝元照,元代的天如惟則等諸師,都主張唯心淨土的思想,倡導「唯心淨土,本性彌陀」之說;一直到明末的蕅益大師也主張「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以念佛三昧而豎出三界者,便見唯心淨土,以他力方便而橫出三界者,則生西方淨土。
聖嚴法師釐清四種淨土之後,融合諸經而主張的淨土思想:一念念阿彌陀佛時,一念得見阿彌陀佛淨土,念念念阿彌陀佛時,念念得見阿彌陀佛淨土。這種阿彌陀佛的淨土,是自心中的淨土,也未離開西方的淨土,這就是與四種淨土相接相連、不一不異的人間淨土。因此聖嚴法師主張的人間淨土,是指我們現實的生活環境,就是淨土。也就說娑婆世界即是淨土,這種主張應該如何理解?法師解釋說:「當我們聽聞佛法,修行戒定慧,持誦佛名號,那怕僅有一人修行,那人即見淨土,能有二人修行,那二人便見淨土,許多人修行,則許多人都能見到人間淨土;若因修行而體驗身心的清淨,淨土就在你的眼前展現。」因此能念佛、持淨戒、修禪定、得智慧的人,雖然生活於娑婆世界的五濁惡世,也能享受到淨土的無礙解脫。
聖嚴法師更細膩且深入地把念佛分為四種:1.以「深心」念佛,當下就離煩惱的痛苦。2.以「專心」念佛,便會發現煩惱本不住在心內。3.以「一心」念佛,念念都是阿彌陀佛,便是《楞嚴經》中所說的「淨念相繼」。4.以「無心」念佛,立即會失去能念的自己和所念的佛號,便是《楞嚴經》所說的「入流亡所」。以這四種念佛方法,來達成一人念佛一人得見淨土,多人念佛多人得見淨土的目標。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