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王國的倫理與人性,人文的《聖經》──群體與秩序的誕生:從信仰共同體到社會倫理的形成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哲學問「我是誰」,信仰問「我怎麼與你一起存在」
從家庭到政治,信仰深植於五大神聖建制的制度根基?
弱者、邊緣者與卑微者,在信仰中重新被看見並獲得尊嚴!
▎信仰如何成為秩序:從個人倫理走向群體規範
本書作為三卷中的第二卷,延續第一卷對人性與道德根源的探索,將視角從個人內在的倫理掙扎,擴展至信仰如何塑造群體秩序與社會制度。作者以歷史與文化為背景,結合知識考古學的方法,追溯早期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的現實處境中,如何逐步形成信仰共同體與社會實踐。這一過程不僅是一段宗教傳播史,更是信仰力量在具體制度中實踐的見證。信仰在此不再是個人靈魂的安慰,而是支撐群體倫理、規範人際關係與維持社會秩序的精神骨架。
▎宗教與制度的誕生:五大神聖建制的形成
本書核心之一是對「神聖建制」的全面剖析。作者指出早期基督教並非憑空創建倫理世界,而是在現實生活的各種制度中注入信仰的精神力量。書中深入討論五項重要制度:人與自然的管理關係、婚姻的倫理意義、家庭作為社會單位的精神基礎、政府與政治秩序的必要性,以及人類如何航行於歷史的巨流之中。這些制度原本屬於世俗結構,但在信仰的參與下,被重新定義為與神聖相關的倫理安排,使宗教不只是關於彼岸的信仰,也影響了此岸的生活樣態。
▎群體中的信仰實踐:弱勢者的倫理身影
本書亦聚焦於社群中那些經常被忽視的邊緣角色,如貧者、女性、兒童與社會弱勢。早期基督教之所以能夠在帝國邊緣蔓延,正是因為它提供了一種嶄新的倫理視野,將這些被壓抑或排除的生命,重新納入關愛與尊嚴之中。書中從文獻與歷史細節中還原這些角色如何在信仰中獲得新的位置,也展現出宗教不僅是對強者的話語,更是為弱者發聲的力量。倫理在此不再只是高遠的理念,而是活生生地發生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
▎經典的現代意義:歷史中的倫理想像
本書雖立足於古代宗教史,卻處處回應當代社會的道德難題。從婚姻制度、家庭倫理到公共政治與自然責任,作者帶領讀者看見,許多我們今日所面對的價值衝突與制度困境,早在早期基督教的形成階段便已有原型。這種歷史與現代之間的對話,並非僅為理解過去,更是為了重新思索今日社會應如何在人文與信仰之間建立持久的道德基礎。《聖經》在書中成為一種公共思考的資源,穿越時空,參與我們今日對正義、責任與社會善的想像。
▎信仰如何建構社會:宗教不是逃避現實
本書拒絕將宗教視為一種逃避現實的慰藉,而是認為信仰始終參與社會建構,是人類文明發展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對《聖經》與基督教倫理的歷史梳理中,讀者不僅能理解宗教如何與制度相互形塑,也能重新思索群體生活的倫理核心。當信仰不再是強調服從的權威,而是鼓勵反思與承擔的力量,精神王國便真正成為公共生活的一部分,也讓宗教在現代社會中繼續發揮其人文價值。
本書特色:本書從人文與社會角度分析早期基督教如何在羅馬帝國的歷史情境中建立信仰共同體,運用知識考古學方法回顧宗教經典的產生,探討信仰實踐、倫理行為與制度形成,特別是家庭、婚姻、政府與自然管理等五項宗教制度的發展,說明宗教如何影響社會秩序與文明基礎,透過歷史脈絡與文化內容的呈現,展現《聖經》在倫理思想與人文理解上的重要價值。
				從家庭到政治,信仰深植於五大神聖建制的制度根基?
弱者、邊緣者與卑微者,在信仰中重新被看見並獲得尊嚴!
▎信仰如何成為秩序:從個人倫理走向群體規範
本書作為三卷中的第二卷,延續第一卷對人性與道德根源的探索,將視角從個人內在的倫理掙扎,擴展至信仰如何塑造群體秩序與社會制度。作者以歷史與文化為背景,結合知識考古學的方法,追溯早期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的現實處境中,如何逐步形成信仰共同體與社會實踐。這一過程不僅是一段宗教傳播史,更是信仰力量在具體制度中實踐的見證。信仰在此不再是個人靈魂的安慰,而是支撐群體倫理、規範人際關係與維持社會秩序的精神骨架。
▎宗教與制度的誕生:五大神聖建制的形成
本書核心之一是對「神聖建制」的全面剖析。作者指出早期基督教並非憑空創建倫理世界,而是在現實生活的各種制度中注入信仰的精神力量。書中深入討論五項重要制度:人與自然的管理關係、婚姻的倫理意義、家庭作為社會單位的精神基礎、政府與政治秩序的必要性,以及人類如何航行於歷史的巨流之中。這些制度原本屬於世俗結構,但在信仰的參與下,被重新定義為與神聖相關的倫理安排,使宗教不只是關於彼岸的信仰,也影響了此岸的生活樣態。
▎群體中的信仰實踐:弱勢者的倫理身影
本書亦聚焦於社群中那些經常被忽視的邊緣角色,如貧者、女性、兒童與社會弱勢。早期基督教之所以能夠在帝國邊緣蔓延,正是因為它提供了一種嶄新的倫理視野,將這些被壓抑或排除的生命,重新納入關愛與尊嚴之中。書中從文獻與歷史細節中還原這些角色如何在信仰中獲得新的位置,也展現出宗教不僅是對強者的話語,更是為弱者發聲的力量。倫理在此不再只是高遠的理念,而是活生生地發生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
▎經典的現代意義:歷史中的倫理想像
本書雖立足於古代宗教史,卻處處回應當代社會的道德難題。從婚姻制度、家庭倫理到公共政治與自然責任,作者帶領讀者看見,許多我們今日所面對的價值衝突與制度困境,早在早期基督教的形成階段便已有原型。這種歷史與現代之間的對話,並非僅為理解過去,更是為了重新思索今日社會應如何在人文與信仰之間建立持久的道德基礎。《聖經》在書中成為一種公共思考的資源,穿越時空,參與我們今日對正義、責任與社會善的想像。
▎信仰如何建構社會:宗教不是逃避現實
本書拒絕將宗教視為一種逃避現實的慰藉,而是認為信仰始終參與社會建構,是人類文明發展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對《聖經》與基督教倫理的歷史梳理中,讀者不僅能理解宗教如何與制度相互形塑,也能重新思索群體生活的倫理核心。當信仰不再是強調服從的權威,而是鼓勵反思與承擔的力量,精神王國便真正成為公共生活的一部分,也讓宗教在現代社會中繼續發揮其人文價值。
本書特色:本書從人文與社會角度分析早期基督教如何在羅馬帝國的歷史情境中建立信仰共同體,運用知識考古學方法回顧宗教經典的產生,探討信仰實踐、倫理行為與制度形成,特別是家庭、婚姻、政府與自然管理等五項宗教制度的發展,說明宗教如何影響社會秩序與文明基礎,透過歷史脈絡與文化內容的呈現,展現《聖經》在倫理思想與人文理解上的重要價值。
目錄
						第二部分:社群與觀念
知識考古學閱讀和神的奇蹟
從無到有的宗教經典
早期信仰的文獻和經典
耶穌的祕密活動和從人到神
羅馬人保羅和他的功業
四福音與早期基督教社群
羅馬的貧困與基督教倫理
早期基督教運動的女性參與
「聖女」和「聖妓」
早期信仰與弱勢群體
早期信仰的人道主義
早期信仰行為的羅馬化
「兒童」何以成為早期基督教對世界文明的貢獻
早期基督教群體的建構和維護
神學社會世界的五種「神聖建制」
神聖建制一:人類替誰管理自然世界
神聖建制二:婚姻為何神聖
神聖建制三:家庭和「美好且正當」的男女親密關係
神聖建制四:政府是必要的惡嗎
神聖建制五:人類這艘大船不沉的祕密
《聖經》裡的公民愛國主義
《聖經》中的政治常識和生活常識
				知識考古學閱讀和神的奇蹟
從無到有的宗教經典
早期信仰的文獻和經典
耶穌的祕密活動和從人到神
羅馬人保羅和他的功業
四福音與早期基督教社群
羅馬的貧困與基督教倫理
早期基督教運動的女性參與
「聖女」和「聖妓」
早期信仰與弱勢群體
早期信仰的人道主義
早期信仰行為的羅馬化
「兒童」何以成為早期基督教對世界文明的貢獻
早期基督教群體的建構和維護
神學社會世界的五種「神聖建制」
神聖建制一:人類替誰管理自然世界
神聖建制二:婚姻為何神聖
神聖建制三:家庭和「美好且正當」的男女親密關係
神聖建制四:政府是必要的惡嗎
神聖建制五:人類這艘大船不沉的祕密
《聖經》裡的公民愛國主義
《聖經》中的政治常識和生活常識
試閱
						  知識考古學閱讀和神的奇蹟
卡爾.馬克思的《資本論》,尤其是第一卷,包含了不少與《聖經》和宗教主題相關的引用。馬克思經常引用《聖經》和其中的宗教意象來闡釋或強調他的經濟和社會論點。這些引用的具體頻率可能會因不同版本和翻譯而有所不同,因此很難提供關於引用《聖經》的確切次數。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聖經》在馬克思的著作中發揮了不同程度的語境作用,被用來支持他的論點和類比。在馬克思那裡,典故和引用以多種不同的形式出現。它們被用來試圖愚弄審查員、抨擊統治階級、批評共產主義運動的對手、用作經濟典故等等。澳洲神學家和馬克思主義研究者羅蘭.波爾(Roland Boer)在《馬克思對〈聖經〉的革命性閱讀》(Marx's Revolutionary Reading of the Bible)一文中舉了三個有趣的例子。
第一個例子是關於「普魯士國王的子彈」。1844年中期,普魯士國王弗裡德里希-威廉四世寫了一封公開信,提到了一次未遂的刺殺事件,他倖免於難。這封信中充滿了宗教典故。例如,國王寫道:「當萬能的手將致命的子彈從我的胸膛射向地面時」。對此,馬克思對這封信進行了持續的批判,認為國王似乎在試圖將上帝直接與刺殺事件連繫起來,這是不恰當的。他指出,這樣的觀點會導致錯誤的結論,即上帝既引導罪犯的行為又將子彈從國王身上移開,這似乎不合邏輯。
另外,國王表示他總是「仰望神聖的救世主」。對此,馬克思回應道,國王似乎在試圖將信仰上帝與實際政治行動連繫起來,但這並不一定會帶來美好的結果。他強調,要完成已經開始的事情和實施已經準備好的事情,人們需要專注於這些目標,而不是將注意力從這些目標移開,去尋求神聖的介入。
第二個例子涉及到《聖經》中的一段常被引用的經文,提到了蟲咬、鏽跡以及天堂中的寶藏。馬克思在這段文字中寫道:「因此,政治經濟學,儘管看似世俗,卻實際上是一門真正的道德科學,是所有科學中最具道德性的一門。它的核心論點是自我犧牲,捨棄生活和個人需求。你吃得越少,喝得越少,購買的書越少,參觀劇院、舞廳和社交場合的次數越少,思考得越少,愛情越少,理論越少,歌唱得越少,繪畫得越少,修建籬笆得越少等等,你省下來的越多,這就是你的財富,就像蛀蟲和鏽跡無法侵蝕的寶藏一樣,你的資本也會越來越大」。
這裡引用了《馬太福音》6:19-21(還有《路加福音》12:33-34)中的經文,其中耶穌說:「你們要變賣所有的賙濟人,為自己預備永不壞的錢囊,用不盡的財寶在天上,就是賊不能近、蟲不能蛀的地方。因為,你們的財寶在那裡,你們的心也在那裡。」馬克思對《聖經》文本的理解十分敏銳。這段經文教誨的是不要為物質財富憂慮,強調重要的是心靈和精神層面。然而,馬克思將其進行了顛覆性的解讀,將它轉化成了資本主義中資本的不斷累積,將資本視為一種「永恆」的寶藏,與《聖經》原文中的內涵截然不同。
第三個例子是對《創世紀》第三章──蛇和吃禁果的故事──的解釋。西元1840 年代初,馬克思在擔任《萊茵報》編輯時,曾毫不留情的抨擊萊茵省議會(主要由貴族組成)的活動。有一次,大會發言人引用了《創世紀》3:4-5 中蛇對夏娃說的話:你不會死。因為上帝知道,你們吃了禁果,眼睛就會明亮,就會像上帝一樣,知道善惡。
				卡爾.馬克思的《資本論》,尤其是第一卷,包含了不少與《聖經》和宗教主題相關的引用。馬克思經常引用《聖經》和其中的宗教意象來闡釋或強調他的經濟和社會論點。這些引用的具體頻率可能會因不同版本和翻譯而有所不同,因此很難提供關於引用《聖經》的確切次數。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聖經》在馬克思的著作中發揮了不同程度的語境作用,被用來支持他的論點和類比。在馬克思那裡,典故和引用以多種不同的形式出現。它們被用來試圖愚弄審查員、抨擊統治階級、批評共產主義運動的對手、用作經濟典故等等。澳洲神學家和馬克思主義研究者羅蘭.波爾(Roland Boer)在《馬克思對〈聖經〉的革命性閱讀》(Marx's Revolutionary Reading of the Bible)一文中舉了三個有趣的例子。
第一個例子是關於「普魯士國王的子彈」。1844年中期,普魯士國王弗裡德里希-威廉四世寫了一封公開信,提到了一次未遂的刺殺事件,他倖免於難。這封信中充滿了宗教典故。例如,國王寫道:「當萬能的手將致命的子彈從我的胸膛射向地面時」。對此,馬克思對這封信進行了持續的批判,認為國王似乎在試圖將上帝直接與刺殺事件連繫起來,這是不恰當的。他指出,這樣的觀點會導致錯誤的結論,即上帝既引導罪犯的行為又將子彈從國王身上移開,這似乎不合邏輯。
另外,國王表示他總是「仰望神聖的救世主」。對此,馬克思回應道,國王似乎在試圖將信仰上帝與實際政治行動連繫起來,但這並不一定會帶來美好的結果。他強調,要完成已經開始的事情和實施已經準備好的事情,人們需要專注於這些目標,而不是將注意力從這些目標移開,去尋求神聖的介入。
第二個例子涉及到《聖經》中的一段常被引用的經文,提到了蟲咬、鏽跡以及天堂中的寶藏。馬克思在這段文字中寫道:「因此,政治經濟學,儘管看似世俗,卻實際上是一門真正的道德科學,是所有科學中最具道德性的一門。它的核心論點是自我犧牲,捨棄生活和個人需求。你吃得越少,喝得越少,購買的書越少,參觀劇院、舞廳和社交場合的次數越少,思考得越少,愛情越少,理論越少,歌唱得越少,繪畫得越少,修建籬笆得越少等等,你省下來的越多,這就是你的財富,就像蛀蟲和鏽跡無法侵蝕的寶藏一樣,你的資本也會越來越大」。
這裡引用了《馬太福音》6:19-21(還有《路加福音》12:33-34)中的經文,其中耶穌說:「你們要變賣所有的賙濟人,為自己預備永不壞的錢囊,用不盡的財寶在天上,就是賊不能近、蟲不能蛀的地方。因為,你們的財寶在那裡,你們的心也在那裡。」馬克思對《聖經》文本的理解十分敏銳。這段經文教誨的是不要為物質財富憂慮,強調重要的是心靈和精神層面。然而,馬克思將其進行了顛覆性的解讀,將它轉化成了資本主義中資本的不斷累積,將資本視為一種「永恆」的寶藏,與《聖經》原文中的內涵截然不同。
第三個例子是對《創世紀》第三章──蛇和吃禁果的故事──的解釋。西元1840 年代初,馬克思在擔任《萊茵報》編輯時,曾毫不留情的抨擊萊茵省議會(主要由貴族組成)的活動。有一次,大會發言人引用了《創世紀》3:4-5 中蛇對夏娃說的話:你不會死。因為上帝知道,你們吃了禁果,眼睛就會明亮,就會像上帝一樣,知道善惡。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