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拉基書中人與神爭辯
內容簡介
我們會在脆Thread與人爭辯,但早在瑪拉基書裡面,就有類似的狀況,在《瑪拉基書中人與神爭辯》一書中,揭開了一場跨越時代的對話。當神說「我曾愛你們」,人卻反問:「祢在何事上愛我們呢?」這段超越千年的提問,也是今日信徒的心聲。張天賜弟兄以深刻的洞察,帶領讀者重新走進《瑪拉基書》六場爭辯的現場——從神的愛被質疑,到祭司失職、百姓背約、質疑公義、虧欠奉獻、認為事奉徒然,每一場辯論都映照出人心的冷淡與信仰的偏離。我們是否也在與神爭辯,卻未察覺自己早已遠離? 張天賜弟兄在書中以嚴謹的經文考證與屬靈省思,梳理了瑪拉基書的時代背景與屬靈脈絡,帶領讀者理解爭辯背後的愛與警告。而書末更延伸出「耶和華的五大宣告」,作為六場爭辯的回應與總結。當人一次次質疑神的愛、公義與信實時,神仍以宣告回應祂不變的旨意——祂的審判必要臨到,祂的公義必被顯明,祂的子民仍有得救與更新的盼望。這五項宣告不只是對古代以色列的回應,更是神在今日對祂子民再次發出的提醒:在爭辯之後,祂仍伸出手,呼喚人回到那永不廢棄的約中。
目錄
出版序/2
作者序/6
第一章 導言/11
第一節 耶和華與猶大人/13
第二節 猶大人信仰的困惑/21
第三節 猶大人被擄後的醒悟/32
第四節 耶和華恩典允諾的實現/40
第二章 人向神爭辯的背景和意義/53
第一節 人與神間的爭辯/53
第二節 瑪拉基書的時代背景/61
第三節 瑪拉基書的文學體裁與主旨/64
第三章 神與選民間的六大爭辯/68
第一節 論「耶和華愛其選民嗎?」/68
第二節 論祭司們的「不敬虔和背約」/97
第三節 論「百姓應忠於所立的約」嗎?/128
第四節 論「愛神、行義道者沒有盼望嗎?」/161
第五節 論「信仰轉向與奉獻」的觀念/201
第六節 論「事奉神的觀念和態度」/231
第四章 耶和華的五大宣告/248
第一節 神公義審判之日,必會降臨/249
第二節 義人和惡人必要分別出來/250
第三節 末日的審判,無人可倖免/251
第四節 末日,惡人遭罰時…/252
第五節 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252
神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先來/253
作者序/6
第一章 導言/11
第一節 耶和華與猶大人/13
第二節 猶大人信仰的困惑/21
第三節 猶大人被擄後的醒悟/32
第四節 耶和華恩典允諾的實現/40
第二章 人向神爭辯的背景和意義/53
第一節 人與神間的爭辯/53
第二節 瑪拉基書的時代背景/61
第三節 瑪拉基書的文學體裁與主旨/64
第三章 神與選民間的六大爭辯/68
第一節 論「耶和華愛其選民嗎?」/68
第二節 論祭司們的「不敬虔和背約」/97
第三節 論「百姓應忠於所立的約」嗎?/128
第四節 論「愛神、行義道者沒有盼望嗎?」/161
第五節 論「信仰轉向與奉獻」的觀念/201
第六節 論「事奉神的觀念和態度」/231
第四章 耶和華的五大宣告/248
第一節 神公義審判之日,必會降臨/249
第二節 義人和惡人必要分別出來/250
第三節 末日的審判,無人可倖免/251
第四節 末日,惡人遭罰時…/252
第五節 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252
神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先來/253
序/導讀
作者序
瑪拉基書的主要內容,是耶和華與其信仰偏差子民間的對話,為父者懇切希望做錯事的兒子回頭。神剖心瀝血的苦勸,無非是要選民能回歸他們之間的「永約」,得到應允的福氣;但為子女者卻認為他們沒有背約、反向神提出抗辯……。
本書非為註釋而寫,乃針對昔日選民信仰之偏差、對照現今教會同靈一些錯誤信仰觀念和過失,提出針砭作互相之勉勵。因為今日基督徒受環境影響,常重視肉體享樂、眼目情慾、世上的虛榮等(約壹二16),致忽視正道,這現象和舊約末期選民所表現的頗為類似。因此,為匡正同靈的信仰態度,及時提出警告,似乎就比解說更重要了。
假若一個基督徒因受時代惡潮流所影響(來二1),忘掉其蒙召的意義和配得此恩當行的,只重表面博得他人之讚揚,而忽略基督要吾人信仰的實質內涵,重一己之利而忽視兄弟姐妹間當行的愛;尤其「因信稱義」、「信而受洗必然得救」觀念已深植人心,有不少基督徒都以為受洗後,就必得救、一切亨通了。因耶穌基督是慈悲憐憫、信實的,且祂是選民之父,其子民所行之錯行,雖一犯再犯,但因微小、不足道,故神必寬恕、不致遭災(參:彌三11)──某些信徒懷此錯誤觀念,實令人憂心。
至於對那些「故意犯罪(來六4-8)」、「沒有信心,無愛心或善行」(雅二14-17;約壹三14)的「假基督徒」而言,恐怕神的公義也必有彰顯在他們身上的時候。
昔日耶和華子民建立的猶大國滅亡前夕,已完全忘掉耶和華的大權能,也忘掉他們是神在世上唯一揀選的民族之尊貴性(申七6-7);但先知談話中,卻可清楚了解:耶和華看待以色列民如同祂唯一的配偶(參:何二19,三1)。因此,祂也希望其配偶能和祂同心、同行(摩三2-3)。
當主前六世紀,約雅敬和西底家兩王年間,國家遭受外敵蹂躪、危難時,選民卻不知效法希西家王在主前701年對抗亞述時:只倚靠神,耶和華就差天兵天將,一夜屠殺敵人十八萬五千人,使亞述王西拿基立終生不敢再踏入猶大一步的大神蹟(賽三七33-36);反而全民(包括首領、長老、祭司、利未人和婦女)為求平安,竟然將偶像置放於心中之地位勝過耶和華,仿傚外邦人祭拜牠們(結八5-16)。當百姓已全然忘掉耶和華昔日恩典、與他們的父子關係、和所立的「聖約」時,神的忿怒向他們發作,終至無可挽回(結十九章)。
現在重讀舊約歷史,對選民的無知、悖逆,實在心痛。這不值得警惕嗎?但遺憾地,今日尚有某些基督徒為讓經營的事業亨通而偏行邪道,甚至去算命、改名字、配合農民曆行事,這種信仰與昔日選民求助偶像又有何異?
從啟示錄的預言、馬太福音第二十四章內耶穌基督提醒的末世預兆、無花果樹比方、挪亞滅世前的現象,對照現今的國際情勢:以色列國經寒冬後,已開始長嫩葉。挪亞大水滅世前,世界淫穢、強暴、不法的現象已一一呈現;尤其啟示錄中的聖城新耶路撒冷已從天而降,神的帳幕已降在人間,神要與信徒同住,人要成為其子民(啟二一1-4)的真教會已穩固,有關「印」、「號」、「碗」的陸續開啟現象,不都十分明顯嗎?因此,末日耶穌基督的來到、公義賞罰的審判也將接連展開,「屆時祂要依各人所行報應各人,凡潔淨自己衣服的有福了,其可得到權柄、能到生命樹那裡、也能從門進城」(啟二二12-14)。親愛的讀者!這個基督徒最主要的盼望,不是吾人信主當努力以赴的目標嗎?
惟主後一世紀,當時教會中,曾有被保羅嚴厲批判:自以為具高度智慧的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二元論思想(弗五6;西二8;提前六20)和只注重現實享樂、不相信人在末世會復活的以彼古羅思想(Epicureanism)(徒十七18;彼後二14、18-19),中古世代也發現存在於一些基督教派當中,造成信徒在信仰上的極大傷害。誠如彼得長老所言:他們私自引進異端的假師傅(彼後二1);約翰長老則稱這種思想是「敵基督」(約壹二18)。
但遺憾的,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這種致命的思想並未止息,反而有越來越興旺之勢:他們不但以現代高科技和自己聰明才智曲解聖經,甚至配合邪靈和鬼魔的道理懷疑聖經。雖然表面上他們仍敬拜基督,但卻更看重世俗的妥協和享樂,背棄真道、聽從魔鬼的道理(提前四1);甚至忽視了耶穌基督為拯救人類流出寶血的大恩,進一步破壞神極力要求世人的公平、公義和聖潔。
天主教教宗本篤十六世(Pope BenedictⅩⅥ)於2013年2月28日退位之前曾舉辦彌撒聚會,會中對全世界十二億天主教信徒做出三點呼籲:
1.「應譴責宗教之偽善者」;
2.「應拋棄教會的個人權威」;
3.「信徒間不可對立」。
並強調真信徒應以誠懇服事主,而不應為自己和會眾服務。天主教教義雖甚多偏離聖經,但其教宗之內心話清楚道出:今日天主教徒受世俗影響,信仰已敗壞。但自認基督信徒的你我,對照上述之呼籲,自己又好多少?
為匡正這些基督徒錯誤的信仰觀念,特以瑪拉基書中「選民與耶和華六次爭辯」的時代意義詳論之。因此,閱讀此書前,應先了解波斯時代選民的信仰狀況,再詳讀瑪拉基書,才能和本書意境相融合,得到更大的造就。
本書著作的目的,係以檢視同靈信仰為共勉,在「用愛心說誠實話」(弗四15),和「為討那察驗我們心的神喜歡」(帖前二4)之原則下舉例論述。雖純粹係以真理之角度說明,但仍不免有批判之言詞,若有冒犯尚請寬宥。
由於筆者才疏學淺,靈智不足,文詞、見解或有失偏之處,祈盼同靈不吝指正。同時對蔡慧如姐妹和江怡臻姐妹百忙中抽空校正,也致上十二萬分謝意。
願將一切頌讚、榮耀、尊貴,全歸主耶穌基督聖名。阿們!
教末 張天賜完稿於高雄
瑪拉基書的主要內容,是耶和華與其信仰偏差子民間的對話,為父者懇切希望做錯事的兒子回頭。神剖心瀝血的苦勸,無非是要選民能回歸他們之間的「永約」,得到應允的福氣;但為子女者卻認為他們沒有背約、反向神提出抗辯……。
本書非為註釋而寫,乃針對昔日選民信仰之偏差、對照現今教會同靈一些錯誤信仰觀念和過失,提出針砭作互相之勉勵。因為今日基督徒受環境影響,常重視肉體享樂、眼目情慾、世上的虛榮等(約壹二16),致忽視正道,這現象和舊約末期選民所表現的頗為類似。因此,為匡正同靈的信仰態度,及時提出警告,似乎就比解說更重要了。
假若一個基督徒因受時代惡潮流所影響(來二1),忘掉其蒙召的意義和配得此恩當行的,只重表面博得他人之讚揚,而忽略基督要吾人信仰的實質內涵,重一己之利而忽視兄弟姐妹間當行的愛;尤其「因信稱義」、「信而受洗必然得救」觀念已深植人心,有不少基督徒都以為受洗後,就必得救、一切亨通了。因耶穌基督是慈悲憐憫、信實的,且祂是選民之父,其子民所行之錯行,雖一犯再犯,但因微小、不足道,故神必寬恕、不致遭災(參:彌三11)──某些信徒懷此錯誤觀念,實令人憂心。
至於對那些「故意犯罪(來六4-8)」、「沒有信心,無愛心或善行」(雅二14-17;約壹三14)的「假基督徒」而言,恐怕神的公義也必有彰顯在他們身上的時候。
昔日耶和華子民建立的猶大國滅亡前夕,已完全忘掉耶和華的大權能,也忘掉他們是神在世上唯一揀選的民族之尊貴性(申七6-7);但先知談話中,卻可清楚了解:耶和華看待以色列民如同祂唯一的配偶(參:何二19,三1)。因此,祂也希望其配偶能和祂同心、同行(摩三2-3)。
當主前六世紀,約雅敬和西底家兩王年間,國家遭受外敵蹂躪、危難時,選民卻不知效法希西家王在主前701年對抗亞述時:只倚靠神,耶和華就差天兵天將,一夜屠殺敵人十八萬五千人,使亞述王西拿基立終生不敢再踏入猶大一步的大神蹟(賽三七33-36);反而全民(包括首領、長老、祭司、利未人和婦女)為求平安,竟然將偶像置放於心中之地位勝過耶和華,仿傚外邦人祭拜牠們(結八5-16)。當百姓已全然忘掉耶和華昔日恩典、與他們的父子關係、和所立的「聖約」時,神的忿怒向他們發作,終至無可挽回(結十九章)。
現在重讀舊約歷史,對選民的無知、悖逆,實在心痛。這不值得警惕嗎?但遺憾地,今日尚有某些基督徒為讓經營的事業亨通而偏行邪道,甚至去算命、改名字、配合農民曆行事,這種信仰與昔日選民求助偶像又有何異?
從啟示錄的預言、馬太福音第二十四章內耶穌基督提醒的末世預兆、無花果樹比方、挪亞滅世前的現象,對照現今的國際情勢:以色列國經寒冬後,已開始長嫩葉。挪亞大水滅世前,世界淫穢、強暴、不法的現象已一一呈現;尤其啟示錄中的聖城新耶路撒冷已從天而降,神的帳幕已降在人間,神要與信徒同住,人要成為其子民(啟二一1-4)的真教會已穩固,有關「印」、「號」、「碗」的陸續開啟現象,不都十分明顯嗎?因此,末日耶穌基督的來到、公義賞罰的審判也將接連展開,「屆時祂要依各人所行報應各人,凡潔淨自己衣服的有福了,其可得到權柄、能到生命樹那裡、也能從門進城」(啟二二12-14)。親愛的讀者!這個基督徒最主要的盼望,不是吾人信主當努力以赴的目標嗎?
惟主後一世紀,當時教會中,曾有被保羅嚴厲批判:自以為具高度智慧的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二元論思想(弗五6;西二8;提前六20)和只注重現實享樂、不相信人在末世會復活的以彼古羅思想(Epicureanism)(徒十七18;彼後二14、18-19),中古世代也發現存在於一些基督教派當中,造成信徒在信仰上的極大傷害。誠如彼得長老所言:他們私自引進異端的假師傅(彼後二1);約翰長老則稱這種思想是「敵基督」(約壹二18)。
但遺憾的,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這種致命的思想並未止息,反而有越來越興旺之勢:他們不但以現代高科技和自己聰明才智曲解聖經,甚至配合邪靈和鬼魔的道理懷疑聖經。雖然表面上他們仍敬拜基督,但卻更看重世俗的妥協和享樂,背棄真道、聽從魔鬼的道理(提前四1);甚至忽視了耶穌基督為拯救人類流出寶血的大恩,進一步破壞神極力要求世人的公平、公義和聖潔。
天主教教宗本篤十六世(Pope BenedictⅩⅥ)於2013年2月28日退位之前曾舉辦彌撒聚會,會中對全世界十二億天主教信徒做出三點呼籲:
1.「應譴責宗教之偽善者」;
2.「應拋棄教會的個人權威」;
3.「信徒間不可對立」。
並強調真信徒應以誠懇服事主,而不應為自己和會眾服務。天主教教義雖甚多偏離聖經,但其教宗之內心話清楚道出:今日天主教徒受世俗影響,信仰已敗壞。但自認基督信徒的你我,對照上述之呼籲,自己又好多少?
為匡正這些基督徒錯誤的信仰觀念,特以瑪拉基書中「選民與耶和華六次爭辯」的時代意義詳論之。因此,閱讀此書前,應先了解波斯時代選民的信仰狀況,再詳讀瑪拉基書,才能和本書意境相融合,得到更大的造就。
本書著作的目的,係以檢視同靈信仰為共勉,在「用愛心說誠實話」(弗四15),和「為討那察驗我們心的神喜歡」(帖前二4)之原則下舉例論述。雖純粹係以真理之角度說明,但仍不免有批判之言詞,若有冒犯尚請寬宥。
由於筆者才疏學淺,靈智不足,文詞、見解或有失偏之處,祈盼同靈不吝指正。同時對蔡慧如姐妹和江怡臻姐妹百忙中抽空校正,也致上十二萬分謝意。
願將一切頌讚、榮耀、尊貴,全歸主耶穌基督聖名。阿們!
教末 張天賜完稿於高雄
試閱
第一章
導言
猶太民族,在世上人數雖不多,但在世界上卻頗知名。因他們常自恃:在全人類萬邦中,唯有他們才是蒙耶和華揀選的民族(摩三23)。因此,一生中都把摩西律法的理想和目標轉化為具體的行動;因他們祈望藉著這固定的生活方式使他們與家庭、社會和信仰,緊緊結合成一體,得神喜悅、蒙受祝福。這個傳統、固定的生活方式,就是來自於猶太祖先---亞伯拉罕和耶和華所立的「約」:
亞伯拉罕七十五歲時,耶和華首次與他立約,並要他離開其所居之地(創十二1-3)。九十九歲時,耶和華第四次對他應許說:「你當在我面前作完全人,我就與你立約。(1)使你的後裔極其繁多,(2)你要作多國的父,(3)國度從你而立、君王從你而出,(4)我要與你並你世世代代的後裔堅立我的約、作永遠的約,(5)我要將你現在寄居的地、就是迦南全地,賜給你和你的後裔、永遠為業,我也必作他們的神」(創十七1-8)。
接著神又對亞伯拉罕說:「(1)你和你的後裔必世世代代遵守我的約,(2)你們所有的男子都要受“割禮”,(3)這“割禮”就是我與你、並你的後裔立約的證據,(4)你們世世代代的男子、無論是家裡生的,是在你後裔之外用銀子從外人買的,生下來第八日、都要受割禮,(5)不受割禮的男子、必從民中剪除、因他背了我的約」(創十七9-14)。
以上「約」的內容是如此的確定,是如此的嚴格、不可違背,無怪世界上所有的猶太人,從出生的割禮、成年禮、結婚禮到死亡的喪禮,幾乎都要以「約」為他們的生活中心。就以割禮為例:孩子出生第八天,為要與外邦人有別《註1》,就要接受割禮成為耶和華的子民。為了實現這個立「約」的證據,縱使碰到安息日或贖罪日,他們仍然照樣舉行,毫不延遲。
當「莫海勒(Mohel)」《註2》為孩子施行手術,眾親屬圍繞禱告時,孩子的父親一定要念著如下的禱文:「……讚美天上的神,你用聖諭使我們聖潔,也求你命令這孩子能進入你與我們祖先---亞伯拉罕所立的『聖約』裡」。由此,可見猶太人重視「約」的程度。由於耶和華具有:(1)慈悲憐憫,(2)公平公義,(3)聖潔無邪,(4)信實守約之四大德性。因此,祂和人所立約的內容是不改變、必要應驗的。
在以色列人祖先---雅各因迦南地糧荒,而旅居至非耶和華應許之地---埃及四百年後,因當時的法老王苦待選民,以色列人就嘆息哀號。當此聲音一達到耶和華神的耳中後,神立即想起祂和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約」而差遣摩西來拯救他們(出二24-25)。
大衛時代,伶人做詩也如此描述:「耶和華記念他的約,直到永遠,祂所吩咐的話直到千代。就是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向以撒所起的誓,祂又將這「約」向雅各定為律例、向以色列定為永遠的約….」(詩一O五8-10)。
因而這「約」成為今日基督徒要學習、重視新、舊約教訓的理由。因與亞伯拉罕毫無血緣關係的外邦人,未受洗歸入耶穌之前,與基督絕無關係。在神所應許福氣的「諸約」上更是局外人,活在世上毫無盼望(弗二12),最後的結局就是與花草、野獸同朽;但如今因著相信耶穌,在祂面前得成為聖潔,並按著豫定得兒子的名份(弗一4-7),也從此成為亞伯拉罕之後裔,可照著『聖約』承受產業(加三27-29)。
《註1》以色列臨近的民族---腓尼基人、亞述人、亞蘭人、亞捫人、摩押人;甚至巴比倫人都是不行割禮的。
《註2》「莫海勒」(Mohel):古猶太社會,受過專業訓練、專門施行割禮手術的人
導言
猶太民族,在世上人數雖不多,但在世界上卻頗知名。因他們常自恃:在全人類萬邦中,唯有他們才是蒙耶和華揀選的民族(摩三23)。因此,一生中都把摩西律法的理想和目標轉化為具體的行動;因他們祈望藉著這固定的生活方式使他們與家庭、社會和信仰,緊緊結合成一體,得神喜悅、蒙受祝福。這個傳統、固定的生活方式,就是來自於猶太祖先---亞伯拉罕和耶和華所立的「約」:
亞伯拉罕七十五歲時,耶和華首次與他立約,並要他離開其所居之地(創十二1-3)。九十九歲時,耶和華第四次對他應許說:「你當在我面前作完全人,我就與你立約。(1)使你的後裔極其繁多,(2)你要作多國的父,(3)國度從你而立、君王從你而出,(4)我要與你並你世世代代的後裔堅立我的約、作永遠的約,(5)我要將你現在寄居的地、就是迦南全地,賜給你和你的後裔、永遠為業,我也必作他們的神」(創十七1-8)。
接著神又對亞伯拉罕說:「(1)你和你的後裔必世世代代遵守我的約,(2)你們所有的男子都要受“割禮”,(3)這“割禮”就是我與你、並你的後裔立約的證據,(4)你們世世代代的男子、無論是家裡生的,是在你後裔之外用銀子從外人買的,生下來第八日、都要受割禮,(5)不受割禮的男子、必從民中剪除、因他背了我的約」(創十七9-14)。
以上「約」的內容是如此的確定,是如此的嚴格、不可違背,無怪世界上所有的猶太人,從出生的割禮、成年禮、結婚禮到死亡的喪禮,幾乎都要以「約」為他們的生活中心。就以割禮為例:孩子出生第八天,為要與外邦人有別《註1》,就要接受割禮成為耶和華的子民。為了實現這個立「約」的證據,縱使碰到安息日或贖罪日,他們仍然照樣舉行,毫不延遲。
當「莫海勒(Mohel)」《註2》為孩子施行手術,眾親屬圍繞禱告時,孩子的父親一定要念著如下的禱文:「……讚美天上的神,你用聖諭使我們聖潔,也求你命令這孩子能進入你與我們祖先---亞伯拉罕所立的『聖約』裡」。由此,可見猶太人重視「約」的程度。由於耶和華具有:(1)慈悲憐憫,(2)公平公義,(3)聖潔無邪,(4)信實守約之四大德性。因此,祂和人所立約的內容是不改變、必要應驗的。
在以色列人祖先---雅各因迦南地糧荒,而旅居至非耶和華應許之地---埃及四百年後,因當時的法老王苦待選民,以色列人就嘆息哀號。當此聲音一達到耶和華神的耳中後,神立即想起祂和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約」而差遣摩西來拯救他們(出二24-25)。
大衛時代,伶人做詩也如此描述:「耶和華記念他的約,直到永遠,祂所吩咐的話直到千代。就是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向以撒所起的誓,祂又將這「約」向雅各定為律例、向以色列定為永遠的約….」(詩一O五8-10)。
因而這「約」成為今日基督徒要學習、重視新、舊約教訓的理由。因與亞伯拉罕毫無血緣關係的外邦人,未受洗歸入耶穌之前,與基督絕無關係。在神所應許福氣的「諸約」上更是局外人,活在世上毫無盼望(弗二12),最後的結局就是與花草、野獸同朽;但如今因著相信耶穌,在祂面前得成為聖潔,並按著豫定得兒子的名份(弗一4-7),也從此成為亞伯拉罕之後裔,可照著『聖約』承受產業(加三27-29)。
《註1》以色列臨近的民族---腓尼基人、亞述人、亞蘭人、亞捫人、摩押人;甚至巴比倫人都是不行割禮的。
《註2》「莫海勒」(Mohel):古猶太社會,受過專業訓練、專門施行割禮手術的人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