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為人,真正重要的是什麼?透過上帝眼光認識自己的6堂課
What makes us human? and other questions about God,Jesus and human identity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學青小組讀書會
★青少年的信仰啟蒙書
★每章皆有問題討論
「晚餐要吃什麼?」
「週末時間要怎麼安排呢?」
「他看起來有點不對勁,我是不是該關心一下?」
「結婚、生小孩有什麼重要?」
「我們死後會發生什麼事?」
只要活著,似乎都會面對這些雞毛蒜皮或舉足輕重的疑問。不過,要對這些問題有深入的理解和回應,其中的關鍵可能會令你感到意外——應該先問:「我們是什麼?」
對此,現代世界有許多不同觀點。人們會說:「我們不過是複雜一點的動物而已」、「人只不過是一部有身體的電腦」。但是當我們愈深入探究這些觀點,就會愈多暴露它們的缺陷。人們一直以來都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勉強拼湊有關我們身分的證據,卻衍生更多疑惑:生而為人,真正重要的是什麼?
要回答這些關鍵問題,我們需要的是視角的改變。作者馬克.梅諾告訴我們,要理解人類,就得從上帝的眼光來看我們自己:人類是按照上帝形像而造的。這項真理活潑地涵蓋了我們的複雜與奇妙!它讓我們明白,人類的語言能力、創意、理性、情感、靈魂、身體等,都反映著上帝的本質。而且,聖經也指出了一名特別的人類:耶穌。亙古通今,只有他真正認識上帝,並活出與天父、聖靈和諧的一生。他本是與上帝同等,卻成為與我們同樣的人,與我們分享生而為人的真正意義。
透過耶穌,上帝起初創造人類的心意得以被恢復,我們也不再迷失於疑惑和矛盾。現在,翻開這本書,你也可以明白如何活得像一個真正的人,效法耶穌,重拾人類生命與關係中的豐盛意涵。
原來人類並不是個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是有待我們探索、享受的奧祕。
這不就是人類之所以迷人的原因之一嗎?有時,坐在咖啡桌邊啜飲一杯拿鐵,靜靜觀察周遭人群的互動和舉止,真的蠻有意思的。那些偶爾飄進你耳朵、有趣的隻字片語,都在反映這個我們一無所知的世界。
──摘自〈第一章:我們到底是什麼?〉
★青少年的信仰啟蒙書
★每章皆有問題討論
「晚餐要吃什麼?」
「週末時間要怎麼安排呢?」
「他看起來有點不對勁,我是不是該關心一下?」
「結婚、生小孩有什麼重要?」
「我們死後會發生什麼事?」
只要活著,似乎都會面對這些雞毛蒜皮或舉足輕重的疑問。不過,要對這些問題有深入的理解和回應,其中的關鍵可能會令你感到意外——應該先問:「我們是什麼?」
對此,現代世界有許多不同觀點。人們會說:「我們不過是複雜一點的動物而已」、「人只不過是一部有身體的電腦」。但是當我們愈深入探究這些觀點,就會愈多暴露它們的缺陷。人們一直以來都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勉強拼湊有關我們身分的證據,卻衍生更多疑惑:生而為人,真正重要的是什麼?
要回答這些關鍵問題,我們需要的是視角的改變。作者馬克.梅諾告訴我們,要理解人類,就得從上帝的眼光來看我們自己:人類是按照上帝形像而造的。這項真理活潑地涵蓋了我們的複雜與奇妙!它讓我們明白,人類的語言能力、創意、理性、情感、靈魂、身體等,都反映著上帝的本質。而且,聖經也指出了一名特別的人類:耶穌。亙古通今,只有他真正認識上帝,並活出與天父、聖靈和諧的一生。他本是與上帝同等,卻成為與我們同樣的人,與我們分享生而為人的真正意義。
透過耶穌,上帝起初創造人類的心意得以被恢復,我們也不再迷失於疑惑和矛盾。現在,翻開這本書,你也可以明白如何活得像一個真正的人,效法耶穌,重拾人類生命與關係中的豐盛意涵。
原來人類並不是個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是有待我們探索、享受的奧祕。
這不就是人類之所以迷人的原因之一嗎?有時,坐在咖啡桌邊啜飲一杯拿鐵,靜靜觀察周遭人群的互動和舉止,真的蠻有意思的。那些偶爾飄進你耳朵、有趣的隻字片語,都在反映這個我們一無所知的世界。
──摘自〈第一章:我們到底是什麼?〉
目錄
推薦序:好好跟年輕人說話/009
引言/015
1 我們到底是什麼?/019
2 受造:上帝怎麼看我們?/045
上帝到底為什麼創造我們?/067
生命是何時出現的?/069
3 得救:上帝怎麼看我們?/071
我是什麼時候變成罪人的?/083
4 鏡中的自我:我們該如何看待自己?/085
靈魂是什麼?/107
可是,我們不是應該藉由表達來展現自我嗎?/111
5 島嶼或大陸:我們如何共同生活?/113
我會失去上帝的形像嗎?/142
6 人中之人:耶穌為什麼要成為人?/145
後記:那麼,什麼能使我們成為真正的人?/167
引言/015
1 我們到底是什麼?/019
2 受造:上帝怎麼看我們?/045
上帝到底為什麼創造我們?/067
生命是何時出現的?/069
3 得救:上帝怎麼看我們?/071
我是什麼時候變成罪人的?/083
4 鏡中的自我:我們該如何看待自己?/085
靈魂是什麼?/107
可是,我們不是應該藉由表達來展現自我嗎?/111
5 島嶼或大陸:我們如何共同生活?/113
我會失去上帝的形像嗎?/142
6 人中之人:耶穌為什麼要成為人?/145
後記:那麼,什麼能使我們成為真正的人?/167
序/導讀
推薦序
好好跟年輕人討論生命與信仰
「有時候我們會很遺憾地看到或聽到,在某些基督徒的論述裡,完全忽略了這個最終的危險。當他們談到信仰、愛和謙卑的時候,都符合基督教的教義;但是那樣的演說卻會誤導年輕人,因為他們沒有提到基督徒在世界上可能的遭遇⋯⋯他們欺騙了年輕人,掩飾真正的後果,彷彿基督教的戰場只有一個,卻不曾指出—他們其實有雙重的危險:先是個人內心的掙扎,而當他們戰勝自己以後,還得和世界對抗。」
—齊克果《愛在流行》
在崇尚本真的世俗年代,年輕人渴望真實。然而,真正能幫助人成長的,是把人帶到真理之鏡面前,同時面對真理、真理所揭露的自己和所處的環境。
年輕生命的特質是批判、詰問和覺醒,而這本書正是寫給靈性上仍屬青少年時期的基督徒,也是一本為現代人寫的教理問答。然而,本書回應現代人信仰疑問的方式,並非僵化的命題式問答(先提問,再給予正確答案和聖經經文佐證),而是先揭露各種生命議題的無解,再領人進入聖經的敘事,引導人思考基督信仰如何回應這些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因為,就像作者所說:人本來就是很複雜的。生命本就沒有一體適用的標準答案,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所催生的SOP(標準作業流程),是為了因應大量製造而來;人卻是上帝手中的藝術品,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需要一本正視年輕人對生命的提問、好好跟他們談論信仰的書。
本書內容
本書的主題是「人」。隨著科技發展,人類對於存在的焦慮愈加嚴重。一旦有新的
科技問世,媒體便開始盤點哪些人將會失業、哪些職業未來十年將不復存在,進而使人產生「人類會被取代嗎?」等錯置的問題。彷彿人的存在價值完全等於所做的工作。害怕被取代的心態,造成社會日益競爭。而我們不只跟他人競爭,也跟自己競爭,結果更不認識自己是誰,產生更多焦慮。
然而,本書幫助人認識自己,並不採取身分認同的主流路徑,誤入「建構式存在」的歧途,更加陷入自我中心的漩渦;而是訴諸更寬闊的基督教資源—宗教改革者加爾文的思想:認識上帝與認識人息息相關。
基於上帝的創造,本書主張要認識上帝,才能理解人性:
■ 第一章直搗黃龍,揭露當代世俗人論潛藏的意識型態—強化自我中心的靈智主義、貶低人性尊嚴和價值的唯物主義、標榜成功而不容失敗的超人類主義、把人的價值等同於經濟效益的資本主義、以及排斥絕對性而視一切皆為「建構」的犬儒式人文主義。
■ 第二章談人的起源是上帝的創造,把人放在一個更大的圖像裡—生命的源頭,點出人類不可抹滅的價值,是出自上帝的創造。第三章談人的墮落和拯救,在傳統的拯救論範疇中,耶穌的代贖再次凸顯了人的價值。
■ 第四章談個體的人,幫助人如何理解自己的本質與限制。第五章談群體,焦點是如何與他者共存,基礎是三一上帝相通共融的關係。
■ 第六章則談到,真正的人就是將上帝形像的潛能完全彰顯出來的耶穌,基督論是本書神學人論的核心。
本書有堅實的神學基礎,在「人」這個主題中,交織呈現主要的神學架構,包含創造、拯救、三一上帝、基督等,有條理地呈現聖經對人的觀點,有秩序卻不僵化、明確卻不教條,足見作者神學底蘊之深。向平信徒和青少年談論神學,的確要深入才能淺出。
本書不只適合青少年
第五章寫道:「從上幼稚園的那天起,我們就被教導要當個自我中心的人⋯⋯」隱藏的軸線是對抗自我中心。無論歷史如何發展,社會何等進步,科技多麼先進,這段觀察似乎適用於人類歷史中的各種文化、各個時期。自我中心是人一生的問題,而擺脫自我中心,就是成熟的記號。
如果你覺得基督教很離地,想了解基督信仰到底與我何干,這本書提供了不畫大餅、直指核心的路徑,引領你與基督的福音相遇。
如果你是牧養者或教師,正在找一本根植於聖經信仰,又能與現代人生命議題共鳴的門訓作品,本書繼承宗教改革福音神學和加爾文神學傳統,幫助人釐清與上帝的差異,指出在世上的終極目標是效法基督活在聖潔中,在上帝所創造的肉身中安然自在。
信仰是一趟認識上帝與自己的旅程。願聖靈光照我們前方的道路,即使身處黑夜,卻如同行在光明中。
梁越美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系統神學助理教授
引言
我是誰?也許你剛開始會覺得不以為然,認為會問這問題的人,只不過是某個焦慮的青少年,不然就是不遠千里到西藏山巔求教大師、雙眼散發著狂野氣息的背包客。其實許多人在年輕時,都曾努力(或避免)成為父母那樣的人,也曾經尋找自己該相信的事物,曾經測試我們的天賦和才能,也曾試著在工作、友誼和信仰中找尋自己的定位。在這一切經歷中,我們都探究過這個問題。
但是,從更基本的層次來說,這看似相當抽象的哲學問題,其實對於我們天天煩惱、關切的許多問題,都意義深遠。有關個人倫理觀、人權、性傾向,或是經濟、戰爭、家庭、親密關係的種種問題;關於對錯、我們是誰,以及我們如何看待別人的諸多問題。對所有這些議題的回應,都取決於我們如何回答這個重要的問題:人類是什麼?
對這個問題的理解與回應,會直接影響我每天所做的、各種或大或小的決定:
■ 我該嫁給他,還是保持單身?
■ 我該關掉母親的生命維持器,還是要
堅持下去?
■ 我那樣對待她,該感到罪疚或羞恥,
還是不必放在心上?
■ 這張選票該投給誰?
■ 晚餐要吃什麼?
■ 看什麼電視節目好呢?
正如本書第一章指出的,無論在政治、媒體,或私人交談中,我們的文化都正掀起一場巨大、肉眼幾乎看不見的爭論;而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這場爭論的核心問題都是:「人類是什麼?」—我們身為耶穌的跟隨者,如果想要了解時勢、有意義地投入討論,並做出榮耀上帝的決定,就需要毫不含糊地回答這個問題。
好消息是,對於「我們是什麼?」、「我們何以為人?」,聖經提供了豐富的解答。它告訴我們,我們是上帝的創造,不是偶然的產物;它也告訴我們,我們極其寶貴,而非毫無意義;聖經指出我們從哪裡來、要往何處去;它也告訴我們,我們雖是塵土,卻是擁有上帝旨意的塵土。
並且,聖經最終向我們啟示,有一個人是真實人類的標準。他的完美人性,意味著他能夠作替代者,導正這世界,使世上的男男女女恢復與上帝,和與自己的關係。
提姆.索恩伯勒(Tim Thornborough)
原書書系主編,二○一五年六月
好好跟年輕人討論生命與信仰
「有時候我們會很遺憾地看到或聽到,在某些基督徒的論述裡,完全忽略了這個最終的危險。當他們談到信仰、愛和謙卑的時候,都符合基督教的教義;但是那樣的演說卻會誤導年輕人,因為他們沒有提到基督徒在世界上可能的遭遇⋯⋯他們欺騙了年輕人,掩飾真正的後果,彷彿基督教的戰場只有一個,卻不曾指出—他們其實有雙重的危險:先是個人內心的掙扎,而當他們戰勝自己以後,還得和世界對抗。」
—齊克果《愛在流行》
在崇尚本真的世俗年代,年輕人渴望真實。然而,真正能幫助人成長的,是把人帶到真理之鏡面前,同時面對真理、真理所揭露的自己和所處的環境。
年輕生命的特質是批判、詰問和覺醒,而這本書正是寫給靈性上仍屬青少年時期的基督徒,也是一本為現代人寫的教理問答。然而,本書回應現代人信仰疑問的方式,並非僵化的命題式問答(先提問,再給予正確答案和聖經經文佐證),而是先揭露各種生命議題的無解,再領人進入聖經的敘事,引導人思考基督信仰如何回應這些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因為,就像作者所說:人本來就是很複雜的。生命本就沒有一體適用的標準答案,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所催生的SOP(標準作業流程),是為了因應大量製造而來;人卻是上帝手中的藝術品,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需要一本正視年輕人對生命的提問、好好跟他們談論信仰的書。
本書內容
本書的主題是「人」。隨著科技發展,人類對於存在的焦慮愈加嚴重。一旦有新的
科技問世,媒體便開始盤點哪些人將會失業、哪些職業未來十年將不復存在,進而使人產生「人類會被取代嗎?」等錯置的問題。彷彿人的存在價值完全等於所做的工作。害怕被取代的心態,造成社會日益競爭。而我們不只跟他人競爭,也跟自己競爭,結果更不認識自己是誰,產生更多焦慮。
然而,本書幫助人認識自己,並不採取身分認同的主流路徑,誤入「建構式存在」的歧途,更加陷入自我中心的漩渦;而是訴諸更寬闊的基督教資源—宗教改革者加爾文的思想:認識上帝與認識人息息相關。
基於上帝的創造,本書主張要認識上帝,才能理解人性:
■ 第一章直搗黃龍,揭露當代世俗人論潛藏的意識型態—強化自我中心的靈智主義、貶低人性尊嚴和價值的唯物主義、標榜成功而不容失敗的超人類主義、把人的價值等同於經濟效益的資本主義、以及排斥絕對性而視一切皆為「建構」的犬儒式人文主義。
■ 第二章談人的起源是上帝的創造,把人放在一個更大的圖像裡—生命的源頭,點出人類不可抹滅的價值,是出自上帝的創造。第三章談人的墮落和拯救,在傳統的拯救論範疇中,耶穌的代贖再次凸顯了人的價值。
■ 第四章談個體的人,幫助人如何理解自己的本質與限制。第五章談群體,焦點是如何與他者共存,基礎是三一上帝相通共融的關係。
■ 第六章則談到,真正的人就是將上帝形像的潛能完全彰顯出來的耶穌,基督論是本書神學人論的核心。
本書有堅實的神學基礎,在「人」這個主題中,交織呈現主要的神學架構,包含創造、拯救、三一上帝、基督等,有條理地呈現聖經對人的觀點,有秩序卻不僵化、明確卻不教條,足見作者神學底蘊之深。向平信徒和青少年談論神學,的確要深入才能淺出。
本書不只適合青少年
第五章寫道:「從上幼稚園的那天起,我們就被教導要當個自我中心的人⋯⋯」隱藏的軸線是對抗自我中心。無論歷史如何發展,社會何等進步,科技多麼先進,這段觀察似乎適用於人類歷史中的各種文化、各個時期。自我中心是人一生的問題,而擺脫自我中心,就是成熟的記號。
如果你覺得基督教很離地,想了解基督信仰到底與我何干,這本書提供了不畫大餅、直指核心的路徑,引領你與基督的福音相遇。
如果你是牧養者或教師,正在找一本根植於聖經信仰,又能與現代人生命議題共鳴的門訓作品,本書繼承宗教改革福音神學和加爾文神學傳統,幫助人釐清與上帝的差異,指出在世上的終極目標是效法基督活在聖潔中,在上帝所創造的肉身中安然自在。
信仰是一趟認識上帝與自己的旅程。願聖靈光照我們前方的道路,即使身處黑夜,卻如同行在光明中。
梁越美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系統神學助理教授
引言
我是誰?也許你剛開始會覺得不以為然,認為會問這問題的人,只不過是某個焦慮的青少年,不然就是不遠千里到西藏山巔求教大師、雙眼散發著狂野氣息的背包客。其實許多人在年輕時,都曾努力(或避免)成為父母那樣的人,也曾經尋找自己該相信的事物,曾經測試我們的天賦和才能,也曾試著在工作、友誼和信仰中找尋自己的定位。在這一切經歷中,我們都探究過這個問題。
但是,從更基本的層次來說,這看似相當抽象的哲學問題,其實對於我們天天煩惱、關切的許多問題,都意義深遠。有關個人倫理觀、人權、性傾向,或是經濟、戰爭、家庭、親密關係的種種問題;關於對錯、我們是誰,以及我們如何看待別人的諸多問題。對所有這些議題的回應,都取決於我們如何回答這個重要的問題:人類是什麼?
對這個問題的理解與回應,會直接影響我每天所做的、各種或大或小的決定:
■ 我該嫁給他,還是保持單身?
■ 我該關掉母親的生命維持器,還是要
堅持下去?
■ 我那樣對待她,該感到罪疚或羞恥,
還是不必放在心上?
■ 這張選票該投給誰?
■ 晚餐要吃什麼?
■ 看什麼電視節目好呢?
正如本書第一章指出的,無論在政治、媒體,或私人交談中,我們的文化都正掀起一場巨大、肉眼幾乎看不見的爭論;而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這場爭論的核心問題都是:「人類是什麼?」—我們身為耶穌的跟隨者,如果想要了解時勢、有意義地投入討論,並做出榮耀上帝的決定,就需要毫不含糊地回答這個問題。
好消息是,對於「我們是什麼?」、「我們何以為人?」,聖經提供了豐富的解答。它告訴我們,我們是上帝的創造,不是偶然的產物;它也告訴我們,我們極其寶貴,而非毫無意義;聖經指出我們從哪裡來、要往何處去;它也告訴我們,我們雖是塵土,卻是擁有上帝旨意的塵土。
並且,聖經最終向我們啟示,有一個人是真實人類的標準。他的完美人性,意味著他能夠作替代者,導正這世界,使世上的男男女女恢復與上帝,和與自己的關係。
提姆.索恩伯勒(Tim Thornborough)
原書書系主編,二○一五年六月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