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幸福學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哈佛大學曾在校開設一門課程——「幸福學」,大受學生歡迎。「幸福學」顧名思義是教導人怎樣追求幸福快樂。這個課程為什麼那麼受歡迎?調查發現,這些在世界頂尖大學就讀的學生可說都是精英中的精英,然而許多學生卻不知道怎樣面對求學期間的「壓力」,而出現嚴重心理危機。哈佛學生尚且如此,一般普羅大眾的情況更是難以想像。
如何讓自己活得快樂?本書從聖經角度來探討那「源於神」、「發自內心」、「具有永恆性」的喜樂,書中內容引用「幸福學」的研究心得、學術文獻和生活例子外,也提到許多人生課題,包括:操練饒恕、智慧聰明和勝過失敗……。全書共有13章,作者以一貫平易近人的筆觸列舉許多案例,從不同面向來談論如何擁有在基督裡而有的幸福,相信閱讀本書後你會發現,其實「真正的幸福」並不遙遠,只要信靠上帝,內心就可以得著無比豐盛的恩典與生命。基督徒不同於一般人的是,即使在患難中,也將眼目放在曾帶領他們出死入生的上帝的身上,滿懷喜樂與感恩。願你也能得著日光之上的喜樂。
目錄
第一章 命運玄坤
第二章 心意更新
第三章 健康自尊
第四章 智慧人生
第五章 謝天謝地
第六章 知足常樂
第七章 施予之樂
第八章 操練饒恕
第九章 脫胎換骨
第十章 敗得漂亮
第十一章 追求卓越
第十二章 幽默喜樂
第十三章 美滿婚姻
序/導讀
序言
自班夏哈(Tal Ben Shahar)在哈佛大學所開設的「幸福學」成為哈佛網路公開課程之後,這位心理學教授一夜之間成為世界各地家傳戶曉的人物,而他所寫有關這方面的書籍更是一紙風行。「幸福學」這課程名列哈佛史上最受歡迎的課程,每學期選修人數達 1,400 多人,超過學生總數的四分之一;他被譽為最受歡迎的人生導師,很多學生對學校的回應,認為這門課改變他們的一生。
「幸福學」顧名思義是教導人怎樣追求幸福快樂,為什麼這個課程那麼受歡迎?說來很簡單,因為現代人活得很不快樂,與其說「不快樂」,倒不如說「活得極度痛苦」。就以哈佛在讀學生為例,根據該校一項持續6個月的調查發現,哈佛許多學生正面臨心理健康危機,調查稱,過去一年,有80%的哈佛學生,至少有過一次感到非常沮喪、消沉。47%的學生,至少有過一次因為太沮喪而無法正常生活,10%學生稱他們曾經考慮過自殺。能夠被哈佛大學錄取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但卻不知道怎樣面對求學期間的壓力,因此出現嚴重心理危機。如果哈佛學生是如此,那麼其他大學的學生和一般普羅大眾,他們的情況實在不可想像。因此,班夏哈的「幸福學」無論對校內的學生或校外的一般群眾就如同炎夏的一服清涼劑,正合時宜。有機會在網絡看過「幸福學」一系列視頻大概都知道這課程的內容是幫助人尋求快樂,課程著重在愛、快樂、人與人的關係、工作滿足感和身心健康。
班夏哈教授的「幸福學」能夠得到這麼多人的認同,除了他的課程內容非常實用,很能滿足現代人的需要;另一方面,他自己本身也有過追求幸福快樂過程中那「失敗且痛苦」的經歷。當他還在以色列唸書期間,那時才16歲,卻是一位非常出色的運動員,他的夢想就是要贏得以色列全國壁球冠軍,經過一番努力,他如願以償,自然喜不自勝,沒想到慶祝會才剛結束,他回到睡房,一股空虛感湧上心頭。他嘗試說服自己,那只是爬上興奮最高峰後所出現的短暫失落,但隨後他漸漸意識到,即使找到新的目標,再得到另一個冠軍,他依然無法找到心目中那份滿足感,內心還是無法獲取真正的快樂和嚮往的幸福感。正是這種失落感,年輕的班夏哈嘗試以不同角度思考幸福快樂這個範疇:人究竟怎麼才得到長遠的快樂?人如何能夠活得既成功且開心?經過長時間閱讀、研究、觀察與思考,他發現人要活得快樂,根本沒有神祕公式,也沒有簡單步驟,於是設計了一系列與快樂有關的心理學課程。
許多人對班夏哈的教學內容感到很新鮮,尤其講到他曾經不斷追求個人夢想,滿以為只要達到某個目標就能夠找到幸福快樂:得到全國壁球冠軍、考上哈佛大學、獲得終身教職、賺到足夠鈔票,他就可以獲得永遠的快樂;但事實上,這樣不停的追逐,最終發現如同喝海水,永遠不能止渴,永遠不能滿足。說實在,世上不少人都有類似班夏哈教授這種追求成功過程中無法找到滿足感的經歷,因此很渴望從他的教學課程中有新的體會,從而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找到真正幸福快樂的祕訣。
對基督徒來說,我們其實對班夏哈他個人經歷毫不陌生,稍為讀過聖經傳道書的都知道,2,500年前就有一個很有智慧的以色列王,名叫所羅門,他也曾經享盡世人窮極一生想追求的夢想:高官厚祿、榮華富貴、琴棋書畫、佳餚美酒、風花雪月,或者做科學研究、學問知識探索等,然而,當走過人生一大段旅程之後,他最後的結論是:虛空的虛空,一切都是虛空。傳道書是所羅門生命的表白,他在書卷的結尾坦白地指出:在追求世人夢寐以求的一切事物中,他根本找不到滿足感,也得不到任何快樂。
上帝把所羅門的經歷放在聖經裡面,是要人看到,人窮一生所追求的,不管功名利祿、聲色犬馬,最終發現都是沒意義。所以哈佛教授班夏哈的體驗其實在聖經早已說得一清二楚,現代人如果肯花時間閱讀上帝的話,他們早已茅塞頓開,對人生會有一個很深入的體會。
班夏哈教授發現無法在追求各種名利財富中找到幸福快樂,於是靈機一動,轉向人間的愛、人際關係和身心健康範疇來思考,最終他有所領會,並且找到一條他認為是走向幸福快樂的途徑,於是在哈佛大學開了這一門「幸福學」課程。翻閱這門課的教導,課程主要內容包括下列幾個主題:感恩之樂、施予之樂、知足常樂、積極思想、改變、先天後天、健康自尊、卓越非完美、幽默感、美滿婚姻等。身為基督徒,我們不難發現,「幸福學」所講到有關快樂之道,基本上與聖經的教導是一致的,兩者其中一點不同的是,班夏哈教授在他的課程中絕少提到聖經,但卻引用許多與心理學有關的學術研究報告和文獻。因此,從某一個角度來看,在追求幸福快樂這個範疇裡面,「俗世」心理學的研究無形中印證和支持聖經的論點。
班夏哈「幸福學」的快樂之道與聖經在這方面教導的另一個差異是:聖經談的是喜樂而不是快樂;喜樂和快樂是不一樣,世人所找到的快樂是暫時的、是會衰退的;而信徒在神裡面所領受的喜樂是具有永恆性;快樂來自外面,它附在我們的生活上,而喜樂是發自內心,是源出於我們生命;快樂會受到環境影響,因此起伏不定,但喜樂卻因著神不變的應許而可以長存。
這本書是根據班夏哈教授的「幸福學」課程中提到快樂之道作出發點,但不是停留在班教授所強調那「短暫」、「外在」的快樂,乃是從聖經角度探討「源於神」、「發自內心」、「具有永恆性」的喜樂,書中內容會引用班夏哈教授所提到他在這方面的研究心得、學術文獻和生活例子;除此以外,這書也加上幾個在「幸福學」沒有提到的幾個題目,這包括:操練饒恕、智慧聰明和勝過失敗,全書總共有十三章。
人生一切是命中註定的嗎?基督徒怎樣看命運?聖經很多地方告訴我們,很多事情是上帝命定的,譬如說,夏甲生的兒子取名以實馬利,以掃將來服事雅各,參孫作以色列的士師,所羅門為神建殿,耶利米作先知,這些都是神早已命定的。同樣,你我一生基本上早為神所命定,例如:生在何處,父母是誰等,這些上帝早已安排,既然這樣,人一生每一步好像早已被上帝所劃定,先天決定了一切,那麼成敗得失是否也是冥冥中註定?第一章「命運玄坤」讓我們看到何謂命?何謂運?哪一方面是屬於上帝指定範疇,哪一方面應該是人的責任。
柏拉圖首先提出,人格(person)具有三個元素:理智、情緒、意志,三者有某種程度的互動關係。理智是什麽?它可以說是人的思想,它具有分析、觀察、想像、探討、演繹、歸納、總結等功能。情緒是平常我們提到的喜怒哀樂,意志是指人在生活中所作的決定。有人說,除了人的思想外,人身體其他方面是會自動調適的,譬如說,身體過熱,人體會自動流汗排熱;遇到危險,我們心跳會加速,血壓升高,瞳孔放大,因為身體需要全動員,要準備逃命。但思想這方面卻不是由身體自動調適,是由人的心自己操縱,對事情喜歡或討厭,對人憎恨或饒恕,看事情正面或負面,都是由人思想所決定,而思想卻會影響情緒;不幸的是,扭曲的思想會衍生許多心理問題和後遺症。第二章「心意更新」是講到一般人最易觸犯的三種思想扭曲,學會避免墮入這些陷阱,將會提升我們的喜樂指數,也免除做出事後感到痛悔的錯誤決定。
自尊對每個人都有舉足輕重的重要性,許多研究都指出自尊對人在生活、事業和人際關係上具有震撼性的影響,有學者認為,絕大部分心理問題的基本原因是源於人的自尊,光察驗一個人自尊的高低就可以理解當事人的情緒和行為問題,因此要處理大部分人的情緒問題理應從人的自尊入手。加州一個健康小組根據多年的研究,他們發現低自尊與藥物濫用、未成年懷孕、逃學、暴力和罪案有很大關聯,而提升年輕人的自尊卻有積極的作用。在自尊這個領域研究超過半個世紀的心理學家布蘭登講得更直接,他認為自尊等同一個人的「命運」,因它能夠左右一個人未來的前途,決定他將來的成敗。到底何謂自尊?聖經不是教導我們要「捨己」嗎?討論自尊是否與聖經教導有抵觸?第三章「健康自尊」將會有詳細討論。
環顧周圍所熟悉的親戚朋友或同事,或透過大眾傳媒聽到許多社會知名人士,我們可以觀察到,世界聰明人不少,但有智慧處理生命中事務的人卻不很多;到底什麼是聰明?什麼是智慧?兩者有何差別?過去許多人對聰明、才智和智慧都有點誤解,總以為一個聰明的人,他們處事一定很有智慧,但認真分析和研究,聰明與智慧是很相近,但兩者是有天淵之別。現代人只在乎追求知識,著重聰明,卻忽視了智慧的培育,致力於事業與成功,贏取更多的金錢,但最重要一點是一般人不看重的,就是如何好好管理自己的人生,要自己活得有意義。第四章「智慧人生」正是探討有關聰明與智慧的不同,人如何能夠得到真正的智慧?
當耶穌還在地上傳道的時候,一次,十個患痲瘋病的人到祂面前尋求醫治,這十個人得到痊癒之後,各自回家,而願意親自回到耶穌跟前,向耶穌道謝的只有一個人。耶穌因此說出一句歎息的話:「得醫治的不是有十個嗎,其他九個得痊癒的人到哪裡去?」知恩不報的行為在人類任何年代、任何一個社會都可以看到這種違常行為。何謂感恩?為何古今中外,懂得知恩圖報的,比例並不高?第五章「謝天謝地」的重點是就是講感恩,為何一般人缺乏一個感恩的心?先不要說感恩是神在聖經對人的
試閱
首先談依賴型自尊,這是第一層的自尊,顧名思義,這種自尊是需要依賴別人才能找到個人的自尊,講到自尊第一部分的價值感,他們自我價值不是取決自己,乃是取決別人,他們喜歡聽別人對他們的正面評估,當他們表現良好,得到別人正面的回應,他們就感到有價值;倒過來,如果別人反應是負面的,他們就覺得很糟糕;這等人的生活易受他人思想言論所影響,經常猜估別人對他們的看法,他人的言論如同一面鏡子,他們要不斷從別人的鏡子看自己;講到自尊第二部分的能力感,依賴型自尊者常把自己與其他人相比,如果他表現比別人好,他就感覺良好,但如果其他人表現比他好,他就覺得很糟糕。迪斯尼卡通片白雪公主的邪惡皇后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個邪惡皇后要不停問魔鏡誰是世界最美的女人,當魔鏡說她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她就覺得心滿意足,一旦魔鏡說白雪公主比她漂亮,她就非常受不了,於是想盡辦法要除掉對方。邪惡皇后的例子說明了依賴型自尊的兩個特點,首先,這種自尊是他人決定而不是自己作決定,皇后要不斷問鏡子誰最漂亮,她的價值感取決於外部;第二,依賴型自尊是透過比較而獲得能力感,她要經常查問,這世界是否還有人比我更漂亮?
很顯然的,第一類型是屬於低自尊,因為要依賴別人來決定自己的價值,要不斷與別人比較才認同自己的能力感。
第二個層面的自尊是獨立型自尊,這是指個人自尊不取決于他人,講到他的價值感,他用自己標準評估自己,自己覺得好就好。但不要誤解他們是唯我獨尊、目空一切的自戀狂者,其實他們心智成熟,思想開放,而且有一顆受教的心,總是尋找成長的機會,他們願意聽取別人意見,不過有他們個人做事原則,別人的建議只是作參考,經過自我評估之後,最後自己作最終決定。講到能力感,他們不與別人比較,他們與自己比較,把今天的他與昨天的他作比較,務求自己變得更成熟和更完全。
低自尊的人需要不斷尋求他人的肯定,他們害怕別人批評,而獨立型自尊者,他們不怕別人的批評,反而希望能夠從別人的批評中來找出自己的盲點,他們抱著「活到老,學到老」的心態,求學問不是爲炫耀自己,只盼望從學習過程中得到成長,人於是變得越來越成熟,自尊也不斷得到提升。第三層次的自尊是無條件自尊,這是一個極高的境界,從某個角度來看,這不算是人的自尊,因為當中沒有涉及自尊。先講價值感部分,人到了這個層次,他的價值感不是取決他人的評價,也不取決自己,他對自己充滿自信,不需作任何評價;講到能力感,他到了互相依賴層次,他不把自己與他人比較,也不與自己比較,他是處於一種很特殊的狀態,與他人互相依賴,卻感到怡然自得。可以說他們到了一個與世無爭、無慾望的境界,能夠欣賞生活每一刻,與人關係和諧,對人有強烈同情心,經常關懷別人需要,內心再沒有一般人所存有的羡慕、嫉妒、高傲、自卑這些心理弊病。他一方面欣賞自己所做的事,當看到別人的成功,事業有成,他為對方衷心感到欣慰和高興,他視自己與他人為一個團隊,互相依賴並互相共存。
(取材自《上帝的幸福學》第三章〈健康自尊〉2.自尊定義)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