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_李珠珢的主場日記

從宗教到政治:黃彰輝牧師普世神學的實踐

  • 9 432
    480
  • 分類:
    中文書宗教命理基督教基督教總論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蔡榮芳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玉山社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20/02/01

活動訊息

金石堂,總有一本書懂你!雙11更好買,25家銀行信用卡分期0利率!

內容簡介

台灣人權運動的先鋒、台灣人民自決運動的導師、
自由人文主義的世界公民,也是台灣母語文化的捍衛者。

 

從宗教的愛心出發,黃彰輝關注世俗人類社會之公平正義。在中國國民黨政權戒嚴統治台灣的「反共抗俄」時代,他關心台灣人民的困境,於1953年在日內瓦WCC委員會議上,最早說出「『一個中國,一個台灣』,和平共存」這句名言,為台灣人民自決權發言。十一年後的1964年,他的後輩友人及同志彭明敏教授跟進,發表〈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

他一生從事宗教、社會、政治與教育活動,重建、強化台南神學院,提倡母語文化,參與創立台灣第一所基督教(東海)大學,倡導「台灣人民自決運動」,主持普世教會協會「神學教育基金會」,在世界各地推動神學教育。他走過的人生路,就是二十世紀台灣民主發展歷史的一片縮影。

名人推薦

讀者書評

本書作者蔡榮芳教授長年來對歷史科學有渾厚深邃之研究,又對基督教史學、基督教宗教神學、東西方哲學思想,乃至一般政治、社會科學;尤其是對台灣四百年外來統治之歷史,都有其獨特精深之研究;迺能將之整體適切地融入本書章節,縱剖橫切、層次明晰地析理論述;從宗教到政治,將黃彰輝的思想與時代,撰著出來;終使此書成為閱讀平易而學術內涵豐富之難得佳作。——台灣大學法律學院名譽教授  李鴻禧

蔡教授不是基督徒,他也自謙對神學的理解不夠深入,然而,我必須說,他以一位「局外人」(outsider)撰寫台灣神學家黃彰輝的思想史,不但證明他是可以深入歷史現場的大師,更具體以黃彰輝的傳記「做神學」,可說已登入神學的殿堂,讓我們這些神學人既感佩又愧疚。在此僅恭賀並感謝榮芳兄為「彰輝仙」寫新傳,這是我讀過台灣人的傳記裡,最深刻也最精彩的一本,誠摯地推薦給所有的讀者!——台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學教授  鄭仰恩

作者

蔡榮芳

東海大學第一屆畢業校友(1959)。美國馬里蘭州立大學碩士。加州大學(UCLA)博士。南卡州查爾斯頓學院歷史系名譽教授。曾任國立台灣大學及香港大學客座教授。主要學術著作:Hong Kong in Chinese History: Community and Social Unrest in the  British Colony, 1842-1913(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香港人之香港史1841-1945》(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

目錄

推薦序1平易而學術內涵豐富的傳記史學佳作李鴻禧
推薦序2為「彰輝仙」寫新傳鄭仰恩
作者序

1緒言:西歐基督教社會之政教關係,從保守勢力到自由主義
中世紀歐洲基督教會是社會保守勢力的大本營
中世紀西歐基督教社會的政教競合,種下自由主義幼苗
近代西歐政教關係的歷史經驗:自由主義終勝獨裁專制
關懷公共社會的入世宗教傳統

2蘇格蘭啟蒙思潮,傳統台灣人家庭,與日本文化教育
「啟蒙運動」思潮
蘇格蘭「教育式啟蒙運動」
西洋傳教士帶來福音、「現代化」啟蒙知識、「本土化」價值觀
兩代牧師家庭
福音與在地文化
台灣人的傳統家庭倫理
厄運連連,宗教心靈的覺醒
長老教會中學與東京青山學院附屬中學
台北高等學校

3東京帝國大學期間(1934-1937)讀哲學:東、西洋學者之影響
主修哲學
蘇格蘭啟蒙哲學家大衛.休姆引起他的興趣
東、西洋宗教哲學之印證:佛教與基督教
「仁」與「博愛」之融合
三木清的影響
住宿「基督教青年會學寮」(YMCA)
尼采的先見之明
〈不安的倫理性〉:奧古斯丁、巴斯卡、海德格
矢內原忠雄的影響
「用母語禱告,上帝比較會細心聆聽!」
賀川豐彥之影響
父親黃俟命牧師來訪
「嘸甘願」事件

4劍橋與倫敦大學時期(1937-1947:危機神學
初次感受自由開放的英國政治文化(1937)
劍橋西敏斯德學院(1938-1941)
基督教存在主義之父:齊克果
俗世存在主義者:沙特
危機神學家:巴特與布魯納
黃彰輝對歐洲時事與神學發展的反應
劍橋神學教授約翰.歐曼:「宗教即是世俗」
日本國籍的困擾
「先生」跟「生徒們」亦師亦友
異族通婚遭到歧視與壓力
關注日本殖民統治者對台灣基督教會之壓迫
返回台灣接受挑戰

5台南神學院院長任內(1949-1965),海內外宗教活動表達政治理念
回到被蹂躪摧殘的台灣
任教母校長榮中學(1947-1948)
台南神學院復校
經濟社會恐慌、政治恐怖的時代
幾萬受難家族中的一例:林茂生博士的遺族
主持台南神學院
開明的台灣省主席吳國楨
家庭與神學院遭受困擾
黃彰輝首倡「一個中國、一個台灣,和平共存」
重返「第二故鄉」英國
初訪美國的印象
雷茵霍.尼布爾:教徒與教會是社會的良心
黃彰輝與尼布爾晤談
宗教與世俗的關係之辯論
在美國伊凡斯敦市

6參與創立東海大學:宗教、政治,與自由人文主義教育
李伯來台跟黃彰輝商討創立基督教大學
芳威廉、黃武東、葛蘭翰的籌備工作
理想:崇尚自由及基督教人文主義精神的大學
東海大學董事會的成立
黃彰輝、范杜蓀及芳威廉的會談
董事會保守派與自由派的角力
曾約農校長的貢獻與願景
亞洲基金會的白克文老師
「反攻大陸」對照「認同台灣是故鄉」的智慧
曾約農校長與芳威廉博士意見相左
從曾校長辭職事件看1950-1960年代台灣政治社會情況
東海大學成為大陸人與外籍人士主導的大學
吳德耀校長:世界公民,自由主義的國際觀
在東海大學第一屆畢業典禮以台灣母語祝福

7倍加運動,彭明敏事件前後及宣教百年大慶
「倍加運動」(1954-1965)
在紐約協和神學院講學、研究(1959-1960)
返回台灣繼續工作
「倍加運動」促進教會對台灣鄉土社會的體認與關懷
黃彰輝與彭明敏先後提出台灣人自決主張
麥堅泰牧師挺蔣,對抗WCC與長老教會
長老教會宣教百年大慶
辭去台南神學院院長

8「基督教對世界的政治責任」,宗教對話與「處境化神學」
主持普世「神學教育基金會」
「政治中立是不可能的事」
基督教的政治責任
存在主義神學家田立克引起共鳴
對巴特「超自然」啟示神學之質疑與批評
從基督教、佛教與儒家倫理觀點思考人生問題
尋求「身分認同」,提出「處境化神學」
「處境化神學」
宗教與母語文化

9台灣人民自決運動:「一個中國、一個台灣」和平共存
長老教會的〈國是聲明〉
海外台灣基督徒的響應
「台灣人民自決運動」
伍伯塔—巴門「今日台灣人民的拯救」協議會
沈劍虹勸誘自決運動領導者回台未果
黃彰輝呼應《紐約時報》社論〈台灣的前途〉
長老教會第二次聲明:〈我們的呼籲〉
長老教會第三次聲明:〈人權宣言〉
《美麗島》事件
備受敬重的遊說大老
解嚴後回台訪問
與國民黨秘書長李煥談話
與李登輝副總統晤談
晚年的黃彰輝牧師
「他有英國紳士派頭,日本禪師氣質,又有台灣人的率直」
「歷史即是當代」
壯志未酬身先死

10結論:過去與現在的對話,台灣建國及文藝復興之道
「處境化神學」與公平正義之文化價值
從「台灣人」、「日本人」、「中國人」、「英國人」,到台灣人的「世界公民」
檢視「黨國文化」遺緒與「兩岸文化交流」(以東海大學為例)
台灣建國及文藝復興之道
「處境化神學」催生台灣鄉土神學
「處境化神學」之實踐:參與「太陽花」學運
黃彰輝的思想與活動之當代歷史意義及啟示
總結本書論述

附錄(首屆校友回憶:東海大學創校董事黃彰輝自由人文主義思想之實踐)
(A)東海大學曾經是台灣自由主義思想的重鎮
(B)通才教育、人文心靈價值與影視藝術

致謝

序/導讀

作者序

「一個中國,一個台灣」,和平共存。—黃彰輝(1953年在日内瓦,為台灣人民自決權發言)
「懷念自決大師黃彰輝博士。」—李登輝前總統
「有他(黃彰輝牧師)這一位上司兼好友,我感到無上光榮。他是位偉人。」—圖屠大主教(Rev. Desmond Tutu,198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掌控過去的人,掌控未來;掌控現在的人,掌控過去。」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
「欲滅其國,必先去其史。」—龔自珍(1792-1841),《古史鉤沉論》

許多年輕的台灣人,不知道台灣出了一位國際上鼎鼎大名的神學家與教育家黃彰輝(1914-1988)牧師。他出生於日治時代的彰化,年輕時留學日本東京及英國劍橋,回國後擔任台南神學院院長十六年(1949-1965),培育許多教會及社會人才。隨後,他應邀前往倫敦主持「普世教會協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WCC)神學教育基金會(Theological Education Fund, TEF)十多年(1965-1979)。擔任主任的他,帶領四位副主任〔包括南非的圖屠(Rev. Desmond Tutu)〕,共同在世界各地推動基督教神學教育,對國際神學教育作出重大貢獻。

從宗教的愛心出發,黃彰輝關注世俗人類社會之公平正義。在中國國民黨政權戒嚴統治台灣的「反共抗俄」時代,他關心台灣人民的困境,於1953年在日內瓦WCC委員會議上,最早說出「『一個中國,一個台灣』,和平共存」這句名言,為台灣人民自決權發言。十一年後的1964年,他的後輩友人及同志彭明敏教授跟進,發表〈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

黃彰輝是台灣人權運動的先鋒。誠如張瑞雄牧師所言,他是「台灣人的先覺」,許多本土人士敬仰他。宋泉盛博士尊稱他是「台灣人民自決運動的導師」。而筆者則強調:黃彰輝是「自由人文主義的世界公民」,也是「台灣母語文化的捍衛者」。

今日大多數年輕的台灣人,只會說外來的北京話當「國語」,不會說台灣人的母語,包括福佬、客家,以及原住民的各種語言。這是很可惜的事。他╱她們對自己的母語文化很生疏,也因此對台灣本土的某些重要歷史人物與事物不熟悉。

這樣怪異的現象是誰造成?如何造成?為什麼母語那麼重要?

人用語言來思考,來表達思想與感情。每一種語言都有它獨特的文法、音韻,與智慧;都有它獨特的詞語,含有獨特細膩的情感、思維、價值,與世界觀,不是其他語言所能取代。翻譯成其他語言不可能完全精準。許多細膩的情感只能用音韻(cadence) 來意會,不能用文字來傳達,這就是每一種語言之所以獨特奧妙之所在。譬如:台灣本土的台灣福佬話「布袋戲」(Po te hi)或「歌仔戲」(Kua a hi),假如用「國語」來演,那麼就變了調,完全失去了本土的情調!不懂母語的年輕人,就無法分享爸爸媽媽、阿公阿嬤的心思、感覺,與樂趣。 這是世代之間感情疏離隔閡,以及文化智慧傳承斷裂的一例。

目前世界上僅存的六千種語言,是人類共同的、寶貴的文化遺產,必須珍惜保護。語言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工具,而且含有思想與情感,而思想與情感來自同一族群共同的生活經驗。每一族群以其母語來傳承其歷史文化。母語的消失,即是該族群歷史文化記憶之消逝。失去記憶的族群就是失去了靈魂,該族群就名存實亡。

總之,黃彰輝認為,「母語是每一個人所以生存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說母語跟呼吸一樣,是生命的一部分,不容被侵犯。說母語是每個人不可被剝奪的基本人權。全世界每一個族群的母語都必須被尊重與珍惜。

可是,近一百多年間,台灣的外來殖民統治者打壓本土台灣人各族群的母語(包括閩南福佬話、客語、原住民各族語言),以期控制人民的思想、操控人民的文化與政治認同。殖民政權獨尊外來統治者的語言當作「國語」,以便掌控歷史的解釋權––掌權者獨斷決定是非、善惡標準,以自我合理化其統治的正當性(legitimacy);成者王侯,敗者賊。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 1903-1950)寫道:「掌控過去的人,掌控未來;掌控現在的人,掌控過去。」(“ Who controls the past controls the future;who controls the present controls the past.”)殖民統治者壟斷「真理」,意圖掌控過去、現在,與未來。

在台灣歷史上諸多外來的統治政權當中,來自日本與中國的殖民統治政權造成最大的文化衝擊。在五十年的日本統治時代(1895-1945),統治者獨尊日語作「國語」(kokugo),打壓台灣人的母語。黃彰輝(1914-1988)在當時出生、成長、受教育。他就讀頂尖的東京帝國大學,精通日語當「國語」,但他對殖民統治者歧視台灣人、打壓台灣母語,深惡痛絕。小時候他跟日本小孩打架;成長以後,大學剛畢業,他跟中學將畢業的弟弟說台語,被日本教官聽到,致使弟弟被怒罵與罰跪,這羞辱令他畢生難忘。所幸,1945年日本人戰敗離台時,台灣母語文化不但沒被消滅,還吸取許多日本文化的新養分。

然而,自從1945年中國國民黨來到台灣之後,它比日本統治者更嚴厲。它執政長達六十三年(1945-2000;2008-2016),掌控台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在三十八年的戒嚴時代(1949-1987)以及之後的執政時期,國民黨掌控龐大的國家機器與資源,強制推行「黨國思想教育」的中國史觀,獨尊中國的北京話作「國語」,歧視打壓台灣人的母語。導致今日台灣人各族群的母語文化傳統、奄奄一息,急待搶救。這就是中國國民黨統治台灣的「傑作」!

「欲滅其國,必先去其史」,清末中國學者龔自珍(1792-1841)的這句話,是對歷史與時勢尖銳的觀察。中國國民黨打壓台灣人的母語,以及中國共產黨打壓圖博人和維吾爾人的母語,都企圖殲滅各族群的獨特歷史文化、強迫他們臣服於中國黨國極權統治之下。

外來的殖民統治者,最忌諱人民用自己的語言來獨立思考、來表達認同本土的感情;統治者最忌諱有自由思想的人民、有批判性的社會、政治意識,足以判斷是非、真偽。哈佛大學神學教授  貝爾納.洛內甘(Bernard Lonergan, 1904-1984)有一句名言:「當一隻動物沒事做,牠就睡覺;當一個人沒事做,他可能就提出問題來質問。」這乃是人跟其他動物不同之所在。

黃彰輝的一生,橫跨兩個外來的殖民統治時代,見證日本人以及中國人統治下台灣重大的歷史變遷與延續。

本書旨在探討三個面相:
第一、黃彰輝的宗教與政治思想如何形成?這可從他的家庭背景、成長過程、接受教育、留學東京與劍橋,以及生活經驗中,加以探討。在他的人生經驗中,有許多事件與海內外人物、學者、神學家,影響他對人生、宗教、政治與世界的看法。

第二、黃彰輝如何以行動表現他的思想與理念?他從事宗教、社會、政治與教育活動,重建、強化台南神學院,提倡母語文化,參與創立台灣第一所基督教(東海)大學,倡導「台灣人民自決運動」,主持普世教會協會「神學教育基金會」,在世界各地推動神學教育。回顧黃彰輝一生走過的道路,有助於我們瞭解二十世紀台灣歷史的演變。

第三、緬懷黃彰輝的貢獻。他提出神學的「在地化」(indigenization )與「處境化」(contextualization,或譯為「情境化」、「實況化」),對世界各地基督教神學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他的神學思想催生台灣鄉土神學的發展,在國民黨政權獨尊「國語」、打壓台灣母語的時代,黃院長主持下的台南神學院,堅持以台語與英語教學,而成為台灣母語文化的堡壘,一直保持到今日。這在母語快速流失的台灣,是非常寶貴的貢獻。

眾所皆知,1970年代,黃彰輝在海外號召同志發起「台灣人民自決運動」,而響應他的學生及後輩在台灣發動的人權運動,對台灣的自由民主化作出重大的貢獻。

黃彰輝雖然在1988年去世,但他的思想持續影響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以及一般社會,包括台灣各神學院師生踴躍參與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催促政治社會的轉型正義。

李登輝前總統在〈懷念自決大師黃彰輝博士〉一文裡寫道:「我們懷念黃彰輝博士,因為他提醒我們深切反省神賦予世人自決權的原始目的,……包括了要求我們去作一個友愛、有道德使命,並愛護真理的人。」    
 

總之,自決大師黃彰輝在台灣史上扮演多方面重要的領導角色,但是卻有許多台灣的年輕人不清楚。台灣的教會歷史研究者跟本土歷史學界,甚少對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雖然是少數宗教團體,但它對於引進現代醫學、教育、科學知識,推動本土文化,以及政治自由民主化,都作出極大的貢獻;而且教會歷史的研究,也有相當可觀的成果。但是,問題在於沒把它融入一般台灣史的故事裡,好像教會史與台灣史互不相關。

黃彰輝生前多次強調基督教會要摒棄「自我隔離的心態」(ghetto mentality)、要融入本地社會。早在半個世紀之前(1965年),他就尖銳地指出台灣神學教育之缺失即是「太內向」(too introverted),至今竟猶然。我們祈望諸位教會歷史學者要趕快跟台灣歷史學家進行對話與合作,將基督教會歷史融入台灣通史的教科書裡,讓台灣的年輕人認識台灣的歷史—沒有被外來統治者扭曲的「台灣人的台灣史」。

筆者不是基督徒,只是一個關心人類社會文化的歷史工作者,試圖從世俗的觀點來論述一位傑出的台灣人神學家、教育家黃彰輝的故事。有別於張瑞雄牧師的傳記佳作《台灣人的先覺—黃彰輝》,拙著嘗試以非教徒的俗世視角切入,著重探討黃彰輝的思想與活動,以及其時代的政治社會情景。

台灣是一個有多元族群、母語文化、宗教信仰,自由開放的海島國家。不論何時從何地來台,凡是認同台灣為家鄉、為唯一最優先的祖國的人,都是台灣人。願大家共同來關懷台灣的土地與人民,共同書寫「台灣人的台灣史」—藉以促進「台灣公民國家意識」(Taiwanese  civic  national  consciousness)以及「多元母語文化之本土意識」。台灣歷史不是孤立發展,而是一直與世界各地相連接。台灣歷史教育的「轉型正義」之道,在於以台灣為主體,推行教育「本土化」(indigenization)以及「全球化」(globalization):定根本土,放眼全世界,擁抱自由、民主、人權與和平的「普世價值」。這也是畢生從事神學與教育工作的黃彰輝博士對台灣的祈望。 

 

許多學術著作,喜歡用艱難的術語(jargon)和數據 ,來表示「科學、客觀、中立」,試圖掩蓋作者的意識形態及政治立場。但筆者認為嚴肅的論述著作,可用白話直說,誠實地表示作者的立場,也可引用相關的軼事(anecdotes)細節,以例證論述重點。拙著試圖盡量避免學術術語,但仍須兼顧學術性與通俗可讀性—輕鬆地用白話俗語直說,但力求每句話都有憑據。所以,筆者必須謹慎推敲每一個字句。
這麼說,也可當作思索遲鈍、略遜文采、寫四年多才完稿的藉口吧。相信書中仍有許多缺失,就等待明眼的讀者來指正了。

「本土化」與「全球化」(或稱「世界化」、「普世化」)相輔相成。這是一個重要的觀念,也是本書的一個主題。下面例舉美國「本土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 1835-1910)的一則小故事來說明:

馬克.吐溫小時候,家裡雇用一個名叫山迪(Sandy)的黑奴小男孩。山迪來自馬里蘭州(Maryland)東海岸。他從小就被強行帶離家人與親朋好友,被賣到半個美洲之遙的中南部地方。他是一個活潑、無辜、善良,但無比吵鬧的小孩。「他整天都不斷地在唱歌、吹口哨、呼叫、吶喊、大笑……令人聽來生氣、潰敗、受不了!」終於,有一天,小馬克.吐溫忍不住生氣了,憤憤地跑去告訴母親說:「山迪已經持續唱歌唱了整整一個小時,我再也不能忍受了,可否請母親去叫他閉嘴?」

這時候,只看到母親紅了眼,兩行淚水直流,雙唇發抖地說:「這可憐的小孩,當他唱歌時,就是他不在記憶的時候;這令我放心。但當他安靜時,我怕他會思考,這令我難過。他永遠無法再見到他的媽媽了!假如他能唱歌,我不能阻止他,只能心存感激。如果你年紀大些,就會懂得我的意思。那麼,這個失親小孩的聲音,就會讓你感到愉快了。」

小馬克.吐溫瞭解了。從此以後,山迪的聲音不再令他厭煩。  

馬克.吐溫敘述這令人感動的小故事,是最「本土的」,也是最「普世的」。無論讀者是什麼人種、國籍,或宗教信仰,都會感動流淚!

馬克.吐溫的名著《頑童歷險記》(Huckleberry Finn, 1884)對19世紀中葉、美國南部奴隸社會之生活紀實,是最「本土的」;而他對人性的細膩觀察、真切描述,也是最「普世的」,因為不同地方、族群、國籍、宗教的人,都有共同的人性 、人道(common humanity)。馬克.吐溫屬於美國,也屬於全世界。

本書的主人翁黃彰輝是捍衛「本土母語文化」的台灣人,也是自由人文主義的「世界公民」。他屬於台灣,也屬於全世界。台灣、日本、加拿大的學術機構都頒授給他榮譽神學博士學位(Honorary Doctor of Divinity)。

蔡榮芳 於紐約
2019年10月11日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2942505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448
    • 商品規格
    • 14.8*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本商品會員日滿額金幣加碼回饋最高15倍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