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萍
Drifting Roots (Chinese Edition)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的中國,從腐敗的滿清政府開始,辛亥革命,中華民國建國,隨即軍閥割據,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外侵內患而造成國家社會的大動亂,幾乎佔了整個世紀。
我的父母和姐弟五人,就是生長在那個國家多難,社會不安的時代。後來除了姐姐和她的家人之外,很幸運的,我們逃脫了中國大陸,在上個世紀中期史無前例的政治迫害,及社會不安的浩劫。但是我們的父母也被迫地,離開了中國大陸,連根拔起,流亡海外。當時我們所渴望的,是在安定的環境中成長。而我們父母畢生追求,而沒法達成的奢望,竟是簡單的家人團聚! 我的父母就是懷著『有家歸不得』,和『家人無法團聚』的雙重思念和感受,飲恨終生。於一九七○年代先後在台北和在美國謝世的。
我們姐弟,因為年齡的差別,我們一生的經歷就迥然不同。在時代潮流的巨浪中,各人走出一條生路,努力地奮鬥了一生。這本書『漂萍』是記述一個很平凡的中國家庭的真實故事。就是因為平凡,我們家的故事,是在報章雜誌中,和歷史書上找不到的。可是我們這些升斗市民的親身經歷的故事,是可以充分反映出當時的時代背景。足以值得記下來,留給在海外生長的後代子孫。
我的父母和姐弟五人,就是生長在那個國家多難,社會不安的時代。後來除了姐姐和她的家人之外,很幸運的,我們逃脫了中國大陸,在上個世紀中期史無前例的政治迫害,及社會不安的浩劫。但是我們的父母也被迫地,離開了中國大陸,連根拔起,流亡海外。當時我們所渴望的,是在安定的環境中成長。而我們父母畢生追求,而沒法達成的奢望,竟是簡單的家人團聚! 我的父母就是懷著『有家歸不得』,和『家人無法團聚』的雙重思念和感受,飲恨終生。於一九七○年代先後在台北和在美國謝世的。
我們姐弟,因為年齡的差別,我們一生的經歷就迥然不同。在時代潮流的巨浪中,各人走出一條生路,努力地奮鬥了一生。這本書『漂萍』是記述一個很平凡的中國家庭的真實故事。就是因為平凡,我們家的故事,是在報章雜誌中,和歷史書上找不到的。可是我們這些升斗市民的親身經歷的故事,是可以充分反映出當時的時代背景。足以值得記下來,留給在海外生長的後代子孫。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慎終追遠
1-1.我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
1-2.抗戰之前
1-3.族譜尋根
1-4.家譜,一本傳子傳孫的冊子
第二章 在中國戰亂中的童年
2-1.逃難的歲月
2-2.照顧大家族中的老小
2-3.在劉家集避難的日子
2-4.在母親的保護下過日子
2-5.抗戰勝利後
第三章 在台灣成長時期
3-1.嶄新的開始
3-2.重溫在附中的日子
3-3.憶附中校園生活
3-4.憶台大和服兵役的日子
3-5.台北:我的第二故鄉
第四章 憶初到美國的歲月
第五章 在美國馬里蘭州的生活
5-1.兩個兒子的出生
5-2.孩子們的成長歲月
5-3.難忘的游泳活動
5-4.珍惜的家庭團聚
5-5.有激發性的事業
第六章 子欲養而親不待
6-1.母親,再見了!
6-2.父親,再見了!
6-3.么叔:我的父親
6-4.祭么叔
6-5.紀念椿萱百歲冥誕
6-6.遲來的團聚
第七章 台灣的教書之旅
7-1.母校情結──甲戌年回台大任教記實
7-2.旅遊
7-3.在台北的生活
7-4.退休後的工作
第八章 退休後的生活
8-1.退休之後
8-2.家庭生活的簡化
8-3.退休後的活動
8-4.回饋社會幫助他人
8-5.夕陽無限好
8-6.一個義工的工作
8-7.給女兒的一封信
第九章 愉快的中國之旅
第十章 美好的回憶
10-1.憶六十年前的竟陵國小
10-2.難兄難弟
10-3.微笑中的憶往
10-4.往日情懷
10-5.半小時的幻燈秀
第十一章 同學們的重聚
11-1.早年的高中同學聚會
11-2.台灣九、二一大地震
11-3.千禧年的大聚會
11-4.台大機械系同學的聚會
11-5.精力充沛的歲月
第十二章 落地生根
12-1.從零開始的第一代移民
12-2.落地生根
12-3.日落漸黃昏
第
十三章 我們這一代
13-1.我的姐姐和大哥
13-2.『第二個族群』:不平凡的一代
13-3.家人團聚
第十四章 漂萍
14-1.對故鄉永恆的懷念
14-2.落葉歸根?
14-3.我們的新故鄉:美國
14-4.老年人面臨的挑戰
14-5.父母子女的關係
第十五章 終結
第一章 慎終追遠
1-1.我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
1-2.抗戰之前
1-3.族譜尋根
1-4.家譜,一本傳子傳孫的冊子
第二章 在中國戰亂中的童年
2-1.逃難的歲月
2-2.照顧大家族中的老小
2-3.在劉家集避難的日子
2-4.在母親的保護下過日子
2-5.抗戰勝利後
第三章 在台灣成長時期
3-1.嶄新的開始
3-2.重溫在附中的日子
3-3.憶附中校園生活
3-4.憶台大和服兵役的日子
3-5.台北:我的第二故鄉
第四章 憶初到美國的歲月
第五章 在美國馬里蘭州的生活
5-1.兩個兒子的出生
5-2.孩子們的成長歲月
5-3.難忘的游泳活動
5-4.珍惜的家庭團聚
5-5.有激發性的事業
第六章 子欲養而親不待
6-1.母親,再見了!
6-2.父親,再見了!
6-3.么叔:我的父親
6-4.祭么叔
6-5.紀念椿萱百歲冥誕
6-6.遲來的團聚
第七章 台灣的教書之旅
7-1.母校情結──甲戌年回台大任教記實
7-2.旅遊
7-3.在台北的生活
7-4.退休後的工作
第八章 退休後的生活
8-1.退休之後
8-2.家庭生活的簡化
8-3.退休後的活動
8-4.回饋社會幫助他人
8-5.夕陽無限好
8-6.一個義工的工作
8-7.給女兒的一封信
第九章 愉快的中國之旅
第十章 美好的回憶
10-1.憶六十年前的竟陵國小
10-2.難兄難弟
10-3.微笑中的憶往
10-4.往日情懷
10-5.半小時的幻燈秀
第十一章 同學們的重聚
11-1.早年的高中同學聚會
11-2.台灣九、二一大地震
11-3.千禧年的大聚會
11-4.台大機械系同學的聚會
11-5.精力充沛的歲月
第十二章 落地生根
12-1.從零開始的第一代移民
12-2.落地生根
12-3.日落漸黃昏
第
十三章 我們這一代
13-1.我的姐姐和大哥
13-2.『第二個族群』:不平凡的一代
13-3.家人團聚
第十四章 漂萍
14-1.對故鄉永恆的懷念
14-2.落葉歸根?
14-3.我們的新故鄉:美國
14-4.老年人面臨的挑戰
14-5.父母子女的關係
第十五章 終結
序/導讀
二十世紀的中國,從腐敗的滿清政府開始,中華民國建國,隨即軍閥割據,抗日戰爭,國共內戰,以及爾後數十年,在中國大陸不斷進行的各種荒誕而悲痛的政治運動,直到無法無天的『文化大革命』結束。國家社會的大動亂,幾乎佔了整個世紀,也幾乎把中國的命給革掉了。
生在那個時代的中國人,一生都處於社會不安,家人離散的苦境。無辜的老百姓,為了國家民族的存亡,為了自己的生存,為了生活安定,離鄉背井,甚至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連根拔起,流亡海外。在時代潮流的巨浪中,各人走出一條生路,在不同的環境中,努力地奮鬥一生。
我的父母和姐弟五人,就是生長在那個國家多難,社會不安的時代。我們的家庭,是一個很親密,很平凡,也很特殊的時代產物。我們家的故事,是在報章雜誌中,和歷史書上找不到的。可是我們這些升斗市民的親身經歷的故事,是可以充分反映出當時的時代背景。足以值得記下來,留給在海外生長的後代子孫。
我於一九三五年,在湖北天門出生之後,本來我的命運應該是留在鄉下,繼承外祖父母的遺願,做一個農夫,住在他們的老家,耕作留給我的幾畝田地。然而,由於當時中國的社會不安,國家多難,和以後時局的發展,我的一生就出乎意外的,完全不是外祖父母,和父母所期望的那麼回事。
這本書記敘我家和我們五姐弟的故事。一生中,在走投無路的時刻,我們的父母,在友人的協助之下,峰迴路轉,帶給我們新的生機。我們經歷了時代的洗禮,和成長的過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中國戰後的內戰中成長。後來姐姐為她的祖國辛苦了一輩子,飽受生活及精神的滄桑,受盡折磨;大哥在台灣為國家盡忠,為民族盡孝;我們三個年幼的弟弟,早年從台灣移居美國。最後全家先後遷移新大陸,得以歡度餘年。畢生為事業,養育子女,侍奉父母而努力。
書中記敘的,不但是我們家的故事,也是成千上萬,一群和我有相同背景或經歷的中國人的故事。在準備這本書的期間,我真是感觸良多。雖然很幸運的逃脫了,中國大陸史無前例的政治迫害,及社會不安的浩劫;但是我們父母的那一代,也因此被迫離別了故鄉,離開了中國,流亡海外,懷著『有家歸不得』,和『家人無法團聚』的雙重思念和感受,飲恨終生。中國大陸,台灣,和美國三地,都是我們一生中生活的一部分,也都有很親密的歸屬感;我內心中的感受有時是:『天涯何處是吾家』?也有時是:『天涯到處是吾家』!在內心中的理念有時是『落葉歸根』,也有時是『落地生根』!
我們的家人,能夠在這個大動亂的時代裡,在東西文化的夾?中度過了一生,總算是都活過來了。回顧一生,我們是多麼地幸運﹗但是當我們年幼的時候,生活在戰亂中,社會不安,使我想起狄更斯在『雙城記』裡寫的: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什麼都有,什麼都沒有……。』
的確,那時擺在我們眼前的情景是:沒有希望的春天,什麼都沒有。
生在那個時代的中國人,一生都處於社會不安,家人離散的苦境。無辜的老百姓,為了國家民族的存亡,為了自己的生存,為了生活安定,離鄉背井,甚至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連根拔起,流亡海外。在時代潮流的巨浪中,各人走出一條生路,在不同的環境中,努力地奮鬥一生。
我的父母和姐弟五人,就是生長在那個國家多難,社會不安的時代。我們的家庭,是一個很親密,很平凡,也很特殊的時代產物。我們家的故事,是在報章雜誌中,和歷史書上找不到的。可是我們這些升斗市民的親身經歷的故事,是可以充分反映出當時的時代背景。足以值得記下來,留給在海外生長的後代子孫。
我於一九三五年,在湖北天門出生之後,本來我的命運應該是留在鄉下,繼承外祖父母的遺願,做一個農夫,住在他們的老家,耕作留給我的幾畝田地。然而,由於當時中國的社會不安,國家多難,和以後時局的發展,我的一生就出乎意外的,完全不是外祖父母,和父母所期望的那麼回事。
這本書記敘我家和我們五姐弟的故事。一生中,在走投無路的時刻,我們的父母,在友人的協助之下,峰迴路轉,帶給我們新的生機。我們經歷了時代的洗禮,和成長的過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中國戰後的內戰中成長。後來姐姐為她的祖國辛苦了一輩子,飽受生活及精神的滄桑,受盡折磨;大哥在台灣為國家盡忠,為民族盡孝;我們三個年幼的弟弟,早年從台灣移居美國。最後全家先後遷移新大陸,得以歡度餘年。畢生為事業,養育子女,侍奉父母而努力。
書中記敘的,不但是我們家的故事,也是成千上萬,一群和我有相同背景或經歷的中國人的故事。在準備這本書的期間,我真是感觸良多。雖然很幸運的逃脫了,中國大陸史無前例的政治迫害,及社會不安的浩劫;但是我們父母的那一代,也因此被迫離別了故鄉,離開了中國,流亡海外,懷著『有家歸不得』,和『家人無法團聚』的雙重思念和感受,飲恨終生。中國大陸,台灣,和美國三地,都是我們一生中生活的一部分,也都有很親密的歸屬感;我內心中的感受有時是:『天涯何處是吾家』?也有時是:『天涯到處是吾家』!在內心中的理念有時是『落葉歸根』,也有時是『落地生根』!
我們的家人,能夠在這個大動亂的時代裡,在東西文化的夾?中度過了一生,總算是都活過來了。回顧一生,我們是多麼地幸運﹗但是當我們年幼的時候,生活在戰亂中,社會不安,使我想起狄更斯在『雙城記』裡寫的: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什麼都有,什麼都沒有……。』
的確,那時擺在我們眼前的情景是:沒有希望的春天,什麼都沒有。
試閱
第一章 慎終追遠
1-1.我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
每逢過年過節,都是思念親人和故鄉的時節,久居在海外的遊子更是如此。俗語說:『水有源,樹有根,人有本。』自然而然地心裡會不時的想到,哪裡是我們的故鄉?哪裡是我們的根?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祖先源遠流長,很難說哪裡是我們的故鄉。我以為,故鄉就是祖先輾轉遷徙的最後一個可以考證的地方。
我們盧氏家族係屬神農氏後裔,早年先輩定居於今山東省長清縣,後遷移到江西省。明朝末年,吾祖駐軍湖北省襄陽縣,在返回江西原籍時,取道天門縣,見那裡河水清澈,土地平坦而肥美,於是就在那裡定居下來了。從此代代相傳,綿延不斷,至今已有約四百年之久,湖北天門也就成了我們的故鄉。
一九三五年,我在天門出生的時候,我的外祖父,和祖母,都已經先後去世多年了。我只幾個月大時,外祖母也謝世了。因此,他們的事情,我知道得很少。我所知道的,都是從父兄那裡聽到,或者從家中留下的一些文件中找到的。
外祖父裴昆立,生於一八五八年農曆二月初三。於一九二一年農曆九月初二,在故鄉湖北省天門縣謝世的。外祖母蘇氏,生於一八六六年農曆七月二十八日。爾後,在一九二○年代,及一九三○年代期間,在父母親奉養中,與我們住在一起,一直到一九三五年農曆十月初三去世。外祖父母的老家,是在離天門城關,約一日步行行程的鄉下(東鄉)劉家集南上灣。有關他們的生平和概況,先父在台灣台北市居住時,留下的一張紙條上,是這樣寫的。
『萱堂出生於天門東鄉劉家集南上灣。外公原籍漢川裴家垸,因與盧姓為至戚,遂遷居於此。外婆蘇氏,原籍漢川垌塚附近,移居劉家集場東頭。公婆雙塚葬盧氏宗祠北首。僅一姨,適呂家巷西里許,周家河灣。姨父周天喜,姨早死。表妹二,長適羅家巷羅姓,次適垌塚附近林姓。』
很明顯的,除了萱堂的稱呼之外,其它的稱呼,如『外公』,『外婆』,『姨』,『姨父』,『表妹』,都是用我們這一代兄弟的口語寫的。當然,其中提到的一些地名,都是在天門縣境內。漢川則是天門的鄰縣。
大哥比我大十二歲。有關外祖母的故事,全部都是他告訴我的。除了上述的外公、外婆的生歿時日外,其它沒有多少記載。外公在大哥出世前兩年(一九二一年),即已過世。外婆則是在一九三五年逝去,所以外婆與大哥,有一段較長的相處日子。
當大哥想起外婆時,就有說不出的親切感,一如偎在她老人家的懷裡。外婆的身材非常纖瘦,比起母親來,就顯得個子小小的。她沉默寡言,從無脾氣,對大哥這個長外孫,更是寵愛有加。她有一只專用的柳條圍椅,長年都是坐在椅上,幹些輕活,如縫補些什麼的。外祖父母有兩個女兒,我的母親是他們的大女兒,小姨母嫁與呂家巷西里許周家河灣天喜叔,育有興旺、興貴兩位表姐。姨母在一次生產中,不幸過世。後來大表姐在我們住天門時,曾跟隨母親生活了一段時間。
按照大哥的推想,父親當時在家成,而業未立時,外婆一定給予我們很多助力。至少給母親以棲身之所,令我們生活無饋乏之慮,讓父親能全心在外發展,而無後顧之憂。那也是我們家,能住進天門鄉下劉家集的主要原因。以後我們家人也曾不斷地回到劉家集,或前往小住,或路過那兒,或是為了躲避戰亂。
在大哥襁褓時期,一直到三、四歲時,可能都住在外婆的老屋裡。因為在他稍長後,母親時常講些他小時,在劉家集的故事給他聽。他懂事後,又陸續回到劉家集,因此在記憶中,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與不少農村的知識。迄後在父親事業稍為安定後,外婆在父母親奉養中,與我們住在一起:天門,武漢,一直到過世。外婆愛護我們,照應我們,給予我們很多助力,減少母親的勞累,對我們這兩代人的支持和幫助,功不可沒。
外祖父母的老家,是在天門鄉下的劉家集。外婆的老屋,並不在劉家集上,而是距集鎮,尚有十來分鐘步行距離的盧家南上灣。劉家集是一個非常非常小的集鎮,而南上灣是高出附近田地的一塊小台地。選擇那兒落村的原因,是那兒地較為高亢,可免淹水。那兒有居民九、十戶,除外祖父母是裴姓外,大多都是盧姓。不遠處有一座盧家祠堂。猜想那裡附近,盧姓一定有不少,否則祠堂不會建在那裡。
大哥印象中的外婆老屋,是僅有一進的瓦屋,大門進來,就是堂屋。堂屋左手是廚房及牛欄,右手是臥房,上面有一層低樓,可以住人。屋外靠臥房旁,三邊用籬笆圍出一小小菜園,種植蔬菜豆類,以供日用。
老屋大門外,是一個大禾場。就是農作物收割後,供曝晒的地方。靠邊堆放有稻草、棉梗等,稻草堆成房屋形式,有時比房屋還高大,那是農家燃料的主要來源,及冬日舖在牛欄下的飼料。在草堆中,時常可以拾到雞蛋,有時家中養的母雞,忽然會從草堆中領著一群小雞回來,令人欣喜。小孩們則在禾場上遊戲,或在草堆旁捉迷藏。鄉下的生活簡單,也蠻辛苦的。如能求個溫飽,已很難得。好在那時的人們,都能安於貧窮,心無大志,所以天下太平。
那裡除農田外,盡是一片水域,臨近刁叉湖。湖中盛產魚鮮、菱角、芡實與蘆葦。至於農產,稻米,棉花,黃豆,都是大宗,所以那兒是名符其實的魚米之鄉。
雖然那些是大哥小的時候,在劉家集鄉下的生活情形,都是在我出生之前的事。但是鄉下的生活,很少會有改變,所以我出生後,那裡的生活,大概也是那個樣子。
1-1.我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
每逢過年過節,都是思念親人和故鄉的時節,久居在海外的遊子更是如此。俗語說:『水有源,樹有根,人有本。』自然而然地心裡會不時的想到,哪裡是我們的故鄉?哪裡是我們的根?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祖先源遠流長,很難說哪裡是我們的故鄉。我以為,故鄉就是祖先輾轉遷徙的最後一個可以考證的地方。
我們盧氏家族係屬神農氏後裔,早年先輩定居於今山東省長清縣,後遷移到江西省。明朝末年,吾祖駐軍湖北省襄陽縣,在返回江西原籍時,取道天門縣,見那裡河水清澈,土地平坦而肥美,於是就在那裡定居下來了。從此代代相傳,綿延不斷,至今已有約四百年之久,湖北天門也就成了我們的故鄉。
一九三五年,我在天門出生的時候,我的外祖父,和祖母,都已經先後去世多年了。我只幾個月大時,外祖母也謝世了。因此,他們的事情,我知道得很少。我所知道的,都是從父兄那裡聽到,或者從家中留下的一些文件中找到的。
外祖父裴昆立,生於一八五八年農曆二月初三。於一九二一年農曆九月初二,在故鄉湖北省天門縣謝世的。外祖母蘇氏,生於一八六六年農曆七月二十八日。爾後,在一九二○年代,及一九三○年代期間,在父母親奉養中,與我們住在一起,一直到一九三五年農曆十月初三去世。外祖父母的老家,是在離天門城關,約一日步行行程的鄉下(東鄉)劉家集南上灣。有關他們的生平和概況,先父在台灣台北市居住時,留下的一張紙條上,是這樣寫的。
『萱堂出生於天門東鄉劉家集南上灣。外公原籍漢川裴家垸,因與盧姓為至戚,遂遷居於此。外婆蘇氏,原籍漢川垌塚附近,移居劉家集場東頭。公婆雙塚葬盧氏宗祠北首。僅一姨,適呂家巷西里許,周家河灣。姨父周天喜,姨早死。表妹二,長適羅家巷羅姓,次適垌塚附近林姓。』
很明顯的,除了萱堂的稱呼之外,其它的稱呼,如『外公』,『外婆』,『姨』,『姨父』,『表妹』,都是用我們這一代兄弟的口語寫的。當然,其中提到的一些地名,都是在天門縣境內。漢川則是天門的鄰縣。
大哥比我大十二歲。有關外祖母的故事,全部都是他告訴我的。除了上述的外公、外婆的生歿時日外,其它沒有多少記載。外公在大哥出世前兩年(一九二一年),即已過世。外婆則是在一九三五年逝去,所以外婆與大哥,有一段較長的相處日子。
當大哥想起外婆時,就有說不出的親切感,一如偎在她老人家的懷裡。外婆的身材非常纖瘦,比起母親來,就顯得個子小小的。她沉默寡言,從無脾氣,對大哥這個長外孫,更是寵愛有加。她有一只專用的柳條圍椅,長年都是坐在椅上,幹些輕活,如縫補些什麼的。外祖父母有兩個女兒,我的母親是他們的大女兒,小姨母嫁與呂家巷西里許周家河灣天喜叔,育有興旺、興貴兩位表姐。姨母在一次生產中,不幸過世。後來大表姐在我們住天門時,曾跟隨母親生活了一段時間。
按照大哥的推想,父親當時在家成,而業未立時,外婆一定給予我們很多助力。至少給母親以棲身之所,令我們生活無饋乏之慮,讓父親能全心在外發展,而無後顧之憂。那也是我們家,能住進天門鄉下劉家集的主要原因。以後我們家人也曾不斷地回到劉家集,或前往小住,或路過那兒,或是為了躲避戰亂。
在大哥襁褓時期,一直到三、四歲時,可能都住在外婆的老屋裡。因為在他稍長後,母親時常講些他小時,在劉家集的故事給他聽。他懂事後,又陸續回到劉家集,因此在記憶中,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與不少農村的知識。迄後在父親事業稍為安定後,外婆在父母親奉養中,與我們住在一起:天門,武漢,一直到過世。外婆愛護我們,照應我們,給予我們很多助力,減少母親的勞累,對我們這兩代人的支持和幫助,功不可沒。
外祖父母的老家,是在天門鄉下的劉家集。外婆的老屋,並不在劉家集上,而是距集鎮,尚有十來分鐘步行距離的盧家南上灣。劉家集是一個非常非常小的集鎮,而南上灣是高出附近田地的一塊小台地。選擇那兒落村的原因,是那兒地較為高亢,可免淹水。那兒有居民九、十戶,除外祖父母是裴姓外,大多都是盧姓。不遠處有一座盧家祠堂。猜想那裡附近,盧姓一定有不少,否則祠堂不會建在那裡。
大哥印象中的外婆老屋,是僅有一進的瓦屋,大門進來,就是堂屋。堂屋左手是廚房及牛欄,右手是臥房,上面有一層低樓,可以住人。屋外靠臥房旁,三邊用籬笆圍出一小小菜園,種植蔬菜豆類,以供日用。
老屋大門外,是一個大禾場。就是農作物收割後,供曝晒的地方。靠邊堆放有稻草、棉梗等,稻草堆成房屋形式,有時比房屋還高大,那是農家燃料的主要來源,及冬日舖在牛欄下的飼料。在草堆中,時常可以拾到雞蛋,有時家中養的母雞,忽然會從草堆中領著一群小雞回來,令人欣喜。小孩們則在禾場上遊戲,或在草堆旁捉迷藏。鄉下的生活簡單,也蠻辛苦的。如能求個溫飽,已很難得。好在那時的人們,都能安於貧窮,心無大志,所以天下太平。
那裡除農田外,盡是一片水域,臨近刁叉湖。湖中盛產魚鮮、菱角、芡實與蘆葦。至於農產,稻米,棉花,黃豆,都是大宗,所以那兒是名符其實的魚米之鄉。
雖然那些是大哥小的時候,在劉家集鄉下的生活情形,都是在我出生之前的事。但是鄉下的生活,很少會有改變,所以我出生後,那裡的生活,大概也是那個樣子。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