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神話時代的解讀,重構神話在歷史與信仰中的影響:將神話置於多學科視角,融匯史學、文學與人類學觀點,強調其歷史化與文化基因的意義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穿越盤古開天的混沌,
追尋女媧造人的足跡,
揭開華夏民族記憶──
每章聚焦特定時代,深入闡釋該時期神話的特徵與影響;
以嚴謹的研究為基礎,採用生動的敘述方式,使學術內容更具吸引力。
【神話與文明:中國古典神話的重構與解析】
神話作為中國民間文藝重要的一環,不僅是民族記憶的承載體,也是一種特殊的歷史解說方式。它不僅記錄了華夏民族對世界的想像與理解,更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塑造了中華文明的精神特質。
【神話的社會功能:民族記憶與文化傳承】
神話不僅是一種敘述故事的方式,更是一種文化記憶的載體,深刻影響了後世的信仰、藝術、文學與哲學思想。從盤古開天闢地,到伏羲、女媧造人,再到黃帝建立華夏文明,每一個神話都與特定的時代需求相對應,折射出當時人們對宇宙、社會、倫理與價值觀的認知。
【神話的時代劃分:八大文明階段】
盤古時代:以盤古開天闢地為核心,探討天地起源的神話,以及遠古人類對世界形成的想像。
女媧時代:聚焦女媧補天與造人神話,揭示生殖崇拜與早期社會結構的關聯。
伏羲時代:解析伏羲八卦的起源,闡述早期華夏民族對天文、農耕與人文秩序的理解。
炎帝神農時代:介紹農耕文明的開端,並剖析神農嘗百草等故事如何影響後世的中醫與農業發展。
黃帝時代:作為中華民族形成的重要階段,黃帝神話涉及戰爭、治理與文化制度的創立,奠定了華夏文明的基礎。
顓頊帝嚳時代:此時期的神話強調「絕地天通」,反映出巫術與宗教信仰的轉變,以及對社會階層結構的影響。
堯舜時代:以禪讓制為特色,描繪了理想的政治秩序與儒家文化的雛形。
大禹時代:聚焦洪水神話與大禹治水,展示水利建設與社會治理模式的神話化演繹,並象徵中國神話時代的終結。
【神話與歷史的界限:虛構與現實的交錯】
神話雖然帶有幻想色彩,但其中的故事背景、社會結構與價值觀卻反映了真實的歷史發展脈絡。例如,黃帝的戰爭傳說可能與遠古部落聯盟的形成有關,而大禹治水則可能源於史前洪水治理的歷史記憶。透過對神話的考據與比較研究,本書揭示神話如何作為歷史敘事的一種方式,在文化傳承與歷史塑造中發揮作用。
【學術與通俗並重:一場穿越神話的文化探索】
透過文獻分析、考古發現與民俗研究的結合,作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帶領讀者探索神話。透過這場對神話與文明的重構與詮釋,我們得以更深入理解中華文化的根源,以及它如何在歷史長河中不斷演變與發展。
本書特色:本書聚焦於中國古典神話的歷史分期與文化闡述,系統分析神話如何作為民族記憶的重要載體,影響歷史認知與文化傳承。全書分為八個章節,依據神話所反映的社會特徵,將中國神話時代劃分為盤古時代、女媧時代、伏羲時代、炎帝神農時代、黃帝時代、顓頊帝嚳時代、堯舜時代及大禹時代。
追尋女媧造人的足跡,
揭開華夏民族記憶──
每章聚焦特定時代,深入闡釋該時期神話的特徵與影響;
以嚴謹的研究為基礎,採用生動的敘述方式,使學術內容更具吸引力。
【神話與文明:中國古典神話的重構與解析】
神話作為中國民間文藝重要的一環,不僅是民族記憶的承載體,也是一種特殊的歷史解說方式。它不僅記錄了華夏民族對世界的想像與理解,更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塑造了中華文明的精神特質。
【神話的社會功能:民族記憶與文化傳承】
神話不僅是一種敘述故事的方式,更是一種文化記憶的載體,深刻影響了後世的信仰、藝術、文學與哲學思想。從盤古開天闢地,到伏羲、女媧造人,再到黃帝建立華夏文明,每一個神話都與特定的時代需求相對應,折射出當時人們對宇宙、社會、倫理與價值觀的認知。
【神話的時代劃分:八大文明階段】
盤古時代:以盤古開天闢地為核心,探討天地起源的神話,以及遠古人類對世界形成的想像。
女媧時代:聚焦女媧補天與造人神話,揭示生殖崇拜與早期社會結構的關聯。
伏羲時代:解析伏羲八卦的起源,闡述早期華夏民族對天文、農耕與人文秩序的理解。
炎帝神農時代:介紹農耕文明的開端,並剖析神農嘗百草等故事如何影響後世的中醫與農業發展。
黃帝時代:作為中華民族形成的重要階段,黃帝神話涉及戰爭、治理與文化制度的創立,奠定了華夏文明的基礎。
顓頊帝嚳時代:此時期的神話強調「絕地天通」,反映出巫術與宗教信仰的轉變,以及對社會階層結構的影響。
堯舜時代:以禪讓制為特色,描繪了理想的政治秩序與儒家文化的雛形。
大禹時代:聚焦洪水神話與大禹治水,展示水利建設與社會治理模式的神話化演繹,並象徵中國神話時代的終結。
【神話與歷史的界限:虛構與現實的交錯】
神話雖然帶有幻想色彩,但其中的故事背景、社會結構與價值觀卻反映了真實的歷史發展脈絡。例如,黃帝的戰爭傳說可能與遠古部落聯盟的形成有關,而大禹治水則可能源於史前洪水治理的歷史記憶。透過對神話的考據與比較研究,本書揭示神話如何作為歷史敘事的一種方式,在文化傳承與歷史塑造中發揮作用。
【學術與通俗並重:一場穿越神話的文化探索】
透過文獻分析、考古發現與民俗研究的結合,作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帶領讀者探索神話。透過這場對神話與文明的重構與詮釋,我們得以更深入理解中華文化的根源,以及它如何在歷史長河中不斷演變與發展。
本書特色:本書聚焦於中國古典神話的歷史分期與文化闡述,系統分析神話如何作為民族記憶的重要載體,影響歷史認知與文化傳承。全書分為八個章節,依據神話所反映的社會特徵,將中國神話時代劃分為盤古時代、女媧時代、伏羲時代、炎帝神農時代、黃帝時代、顓頊帝嚳時代、堯舜時代及大禹時代。
目錄
第一章 作為民族記憶與民間文學的神話傳說
第二章 中國神話時代
第三章 炎帝神農時代
第四章 燧人氏與有巢氏
第五章 夸父英雄
第六章 黃帝時代
第七章 顓頊帝嚳時代
第八章 堯舜時代
第二章 中國神話時代
第三章 炎帝神農時代
第四章 燧人氏與有巢氏
第五章 夸父英雄
第六章 黃帝時代
第七章 顓頊帝嚳時代
第八章 堯舜時代
試閱
第一章 作為民族記憶與民間文學的神話傳說
在中國民間文學發展史上,神話傳說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在華夏民族的記憶長河中,神話傳說和歌謠等藝術形式如同源頭,成為後世民間文學的述說背景,堪稱文化的底色。
神話是一種超越自然形態和社會現實生活的文化概念,其本質在於透過藝術文化生動地展示民族的信仰與審美。許多歌曲中曾提及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在整個華夏民族的心中都重若千鈞。
這是一個民族最深刻的記憶,其實就是一種文化傳承,是對自身歷史的重新融合和描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神話傳說就是民族最古老的歷史記憶。
直到近期「神話」才被確立為一門現代學科,然而這個詞千年前就已經存在了,明代湯顯祖在《虞初志》中就已經使用了這個說法。「神話」一詞進入學術體系,較早是由梁啟超、蔣觀雲等提出來的。一八四〇年以後,中華民族飽受列強蹂躪,在這樣的背景下,一群知識分子遠渡重洋,尋求民族生路。在日本,梁啟超、蔣觀雲等就關注人種存續的議題,結合中國古代的文化理念,創新提出了「神話」這一詞。
神話的「神」,指祖先神明;「話」借鑑了日語說話、物語的用法。因此,「神話」這一學科的概念,也是在喚醒中華民族的民族記憶。在多種因素交織之下,形成了中華民族對歷史的特殊需求,正如司馬遷所說:「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
現今若要重新解析神話傳說,不能僅依靠「口傳」這種方式,還要依據文獻。中國神話的體系並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經過不同時代,由不同群體逐步整合而成。每一個神話故事背後,都有一個特殊的文化歷史背景。
我們對歷史文化有其特殊的理解。一是「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二是「欲滅其國,先毀其史」。其中,「戎」是國防,「祀」是記憶──敬天敬地,告慰先人。許多節日儀式在某種程度上,都是透過神話傳說的方式來敘述自己的文化與身分認同,從中可以看到民族的記憶方式與神話傳說的緊密關聯。
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提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要求所強調的:一個民族的記憶會影響其想像力,而要讓一個民族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想像力、保持生機,就應該持續修復並守護自己的記憶。「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的目的,就是不斷修復自身的民族記憶。
再說「欲滅其國,先毀其史」。神廟裡供奉著祖先,流傳著他們的傳說和故事。在建造歷史過程中,可以看到一個民族的記憶方式和生存方式,它們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性。要毀滅一個民族,首先要讓它失去文化的記憶能力。
以芬蘭史詩《卡勒瓦拉》(Kalevala)為例,芬蘭民族的語言曾被其他民族蹂躪,在學校教育中被抹去。《卡勒瓦拉》喚醒了芬蘭民族的記憶,讓民族從自己的歷史中尋找家園。再如法國小說家阿爾豐斯.都德(Alphonse Daude)《最後一課》(La Dernière Classe)裡寫道,當敵人到來的時候,一個老師在上最後一堂法語課,他喊出了「法蘭西萬歲」,告訴學生們法語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永遠不能忘記。
一個人想知道自己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一個民族也是一樣。有人說,若一個民族過於沉醉於自己的歷史輝煌,會形成惰性,失去對創造的熱情。但如果一個民族忘卻了自己的根源,又會面臨怎樣的處境呢?他們所面臨的困境叫做「失憶」。
神話傳說是最古老的記憶,它以原始的思維方式與想像方式來表達情感、回答訴求。先民面對自然界所提出來的一系列問題,都成了後來生動的神話傳說。在這個意義上,神話傳說以歷史的方式被敘述和詮釋,構成了中國古典神話時代這一個特殊的文化階段。
神話傳說並非對歷史的簡單敘述,而是一種充滿想像力的表達,關鍵在於如何把神話歷史化。這種歷史和歷史記載有很大的差別,比如天地是怎麼形成的、外星人是否存在,雖然都有科學的解釋,但神話傳說該怎麼回應這些問題呢?我們選擇了一個詞──盤古。「盤古」這個詞是後人創造的,是經由後人敘述逐漸形成的。神話傳說並沒有與歷史同步發展,它是一種想像,它包含了歷史的內容、歷史進化的過程,但並不等同於歷史。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種現象:當人們敘述自己記不清的事情時,常常用一種「模糊」的表達方式,反而能更生動。同樣的,如果要完全用考古學或者歷史學的觀點敘述中華民族的歷史,可能會失去它最動人的部分。神話傳說是用一種特殊而模糊的方式,記述了歷史。
「盤古」這個詞較早出現在三國時期,吳人徐整寫了兩本書――《三五歷記》、《五運歷年紀》,這兩本書都是在探討中國古代文化神學的著作,現今把它們概括為「三才五行」。事實上,「三才五行」的概念也是戰國之後才逐步發展並完善而成的。最初,五行稱為「五方」,五方就是東、西、南、北、中,而天、地、人稱為「三才」,類似的還有「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等。
《三五歷記》、《五運歷年紀》以及魏晉南北朝時的《神異記》中,一再提到最初的天地像雞蛋一樣,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居於其中。如此一萬八千年,時天極高,時地極低,於是就有了天地之分。盤古的呼吸變成了風雷,眼睛變成了日月,毛髮變成了森林、草木,身上的蝨子、跳蚤變成了豺狼、虎豹,經脈變成了山川。由此可見,人們根據當時的生存環境,敘述著關於起源的傳說,而世界各民族都有相似的現象,表示其具有普遍意義。盤古開天闢地表明了華夏民族的天地觀、日月觀、自然生成觀。
有了天地,人又從哪裡來?於是進入了神話傳說的第二個階段。華夏民族的祖先說是女媧摶土造人,典籍還說「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讓不同部落的青年男女在春光明媚的時候得以「自由結合」,但這也不能解釋最初的人是怎麼誕生的,這裡便涉及神話傳說的流傳問題。
女媧是怎麼來的?是源自於一種合理的想像。比如盤古,不止一個民族信奉盤古的故事,古代文獻中提到南海有盤古國,三國徐整也提到了盤古,魏晉南北朝時,盤古的神話故事更加完整,尤其到了明代,特別寫有《盤古演義》。
女媧的傳說也是如此。較早提到女媧摶土造人的典籍為東漢泰安太守應劭所著的《風俗通義》,這是一本研究風俗的著作,書中寫道:「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於緪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凡庸者,緪人也。」應劭將民間流傳的故事整理記錄起來,而在這之前,女媧摶土造人的故事就已經存在了。
屈原《天問》說:「女媧有體,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媧也有自己的身體,但是是誰製造的呢?《山海經》中寫道:「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按照民俗學的解釋,女媧是一個部落的大神,從她的腸子、腹腔裡走出來十個人,變成了許多小部落。由此可見,神話是一種記憶方式,如果把它等同於歷史,就失去了它應有的表達效果與象徵意義。
華夏民族用盤古的開天闢地規定了空間,用女媧摶土造就了軀體,所以中國有著非常重的崇土觀念,認為一個人死後要「入土為安」。
在中國民間文學發展史上,神話傳說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在華夏民族的記憶長河中,神話傳說和歌謠等藝術形式如同源頭,成為後世民間文學的述說背景,堪稱文化的底色。
神話是一種超越自然形態和社會現實生活的文化概念,其本質在於透過藝術文化生動地展示民族的信仰與審美。許多歌曲中曾提及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在整個華夏民族的心中都重若千鈞。
這是一個民族最深刻的記憶,其實就是一種文化傳承,是對自身歷史的重新融合和描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神話傳說就是民族最古老的歷史記憶。
直到近期「神話」才被確立為一門現代學科,然而這個詞千年前就已經存在了,明代湯顯祖在《虞初志》中就已經使用了這個說法。「神話」一詞進入學術體系,較早是由梁啟超、蔣觀雲等提出來的。一八四〇年以後,中華民族飽受列強蹂躪,在這樣的背景下,一群知識分子遠渡重洋,尋求民族生路。在日本,梁啟超、蔣觀雲等就關注人種存續的議題,結合中國古代的文化理念,創新提出了「神話」這一詞。
神話的「神」,指祖先神明;「話」借鑑了日語說話、物語的用法。因此,「神話」這一學科的概念,也是在喚醒中華民族的民族記憶。在多種因素交織之下,形成了中華民族對歷史的特殊需求,正如司馬遷所說:「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
現今若要重新解析神話傳說,不能僅依靠「口傳」這種方式,還要依據文獻。中國神話的體系並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經過不同時代,由不同群體逐步整合而成。每一個神話故事背後,都有一個特殊的文化歷史背景。
我們對歷史文化有其特殊的理解。一是「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二是「欲滅其國,先毀其史」。其中,「戎」是國防,「祀」是記憶──敬天敬地,告慰先人。許多節日儀式在某種程度上,都是透過神話傳說的方式來敘述自己的文化與身分認同,從中可以看到民族的記憶方式與神話傳說的緊密關聯。
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提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要求所強調的:一個民族的記憶會影響其想像力,而要讓一個民族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想像力、保持生機,就應該持續修復並守護自己的記憶。「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的目的,就是不斷修復自身的民族記憶。
再說「欲滅其國,先毀其史」。神廟裡供奉著祖先,流傳著他們的傳說和故事。在建造歷史過程中,可以看到一個民族的記憶方式和生存方式,它們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性。要毀滅一個民族,首先要讓它失去文化的記憶能力。
以芬蘭史詩《卡勒瓦拉》(Kalevala)為例,芬蘭民族的語言曾被其他民族蹂躪,在學校教育中被抹去。《卡勒瓦拉》喚醒了芬蘭民族的記憶,讓民族從自己的歷史中尋找家園。再如法國小說家阿爾豐斯.都德(Alphonse Daude)《最後一課》(La Dernière Classe)裡寫道,當敵人到來的時候,一個老師在上最後一堂法語課,他喊出了「法蘭西萬歲」,告訴學生們法語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永遠不能忘記。
一個人想知道自己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一個民族也是一樣。有人說,若一個民族過於沉醉於自己的歷史輝煌,會形成惰性,失去對創造的熱情。但如果一個民族忘卻了自己的根源,又會面臨怎樣的處境呢?他們所面臨的困境叫做「失憶」。
神話傳說是最古老的記憶,它以原始的思維方式與想像方式來表達情感、回答訴求。先民面對自然界所提出來的一系列問題,都成了後來生動的神話傳說。在這個意義上,神話傳說以歷史的方式被敘述和詮釋,構成了中國古典神話時代這一個特殊的文化階段。
神話傳說並非對歷史的簡單敘述,而是一種充滿想像力的表達,關鍵在於如何把神話歷史化。這種歷史和歷史記載有很大的差別,比如天地是怎麼形成的、外星人是否存在,雖然都有科學的解釋,但神話傳說該怎麼回應這些問題呢?我們選擇了一個詞──盤古。「盤古」這個詞是後人創造的,是經由後人敘述逐漸形成的。神話傳說並沒有與歷史同步發展,它是一種想像,它包含了歷史的內容、歷史進化的過程,但並不等同於歷史。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種現象:當人們敘述自己記不清的事情時,常常用一種「模糊」的表達方式,反而能更生動。同樣的,如果要完全用考古學或者歷史學的觀點敘述中華民族的歷史,可能會失去它最動人的部分。神話傳說是用一種特殊而模糊的方式,記述了歷史。
「盤古」這個詞較早出現在三國時期,吳人徐整寫了兩本書――《三五歷記》、《五運歷年紀》,這兩本書都是在探討中國古代文化神學的著作,現今把它們概括為「三才五行」。事實上,「三才五行」的概念也是戰國之後才逐步發展並完善而成的。最初,五行稱為「五方」,五方就是東、西、南、北、中,而天、地、人稱為「三才」,類似的還有「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等。
《三五歷記》、《五運歷年紀》以及魏晉南北朝時的《神異記》中,一再提到最初的天地像雞蛋一樣,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居於其中。如此一萬八千年,時天極高,時地極低,於是就有了天地之分。盤古的呼吸變成了風雷,眼睛變成了日月,毛髮變成了森林、草木,身上的蝨子、跳蚤變成了豺狼、虎豹,經脈變成了山川。由此可見,人們根據當時的生存環境,敘述著關於起源的傳說,而世界各民族都有相似的現象,表示其具有普遍意義。盤古開天闢地表明了華夏民族的天地觀、日月觀、自然生成觀。
有了天地,人又從哪裡來?於是進入了神話傳說的第二個階段。華夏民族的祖先說是女媧摶土造人,典籍還說「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讓不同部落的青年男女在春光明媚的時候得以「自由結合」,但這也不能解釋最初的人是怎麼誕生的,這裡便涉及神話傳說的流傳問題。
女媧是怎麼來的?是源自於一種合理的想像。比如盤古,不止一個民族信奉盤古的故事,古代文獻中提到南海有盤古國,三國徐整也提到了盤古,魏晉南北朝時,盤古的神話故事更加完整,尤其到了明代,特別寫有《盤古演義》。
女媧的傳說也是如此。較早提到女媧摶土造人的典籍為東漢泰安太守應劭所著的《風俗通義》,這是一本研究風俗的著作,書中寫道:「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於緪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凡庸者,緪人也。」應劭將民間流傳的故事整理記錄起來,而在這之前,女媧摶土造人的故事就已經存在了。
屈原《天問》說:「女媧有體,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媧也有自己的身體,但是是誰製造的呢?《山海經》中寫道:「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按照民俗學的解釋,女媧是一個部落的大神,從她的腸子、腹腔裡走出來十個人,變成了許多小部落。由此可見,神話是一種記憶方式,如果把它等同於歷史,就失去了它應有的表達效果與象徵意義。
華夏民族用盤古的開天闢地規定了空間,用女媧摶土造就了軀體,所以中國有著非常重的崇土觀念,認為一個人死後要「入土為安」。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