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補乙巳占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乙巳占》是一部綜合性的古星學著作,為[唐]李淳風(602-670)撰。一說:成書於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乙巳,故名。共分十卷。本書係將唐以前數十種星占書分類匯鈔而成。本書為九卷原鈔(非原本,亦後鈔本),年代無考,應為清初前後。
除星占外還有天文、氣象等內容。其中根據風力對樹林的影響和破壞程度,把它分為八級:一級葉動、二級條鳴、三級振枝、四級墮葉、五級折小枝、六級折大枝、七級折木、飛沙石、八級拔樹及根,是為世界最早的風力分級系統。
書中還保存有作者早年所撰《乙巳元曆》的若干資料,以及作者所發展的渾儀和所著天文儀器專著《法象志》等方面的資料。古代許多天文學名詞亦賴以傳世。
目錄
原鈔 李淳風撰 黃家騁增補
002 《乙巳占》黃序 黃家騁
016 唐代天文氣象學家李淳風
025 《乙巳占》目錄
033【首篇】古天文宇宙觀 黃家騁
034 一、蓋天說 036 二、渾天說
037 三、宣夜說 039 四、其他學說
043 天象奇書《乙巳占》李淳風簡介
047 《乙巳占》原鈔樣張
048 《乙巳占》李淳風序
053 《乙巳占》十卷陸心源序
055 《乙巳占》元鈔與今本對照
080 【古天文圖】
074 《敦煌卷鈔》全天星圖
079 世界現存最早宋代大型十顆科學星圖
089 全天星圖
117 【天文圖集】
149 古代知名天文星學家
153 新太陽系,全新面貌
174 全天星表
177 中國星官與曆法
204 黃道宮度表
205 廿八宿星圖
242 風級【風力分級】
247 李淳風風力分級
258 現代颱風分級表
260 【九宮分野】
272 [舊與新]氣象局介紹
294 【颱風】世界最大颱風南施
307 【正文】天文氣象奇書《乙巳占》
309 【乙巳占卷第一】
天象第一
天數第二
天占第三
日占第四 考異
日月旁氣占第五
日蝕占第六
358 【乙巳占卷第二】
月占第七
月與五星相干犯占第八
月干犯列宿占第九
月干犯中外官占第十
月暈占第十一
月暈五星及列宿中外官占第十二
月蝕占第十三
月蝕五星及列宿中外官占第十四
402 【乙巳占卷第三】
分野第十五
占例第十六
日辰占第十七
占期第十八
修德第十九
辨惑第二十(篇元闕)
史司第二十一
451 【乙巳占卷第四】
五星占第二十二
星官占第二十三
五星干犯中外官占第二十四
歲星占第二十五
歲星入列宿占第二十六
歲星干犯中外官占第二十七
475 【乙巳占卷第五】
熒惑占第二十八
熒惑入列宿占第二十九
熒惑干犯中外官占第三十
填星占第三十一
填星入列宿占第三十二
填星干犯中外官占第三十三
506 【乙巳占卷第六】
太白占第三十四
太白入列宿占第三十五
太白入中外官占第三十六
辰星占第三十七
辰星入列宿占第三十八
辰星入中外官占第三十九
534 【乙巳占卷第七】
流星占第四十
流星犯日月占第四十一
流星與五星相犯占第四十二
流星入列宿占第四十三
流星犯中外官占第四十四
客星干犯列宿占第四十五
客星犯中外官占第四十六
562 【乙巳占卷第八】
彗孛占第四十七
彗孛入列宿占第四十八
彗孛入中外官占第四十九
雜星祆星占第五十
氣候占第五十一
雲占第五十二
591 【乙巳占卷第九】
帝王氣象占第五十三
將軍氣象占第五十四
軍勝氣象占第五十五
軍敗氣象占第五十六
城勝氣象占第五十七
屠城氣象占第五十八
伏兵氣象占第五十九
暴兵氣象占第六十
戰陣氣象占第六十一
圖謀氣象占第六十二
【以下原鈔所無,疑原闕或後人增補】
吉凶氣象占第六十三
九土異氣象占第六十四
雲氣入列宿占第六十五
雲氣入中外官占第六十六
雲氣入外官占第六十七
625 【乙巳占卷第十】
候風法第六十八
占風遠近法第六十九
推風聲五音法第七十
五音所主占第七十一
五音風占第七十二
論五音六屬第七十三
五音受正朔日占第七十四
五音相動風占第七十五
五音鳴條已上卒起宮宅中占第七十六
推歲月日時幹德刑殺法第七十七
論六情法第七十八
陰陽六情五音立成第七十九
五音刑德日辰所屬立成第八十
六情風鳥所起加時占第八十一
八方暴風占第八十二
行道宮宅中占第八十三
十二辰風占第八十四
諸解兵風占第八十五
諸陷城風第八十六
占入兵營風第八十七
五音客主法第八十八
四方夷狄侵郡國風占第八十九
占官遷免罪法第九十
候詔書第九十一
候赦贖書第九十二
候大兵將起第九十三
候大兵且解散第九十四
候火災第九十五
候諸公貴客第九十六
候大兵攻城並勝負候賊占第九十七
候喪疾第九十八
候四夷入中國第九十九
雜占王侯公卿二千石出入第一百
713 【附錄】星象詩文
731 步天歌
743 西步天歌
756 天文大象賦 李淳風父李播
770 【推薦】
【星學寶典】《星海辭林-渾天大五星寶卷》
序/導讀
序
黃家騁
【成書年代,兩種說法】
《乙巳占》是一部綜合性的古星學著作,為[唐]李淳風(602-670)撰。一說:成書於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乙巳,故名。共分十卷。本書係將唐以前數十種星占書分類匯鈔而成。本書為九卷原鈔(非原本,亦後鈔本),年代無考,應為清初前後。
除星占外還有天文、氣象等內容。其中根據風力對樹林的影響和破壞程度,把它分為八級:一級葉動、二級條鳴、三級振枝、四級墮葉、五級折小枝、六級折大枝、七級折木、飛沙石、八級拔樹及根,是為世界最早的風力分級系統。
書中還保存有作者早年所撰《乙巳元曆》的若干資料,以及作者所發展的渾儀和所著天文儀器專著《法象志》等方面的資料。古代許多天文學名詞亦賴以傳世。
另一說法:撰成于唐高宗顯慶元年(656)丙辰或稍後。至於書名採六十甲子的「乙巳」名為《乙巳占》?
清代藏書家陸心源解釋說:「上元乙巳之歲、十一月甲子朔、冬至夜半、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故以為名」。此說,未必真確。
陸心源認為李淳風推算出準確的「曆元」為「乙巳之歲」,卻未詳加說明。「曆元」多採上元冬至值歲,或採冬至值月干支[月朔],亦有採冬至值日干支[日朔]。
余認為,古云「上古天正冬至甲子夜半朔旦、月建甲子、七政齊元、五星連珠、日月合璧」,乃訂曆元。「曆元」多採「四計甲子」,絕少採乙巳或其他值歲干支,因此陸心源之說保留。
【天正冬至曆元】
「太乙積年」是推算太乙數最為基本的因素,「積年」問題由多種太乙數古籍中的描述得知,起源皆與天象曆法有關,《太乙數統宗大全》卷一所言,最為詳明:
「此太乙積年之算,乃演紀上元甲子,七曜齊元之法也。其法自上古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天正冬至、日月合璧、五星連珠、皆合於子,是為上元,由此推來之數也。若以帝堯上元甲子造曆到今,上下止三千六百餘年,此七曜齊元之非術也」。
【四計甲子曆元】
制訂曆法需要一個起算點,稱為「曆元」。此「曆元」與天象有關,史書上常說:「上元混沌甲子之歲、日月合璧、五星聯珠、七曜齊元」。
《太乙金鏡式經》記載:「自上元混沌甲子之歲,至今大唐開元十二年(AD724)甲子歲,積得一百九十三萬七千二百八十一算」。
而《太乙統宗寶鑑》又取BC10153918年冬至為「曆元」,《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已駁:
「其求積年術,置演上元甲子,距元大德七年(AD1303)癸卯歲,積一千零一十五萬五千二百一十九年,以為[七曜齊元]之法。然用此積算逆推至上元甲子,得氣應三十四萬七千八百七十五分,乃戊戌日酉正三刻,非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也。其非七曜齊元明矣」。
邵子《皇極經世》又取BC67018年冬至為「曆元」(當年冬至為癸丑日)。直到目前為止,科學家發現地球上最古老岩石年齡是45到46億年,即地球形成於距今45-46億年前,而月球形成於距今45.27億年前(亦有50-52億年)。
假設地球形成之時為西安天文時間冬至甲子日之時,當時地月系還未形成,又怎麼有朔旦冬至之說呢?
【上古曆元值年月日不可信】
何況當時一個太陽日比現在一個太陽日的時間短,顯然當時一個太陽年的日數比現在一個太陽年日數多,即使地月系已形成,當時一個朔望月的時間比現在一個朔望月的時間短,即太陽年的時間與朔望月的時間都在變化,沒有一個固定的時間常數,用現在一個太陽年的日數和一個朔望月的日數來推算遠古「曆元」豈不可笑!
故《元史•志第四•曆一》云:「蓋天有不齊之運,而曆為一定之法,所以既久而不能不差,既差則不可不改也」。又云:「然古今曆法,合於今必不能通于古,密于古必不能驗於今」。
《春秋保乾圖》又云:「三百年斗曆改憲」。即便是當今科學家也要借助電腦程式計算天象變化的時間。
中華文明不過萬年,干支紀日源于夏朝,紀年于漢武帝太初元年(BC104年)始定為丁丑年,《晉書•志第八•律曆下》云:
「此元以天正建子黃鐘之月為曆初,元首之歲,夜半甲子朔旦冬至」。即夏曆癸亥年甲子夜半朔旦冬至可取,法國歐亞萬寶有限公司利用電腦程式根據《星曆表推算原理》計算結果表明,在已往的五萬年中,唯有格勒哥里曆BC21778年12月04日符合四甲子朔旦冬至的條件,應當是「曆元」。
【乙巳占係古星學代表作】
《乙巳占》卷首的自撰序,解釋撰述此書的目的及編撰構思。認為自然及人事變化多端,這些變化可以按不同種類相互感應,而人在其中最具典型性,即所謂:「門之所召,隨類畢臻。應之所授,待感斯發。無情尚爾,況在人乎」?
因此人可以通過觀察有關物象變化而瞭解人世事應。而在各種物象變化中,聖人最重視上天垂示的星象,這就導致古星學的誕生。因此按李淳風的理解,星學是有其天象依據的。
星學雖然有其天象依據,但在李淳風看來,歷代星學家卻良莠不齊,既有如軒轅、唐虞、重黎、羲和這樣的一流大家,也有如韓楊、錢樂之類「意唯財穀、志在米鹽」的庸人,還有如袁充之流「諂諛先意、讒害忠良」的奸佞。
有鑒於此,李淳風決定對古星學作一番整理,總結諸家學說,「集其所記,以類相聚,編而次之,采摭英華,刪除繁偽」,編寫一部純正的古星學著作。此即《乙巳占》之由來,並非純為所推算的曆元(乙巳)而寫。如同黃帝元年為甲子之誤。
史載黃帝命大撓氏作甲曆,因此史家或曆家咸認黃帝即位就是甲子年,以此作為黃帝紀元之始,實誤。一切皆須根據天象、依從天命,並非如此巧合。
黃帝元年有幾種說法:前2704丁巳、前2698癸亥、前2697甲子、前2694丁卯、前2674丁亥、《竹書記年》作前2491庚寅等多種,經余考據多時,確認前2704年丁巳為正確,其餘皆誤。
在內容上,《乙巳占》確如李淳風所言,係採擷唐以前諸家古星學學說,加上他自己的發明創造,分類彙編而成。因此《乙巳占》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科學著作,它是一部純粹的古星學典籍。
【乙巳占的重要價值】
《乙巳占》具有重要的文化史和科學史價值,它保存了許多現已失傳的古代文獻資料。隨著科學的發展,古星學逐漸被人們淡忘遺棄,相應地古星學著作也大量散佚,這就給後人的研究造成了巨大的不便。而《乙巳占》是雜採前代諸多占星著作編撰而成的,它為我們保留了許多可貴的古星學史料。
例如,「海上占星術」的史料,東漢已經非常罕見,天文學家張衡在撰述《靈憲》時,詳細敘述了中外星官數時提到:「海人之占未存焉」。而在《乙巳占》引用的古籍中就有《海中占》一書,這自然是極其可貴的。再如,漢代盛行的緯書,經過隋朝的嚴厲禁絕後,大都失傳,而《乙巳占》中卻保存了很多漢代五經緯書的內容。《乙巳占》提及石氏、甘氏、巫咸等的古星家及其著作,對於後人研究這些戰國時期的天文學亦頗有助益。
《乙巳占》在保存資料方面,雖不如其後的《開元占經》詳備,但它撰成於《開元占經》之前,有承前啟後之功。而且《開元占經》在對其前的古籍廣蓄並收之同時,對以往諸家並未加以別擇棄取,此對保存舊有資料極其珍貴,但亦不免失於瑣碎。相比之下,李淳風的《乙巳占》還是要略勝一籌。
《乙巳占》不足之處是未能明確注明占文的由來。李淳風對此解釋說:占文對前人學說「並不復具名氏,非敢隱之,並為是幼小所習誦,前後錯亂,恐失本真故耳」。
雖然他的做法情有可原,但對後人來講,畢竟不便。好在這一缺陷,在《開元占經》中得到了彌補。對於今人來說,只要把兩部書結合起來閱讀,對唐代以前中國古星學的發展狀況,就可以得到一個大致的輪廓。
另外,《乙巳占》有助於我們獲得對李淳風的全面瞭解。他是唐代一位傑出的天文學家與氣象學家,又是久享盛名的星學家、預言家,傳統上人們對他的古星學的瞭解
試閱
【成書年代,兩種說法】
《乙巳占》是一部綜合性的古星學著作,為[唐]李淳風(602-670)撰。一說:成書於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乙巳,故名。共分十卷。本書係將唐以前數十種星占書分類匯鈔而成。本書為九卷原鈔(非原本,亦後鈔本),年代無考,應為清初前後。
除星占外還有天文、氣象等內容。其中根據風力對樹林的影響和破壞程度,把它分為八級:一級葉動、二級條鳴、三級振枝、四級墮葉、五級折小枝、六級折大枝、七級折木、飛沙石、八級拔樹及根,是為世界最早的風力分級系統。
書中還保存有作者早年所撰《乙巳元曆》的若干資料,以及作者所發展的渾儀和所著天文儀器專著《法象志》等方面的資料。古代許多天文學名詞亦賴以傳世。
另一說法:撰成于唐高宗顯慶元年(656)丙辰或稍後。至於書名採六十甲子的「乙巳」名為《乙巳占》?
清代藏書家陸心源解釋說:「上元乙巳之歲、十一月甲子朔、冬至夜半、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故以為名」。此說,未必真確。
陸心源認為李淳風推算出準確的「曆元」為「乙巳之歲」,卻未詳加說明。「曆元」多採上元冬至值歲,或採冬至值月干支[月朔],亦有採冬至值日干支[日朔]。
余認為,古云「上古天正冬至甲子夜半朔旦、月建甲子、七政齊元、五星連珠、日月合璧」,乃訂曆元。「曆元」多採「四計甲子」,絕少採乙巳或其他值歲干支,因此陸心源之說保留。
【天正冬至曆元】
「太乙積年」是推算太乙數最為基本的因素,「積年」問題由多種太乙數古籍中的描述得知,起源皆與天象曆法有關,《太乙數統宗大全》卷一所言,最為詳明:
「此太乙積年之算,乃演紀上元甲子,七曜齊元之法也。其法自上古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天正冬至、日月合璧、五星連珠、皆合於子,是為上元,由此推來之數也。若以帝堯上元甲子造曆到今,上下止三千六百餘年,此七曜齊元之非術也」。
【四計甲子曆元】
制訂曆法需要一個起算點,稱為「曆元」。此「曆元」與天象有關,史書上常說:「上元混沌甲子之歲、日月合璧、五星聯珠、七曜齊元」。
《太乙金鏡式經》記載:「自上元混沌甲子之歲,至今大唐開元十二年(AD724)甲子歲,積得一百九十三萬七千二百八十一算」。
而《太乙統宗寶鑑》又取BC10153918年冬至為「曆元」,《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已駁:
「其求積年術,置演上元甲子,距元大德七年(AD1303)癸卯歲,積一千零一十五萬五千二百一十九年,以為[七曜齊元]之法。然用此積算逆推至上元甲子,得氣應三十四萬七千八百七十五分,乃戊戌日酉正三刻,非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也。其非七曜齊元明矣」。
邵子《皇極經世》又取BC67018年冬至為「曆元」(當年冬至為癸丑日)。直到目前為止,科學家發現地球上最古老岩石年齡是45到46億年,即地球形成於距今45-46億年前,而月球形成於距今45.27億年前(亦有50-52億年)。
假設地球形成之時為西安天文時間冬至甲子日之時,當時地月系還未形成,又怎麼有朔旦冬至之說呢?
【上古曆元值年月日不可信】
何況當時一個太陽日比現在一個太陽日的時間短,顯然當時一個太陽年的日數比現在一個太陽年日數多,即使地月系已形成,當時一個朔望月的時間比現在一個朔望月的時間短,即太陽年的時間與朔望月的時間都在變化,沒有一個固定的時間常數,用現在一個太陽年的日數和一個朔望月的日數來推算遠古「曆元」豈不可笑!
故《元史•志第四•曆一》云:「蓋天有不齊之運,而曆為一定之法,所以既久而不能不差,既差則不可不改也」。又云:「然古今曆法,合於今必不能通于古,密于古必不能驗於今」。
《春秋保乾圖》又云:「三百年斗曆改憲」。即便是當今科學家也要借助電腦程式計算天象變化的時間。
中華文明不過萬年,干支紀日源于夏朝,紀年于漢武帝太初元年(BC104年)始定為丁丑年,《晉書•志第八•律曆下》云:
「此元以天正建子黃鐘之月為曆初,元首之歲,夜半甲子朔旦冬至」。即夏曆癸亥年甲子夜半朔旦冬至可取,法國歐亞萬寶有限公司利用電腦程式根據《星曆表推算原理》計算結果表明,在已往的五萬年中,唯有格勒哥里曆BC21778年12月04日符合四甲子朔旦冬至的條件,應當是「曆元」。
【乙巳占係古星學代表作】
《乙巳占》卷首的自撰序,解釋撰述此書的目的及編撰構思。認為自然及人事變化多端,這些變化可以按不同種類相互感應,而人在其中最具典型性,即所謂:「門之所召,隨類畢臻。應之所授,待感斯發。無情尚爾,況在人乎」?
因此人可以通過觀察有關物象變化而瞭解人世事應。而在各種物象變化中,聖人最重視上天垂示的星象,這就導致古星學的誕生。因此按李淳風的理解,星學是有其天象依據的。
星學雖然有其天象依據,但在李淳風看來,歷代星學家卻良莠不齊,既有如軒轅、唐虞、重黎、羲和這樣的一流大家,也有如韓楊、錢樂之類「意唯財穀、志在米鹽」的庸人,還有如袁充之流「諂諛先意、讒害忠良」的奸佞。
有鑒於此,李淳風決定對古星學作一番整理,總結諸家學說,「集其所記,以類相聚,編而次之,采摭英華,刪除繁偽」,編寫一部純正的古星學著作。此即《乙巳占》之由來,並非純為所推算的曆元(乙巳)而寫。如同黃帝元年為甲子之誤。
史載黃帝命大撓氏作甲曆,因此史家或曆家咸認黃帝即位就是甲子年,以此作為黃帝紀元之始,實誤。一切皆須根據天象、依從天命,並非如此巧合。
黃帝元年有幾種說法:前2704丁巳、前2698癸亥、前2697甲子、前2694丁卯、前2674丁亥、《竹書記年》作前2491庚寅等多種,經余考據多時,確認前2704年丁巳為正確,其餘皆誤。
在內容上,《乙巳占》確如李淳風所言,係採擷唐以前諸家古星學學說,加上他自己的發明創造,分類彙編而成。因此《乙巳占》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科學著作,它是一部純粹的古星學典籍。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