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青的趕時間科學教室:解答最奇怪的問題、永不退流行的謠言,和無法解釋的現象
科學為生活帶來秩序,卻讓人覺得有些高不可攀?只需要一碗麵的時間,人人都能變身科學好青年!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YouTube最受歡迎的科普頻道首度文字化!2012年開臺,訂閱人數超過400萬!點閱數超過4億次!
■ 不管是學校不教的生活常識,還是古早就有的都市傳說,趕時間科學教室,用最短時間幫你「科普」,讓你踏出成為「科青」的第一步!
只需泡一碗麵的時間,人人都能變身科學好青年!
科學為生活帶來秩序,卻讓人覺得有些高不可攀?
「讓十三億人都驚呆」的流言到處都是,正確知識究竟在哪裡?
想了解事物背後真正的道理,其實一點都不困難,
而且還能很酷、很有趣、很幽默。
這,才是我們想學的科學!
.從小到大,你是否問過/想問/根本想不到有人會問這些問題:
.為了健康,最好不要耍宅熬夜?
.愛情來敲門時,我們真的都知道嗎?
.鬧鐘的貪睡按鈕只會讓人越睡越累?
.解酒偏方真的有用嗎?
每個人都曾是愛問「為什麼」的小孩,但曾幾何時,我們對生活各種現象的原理不再好奇,看到「科學」二字,只會覺得「好難好累好無聊,又臭又長又難熬」。
YouTube最受歡迎的科普頻道「AsapSCIENCE」,終於讓事情變得有些不同。他們憑藉厚實的科學基礎(保證認真)、幽默的插畫與平易近人的說明(保證有趣),解答生活中各種希奇古怪的科學問題,讓普通人也能擁抱科學。
書中除了膾炙人口的經典提問,有三分之二以上都是未曾製成影片的全新內容。從老師沒教的日常現象、你可能也聽過的各種流言,到「大家都這樣講」的都市傳說,全都一次說清楚、講明白!
時代創造青年。這個時代,最需要的是對科學有熱情、對知識充滿渴望的「科青」。不管你是科學新鮮人,或是下一個愛因斯坦,就從「趕時間科學教室」開始,踏出成為「科青」的第一步吧!
影音介紹
名人推薦
〔讀者好評〕
他們都說:科學真的太有趣了!
■ 從如何治療打嗝到5秒定律,這本書不但讓我大笑,也回答我生活上的古怪問題。──克里斯.哈德菲爾,《太空人的地球生活指南》作者
■ 本書在有趣的閱讀與認真的科學知識間取得了巧妙的平衡,提供了簡練的文字和令人愉快的插圖。每個主題都以足夠的篇幅來解釋所涉及的科學,卻又不至於令讀者難以消化。──《圖書館期刊》
■ 難得的科普娛樂。非常珍貴,尤其對好奇的年輕人來說。──《出版人週刊》
■ 科學太有趣了,兩位作者不但會告訴你,還會畫很多圖給你。──比爾.奈,《比爾教科學》主持人
■ 每個人小時候都問過類似「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但我們從沒得到令人滿意(或真的能理解)的答案。我覺得本書是個很棒的示範,證明科學不是只有高深莫測的專業術語,而是人人可讀,人人能懂。──美國讀者 約書亞.杜哈
■ 你可能覺得這些問題看起來都很簡單,但要簡單回答這些問題卻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這本書為成功的科學教育立下了一個典範。──美國讀者 穆科索夫
目錄
試閱
當我們不小心把巧克力碎片掉在地上、把薯條掉在桌上,或是不小心把小熊軟糖撒得到處都是的時候,
都曾問過自己:「這還能吃嗎?」根據坊間謠傳的5秒定律,就算食物掉在地上,在5秒內撿起來都還能吃,對吧?但是⋯⋯真的可以嗎?
雖然這個傳說有各種版本(10秒和20秒都有),但基本前提是:在一定時間內,食物不會遭到細菌汙染。在分析這件事的真假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汙染的風險。
家中可能出現的細菌裡,危險度數一數二的就是「鼠傷寒沙門桿菌」。
這株沙門桿菌尤其可怕,存在於世界各地各種動物的消化道和糞便裡,一不小心就可能跑到食物裡頭。
沙門桿菌會隨著生食或未煮熟的食物進入體內,數量一多就會致病。雖然胃酸會殺死很多細菌,但是存活下來的細菌會在小腸大量增生,導致腸道發炎,引發腹痛、腹瀉和嘔吐。所以嚴格來說,「反胃」的說法並不精確—應該是「反小腸」才對。
雖然你不一定會直接攝取未煮熟的食物,但如果是家中乾燥的表面,鼠傷寒沙門桿菌有可能存活長達四星期之久(所以說,廚房要常保乾淨)!其他細菌也有類似的生命力,而且有項研究結果很有意思:在一項實驗中,為了測試5秒定律,研究者把香腸丟到被鼠傷寒沙門桿菌汙染的三種表面:磁磚、地毯和木板。
香腸掉在磁磚上的5秒內,竟然有將近99%的表面沾附上細菌!相較之下,落在地毯上時,5秒內僅有少許表面沾附上細菌(0%∼5%);而掉落在木板上的細菌沾附比例則不太一致(從5%到68%都有)。如果真是這樣的話,看起來廚房鋪地毯還不賴喔!
另一項研究發現,濕食(如煙燻牛肉)比乾食(如蘇打餅乾)更容易沾附細菌。即使拿2秒定律或6秒定律來實驗,這些結果依然不變。可見重點不是時間長短,而是食物乾燥的程度。
最後還要提一項實驗:研究人員以大學校園做為「日常環境」,把切片蘋果和彩虹糖丟在不同的用餐地點,觀察多久後會被沙門桿菌汙染。
出乎意料的是,沙門桿菌竟然沒有沾附在上面,無論在地上5秒、10秒或30秒,都是相同的結果,這代表沙門桿菌很少在這些公共空間出現。不過,其他未針對特定細菌的研究則發現,其實這些食物只要掉在地上2秒就會被汙染。因此,5秒定律背後有很多變數,包括原本就存在的細菌有哪些、食物狀態(乾或濕)、接觸到什麼表面。簡單來說,光是就「是否汙染」來看,完全不必理會5秒定律,因為細菌會非常迅速地沾滿你的食物;至於吃了會不會生病,則要取決於許多因素。
現在你知道其中的風險了,以後還敢撿起來吃嗎?
失戀的科學
一段感情的結束經常讓人痛徹心扉;失戀後,常見的情緒反應包括疲倦、寂寞,甚至是憂鬱。但「心碎」是否只是個抽象的概念?或是真的會對身體和大腦產生實質的影響?
身體因受傷感到疼痛時,會刺激大腦的前扣帶迴;神奇的是,覺得被排擠或人際關係受挫時,同樣會刺激這個區域。這麼說來,身體受傷和心靈創傷的差別其實沒想像中那麼大。
想想我們怎麼形容失戀就知道了:
「那男人揪住了我的心。」
「我的心碎了一地。」
「被打了一巴掌。」
「這段感情留下了永遠的疤痕。」
這些具體的描述清楚顯示,無論是身體痛苦或心裡難受,至少在語言上都是密切相關的。其實已經有研究顯示,我們寧願身體受苦,也不想遭到群體排擠。但是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經驗,為什麼會引發相同的感受呢?
目前已知我們的身體會利用疼痛來避免眼前的危險;從演化的角度來看,只要能增加整體物種的生存率,就有可能一代代遺傳下來。而親朋好友等人際關係的建立,也同樣成了物種生存的關鍵。
活在世上,總得相互照應。就像你絕對不想再被熱咖啡燙得吱吱叫一樣,動物也絕對會避免離群索居,畢竟群居生活能提高存活率,進而繁衍後代。
這點可由靈長類的研究得到證實。被迫與伴侶分離的靈長動物其皮質醇會增加,去甲腎上腺素則會減少,代表承受很大的壓力。
長期下來,會引發憂鬱、焦慮和大哭等反應。
對人類來說,分手、失去摯愛或遭到孤立,都可能引發類似的反應,身體也因此產生痛苦的感覺。
那麼,該怎麼減緩這種痛苦?畢竟,傷口可以包上繃帶、敷上藥膏,但心碎就無法找藥局幫忙了。研究顯示,人際支持度高的人,其痛苦指數較低;而人際關係疏離的人,不但適應力比較差,痛苦指數也比較高。所以,如果你正覺得傷痛欲絕,不妨尋求親友的陪伴;如果朋友正陷入情緒低谷,也請不吝展現你的支持,因為從科學角度來說,人類一直想融入群體中。
愛的科學
從古至今,舉凡哲學家、史學家、詩人或科學家,都對愛懷抱無限想像與好奇。許多人都體驗過初戀的衝動,或是對孩子、家人與朋友的深愛。但是從生物學角度來看,「愛」又是什麼呢?
無庸置疑的,愛與人類的演化和生存息息相關。你之所以誕生在世上,是生物代代繁衍的結果—從最早的微生物分裂生殖,到遠古祖先求偶成功,都是延續生命的過程。
不過,如果不生小孩的話,這條命脈也就跟著中止。而我們除了繁衍的本能,還會確保子孫存活下來。
雖然我們經常把愛和心臟聯想在一塊,但大腦才是真正神奇的所在⋯⋯也沒那麼奇怪啦,一個戀愛中的人,他的大腦狀態其實跟吸食古柯鹼的人差不多。
古柯鹼會影響大腦的愉悅中樞,降低啟動門檻;換句話說,你很容易覺得心情超好,整個人輕飄飄的,而戀愛中的人也會出現相同的狀況。但這不光是古柯鹼或愛情的效果,而是愉悅中樞更容易受到生活經驗刺激,進而產生快樂的感覺。因此,你愛上某人的同時,也開始對周遭一切抱持著浪漫的看法。有趣的是,鄰近的痛覺和反感中樞的活動減少,所以也比較能容忍周遭事物。簡單來說,戀愛的感覺棒透了!
至於這到底涉及哪些化學物質的作用呢?高潮期間或看著愛人照片時,大腦的「中腦腹側被蓋區」會大量分泌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
這不但會挑起性欲、讓心跳加速,還會產生越來越想跟對方在一起的渴望與動力。愛不只是一種情感,更是深植人類演化過程中的本能,可以增加生存機率,並帶來充沛活力、專注力以及興奮感。愉悅中樞屬於大腦報償系統,也就是「中腦邊緣多巴胺系統」。如果平常念書時,這個區域受到刺激,念書就會變得容易許多—因為會產生飄飄然的感覺,而大腦會把這種感覺視為一種獎勵。另外,依核會分泌大量稱為「催產素」的神經調節物質。催產素又有「專情調節物質」的稱呼,因為有助於強化哺乳動物的親密關係與依賴。大草原田鼠被注射催產素或血管加壓素後,就會立刻去找另一半形成配對關係。
最後,研究顯示,戀愛中的人血清素濃度較低,這點與強迫症患者類似。也許正因為如此,我們才這麼容易在熱戀期間被愛情沖昏了頭。
出乎意料的是,這些跟濃烈愛情有關的大腦區域,即使過了幾十年,依然相當活躍。而儘管還有許多其他生理和心理因素,科學界對於愛的成因和作用,仍舊只窺得冰山一角。無論如何,當愛情來敲門時,我們似乎都會知道。
小睡萬萬歲
常覺得下午全身無力、疲倦又沒勁嗎?我們常靠喝咖啡、汽水或能量飲料,試圖撐過漫長的一天,就算呵欠連連,也要與疲勞奮戰下去,但最好的解決辦法偏偏就是我們一直想避免的事情:睡覺。事實上,小睡一下能養精蓄銳,是提振大腦功能的最佳方式。
睡眠的循環有四個主要階段。前兩個階段是淺眠,第三個階段則進入熟睡,最後一個階段稱為「快速眼動期」,大部分的夢境也在此時展開。小睡的好處,則跟睡著的時間長短有關。
小睡10到30分鐘,通常只能進入第一階段。這個階段屬於慢速眼動期,如果這時候被人叫醒,常會覺得「根本沒睡著」。但進入第二階段後,大腦就會忽略不具危險的外在刺激,好讓你充分休息、安靜睡覺;同時開始記憶整合,處理睡前所接收的資訊。如果從第二階段的睡眠醒來,好處包括工作效能增加、認知能力較佳、記憶力增強、創造力提升;最重要的是,精神也好多了。
小睡超過30分鐘,就會進入第三階段,這時如果被人叫醒,就會處於「睡後遲鈍」的狀態。因為身體剛脫離深度睡眠,動作沒有之前敏捷,反而覺得昏昏沉沉、想睡回籠覺。許多人誤以為小睡對身體沒有好處,但其實是因為睡太久了。
隨著小睡片刻的好處浮上檯面,日本各地也開了不少家「睡眠中心」,只要付錢,就能在沙發床上午休,以提振工作精神。因此,也許我們可以開始找工作空檔小睡一下,別忘了告訴老闆:「這可是有科學實證的唷!」應該使用貪睡按鈕嗎?
貪睡按鈕這項發明實在是太偉大了⋯⋯但10分鐘後,當鬧鈴再度響起,就沒那麼偉大了。如今你只覺得更加疲累。還要再貪睡下去嗎?貪圖這幾分鐘真的有幫助?或者只是陷入無限迴圈,最後害你出門遲到,而且一樣想睡到不行?
現在可能很難想像沒有鬧鐘的世界,但我們的身體其實會自己醒來。覺得不可思議嗎?其實我們的身體有許多化學機制,不但能讓我們入睡,也能把我們喚醒。
自然醒來前1小時,你的身體就已經開始準備了:體溫升高、睡眠變淺,多巴胺和皮質醇等荷爾蒙被釋放出來,藉此帶來活力,好迎接新的一天。鬧鐘的問題在於會打亂睡眠週期,這些階段於是被迫縮短;如果你缺乏規律的生理時鐘,影響就會更明顯—雖然聽到鬧鐘響了,身體卻還沒準備好。這種疲累無力的狀態就是「睡後遲鈍」,強度取決於你本來處於哪個睡眠階段:睡得越沉,遲鈍就越明顯,才會想貪睡。
依賴貪睡按鈕有可能是件弊大於利的事。當你再度睡著時,身體可能會重啟睡眠週期,進入深沉睡眠。
所以身體不但沒有準備起床,反而在準備入睡!結果呢,鬧鐘二度響起時,只會讓你覺得比本來還累,惡性循環也跟著持續下去。所以你最好把鬧鐘設定得晚一點,不要讓它打斷你的睡眠。
許多研究已經發現,睡得斷斷續續反而很難恢復精神,更會導致白天昏昏欲睡。所以如果把最後30分鐘的睡眠切得很零碎,很可能會覺得十分疲倦,進而造成白天工作表現不佳。
那我們還能怎麼辦呢?換個比較規律的作息時間吧。之所以精神不濟,除了有可能是因為睡眠不足或從深層睡眠醒來,也可能是作息不固定所導致的,畢竟身體還是喜歡規律。
只要每天早上固定時間起床(週末也不例外),幾個星期後,身體應該就會適應新的作息,也就不太需要鬧鐘啦。
如果醒來後覺得還有點累,請努力抗拒貪睡的誘惑,立刻下床就對了,因為「晚起的鳥兒沒蟲吃」喔。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