鏽:自然與金屬間無止境的角力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鏽是無情的敵人,它不眠不休,不斷提醒我們,
世界上每一樣東西都會腐朽,
而我們無法使時光倒流,只能盡力讓時光靜止。
鏽是世間「最強毀滅者」,
是美國國防部認定的「普遍性威脅」。
鏽蝕毀壞汽車,折斷橋樑,使船隻沉沒,引發房屋火災,
還差點弄垮自由女神像!
鏽蝕一視同仁,無法完全阻斷,只能延緩,
美國每年為了對抗鏽蝕花費高達四千億美元的代價,
超過其他自然災害的總和,
鏽蝕幾乎全面侵入我們的生活,
而我們卻幾乎對它一無所知。
作者帶領我們深入北極圈,看「小豬」如何偵測出油管內的鏽蝕;
領我們進入罐頭學校,我們才知道原來抗鏽還要靠塑膠的幫忙;
還介紹鮮為人知的抗鏽工程師,原來這是一門挺賺錢的行業;
我們原只知道鏽色斑駁惹人嫌,
而此書描述的相關故事卻出乎意料的絢爛引人。
名人推薦
【推薦】
這本書講到鏽的成因、後續結果,特別是描述了致力於抗鏽的那些人,全書視角廣泛,引人入勝。沃爾德曼把鏽講得閃閃發亮。
──《紐約時報》
引人矚目……沃爾德曼高明的把科學與技術的元素相結合。
──《華爾街日報》
引人入勝……才氣縱橫,沃爾德曼就是有本事讓每一章的故事都閃閃動人。看到鏽蝕,我們竟然也可以如此興奮。
──《自然史》(Natural History)
鏽蝕永不止息,忙於摧毀我們的世界,不停歇的破壞舉動,擊落了飛機,讓船舶沈沒,瓦解車輛,讓許多無價之寶化為烏有,並犯下許多其他鏽蝕之罪。沃爾德曼以我們與氧化鐵的長期戰爭,寫出這場無止境戰爭的動人洞見。
──《發現》(Discover)
太迷人了,沃爾德曼跑去罐頭學校,訪問鏽專家,參觀阿拉斯加油管,這所有的探險行動,映照出致力於讓我們生活如常的抗鏽眾生相。他讓鏽這沈悶陰暗的物質,都閃亮了起來。
──《科學美國人》
欲罷不能,這本書一再讓我大開眼見,充滿驚喜。寫得太好,太迷人了。
──《書單》(Booklist)
太棒,太迷人了。與約翰‧麥克菲(John McAfee)蘇珊‧歐琳(Susan Orlean)同等級。
──瑪莉‧羅曲,《大口一吞然後呢?》、《打包去火星》作者
在這本非凡的書中,沃爾德曼以我們星球最古老、最普遍的化學反應為起點,進行一場文學之旅。書裡包含一點冒險,一點智力探索,一點趣味,讀完本書,你看待生命與鏽的態度,會完全不同。
—黛博拉.布魯姆 ,《落毒事件簿》作者
生動有趣,這個有趣的閱讀讓我們明白,生活中每一樣我們覺得理所當然、無關僅要的事,對其他人而言可能相當重要。
──《出版者周刊》
目錄
序/導讀
試閱
1980年5月10日星期六那天,她的守護者睡到很晚。
莫菲特(David Moffitt)大約在八點醒來,然後穿上休閒服。他喝了一杯咖啡,走出他位於自由島的磚房,到南邊的花園拔草。身為訓練有素的花卉培育專家,他曾參與詹森總統夫人美化華盛頓特區的工作,當時他擁有一座美麗的菜園。現在他擔任自由女神像國家紀念園區的主管,同樣擁有一座美麗的後院。像平常的休假日一樣,他準備做一點園藝工作,然後帶太太和三個小孩到曼哈頓,在市中心購物或在中央公園騎腳踏車。
今天是晴朗的日子,溫度大約為10℃,有一股穩定的微風由西南方吹過來。莫菲特跪著修剪玫瑰,幾小時後,他的主任管理員田納特(Mike Tennent)跑過來告訴他,有兩個人正沿雕像的外面攀爬。這倒是頭一遭。莫菲特抬起頭往上看,他淡褐色的眼睛努力聚焦,確定田納特說的沒錯。在他的休假日發生這種事,太過分了。
莫菲特的房子離雕像大約一百三十公尺,在跑向那裡的路上,他聽到其他遊客由基座底部向上方的攀爬者吼叫。「混蛋!」他們喊道:「變態!」遊客的參觀受到干擾,他們反對這種行為,因為知道這種情況不可能以對他們有利的方式結束。
莫菲特和遊客一樣生氣,但理由不一樣。他認為這些攀爬者正在褻瀆女神像,而且可能正在破壞它。四十一歲的莫菲特有茂密的深褐色頭髮,並帶著休士頓口音,他得到這個工作(因為要與世隔絕,而被認為是辛苦的差事)是因為他在維護工作上的紀錄非常良好。這座島和雕像都已經年久失修,國家公園管理處承認,它的維護計畫徹底不足。近十二年來,莫菲特是第一位全職主管。
在跑往雕像的半路上,莫菲特停下腳步,看著攀爬者展示一面旗幟。紅色的粗體字寫著「自由遭迫害」,下一句是「釋放普拉特(Geronimo Pratt)」。這時他才弄清楚,這兩位攀爬者是來鬧事的。雖然他不知道普拉特是誰,但知道這兩個傢伙是來抗議的。而且他也知道這種情況該怎麼解決。他看過電視上的報導,紐約警方有一組人員專門把人從高處驅離,他決定打電話給這些人。
他轉頭走進辦公室,下令疏散島上人員。至於雕像內部,則透過廣播系統宣布:因為作業問題,要求遊客移至碼頭區。接下來,莫菲特由辦公室打電話給波士頓的國家公園管理處地方督導辦公室。這些事他做過幾次了,而且命中注定還要再做好幾次。抗爭者的熱門地標
在他任職期間,波多黎各獨立份子曾占領雕像一整天;許多伊朗學生把自己和雕像鏈在一起,抗議美國對伊朗國王的態度。在他任職期間,每一年大概要處理十件炸彈威脅案。他到職之前,這座雕像曾經成為許多抗議事件的地點,大學的孩子抗議尼克森總統,退伍軍人抗議越南,美國革命學生旅抗議伊朗政府,紐約市長抗議蘇聯對猶太人的態度。
莫菲特深深了解,無論哪裡出錯,這座雕像都是理想的抗議地點。莫菲特打電話給紐約警察,而不是公園警察,對攀爬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對這座雕像而言,這個決定帶來複雜的後果。
紐約警局的緊急應變小組抵達時,受到正要離島的遊客歡呼。他們迅速評估情況,判斷「強行驅離」太危險。他們覺得有必要使用安全網以及直升機。基於這些訊息,莫菲特知道情況可能沒有那麼快解決,所以通知太太,要她自己到曼哈頓,不用等他。
這時由紐約警方口中,他知道普拉特是黑豹黨成員,因謀殺聖塔莫尼卡的一位老師遭判刑,已經受囚禁一年,莫菲特聽了以後更生氣。無論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都不能褻瀆這座雕像。
莫菲特回憶:「我非常認真看待這份保護美國象徵的工作。」
莫菲特一整天都在辦公室裡,用美國政府發的雙筒望遠鏡觀察兩位攀爬者。那天下午,他接到《紐約每日新聞報》一位記者的電話。訪問中途,他聽到由雕像傳來砰的一聲。雕像下方有人大聲叫罵:「這些該死的傢伙!」。騎警跑進辦公室說,一位攀爬者正用鐵栓刺進銅皮裡。莫菲特不記得總共有幾聲砰,但是他記得自己氣到抓狂。現在他確定他們正在破壞他的雕像。他對記者大吼:「他們正在破壞我的雕像!」然後掛上電話。
在雕像上,朱蒙德(Ed Drummond)正在掙扎著,他是來自舊金山的三十四歲英國詩人,曾因爬到建築物上掛旗幟,留下被逮捕的紀錄。他先在雕像左腳附近徘徊,接著往上爬,再往左移,攀爬變得愈來愈困難,比他原來預期的還難,他顯然準備不足,花了兩個小時才抵達自由女神右膝彎曲處,現在他卡在一個小平台上,向上望著自由女神背後袍子縐褶處的小缺口。最難爬的就是銅皮表面,他的兩個二十公分吸盤完全派不上用場。銅皮上布滿幾百萬個小凸塊,幾乎像粉刺一樣,那是一百年前法國工匠把銅敲打成形造成的結果。吸盤大約只能吸住十秒,就算他使盡全力也無濟於事。
「我體認到它們沒有用。」他後來回憶道,描述雙臂開始感到疲憊,向下滑了幾公尺,靠另一個吸盤及時穩住。他非常清楚掉下去會有什麼後果。「你會由空中直直向下墜落。」他回憶:「最後摔在六十公尺下方的草地。」同時,如果掉落,他一定會把一起攀爬的伙伴拉塞福(Stephen Rutherford)也拖下去。拉塞福是來自加州柏克萊的三十一歲實習老師。
歪打正著的發現
攀爬時,他看到銅片之間常有小裂口。基於某種理由,銅片開始隆起,然而形成的邊緣沒有大到可供攀爬。他也注意到雕像內有許多小洞,他在地面時看不到這些洞。自由女神迷之間流傳的謠言指出,那些小洞是彈孔。攀爬狀況愈來愈糟時,他把背靠在裂口的牆上,雙腳站在另一個裂口上,想把出發前最後一分鐘才買的小型S掛鉤放進其中一個小洞裡做為支撐。他用一條吊索測試S掛鉤能承受的重量,結果尚未把全身重量都加上去,掛鉤就突然彎曲了。
朱蒙德曾經計畫要從雕像的背後攀爬,然後爬上她的左肩,接著停留在她左耳下方一縷頭髮下的一個小坑洞。停留在這縷頭髮上可以遮蔽風雨,他計畫死守一星期。(他帶了睡袋、乳酪、棗子、蘋果、鮭魚罐頭以及瓶裝水等補給品。)他計畫用旗子覆蓋雕像的胸部,像胸罩一樣。但他一直沒辦法通過裂口,於是決定留在平台上過夜,第二天早上再爬下去。他把這一切都告訴紐約警方,警方再把這項訊息轉達給莫菲特。當天晚上,莫菲特輾轉難眠。他躺在床上,透過窗戶觀察朱蒙德和拉塞福。他的孩子則抱怨喧鬧聲及直升機在附近飛翔的噪音。
第二天正好是母親節,朱蒙德和拉塞福一早投降了,從他們開始攀爬開始算起,差不多過了二十四小時。他們用繩索垂降到雕像的腳上時,媒體出現在最底層。一位記者大聲問:「你們有用鐵栓嗎?」朱蒙德立刻大聲回應:「不,我們沒有破壞雕像!」他站在雕像左小趾一個小突出物下方,大喊:「我們靠這個爬上去的!」並把其中一個吸盤壓在金屬上,他和拉塞福懸吊在金屬下方。朱蒙德降到地面,被攜帶手銬的警察團團圍住時,堅持他沒有破壞雕像。然而,莫菲特稍後在聯合記者會上告訴記者,兩位攀爬者使用「小尖鐵」刺入雕像。莫菲特對記者發表談話時,有人遞給他來自美國檢察總署的便條。上面寫著:「不要赦免他們。」莫菲特不打算放過他們。他非常憤怒。
進行全面檢查
朱蒙德和拉塞福在監牢裡待了一夜,被依闖入及破壞政府財產的罪名起訴,罰金80,000美元。這時,莫菲特已經用雙筒望遠鏡研究過雕像,他發現雕像上有洞,就像朱蒙德看到的一樣。他派維修員上到雕像裡,由內部檢查損傷情形。他發現到處都是洞,而且不是用鐵栓或尖鐵或任何尖銳的東西刺進銅造成的。那些都是鉚釘的位置,鉚釘把銅皮固定在鋼架上,那些洞是鉚釘鬆脫的後果。雕像上這些洞根本不是朱蒙德造成的,是腐蝕造成的。
所以朱蒙德是對的。自由遭到迫害,而迫害她的是鏽蝕。(摘自本書第一章)
riginal English Language edition Copyright © 2015 by Jonathan Waldman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the original publisher, Simon & Schuster, Inc.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