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博士與宅男的亞馬遜探險
The Biologist and the Geek Explore the Amazon Jungle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亞馬遜雨林是生物學家的應許之地,
但是真的要跟國際團隊在雨林裡做研究,又是另一回事……。
這本書除了把雨林豐富的生態和其成因介紹給讀者,
還希望透過深入淺出的文字,
把科學研究的真諦、國際團隊合作的趣事,以及異文化的衝擊,
告訴更多有興趣的讀者。
精彩的內容包括愛秀的一群、動物大合唱、小蠹蟲公寓、長蠹蟲陷阱、
真菌共和國裡的螞蟻大軍、藤蔓迴旋曲、雨林生活大不易等,
不僅充滿科學家追求知識的探險精神,也不乏現代人面對大自然的趣味橫生。
但是真的要跟國際團隊在雨林裡做研究,又是另一回事……。
這本書除了把雨林豐富的生態和其成因介紹給讀者,
還希望透過深入淺出的文字,
把科學研究的真諦、國際團隊合作的趣事,以及異文化的衝擊,
告訴更多有興趣的讀者。
精彩的內容包括愛秀的一群、動物大合唱、小蠹蟲公寓、長蠹蟲陷阱、
真菌共和國裡的螞蟻大軍、藤蔓迴旋曲、雨林生活大不易等,
不僅充滿科學家追求知識的探險精神,也不乏現代人面對大自然的趣味橫生。
目錄
推薦序 4
蠹蟲博士作者序 5
網路宅男作者序 6
Chapter 1 飛往太平洋的彼岸 7
Chapter 2 最安全的搭機方式 17
Chapter 3 前進亞馬遜 23
Chapter 4 愛秀的一群 41
Chapter 5 動物大合唱 53
Chapter 6 小蠹蟲公寓 69
Chapter 7 大家來Salud ! 83
Chapter 8 長蠹蟲陷阱 103
Chapter 9 真菌共和國裡的螞蟻大軍 119
Chapter 10 藤蔓迴旋曲 131
Chapter 11 雨林生活大不易 145
Chapter 12 七嘴八舌也能通 171
Chapter 13 叢林裡的教室 183
Chapter 14 再見雨林 209
蠹蟲博士作者序 5
網路宅男作者序 6
Chapter 1 飛往太平洋的彼岸 7
Chapter 2 最安全的搭機方式 17
Chapter 3 前進亞馬遜 23
Chapter 4 愛秀的一群 41
Chapter 5 動物大合唱 53
Chapter 6 小蠹蟲公寓 69
Chapter 7 大家來Salud ! 83
Chapter 8 長蠹蟲陷阱 103
Chapter 9 真菌共和國裡的螞蟻大軍 119
Chapter 10 藤蔓迴旋曲 131
Chapter 11 雨林生活大不易 145
Chapter 12 七嘴八舌也能通 171
Chapter 13 叢林裡的教室 183
Chapter 14 再見雨林 209
序/導讀
作者序一
劉藍玉(蠹蟲博士)
從秘魯回台灣已經一年了,雨林裡的種種卻總在身邊縈繞,開車上路耳邊就響起青蛙大合唱,走在路上眼前就看到高聳入雲的板根植物,坐在電腦前打公文打到一半,螢幕上竟然浮現出奶油色蟑螂、透翅蝶和公切葉蟻的身影。
回想起身處雨林的那個月,要不是重讀一次自己寫的遊記,好多不便和抱怨現在都已經忘了,唯一還記得的只有那片讓人魂牽夢縈的貧瘠雨林,還有在這片貧瘠大地上,為了努力求生存而展現出來五花八門的生命形態。去亞馬遜原來是為了給自己一個遠離塵囂的機會,結果這扇不經意打開的窗,卻讓我看到了另一個世界,給了我另一個審視生命意義的標準,也成了我此生的救贖。
攻擊和對抗不熟悉的事物是生物的本能,人類則是把這種本能發揮得最淋漓盡致的物種,所有「非我族類」都死不足惜,卻渾然不覺自己才是大自然裡最格格不入的物種,靠著「船堅砲利」消滅異己。尤莉安娜深知人類的習性,所以想盡辦法邀請所有她認識、可以自費前往盤古亞納工作站的生物學家,跟她一起去調查雨林裡的物種,然後把調查研究結果公諸於世,最後才把研究結果轉換成大眾可以瞭解的文宣資料,讓大家從陌生到熟悉,最後愛上雨林。尤莉安娜的推廣工作在德國已經卓然有成,不但有大麵包廠商贊助她的雨林救援行動,也有不少讀幼稚園和小學的小朋友把自己的零用錢捐給「雨林」。
當初決定寫這本遊記跟環保、愛護雨林都沒有關係,只是因為自己接受過分類學和博物館學研究的訓練,又有豐富的教書、編輯和翻譯科普書籍的經驗,所以很清楚自己的幸運,可以獲得雨林研究第一手資料,包括科學家在雨林裡做研究的甘苦、雨林生物的多樣性和威脅、跟雨林人的互動和觀念差異,還有神秘的印加文化遺澤和偉大之處。這些都是太好的科普推廣內容,值得用梭羅的觀察力、杜瑞爾的筆調來跟讀者報告。我一直深信「瞭解」才是「體諒」和「共享」的基礎,這是身為大自然一份子的責任,但卻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盡到這個義務,我只有全力以赴、不辱使命。
決定跟著尤莉安娜去雨林做研究之前,鼓起勇氣跟張蕙芬總編聯絡,希望大樹可以出版我們的遊記,即使張姐對這本遊記的市場有疑慮,她還是很勇敢的答應了,並且給了我最大的鼓勵,讓我深深體會到臺灣之所以可以穩站東南亞出版業的鰲頭,是因為後面有這麼多堅實的臂膀支撐著,實在是臺灣人的福氣。
作者序二
林志全(網路宅男)
雖然大學時和蠹蟲博士是同系的學弟和學姐,但是出社會當上網路宅男後,除了斷斷續續跟隨老婆劈劈木頭、掛掛陷阱,中年發福的肚子裡早已經沒殘留半點學術的墨水。不過在網路宅男的外表下,內心其實還有個小男孩,一聽到亞馬遜雨林就眼睛發亮,聽到馬雅文化、消失的天空之城就全身打顫。
這趟旅程讓我體會到現代人已經離大自然多遠,還開了眼界,看到不同環境、文化背景的人,如何溝通相處。快速發展的網際網路、不斷普及的行動通信,改變了所謂現代人、先進國家的生活和溝通的模式,但是到了盤古亞納這片沒水、沒電、沒網路的叢林,我們這些「現代人」必須跟網路和手機脫鉤,重新認識真正的大自然,學著適應最原始的生活方式,用最簡潔的方式克服種種困難。
回想起在雨林中迷路的那段恐怖經驗,至今還是覺得不可思議,平時自詡為鴿子的我,怎麼會發生這種鳥事?一定是當天太陽黑子活動旺盛造成我的大腦神經迴路異常。看看我們的遊記,再回想當初陷在伏木堆中的絕望感,真的該說是神明保佑。四十歲的台灣網路宅男,在雨林中迷路六小時就差點沒戲唱;當年十六歲的德國少女,飛機失事之後負傷還能在雨林中求生12天獲救。回到營區後,真該跳到研究基地那兩個廁所馬桶內躲起來的,太丟臉了。
尤莉安娜從十六歲遇到空難生還後,就把自己貢獻給秘魯的雨林保育,捨我其誰的精神讓我深覺汗顏。從普卡帕前往尤亞匹屈斯,看著黃沙滾滾的紅土路,尤莉安娜告訴我們這一帶在她父親的年代也都還是原始林,現在已經成為農地;搭小船在猶卡亞里河淡紅色的河道上,不時看到淘金客架設在河岸的機器設備,篩選沙金的化學藥劑直接就污染了河水。我的心裡跟尤莉安娜一樣嘆息著,但卻沒有她那樣義無反顧的勇氣。我在這裡看到人類對亞馬遜雨林的破壞、人與自然爭地的衝突、原始部落和現代文明面對彼此的手足無措,以及大自然的反撲,都是正在發生,也是所有人類都不能逃避的問題。
也許很多人都會感慨,曾幾何時心中的夢想已經萎縮到只剩下眼前的工作。從這趟亞馬遜之旅歸來後,我知道該做的事、可以做的事還很多。古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親身體驗書裡寫的亞馬遜熱帶雨林,參與生物學家的研究採集工作之後,我更加迷戀這類體驗,更加覺得自己幸運,可以跟隨一群不同國家的朋友,在貧瘠卻生機盎然的雨林共同度過一個月的雨林生活。也從同行的幾位老學者身上看到,只要心中懷有研究的熱情,年齡不是問題。蠹蟲博士,如果有機會要再帶我一起去探險,我保證不會再迷路了!
推薦序
方力行 正修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台灣溼地聯盟 理事長
這是一本很奇妙的書,你很少看到兩個理工背景的人,帶著浪漫的期望,抱著人文的情懷,去到世界上最有名的荒野叢林,共寫一本像遊記,又像十八世紀的博物學教科書,又像異鄉風土誌,但其實只是真情實事交織的人生樂章。
劉藍玉(蠹蟲博士)和林志全(網路宅男)都是中興大學昆蟲系的高材生,正統的生物背景,讓人原本以為他們倆應該是循規蹈矩、按步就班的理科人,不過在深入交往,看到他們如何決定加入雜牌軍組成的亞馬遜之旅,並細讀這本書後,才發現人生真的可以有許多不同的選擇。
藍玉本來已服公職,又擁有博士學位,是國立圖書館中甚受長官器重的青年才俊,志全服務於電腦公司,不但職業和性向結合,而且早已能「宅」在家中,臥遊世界了,但是他們卻都為了一封天外飛來的邀請函,順從了每一個人都深藏在心中,渴望探險,追求自由的心,毅然拋開了外在的桎梏(藍玉辭職了,志全不知道回來後老闆會不會請他辭職),完成了一生或許只有一次機會的壯遊。
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決心,但是真幸運,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們卻也分享了他們經歷的驚喜、困難和快樂。
從歐洲繞過三分之二的地球飛利馬就是很有趣的決定,除了和隊友會合外,在進入叢林前,又及時參與了德國啤酒節的歡樂,享受了對文明的最後依戀。不過在這段文字中我特別喜歡首席科學家尤莉安娜的傳奇,以及之後書中所引用她的一些思想言語,許多人在遭受災難後最直接的反應就是永遠不要再去想起,尤莉安娜卻在這個自癒過程中,更瞭解了善與惡在自然和人類文明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自然無心而文明有意),以致於更喜歡,更親近,也更體諒變化無常的叢林了,可能這就是「初心」,貼近時讓我們寧靜安詳,在紛亂的社會中,卻遍尋不得。
隨著章節的進展,小倆口深入了南美洲,到達了盤古亞納,安家落戶,開門營業,逐步適應新環境,交結各式各樣,包括非靈長類的新朋友,處處都是令人驚喜的體驗,但仔細看透,卻發現真是「境由心生」,從旅遊的角度來看他們所經歷的簡陋的住所,在地的飲食,蚊蚋異物四伏的環境,都不是那麼賞心悅目,不過在作者的眼中,不但甘之如飴,而且處處生機滿眼,洋洋大觀,這股隱含在全書中的陽光、積極、自信,而且不時流露出自嘲式幽默的人格特質,或許才是這本書讀起來最令人愉悅之處。
全文中不時有許多歷史典故的敘述,也有不少科學現象的審視,正是我說它又像「風土誌」又像「博物學」的緣故,可能這本書本就是個混血兒,混血兒都比較漂亮對不對?科學知識和人文關懷,現代文明和蠻荒野趣,異國文化和開心體驗,美麗圖片和真誠文字,原來這就是兩位作者和《昆蟲博士與宅男的亞馬遜探險》這本遊記,特殊而又迷人的地方。
劉藍玉(蠹蟲博士)
從秘魯回台灣已經一年了,雨林裡的種種卻總在身邊縈繞,開車上路耳邊就響起青蛙大合唱,走在路上眼前就看到高聳入雲的板根植物,坐在電腦前打公文打到一半,螢幕上竟然浮現出奶油色蟑螂、透翅蝶和公切葉蟻的身影。
回想起身處雨林的那個月,要不是重讀一次自己寫的遊記,好多不便和抱怨現在都已經忘了,唯一還記得的只有那片讓人魂牽夢縈的貧瘠雨林,還有在這片貧瘠大地上,為了努力求生存而展現出來五花八門的生命形態。去亞馬遜原來是為了給自己一個遠離塵囂的機會,結果這扇不經意打開的窗,卻讓我看到了另一個世界,給了我另一個審視生命意義的標準,也成了我此生的救贖。
攻擊和對抗不熟悉的事物是生物的本能,人類則是把這種本能發揮得最淋漓盡致的物種,所有「非我族類」都死不足惜,卻渾然不覺自己才是大自然裡最格格不入的物種,靠著「船堅砲利」消滅異己。尤莉安娜深知人類的習性,所以想盡辦法邀請所有她認識、可以自費前往盤古亞納工作站的生物學家,跟她一起去調查雨林裡的物種,然後把調查研究結果公諸於世,最後才把研究結果轉換成大眾可以瞭解的文宣資料,讓大家從陌生到熟悉,最後愛上雨林。尤莉安娜的推廣工作在德國已經卓然有成,不但有大麵包廠商贊助她的雨林救援行動,也有不少讀幼稚園和小學的小朋友把自己的零用錢捐給「雨林」。
當初決定寫這本遊記跟環保、愛護雨林都沒有關係,只是因為自己接受過分類學和博物館學研究的訓練,又有豐富的教書、編輯和翻譯科普書籍的經驗,所以很清楚自己的幸運,可以獲得雨林研究第一手資料,包括科學家在雨林裡做研究的甘苦、雨林生物的多樣性和威脅、跟雨林人的互動和觀念差異,還有神秘的印加文化遺澤和偉大之處。這些都是太好的科普推廣內容,值得用梭羅的觀察力、杜瑞爾的筆調來跟讀者報告。我一直深信「瞭解」才是「體諒」和「共享」的基礎,這是身為大自然一份子的責任,但卻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盡到這個義務,我只有全力以赴、不辱使命。
決定跟著尤莉安娜去雨林做研究之前,鼓起勇氣跟張蕙芬總編聯絡,希望大樹可以出版我們的遊記,即使張姐對這本遊記的市場有疑慮,她還是很勇敢的答應了,並且給了我最大的鼓勵,讓我深深體會到臺灣之所以可以穩站東南亞出版業的鰲頭,是因為後面有這麼多堅實的臂膀支撐著,實在是臺灣人的福氣。
作者序二
林志全(網路宅男)
雖然大學時和蠹蟲博士是同系的學弟和學姐,但是出社會當上網路宅男後,除了斷斷續續跟隨老婆劈劈木頭、掛掛陷阱,中年發福的肚子裡早已經沒殘留半點學術的墨水。不過在網路宅男的外表下,內心其實還有個小男孩,一聽到亞馬遜雨林就眼睛發亮,聽到馬雅文化、消失的天空之城就全身打顫。
這趟旅程讓我體會到現代人已經離大自然多遠,還開了眼界,看到不同環境、文化背景的人,如何溝通相處。快速發展的網際網路、不斷普及的行動通信,改變了所謂現代人、先進國家的生活和溝通的模式,但是到了盤古亞納這片沒水、沒電、沒網路的叢林,我們這些「現代人」必須跟網路和手機脫鉤,重新認識真正的大自然,學著適應最原始的生活方式,用最簡潔的方式克服種種困難。
回想起在雨林中迷路的那段恐怖經驗,至今還是覺得不可思議,平時自詡為鴿子的我,怎麼會發生這種鳥事?一定是當天太陽黑子活動旺盛造成我的大腦神經迴路異常。看看我們的遊記,再回想當初陷在伏木堆中的絕望感,真的該說是神明保佑。四十歲的台灣網路宅男,在雨林中迷路六小時就差點沒戲唱;當年十六歲的德國少女,飛機失事之後負傷還能在雨林中求生12天獲救。回到營區後,真該跳到研究基地那兩個廁所馬桶內躲起來的,太丟臉了。
尤莉安娜從十六歲遇到空難生還後,就把自己貢獻給秘魯的雨林保育,捨我其誰的精神讓我深覺汗顏。從普卡帕前往尤亞匹屈斯,看著黃沙滾滾的紅土路,尤莉安娜告訴我們這一帶在她父親的年代也都還是原始林,現在已經成為農地;搭小船在猶卡亞里河淡紅色的河道上,不時看到淘金客架設在河岸的機器設備,篩選沙金的化學藥劑直接就污染了河水。我的心裡跟尤莉安娜一樣嘆息著,但卻沒有她那樣義無反顧的勇氣。我在這裡看到人類對亞馬遜雨林的破壞、人與自然爭地的衝突、原始部落和現代文明面對彼此的手足無措,以及大自然的反撲,都是正在發生,也是所有人類都不能逃避的問題。
也許很多人都會感慨,曾幾何時心中的夢想已經萎縮到只剩下眼前的工作。從這趟亞馬遜之旅歸來後,我知道該做的事、可以做的事還很多。古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親身體驗書裡寫的亞馬遜熱帶雨林,參與生物學家的研究採集工作之後,我更加迷戀這類體驗,更加覺得自己幸運,可以跟隨一群不同國家的朋友,在貧瘠卻生機盎然的雨林共同度過一個月的雨林生活。也從同行的幾位老學者身上看到,只要心中懷有研究的熱情,年齡不是問題。蠹蟲博士,如果有機會要再帶我一起去探險,我保證不會再迷路了!
推薦序
方力行 正修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台灣溼地聯盟 理事長
這是一本很奇妙的書,你很少看到兩個理工背景的人,帶著浪漫的期望,抱著人文的情懷,去到世界上最有名的荒野叢林,共寫一本像遊記,又像十八世紀的博物學教科書,又像異鄉風土誌,但其實只是真情實事交織的人生樂章。
劉藍玉(蠹蟲博士)和林志全(網路宅男)都是中興大學昆蟲系的高材生,正統的生物背景,讓人原本以為他們倆應該是循規蹈矩、按步就班的理科人,不過在深入交往,看到他們如何決定加入雜牌軍組成的亞馬遜之旅,並細讀這本書後,才發現人生真的可以有許多不同的選擇。
藍玉本來已服公職,又擁有博士學位,是國立圖書館中甚受長官器重的青年才俊,志全服務於電腦公司,不但職業和性向結合,而且早已能「宅」在家中,臥遊世界了,但是他們卻都為了一封天外飛來的邀請函,順從了每一個人都深藏在心中,渴望探險,追求自由的心,毅然拋開了外在的桎梏(藍玉辭職了,志全不知道回來後老闆會不會請他辭職),完成了一生或許只有一次機會的壯遊。
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決心,但是真幸運,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們卻也分享了他們經歷的驚喜、困難和快樂。
從歐洲繞過三分之二的地球飛利馬就是很有趣的決定,除了和隊友會合外,在進入叢林前,又及時參與了德國啤酒節的歡樂,享受了對文明的最後依戀。不過在這段文字中我特別喜歡首席科學家尤莉安娜的傳奇,以及之後書中所引用她的一些思想言語,許多人在遭受災難後最直接的反應就是永遠不要再去想起,尤莉安娜卻在這個自癒過程中,更瞭解了善與惡在自然和人類文明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自然無心而文明有意),以致於更喜歡,更親近,也更體諒變化無常的叢林了,可能這就是「初心」,貼近時讓我們寧靜安詳,在紛亂的社會中,卻遍尋不得。
隨著章節的進展,小倆口深入了南美洲,到達了盤古亞納,安家落戶,開門營業,逐步適應新環境,交結各式各樣,包括非靈長類的新朋友,處處都是令人驚喜的體驗,但仔細看透,卻發現真是「境由心生」,從旅遊的角度來看他們所經歷的簡陋的住所,在地的飲食,蚊蚋異物四伏的環境,都不是那麼賞心悅目,不過在作者的眼中,不但甘之如飴,而且處處生機滿眼,洋洋大觀,這股隱含在全書中的陽光、積極、自信,而且不時流露出自嘲式幽默的人格特質,或許才是這本書讀起來最令人愉悅之處。
全文中不時有許多歷史典故的敘述,也有不少科學現象的審視,正是我說它又像「風土誌」又像「博物學」的緣故,可能這本書本就是個混血兒,混血兒都比較漂亮對不對?科學知識和人文關懷,現代文明和蠻荒野趣,異國文化和開心體驗,美麗圖片和真誠文字,原來這就是兩位作者和《昆蟲博士與宅男的亞馬遜探險》這本遊記,特殊而又迷人的地方。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