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族植物圖鑑(增訂版)
內容簡介
大自然孕育著豐厚的植物資源,各族群基於生活經驗與文化風俗,
形塑了多元而獨特的利用方式與文化意涵,
因此民族植物不僅是連結傳統生態知識的重要橋樑,也體現了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
本書為2012年出版《臺灣民族植物圖鑑》的增訂版,新版本中收錄了全臺269種民族植物。
全書依照新的分類系統作架構調整,除了科名、學名做了部分更動,內容也做了一些修改,並增加新的物種介紹。
本書特色
◎收錄臺灣 269種民族植物
收錄全臺269種常見民族植物,除了介紹它們的形態特徵、地理分布及生長習性外,還詳述有關食用、藥用、服飾、建築、童玩、醫藥、宗教信仰等應用方式,以及近似種比較等內容。
◎瞭解先民對於植物資源的運用智慧
端午時節,漢人取菖蒲與艾草懸掛於門旁,用以驅蟲、淨身;閩南人與賽夏族人會將刀傷草的葉片搗碎後,敷於外傷處止血;澤蘭、檳榔與香蕉葉為西拉雅族人祭祀與信仰的民族植物,具有獨特的精神與歷史意義,透過本書,將帶您瞭解關於植物資源利用的生態智慧。
形塑了多元而獨特的利用方式與文化意涵,
因此民族植物不僅是連結傳統生態知識的重要橋樑,也體現了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
本書為2012年出版《臺灣民族植物圖鑑》的增訂版,新版本中收錄了全臺269種民族植物。
全書依照新的分類系統作架構調整,除了科名、學名做了部分更動,內容也做了一些修改,並增加新的物種介紹。
本書特色
◎收錄臺灣 269種民族植物
收錄全臺269種常見民族植物,除了介紹它們的形態特徵、地理分布及生長習性外,還詳述有關食用、藥用、服飾、建築、童玩、醫藥、宗教信仰等應用方式,以及近似種比較等內容。
◎瞭解先民對於植物資源的運用智慧
端午時節,漢人取菖蒲與艾草懸掛於門旁,用以驅蟲、淨身;閩南人與賽夏族人會將刀傷草的葉片搗碎後,敷於外傷處止血;澤蘭、檳榔與香蕉葉為西拉雅族人祭祀與信仰的民族植物,具有獨特的精神與歷史意義,透過本書,將帶您瞭解關於植物資源利用的生態智慧。
目錄
推薦序
作者序
民族與民族植物
族群融合的見證—外來種民族植物
◆草本植物
菖蒲
千日紅
臺灣藜
文珠蘭
蕗蕎
山蒜
韭菜
蘭嶼姑婆芋
大野芋
姑婆芋
芋
臺灣青芋
半夏
千年芋
山棕
馬藍
白鶴靈芝
虎尾蘭
油菊
父子草
南茼蒿
紅鳳菜
鐵拳頭
鬼針舅
金鈕扣
茵陳蒿
艾
阿里山薊
鱗毛薊
白花小薊
塔塔加薊
蘄艾
漏盧
腺葉澤蘭
高士佛澤蘭
臺灣澤蘭
刀傷草
香茹
秋鼠麴草
鼠麴草
紅面番
臺灣青木香
苦苣菜
紅果薹
單葉鹹草
蒲
裂葉秋海棠
甘藷
錐序蛛毛苣苔
仙草
魚針草
益母草
薄荷
羅勒
美羅勒
神羅勒
夏枯草
臺灣百合
葛鬱金
拔蕉
臺灣芭蕉
香蕉
象腿蕉
蓮
芡
芝麻
白鶴蘭
黃石斛
金草蘭
臺灣金線連
臺灣蘆竹
蘆竹
長枝竹
火廣竹
蓬萊竹
綠竹
泰山竹
刺竹
麻竹
巨竹
薏苡
香茅
牛筋草
斑茅
白茅
五節芒
稻
稷
開卡蘆
蘆葦
象草
石竹
桂竹
甜根子草
小米
棕葉狗尾草
蜀黍
玉蜀黍
玉山矢竹
沙簕竹
秀貴甘蔗
甘蔗
包籜矢竹
臺灣油芒
菰
小麥
臭腥草
菸草
毛酸漿
秘魯苦蘵
光果龍葵
辣椒
龍骨瓣莕菜
薑
月桃
◆灌木植物
通脫木
艾納香
假酸漿
冇骨消
呂宋莢蒾
聖誕紅
木薯
蓖麻
臺灣馬桑
波葉山螞蝗
木豆
小槐花
揚波
山芙蓉
繩黃麻
黃麻
山麻
野牡丹
小葉桑
牛奶榕
天仙果
臺灣山桂花
番石榴
林投
石蓯蓉
烏芙蓉
水冬哥
山枇杷
山黃梔
狗骨仔
月橘
過山香
華八仙
樹番茄
紅茄
山煙草
茄
萬桃花
黃水茄
印度茄
日本山茶
茶
油茶
短柱山茶
臺灣山茶
南嶺蕘花
密花苧麻
苧麻
瘤冠麻
水麻
四脈麻
蘭嶼水絲麻
落尾麻
水雞油
蕁麻
杜虹花
黃荊
大青
臺灣胡椒
◆喬木植物
大頭茶
木荷
石朴
山黃麻
櫸
木蠟樹
黃連木
羅氏鹽膚木
鵝掌柴
可可椰子
臺灣海棗
檳榔
臺灣赤楊
山菜豆
破布子樹
欖仁
臺灣肖楠
紅檜
毛柿
薯豆
杜英
茄苳
血桐
野桐
白匏子
蟲屎
白桕
烏桕
千年桐
赤皮
油葉石櫟
青剛櫟
狹葉櫟
栓皮櫟
楓香
潺槁樹
樟樹
土肉桂
山胡椒
大葉楠
豬腳楠
香楠
九芎
棋盤腳樹
水茄苳
相思樹
刺桐
臺灣烏心石
木棉
黃槿
楝
麵包樹
澀葉榕
榕樹
雀榕
構樹
楊梅
白雞油
流蘇
佛手柑
樹杞
山櫻花
欖仁舅
臺灣二葉松
臺灣五葉松
臺灣欒樹
臺東龍眼
無患子
食茱萸
大葉山欖
泡桐
咬人狗
◆藤本植物
柚葉藤
黃藤
大薯
家山藥
獨黃
華南薯蕷
刺薯蕷
薄葉野山藥
裡白葉薯榔
山露兜
菝葜
糙莖菝葜
酸藤
佛手瓜
澎湖大豆
闊葉大豆
血藤
臺灣魚藤
山葛
荖藤
薜荔
愛玉子
倒地鈴
中名索引
學名索引
作者序
民族與民族植物
族群融合的見證—外來種民族植物
◆草本植物
菖蒲
千日紅
臺灣藜
文珠蘭
蕗蕎
山蒜
韭菜
蘭嶼姑婆芋
大野芋
姑婆芋
芋
臺灣青芋
半夏
千年芋
山棕
馬藍
白鶴靈芝
虎尾蘭
油菊
父子草
南茼蒿
紅鳳菜
鐵拳頭
鬼針舅
金鈕扣
茵陳蒿
艾
阿里山薊
鱗毛薊
白花小薊
塔塔加薊
蘄艾
漏盧
腺葉澤蘭
高士佛澤蘭
臺灣澤蘭
刀傷草
香茹
秋鼠麴草
鼠麴草
紅面番
臺灣青木香
苦苣菜
紅果薹
單葉鹹草
蒲
裂葉秋海棠
甘藷
錐序蛛毛苣苔
仙草
魚針草
益母草
薄荷
羅勒
美羅勒
神羅勒
夏枯草
臺灣百合
葛鬱金
拔蕉
臺灣芭蕉
香蕉
象腿蕉
蓮
芡
芝麻
白鶴蘭
黃石斛
金草蘭
臺灣金線連
臺灣蘆竹
蘆竹
長枝竹
火廣竹
蓬萊竹
綠竹
泰山竹
刺竹
麻竹
巨竹
薏苡
香茅
牛筋草
斑茅
白茅
五節芒
稻
稷
開卡蘆
蘆葦
象草
石竹
桂竹
甜根子草
小米
棕葉狗尾草
蜀黍
玉蜀黍
玉山矢竹
沙簕竹
秀貴甘蔗
甘蔗
包籜矢竹
臺灣油芒
菰
小麥
臭腥草
菸草
毛酸漿
秘魯苦蘵
光果龍葵
辣椒
龍骨瓣莕菜
薑
月桃
◆灌木植物
通脫木
艾納香
假酸漿
冇骨消
呂宋莢蒾
聖誕紅
木薯
蓖麻
臺灣馬桑
波葉山螞蝗
木豆
小槐花
揚波
山芙蓉
繩黃麻
黃麻
山麻
野牡丹
小葉桑
牛奶榕
天仙果
臺灣山桂花
番石榴
林投
石蓯蓉
烏芙蓉
水冬哥
山枇杷
山黃梔
狗骨仔
月橘
過山香
華八仙
樹番茄
紅茄
山煙草
茄
萬桃花
黃水茄
印度茄
日本山茶
茶
油茶
短柱山茶
臺灣山茶
南嶺蕘花
密花苧麻
苧麻
瘤冠麻
水麻
四脈麻
蘭嶼水絲麻
落尾麻
水雞油
蕁麻
杜虹花
黃荊
大青
臺灣胡椒
◆喬木植物
大頭茶
木荷
石朴
山黃麻
櫸
木蠟樹
黃連木
羅氏鹽膚木
鵝掌柴
可可椰子
臺灣海棗
檳榔
臺灣赤楊
山菜豆
破布子樹
欖仁
臺灣肖楠
紅檜
毛柿
薯豆
杜英
茄苳
血桐
野桐
白匏子
蟲屎
白桕
烏桕
千年桐
赤皮
油葉石櫟
青剛櫟
狹葉櫟
栓皮櫟
楓香
潺槁樹
樟樹
土肉桂
山胡椒
大葉楠
豬腳楠
香楠
九芎
棋盤腳樹
水茄苳
相思樹
刺桐
臺灣烏心石
木棉
黃槿
楝
麵包樹
澀葉榕
榕樹
雀榕
構樹
楊梅
白雞油
流蘇
佛手柑
樹杞
山櫻花
欖仁舅
臺灣二葉松
臺灣五葉松
臺灣欒樹
臺東龍眼
無患子
食茱萸
大葉山欖
泡桐
咬人狗
◆藤本植物
柚葉藤
黃藤
大薯
家山藥
獨黃
華南薯蕷
刺薯蕷
薄葉野山藥
裡白葉薯榔
山露兜
菝葜
糙莖菝葜
酸藤
佛手瓜
澎湖大豆
闊葉大豆
血藤
臺灣魚藤
山葛
荖藤
薜荔
愛玉子
倒地鈴
中名索引
學名索引
序/導讀
作者序
聆聽植物與文化的細語
十三年前《臺灣民族植物圖鑑》初版問世。那時候,我的初衷是希望藉由植物與文化的對話,讓社會大眾理解植物不僅是自然界的一份子,更深深交織在人類的日常、信仰與歷史之中。多年來,這本書陪伴著不同世代的讀者,也見證了臺灣民族植物學研究的拓展與深化。今日能夠再版,我感到開心,但同時也覺得有必要在這新版序言中,談談「傳統生態知識」的重要性。
傳統生態知識(TEK)是原住民族與在地社群,透過長久生活實踐所累積下來的環境智慧。它包含了對植物形態的觀察、季節循環的理解、採集與利用的規範,以及與土地、山林相互依存的倫理觀。這些知識並非單一代人所創造,而是在無數次耕作、狩獵、祭儀與生活經驗中逐漸沉澱下來的共同智慧。它是一種跨越世代的「口傳圖書館」,既蘊含著生物多樣性的資訊,也承載著族群記憶與文化價值。
在臺灣,原住民族對植物的理解往往遠超過科學分類的範疇。以阿美族的植物利用為例,他們熟知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哪些適合編織、哪些可用來製作魚類棲地,甚至連海洋魚類洄游與植物生長的節律都能連結起來。布農族對高山林木的認識,不只是辨識樹種,更是建構於狩獵、祭典與家屋營造的傳統知識網絡。泰雅族對苧麻與竹類的處理技術,更展現了人與植物共生的工藝智慧。這些例子提醒我們,植物的價值並不僅止於食用、藥用或材用,而是在文化中被賦予了生命意義。
然而,這些知識正快速流失。隨著社會結構與生活方式的轉變,許多青年不再熟悉祖輩的採集步伐,也鮮少能聽見植物在傳說或歌謠中的名字。當知識的傳承中斷,隨之消逝的,往往不只是利用方法,更是文化自我理解的根基。民族植物圖鑑不僅僅是一部植物的工具書,它同時是保存與連結傳統生態知識的重要橋樑。
我誠摯感謝多年來協助採集、口述與傳譯的原住民族耆老與朋友們。每一個植物名稱、每一段使用方法,都不只是「資料」,而是族群歷史的一部分。當我們閱讀時,不妨試著將自己放在那片山林裡,想像族人如何在霧氣、溪谷與烈日下,細細摸索與自然共生的方式。
再版是一種回顧,也是一種延續。身為作者,我深知這本圖鑑無法囊括所有知識,也無法取代族人持續的口傳傳統。但若它能成為世代之間的橋樑,提醒我們尊重傳統、珍惜土地,那麼它便有了再出版的價值。願這本書,能陪伴讀者走進山林,重新學會傾聽植物與文化的細語。
聆聽植物與文化的細語
十三年前《臺灣民族植物圖鑑》初版問世。那時候,我的初衷是希望藉由植物與文化的對話,讓社會大眾理解植物不僅是自然界的一份子,更深深交織在人類的日常、信仰與歷史之中。多年來,這本書陪伴著不同世代的讀者,也見證了臺灣民族植物學研究的拓展與深化。今日能夠再版,我感到開心,但同時也覺得有必要在這新版序言中,談談「傳統生態知識」的重要性。
傳統生態知識(TEK)是原住民族與在地社群,透過長久生活實踐所累積下來的環境智慧。它包含了對植物形態的觀察、季節循環的理解、採集與利用的規範,以及與土地、山林相互依存的倫理觀。這些知識並非單一代人所創造,而是在無數次耕作、狩獵、祭儀與生活經驗中逐漸沉澱下來的共同智慧。它是一種跨越世代的「口傳圖書館」,既蘊含著生物多樣性的資訊,也承載著族群記憶與文化價值。
在臺灣,原住民族對植物的理解往往遠超過科學分類的範疇。以阿美族的植物利用為例,他們熟知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哪些適合編織、哪些可用來製作魚類棲地,甚至連海洋魚類洄游與植物生長的節律都能連結起來。布農族對高山林木的認識,不只是辨識樹種,更是建構於狩獵、祭典與家屋營造的傳統知識網絡。泰雅族對苧麻與竹類的處理技術,更展現了人與植物共生的工藝智慧。這些例子提醒我們,植物的價值並不僅止於食用、藥用或材用,而是在文化中被賦予了生命意義。
然而,這些知識正快速流失。隨著社會結構與生活方式的轉變,許多青年不再熟悉祖輩的採集步伐,也鮮少能聽見植物在傳說或歌謠中的名字。當知識的傳承中斷,隨之消逝的,往往不只是利用方法,更是文化自我理解的根基。民族植物圖鑑不僅僅是一部植物的工具書,它同時是保存與連結傳統生態知識的重要橋樑。
我誠摯感謝多年來協助採集、口述與傳譯的原住民族耆老與朋友們。每一個植物名稱、每一段使用方法,都不只是「資料」,而是族群歷史的一部分。當我們閱讀時,不妨試著將自己放在那片山林裡,想像族人如何在霧氣、溪谷與烈日下,細細摸索與自然共生的方式。
再版是一種回顧,也是一種延續。身為作者,我深知這本圖鑑無法囊括所有知識,也無法取代族人持續的口傳傳統。但若它能成為世代之間的橋樑,提醒我們尊重傳統、珍惜土地,那麼它便有了再出版的價值。願這本書,能陪伴讀者走進山林,重新學會傾聽植物與文化的細語。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