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加入動物聊天室:跨物種觀察筆記,語言與情感的演化對談
內容簡介
靈長類學者 山極壽一 ╳ 動物語言學者 鈴木俊貴
▍史上首次 猩猩與鳥的跨物種對談 ▍
☆白頰山雀的叫聲可以組合成句,並遵守特定順序
☆大猩猩會以身體與聲音回應過往的記憶與經驗
☆動物的語言不是模仿人類,而是根據棲息環境自然演化而成
☆有些人類早已失去的能力,在動物身上仍清晰可見
近年研究顯示,動物的訊息系統並非人類語言的延伸,而是由生態脈絡形塑。白頰山雀以音節的組合與排序傳遞警戒與集合;綠猴依天敵類型分化叫聲;大猩猩以姿態與聲音回應記憶與關係,映現知覺、情緒與社會性的交互作用。
那麼,面對這些發現,我們該如何讀懂牠們的訊息?
本書由動物語言學家鈴木俊貴和靈長類學者山極壽一,展開一場知識豐富、精彩絕倫的深度對談。從白頰山雀的音節組合、綠猴的天敵訊號,到大猩猩的親密互動與聲調;討論節奏如何引發共鳴,手勢如何轉成符號,何時出現「假警報」,何時形成真正的協作。
兩位學者以實驗與田野相互印證,從實驗室走到熱帶雨林,循證梳理聲音、手勢與群體合作的線索,層層拼出語言誕生的脈絡與社會連結的路徑。
透過跨物種視野,我們得以重置溝通、理解與合作的邊界,重新理解我們作為「人類」的本質。
這不只是一本動物語言的研究紀錄,也是一種試圖跳脫人類尺度、重新理解語言與生物行為的探索方式。透過這場跨越分類群與學術邊界的對談,我們或許可以看見另一種「溝通」的可能性。
【本書內容】
人類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說話」的?語言真的只屬於人類嗎?
本書由兩位長年投入動物語言與行為研究的學者──鈴木俊貴與山極壽一──透過深度對談,帶領我們從鳥類的鳴叫、大猩猩的行動記憶,探索語言的起源、結構與意義。他們不只觀察,更親身走入動物的生活環境,重新思考語言與身體、情感、社會之間的關係。本書分為四個部分,從動物的語言行為出發,層層推進到對人類語言與現代社會的反思。
Part 1|愛說話的動物們
白頰山雀能以不同叫聲區分天敵,並透過語序傳遞複雜訊息,展現超越情緒反應的語言能力。語言並非人類獨有,而是動物在不同環境中為了生存所演化出的溝通方式。研究者透過實驗證明,動物語言具備詞彙、象徵性與語法結構,顛覆過去的認知。
Part 2|動物們的心
動物的語言承載情感,也展現記憶與同理心。大猩猩能以聲音與身體表達情緒與關係,山雀則能理解其他物種的「語言邏輯」。透過跨物種的學習與模仿,語言成為文化的一部分,也揭示語言與身體行為、節奏感、情感交流之間密不可分的連動性。
Part 3|從語言看人類這種動物
人類語言具象徵性、恣意性與可轉用性,是文化與育兒經驗中發展出的複雜工具。但這些能力並非完全獨特,其他動物也擁有數感、文化與基本句構。從語言出發,作者們討論人類如何透過語言建立社會秩序與認知世界,也反思語言與理解之間的界線。
Part 4|失控的語言、被拋在後面的身體
語言的發達讓人類掌控世界,卻也讓我們遠離身體與感官。過度倚賴文字與虛擬溝通,使現代人難以共感、難以理解他者。語言不再只是理解工具,也可能成為遮蔽與分斷的根源。本章透過動物研究反觀人類語言的侷限與未來溝通的可能性。
【本書特色】
★跨物種第一手研究對話
由研究白頰山雀十七年的動物行為學者鈴木俊貴,與長年觀察大猩猩社會的靈長類學者山極壽一,展開深度對談。兩人皆以「成為研究對象」為方法,深入鳥與猿的世界。
★語言起源的具體案例與實驗
書中分享許多實地觀察與實驗,包括山雀辨識天敵聲音的分類實驗、語法順序測試、誤認實驗等,是目前針對野生鳥類語言結構的少數科學紀錄。
★重新思考語言與認知的視角
本書不以「動物模仿人類語言」為出發點,而是從不同物種各自的環境與生存需求出發,討論語言如何作為適應的一種形式,並引導讀者從非人類的視角理解語言。
★連結當代社會的深度省思
對談從動物的語言與社會結構延伸至現代人類的溝通困境、語言的暴走與身體的被拋棄等問題,提供一種不說教卻有力的觀察角度。
▍史上首次 猩猩與鳥的跨物種對談 ▍
☆白頰山雀的叫聲可以組合成句,並遵守特定順序
☆大猩猩會以身體與聲音回應過往的記憶與經驗
☆動物的語言不是模仿人類,而是根據棲息環境自然演化而成
☆有些人類早已失去的能力,在動物身上仍清晰可見
近年研究顯示,動物的訊息系統並非人類語言的延伸,而是由生態脈絡形塑。白頰山雀以音節的組合與排序傳遞警戒與集合;綠猴依天敵類型分化叫聲;大猩猩以姿態與聲音回應記憶與關係,映現知覺、情緒與社會性的交互作用。
那麼,面對這些發現,我們該如何讀懂牠們的訊息?
本書由動物語言學家鈴木俊貴和靈長類學者山極壽一,展開一場知識豐富、精彩絕倫的深度對談。從白頰山雀的音節組合、綠猴的天敵訊號,到大猩猩的親密互動與聲調;討論節奏如何引發共鳴,手勢如何轉成符號,何時出現「假警報」,何時形成真正的協作。
兩位學者以實驗與田野相互印證,從實驗室走到熱帶雨林,循證梳理聲音、手勢與群體合作的線索,層層拼出語言誕生的脈絡與社會連結的路徑。
透過跨物種視野,我們得以重置溝通、理解與合作的邊界,重新理解我們作為「人類」的本質。
這不只是一本動物語言的研究紀錄,也是一種試圖跳脫人類尺度、重新理解語言與生物行為的探索方式。透過這場跨越分類群與學術邊界的對談,我們或許可以看見另一種「溝通」的可能性。
【本書內容】
人類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說話」的?語言真的只屬於人類嗎?
本書由兩位長年投入動物語言與行為研究的學者──鈴木俊貴與山極壽一──透過深度對談,帶領我們從鳥類的鳴叫、大猩猩的行動記憶,探索語言的起源、結構與意義。他們不只觀察,更親身走入動物的生活環境,重新思考語言與身體、情感、社會之間的關係。本書分為四個部分,從動物的語言行為出發,層層推進到對人類語言與現代社會的反思。
Part 1|愛說話的動物們
白頰山雀能以不同叫聲區分天敵,並透過語序傳遞複雜訊息,展現超越情緒反應的語言能力。語言並非人類獨有,而是動物在不同環境中為了生存所演化出的溝通方式。研究者透過實驗證明,動物語言具備詞彙、象徵性與語法結構,顛覆過去的認知。
Part 2|動物們的心
動物的語言承載情感,也展現記憶與同理心。大猩猩能以聲音與身體表達情緒與關係,山雀則能理解其他物種的「語言邏輯」。透過跨物種的學習與模仿,語言成為文化的一部分,也揭示語言與身體行為、節奏感、情感交流之間密不可分的連動性。
Part 3|從語言看人類這種動物
人類語言具象徵性、恣意性與可轉用性,是文化與育兒經驗中發展出的複雜工具。但這些能力並非完全獨特,其他動物也擁有數感、文化與基本句構。從語言出發,作者們討論人類如何透過語言建立社會秩序與認知世界,也反思語言與理解之間的界線。
Part 4|失控的語言、被拋在後面的身體
語言的發達讓人類掌控世界,卻也讓我們遠離身體與感官。過度倚賴文字與虛擬溝通,使現代人難以共感、難以理解他者。語言不再只是理解工具,也可能成為遮蔽與分斷的根源。本章透過動物研究反觀人類語言的侷限與未來溝通的可能性。
【本書特色】
★跨物種第一手研究對話
由研究白頰山雀十七年的動物行為學者鈴木俊貴,與長年觀察大猩猩社會的靈長類學者山極壽一,展開深度對談。兩人皆以「成為研究對象」為方法,深入鳥與猿的世界。
★語言起源的具體案例與實驗
書中分享許多實地觀察與實驗,包括山雀辨識天敵聲音的分類實驗、語法順序測試、誤認實驗等,是目前針對野生鳥類語言結構的少數科學紀錄。
★重新思考語言與認知的視角
本書不以「動物模仿人類語言」為出發點,而是從不同物種各自的環境與生存需求出發,討論語言如何作為適應的一種形式,並引導讀者從非人類的視角理解語言。
★連結當代社會的深度省思
對談從動物的語言與社會結構延伸至現代人類的溝通困境、語言的暴走與身體的被拋棄等問題,提供一種不說教卻有力的觀察角度。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張東君∣科普作家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林大利∣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范欽慧∣教育電臺自然筆記主持人
張東君∣科普作家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林大利∣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范欽慧∣教育電臺自然筆記主持人
目錄
Part1 愛說話的動物
動物們很愛說話
動物們也會對話
蜜蜂的振動語言
人類入手的東西、失去的東西
動物語言的研究很困難
語言是基於對環境的適應而誕生
白頰山雀的語言的起源是?
白頰山雀對語言詞彙具有印象嗎?
語言與感情
節奏與共感
文法也是從適應誕生的
Part 2 動物們的心
音樂、舞蹈、語言
泰塔斯的回憶
白頰山雀的語言也有文法
大柴亨成為線索
最後的一擊「合併」
語言的演化與文化
有同理心的狗
說謊的白頰山雀
心智理論
空想的能力
動物的意識
想要成為白頰山雀
和人說話的嚮蜜鴷
從前人類也是和動物一起生活的
Part3 從語言看人類這種動物
指標、圖示、象徵
使用手的人類
使用語言說話的條件
動物也懂數數?
動物們的文化
多產化和語言的演化
人類懂語言也是從育兒開始?
音樂與舞蹈的同時演化
俳句與音樂性的語言
從育兒的負擔衍生的分享行為
意義的發生
道德與美德
危險之美
自我犧牲的謎團
靈長類的爭鬥方式
語言失控之後的戰爭
社會的複雜性孕育了道德
讀懂脈絡這件事
不言而喻的溝通
語言的威力和社會的權力
社會的擴大及腦
被拋在後面的心與身體
Part4 失控的語言、被拋在後面的身體
生活在夜間的人類祖先
鳥與人的共通點
和鳥類分道揚鑣的人類
從字裡行間透露出來的
人類的腦正在萎縮
劃分的詞彙、連結的詞彙
動物沒有故事嗎?
推特被攻擊的理由
無法用語言表達的事情
不需要同理心的合約
無力的現代人
對人來說的適切距離
虛擬現實正在入侵現實
現代的悖論
新的社交
mada從動物研究窺見的人類本性
動物們很愛說話
動物們也會對話
蜜蜂的振動語言
人類入手的東西、失去的東西
動物語言的研究很困難
語言是基於對環境的適應而誕生
白頰山雀的語言的起源是?
白頰山雀對語言詞彙具有印象嗎?
語言與感情
節奏與共感
文法也是從適應誕生的
Part 2 動物們的心
音樂、舞蹈、語言
泰塔斯的回憶
白頰山雀的語言也有文法
大柴亨成為線索
最後的一擊「合併」
語言的演化與文化
有同理心的狗
說謊的白頰山雀
心智理論
空想的能力
動物的意識
想要成為白頰山雀
和人說話的嚮蜜鴷
從前人類也是和動物一起生活的
Part3 從語言看人類這種動物
指標、圖示、象徵
使用手的人類
使用語言說話的條件
動物也懂數數?
動物們的文化
多產化和語言的演化
人類懂語言也是從育兒開始?
音樂與舞蹈的同時演化
俳句與音樂性的語言
從育兒的負擔衍生的分享行為
意義的發生
道德與美德
危險之美
自我犧牲的謎團
靈長類的爭鬥方式
語言失控之後的戰爭
社會的複雜性孕育了道德
讀懂脈絡這件事
不言而喻的溝通
語言的威力和社會的權力
社會的擴大及腦
被拋在後面的心與身體
Part4 失控的語言、被拋在後面的身體
生活在夜間的人類祖先
鳥與人的共通點
和鳥類分道揚鑣的人類
從字裡行間透露出來的
人類的腦正在萎縮
劃分的詞彙、連結的詞彙
動物沒有故事嗎?
推特被攻擊的理由
無法用語言表達的事情
不需要同理心的合約
無力的現代人
對人來說的適切距離
虛擬現實正在入侵現實
現代的悖論
新的社交
mada從動物研究窺見的人類本性
序/導讀
譯者序
在叫聲裡讀世界:動物訊息與人類理解
張東君
雖然我是青蛙巫婆,但我其實碩士論文是研究白頭翁和烏頭翁的叫聲比較,所以在翻譯這本書的時候真的很開心。因為一邊翻譯,可以一邊回想從前錄鳥叫時的甘苦,一邊又學習新知。
自古以來,人類就對其他動物都是怎麼溝通的感到興趣,所以才會有了所羅門王指環的故事,以及用這當書名的諾貝爾獎得主勞倫茲(Konrad Lorenz)的書。勞倫茲在書中描述了他跟同事怎麼學鴨子及其他鳥類的叫聲,嘗試跟各種動物溝通,偶爾還會叫錯的趣事。被改拍成電影很多次的《杜立德醫生》(Doctor Dolittle)直接讓他可以跟各種動物說話;《侏儸紀公園》(Jurassic Park)的作者麥克.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在小說《剛果》(Congo)中寫了會手語的大猩猩,用手語把自己做的惡夢描述給牠的研究者「聽」,再一起到剛果去尋訪的故事。前一陣子出版的《大猩猩審判日》則是受到真實故事啟發,寫了母大猩猩在自己的配偶救了掉進展場的小男孩後卻被射殺,於是對人類提告的故事。最知名,也有被本書作者提到的則是艾琳.派波柏格寫自己飼養、研究的灰鸚鵡的故事。書名《你保重,我愛你》(Alex & Me)也是這隻灰鸚鵡在生命的最後對飼主研究員說的最後一句話。
想要知道動物們都在說些什麼是一回事,真的能夠知道又是另外一回事。在台北市動保處剛成立的時候,在市府廣場舉辦過活動,我的工作單位也有一個攤位。在我們對面的攤位是個宗教團體,用螢幕在播大貓熊團團圓圓,以及該宗教的教主用兩根像筷子的金屬棒敲桌上一個金屬圓盤的影像。敲了一陣子以後教主抬頭說:「團團圓圓說牠們肚子餓了。」我不用那樣敲也看得出來牠們什麼時候肚子餓啊!像這種的就完全沒有科學根據,無法說服大部分的人。
研究動物的人,時不時會被問到「研究那個能做什麼?」「能賺錢嗎?」不太能夠單純以「我只是想要知道……」來回答。所以要是能夠一貫地,持續做同一個題目、研究同一種生物的人都非常值得敬佩,因為光是回答這些問題而不厭煩就已經夠了不起了。本書中對談的兩位學者就是這樣的人。曾經擔任過京都大學校長的山極壽一博士,是研究大猩猩超過三十年以上的學者;鈴木俊貴博士則研究白頰山雀這種鳥類二十年左右的時間。他們都在自己的實驗地與動物實地相處了非常長的時間,真的是可以光從動物的叫聲或行為,就了解那隻動物處於什麼樣的狀況。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們可以在跨物種的前提下,對談得非常開心。
先再說回我的白頭翁和烏頭翁。這是兩種台灣的本土鳥類,烏頭翁是特有種,白頭翁台灣亞種則是特有亞種。這兩種是不同物種,在我讀書的那個年代,以楓港枋山枋寮和天祥太魯閣畫一條線,以北的是白頭翁、以南的是烏頭翁,在交界線上則是兩種都有,而且還會雜交,雜交後生下來的後代稱為雜頭翁。兩個物種究竟為什麼會雜交呢?是因為講話會通嗎?在我之前只有一位大我好幾屆的學姊在研究,在我之後延續到老師退休,則一直有人持續研究到分子生物的層級。但假如要我說這對人類有什麼用處、能不能賺錢,除了「我就高興啊」以外,還真的無法回答。
山極博士和鈴木博士則藉由他們的對談,告訴我們在研究白頰山雀的過程中,跟人類語言的演化有什麼樣的關係,並且擴展到現代社會的問題。不過對我來說最有趣的,是鈴木博士的實驗設計。
相對於我在研究鳥叫的一年多期間,是把所有錄到的聲音一個個寫出來,看只有白頭翁或烏頭翁,以及台灣東西部共存區的兩種鳥會叫其中幾種叫聲,列出一個大表比一比,沒有列出各種叫聲的意義。鈴木博士則把白頰山雀的叫聲細分到可以一聽就知道是有蛇來、有老鷹來、還是找到食物、大家集合,並且再進一步地研究牠們的叫聲有沒有文法。
單字的順序如何組合,會影響句子的意思。白頰山雀是隨機叫叫,其他個體隨便聽聽的嗎?鈴木博士用錄音機解決了這個疑問。但不是一般的叫聲回播,而是將鳥叫的「單字」排列組合,只用一台或是同時使用兩台錄音機播放的方式確認。那個過程非常有趣,請大家一定要自己閱讀,並且在看到解答之前先自己想一下。
山極博士也分享了他在從前做研究的時候,曾經在盧安達和大猩猩一起生活了兩年。其中和他交情最好的,是一隻叫做泰塔斯的六歲大猩猩小男生。交情好的程度,到了在躲雨的時候甚至會進到樹洞裡,抱著山極博士一起睡覺。但是中間由於種種原因,山極博士在二十六年後才又見到泰塔斯,而泰塔斯的年紀也已經相當於大猩猩爺爺了。起初不論山極博士再怎麼跟泰塔斯打招呼,牠都相應不理,讓山極博士非常沮喪。不過在兩天之後,當不願意放棄並再次嘗試去找泰塔斯時,牠就馬上靠近,而且是以自己剛認識山極博士時的小朋友動作表情來對待他,甚至還會咯咯咯的笑。那是種無法用語言表達的,身體的記憶,就像是我們在參加小學同學會時,所有的心情與談吐、動作都回到小時候那樣。兩個小學同學在相隔數十年之後很幼稚地打打鬧鬧時,可以只簡單地說一句「我們是小學同學」,其他人就能夠馬上懂得他們是在幹嘛。可是泰塔斯的行為,就只有山極博士能懂,那正是在這段回憶中,山極博士想要傳達的「人類語言的威力」,因為語言可以讓我們把資訊傳達給不曾有過這種經歷的人。
看到山極博士和鈴木博士兩個人的對談,從動物行為談到人類社會、從語言到演化,每篇對談的文章雖然都只有幾頁,卻非常有深度而且有趣,讓人覺得就是要這樣在學問上既廣又深才稱得上博士。也許你不一定想知道動物們都在說些什麼,但是當你每天走在路上,聽到蟲鳴鳥叫,真的不會想知道一下,想體會杜立德醫師的感覺嗎?假如虛構的人物距離太遠,那就打開這本書,並且邊聽外面的鳥叫聲,看看自己能夠分辨多少牠們的心情吧。
在叫聲裡讀世界:動物訊息與人類理解
張東君
雖然我是青蛙巫婆,但我其實碩士論文是研究白頭翁和烏頭翁的叫聲比較,所以在翻譯這本書的時候真的很開心。因為一邊翻譯,可以一邊回想從前錄鳥叫時的甘苦,一邊又學習新知。
自古以來,人類就對其他動物都是怎麼溝通的感到興趣,所以才會有了所羅門王指環的故事,以及用這當書名的諾貝爾獎得主勞倫茲(Konrad Lorenz)的書。勞倫茲在書中描述了他跟同事怎麼學鴨子及其他鳥類的叫聲,嘗試跟各種動物溝通,偶爾還會叫錯的趣事。被改拍成電影很多次的《杜立德醫生》(Doctor Dolittle)直接讓他可以跟各種動物說話;《侏儸紀公園》(Jurassic Park)的作者麥克.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在小說《剛果》(Congo)中寫了會手語的大猩猩,用手語把自己做的惡夢描述給牠的研究者「聽」,再一起到剛果去尋訪的故事。前一陣子出版的《大猩猩審判日》則是受到真實故事啟發,寫了母大猩猩在自己的配偶救了掉進展場的小男孩後卻被射殺,於是對人類提告的故事。最知名,也有被本書作者提到的則是艾琳.派波柏格寫自己飼養、研究的灰鸚鵡的故事。書名《你保重,我愛你》(Alex & Me)也是這隻灰鸚鵡在生命的最後對飼主研究員說的最後一句話。
想要知道動物們都在說些什麼是一回事,真的能夠知道又是另外一回事。在台北市動保處剛成立的時候,在市府廣場舉辦過活動,我的工作單位也有一個攤位。在我們對面的攤位是個宗教團體,用螢幕在播大貓熊團團圓圓,以及該宗教的教主用兩根像筷子的金屬棒敲桌上一個金屬圓盤的影像。敲了一陣子以後教主抬頭說:「團團圓圓說牠們肚子餓了。」我不用那樣敲也看得出來牠們什麼時候肚子餓啊!像這種的就完全沒有科學根據,無法說服大部分的人。
研究動物的人,時不時會被問到「研究那個能做什麼?」「能賺錢嗎?」不太能夠單純以「我只是想要知道……」來回答。所以要是能夠一貫地,持續做同一個題目、研究同一種生物的人都非常值得敬佩,因為光是回答這些問題而不厭煩就已經夠了不起了。本書中對談的兩位學者就是這樣的人。曾經擔任過京都大學校長的山極壽一博士,是研究大猩猩超過三十年以上的學者;鈴木俊貴博士則研究白頰山雀這種鳥類二十年左右的時間。他們都在自己的實驗地與動物實地相處了非常長的時間,真的是可以光從動物的叫聲或行為,就了解那隻動物處於什麼樣的狀況。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們可以在跨物種的前提下,對談得非常開心。
先再說回我的白頭翁和烏頭翁。這是兩種台灣的本土鳥類,烏頭翁是特有種,白頭翁台灣亞種則是特有亞種。這兩種是不同物種,在我讀書的那個年代,以楓港枋山枋寮和天祥太魯閣畫一條線,以北的是白頭翁、以南的是烏頭翁,在交界線上則是兩種都有,而且還會雜交,雜交後生下來的後代稱為雜頭翁。兩個物種究竟為什麼會雜交呢?是因為講話會通嗎?在我之前只有一位大我好幾屆的學姊在研究,在我之後延續到老師退休,則一直有人持續研究到分子生物的層級。但假如要我說這對人類有什麼用處、能不能賺錢,除了「我就高興啊」以外,還真的無法回答。
山極博士和鈴木博士則藉由他們的對談,告訴我們在研究白頰山雀的過程中,跟人類語言的演化有什麼樣的關係,並且擴展到現代社會的問題。不過對我來說最有趣的,是鈴木博士的實驗設計。
相對於我在研究鳥叫的一年多期間,是把所有錄到的聲音一個個寫出來,看只有白頭翁或烏頭翁,以及台灣東西部共存區的兩種鳥會叫其中幾種叫聲,列出一個大表比一比,沒有列出各種叫聲的意義。鈴木博士則把白頰山雀的叫聲細分到可以一聽就知道是有蛇來、有老鷹來、還是找到食物、大家集合,並且再進一步地研究牠們的叫聲有沒有文法。
單字的順序如何組合,會影響句子的意思。白頰山雀是隨機叫叫,其他個體隨便聽聽的嗎?鈴木博士用錄音機解決了這個疑問。但不是一般的叫聲回播,而是將鳥叫的「單字」排列組合,只用一台或是同時使用兩台錄音機播放的方式確認。那個過程非常有趣,請大家一定要自己閱讀,並且在看到解答之前先自己想一下。
山極博士也分享了他在從前做研究的時候,曾經在盧安達和大猩猩一起生活了兩年。其中和他交情最好的,是一隻叫做泰塔斯的六歲大猩猩小男生。交情好的程度,到了在躲雨的時候甚至會進到樹洞裡,抱著山極博士一起睡覺。但是中間由於種種原因,山極博士在二十六年後才又見到泰塔斯,而泰塔斯的年紀也已經相當於大猩猩爺爺了。起初不論山極博士再怎麼跟泰塔斯打招呼,牠都相應不理,讓山極博士非常沮喪。不過在兩天之後,當不願意放棄並再次嘗試去找泰塔斯時,牠就馬上靠近,而且是以自己剛認識山極博士時的小朋友動作表情來對待他,甚至還會咯咯咯的笑。那是種無法用語言表達的,身體的記憶,就像是我們在參加小學同學會時,所有的心情與談吐、動作都回到小時候那樣。兩個小學同學在相隔數十年之後很幼稚地打打鬧鬧時,可以只簡單地說一句「我們是小學同學」,其他人就能夠馬上懂得他們是在幹嘛。可是泰塔斯的行為,就只有山極博士能懂,那正是在這段回憶中,山極博士想要傳達的「人類語言的威力」,因為語言可以讓我們把資訊傳達給不曾有過這種經歷的人。
看到山極博士和鈴木博士兩個人的對談,從動物行為談到人類社會、從語言到演化,每篇對談的文章雖然都只有幾頁,卻非常有深度而且有趣,讓人覺得就是要這樣在學問上既廣又深才稱得上博士。也許你不一定想知道動物們都在說些什麼,但是當你每天走在路上,聽到蟲鳴鳥叫,真的不會想知道一下,想體會杜立德醫師的感覺嗎?假如虛構的人物距離太遠,那就打開這本書,並且邊聽外面的鳥叫聲,看看自己能夠分辨多少牠們的心情吧。
試閱
前言
本書是變成鳥的研究者與變成大猩猩(金剛猩猩)的研究者,討論語言的演化及未來的記錄。
所謂變成鳥的研究者,是指負責寫這篇前言的我(鈴木俊貴)。以白頰山雀這種小鳥為對象,花了十七年以上的時間調查牠們叫聲的意思及扮演的角色。而且一年裡有長達八個月的時間窩在長野縣的森林裡,從日出到日落都在觀察牠們。為了要確認牠們叫聲的意思而對牠們錄音,並且進行各種各樣的分析和實驗。
在持續這樣的生活之間,我開始能夠想像白頰山雀在思考些什麼、又是怎麼看世界。現在則是連在空中有老鷹在飛,或是地上有蛇在爬,都是由白頰山雀告訴我。因為只要聽牠們的叫聲,我馬上就能懂牠們的意思。
所謂成為大猩猩的研究者,則是我的對談對象山極壽一先生※。知道他是誰的人應該很不少。他曾經擔任過京都大學的校長,也是研究大猩猩的世界性權威。
山極先生從二十幾歲時就加入大猩猩群,花了很長的年月研究牠們的行為與生態、社會結構。正如他已經出版的許多著書中也能明顯看出來的,在非洲的熱帶雨林中研究體型比人類還大的大猩猩,絕對不是件簡單的事情。既不像日本這樣被保障著有安全又方便的生活,也有必要習慣外國的文化與習俗。然後最重要的,應該是和大猩猩之間的距離感吧。為了要與大猩猩群做密切接觸、近距離進行觀察,察知牠們在想什麼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同時,也有必要讓大猩猩們理解研究者對牠們來說並不危險。這應該是跟白頰山雀的研究最大的差異吧。
縱然如此,我還是和山極先生有著共鳴。雖然在實現這場對談之前我沒有過跟他見面的機會,不過我讀過好幾本山極先生的書,並從其中感覺到他為了想要了解牠們的世界而讓自己成為對象動物的那種姿態和我出奇的相似。
讓我確信這個印象正確無誤的,是在山極先生的最終講義(退休前的最後一場演講)。那是於二○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在線上舉辦的。雖然他是從京都大學的校長位置退休,卻完全沒有提到大學營運的事情,只是從頭到尾都在述說大猩猩的各種樣貌,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山極先生一定是由於知道大猩猩的世界、成為大猩猩,才會有說不完的事情想要傳達給人類社會。我也是研究白頰山雀,認識了牠們豐饒的世界,才有許多逐漸看清楚的事情。
二○二○年九月十二日。我造訪了位於京都市北區山中的總合地球環境學研究所。山極先生在從京都大學退休後,到這個研究所擔任所長。我稍微有點緊張的進入所長室,跟山極先生打招呼的時候,他笑咪咪的跟我說:「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您呢。」然後在我剛開始絮絮說明我的研究內容時,他稱讚我:「鳥類竟然有文法,真是了不起的發現!」
我自己本身是隨著白頰山雀的研究逐漸有了進展之後開始對語言的演化產生興趣,並且也注意到類人猿的叫聲研究,山極先生也同樣是對語言的起源感到興趣,而知道了白頰山雀的研究。雖然我們是研究白頰山雀及大猩猩這兩種在外觀上完全不同的動物的兩個人,卻透過「語言」這個關鍵字而串連在一起。
對談是從分享白頰山雀與大猩猩的世界開始。白頰山雀的叫聲也存在著單字與文法、包含大猩猩在內的類人猿,隱藏著解讀人類語言的起源的線索等,對談十分的熱烈。在我忘我的講著自己喜歡的白頰山雀的事情的過程中,我的緊張完全消失,熱切的訴說在研究中注意到的事情以及新的學問的可能性。言語跟骨骼等不同,不會以化石的方式留下來。也因此雖然要解明演化的途徑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情,但是對於熟知為我們近緣種動物的類人猿的山極先生的言語演化論,我有著非常多「原來如此啊」很同感的部分。
二○二○年十二月十六日。在本書的最後一場對談後,我突然注意到一件事。那就是不論在身分、年齡、研究資歷都跟我有極大差距的山極先生,從頭到尾都很一致的以和我對等的態度進行議論。這應該是山極先生除了尊重我的想法以外,也將他本身的主張傳達給我所致吧。
據說大猩猩的社會關係是不會想要贏過、壓倒對方。重視著對等關係來對待我的山極先生,真的就是位很像大猩猩的人。搞不好山極先生也覺得話多的我就像是白頰山雀般的人呢。
雖然當初是把對談的主題訂為動物們的語言,但是對談的內容卻逐漸擴大,延伸到了現代社會的問題,以及應該視為目標的未來樣貌。於是這本書不光只是介紹動物研究的最先端而已,也成為想要以語言當成關鍵字,從鳥類及大猩猩的立場來俯瞰人類社會的獨特書籍。假如這本書能夠成為讓大家思考語言是什麼、人類究竟是什麼樣的動物,以及真正的豐饒是什麼等等的契機,就是我們的榮幸。
鈴木俊貴
本書是變成鳥的研究者與變成大猩猩(金剛猩猩)的研究者,討論語言的演化及未來的記錄。
所謂變成鳥的研究者,是指負責寫這篇前言的我(鈴木俊貴)。以白頰山雀這種小鳥為對象,花了十七年以上的時間調查牠們叫聲的意思及扮演的角色。而且一年裡有長達八個月的時間窩在長野縣的森林裡,從日出到日落都在觀察牠們。為了要確認牠們叫聲的意思而對牠們錄音,並且進行各種各樣的分析和實驗。
在持續這樣的生活之間,我開始能夠想像白頰山雀在思考些什麼、又是怎麼看世界。現在則是連在空中有老鷹在飛,或是地上有蛇在爬,都是由白頰山雀告訴我。因為只要聽牠們的叫聲,我馬上就能懂牠們的意思。
所謂成為大猩猩的研究者,則是我的對談對象山極壽一先生※。知道他是誰的人應該很不少。他曾經擔任過京都大學的校長,也是研究大猩猩的世界性權威。
山極先生從二十幾歲時就加入大猩猩群,花了很長的年月研究牠們的行為與生態、社會結構。正如他已經出版的許多著書中也能明顯看出來的,在非洲的熱帶雨林中研究體型比人類還大的大猩猩,絕對不是件簡單的事情。既不像日本這樣被保障著有安全又方便的生活,也有必要習慣外國的文化與習俗。然後最重要的,應該是和大猩猩之間的距離感吧。為了要與大猩猩群做密切接觸、近距離進行觀察,察知牠們在想什麼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同時,也有必要讓大猩猩們理解研究者對牠們來說並不危險。這應該是跟白頰山雀的研究最大的差異吧。
縱然如此,我還是和山極先生有著共鳴。雖然在實現這場對談之前我沒有過跟他見面的機會,不過我讀過好幾本山極先生的書,並從其中感覺到他為了想要了解牠們的世界而讓自己成為對象動物的那種姿態和我出奇的相似。
讓我確信這個印象正確無誤的,是在山極先生的最終講義(退休前的最後一場演講)。那是於二○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在線上舉辦的。雖然他是從京都大學的校長位置退休,卻完全沒有提到大學營運的事情,只是從頭到尾都在述說大猩猩的各種樣貌,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山極先生一定是由於知道大猩猩的世界、成為大猩猩,才會有說不完的事情想要傳達給人類社會。我也是研究白頰山雀,認識了牠們豐饒的世界,才有許多逐漸看清楚的事情。
二○二○年九月十二日。我造訪了位於京都市北區山中的總合地球環境學研究所。山極先生在從京都大學退休後,到這個研究所擔任所長。我稍微有點緊張的進入所長室,跟山極先生打招呼的時候,他笑咪咪的跟我說:「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您呢。」然後在我剛開始絮絮說明我的研究內容時,他稱讚我:「鳥類竟然有文法,真是了不起的發現!」
我自己本身是隨著白頰山雀的研究逐漸有了進展之後開始對語言的演化產生興趣,並且也注意到類人猿的叫聲研究,山極先生也同樣是對語言的起源感到興趣,而知道了白頰山雀的研究。雖然我們是研究白頰山雀及大猩猩這兩種在外觀上完全不同的動物的兩個人,卻透過「語言」這個關鍵字而串連在一起。
對談是從分享白頰山雀與大猩猩的世界開始。白頰山雀的叫聲也存在著單字與文法、包含大猩猩在內的類人猿,隱藏著解讀人類語言的起源的線索等,對談十分的熱烈。在我忘我的講著自己喜歡的白頰山雀的事情的過程中,我的緊張完全消失,熱切的訴說在研究中注意到的事情以及新的學問的可能性。言語跟骨骼等不同,不會以化石的方式留下來。也因此雖然要解明演化的途徑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情,但是對於熟知為我們近緣種動物的類人猿的山極先生的言語演化論,我有著非常多「原來如此啊」很同感的部分。
二○二○年十二月十六日。在本書的最後一場對談後,我突然注意到一件事。那就是不論在身分、年齡、研究資歷都跟我有極大差距的山極先生,從頭到尾都很一致的以和我對等的態度進行議論。這應該是山極先生除了尊重我的想法以外,也將他本身的主張傳達給我所致吧。
據說大猩猩的社會關係是不會想要贏過、壓倒對方。重視著對等關係來對待我的山極先生,真的就是位很像大猩猩的人。搞不好山極先生也覺得話多的我就像是白頰山雀般的人呢。
雖然當初是把對談的主題訂為動物們的語言,但是對談的內容卻逐漸擴大,延伸到了現代社會的問題,以及應該視為目標的未來樣貌。於是這本書不光只是介紹動物研究的最先端而已,也成為想要以語言當成關鍵字,從鳥類及大猩猩的立場來俯瞰人類社會的獨特書籍。假如這本書能夠成為讓大家思考語言是什麼、人類究竟是什麼樣的動物,以及真正的豐饒是什麼等等的契機,就是我們的榮幸。
鈴木俊貴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