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守護4141個心跳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看更多
  • 會員好評 ★★★★★(1)
  • 10個人喜歡
  • 9 270
    300
  • 分類:
    中文書醫療保健醫療人文醫病分享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徐超斌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寶瓶文化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09/12/31

出版情報

騎一次野狼換一次通告

2011/09/15 大凡男人往往對機械有種莫名的喜愛,所以引擎的轟隆聲、加速的嘶吼聲,甚至是換檔時的喀喀聲都讓某些男性如痴如醉,尤其是騎檔車時那一連串按離合器、踩空檔、換檔的過程,總讓騎車時多了一種難以言喻的樂趣。 至於李惟陽醫師白袍之下的性格,則又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有趣。 去年甫推出處女作《後山怪咖醫師》的李惟陽,承蒙各方媒體青睞,洋洋灑灑排出了一連串宜蘭—台北不斷往返的宣傳行程。大家要知道,宣傳是很辛苦的!那一段時間李醫師在整天門診的疲勞轟炸之下,三天兩頭就得拖著疲憊的身心遠道而來台北,接受了半小時的訪問,再遠道而回宜蘭,這種辛苦有時甚至會讓一個新手作家磨滅了對寫作的樂趣,李醫師亦然。每當看到他「被(我所)迫」在鏡頭、麥克風前打起精神,那下場之後的哀怨,直讓當時作為企劃的我,有種「欺負讀書人」的愧疚。但有一次,他的哀怨卻因為野狼的呼嘯而變成了興致昂揚。 話說某日李醫師看到我騎著野狼前去接他,他迷濛的雙眼倏地睜開,彷彿大孩子般手舞足蹈,問說可不可以讓他騎一趟,回憶一下年少輕狂。我當然二話不說,讓出「寶座」,當他一跨坐之後——哇,乖乖不得了,整個人頓時精神無比,彷彿重生!只是,隔天我就接到了「醫師娘」的電話,原來李醫師當晚回家就纏著太太說要「申請」購車經費,醫師娘想必不容許這番「孩子氣」的要求,趕緊要我每逢上通告就讓醫師騎一騎,過過乾癮就好。從此以後,上通告就成了李醫師「追風」的享受時刻了。 用騎野狼「換取」作者上通告接受訪問的意願,這樣的經驗想必絕無僅有了。 《熊吻‧裸奔‧CPR:沒有九條命就看不見的世界》是李醫師出版的第二本書,在本書裡會看到酷愛山海自然的他,在登山下海時如武俠小說般的奇遇。或許就是因為他「不求致富,但求新與變化」的人生信念,讓他人生中處處是驚喜,就連騎野狼,也能自得其樂!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今年最撼動人心,一位捨不得病人受苦的醫師。

他沒忘記當醫生的最初衷,他是台灣的史懷哲。


這條山路,你在地圖上必須費心尋找,
他卻放棄大醫院的高薪,來到自來水都接不到的小村。

醫療資源貧乏,他拚命工作。
無分假日,一天16小時,一星期環山看診的車程恰好環台一周,
即使39歲盛年,他累到中風倒下,心中放不下的只有他的病人。

現在,他用可以自主的右手右腳,診車依然翻越蜿蜒山脈。
他是台灣的史懷哲,是年輕醫師可以學習的典範,他是徐超斌。


2006年9月18日凌晨一點,當我們都安穩地在睡夢中,一如往常,剛看完最後一位病人的徐醫師,卻在他一手創立的大武急救站頽然倒下。那年,他39歲。在救護車上,他沒有一刻擔心自己的安危。他滿心懸念,達仁的民眾怎麼辦?他們要找誰看病?

「醫生,當年是你把我救回來的。我永遠記得那一天,因為在你救活我的三天後,就聽到你倒下的消息。當時我哭了好久,暗中埋怨上帝,為什麼倒下去的人不是我,而是你這個照顧病人的醫生?」

當台北市每62人擁有1位醫師,台東達仁鄉4141人,卻只有1位徐醫師。
擁有嗅出死亡味道天賦的前奇美主治醫師徐超斌,為解決醫療資源貧乏,7年來,日日夜夜,開車翻過好幾座山,為病患看診。他希望任何時間民眾有病痛,都別怕,因為有他在,更無須擔心半夜生病或發生意外,會因為車程太過遙遠而枉送性命。他的傻勁與拚勁,24小時急救站、夜間及假日門診、巡迴醫療終於成立,搖搖欲墜的衛生所更有嶄新面貌。

我們看見最動人,早已超越醫病關係的互信情誼:
一對夫妻,即使搬離達仁,仍不遠千里從台中來找徐醫師;
一位病患,特地到衛生所,就只為了對徐醫師說聲「謝謝」;
而當徐醫師病倒,更有許多人默默為他祈禱擔憂流淚。
徐醫師說是這些民眾教會他如何做一個好醫生,也是讓他再站起來的力量,他又怎能不用生命守護?

TVBS一步一腳印、原住民族電視台動人報導!

本書特色


◎根據台大醫管所調查,近七成民眾認為,好醫生的第一條件是關心病人,而徐醫師不只關心病人,他總是花更多時間,體貼病人的需要。他的將心比心,連病患都深受感動。

◎徐醫師的故事,讓我們深刻了解,究竟我們的社會需要什麼樣的醫師,而他義無反顧的付出,更讓我們看見一位將病人放在手心,願意和民眾搏感情的醫師。

名人推薦

黃達夫(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感動撰序!
胡志強(台中市長)、孫大川(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主任委員)、孫越(終身義工)、陳長文(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會長/律師)、黃勝雄(門諾醫院暨相關事業機會總執行長)、詹啟賢(前奇美醫院院長)、賴其萬(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暨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嚴長壽(亞都麗緻旅館系統集團總裁)動容推薦!
(依筆劃順序排列)

目錄

019【推薦序】台灣需要這樣的醫師/黃達夫(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chapter1超人醫師倒下
028三十九歲,病倒
036醫師入院記
043幽谷之旅
049如果可以重新選擇

chapter 2從醫之路
056我發誓,將來一定要當醫生
060太陽之子
064邊緣的邊緣
070學生教父
077醫學院最寶貴的幾堂課

chapter 3奇美醫院急診風雲
090生命的戰場(上)
097視病猶親
101死亡的味道
104生命的戰場(下)
110醫生,求求你別再救我了
112生死一瞬間
120急診室另一章
124那一夜,奇美醫院的忘年會
126急診室的最後一天

chapter 4部落的超人醫師
136不要怕,有我在!
144我就是要等你回來
147最難以忘懷的死亡診斷書
150只有你知道我的病痛在哪裡
154流氓醫生
157上帝讓我病倒的目的
159全國醫師中的「低收入戶」
162醫師的價值
166神醫的祕密
169給病人需要的才最重要
174冒牌建築師
179繞地球八圈的旅程
181人生永遠無法準備好的事
185有一種愛叫放手
189我從病人身上得到的更多
192空白的處方箋
195古老頭目的面霜
197她只信任你
201冉伯伯的淚痕

chapter 5重生
206英雄的面具
210你是我最後的依靠
214感受病人的感受
220把擔心默默放在心裡
222只有Kuisan了解我們的病痛
227天堂的倒影
231我能為他們做的最後一件事
234陌生人寄來的處方
237我活著,只為能再擁抱他們
240勇敢的醫師與病人的勇氣
243白袍下的陰影
246我的小小病人
249最獨特的一聲「謝謝」
252堅強的理由
255如果當初我是左大腦受損
258昔日的那個我已經永遠離開了
262我永遠不會忘記你
265部落的心跳
268他們一定等我很久了
271我們看到的是安心
274如果我的雙手依舊完好如初
276因為信賴的眼神
277重生紀念日
282永遠和病人站在一起

序/導讀

【推薦序】

台灣需要這樣的醫師
黃達夫(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出版社寄來此書的初稿,我一開始讀就不能釋手,因為我從書中字裡行間看到了一位醫界的典範。

我們常常說,一位好醫師不但要具備優良的專業知識與技術外,還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並且要處處站在病人的立場設想,才能了解病人的需求,更要說服整個醫療團隊,包括醫護、行政人員與他密切合作,以提供給病人周延而完善的照護。出眾的醫師往往是為病人做出超出本分的工作,因而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經常在這種情形下,才能把可能失去的病人挽救回來。病人如果碰到這樣的醫師,可真是福氣。

徐醫師在醫學生時代,臨床實習的時候,「就與護理人員建立起良好的互動關係,也因為這層關係,許多醫師叫不動的護士,我卻輕易就可以求得幫忙,甚至有些護士會在我忙不過來時主動前來協助。」他又說:「我從未對護理人員咆哮、責難,所以,每當我看到一些大牌醫生,脾氣來時,對護士怒罵、丟病歷或摔器械,心中總是不解,醫護本是一體。要拯救病人,並不是一個拿著手術刀的醫生就能完成,護士、助手等人的協助,都對病人的生死起著關鍵的作用。醫生與護士應該屬於同一個團隊,共同為病人的健康努力打拚。」一位醫學生竟然比他的老師更有智慧、更為成熟,怎不叫人感佩?顯然,當一個有正向思考能力的人,從負面的「教材」也能學到東西。

當徐醫師決心回鄉服務原住民同胞,在奇美急診室工作的最後一天,「與我一起上班的住院醫師,可能消受不了大量湧入的病患,每當檢傷護士推病人到診區時,立刻大聲抱怨檢傷護士:「別再推床進來了,這裡嚴重塞車了。」我見狀,馬上出言制止:「沒關係,推過來,我來處理。」因此徐醫師就無法準時下班,但是,他離開時,心安理得。而且,我相信他的言行,必定給了那位住院醫師一個印象深刻的身教。

從他回鄉在基層照顧病人的經驗中,徐醫師更領悟到「一般民眾不像醫生擁有醫學常識,所以面對一些醫療情況常常會不知所措,但其實只要我們醫護人員能設身處地,多以同理心,將心比比地站在他們的立場,多為他們設想一點或多做一點,即使只是簡單幾句話的提醒、叮嚀或建議,我相信對病人的幫助都很大,尤其在心理層面上,畢竟醫療不只是醫治身體上的病痛,也應該包括安撫病人的心、家屬的心。」徐醫師是如此體貼病人,難怪徐醫師的病人把他當做生命最重要的依靠。

我非常同意他說:「我開的藥再平常不過,只要稍有本事的醫生都會開,你們覺得我開的藥很好、很有效,那是因為我願意耐心地傾聽你們訴說病痛,你們相當信任我,而也許,這就是所謂神醫的祕密。」

然而,醫師也是人,在他三十九歲突然中風,而失去左邊身體的功能後,難免有挫折感,有低潮,甚至有自殺的念頭,但是,每每看到病人對他的需要、信賴,以及真誠的關心,終究讓他體會到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最後,他說「真正讓我得以成長的,卻是那些無以計數病情又千變萬化的病人,他們才是在我背後推動我往前進的最好導師。」的確,病人是醫師最好的老師。我們越用心去了解每一位病人,我們專業的成長越快。

我自己很幸運地在行醫的初期就遇到了數位令我感佩的典範,而逐漸領悟到從事醫療工作的真諦。然而,徐醫師在很多方面表現出超出一般人的智慧。顯然,對他而言,醫療素養就是他的本性,做起來就是那麼地自然。

讀後,我真希望有機會進一步認識徐醫師。謹在此祝福他身體健康,期許他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因為,台灣需要更多像徐醫師一樣的醫師。

試閱

醫學院最寶貴的幾堂課


醫護就是一個團隊


我第一次學會打針就是在內科病房內。頭一回是由一位交情深厚的學長帶著我,他邊打針邊教我步驟和技巧。一開始我沒抓到訣竅,連續打了六位病人都宣告失敗。那個時候,我因擔心病患會受不了疼痛,又怕被他們責罵,只要病患連打兩針都打不上,我立刻向資深的護士求援,並且在旁邊仔細觀察她們的技巧,幸好我笑話、點子超多,為人也極好相處,所以沒多久就與護理人員建立起良好的互動關係,也因為這層關係,許多醫師叫不動的護士,我卻輕易就可以求得幫忙,甚至有些護士會在我忙不過來時主動前來協助。


正因為如此,我當醫生十餘年來,不論再怎麼忙、遇到再難處理的病患,我從未對護理人員咆哮、責難,所以,每當我看到一些大牌醫生,脾氣來時,對護士怒罵、丟病歷或摔器械,心中總是不解,醫護本是一體。要拯救病人,並不是一個拿著手術刀的醫生就能完成,護士、助手等人的協助,都對病人的生死起著關鍵的作用。醫生與護士應該屬於同一個團隊,共同為病人的健康努力打拚。


隨著我打針的技巧逐漸成熟,我求助護士的次數越來越少,到後來,她們請我幫忙的機會反而多了。


破天荒


有一位中年婦女,我印象很深刻。我不記得她得了什麼病,只記得她每隔一段時間就要住院治療。有一次她住院時剛好輪到我值班,那次她的靜脈留置針,我一針就順利打上了,此後她住院時,都會對病房護士指名:「我的血管很不好打,請你幫我找那個長得黑黑的山地醫生來替我打針。」護士一聽,立刻明白她要找的人是我。但有時儘管護士對她說明我已下班,今天的值班醫師打針技術也很好,她還是堅決要指定我。那時我心想,病患選擇主治醫師診療及開刀時有所聞,但竟然有人會指定實習醫師打針,這恐怕是破天荒吧。


當時,醫院每個月都會安排教授級醫師查房,查房前,所有大大小小的醫生就在護理站等待,時間一到,一大群醫師就浩浩蕩蕩地到病房做床邊臨床教學。其實,我一向不太喜歡這樣的學習方式,每次教授遇到特殊的案例要年輕醫師視診或觸診時,看著同學們爭先恐後地上前審視或觸摸病灶,我總不由自主地想,換作我是病人,被一大群人圍觀,已經夠難受了,還要被當成教材般任人觸摸,真是情何以堪。


所以,每當這個時候,我通常會躲在後頭,只要沒被教授注意到,我能不碰病患就儘量不碰,以免病患尷尬,但事後我又常懊悔,我會不會因此比其他同學少學了一些東西?我會不會因此比其他同學少了一些實務上的實習,然而我卻始終改不了這種習慣,總是讓它一再發生。(待續)
最震撼的醫學教育


在實習生涯中,我最難忘,也影響我最深的是皮膚科及婦產科,兩科的主任分別由醫學院及附設醫院院長兼任。説來奇怪,我與兩位院長似乎特別投緣,兩人對我都很親切。
皮膚科的胡院長,是留美的皮膚科專家,記得我大五時,曾因指導教授的引介,在院長室召見過我,所以每次跟他的門診,他總會問我:「將來要走那一科啊?有沒有興趣來皮膚科?」那時候總是看到他隨身帶著一本附有圖譜的原文書籍。看見病患身上長出不明的疹子,他毫不避嫌,當場就會翻書對照。當時我深感震撼,堂堂一個留學美國的皮膚病專家,居然還如此謙卑到在病人面前翻閱書籍。


在往後的行醫日子裡,我也養成隨身攜帶必要書籍的習慣,但因為我並非名醫,怕病患對我失去信任,我不敢在病人面前翻書。每每遇到未曾見過的現象或難以解釋的病情,我都會利用時間跑回休息室對相關疾病的診斷及治療猛翻書本。


為病人奮戰到最後一刻


當天下午,我剛好要跟陳院長開一台子宮頸癌的刀,然而,那天手術非常不順利,病人的腹腔一直冒出大量的鮮血,我們邊輸血邊開刀,不知過了多久,我抬頭望望牆上的時鐘,竟然已經下午五點多了,其他同學們大概都高高興興地打包東西回家了吧。當我這樣想時,麻醉科醫師大喊:「病患血壓急速下降,出現心室震顫,準備電擊。」我們退到一旁,騰出急救的空間,經過一番處理後,病人總算回復正常心跳、血壓。


後來,陳院長接著說:「我們繼續。」於是我們的手術持續進行,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病患腹腔中的血還是止不住,眼見病人的搶救機會越來越渺茫,我看著年近八十歲的陳院長,站立多時又汗流滿面,但他卻為了病人,依然奮戰到最後一刻,我的心底滿是感動,也深刻覺得,只要患者有一絲一毫活下去的機會,身為醫師的我們,就絶對不能放棄。


但晚間八點多,病患卻撐不下去了,手術也只能無奈的到此為止。我看見院長頹然脫下手術袍,他紅著眼眶,滿臉哀悽地走出開刀房向家屬宣布惡耗。那一晚,我九點才回到家,在實習的最後一天,我依然學習到身為醫生最寶貴的一課。


醫師就是要有這樣的肩膀和擔當


多年以後,我決定離開醫院,回鄉服務,在奇美醫院急診室最後一天當班時,那天急診室也是忙成一團,傷患來來去去,與我一起上班的住院醫師,可能消受不了大量湧入的病患,每當檢傷護士推病人到診區時,立刻大聲抱怨檢傷護士:「別再推床進來了,這裡嚴重塞車了。」我見狀,馬上出言制止:「沒關係,推過來,我來處理。」


原本,我應該下午五點就可以交班回台東了,但我依舊放不下心,一直到將觀察室的病人逐一再次檢視,交給下一班的主治醫師接手為止。那一天,我離開醫院時恰巧也接近晚間九點。


臨走前,我告訴那位大發脾氣的住院醫師:「將來有一天,你也會成為獨當一面的主治醫師。你千萬要記得,在醫院裡,護理人員是協助你治療病人的最佳幫手,你和護士、助手們是一個團隊,團隊就必須合作,才能用最精準的診治、最快的速度把病人從死神手中搶回來,所以無論你再忙,心情再壞,或遇到多麼無法掌握的狀況,你都不能把氣出在護士身上,更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絕診治病人。當一個主治醫師,就是要有這樣的肩膀和擔當。」(待續)
視病猶親


有一位八十幾歲的老阿嬤,因跌倒導致股骨頸骨折,我一面為她輸血和做止痛治療(大腿骨骨折,大約會流失一千五百毫升的血液,這對老人家的身體是極大的負荷),一面向家屬解釋病情並詢問他們開刀的意願。


我告訴他們:「病人年紀這麼大了,手術不可能讓病人恢復行走的能力,只是要讓病人至少可以坐起來吃喝拉撒,若不開刀,病人只能躺著生活,那三個月後老人家可能會因反覆的肺炎和泌尿道感染而死亡,當然,年齡那麼大,開刀的風險也高,病人也可能捱不過麻醉和手術的壓力。」


如果她是我阿嬤,我會選擇開刀


十幾位家屬七嘴八舌討論很久,沒有一個人願意負起責任決定是不是要開刀。我擔心等久了病人情況有變,看著他們猶豫不決,無法下決定,我突然靈機一動,找了幾位較年輕的家屬對他們說:「我知道一時要你們馬上做決定相當困難,因為要考慮的因素很多,但我可以告訴你們,如果她是我阿嬤,我會選擇開刀。」沒多久,他們立刻就簽了手術同意書。


當時我的感觸非常深刻。或許一般民眾不像醫生擁有醫學常識,所以面對一些醫療情況常常會不知所措,但其實只要我們醫護人員能設身處地,多以同理心,將心比比地站在他們的立場,多為他們設想一點或多做一點,即使只是簡單幾句話的提醒、叮嚀或建議,我相信對病人的幫助都很大,尤其在心理層面上,畢竟醫療不只是醫治身體上的病痛,也應該包括安撫病人的心、家屬的心。只是很可惜,這一點在我們的醫療體系內,似乎總是做的不夠多,或者往往被忽略了。


還有一位從台南鄉下送來到院前死亡的老先生,經過急救後,病人暫時恢復生命徵象,但我判斷病患因缺氧時間過長,恐怕撐不過二十四小時,偏偏那時全院的加護病房都滿床,問遍台南縣市,也沒有一家醫院的加護病房有空位,好不容易問到高雄一家中小型醫院有空床可以轉過去,但我搜尋家屬只找到一位老阿嬤。


我決定要為他們與醫師周旋到底


我問老阿嬤有沒有其他年輕的家屬可以幫忙,老太太搖搖頭說:「我們家小孩都在外地工作,沒有辦法聯絡上。」我看著這位鄉下的老阿嬤,心想她可能半個字都不認得,甚至連高雄在哪裡可能都不知道。如果老先生轉過去沒多久就過世,她又得找救護車把病人送回家。我心中盤算著:她付得起救護車的錢嗎?她認得從高雄回到家的路嗎?看到老阿嬤驚惶失措的表情,我突然想起自己的外公、外婆,於是我決定要為他們與加護醫學部的醫師周旋到底。


電話那頭,加護病房的醫師不斷以不符合加床原則為理由拒絕再收病人,無論我怎麼說,不管動之以情,或者威脅利誘,他始終都不為所動,最後我對他說:「我實在不忍心看著這位年老阿嬤來回奔波,而且她的老伴活下來的機會也不大。別再跟我說什麼加床原則了,你捫心自問,如果這是你自己的家屬,他們是你的阿嬤、阿公,你收是不收?」聽到我這句話,他才回答:「好吧,好吧,我挪床看看。」(待續)
死亡的味道


二○○○年底,我在奇美醫院升任完全可以獨當一面的主治醫師,當時是我行醫生涯中經驗技術最好,直覺也最靈敏的時期。有天早晨,我與前一班的主治醫師對留置病患逐一交班,來到一位老太太的病床前,同事正講述她的病情時,我望見病人黯淡的眼神和憔悴不堪的身體,心中忽然升起一股奇特的感覺,立刻脫口而出:「趕快找一張加護病床,把病人收治進去。」


同事用疑惑的語氣問:「可是,病人的生命徵象很穩定,為什麼要進加護病房?」我回應:「因為,我在這個病人身上聞到『死亡的味道』。」住院醫師雖然有點懷疑,但他還是照做了,只可惜在進加護病房的隔天,這名病患就過世了。


另一個午夜的急診室,病人來來去去,紛亂不已,在吵雜聲中,我發現一位剛被檢傷護士推進診區的病患,雖然意識清楚且心跳、血壓正常,但一直嚷著要大小便。這個場景觸動了我的敏感神經,那股奇特的感覺又浮現我腦中,於是我馬上要求診區護士,將病患推至急救區準備插管急救。


那時病人什麼檢查都還沒做,護士小姐一臉茫然,直問:「為什麼?」我一時不知如何解釋,只好回說:「我的直覺告訴我這個病人情況危急,必須趕快緊急處理。」大約半小時後,病人的病情瞬間急轉直下,所幸先前有預做急救準備,雖然最後的結果讓我們覺得遺憾,因為病患仍宣告不治,但至少我們確實盡力做了我們當初所能做的最大努力。


我覺得你當醫生太可惜了!


有天傍晚,我與一位當骨科主治醫師的好兄弟在樓梯間抽菸閒聊,他對我說:「我很少碰過像你這樣用鼻子就可以馬上嗅出病人病情的醫生。我覺得你當醫生實在太可惜了。」


其實我能擁有嗅出「死亡味道」的敏銳直覺,這項看來傲人的特殊能力,也許有部分是上天特別賦予,但絕大部分其實是要感謝那些難以計數、病情又千變萬化的眾多病人,是他們累積了我看診時做各種判斷與治療方法的豐富經驗,是他們訓練了我的醫學專業。(待續)
只有kuisan了解我們的病痛


七年前,我回鄉看診,經歷七年的辛勤耕耘,我當年懷抱的夢想已逐一實現,現在的衛生所不論在各項軟硬體都有長足的進步,更獲取廣大民眾的信賴。在即將服務期滿的前夕,我回首七年來的點點滴滴,忍不住問自己,我真的做到了鄉親對健康的期待與需求嗎?鄉親對醫療的真正需要又是什麼?


其實,現今的成就,只是當年我夢想中遠大藍圖的初步規劃。那時候,我甚至想過,在完成這些計劃後,未來若有機會,希望能引進更先進的醫療儀器和更完整精實的醫療團隊,進駐這個數十年來最偏遠的醫療荒漠。


然而,我心裡也很明白,在講究成本效益的現代社會,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有誰願意將大把鈔票挹注在這個人口不到萬人的偏遠山區,又有多少的優秀醫師願意降纡尊貴,忍受微薄的薪資來到這個窮鄉僻壤?對一般人來說,這不但不符合投資報酬率,也不啻浪費醫療資源。雖然明明知道這樣的願望可能永遠無法實現,然而我依然朝著這個夢想前進,而且堅持不放棄。


上週五早晨,近一年來三不五時就跑來衛生所的朱老伯又來診間報到,他說自己上腹部疼痛。扶他躺上診療床,做完觸診後。我直覺懷疑他是肝臟出了問題,於是替他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掃瞄結果發現他的肝臟部位果然有不正常的影像,可惜衛生所現有的超音波儀器解析度不甚佳,在沒有十足把握的情況下,只好請老伯伯到醫院做進一步且更精密的檢查。


沒想到朱伯伯用著非常無奈的眼神對我說:「主任,我一大把年紀了,生活不方便,又沒有交通工具,身邊也缺乏親人照料。如果我的病況,衛生所沒辦法治療,我也不想再耗費時間到醫院接受折磨,我寧願死了算了。」


我腦袋瞬間轟地一聲響。這是多麼熟悉的語氣啊!


事實上,這些年來,每當遇到衛生所無法處理的病患而必須轉介到醫院時,許多病人礙於經濟或生活的因素,常常會回我類似的話。我當然知道他們絕非自暴自棄,也不是不愛惜自己的身體,只是長期處在醫療資源缺乏的現實,又處於社會與經濟的弱勢,早讓他們對生活養成聽天由命的豁達性格。


這並非出自於天性,而是在現實環境逼迫下,所不得不做的選擇。所以每回聽到這樣的回答,我除了搖頭深深嘆息之外,也想問上帝,難道窮苦人家就沒有生病的權利?而人世間的公平正義又在哪裡?


前些日子,我與部落裡一位常年旅居在外的老朋友閒聊,他向我提起有一回他休假返家時,正好聽到村辦公處的廣播聲響:「各位村民,今天村莊有巡迴醫療,要看病的民眾請趕快到衛生室來。」接著他就看到一大群老人家蜂擁而出,邊走邊說:「kuisan(日語,意指醫生)來了,我們趕緊去看病。」


但沒多久,又看見原班人馬垂頭喪氣走回來。他好奇地問:「你們不是去看診嗎?怎麼那麼快就看完了?」老人家回答:「不是我們的kuisan(這裡指我),所以我們就折回來了。」他納悶地問:「不是一樣都是醫生嗎?有什麼不同?」老人家堅定地搖頭說:「當然不一樣,只有kuisan才了解我們的病痛。」


昨天在新化村做巡迴醫療時,巧遇了許久未見的雲婆,我原本擔心她會因失智症而忘了我,但令人驚喜的是,經過我稍加提醒,她的眼神立刻亮了起來,還歡欣地說:「是你呀。」我與她寒暄了幾句,接著問她:「好久不見,最近身體好嗎?還有沒有繼續吃藥?」


她低頭說:「沒有啊,又沒有人幫我取藥。」離去前,我心疼地握著她的手。


晚間回到家,我一遍遍回想那一雙雙充滿無奈與渴望的眼眸,我終於漸漸明白一件事,比起高度專業的醫療團隊,偏遠地區的民眾更需要的是願意跋山涉水,傾聽他們心聲的醫生。相較於先進的醫療技術,部落鄉親更需要的是心靈可以依賴,以及託付病體的安定感啊。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6745942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88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共1 則好評)
  • em*****ook 說:
    2013-05-05
    筆調簡單,帶出身為醫師堅守的任務以及信念。每一刻為著病人而心疼,徐醫師的愛很大很廣很博遠。希望他可以早日看見一淵的落成,和真正守護成功這些美麗的心跳。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26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