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醫師:萬巴德與英國熱帶醫學的創建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人稱「熱帶醫學之父」的英國醫師萬巴德,是現代醫學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對象皮病與瘧疾的研究,為昆蟲病媒(insect-vector)概念的建立做出重大貢獻。
萬巴德早年曾擔任大清帝國的海關醫官,在打狗任職時與第一位來臺醫療傳教士馬雅各共事,並於廈門完成最重要的研究工作。他隨後與康德黎創辦香港華人西醫書院,是今日香港大學醫學院的前身,孫中山則是該校第一屆畢業生。
萬巴德長期擔任英國殖民部的醫學顧問,協助擬訂大英帝國的殖民醫學政策。他創立的倫敦熱帶醫學校是歐美頂尖的醫學研究機構。
本書使用大量的原始資料,包括未出版的書信、日記與手稿,詳述萬巴德一生事業,勾勒其時代背景,剖析他的科學成就,是迄今對萬巴德最詳盡、深入的傳記研究。
萬巴德早年曾擔任大清帝國的海關醫官,在打狗任職時與第一位來臺醫療傳教士馬雅各共事,並於廈門完成最重要的研究工作。他隨後與康德黎創辦香港華人西醫書院,是今日香港大學醫學院的前身,孫中山則是該校第一屆畢業生。
萬巴德長期擔任英國殖民部的醫學顧問,協助擬訂大英帝國的殖民醫學政策。他創立的倫敦熱帶醫學校是歐美頂尖的醫學研究機構。
本書使用大量的原始資料,包括未出版的書信、日記與手稿,詳述萬巴德一生事業,勾勒其時代背景,剖析他的科學成就,是迄今對萬巴德最詳盡、深入的傳記研究。
目錄
前言與致謝......3
目次......7
導論......8
第一章 蘇格蘭醫學背景......23
第二章 大清帝國的海關醫官......55
第三章 熱帶醫學的突破......109
第四章 性別與分工......159
第五章 蚊子瘧疾理論的興起︰從香港到倫敦......207
第六章 遠距通訊研究︰倫敦與印度......243
第七章 殖民醫學權威......277
結論......309
徵引書目......325
索引
目次......7
導論......8
第一章 蘇格蘭醫學背景......23
第二章 大清帝國的海關醫官......55
第三章 熱帶醫學的突破......109
第四章 性別與分工......159
第五章 蚊子瘧疾理論的興起︰從香港到倫敦......207
第六章 遠距通訊研究︰倫敦與印度......243
第七章 殖民醫學權威......277
結論......309
徵引書目......325
索引
序/導讀
導論
為什麼要寫一本關於萬巴德(Patrick Manson, 1844-1922 )的專書?乍看之下,問題的答案應該很簡單:在西方醫學史上,萬巴德是個赫赫有名的人物;他被尊稱為「熱帶醫學之父」( The Father of Tropical Medicine ),顧名思義,自是建立這門專科的關鍵性人物,單憑這點就值得為他作傳。更何況,這位蘇格蘭醫師的生平多采多姿,在家鄉亞伯丁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後,遠赴重洋到臺灣打狗展開其海外醫學事業。萬巴德是英國人,卻任職於中國海關,成為清政府的僱員。他以熱帶疾病研究的成就在歷史留名,卻未曾在非洲、印度等西方人眼中典型的熱帶地區從事醫學工作,而在廈門取得其最重要的科學發現。萬巴德之後不只成為香港的名醫,其卓越的醫術和聲望更使他和許多重要歷史人物交會:李鴻章是他的病人,孫中山則是他的學生。回到倫敦之後,萬巴德除了繼續投入熱帶疾病的研究與醫學教育工作之外,更協助英國政府擬定熱帶殖民地的醫療政策,並因其成就受封為爵士。如此豐富而精采的醫學生涯,更值得大書特書。不過,就嚴謹的史學觀點而言,所謂某學科「創建者」的說法,經常是對歷史的扭曲。一門學科的建立和一種新知識的發展,必然涉及許多人的作為與努力;其成功也有賴社會、政治、文化、經濟等諸多因素的輻輳。此外,撇開類似「國父」這類帶有神話色彩的簡化稱呼,從嚴謹的科學史與醫學史角度考察萬巴德的醫學生涯,也會發現其醫療事業與科學研究成果,不只和當代醫學與科學相關領域的知識內容與研究方向有著複雜而密切的關係,其對熱帶醫學這門專科日後深遠的影響也需要嚴謹的檢視與評價。
萬巴德的絲蟲病研究和瘧疾研究改變了寄生蟲學的發展方向,為日後昏睡病、瘧疾以及黃熱病等其他重要熱帶疾病的研究奠下重要基礎。早前西方醫學界大多認為象皮病是瘴氣引起的疾病,到十九世紀中才有人猜測此一疾病可能和寄生蟲感染有關。萬巴德的研究不只支持象皮病是絲蟲(filarial)感染所引起的看法,更重要的是,他還發現蚊子是班氏絲蟲的中間宿主( intermediate host ),在象皮病傳染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這是醫學界首度發現昆蟲可以是人類寄生蟲疾病傳播過程的一環,為昆蟲病媒( insect-vector )概念的提出跨出重大一步。之後, 萬巴德又提出蚊子可能是瘧原蟲宿主的假說, 並於一八九四年到一八九八年間和在印度服役的英國軍醫官羅斯( Ronald Ross, 1857-1932 )合作研究,證明蚊子是瘧原蟲的宿主且瘧疾是經由蚊子叮咬而傳播。此一發現解開瘧疾傳播方式之謎,也提出完整的病媒觀念,羅斯更因而榮獲諾貝爾醫學獎。長久以來,瘧疾一直是造成熱帶地區白人生病與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被視為是歐洲殖民、開發熱帶地區的最大阻力。西方醫學向來認為瘧疾是熱帶瘴氣所引起的疾病,瘧原蟲和蚊子病媒的發現帶來一場病理學和流行病學的大變革。然而這場革命不是萬巴德和羅斯所獨力推動,法國與義大利瘧疾學者至少也有同等重大的研究貢獻。但不可否認的是,萬巴德的絲蟲研究所提供的模型以及他提出的蚊子瘧疾理論(Mosquito-Malaria Theory),對此一研究潮流的最後關鍵階段產生重要引領作用。
除了醫學研究的卓越表現外,萬巴德在醫學政策和醫學教育的領域也展現出高明手腕,其創設的體制與推動的殖民醫學走向,在日後留下深遠影響。他與學弟康德黎( James Cantlie, 1851-1926)在香港創立的香港華人西醫書院(Hong Kong College of Medicine for Chinese),是今日香港大學的前身,也是西方醫學教育在華人世界紮根的重要先驅。萬巴德自一八九七年到一九一二年擔任英國殖民部醫學顧問(Medical Adviser to the Colonial Office),為熱帶殖民地醫療問題提供專家意見,協助打造大英帝國在殖民地的醫學政策和防疫措施。透過和英國政府的關係, 萬巴德在殖民部長錢伯倫( Joseph Chamberlain)鼎力支持下於一八九九年創立倫敦熱帶醫學校( London School of Tropical Medicine)。該校為前往熱帶殖民地服務的醫療官員和醫療傳教士提供專業課程訓練,替熱帶醫學的專科建制奠定重要基礎,也成為歐美頂尖的熱帶醫學研究機構。萬巴德在一八九八年出版的《熱帶疾病》( Tropical Diseases )則成為此一新興醫學專科的重要著作,可說在熱帶地區工作的醫師必備的參考書。此書日後多次修訂再版,為紀念萬巴德的成就至今仍以其名出版。
由於萬巴德在現代醫學史上佔有如此重要地位,關於他的研究自然不少。有關他的生平至少已有兩本內容豐富、經常為人引用的傳記。其中,菲利普.萬巴爾(Philip H. Manson-Bahr)與阿爾考克(Alfred Alcock)合著的《萬巴德爵士的生平與事業》,對其一生經歷敘述最為詳盡,且納入許多寶貴的一手資料,是所有研究萬巴德及英國熱帶醫學史的學者至今仍必須參考的重要著作。然而,這本由親人與同事所寫的傳記,在史觀與分析上不免有所偏頗。該書把重點放在突顯與表揚偉大科學家的功業,卻未能探討其研究的學術脈絡、社會與政治環境,甚至偶爾忽略或貶低其他研究者的貢獻。這些以個別科學家為中心的英雄史觀所遺漏之面向,是一九七○年代開始崛起的醫學社會史的研究焦點。沃博伊斯(Michael Worboys)在一系列開創性的論文中,探討贊助熱帶醫學研究的不同團體和英國殖民政策,如何形塑英國熱帶醫學在研究發現與預防措施等方面的獨特取向。法利( John Farley)的重要論文則詳述寄生蟲學與細菌學分道揚鑣的歷史,並以相當篇幅分析萬巴德在此過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道格拉斯.漢斯(Douglas M. Haynes)的《帝國醫學》是近年醫學社會史的典型著作,著重從醫學專業化(professionalization)角度分析萬巴德生平事業。漢斯特別強調英國醫學院畢業生過剩所帶來的專業出路與利益問題,以及帝國競爭和民族主義刺激下英國與其他歐洲強權的科學競爭,如何形塑萬巴德的醫學事業發展。
上述醫學社會史著作的研究視野廣度與分析深度都遠超一般對「偉大醫師」的歷史敘述,讓我們看到熱帶醫學知識的建構與殖民政策、不同贊助者團體的利益考量、醫學社群內部利益競逐乃至個別醫學人物事業策略的複雜關聯。然而,這些研究尚未窮盡萬巴德醫學生涯所涉及的重要議題和豐富的歷史意涵。首先,這些研究焦點多放在大英帝國的中心,不過萬巴德大半的醫學生涯是在中國度過,在廈門的絲蟲病研究帶來他畢生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上述著作對萬巴德在中國的醫療與研究活動著墨有限,未能詳細考察他的工作方式與環境,也未能深入探討相關的社會、文化脈絡。就目前殖民醫學史強調對殖民地醫療活動進行細膩探討的研究取向而言,這些研究的焦點幾乎完全集中在萬巴德和歐洲中心的關係,雖有其重要洞見,但不可諱言其視野仍有所侷限。相較於此,萬巴德在中國的醫學活動會是本書的重要主軸。萬巴德所服務中國海關醫療勤務的特色、他對中國衛生環境與疾病問題的觀察與認識、其醫療活動的特色、和中國病人的互動、與醫療勤務同僚以及中國助手的關係等,是本書討論的重點。
本書另一個探討的焦點,則是自然史(natural history)的概念、研究方法與技術對萬巴德寄生蟲研究的重要性。研究熱帶醫學與自然史的關係有充分的歷史理由:自然史研究在西方淵源久遠,可回溯至古希臘時代。廣義的自然史包含所有對自然事物的描述、分類與歷史探究,其研究涵括今日生物學的研究範圍,也包含地質學、礦物學乃至人類學等學科的主要範疇。在寄生蟲學成為一門專科之前,對寄生蟲的研究原本就是自然史的一部分。再則,自然史研究生物的生長、繁殖、分布,以及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的關係。寄生蟲學研究在十九世紀興起,上述議題也是寄生蟲研究的主要關切,因此研究方法與概念也就主要來自當代自然史學說。在目前相關文獻中,關於自然史與寄生蟲學的關係,只有法國學者德拉波特( Francois Del aporte ) 的黃熱病史研究曾提到地理分布(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和適應(adaptation)的概念對萬巴德絲蟲研究的重要性。然而,德拉波特對這點的討論相當簡略,基本上他的焦點是在古巴進行的黃熱病研究,對萬巴德的討論只是要指出古巴醫師芬萊(Carlos Finlay, 1833-1915)對黃熱病傳播方式的理解,受益於萬巴德絲蟲研究以及羅斯的瘧疾研究,萬巴德的研究本身並不是德拉波特關注的焦點。本書則探究寄生蟲學這門學科的歷史淵源,詳細分析當代自然史的重要概念,尤其英國自然史研究對於「完美適應」( perfect adaptation)這個概念的重視與討論、十九世紀興起的超驗自然史(transcendental natural history)對於物種分布與解剖結構之法則的探討,以及生命史研究所提出世代交替(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s)理論與對生物個體性(organic individuality)的討論,對萬巴德寄生蟲疾病研究的重要性。
在章節安排上,本書第一章介紹萬巴德的早年生活與醫學教育背景。討論蘇格蘭的醫學教育狀況以及亞伯丁大學醫學校的教育改革,兼論十九世紀中英國醫學狀況以及哲學自然史( philosophical natural history)。本章把萬巴德的醫學學術發展,放在十九世紀英國醫學與生命科學劇烈變革的脈絡中考察。第二章介紹
為什麼要寫一本關於萬巴德(Patrick Manson, 1844-1922 )的專書?乍看之下,問題的答案應該很簡單:在西方醫學史上,萬巴德是個赫赫有名的人物;他被尊稱為「熱帶醫學之父」( The Father of Tropical Medicine ),顧名思義,自是建立這門專科的關鍵性人物,單憑這點就值得為他作傳。更何況,這位蘇格蘭醫師的生平多采多姿,在家鄉亞伯丁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後,遠赴重洋到臺灣打狗展開其海外醫學事業。萬巴德是英國人,卻任職於中國海關,成為清政府的僱員。他以熱帶疾病研究的成就在歷史留名,卻未曾在非洲、印度等西方人眼中典型的熱帶地區從事醫學工作,而在廈門取得其最重要的科學發現。萬巴德之後不只成為香港的名醫,其卓越的醫術和聲望更使他和許多重要歷史人物交會:李鴻章是他的病人,孫中山則是他的學生。回到倫敦之後,萬巴德除了繼續投入熱帶疾病的研究與醫學教育工作之外,更協助英國政府擬定熱帶殖民地的醫療政策,並因其成就受封為爵士。如此豐富而精采的醫學生涯,更值得大書特書。不過,就嚴謹的史學觀點而言,所謂某學科「創建者」的說法,經常是對歷史的扭曲。一門學科的建立和一種新知識的發展,必然涉及許多人的作為與努力;其成功也有賴社會、政治、文化、經濟等諸多因素的輻輳。此外,撇開類似「國父」這類帶有神話色彩的簡化稱呼,從嚴謹的科學史與醫學史角度考察萬巴德的醫學生涯,也會發現其醫療事業與科學研究成果,不只和當代醫學與科學相關領域的知識內容與研究方向有著複雜而密切的關係,其對熱帶醫學這門專科日後深遠的影響也需要嚴謹的檢視與評價。
萬巴德的絲蟲病研究和瘧疾研究改變了寄生蟲學的發展方向,為日後昏睡病、瘧疾以及黃熱病等其他重要熱帶疾病的研究奠下重要基礎。早前西方醫學界大多認為象皮病是瘴氣引起的疾病,到十九世紀中才有人猜測此一疾病可能和寄生蟲感染有關。萬巴德的研究不只支持象皮病是絲蟲(filarial)感染所引起的看法,更重要的是,他還發現蚊子是班氏絲蟲的中間宿主( intermediate host ),在象皮病傳染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這是醫學界首度發現昆蟲可以是人類寄生蟲疾病傳播過程的一環,為昆蟲病媒( insect-vector )概念的提出跨出重大一步。之後, 萬巴德又提出蚊子可能是瘧原蟲宿主的假說, 並於一八九四年到一八九八年間和在印度服役的英國軍醫官羅斯( Ronald Ross, 1857-1932 )合作研究,證明蚊子是瘧原蟲的宿主且瘧疾是經由蚊子叮咬而傳播。此一發現解開瘧疾傳播方式之謎,也提出完整的病媒觀念,羅斯更因而榮獲諾貝爾醫學獎。長久以來,瘧疾一直是造成熱帶地區白人生病與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被視為是歐洲殖民、開發熱帶地區的最大阻力。西方醫學向來認為瘧疾是熱帶瘴氣所引起的疾病,瘧原蟲和蚊子病媒的發現帶來一場病理學和流行病學的大變革。然而這場革命不是萬巴德和羅斯所獨力推動,法國與義大利瘧疾學者至少也有同等重大的研究貢獻。但不可否認的是,萬巴德的絲蟲研究所提供的模型以及他提出的蚊子瘧疾理論(Mosquito-Malaria Theory),對此一研究潮流的最後關鍵階段產生重要引領作用。
除了醫學研究的卓越表現外,萬巴德在醫學政策和醫學教育的領域也展現出高明手腕,其創設的體制與推動的殖民醫學走向,在日後留下深遠影響。他與學弟康德黎( James Cantlie, 1851-1926)在香港創立的香港華人西醫書院(Hong Kong College of Medicine for Chinese),是今日香港大學的前身,也是西方醫學教育在華人世界紮根的重要先驅。萬巴德自一八九七年到一九一二年擔任英國殖民部醫學顧問(Medical Adviser to the Colonial Office),為熱帶殖民地醫療問題提供專家意見,協助打造大英帝國在殖民地的醫學政策和防疫措施。透過和英國政府的關係, 萬巴德在殖民部長錢伯倫( Joseph Chamberlain)鼎力支持下於一八九九年創立倫敦熱帶醫學校( London School of Tropical Medicine)。該校為前往熱帶殖民地服務的醫療官員和醫療傳教士提供專業課程訓練,替熱帶醫學的專科建制奠定重要基礎,也成為歐美頂尖的熱帶醫學研究機構。萬巴德在一八九八年出版的《熱帶疾病》( Tropical Diseases )則成為此一新興醫學專科的重要著作,可說在熱帶地區工作的醫師必備的參考書。此書日後多次修訂再版,為紀念萬巴德的成就至今仍以其名出版。
由於萬巴德在現代醫學史上佔有如此重要地位,關於他的研究自然不少。有關他的生平至少已有兩本內容豐富、經常為人引用的傳記。其中,菲利普.萬巴爾(Philip H. Manson-Bahr)與阿爾考克(Alfred Alcock)合著的《萬巴德爵士的生平與事業》,對其一生經歷敘述最為詳盡,且納入許多寶貴的一手資料,是所有研究萬巴德及英國熱帶醫學史的學者至今仍必須參考的重要著作。然而,這本由親人與同事所寫的傳記,在史觀與分析上不免有所偏頗。該書把重點放在突顯與表揚偉大科學家的功業,卻未能探討其研究的學術脈絡、社會與政治環境,甚至偶爾忽略或貶低其他研究者的貢獻。這些以個別科學家為中心的英雄史觀所遺漏之面向,是一九七○年代開始崛起的醫學社會史的研究焦點。沃博伊斯(Michael Worboys)在一系列開創性的論文中,探討贊助熱帶醫學研究的不同團體和英國殖民政策,如何形塑英國熱帶醫學在研究發現與預防措施等方面的獨特取向。法利( John Farley)的重要論文則詳述寄生蟲學與細菌學分道揚鑣的歷史,並以相當篇幅分析萬巴德在此過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道格拉斯.漢斯(Douglas M. Haynes)的《帝國醫學》是近年醫學社會史的典型著作,著重從醫學專業化(professionalization)角度分析萬巴德生平事業。漢斯特別強調英國醫學院畢業生過剩所帶來的專業出路與利益問題,以及帝國競爭和民族主義刺激下英國與其他歐洲強權的科學競爭,如何形塑萬巴德的醫學事業發展。
上述醫學社會史著作的研究視野廣度與分析深度都遠超一般對「偉大醫師」的歷史敘述,讓我們看到熱帶醫學知識的建構與殖民政策、不同贊助者團體的利益考量、醫學社群內部利益競逐乃至個別醫學人物事業策略的複雜關聯。然而,這些研究尚未窮盡萬巴德醫學生涯所涉及的重要議題和豐富的歷史意涵。首先,這些研究焦點多放在大英帝國的中心,不過萬巴德大半的醫學生涯是在中國度過,在廈門的絲蟲病研究帶來他畢生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上述著作對萬巴德在中國的醫療與研究活動著墨有限,未能詳細考察他的工作方式與環境,也未能深入探討相關的社會、文化脈絡。就目前殖民醫學史強調對殖民地醫療活動進行細膩探討的研究取向而言,這些研究的焦點幾乎完全集中在萬巴德和歐洲中心的關係,雖有其重要洞見,但不可諱言其視野仍有所侷限。相較於此,萬巴德在中國的醫學活動會是本書的重要主軸。萬巴德所服務中國海關醫療勤務的特色、他對中國衛生環境與疾病問題的觀察與認識、其醫療活動的特色、和中國病人的互動、與醫療勤務同僚以及中國助手的關係等,是本書討論的重點。
本書另一個探討的焦點,則是自然史(natural history)的概念、研究方法與技術對萬巴德寄生蟲研究的重要性。研究熱帶醫學與自然史的關係有充分的歷史理由:自然史研究在西方淵源久遠,可回溯至古希臘時代。廣義的自然史包含所有對自然事物的描述、分類與歷史探究,其研究涵括今日生物學的研究範圍,也包含地質學、礦物學乃至人類學等學科的主要範疇。在寄生蟲學成為一門專科之前,對寄生蟲的研究原本就是自然史的一部分。再則,自然史研究生物的生長、繁殖、分布,以及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的關係。寄生蟲學研究在十九世紀興起,上述議題也是寄生蟲研究的主要關切,因此研究方法與概念也就主要來自當代自然史學說。在目前相關文獻中,關於自然史與寄生蟲學的關係,只有法國學者德拉波特( Francois Del aporte ) 的黃熱病史研究曾提到地理分布(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和適應(adaptation)的概念對萬巴德絲蟲研究的重要性。然而,德拉波特對這點的討論相當簡略,基本上他的焦點是在古巴進行的黃熱病研究,對萬巴德的討論只是要指出古巴醫師芬萊(Carlos Finlay, 1833-1915)對黃熱病傳播方式的理解,受益於萬巴德絲蟲研究以及羅斯的瘧疾研究,萬巴德的研究本身並不是德拉波特關注的焦點。本書則探究寄生蟲學這門學科的歷史淵源,詳細分析當代自然史的重要概念,尤其英國自然史研究對於「完美適應」( perfect adaptation)這個概念的重視與討論、十九世紀興起的超驗自然史(transcendental natural history)對於物種分布與解剖結構之法則的探討,以及生命史研究所提出世代交替(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s)理論與對生物個體性(organic individuality)的討論,對萬巴德寄生蟲疾病研究的重要性。
在章節安排上,本書第一章介紹萬巴德的早年生活與醫學教育背景。討論蘇格蘭的醫學教育狀況以及亞伯丁大學醫學校的教育改革,兼論十九世紀中英國醫學狀況以及哲學自然史( philosophical natural history)。本章把萬巴德的醫學學術發展,放在十九世紀英國醫學與生命科學劇烈變革的脈絡中考察。第二章介紹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