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奇蹟、危機到轉機:健保三十永續研討會紀實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三十年來,健保受到民眾歡迎、國際讚譽,
但面對高齡化、少子化與新科技的諸多挑戰,
唯有與時俱進,才能確保全民健保永續發展。
《從奇蹟、危機到轉機:健保三十永續研討會紀實》集結各界專家學者共同討論,
健保三十年來對臺灣帶來哪些影響?
而健保的未來又該何去何從?
期望能尋求各界共識,讓健保在變動的世界裡持續堅韌、穩健,並孕育希望。
三十年來,健保制度成功達成醫療可近與公平目標,也成為臺灣特色之一。然而在醫護人力日益吃緊的今日,我們必須思考,人力結構是否足以支撐未來的照護需求?健保入不敷出的情況日益惡化,醫療院所的經營亦愈發困難,該如何推動健保費用的改革與人力政策的制度化,將成為延續健保的重大關鍵。
但面對高齡化、少子化與新科技的諸多挑戰,
唯有與時俱進,才能確保全民健保永續發展。
《從奇蹟、危機到轉機:健保三十永續研討會紀實》集結各界專家學者共同討論,
健保三十年來對臺灣帶來哪些影響?
而健保的未來又該何去何從?
期望能尋求各界共識,讓健保在變動的世界裡持續堅韌、穩健,並孕育希望。
三十年來,健保制度成功達成醫療可近與公平目標,也成為臺灣特色之一。然而在醫護人力日益吃緊的今日,我們必須思考,人力結構是否足以支撐未來的照護需求?健保入不敷出的情況日益惡化,醫療院所的經營亦愈發困難,該如何推動健保費用的改革與人力政策的制度化,將成為延續健保的重大關鍵。
目錄
賴清德總統開幕致詞
健保三十週年永續研討會開幕致詞 黃煌雄
前言 鄭守夏
第一章 連賢明 面對問題,堅持改革:健保財務的過往與未來
第二章 韓幸紋 全民健保保費收取方式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一般保費與補充保費
第三章 盧瑞芬 健保不能承受之重?民眾自費負擔的挑戰
第四章 吳榮達 全民健康保險「量出為入」、「量入為出」抉擇的糾結與難解
第五章 李偉強 健保總額支付制度對醫療體系的影響與改革
第六章 沈麗娟 健保藥品支付改革:邁向永續發展的關鍵時刻
第七章 蔡淑鈴 健保醫療支付制度之改革
第八章 劉越萍 臺灣醫療人力發展與未來展望
第九章 黃勝堅 健保永續與無效醫療的省思
第十章 紀淑靜 打造符合臺灣未來所需的醫療體系—護理觀點
作者簡介
健保三十週年永續研討會開幕致詞 黃煌雄
前言 鄭守夏
第一章 連賢明 面對問題,堅持改革:健保財務的過往與未來
第二章 韓幸紋 全民健保保費收取方式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一般保費與補充保費
第三章 盧瑞芬 健保不能承受之重?民眾自費負擔的挑戰
第四章 吳榮達 全民健康保險「量出為入」、「量入為出」抉擇的糾結與難解
第五章 李偉強 健保總額支付制度對醫療體系的影響與改革
第六章 沈麗娟 健保藥品支付改革:邁向永續發展的關鍵時刻
第七章 蔡淑鈴 健保醫療支付制度之改革
第八章 劉越萍 臺灣醫療人力發展與未來展望
第九章 黃勝堅 健保永續與無效醫療的省思
第十章 紀淑靜 打造符合臺灣未來所需的醫療體系—護理觀點
作者簡介
序/導讀
健保三十週年永續研討會開幕致詞 黃煌雄
賴總統、鄭院長、各位貴賓、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同學,大家早安:
再不到10天,我們即將迎來全民健保實施30週年的日子。
30年來,全民健保歷經風雨與考驗,在規劃者、決策者、執行者,以及為數眾多的第一線醫護與專業人員共同努力下,已成為政府與民眾日常生活關係密切的諸多施政項目之中,在國內既享有高滿意度,在國際又享有極大聲譽的一項公共政策;不僅如此,全民健保甚至已變成臺灣軟實力的象徵,更儼然代表政府最重大而又成功的一項社會工程。
具有臺灣特色的全民健保,30年來在實踐的過程上,確實增添我們的自信與光彩,但隨著大環境的改變,健保正面臨幾項前所未有的挑戰:
1. 高齡化:從2025年起,臺灣將邁入高齡化社會,每5個人口中就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
2. 少子化:2020年,臺灣的死亡人數首次超越出生人數,已進入人口負成長的時代。
3. 新科技:新科技與新藥品不斷推陳出新,速度既快,價格又貴。
「高齡化」意涵著健保的支出將會增加,「少子化」則會弱化健保的收入,並造成世代的不正義;「高齡化」與「少子化」兩相結合,必然使健保的財務負擔變成不可承受之重。
「新科技」將會導致醫療機構的「軍備競賽」,隨著醫療機構之間的競爭越趨激烈,基於生存與發展,有些醫院的自費醫療比重將愈來愈多。目前已有醫學中心自費醫療占該醫院總收入比重高達40%以上的案例,這樣的現象既違背健保創立的初衷,也擴大醫療不平等。
在臺灣的歷史長河中,醫師在社會上常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為臺灣的文明與進步,立下了典範。這種超越專業界線的智慧與奉獻精神,正是健保面臨空前挑戰時刻特別需要的。當醫界處於世代交替,新世代的醫師,面對經濟利益掛帥的風氣,有多少比例能繼續守護並傳承臺灣醫界百年以上、令人動容的價值觀和倫理責任感,實是醫學教育最嚴肅的課題。如果醫師的價值觀隨者社會風氣改變,支撐健保最重要的支柱必會動搖,健保將會從根本上亮起紅燈。
這些挑戰都是真實的、深刻的,這是當今及以後,不管哪一個政黨執政,哪一個人掌權,都要真實面對,無法迴避的。
在這關鍵時刻,政府有責任扮演火車頭的角色,政府應當如健保開辦之初,展現堅定的政治意志與決心,為所當為。健保已走到深水區,第三波醫療資源分配正義的呼聲已然響起,政府理應迅速建立並強化如同英國NICE那般獨立而專業地評估機構,來撐起醫療資源分配正義與程序正義的職責。
賴總統、鄭院長、各位貴賓、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同學,大家早安:
再不到10天,我們即將迎來全民健保實施30週年的日子。
30年來,全民健保歷經風雨與考驗,在規劃者、決策者、執行者,以及為數眾多的第一線醫護與專業人員共同努力下,已成為政府與民眾日常生活關係密切的諸多施政項目之中,在國內既享有高滿意度,在國際又享有極大聲譽的一項公共政策;不僅如此,全民健保甚至已變成臺灣軟實力的象徵,更儼然代表政府最重大而又成功的一項社會工程。
具有臺灣特色的全民健保,30年來在實踐的過程上,確實增添我們的自信與光彩,但隨著大環境的改變,健保正面臨幾項前所未有的挑戰:
1. 高齡化:從2025年起,臺灣將邁入高齡化社會,每5個人口中就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
2. 少子化:2020年,臺灣的死亡人數首次超越出生人數,已進入人口負成長的時代。
3. 新科技:新科技與新藥品不斷推陳出新,速度既快,價格又貴。
「高齡化」意涵著健保的支出將會增加,「少子化」則會弱化健保的收入,並造成世代的不正義;「高齡化」與「少子化」兩相結合,必然使健保的財務負擔變成不可承受之重。
「新科技」將會導致醫療機構的「軍備競賽」,隨著醫療機構之間的競爭越趨激烈,基於生存與發展,有些醫院的自費醫療比重將愈來愈多。目前已有醫學中心自費醫療占該醫院總收入比重高達40%以上的案例,這樣的現象既違背健保創立的初衷,也擴大醫療不平等。
在臺灣的歷史長河中,醫師在社會上常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為臺灣的文明與進步,立下了典範。這種超越專業界線的智慧與奉獻精神,正是健保面臨空前挑戰時刻特別需要的。當醫界處於世代交替,新世代的醫師,面對經濟利益掛帥的風氣,有多少比例能繼續守護並傳承臺灣醫界百年以上、令人動容的價值觀和倫理責任感,實是醫學教育最嚴肅的課題。如果醫師的價值觀隨者社會風氣改變,支撐健保最重要的支柱必會動搖,健保將會從根本上亮起紅燈。
這些挑戰都是真實的、深刻的,這是當今及以後,不管哪一個政黨執政,哪一個人掌權,都要真實面對,無法迴避的。
在這關鍵時刻,政府有責任扮演火車頭的角色,政府應當如健保開辦之初,展現堅定的政治意志與決心,為所當為。健保已走到深水區,第三波醫療資源分配正義的呼聲已然響起,政府理應迅速建立並強化如同英國NICE那般獨立而專業地評估機構,來撐起醫療資源分配正義與程序正義的職責。
試閱
前言 鄭守夏
臺灣的全民健保從政府宣示目標、啟動規劃、通過立法、籌備準備,在1995年上路執行,到今年已歷經三十年。健保的實施提升了臺灣民眾就醫的可近性,並提供充足的醫療保障,整體表現在國際上備受肯定。
世界各國都致力於全民健康的追求,健康保險的設計與醫療體系的運作息息相關。以商業保險為主的美國,其醫療服務的提供也以自由市場的精神運作,即使有Medicare/Medicaid為主的公營保險,自1965年至今,美國的醫療費用占GDP比例(高達18%)遠高於其他OECD國家。相對地,臺灣採取單一公營的全民健保制度,搭配將近三成的公立醫院病床占率,確保了醫療服務提供的穩定性,也明顯將醫療花費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然而,過去三十年來,隨著人口老化與醫療科技的快速進步,臺灣的醫療環境也迅速改變,醫療費用的成長幅度遠大於經濟成長,而健保的入不敷出在近年來更加惡化。尤其在健保總額預算之下,採用論量計酬的支付方式,雖然確保了民眾就醫的權益,卻將財務風險大幅轉嫁給醫療院所,造成點值偏低,致使醫院經營困難。加上COVID-19新冠疫情之後的醫事人力短缺,讓醫療環境更加惡化。因此,在這個特別的時間點,我們於2025年2月21日至22日舉辦了「健保三十」研討會,安排學界、業界與政府部門的專家學者與會,分析與檢討健保及醫療體系過去的作為與成果,期望可以從經驗中學習,並且勇於創新改進。
研討會主題分為三個部分:健保收入面的改革、健保支出面的改革,以及醫療體系與資源分配正義,透過各個主題深入的分析報告與對談,能夠提出全民健保未來的改革方向與建議方案。
透過這十篇文章,我們了解到健保實施至今三十年,已經達到當初提升就醫可近性,減少民眾因病而貧的目標。然而,隨著世界趨勢與大環境的改變,健保制度面對新的挑戰不會比剛開辦時少。從保費收取、給付內容、支付制度,到醫療人力與健保永續的議題,都需要我們勇敢面對,以創新與負責的態度,改革現制的沉苛,再創臺灣健保奇蹟。
臺灣的全民健保從政府宣示目標、啟動規劃、通過立法、籌備準備,在1995年上路執行,到今年已歷經三十年。健保的實施提升了臺灣民眾就醫的可近性,並提供充足的醫療保障,整體表現在國際上備受肯定。
世界各國都致力於全民健康的追求,健康保險的設計與醫療體系的運作息息相關。以商業保險為主的美國,其醫療服務的提供也以自由市場的精神運作,即使有Medicare/Medicaid為主的公營保險,自1965年至今,美國的醫療費用占GDP比例(高達18%)遠高於其他OECD國家。相對地,臺灣採取單一公營的全民健保制度,搭配將近三成的公立醫院病床占率,確保了醫療服務提供的穩定性,也明顯將醫療花費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然而,過去三十年來,隨著人口老化與醫療科技的快速進步,臺灣的醫療環境也迅速改變,醫療費用的成長幅度遠大於經濟成長,而健保的入不敷出在近年來更加惡化。尤其在健保總額預算之下,採用論量計酬的支付方式,雖然確保了民眾就醫的權益,卻將財務風險大幅轉嫁給醫療院所,造成點值偏低,致使醫院經營困難。加上COVID-19新冠疫情之後的醫事人力短缺,讓醫療環境更加惡化。因此,在這個特別的時間點,我們於2025年2月21日至22日舉辦了「健保三十」研討會,安排學界、業界與政府部門的專家學者與會,分析與檢討健保及醫療體系過去的作為與成果,期望可以從經驗中學習,並且勇於創新改進。
研討會主題分為三個部分:健保收入面的改革、健保支出面的改革,以及醫療體系與資源分配正義,透過各個主題深入的分析報告與對談,能夠提出全民健保未來的改革方向與建議方案。
透過這十篇文章,我們了解到健保實施至今三十年,已經達到當初提升就醫可近性,減少民眾因病而貧的目標。然而,隨著世界趨勢與大環境的改變,健保制度面對新的挑戰不會比剛開辦時少。從保費收取、給付內容、支付制度,到醫療人力與健保永續的議題,都需要我們勇敢面對,以創新與負責的態度,改革現制的沉苛,再創臺灣健保奇蹟。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