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護好心:護心不能等!掌握疾病先兆,跟著經絡走就對了!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心臟疾病是沉默的健康殺手,取人命於瞬間,近年來,台灣就有好多位中生代的企業菁英因為心臟及情緒疾患而去世,造成了家庭的悲劇以及社會的損失。
然而,就中醫師看來,早期的心臟疾病是有跡可循,更可以提早預防。《中醫護好心》是沈邑穎醫師提供其多年「救護心臟」的經驗和真實的醫病故事而成的中醫保健書,是一本愛惜自己,也為了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都應該仔細閱讀的護心救命書。
本書作者沈邑穎醫師是台灣針灸四大派「古典針灸派」傳人,專門研究中醫的經絡系統。書中指出,中醫治心病不僅在心臟,而是以中醫特有的全人整體觀,涵融身心共治,帶領大家發現心臟疾病的先兆,不只揭露經絡系統連結內在的臟腑和外在的肢體,形成一個綿密的小宇宙,更明白指出情緒和錯用身體對於心臟的重大影響。在書中透過觀察經絡循行部位的變化,不僅可以推論身體過去的歷史,掌握現狀,還可以防範未來的病變,達到中醫「上工治未病」的預防醫學境界。
沈醫師在書中毫無保留的公開解讀身體出現異常訊息的方法,讓讀者可以按圖索驥,時時自我檢測,並提供日常生活食衣住行育樂和運動等各種護心的訣竅,加上診間的感人故事,都是呼籲大家,將照顧身體的責任回歸到自己身上,投資健康,珍愛生命,調節情緒,善待身體,讓自我保健成為「身心合一,知行合一」的生命態度,達到帶病延年,老而勇健的好心目標。
本書特色
愛惜自己,可以按圖索驥,照顧自己心臟的【好心救命書】
書中提供心臟疾病徵兆的自我檢查項目,只要按部就班,時時照護,就可以降低發病機率,成為健康好心人。
秉持師訓「救人之事,不必保密」的【中醫解密書】
全然公開,詳細說明中醫師臨床解讀身體的方法,既可以「學中醫」更可以「診心病」。
因應病人期望有一本看得懂的【中醫入門書】
中醫學是一個來自民間的經驗醫學,沈醫師特別將傳統的中醫學以現代化淺顯的方式說明,並結合現代醫學概念,讓讀者一看就能進入中醫之門,領略中醫的趣味與奧妙。
全方位且可以DIY的【中醫保健書】
中醫認為身心互相影響,而且治病要求本,所以從調節情緒、食衣住行育樂及運動等全方位提供具體可行的保健方案,讓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身心的最佳照護者。
記錄醫病之間令人感動的【生命故事書】
中醫強調身心並治,書中記錄許多醫師與病人間互動的動人故事,並且透過這些臨床故事傳遞正確的醫療知識。
適合中醫相關專業人士的【醫病互動書】
除了一般讀者和中醫業餘愛好者之外,也適合年輕的中醫師及相關從業人士,作為與病人溝通及說明病情時的參考。
名人推薦
名家推薦
花蓮慈濟醫學中心副院長 王志鴻
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司徒達賢
義守大學後中醫學系教授 吳龍源
作家/廣播主持人 吳若權
無垢舞蹈劇場總監 林麗珍
養生達人 陳月卿
眾生文化總編輯 黃靖雅
作家/美學家 蔣勳
台灣中醫家庭醫學會理事長 賴榮年
台中慈濟醫院院長 簡守信
紀錄片導演/清大副教授 蕭菊貞
好評推薦
本書處處可見精闢的醫學專業素養,對於歷史、人文與生活有極深的涉獵。這真是一本病人絕對看得懂的書,也是一本大家看了都會感動的中醫臨床故事書。--王志鴻(花蓮慈濟醫學中心副院長)
本書回應社會大眾對預防及保健的迫切需要,提供了簡單易行的自我診斷與保健方法。以簡單平直而合乎邏輯的方式,介紹給更多人,將幾千年所累積的智慧造福更多人類。--司徒達賢(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研讀《黃帝內經》,讓我洞悉了身體內在運作與天、地自然循環的關聯及呼應;看沈醫師的《中醫護好心》讓我進一步了解如何珍愛自己的身體,同時更深刻地探索身心間的微妙與奧秘。--林麗珍(無垢舞蹈劇場總監)
2014年早春,我在尼泊爾,接到一通電話,我的朋友以50歲盛年,剛因心肌梗塞過世。
「在這之前,如果對心臟病的徵兆多些認識,很多事現在會不會不一樣了?」無數次這樣的自問,已經來不及了。希望透過這本以溫暖而有人味的方式,專門「談心」的 好書,能發揮中醫「上醫治未病」的理想,幫助更多人了解,我們自己和我們所愛的人,身上這個永不休息但可能直接下線的伙伴,少些遺憾。
--黃靖雅(眾生文化總編輯)
沈醫師將現代醫學對心臟的解剖及病理充分了解,且又多元的融入相學、養生氣功、情緒管理、心理諮商、食療於本書,招招都是護心、保命、延年不可或缺的救命丹藥。這本書無疑是中西醫心臟病症整合療法的最佳典範!--賴榮年(台灣中醫家庭醫學會理事長)
沈醫師文筆下的風光正如其人~~豪氣干雲,英氣逼人! 她把那些深奧難懂的哲理醫理,化成一篇篇讓人入心而且受用無盡的醫療散文;就讓我們一起跟著她,縱橫古今放眼大小乾坤。--簡守信(台中慈濟醫院院長)
後悔是人生最大的懲罰,忽略了身體的求救警訊,漠視了身心相應的定律,遺憾的不只是自己,更是留下痛苦給愛你的人。《中醫護好心》是一本專業的護心救命書,更是一本醫師在臨床醫病間參透人生的深情叮嚀書,提醒大家回歸照護自己健康的責任,也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份好緣。--蕭菊貞(紀錄片導演/清華大學副教授)
目錄
〈推薦序〉
臨床看心病的好書/王志鴻
超越時間空間的經典醫學/賴榮年
理論與實效兼具的保健方法/司徒達賢
緣起
第一章 身體的求救訊號您聽到了嗎!
活著,好好的活著,好好的活久一點
別讓身體用「生病」向你求救!
想護好心,就別給自己找藉口,別給病魔找機會!
第二章 請把照顧身體的責任,回歸到自己身上
不可不知的心臟病高危險因子
認識心臟病的頭號殺手~心肌梗塞
預防重於治療是活命金律!
投資身體穩賺不賠
身體變好,就知道春夏秋冬
第三章 學中醫看人體
中醫的整體觀
中醫如何解讀
中醫的聖經—《黃帝內經》
生命的重心在臟腑
人與天地相應
人與自己的關聯
中醫整體觀的幕後功臣──經絡系統
第四章 中醫看心病
中醫「看心不只是心」
情緒對心臟的影響很大
中醫特有的整體觀:保健與治療理念
第五章 心臟疾患有跡可循,自我檢查一定要學會
談養生護好心,跟著經絡走就對了!
心臟病徵兆的自我檢查
一、面部
二、頸肩背/手臂部
三、胸肋部
四、膝部
第六章 生活中的護心寶典
「生命花園」的勤快園丁
膚慰心靈,善用身體~身心共治
調節情緒
食物的保健
衣著的保健
住處的保健
睡眠的保健
行(活動)的保健
銀髮族喜樂的保健
時時為生命注入活水
和諧平衡是中醫養生之道
第七章 醫師教你護心操
甦醒~ 鬆筋三招
護心十式
1. 解硬筋:拉門框或樹幹解筋
2.開胸廓:這是改善胸腋肌肉腫硬最直接的方法
3.抓腋筋
4.敲肩膀
5.敲手臂
6.揉經絡
7.敲手刀
8.手指按摩
9.按壓強心穴
10.跪坐
第八章 讓我們一起「帶病延年」,「老而勇健」吧!
後記
致謝
序/導讀
推薦序
臨床看心病的好書
◎王志鴻(花蓮慈濟醫學中心副院長)
有機會先讀沈醫師的新作甚為榮幸,拜讀後極為感動與敬佩,書中分享的心境與從事超過25年心臟內科醫師的我有很多共鳴。
回想與沈醫師的因緣起於我在關山慈濟醫院的某日門診,約早上七點不到,我在診間聽到門外有兩個人為了看沈醫師的掛號次序而吵雜的爭執著。我心想關山的病人為何那麼愛看中醫?約過半小時,診間外響起音樂與運動的聲音,跟診護理師告知是沈醫師在帶民眾做健康操,因而興起想認識了解這位醫師的專長與魅力之所在。進而轉介病人與她共同照顧病人的「心」。
「上工治未病」,能當上工該是每位醫者追求的目標,但何其難啊!拜讀本書後,對沈醫師的專業與用心佩服至極,書中除處處可見精闢的醫學專業素養外,對於歷史、人文與生活有極深的涉獵。全書多以流利文筆及通暢的俚語白話穿插其中,將其十多年來行醫時的醫病心境,直白的表達無遺。這真是一本病人絕對看得懂的書,也更如作者期望的,是一本大家看了都會感動的中醫臨床故事書。
醫學理論本無中西之分,西醫的預防醫學就是治未病精華的理論。細讀本書後我極力推薦,它絕對是一本能教你如何善盡自己防病在先的責任、如何當自己的好醫生的好書。
超越時間空間的經典醫學
◎賴榮年(台灣中醫家庭醫學會理事長)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可見中醫對於心的重視,也明白的指出中醫的心是一個系統,除了指出了現代醫學所認識的心臟以外,也涵蓋了一個人的意識、思維,而人的意識、思維又直接牽動著心臟的心跳、速率、及其血液的流量等,故中醫在對治心臟的病症,並不止單獨聚焦於心臟這個器官而已;並且中醫有五臟五行的學說,指導著中醫師判斷心臟病症及病因時,其與相生的肝系統、相剋的肺系統、被剋的腎系統等變化之相關性,有系統、層次的將人體這一極為複雜的藝術品,視為一小宇宙的「全人療法」,而如此累積了千年治療人類的中醫醫學,也正是現代醫學心臟相關病症治尋到達瓶頸時,需要從系統、從全人的角度來看待、治療人體時,最佳的學習對象。
「古典」的中醫學,總帶著一層令人好奇及神秘的面紗,中醫師們研讀千年古籍及汗牛充棟的歷代名中醫師對人體的著作,隨著不同中醫師的聰慧、認真、踏實與毅力,而發展出不同的見解及療法。我從事中醫教學凡二十年,認識邑穎也已十多年了,我與她曾共事過一年,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她的聰慧、認真、踏實、毅力都是一流的,我不曾遇過比她更專注的中醫師,熟讀「古典」中醫學的理論及機理,尤其難得的是融匯貫通「古典」中醫外,又能靈活的實踐及運用,並於書中寫出了她仔細觀察的創新見解,這一定是別的書所讀不到的、其他中醫師或心臟科專科醫師那裡所聽不到的珍貴資料及早期的診斷,讀者在研讀之後,真的能從中發現自己或周遭至親好友潛在待發的心臟疾病,進而即時的「撿回」一條性命。書中沈醫師舉了幾個一眼就看出心臟病的功力,就是中醫望、聞、問、切四診診斷方法的最高級,因為中醫先賢說「望而知之謂之神」,也就是一望而能斷病者,謂之神醫的意思;脈診始終是中醫診斷方法中,令民眾感到好奇、神奇卻又是模糊的一種中醫診斷方法,沈醫師可以將此技術運用到早期偵測到如現代醫學心臟儀器診斷的心臟病變,可謂心領神會的結果。
書中沈醫師所積累臨床細微的觀察的論述,正是新時代中醫師闡述古典中醫學的典範。而更難能可貴的是,沈醫師毫不保留的教導後進中醫師,傳承她專研後的體會,這其實也說明了沈醫師「滴水穿石」後,為何會擁有廣大年輕中醫師的追隨粉絲,以及具有高超中醫醫術的理由了。
沈醫師是博學之人,在閱讀古籍並將千年以來寶貴的經驗整理之後,體認到唐、宋、元、明、清歷代中醫大師與時俱進的中醫演化,才能淬煉出歷久不衰的中醫療法,因此她將現代醫學對心臟的解剖及病理充分了解,並將之運用於詮釋中醫治療心臟相關病症的機理及療法,而又多元地融入相學、養生氣功、情緒管理、心理諮商、食療於本書,招招都是護心、保命、延年不可或缺的救命丹藥。這本書無疑是中西醫心臟病症整合療法的最佳典範,超越了時間、空間與人種,無藩籬地將「古典」中醫轉為「經典」中醫!
沈醫師由於高超醫術而求治者眾,但家住台北的她,並未被高收入及都市生活的繁華所迷惑,懷抱著慈悲大愛,帶領著一群敬仰花蓮慈院及台北慈院的年輕中醫師團隊,守護著台灣醫療資源貧乏的後山,長駐人口僅22萬且居住極為分散的台東人服務,書中字字句句也感受到她悲天憫人救助苦海眾生的菩薩心腸。
我很榮幸能為她這本嘔心瀝血的大作作序推薦,也很高興能讓更多有心臟病痛的患者,在拜讀此書後,能夠長長久久的有一顆好心,永遠免於猝死等威脅的陰影!
理論與實效兼具的保健方法
◎司徒達賢(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長年的奔波操勞,加上歲月所造成的自然折損,使我這一輩或更年輕一點的人,已經深切體會身心健康才是人生真正的第一要務。各種健身法門,從靜坐、打拳、瑜珈,到各種食補藥補,都成了大家日益關心的話題。
中醫歷史悠久,當然有一定的效果,甚至可以說它曾經保養照護了一千多年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但中醫理論體系十分複雜,部分說法頗為玄奧,難以實證,造成許多人對中醫仍持保留的態度。其實社會大可不必因噎廢食,而應該設法將中醫裡的精華、有實效卻不易發生風險的部分選擇採用。從中醫界的角度,則首先應將複雜的道理,用簡單平直而合乎邏輯的方式,介紹給更多人,其次則應將實效容易驗證、成本與風險皆低的中醫治療方式或保健方法推廣出去,使中國文化幾千年所累積的智慧可以造福更多人類。
我覺得沈邑穎醫師的這本《中醫護好心》,正是朝此一目標去嘗試的書。易言之,本書一則回應社會大眾對預防及保健的迫切需要,提供了簡單易行的自我診斷與保健方法,再則這些方法並非憑空而來,而是基於中醫理論的核心觀念,加上沈醫師本身在幾十年行醫過程中所累積的觀察、思辨與驗證經驗而獲致的。
中醫理論指出,「心」(包括情志及心臟)是身心健康中最關鍵的一環。而每一個臟腑相對應的各個經脈,分佈在軀幹四肢的部位,因此只要掌握了它們之間的對應關係與互動關係,就可以從身體外部的變化,了解內部臟腑的健康水準。醫師藉由病人四肢及軀幹所表現出來的徵兆,發現內在臟腑病變之後,也可以從相關的穴位或經脈著手治療,或採取有效的預防惡化、緩減病情的行動。
從另一方面,由於四肢驅幹佈滿經絡以輸送氣血到全身,因此身體只要有了損傷的痕跡,包括先天的斑痣以及後天的外傷等,都會影響經過這些部位的經絡,導致氣血阻滯而產生疼痛或酸麻,甚至影響其對應臟腑的正常運作。
中醫利用「望聞問切」來進行診斷,運用針灸、按揉、拉筋等來保健或治療,應該都是基於上述的道理。這本書裡教導我們如何從自己身體四肢及顏面上的觀察,了解自己在健康上的潛在問題,以便及早預防或就醫;而且由於一般人無法從事針灸,更不宜自行服藥,因此除了自行診斷的方法之外,本書也從食衣住行以及拉筋、按揉等方面提出了許多具體可行的建議。而根據中醫的理論,正確的拉筋、按揉等其實相當於對內臟的按摩。
本書所介紹的這些診斷及預防保養的方法,完全合乎「有學理依據」、「低成本」、「低風險」的標準,因此十分值得重視身心健康的人士參考。
我本身對中醫的了解十分淺薄,本來不具有為本書寫序的資格。然而沈醫師覺得她過去所寫的書對一般人而言都太過專業,不容易閱讀或理解,因此這次決定寫一本一般人都能讀懂並從中獲益的書。而我就是「一般人」,如果我能讀懂,大部分人也應該能夠讀懂。我想這是沈醫師請我來寫序推薦的主要原因。
試閱
「了解自己,珍惜自己,善待自己」是我常在診間叮嚀病人的話。
一天,在餐廳吃飯時,聽到隔桌一位媽媽看到孩子身上起了一小片紅疹,立刻緊張的說:「怎麼紅起來了?會不會癢啊?等一下去看皮膚科醫師吧!」
我聽著這樣的對話,當場悚然而驚;曾幾何時,人們對於醫師的依賴已經到了如此程度?!
我從小被爸媽照顧得很好,直到中年都沒看過幾次醫生,最多的是牙醫,可能因為喜歡吃甜食常蛀牙吧!依稀記得小時候家人有些小病痛時,爸媽都會先觀察一下,然後回想之前發生了什麼事,再從家裡的廚房找出生薑煮水,或是從簡單的醫藥箱、戶外的青草藥裡摘取可用的藥材,稍微幫我們做些處理,許多小病小痛都能夠緩解。
我並不是建議大家有病不求醫,而是在就醫之前是否可以先觀察一下身體的變化,想想生活作息中有沒有發生什麼改變?很多時候只要找到發病的原因,就很容易找到解決的辦法,就算要去看醫生,至少也能提供有用的線索,而非把責任全都丟給醫師。若是遇到有些醫師也不明究理,只想配合病人的心態快速達到療效,就容易陷入過度使用止痛藥和抗生素的恐怖循環中。
其實許多小毛病都來自生活,自然也能善用從生活中累積的經驗和智慧去找到緩解之道。例如:
●愛美不怕流鼻水而著涼的感冒,通常趕緊喝個熱薑茶,蓋上厚被子好好出一身汗,鼻塞、流鼻水很快就會改善。
●吃了燥熱的食物導致皮膚發癢,可局部擦些小護士軟膏,再採些新鮮的薄荷葉沖水喝,就可以內外兼治。
●睡覺起來老是頭痛、落枕,可檢查是不是冷氣的涼風直接吹向頭部和脖子?
●下班回家後,老是覺得左半邊身體痛,想想是不是辦公室的電腦放在桌子的右邊,身體常常要轉向右側工作?姿勢不良可是很多酸痛問題的主因。
●上班族排便不順,經常便秘;看看冰箱裡是不是很久沒出現蔬菜、水果了?也要問問自己是不是生活緊張壓力大?
●老人家腸胃功能退化,便秘;試試每天喝一匙苦茶油,護胃也增加腸道的潤滑度,絕對比累積到肚子脹痛後,到醫院通腸來得舒服暢快。
或許局外人可能會覺得「有那麼嚴重嗎?我們也常常這樣啊!」
是啊!難怪台灣的醫療院所經常門庭若市。這些不經意的生活小細節,可都是我們在診間得像大偵探福爾摩斯一般絞盡腦汁才找出來的線索。通常只要找得到原因,之後無論是病人的自我調整或是醫師的治療,病情都會快速改善。而且這也是個很好的機會教育,提醒病人不要再重蹈覆轍。這樣才是從最前端來減少醫療資源浪費的根本之道,況且預防了小病,也讓大病沒有機會播種子呀!
修心要一日三省吾身,養身也得要每天反思生活細節,希望我們都能多傾聽身體的訊息,不要當個「明知故犯」的病人。例如,糖尿病患者抱怨戒不了甜食;乾眼症病人還是長時間黏在3C產品上;高血壓患者老是愛生氣;高脂血症的人一聚餐就敞開褲帶大吃大喝……。放縱與享樂,就像與魔鬼的交易,代價就是你的健康。試問在這種狀況下,病情怎麼會好?有多少的醫療資源是被用在這些可避免卻反覆發生的情況上?醫師與患者就像跳著雙人舞,你進我退,我進你退,結果卻是原地踏步,療效當然很有限。
更想叮嚀大家的是,不要以為醫師是上帝,他或許能幫你止痛,幫你延緩症狀惡化,但很多時候疾病對身體的破壞是不可逆的,甚至一次大發作就會讓你致命,比如心臟病。
造成心病的原因
心臟是最勤勉的器官,它一刻不停的搏動,完全符合屬於火的特性。心臟掌控著精神和血液的循環,然而,現實的生活和工作壓力、不斷在減少的睡眠、很少伸展運動的身體……無一不在傷害我們的心,很容易造成心臟系統的不適。所以心病既可以是原因也可以是結果。依據臨床經驗,造成心病的原因可以歸納為兩類:
情志異常
長期的緊張壓力或情感上的創傷,都會導致情志異常,進而引發心病。這種情況在各個年齡層都會出現。
有些掌控性較強的家長帶孩子來看病,當孩子提到一些自己的想法或規劃時,家長馬上輕聲斥責說:「小孩子怎麼會這樣想?」「小孩子有什麼好忙的?」但孩子也是人,理應被尊重不是嗎?如果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從來沒有被尊重過,將來怎麼知道如何尊重別人?如果他的想法與感覺一再被否定,未能建立自我肯定感,將來面對挫折時,會給自己超額的責難,難免會陷入長期沮喪低潮。
現代人每天的生活看似多采多姿,其實大多是將自己埋入4~6 吋的手機小框框中,或是生活在雲端的虛擬世界裡,與外在世界斷了線,更別提中醫重視的「天人相應」。若是長期與現實世界產生疏離,根本不知如何與他人相處,內心越來越空虛,情緒頻頻失控,氣血阻滯則百病叢生。
錯用身體
心屬火,是人體的「引擎」,過冷的刺激,心臟必須多做工;過熱的刺激,心臟就像被打鴨子上架,莫名其妙的快速跳動。所以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都會加重心臟的負擔,成為名符其實的「傷心」。
我們特別整理出十大傷害心臟的生活壞習慣。
●運動後直接喝冷水、冰水。許多年輕人運動後或大熱天猛灌冰水,這是很要命的習慣,就像在急速轉動的引擎上澆冷水般,引擎會縮缸,久了心臟也會罷工的。
●常洗冷水澡。人是恆溫動物,若強迫降低他的溫度,身體得要盡快熱回來,而身體的火爐(也是掌管生命熱源的總管)就是心臟,不管天氣冷熱都洗冷水澡,長期下來一定會造成心臟的負擔,尤其冬天洗冷水澡對心臟的損傷更嚴重。
●長期飲食失衡。多油膩,喜飲酒,愛吃辣,菸上癮,都會降低身體的免疫能力,也影響了各臟腑的功能,所有會導致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誘發因子都是心臟的大敵,影響不可小覷,就像國家的國防疲弱不振,或防備有了缺口,終究會動搖君主之位的。
●長期日夜顛倒。許多年輕人長期熬夜,甚至凌晨、日出時分才入睡,還自豪的認為這才符合自己的生活模式,反正只要有睡飽就好。殊不知人體小宇宙在睡眠時刻也在進行重要的修復工作,而這與日夜的運轉是同步共振的,所以長期的睡眠問題,會影響到人體運行的平衡。
●裸露上半身睡覺。睡眠時是人體最放鬆、最沒有防備的時候,也是最容易被敵人侵襲的時候,稍一不慎風邪入侵,就容易感冒,或誘發其他疾病,赤膊上半身,就像是一個自動繳械舉白旗的部隊,讓邪氣得以長驅直入,侵襲身體。另外也建議大家天冷時要多穿件背心來前後護心。
●過度依賴冷氣空調。現在很多人沒有冷氣就受不了,還流行越冷越好,甚至裹著厚被子吹冷氣,這是很糟糕的習慣,會讓全身的毛孔處於緊閉的狀態,身體的代謝循環變慢,更別說讓身體無法出汗,失去了對自然環境的調節能力。生命循環要像活水的流動才能生生不息,絕非一灘死水,久了自然會淤滯出問題。
●缺少運動。活動,要活就要動,適當的運動能夠鍛鍊心肺功能,也會強化骨骼肌力,但現代人不愛動,尤其是迷戀3C產品後情況更糟,幾乎人人都成了低頭族,唯一強壯的就是手指,長久下來體魄變得虛弱,身心病症容易上身也就不足為奇了。
●長期情緒失衡。面對壓力時,我們的身體容易緊繃,處於備戰狀態,適度的壓力,能幫助人生突破難關、往前衝刺,但過度或長期積鬱的情緒和壓力就不好了,除了造成身心症狀外,身體也容易因為無法放鬆,或局部過度繃緊而出現問題。通常壓力帶來的身體警訊又多圍繞在上背部和肩頸,這都是心臟系統的關鍵區域。
●姿勢不良。千萬不要忽略這個日常生活中積累的小毛病,許多人的脊椎側彎、肩頸問題、椎間盤突出、胸口悶等,都是源自長期在生活工作中用錯了姿勢,或貪圖一時的方便舒適,而種下禍因,不能不慎!
●舊傷。還要提醒大家一點,過去曾經造成的身體傷害,例如車禍、撞傷等產生的身體結構改變,也會對健康產生影響,要即時去治療矯正,千萬不要以為那只是皮肉筋骨傷而忽略了,長久下來,可會引發其他疾病。
第四章 中醫看心病
中醫讓我們窺見全人整體觀,結構如此精細奧妙的身體,心臟疾病當然不能只治心臟,相對的要護好心,當然也不只是照顧好心臟,讓它可以跳動就可以,而是要學習全人關照,學習認識我們的身體,傾聽、了解身體傳遞給我們的訊息,才是根本的護生護心之道。
在門診裡,每天都要面對各種疑難雜症,傾聽病人述說自己的種種病症和生活困境,正如我們常說的「心情」,心與情交相影響,深刻體會到許多疾病的發生,都是身心問題交相衝撞後的結果,尤其是心臟疾病,也應和著中醫的心主神明、主血、主脈,更是情志的中樞,因此更為明顯。
有天,診間裡出現一位身型魁梧的中年男子,說話聲音沙啞,看起來兩眼無神、表情憂鬱,他說自己長期為左胸悶痛所苦,西醫檢查卻無明顯異常,這次是經朋友介紹,就跟著家人一起來看中醫。
我見他面色及唇色暗紅,胸腫,胸口色暗……,同時具有好幾項心臟病的徵兆,可說是標準的心臟病候選人。由於家人也同行,私底下他們偷偷告訴我,他是個工作狂,平時脾氣急躁易怒,壓力來時更變本加厲,而這樣的個性不只是給自己帶來不舒服和壓力,連帶身邊的人也經常膽戰心驚,得要承受他突如其來的情緒。
接連幾次治療下來,他憂鬱的表情漸漸不見了,就連他的老婆看起來也越來越開心。有一回她笑瞇瞇的跟我分享,老公現在出門大家都說他臉色紅潤,而且晚上睡覺時打呼聲也小很多,更重要的是連脾氣也變好了些(這點對太太來說顯然是最大的禮物)。我跟她解釋,之前她先生因為身體嚴重不適,抗壓性低,才容易生氣,現在身體舒服多了,脾氣當然也就變好囉!
其實,有育兒經驗的家長就會了解,小小孩無法用言語表達身體不舒服時,通常會出現一連串吵鬧躁動的行為,只要不舒服的情況改善,情緒也就跟著平復了。
或許讀者會問,成年人可以用言語表達呀,為什麼還會亂發脾氣!
那是因為我們都高估了自己對於身體的敏感度和反應。臨床上我見到太多成年人將注意力放在外界事務上,卻鮮少留意自己的身體。沒錯吧!除非是急症或重症,才會開始關切自己的身體。偏偏一般病症大都是日積月累形成的,小毛病久了,可能覺得習慣了,甚至根本沒有意識到已經生病,但是身體還是會直接反應它的不適,並且試圖提醒你要重視,因而產生了煩躁、疲倦或無力感等情況。剛開始或許還能以理智控制,但積壓多了,情緒越來越難控制,最後一遇到壓力或不順遂的事,就會馬上爆發。輕則發頓脾氣發洩一下,嚴重的話就會引爆身體的隱形炸彈,一發不可收拾。
真的有那麼可怕嗎?
想想多少人中風、心臟病發作的當下,是在什麼樣的情境和情緒之下呢?
所以當這位有心臟病、長期處於胸部悶痛的先生,在身體狀況改善以後,抗壓性增加,脾氣變好也就不足為奇了。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相關商品
12經絡人格解密:身心共振的中醫之道【附:經絡人格速查表】
中醫護好心:護心不能等!掌握疾病先兆,跟著經絡走就對了!
古典經絡針灸大家:周左宇醫道精要(附6小時錄音教學光碟)【平裝版】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