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咳嗽到失眠,中醫常見病對症良方:疾病定義×辨證分型×實操指南……從診察到治療,建構中醫治病全方位藍圖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中醫特色療法彙編,辨證施治一手掌握
食療茶飲,生活保健簡單可行
從根本調理體質,找到最適合你的調養方法
⚑ 結構嚴謹,內容豐富
本書共分為九篇、五十五章,涵蓋內科、婦科、兒科、骨傷科、皮膚科、肛腸科、五官科、男科及針灸科等九大臨床專科,按疾病病名編目,針對常見病進行詳盡的中醫特色治療闡述。全書從疾病的流行病學、病因病機、臨床表現,到西醫與中醫診療方法、辨證分型、臨床調護與養生保健,系統性而全面地介紹了疾病的中醫診治思路。
⚑ 中醫特色技術
本書以「中醫特色」為核心理念,重點展示中醫診療中實用的非藥物治療方法,如針灸、拔罐、刮痧、艾灸、敷貼、穴位注射、耳針、穴位埋線等,並將傳統行為療法與藥膳食療納入調護系統,使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思想在實際應用中落地有聲。
⚑ 融合古今
本書撰寫歷時三年,主編吳紅彥教授結合古今醫學經典、文獻資料,聯合萬賢明主任的臨床經驗,取其精華、分類編輯,具體列舉臨床可操作的中醫技術,將經方應用、現代中藥制劑與傳統治療法有機結合,體現中醫臨床智慧與創新實踐。內容既有理論深度,又強調實踐可行性,兼具學術價值與實用功能。
⚑ 適用廣泛,中醫臨床的重要參考
本書定位明確,面向基層中醫臨床醫師、中醫藥技術人員與中醫專業學生,特別適合於中醫常見病、疑難病的辨證施治與調護參考使用。其不僅可作為中醫適宜技術培訓教材,也是臨床醫師提升中醫技能、開展特色療法的重要依據。針對各病種所編列的診治內容邏輯清晰,便於查閱與學習,具有很高的實用與指導價值。
⚑ 弘揚中醫文化,推動傳承創新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瑰寶,本書的編撰不僅展示了中醫特色療法的臨床價值,更展現了中醫學術傳承與發展的成果。書中所列多項傳統治療方法與現代調護理念交融,對推動中醫藥現代化、標準化、科學化具有正面意義,為當代中醫人提供了一條可借鑑、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與實踐路徑。
本書特色:本書系統性整合中醫治療常見病的實用經驗,涵蓋九大臨床科別、55種常見病,詳述從流行病學到中西醫診療方法,特別強調中醫辨證分型與非藥物療法,包括針灸、拔罐、耳針、藥膳與養生調護等。內容依病名編排,操作性強,融合經典理論與臨床實踐,是基層中醫師學習中醫技術的重要參考書。
食療茶飲,生活保健簡單可行
從根本調理體質,找到最適合你的調養方法
⚑ 結構嚴謹,內容豐富
本書共分為九篇、五十五章,涵蓋內科、婦科、兒科、骨傷科、皮膚科、肛腸科、五官科、男科及針灸科等九大臨床專科,按疾病病名編目,針對常見病進行詳盡的中醫特色治療闡述。全書從疾病的流行病學、病因病機、臨床表現,到西醫與中醫診療方法、辨證分型、臨床調護與養生保健,系統性而全面地介紹了疾病的中醫診治思路。
⚑ 中醫特色技術
本書以「中醫特色」為核心理念,重點展示中醫診療中實用的非藥物治療方法,如針灸、拔罐、刮痧、艾灸、敷貼、穴位注射、耳針、穴位埋線等,並將傳統行為療法與藥膳食療納入調護系統,使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思想在實際應用中落地有聲。
⚑ 融合古今
本書撰寫歷時三年,主編吳紅彥教授結合古今醫學經典、文獻資料,聯合萬賢明主任的臨床經驗,取其精華、分類編輯,具體列舉臨床可操作的中醫技術,將經方應用、現代中藥制劑與傳統治療法有機結合,體現中醫臨床智慧與創新實踐。內容既有理論深度,又強調實踐可行性,兼具學術價值與實用功能。
⚑ 適用廣泛,中醫臨床的重要參考
本書定位明確,面向基層中醫臨床醫師、中醫藥技術人員與中醫專業學生,特別適合於中醫常見病、疑難病的辨證施治與調護參考使用。其不僅可作為中醫適宜技術培訓教材,也是臨床醫師提升中醫技能、開展特色療法的重要依據。針對各病種所編列的診治內容邏輯清晰,便於查閱與學習,具有很高的實用與指導價值。
⚑ 弘揚中醫文化,推動傳承創新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瑰寶,本書的編撰不僅展示了中醫特色療法的臨床價值,更展現了中醫學術傳承與發展的成果。書中所列多項傳統治療方法與現代調護理念交融,對推動中醫藥現代化、標準化、科學化具有正面意義,為當代中醫人提供了一條可借鑑、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與實踐路徑。
本書特色:本書系統性整合中醫治療常見病的實用經驗,涵蓋九大臨床科別、55種常見病,詳述從流行病學到中西醫診療方法,特別強調中醫辨證分型與非藥物療法,包括針灸、拔罐、耳針、藥膳與養生調護等。內容依病名編排,操作性強,融合經典理論與臨床實踐,是基層中醫師學習中醫技術的重要參考書。
目錄
前言
第一篇 內科
第二篇 婦科
第三篇 兒科
第四篇 骨傷科
第五篇 皮膚科常見病
第六篇 肛腸科
第七篇 五官科
第八篇 男科
參考文獻
第一篇 內科
第二篇 婦科
第三篇 兒科
第四篇 骨傷科
第五篇 皮膚科常見病
第六篇 肛腸科
第七篇 五官科
第八篇 男科
參考文獻
試閱
五、中醫辨證分型
1. 風寒束表
症候表現:惡寒重,發燒輕,頭痛無汗,四肢痠痛,鼻塞流清涕,打噴嚏,咽癢咳嗽,痰白清稀,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舌苔薄白,脈浮緊或浮緩。
治法:辛溫解表,宣肺散寒。
代表方:荊防敗毒散。
2. 風熱犯表
症候表現:身熱重,微惡風,頭脹痛,汗出不暢,口乾微渴,鼻塞流黃涕,咽痛咽紅,咳嗽,痰黏或黃稠,舌邊尖紅,苔白或微黃,脈浮數。
治法:辛涼解表,宣肺清熱。
代表方:銀翹散或蔥豉桔梗湯。
3. 暑溼襲表
症候表現:見於夏季,頭昏脹痛,鼻塞流濁涕,惡寒發燒或熱勢不揚,無汗或少汗,心煩,口渴不多飲,胸悶泛惡,咳嗽痰黏,舌苔黃膩,脈濡數。
治法:清暑祛溼解表。
代表方:新加香薷飲。
4. 氣虛感冒
症候表現:感冒反覆不癒,惡寒發燒,頭身疼痛,咳嗽鼻塞,自汗,倦怠乏力,短氣懶言,咳嗽,咳痰無力,脈浮而無力。
治法:益氣解表。
代表方:參蘇飲。
5. 陰虛感冒
症候表現:身熱,微惡風寒,無汗或少汗,頭暈心煩,口渴咽乾,手足心熱,乾咳少痰,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解表。
代表方:加減葳蕤湯。
第三節 中醫特色治療
1. 針炙療法
治法:祛風解表。以手太陰、手陽明經及督脈穴為主。主穴:列缺、合谷、大椎、太陽、風池,加曲池、尺澤、魚際;鼻塞者,加迎香;體虛感冒者,加足三里;咽喉疼痛者,加少商;全身酸楚者,加身柱;夾溼者,加陰陵泉;夾暑者,加委中。操作:主穴用毫針瀉法。風寒感冒,大椎行灸法;風熱感冒,大椎行刺絡拔罐。配穴中足三里用補法或平補平瀉法,少商、委中用點刺出血法,餘穴用瀉法。
2. 拔火罐法
選大椎、身柱、大杼、肺俞,拔罐後留罐15min起罐,或用閃罐法。本法適用於風寒感冒。
3. 刺絡拔罐法
選大椎、風門、身柱、肺俞,消毒後,用三稜針點刺,使其自然出血,待出血顏色轉淡後,加火罐於穴位上,留罐10min後起罐,清潔局部並再次消毒針眼。本法適用於風熱感冒。
4. 耳針法
選肺、內鼻、下屏尖、額,用中、強刺激。咽痛加咽喉、扁桃體,毫針炙。
5. 敷貼療法
取大蒜2枚搗汁拌麵粉做成圓錐狀,塞入鼻孔(兩側交替),每次留塞15~20min,每日4~5次。具有祛風散寒、宣肺通竅的功效,適用於風寒感冒。
6. 外治法
取蔥白、生薑各30g,食鹽5g,共搗成糊狀,加入適量白酒調勻,用紗布包好,塗擦胸背、肘膕窩及手足心。一般有解表散邪的功效,塗擦後15min左右會有汗出,感冒諸症可以解除。
7. 刮痧
刮痧主要發揮通經絡、散風寒的作用,對風寒感冒療效更佳。刮痧部位:頭頸部選取太陽、四神聰、天柱、風池、風府、大椎;背部選取肺俞;上肢部選取尺澤、經渠、支溝、合谷。
8. 薑汁泡腳
邊加水邊泡,一直到出汗為止,大概要20min以上方能出汗。
第四節 中醫辨證調護
一、傳統行為療法
平素可透過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巢氏導引法等傳統運動療法來調身、調息、調心,具有開宣上焦、強健四肢、鼓舞陽氣的作用。
二、藥膳防護
(1)紫蘇茶:取紫蘇葉3~6g,生薑3g,洗淨切碎,放入茶杯內,沖入沸水200~300ml,加蓋泡10min,再放入紅糖15g攪勻,趁熱飲用。具有解表散邪的功效,適用於感冒初起,惡寒、無汗、頭痛者。
(2)菊花茶:將菊花用開水進行沖泡,蓋上蓋子5min之後即可代替茶水服用。功效:本方具有很好的祛風清熱的作用,非常適合風熱感冒患者服用。
(3)薄荷粥:取鮮薄荷30g(乾者10g),粳米60g,冰糖少許。製法:水煎薄荷5min,去渣取汁。取粳米熬粥,加入薄荷汁,稍煮,加入冰糖調化。功效:疏風解表,清利頭目。用法:分早晚溫熱服食。
(4)芥菜生薑紫蘇肉片湯:取芥菜150g,生薑10g,紫蘇5g,瘦豬肉50g,精鹽、味精等各適量。做法:將芥菜、紫蘇洗淨,生薑去皮、拍破,豬肉洗淨、切成薄片;先將生薑放油鍋炒香,加適量水,放芥菜、瘦肉片,用武火煮沸,放入紫蘇稍煮片刻,調味後,趁熱食用。功效:化痰止咳、開胃健脾。芥菜有宣肺豁痰、利氣開胃之功,生薑可發散風寒之邪、宣肺化痰止咳,紫蘇亦有宣肺散寒止咳的效果。傷風感冒、咳痰不爽、食慾減退者非常適合食用。
1. 風寒束表
症候表現:惡寒重,發燒輕,頭痛無汗,四肢痠痛,鼻塞流清涕,打噴嚏,咽癢咳嗽,痰白清稀,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舌苔薄白,脈浮緊或浮緩。
治法:辛溫解表,宣肺散寒。
代表方:荊防敗毒散。
2. 風熱犯表
症候表現:身熱重,微惡風,頭脹痛,汗出不暢,口乾微渴,鼻塞流黃涕,咽痛咽紅,咳嗽,痰黏或黃稠,舌邊尖紅,苔白或微黃,脈浮數。
治法:辛涼解表,宣肺清熱。
代表方:銀翹散或蔥豉桔梗湯。
3. 暑溼襲表
症候表現:見於夏季,頭昏脹痛,鼻塞流濁涕,惡寒發燒或熱勢不揚,無汗或少汗,心煩,口渴不多飲,胸悶泛惡,咳嗽痰黏,舌苔黃膩,脈濡數。
治法:清暑祛溼解表。
代表方:新加香薷飲。
4. 氣虛感冒
症候表現:感冒反覆不癒,惡寒發燒,頭身疼痛,咳嗽鼻塞,自汗,倦怠乏力,短氣懶言,咳嗽,咳痰無力,脈浮而無力。
治法:益氣解表。
代表方:參蘇飲。
5. 陰虛感冒
症候表現:身熱,微惡風寒,無汗或少汗,頭暈心煩,口渴咽乾,手足心熱,乾咳少痰,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解表。
代表方:加減葳蕤湯。
第三節 中醫特色治療
1. 針炙療法
治法:祛風解表。以手太陰、手陽明經及督脈穴為主。主穴:列缺、合谷、大椎、太陽、風池,加曲池、尺澤、魚際;鼻塞者,加迎香;體虛感冒者,加足三里;咽喉疼痛者,加少商;全身酸楚者,加身柱;夾溼者,加陰陵泉;夾暑者,加委中。操作:主穴用毫針瀉法。風寒感冒,大椎行灸法;風熱感冒,大椎行刺絡拔罐。配穴中足三里用補法或平補平瀉法,少商、委中用點刺出血法,餘穴用瀉法。
2. 拔火罐法
選大椎、身柱、大杼、肺俞,拔罐後留罐15min起罐,或用閃罐法。本法適用於風寒感冒。
3. 刺絡拔罐法
選大椎、風門、身柱、肺俞,消毒後,用三稜針點刺,使其自然出血,待出血顏色轉淡後,加火罐於穴位上,留罐10min後起罐,清潔局部並再次消毒針眼。本法適用於風熱感冒。
4. 耳針法
選肺、內鼻、下屏尖、額,用中、強刺激。咽痛加咽喉、扁桃體,毫針炙。
5. 敷貼療法
取大蒜2枚搗汁拌麵粉做成圓錐狀,塞入鼻孔(兩側交替),每次留塞15~20min,每日4~5次。具有祛風散寒、宣肺通竅的功效,適用於風寒感冒。
6. 外治法
取蔥白、生薑各30g,食鹽5g,共搗成糊狀,加入適量白酒調勻,用紗布包好,塗擦胸背、肘膕窩及手足心。一般有解表散邪的功效,塗擦後15min左右會有汗出,感冒諸症可以解除。
7. 刮痧
刮痧主要發揮通經絡、散風寒的作用,對風寒感冒療效更佳。刮痧部位:頭頸部選取太陽、四神聰、天柱、風池、風府、大椎;背部選取肺俞;上肢部選取尺澤、經渠、支溝、合谷。
8. 薑汁泡腳
邊加水邊泡,一直到出汗為止,大概要20min以上方能出汗。
第四節 中醫辨證調護
一、傳統行為療法
平素可透過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巢氏導引法等傳統運動療法來調身、調息、調心,具有開宣上焦、強健四肢、鼓舞陽氣的作用。
二、藥膳防護
(1)紫蘇茶:取紫蘇葉3~6g,生薑3g,洗淨切碎,放入茶杯內,沖入沸水200~300ml,加蓋泡10min,再放入紅糖15g攪勻,趁熱飲用。具有解表散邪的功效,適用於感冒初起,惡寒、無汗、頭痛者。
(2)菊花茶:將菊花用開水進行沖泡,蓋上蓋子5min之後即可代替茶水服用。功效:本方具有很好的祛風清熱的作用,非常適合風熱感冒患者服用。
(3)薄荷粥:取鮮薄荷30g(乾者10g),粳米60g,冰糖少許。製法:水煎薄荷5min,去渣取汁。取粳米熬粥,加入薄荷汁,稍煮,加入冰糖調化。功效:疏風解表,清利頭目。用法:分早晚溫熱服食。
(4)芥菜生薑紫蘇肉片湯:取芥菜150g,生薑10g,紫蘇5g,瘦豬肉50g,精鹽、味精等各適量。做法:將芥菜、紫蘇洗淨,生薑去皮、拍破,豬肉洗淨、切成薄片;先將生薑放油鍋炒香,加適量水,放芥菜、瘦肉片,用武火煮沸,放入紫蘇稍煮片刻,調味後,趁熱食用。功效:化痰止咳、開胃健脾。芥菜有宣肺豁痰、利氣開胃之功,生薑可發散風寒之邪、宣肺化痰止咳,紫蘇亦有宣肺散寒止咳的效果。傷風感冒、咳痰不爽、食慾減退者非常適合食用。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