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7~1031_神奇柑仔店1920完結篇

骨力全開【親簽版】:吳明珠中醫師教你全齡骨肌保健、預防骨鬆肌少,穴位按摩╳飲食調理╳居家運動一次到位

  • 79 332
    420
  • 分類:
    中文書醫療保健舒壓養生名人養生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吳明珠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蔚藍文化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25/10/27

活動訊息

金石堂,總有一本書懂你,邀您同遊解憂秘境!

內容簡介

●各大健康節目主持人、骨科醫師、名人強力推薦。
●全家必備的養骨增肌指南:照護青春期、青壯年、更年期到銀髮族的骨肌腱康。
●隨書附檢測法:筋縮&骨鬆&肌少症。
●健康節目常駐專家╳充滿活力且凍齡的吳明珠中醫院長所著。

✧✦【限量作者親簽版,美術紙簽名頁】✧✦
──家庭必備╳養骨增肌指南╳青春期到銀髮族,照護全家人的行動力──
──隨書附檢測法:筋縮&骨鬆&肌少症──

吳明珠中醫師結合中醫智慧╳現代醫學╳臨床經驗╳圖表解析,
教你最簡單、最實用的「全齡」骨肌保健法,
從青春期轉骨、30歲預防骨鬆、40歲存骨養肌,到銀髮族延緩退化,
從觀念建立、五臟調理到生活習慣實踐,
穴位按摩╳飲食調理╳居家運動╳檢測自查一次到位,
全面啟動骨力與肌力,陪你與家人守護一生行動力!

【這些症狀與你相伴嗎?】
✓ 常常閃到腰、扭到脖子?
✓ 走幾步路,就覺得腳酸、膝蓋卡卡的?
✓ 打開瓶蓋越來越困難,提菜感到費力?
✓ 經常抽筋,肌肉一用力就緊繃或痠痛?
✓ 覺得走路越來越不穩、容易跌倒?
✓ 一彎腰,就覺得肌肉拉扯或疼痛?
✓ 坐久了準備站起來,身體卻僵硬了?
✓ 睡醒後感到全身痠痛,很像沒休息?
這些都是骨鬆、肌少、筋縮的警訊。
現在起,讓《骨力全開》幫助你養護骨力與肌力!

【專文推薦】
陳韶薰│TVBS《健康2.0》監製暨資深製作人
高文音│年代健康節目《聚焦2.0》主持人
【誠摯推薦】
鄭凱云│知名健康節目主持人
張齡予│知名健康節目主持人
黃倩萍│《祝你健康》、《健康醫起聊》主持人/新聞部主播組組長
周溫祥│台灣骨科醫學會理事/振興醫院骨病科主任
吳淡如│知名作家
王偉勛│小熊維尼醫師
(按姓氏筆畫多至少排列)

【WHO誰需要本書】
✓ 青春期孩子與家長:幫孩子打好骨肌基礎,強健筋骨。
✓ 30歲後青壯年:存骨存肌,預防提早退化。
✓ 40~50歲族群:維持骨肌健康與行動力,避免骨鬆肌少。
✓ 更年期女性:最需要骨質保護,對抗停經後骨鬆風險。
✓ 銀髮族:延緩退化、預防跌倒骨折,強化行動力。
✓ 中醫養生愛好者:喜歡用食療、運動、穴位與生活習慣調理身體的人。
✓ 照護者與被照護者:學會易執行的養骨增肌調養方案。

【本書特色】
(1)中西醫結合:整合檢測數據與中醫辨證,科學與傳統並行。
(2)四管齊下:飲食×穴位×運動×生活習慣,全方位養骨增肌。
(3)圖表說明:導讀+插圖+表格+檢測表,重點一目了然。
(4)臨床個案:針對不同年齡與體質,給予調理解方。
(5)全齡適用:從青春期到銀髮族,都能找到專屬方案。
(6)吳醫師提醒:每章整理注意事項,貼心提供實用建議。

▍全齡骨肌保健指南:從孩子到銀髮族,全家適用 ▍
你以為骨質疏鬆是老了才會有嗎?台灣30至50歲族群中,每5人有1人出現「隱性骨鬆」。骨密度與肌肉量從30歲就開始流失,現代生活中的熬夜、久坐、長時間滑手機、外食多、少曬太陽等,讓骨鬆成為不容忽視的警訊。《骨力全開》提供最實用、最全面的保健方法,無論是為青春期孩子打好轉骨基礎、30歲後的自己存骨養肌、更年期對抗骨鬆風險,或是銀髮族強化行動力,都能幫助你和家人守護健康,「18歲長高打基礎、50歲爬山有活力、70歲自在旅行不再是夢想」。

▍穩健行動力與體質:從觀念建立、五臟調養到生活實踐 ▍
✧ 建立觀念:運用中西醫輔助,全面掌握骨肌健康狀態。
✧ 五臟調養:腎主骨、脾主肌、肝主筋,解讀臟腑與骨肌關聯。
✧ 臨床案例:分享不同年齡與體質,提供合適的調理方案。
✧ 檢測自查:附骨鬆、肌少、筋縮檢測法,快速掌握骨肌健康指標。
✧ 文明病解析:久坐熬夜、3C使用過度、營養失衡,導致骨鬆肌少與關節退化。
✧ 居家實踐:每天5~10分鐘,深蹲、拉筋伸展、穴位按摩、熱敷,啟動骨肌力。
✧ 飲食調理:強調吃對不亂補,善用天然食材與中藥材煮出養骨增肌湯、粥、茶飲。

▍你將學到更多養骨增肌法 ▍
✦ 骨肌10大求救信號 ▸P.50
✦ 檢測你的骨肌類型 ▸P.58
✦ 骨質疏鬆&肌少症&筋縮檢測法 ▸P.112、44、117
✦ 五臟和骨肌的合作關係 ▸P.81
✦ 顧骨增肌順時養生24小時 ▸P.83
✦ 治痛穴位、壯骨養筋穴位 ▸P.27、129、172
✦ 改善肌少症簡易運動 ▸P.122
✦ 養骨增肌居家運動 ▸P.166
✦ 骨湯烹煮技巧與飲用時間 ▸P.149
✦ 養骨增肌需要的食材 ▸P.145
✦ 痛風者能喝骨湯嗎? ▸P.151

【編輯分享】
陪伴家人一生最重要的禮物,不只是愛,還有健康的行動力!
本書從孩子轉骨、青壯年存骨增肌、更年期防骨鬆到銀髮延緩退化,
帶你用最簡單的方法守護骨骼與肌肉。

【醫療保健延伸閱讀】
▸ 今天遇見第三人生
▸ 10秒矯正姿勢練習操
▸ 小病自療,家庭常備偏方大全
▸ 一看就懂!年輕人的健康說明書
▸ 3C時代孩子護眼全攻略

作者

吳明珠
自小家中經營草藥房,在耳濡目染下熟悉搗藥做面膜等中醫保養。自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系畢業後,一心嚮往中醫之職。現為知名中醫師與多本養生專書作者,長年致力推廣中醫保健觀念,期盼大家以簡單方法逐步養好體質,重拾健康與生活品質。

【學歷】
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系畢業
中國醫藥學院中醫結業
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

【現任】
吳明珠中醫診所院長
中醫婦科醫學會理事
中醫臨床醫學會監事
臺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
中華經絡美容醫學會榮譽理事長
世界中醫藥學會經方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經歷】
臺北市立中興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
長青中醫醫院中醫師
聯合中醫診所主治醫師
臺北市立婦幼醫院特約中醫師
文化大學中醫講座講師
育兒生活中醫顧問
嬰兒與母親中醫顧問
華人健康網中醫顧問
健康遠見網中醫顧問

目錄

推薦序|給骨頭肌肉更多溫柔的照顧╱TVBS《健康2.0》監製暨製作人 陳韶薰
推薦序|懂得養骨,才是不老的祕訣╱年代健康節目《聚焦2.0》主持人 高文音
作者序|溫養骨肌的中醫智慧之道╱中醫診所院長 吳明珠
使用本書先閱讀|找到正確穴位的方法

【第一章】養生的根本,從顧骨養肌建立觀念
1-1|痠痛不是老化,是骨肌在求救000
1-2|骨肌課題:從孩子到老年的轉變000
1-3|檢測骨骼與肌力:中西醫的互補方法
1-4|骨和肌的警訊:生活中常見的求救信號
1-5|骨肌強化靠習慣,不是臨時抱佛腳
1-6|你是哪種骨肌類型?快來自我檢測

【第二章】五臟養筋骨,穩住全身的關鍵
2-1|中醫視角:骨是地基、肌是樑柱
2-2|五臟分工:腎脾肝心肺如何養骨肌
2-3|把握骨肌生長黃金期,打造強健體質
2-4|配合五行節奏,顧骨養肌更有效
2-5|養筋骨是投資,勝過生病後治療

【第三章】現代文明病,骨與肌的危機
3-1|3C症候群:不只傷眼也消耗骨本
3-2|骨質疏鬆:不是老化,是腎氣衰退
3-3|筋緊無彈性:小心肝血已經虧虛
3-4|肌少症:不只吃肉,補氣健脾是關鍵
3-5|骨關節退化:源於氣血阻滯不通

【第四章】養骨增肌,吃對比吃多更重要
4-1|預防骨鬆:中醫辨證對應食療
4-2|腎虛補對方向,才有機會養筋健骨
4-3|骨肌強化,掌握關鍵營養與原則
4-4|養骨補肌寶,就在自家廚房中
4-5|骨湯怎麼煮?選材烹煮有訣竅
4-6|一週食療,養出穩定骨肌體質

【第五章】骨肌保健,從動起來開始
5-1|負重運動:穩定練習,骨骼不疏鬆
5-2|穴位按摩與拉筋:骨肌運作更順暢
5-3|溫養骨肌三法:艾灸、熱敷、刮痧
5-4|穩定情緒、調整作息,養出好骨力
5-5|每天動一點,累積骨肌、強健底氣

序/導讀

推薦序/給骨頭肌肉更多溫柔的照顧

你有多久沒有好好站、挺直走路了?現代人長時間滑手機、久坐不動、缺乏肌力訓練,骨頭與肌肉的狀態往往是在「快要撐不住」的時候,才被我們想起來。從今天開始,請為自己的身體,尤其是「骨與肌」,提供一份溫柔而持續的照顧。

我在製作健康節目的這些年,常常聽到觀眾提問:「腰痠背痛,是不是老了?」、「要不要多喝些骨頭湯來補骨?」、「吃蛋白粉能不能更有力量?」這些問題雖然看似簡單,背後卻藏著大家對「骨與肌」的迷思與焦慮。所以我一直希望有一本書,能把中醫的養骨增肌智慧,說得清楚、教得實用,最好還能用大家看得懂的敘述口吻,把觀念一步步帶進日常。

終於,這本書出現了。《骨力全開》就像一位溫柔卻直指核心的中醫師朋友,坐下來陪你對話:「你的骨頭,還撐得住嗎?」、「你的肌肉,是不是早就開始求救了?」這是一本讓人「邊看邊點頭」的保健實用書,它沒有堆砌專業名詞,而是用親切、清楚又科學的方式,帶領你重新認識「骨與肌」的重要性。

書中透過文字、圖表、門診故事、穴位按摩、食療配方,把中醫深奧的理論轉化成大家都能做到的日常照護。我特別喜歡書裡提醒我們:「骨不是只
靠補鈣,肌不是只靠吃肉」,真正的強壯來自臟腑協調與氣血充盈。這句話讓人從根本反思「我們的身體,不是用來硬撐的,而是需要細心灌溉與深度理解為是」。

五大章節的架構環環相扣,從中醫對骨肌健康的基礎認識,到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再到吃對食物與正確運動方式,每一章都設計得既系統又貼心。書中還搭配許多來自吳明珠醫師的臨床經驗,像是40歲常抽筋的工程師、68歲走路卡卡的阿嬤……,在這些真實案例中,我們看到的不只是病症,而是一種「如何重新照顧自己的能力」。

身體的老化,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而是日常忽略的累積。這本書教我們的,不只是保養,更是一種與自己身體重新對話的溫柔態度。對我而言,這本書不只是教你「怎麼做」,更重要的是讓你知道「為什麼做」:為什麼我們必須在還能行動的時候,開始練肌力?為什麼要搭配五臟一起調理?為什麼骨與肌不能等出問題才搶救?這些「為什麼」,是預防骨肌問題最關鍵的一步。

「顧骨」不該等跌倒才急救;「養肌」也不能等沒力才後悔。不論你是正在發育的青少年、想提前預防的年輕人與壯年、進入更年期的族群,還是希望延緩退化的長輩……,《骨力全開》都能在你人生的不同階段,給你最剛好的建議與照顧。

書中每一口湯品、每一杯茶飲、每一段運動、每一次穴位按摩,都是你送給未來自己的健康保單。誠摯推薦這本書給每位願意為自己與家人健康負責的你,讓我們一起陪著骨與肌,走得穩、活得久、笑得自在。

陳韶薰|TVBS《健康2.0》監製暨資深製作人


推薦序/懂得養骨,才是不老的祕訣
每次吳明珠院長來上《聚焦2.0》,錄完影後,我都會跟她小聊一會兒。有一次我問:「院長,為什麼妳不會老?」院長說:「妳要養骨!」有幾次因爲職業病去找吳院長針灸調理,她精準針灸快手,無法以言語形容。在調理後,真的舒服多了。院長又說:「妳要養骨!」

這個博大精深的養骨之理,現在都在這本好書中,誠摯推薦給大家!

高文音│年代健康節目《聚焦2.0》主持人

作者序/溫養骨肌的中醫智慧之道

許多人以為「骨質疏鬆、行動退化」是年老才會面對的問題,卻忽略了骨本從30歲起就開始悄悄流失,甚至孩子轉骨時也需要養骨。作為一位中醫師,我想告訴大家:「養骨不是等老了才做,而是現在就該開始的身體保健投資。」這本書集結我多年臨床經驗與中醫智慧,希望陪你把骨頭與肌肉養好,把自由與活力留給未來的自己。

✦骨不只是硬殼,更是身體運作的核心
我深感骨骼在人體健康中的核心地位,骨骼並非僅僅是一個硬而無生命的結構,它是我們生命的支柱,運動的根本,更是身體內部氣血運行與精氣儲存的重要依託。中醫認為:「腎主骨,髓通於腦。」也就是說,骨骼健康不僅與腎氣密切相關,更是體內陰陽平衡與五臟調和的具體展現。因此,「養骨之道」不只是為了維持活動能力,更是護佑生命活力的全方位保養。

✦養骨不是長輩的事,而是全家人終生的課題
過去,大家普遍認為養骨是老人家才需要關注的事情,因為「骨質疏鬆、骨骼退化」往往發生在年老時期。事實上,從30歲開始,人體骨質流失的速度就已經逐漸超過骨質生成的速度。這意味著骨骼問題將提早出現,甚至加速惡化,所以年輕人必須提早養骨,甚至青春期轉骨也需要,千萬別等到年老時才想到。

養骨非只針對老年人,而是每個年齡層都應該重視的健康課題,特別是30歲之後的你,更需要以預防為主,為未來的骨骼健康打下堅實基礎。為此,我特地著作這本以中醫整體觀念與辨證施治的思維,幫助大家深入瞭解骨骼健康的奧祕,並從預防與調養的角度,進行養骨的最佳實踐。我希望這不僅是一個健康管理的指引,更是一場自我關愛與身心靈平衡的旅程。

✦養骨=顧腎+調和陰陽+疏通經絡
中醫認為,骨骼的生長、發育與維護,與人體內的腎氣息息相關。《素問.六節藏象論》提到:「腎主骨,骨生髓,通於腦。」意即腎氣充足則骨骼堅韌,腎氣不足則骨骼脆弱,易導致骨質疏鬆、關節僵硬或疼痛等問題。因此,從這一觀點來看:「養骨即是養腎。」養骨實際上是養腎之道,亦即透過強化腎氣來滋養骨骼。

此外,中醫強調人體的陰陽平衡。骨骼的堅硬屬於「陰」,但陰中有陽,陽氣則為骨骼帶來靈活與生機。若陰陽失衡,則容易導致骨病。例如:陽氣過旺,可能造成骨骼過於僵硬,缺乏彈性;而陰氣不足,則可能導致骨質疏鬆。因此,養骨並非單純補充鈣質或強化骨質密度,而是從整體上調節五臟六腑功能,達到陰陽和諧的狀態。

中醫理論認為:「骨骼的健康不僅與腎氣有關,也受到經絡通暢的直接影響。」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氣血充盈則骨骼能夠獲得充足的滋養;反之,氣血不足或運行受阻,骨骼就會失去活力。

常見的關節炎或骨痛,從中醫角度來看,多與「痹證」相關。由於風寒濕邪侵襲人體,使經絡阻滯、氣血不通,導致疼痛與功能障礙。因此,透過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能夠有效緩解骨病症狀,並促進骨骼自我修復。例如:「針灸療法」透過刺激穴位,可以疏通經絡、促進氣血流動;「推拿按摩」則能放鬆肌肉、緩解關節壓力,進而達到調養骨骼的作用。骨骼的健康維護,重在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與習慣養成。

✦養骨如存錢,現在累積,未來有餘裕
「中醫養骨」是一種全方位的生命調養,不只是保養身體,更是在經營你的未來。骨骼的健康,仰賴腎氣的滋養、氣血的暢通,以及陰陽的平衡。同時,日常的飲食選擇、運動習慣、情緒管理與姿勢調整,都是不可忽視的關鍵細節。

「養骨」從來都不是等年老才開始的事,而是一場長期的自我投資。骨頭好,不只是走得穩,更能讓生活少一點病痛、多一點自在。及早重視骨骼健康,就能減少日後因骨質退化所帶來的不便與風險,例如:骨折、關節炎、骨質疏鬆等問題。這種預防性的照顧,能幫你省下許多醫療花費與恢復時間,把時間留給真正想做的事。

更別忘了,骨骼不只撐起身體,也深深影響其他系統運作。它是儲存鈣與磷的關鍵基地,並且與肌肉、神經、免疫系統密不可分。當骨骼強健時,體力表現自然更穩定,運動損傷的風險也降低,能讓你提升身心健康,輕鬆擁抱各年齡的精彩人生。

✦骨肌好,人就年輕——從今天開始累積骨本
我常對朋友說:「不要怕老,要怕骨頭不好。」骨頭從內而外影響整個人,骨頭養好,人就年輕。所以,讓我們從今天開始,不分年齡、不論性別,將骨骼健康納入日常生活的目標之中。從飲食中加入補腎養骨的食材,到每天進行適當的戶外活動,為自己的骨骼健康注入更多的關愛與能量,成為未來更健康、更幸福的自己。

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你重新審視自己的骨骼健康,並從中醫的智慧中找到合適的方法,讓每個人都能擁有強健的骨骼與充沛的生命活力。骨骼不僅是我們的健康支柱,也是我們面對生活挑戰的強大後盾。願我們都能以中醫養骨之道,活得更加健康,並且擁有美好的生活。
吳明珠│中醫師診所院長

試閱

◎使用本書先閱讀:找到正確穴位的方法
當你想要透過中醫的穴位按摩來緩解身體的不適,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找對位置」。穴位不是隨便按一按就能有效,而是需要精準地找到人體經絡上的特定點,才能真正發揮養骨舒筋、補氣調理的作用。如果能搭配適當的力道與規律的按壓頻率,更能促進氣血循環、疏通經絡,達到舒緩疲勞、改善痠痛、養生保健的效果。

穴位怎麼找?掌握2個基本原則
許多人對「找穴位」感到困難,其實只要掌握幾個基本技巧,就能大幅提高成功率。首先,要知道穴位的分布多以骨骼、肌肉、肌腱與關節為參考點,因此可以透過以下幾個方式定位:
1.用骨頭與手指定位
許多穴位都在骨頭突起、肌腱交接、關節凹陷處。幾個主治痠痛的穴位,例如:「委中穴」就在膝蓋後側的正中凹陷處;「陽陵泉穴」在小腿外側,膝蓋斜下方,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手指幅度測量(寸法):中醫穴位通常以相對位置來表示,例如:「同身寸」來作為穴位測量的單位,即以自己身體部位的寬度來做基準,例如:
● 一拇指橫寬:大約1寸
● 食指與中指併攏:大約1.5寸
● 三指併攏:大約2寸
● 四指併攏:大約3寸
2. 觸摸找反應點
穴位因為看不見,因此當身體有異常時,按壓時會有以下感覺:有些微痠痛、麻麻的,或是有明顯摸到硬塊。如果完全沒感覺,很可能位置偏離或按得不夠深。
記得使用指腹緩慢按壓並停留3~5秒再釋放,重複3~5次,有助於找出最有感的部位。

穴位按摩時,需要注意哪些重點?
❶ 避免空腹或剛吃飽就按摩穴位,以免造成腸胃不適,建議飯後1小時進行。
❶ 按摩前後避免立刻洗冷水澡或吹到風,以免毛孔打開導致寒邪入侵。
❸ 請勿按壓傷口、皮膚感染處,也不建議在劇烈運動後立刻進行深層按壓。
❹ 按壓時以「有感覺但不刺痛」為原則,若感到刺痛、灼熱或頭暈,應立刻停止。
❺ 慢性病、懷孕婦女或身體虛弱者,按壓穴位前應請教專業中醫師。
❻ 穴位按摩時需專心,不要做一下,又分心去做別的事。
❼ 每次按壓穴位後,多喝溫開水來幫助身體代謝毒素與廢物。

◎40歲不是走下坡,痠痛是你身體在求救
你現在的腰卡、肩痛,不是命不好,而是身體在對你發出求救訊號:「我累了,幫幫我。」你可能覺得只是背有點緊、腿站久了有點痠,其實身體早已悄悄在說:「我快撐不住了, 能不能給我一點幫助?」

從現在開始,為你的骨與肌做點事,就是為自己的未來「儲值」。日常重油飲食、久坐少動,會讓脾氣虛弱、肌肉鬆軟無力;熬夜過勞,腎精漸虧,骨骼失於滋養;若又缺乏運動,氣血循環不暢,筋絡失去彈性。這樣的狀況日積月累,當你彎腰、轉身或提重物時,肌肉來不及反應、骨頭沒有支撐,自然容易「啪」一聲閃腰受傷。此時若單靠肌肉鬆弛劑來緩解症狀,等於讓原本已經無力的肌肉更加鬆弛,怎麼可能會好?

中醫強調:「補而不膩,動而不傷」的原則,意思是要補對體質、補在對的時間與部位,避免亂補亂操。例如:你腰痠,我會先分辨你是虛證還是實證?寒症還是熱症?氣虛還是血瘀?你走路沒力,我不會立刻開藥,而是透過體質、舌象、脈象、生活習慣等,判斷你是屬於補腎型、健脾型,還是行氣活血型?

中醫講究「辨證調理」,治標固然重要,但唯有治本、深層調養,才能真正做到「不再反覆疼痛」。《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提到:「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意思是說,男生到了40歲,筋骨發育已達到高峰,肌肉最為健壯;但到了50歲前後,腎氣開始衰退,出現掉髮、牙齒脆弱、體力下滑等老化跡象。這段描述雖聚焦男性生理節律,卻也提醒所有人:「年過四十,無論男女,若不及時維持肌力與代謝,脂肪就會悄悄取代肌肉,骨頭也會逐漸失去強度。

你不需要練成健美選手,但需要保留基本的「肌本」,這是保護骨骼的第一道防線。「減脂、增肌」不僅是為了體態,更是為了行動力、穩定性與老後的生活品質。從現在開始,只要你願意動一點、吃對一點、睡好一點,身體就會回應你多一點。

中醫萬用治痛三穴位
腰痠背痛、腿軟無力,不一定要吃藥打針。中醫講究「通則不痛」,只要每天花幾分鐘,按對穴位、補對氣血,就能改善痠痛、強健筋骨,讓行動力慢慢回來。
●委中穴:在膝後正中凹陷處,每天左右交替輕柔按壓,早晚各一次,按壓有痠脹感即為有效。古人有言:「腰背委中求」,意指此穴位主治腰痛、坐骨神經痛等下肢痠痛,有明顯效果。
●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大約兩指寬),每天交替輕柔按壓,早晚各一次,按壓有痠脹感即為有效。此穴是補腎強腰的常用大穴,可熱敷、艾灸,對腰痠、下肢無力特別有幫助。
●足三里穴:膝下三寸(四橫指),脛骨旁,每天交替輕柔按壓,早晚各一次,按壓有痠脹感即為有效。可以補脾健胃,強壯四肢肌肉,是中醫認定的「長壽穴」。

◎兒童和青春期:成長痛,骨肌長大需要更多營養
「醫師,我家孩子半夜會喊腿痛,白天卻活蹦亂跳,這是怎麼回事?」這就是大家常說的「生長痛」,最常發生於4到10歲的小朋友,通常在晚上或睡覺時突然發作。痛的部位大部分是大腿或小腿肌肉,非關節部位痛,而且白天活動完全正常,沒有紅腫發炎,也不影響走路。西醫認為這是骨頭與肌肉生長速度不協調,屬於良性的發育現象,通常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自然消失,不需要藥物治療。

中醫觀點是腎氣在努力生骨、長筋,但孩子的先天體質或後天睡眠、飲食沒跟上,導致氣血不足、骨無以榮,就會「長得卡卡的」。中醫稱這類情況為腎虛、脾弱夾氣滯,經絡不通時自然會在夜間靜止時,導致痠痛發作。

建議家長睡前幫孩子溫敷小腿,按摩懸鐘穴、腎俞穴等,疏通經絡、補益氣血;日常飲食可搭配雞湯、山藥、紅棗等健脾補腎的食材。除了緩解疼痛,這些方式也能讓孩子在發育過程中「補得穩、長得好、睡得安」,腎氣旺,骨髓足,孩子才能長得快、長得壯。讓孩子從小穩住骨根,是給他(她)一輩子的禮物。懸鐘穴:又稱絕骨穴,位於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
吳醫師提醒
● 生活習慣:晚上9點到凌晨1點,是腎氣藏精、生髓的關鍵時段, 讓孩子9點上床睡覺,早睡早起身體好,並配合適當運動。
● 飲食建議:雞腳湯、豬骨湯、加點枸杞黃耆,補腎又養血。
● 穴位調理:腎俞穴(補腎)、足三里穴(健脾),每天至少按壓兩次,每次3至5分鐘。穴位圖見P.32、28。

◎青年期:骨質密度巔峰期,滑手機時悄悄滑過
二十幾歲的你,也許正忙著打拼人生,熬夜加班、久坐辦公室、三餐不定時、天天一杯手搖飲或咖啡提神。依靠著年輕,覺得骨頭和肌肉「用不壞」,根本不需要特別照顧。但你知道嗎?其實你正身處人生「骨質密度的巔峰期」,如果錯過這個階段,骨頭可是會「記仇」。

根據有關骨頭研究,30歲以前是骨質堆積的黃金期,這時候造骨能力強,可以快速儲存骨鈣、增加骨質密度,這就像在幫自己存「骨本」。當過了30歲,骨質會開始以每年0.5%~1%的速度自然流失;進入更年期後,女性更可能每年流失3%~5%。如果年輕時沒有存夠骨本,老了想補回來就難上加難。

中醫也提出相似觀點,《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意思是在24歲前後腎氣最充足,骨骼與筋肉達到最健壯的狀態。腎氣足,骨就硬實;氣血旺,肌肉就有力。這時候不保養,等腎氣走下坡,筋骨自然跟著走樣。所以記住,你現在偷懶,骨頭都會記帳;等到35歲時,它會記得你,膝蓋就會開始「咔咔叫」。
吳醫師提醒
● 生活習慣:長時間坐著,會讓氣血不通、關節僵硬。建議每次坐著大約40分鐘,就需要起來活動3分鐘,走動、搖擺四肢、輕拍關節,幫助氣血運行、骨骼活化。
● 飲食建議:中醫認為「黑色入腎」,補骨要補腎,常用黑豆、黑芝麻、核桃、桑葚等天然食材,溫和調養。若有鈣質不足,仍建議依醫囑適量補充。
● 運動方式:快走、深蹲、登階運動,每週至少三次,每次約30分鐘,有助於刺激骨細胞生長。

◎壯年期:你不補,骨頭就默默減少
年過30歲,可能還覺得自己年輕,未覺得哪裡明顯不舒服。其實,身體正在默默流失「骨本」與「肌力」中,只是還沒發出明確警報,而是透過一點一滴的小提醒,例如:起床腰有點卡、久站膝蓋有點痠、背部背重物就感到腰背有點痠疼……,這些未達疾病的小毛病,常常就是骨骼與肌肉同步下滑的徵兆。

你一定要記住,這不只是老了,而是身體在提醒自己:「應該開始顧好骨頭與肌肉」。若說20歲的你,像鋼筋水泥般結實;30歲後的你,可能已像中空紙卷,看似撐得住,實際上只要撞一下就傾斜了。
西醫對這類狀況的說法,可能是骨質疏鬆與肌少症的前期階段,是處於「亞健康」與「未病」之間的灰色地帶。中醫則視這一段為「未病先防」的關鍵期,如果忽略了,未來就得補得更費力。

在醫書《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提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意思是,陽氣如同天地間的太陽,一旦失調,就會影響壽命與健康。陽氣衰退,氣血無以生化,骨與肌便逐漸失去滋養。若再加上晚睡、疲憊、飲食紊亂、久坐不動,氣虛、腎虧、脾弱的體質便悄然形成。這時的骨頭,其實既聰明又現實,若疼它、養它,它就穩穩支撐你;若忽略它,它就歪斜給你看。
吳醫師提醒
● 生活習慣:養肝護腎從睡眠開始,晚上11點前就寢,請不要熬夜。不要滑手機至深夜、避免工作過勞。
● 飲食建議:多吃山藥、豆腐、小魚乾、深綠色蔬菜,幫助補骨養肌。
● 穴位調理:睡前在大杼穴、腎俞穴熱敷15分鐘,具補腎護骨效果。
大杼穴:此穴位於第1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兩橫指)。
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大約兩指寬)。

◎更年期:骨本寒冬期,骨鬆是腎精虧虛
「吳醫師,我怎麼一停經,腰就變得特別痠,走樓梯也覺得腿無力?」這是許多女性在進入更年期後,會突然發現自己好像「不如以前穩健了」,不僅容易閃到腰、受傷,甚至睡不好、全身容易痠痛。這些變化不是老化的速度變快了,而是骨質正在快速流失中。

從西醫角度來看,女性一旦停經,體內的雌激素濃度會迅速下降。由於女性荷爾蒙平常就有「保護骨質」的作用,像是骨頭的守護者。當它突然減少,骨頭就好像失去了守門員,開始出現「鬆動變脆」的狀況,這就是所謂的「停經後骨質疏鬆症」。

中醫認為,這不只是荷爾蒙的問題,醫書《景岳全書》早就記載:「骨者,精之所聚也。」骨頭的強壯與否,是看腎精夠不夠。女性到了49歲上下,腎氣、腎精開始衰退,骨頭得不到滋養,加上脾胃功能下降、氣血不足,就更容易導致骨鬆、肌肉無力。這個階段是骨本的「寒冬期」,你不需要太煩惱,只要給它適時的溫暖,它會讓你擁有美好無慮的更年期。
吳醫師提醒
● 飲食建議:養骨增肌的藥材,例如:熟地黃、杜仲、山藥、當歸, 適合煮湯或燉粥,或是常吃芝麻糊、黑豆漿、黑豆排骨湯(3-2的P.108),每週三次。
● 穴位調理:三陰交穴(補陰)、太溪穴(補腎陰)、命門穴(壯腎陽),此三穴交替按壓,每天至少按壓兩次,每次3至5分鐘。

◎銀髮族:你不是老,而是「沒肌沒骨」才走不穩
許多長輩其實身體還不錯,但經常一摔就骨折,骨折後就臥床,從此元氣大傷。「就是老了呀!」你可能這樣安慰自己。但真相卻與「老」沒關係,是「骨質密度流失及肌肉萎縮」,導致你站不久、走不穩。

這些狀況即是「骨質疏鬆合併肌少症」,是一種雙重的退化狀態。骨質疏鬆代表骨頭變脆,肌少症則是肌肉變少變弱。一個是「骨鬆如豆腐」,一個是「肌鬆像橡皮筋沒彈性」,兩者合體,就是一摔就斷、斷了難復原。這類長者不一定看得出明顯異狀,但實際上走路無力、平衡感變差,早已埋下許多風險。

中醫古籍《黃帝內經》說:「腎主骨,脾主肌肉。」骨頭要靠腎氣來養,肌肉則靠脾氣來補。如果你只補骨不補肌,就像只澆水不施肥;只吃藥卻不動身,就像硬把破傘撐開,反而更容易斷。但是,中醫也強調:「氣血能生,筋骨可養。」只要動得當、吃得對、補得巧,筋骨還是能恢復健康。

請記住,你不是輸在年齡,而是輸在「沒有行動」;不是站不穩,而是「肌力與骨力都在偷懶」。從現在開始,每天站穩5分鐘、多走10步路,就是讓身體重新找回「力量」的開始。人的一生,骨頭從來沒離開你,顧骨不是等到痛才補,而是從小就得養骨,從年輕就得鍛鍊。今天開始,按一個穴位、做一組深蹲、煮一碗養骨湯,都是在告訴自己:「我會為未來的自己,留下一副撐得起人生的骨架。」
吳醫師提醒
● 運動建議:每天快走30分鐘,搭配提水走動、扶牆單腳站等簡易的平衡訓練,能幫助肌肉維持力量,讓骨頭感受到適度的刺激與震動。
● 飲食調理:杜仲牛膝燉雞、補骨脂煮蛋、黑豆羊肉湯,都是補腎壯骨、填髓養筋的飲食好方,配方與作法見P.41~42。

◎中醫視角:骨是地基、肌是樑柱
中醫講究五臟,認為骨是腎的延伸、肌是脾的表現、筋靠肝血滋養,氣血能否流暢,還要靠心與肺的協調。每一個臟腑都像工程團隊,合力打造身體的地基與支架。當你瞭解五臟怎麼影響骨與肌,就能明白:「為什麼有些人一補就錯、有些人動了也不壯、有些人越來越痠痛卻查不出原因。想要知道原因,就從「五臟」開始,養骨增肌就能從根本出發,不再迷路。

1.身體地基與樑柱,瞭解骨頭與肌肉的重要性
你知道身體有多少塊骨頭?這座「活著的建築物」一共有206塊骨頭、超過600條肌肉,還有約360個關節,每天默默支撐著我們的行動力。從睜開眼到躺平休息,每一個抬腿、轉身、蹲下,都是靠骨頭和肌肉在幕後很有默契配合。

中醫觀點提及骨頭和肌肉不僅是結構,它們更是氣血運行是否充足、陰陽平衡是否協調的外在表現。骨頭像地基,支撐著身體的架構;肌肉像樑柱,透過連結、包覆並穩固著這座身體大樓。如果骨虛、肌弱,整座「建築物」自然會搖搖欲墜,導致步伐不穩,甚至骨折受傷。

許多人年輕時,覺得自己有吃有睡,骨頭肌肉應該沒問題。但骨與肌的變化,通常是「靜悄悄地」開始。走路膝蓋咔咔響、早上起來腰痠腿軟、抱孩子閃到腰,這些都是身體在告訴你:「我的地基和樑柱開始出現裂縫囉!」

在診間時,我經常聽到許多病人驚訝地說:「我還不到50歲,為什麼膝蓋站不久?是不是太早發生了?」其實不是年齡到了才出事,而是你一直沒有好好照顧這些默默辛苦工作的骨頭和肌肉。

2.骨頭是身體的基礎結構
中醫強調:「腎藏精,精生髓,髓養骨。」骨頭要密實強健,需要腎精充足,否則骨質流失、骨髓空虛,就像老房子地基塌陷,連牆面也撐不住。
肌肉是行走的動力來源
脾胃好,營養被消化轉化成氣血,肌肉就結實有彈性;脾胃虛弱,養分送不到肌肉,結果是鬆垮無力,就像樑柱斷裂,樓層搖搖欲墜。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6267275924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192
    • 商品規格
    • 18開17*23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本商品會員日滿額金幣加碼回饋最高15倍
預計 2025/10/28 出貨 限量品 可訂購量大於30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