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陽妙方四逆湯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溫陽救逆,治療厥冷虛脫
少陰陽衰之經典急救良方──四逆湯
詳述藥物配伍與治法原則,建立嚴謹的臨證理論體系!
▎陽虛救逆專方四逆湯
《四逆湯》一書立基於《傷寒論》原方,從經典理論出發,結合臨床實踐與現代研究,全面闡述四逆湯的來源、方義、應用與發展。全書共分三篇:上篇「經典溫習」以經方角度,回顧四逆湯的歷史源流與藥理基礎;中篇「臨證新論」著重實際臨床運用及辨證思維的深入解析;下篇「現代研究」則探索實驗室研究與當代經方學的應用趨勢。
【經典理論與方義深探】
上篇「經典溫習」部分,從四逆湯的經方出處、方名釋義、藥物組成與使用方法進行條理清晰的整理,並廣泛引述歷代醫家如成無己、喻嘉言、柯琴等人的經典註解,展現各家對四逆湯證與方義的獨到見解。藥理部分則詳述附子、乾薑、甘草三藥之間的配伍原理與作用機轉,並分析其在溫陽救逆中的核心角色。第三章更從源流與方論角度,探討四逆湯與其類方(如通脈四逆湯、白通湯、茯苓四逆湯等)之辨證區別與治療重點,為讀者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
【臨床應用與辨證思維】
中篇「臨證新論」全面分析四逆湯在現代臨床中的應用。首先概述四逆湯在內寒、亡陽、厥逆等急重症中的適用範圍,並結合現代醫學疾病對應,如休克、低體溫、心力衰竭等,進行對應分析。接著強調辨證施治的重要性,闡明如何根據少陰病機、脈象、症狀特點進行診斷與選方。第三章則從科別角度切入,探討四逆湯及其類方在五官科與皮膚科等領域的應用,呈現出經方活用於多種疾病情境的廣闊視野與靈活策略。
【現代研究與應用拓展】
下篇「現代研究」從實驗研究與臨床試驗角度切入,介紹四逆湯在藥效學、毒理學及現代疾病模型中的研究成果。包括對其在調節血壓、抗休克、免疫調節、抗炎等方面的潛在效應,以及與現代治療方法(如西藥、支持療法)的結合可能性。第二章則延伸至四逆湯在經方現代化進程中的角色,探討如何在中西醫結合背景下,保持經方的靈魂,同時引入科學驗證與創新應用,使四逆湯在現代醫學體系中展現新的生命力。
【學術價值與實用指南】
本書融合理論深度與臨床實用性,適合中醫醫師、中藥學者、中醫藥學生及研究人員使用。書中不僅具備完整的文獻資料與醫家見解,更結合多個臨床案例與實證研究結果,使讀者能夠由理入用,掌握四逆湯的診療要訣與運用靈活度。此外,對類方的區辨與配伍原則也具有高度參考價值,可作為經方研修與臨床實踐的重要參考。全書內容架構清晰,層層遞進,從經典源流到現代實證,從理論建構到臨床實踐,為讀者提供全方位的學習資源。書中特別強調辨證與方證對應,並精選實用案例與醫案剖析。
本書特色:本書系統探討四逆湯的經典出處、歷代醫家見解、組方原理與臨床辨證應用,結合古今方論與現代藥理研究,建構完整的理論與實證體系。透過案例解析與各科臨床實踐,展現四逆湯在危重症、陽虛厥逆等病證中的靈活運用與應變思維,並延伸至皮膚、五官等專科應用,兼具實用性與理論深度。
少陰陽衰之經典急救良方──四逆湯
詳述藥物配伍與治法原則,建立嚴謹的臨證理論體系!
▎陽虛救逆專方四逆湯
《四逆湯》一書立基於《傷寒論》原方,從經典理論出發,結合臨床實踐與現代研究,全面闡述四逆湯的來源、方義、應用與發展。全書共分三篇:上篇「經典溫習」以經方角度,回顧四逆湯的歷史源流與藥理基礎;中篇「臨證新論」著重實際臨床運用及辨證思維的深入解析;下篇「現代研究」則探索實驗室研究與當代經方學的應用趨勢。
【經典理論與方義深探】
上篇「經典溫習」部分,從四逆湯的經方出處、方名釋義、藥物組成與使用方法進行條理清晰的整理,並廣泛引述歷代醫家如成無己、喻嘉言、柯琴等人的經典註解,展現各家對四逆湯證與方義的獨到見解。藥理部分則詳述附子、乾薑、甘草三藥之間的配伍原理與作用機轉,並分析其在溫陽救逆中的核心角色。第三章更從源流與方論角度,探討四逆湯與其類方(如通脈四逆湯、白通湯、茯苓四逆湯等)之辨證區別與治療重點,為讀者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
【臨床應用與辨證思維】
中篇「臨證新論」全面分析四逆湯在現代臨床中的應用。首先概述四逆湯在內寒、亡陽、厥逆等急重症中的適用範圍,並結合現代醫學疾病對應,如休克、低體溫、心力衰竭等,進行對應分析。接著強調辨證施治的重要性,闡明如何根據少陰病機、脈象、症狀特點進行診斷與選方。第三章則從科別角度切入,探討四逆湯及其類方在五官科與皮膚科等領域的應用,呈現出經方活用於多種疾病情境的廣闊視野與靈活策略。
【現代研究與應用拓展】
下篇「現代研究」從實驗研究與臨床試驗角度切入,介紹四逆湯在藥效學、毒理學及現代疾病模型中的研究成果。包括對其在調節血壓、抗休克、免疫調節、抗炎等方面的潛在效應,以及與現代治療方法(如西藥、支持療法)的結合可能性。第二章則延伸至四逆湯在經方現代化進程中的角色,探討如何在中西醫結合背景下,保持經方的靈魂,同時引入科學驗證與創新應用,使四逆湯在現代醫學體系中展現新的生命力。
【學術價值與實用指南】
本書融合理論深度與臨床實用性,適合中醫醫師、中藥學者、中醫藥學生及研究人員使用。書中不僅具備完整的文獻資料與醫家見解,更結合多個臨床案例與實證研究結果,使讀者能夠由理入用,掌握四逆湯的診療要訣與運用靈活度。此外,對類方的區辨與配伍原則也具有高度參考價值,可作為經方研修與臨床實踐的重要參考。全書內容架構清晰,層層遞進,從經典源流到現代實證,從理論建構到臨床實踐,為讀者提供全方位的學習資源。書中特別強調辨證與方證對應,並精選實用案例與醫案剖析。
本書特色:本書系統探討四逆湯的經典出處、歷代醫家見解、組方原理與臨床辨證應用,結合古今方論與現代藥理研究,建構完整的理論與實證體系。透過案例解析與各科臨床實踐,展現四逆湯在危重症、陽虛厥逆等病證中的靈活運用與應變思維,並延伸至皮膚、五官等專科應用,兼具實用性與理論深度。
目錄
上篇 經典溫習
第一章 方劑概述與歷史源流
第二章 臨床藥理基礎解析
第三章 經方源流與理論架構
中篇 臨證新論
第一章 四逆湯臨床應用概論
第二章 臨證辨證與治法思維
第三章 臨床分科應用解析
下篇 現代研究
第一章 實驗室研究與藥效探討
第二章 經方現代應用與拓展研究
參考文獻
第一章 方劑概述與歷史源流
第二章 臨床藥理基礎解析
第三章 經方源流與理論架構
中篇 臨證新論
第一章 四逆湯臨床應用概論
第二章 臨證辨證與治法思維
第三章 臨床分科應用解析
下篇 現代研究
第一章 實驗室研究與藥效探討
第二章 經方現代應用與拓展研究
參考文獻
試閱
第一章 方劑概述與歷史源流
第一節 溯本求源
一、經方出處
《傷寒論》
1.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29)
2.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裏;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裏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91)
3.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裏,四逆湯方。(92)
4.脈浮而遲,表熱裏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225)
5.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277)
6.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323)
7.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324)
8.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353)
9.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354)
10.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裏,乃攻其表。溫裏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372)
11.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377)
12.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388)
13.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389)
二、方名釋義
《傷寒論》以「四肢逆冷」為主症,以「四逆」命名的三類方──四逆湯及其類方、四逆散、當歸四逆湯,各證的病因病機雖不同,但本質均為「陰陽之氣不相順接」,亦即表裏之氣不相順接。故透過回陽救逆、行氣透鬱、養血溫經三種不同治療,最終均達到恢復陰陽之氣平衡的目的。
四逆,指四肢逆冷,手足厥冷是一個臨床症狀,主要表現為患者自覺手足冰冷,異於常人,他人撫之亦有冰冷之感。在臨床上,手足厥冷既可見於以此為主症的一些獨立疾病,也可發生於許多疾病發展至嚴重階段,出現手足厥冷、面色蒼白等一系列危重徵象時。
四逆湯是回陽救逆的代表方,主治陽氣衰微、陰寒內盛,症候表現主要有四肢厥冷、惡寒蜷臥、精神萎靡、吐利腹痛、脈沉細微,甚至脈微欲絕等一派陽衰陰盛之候,此既可見於各種慢性病惡化加重發展到衰竭階段,亦可是多種急性病病情發展迅速,正不敵邪的危重狀態,病因各異,病機相同。其中四肢逆冷、蒼白甚至青紫是其特徵性表現,也是本湯證與其他溫陽散寒湯證的主要鑑別點。陽衰陰盛,病情危重,當急予溫陽散寒,救逆,故以大辛大熱之附子(生用)、乾薑大劑溫陽,單刀直入,以圖挽救衰敗之虛陽,配甘平性緩之甘草調和藥性,既防剛烈太過,亦表現陰中求陽、陰陽調和的平衡觀。成無己曰:「四逆者,四肢逆而不溫也,四肢者,諸陽之本,陽氣不足,陰寒加之,陽氣不相順接,是致手足不溫,而成四逆,此湯申發陽氣,卻散陰寒,溫經暖肌,是以四逆名之。」
通脈四逆湯藥味同四逆湯,而薑附用量更大,其溫通之性、破陰回陽之力較四逆湯更強。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則是在回陽的同時兼以益陰,並有反佐之意,引陽藥入陰。
白通湯為四逆湯去甘草加蔥白構成,其主治病熱更急,證情更危,挽回浮越之虛陽只在頃刻之間,故仲景只用附、薑、蔥三味純陽之品,強力破陰回陽,宣通上下,以求奪一線生機。
白通加豬膽汁湯意同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加入苦寒之豬膽汁、鹹寒之人尿以燮理陰陽藥性,益陰助陽。
四逆加人參湯則用於不僅陽虛陰盛,復加氣血耗脫之證,故以四逆回陽,再合人參大補氣血,挽救陰竭陽亡。
茯苓四逆湯為四逆湯加人參、茯苓而成,證屬陰陽俱損,水氣內停,透過益陰助陽,補氣行水而治厥逆,症候表現除四肢厥逆外當還見有浮腫、少尿、煩躁等。
總之,以上七方均為陽衰陰盛所設,病勢急,病情重,必予功專力效之回陽重劑,以救厥逆,若救治得當,陽氣得回,陰寒得散,則手足逆冷等諸多危候可緩。諸方之中,四逆湯為基本方,其他幾方均可視為四逆湯之加減方,依據陰寒盛衰之程度而論。
第一節 溯本求源
一、經方出處
《傷寒論》
1.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29)
2.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裏;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裏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91)
3.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裏,四逆湯方。(92)
4.脈浮而遲,表熱裏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225)
5.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277)
6.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323)
7.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324)
8.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353)
9.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354)
10.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裏,乃攻其表。溫裏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372)
11.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377)
12.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388)
13.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389)
二、方名釋義
《傷寒論》以「四肢逆冷」為主症,以「四逆」命名的三類方──四逆湯及其類方、四逆散、當歸四逆湯,各證的病因病機雖不同,但本質均為「陰陽之氣不相順接」,亦即表裏之氣不相順接。故透過回陽救逆、行氣透鬱、養血溫經三種不同治療,最終均達到恢復陰陽之氣平衡的目的。
四逆,指四肢逆冷,手足厥冷是一個臨床症狀,主要表現為患者自覺手足冰冷,異於常人,他人撫之亦有冰冷之感。在臨床上,手足厥冷既可見於以此為主症的一些獨立疾病,也可發生於許多疾病發展至嚴重階段,出現手足厥冷、面色蒼白等一系列危重徵象時。
四逆湯是回陽救逆的代表方,主治陽氣衰微、陰寒內盛,症候表現主要有四肢厥冷、惡寒蜷臥、精神萎靡、吐利腹痛、脈沉細微,甚至脈微欲絕等一派陽衰陰盛之候,此既可見於各種慢性病惡化加重發展到衰竭階段,亦可是多種急性病病情發展迅速,正不敵邪的危重狀態,病因各異,病機相同。其中四肢逆冷、蒼白甚至青紫是其特徵性表現,也是本湯證與其他溫陽散寒湯證的主要鑑別點。陽衰陰盛,病情危重,當急予溫陽散寒,救逆,故以大辛大熱之附子(生用)、乾薑大劑溫陽,單刀直入,以圖挽救衰敗之虛陽,配甘平性緩之甘草調和藥性,既防剛烈太過,亦表現陰中求陽、陰陽調和的平衡觀。成無己曰:「四逆者,四肢逆而不溫也,四肢者,諸陽之本,陽氣不足,陰寒加之,陽氣不相順接,是致手足不溫,而成四逆,此湯申發陽氣,卻散陰寒,溫經暖肌,是以四逆名之。」
通脈四逆湯藥味同四逆湯,而薑附用量更大,其溫通之性、破陰回陽之力較四逆湯更強。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則是在回陽的同時兼以益陰,並有反佐之意,引陽藥入陰。
白通湯為四逆湯去甘草加蔥白構成,其主治病熱更急,證情更危,挽回浮越之虛陽只在頃刻之間,故仲景只用附、薑、蔥三味純陽之品,強力破陰回陽,宣通上下,以求奪一線生機。
白通加豬膽汁湯意同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加入苦寒之豬膽汁、鹹寒之人尿以燮理陰陽藥性,益陰助陽。
四逆加人參湯則用於不僅陽虛陰盛,復加氣血耗脫之證,故以四逆回陽,再合人參大補氣血,挽救陰竭陽亡。
茯苓四逆湯為四逆湯加人參、茯苓而成,證屬陰陽俱損,水氣內停,透過益陰助陽,補氣行水而治厥逆,症候表現除四肢厥逆外當還見有浮腫、少尿、煩躁等。
總之,以上七方均為陽衰陰盛所設,病勢急,病情重,必予功專力效之回陽重劑,以救厥逆,若救治得當,陽氣得回,陰寒得散,則手足逆冷等諸多危候可緩。諸方之中,四逆湯為基本方,其他幾方均可視為四逆湯之加減方,依據陰寒盛衰之程度而論。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