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方劑概述與歷史源流
第一節 溯本求源
一、經方出處
《傷寒論》
1.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29)
2.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裏;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裏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91)
3.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裏,四逆湯方。(92)
4.脈浮而遲,表熱裏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225)
5.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277)
6.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323)
7.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324)
8.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353)
9.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354)
10.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裏,乃攻其表。溫裏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372)
11.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377)
12.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388)
13.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389)
二、方名釋義
《傷寒論》以「四肢逆冷」為主症,以「四逆」命名的三類方──四逆湯及其類方、四逆散、當歸四逆湯,各證的病因病機雖不同,但本質均為「陰陽之氣不相順接」,亦即表裏之氣不相順接。故透過回陽救逆、行氣透鬱、養血溫經三種不同治療,最終均達到恢復陰陽之氣平衡的目的。
四逆,指四肢逆冷,手足厥冷是一個臨床症狀,主要表現為患者自覺手足冰冷,異於常人,他人撫之亦有冰冷之感。在臨床上,手足厥冷既可見於以此為主症的一些獨立疾病,也可發生於許多疾病發展至嚴重階段,出現手足厥冷、面色蒼白等一系列危重徵象時。
四逆湯是回陽救逆的代表方,主治陽氣衰微、陰寒內盛,症候表現主要有四肢厥冷、惡寒蜷臥、精神萎靡、吐利腹痛、脈沉細微,甚至脈微欲絕等一派陽衰陰盛之候,此既可見於各種慢性病惡化加重發展到衰竭階段,亦可是多種急性病病情發展迅速,正不敵邪的危重狀態,病因各異,病機相同。其中四肢逆冷、蒼白甚至青紫是其特徵性表現,也是本湯證與其他溫陽散寒湯證的主要鑑別點。陽衰陰盛,病情危重,當急予溫陽散寒,救逆,故以大辛大熱之附子(生用)、乾薑大劑溫陽,單刀直入,以圖挽救衰敗之虛陽,配甘平性緩之甘草調和藥性,既防剛烈太過,亦表現陰中求陽、陰陽調和的平衡觀。成無己曰:「四逆者,四肢逆而不溫也,四肢者,諸陽之本,陽氣不足,陰寒加之,陽氣不相順接,是致手足不溫,而成四逆,此湯申發陽氣,卻散陰寒,溫經暖肌,是以四逆名之。」
通脈四逆湯藥味同四逆湯,而薑附用量更大,其溫通之性、破陰回陽之力較四逆湯更強。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則是在回陽的同時兼以益陰,並有反佐之意,引陽藥入陰。
白通湯為四逆湯去甘草加蔥白構成,其主治病熱更急,證情更危,挽回浮越之虛陽只在頃刻之間,故仲景只用附、薑、蔥三味純陽之品,強力破陰回陽,宣通上下,以求奪一線生機。
白通加豬膽汁湯意同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加入苦寒之豬膽汁、鹹寒之人尿以燮理陰陽藥性,益陰助陽。
四逆加人參湯則用於不僅陽虛陰盛,復加氣血耗脫之證,故以四逆回陽,再合人參大補氣血,挽救陰竭陽亡。
茯苓四逆湯為四逆湯加人參、茯苓而成,證屬陰陽俱損,水氣內停,透過益陰助陽,補氣行水而治厥逆,症候表現除四肢厥逆外當還見有浮腫、少尿、煩躁等。
總之,以上七方均為陽衰陰盛所設,病勢急,病情重,必予功專力效之回陽重劑,以救厥逆,若救治得當,陽氣得回,陰寒得散,則手足逆冷等諸多危候可緩。諸方之中,四逆湯為基本方,其他幾方均可視為四逆湯之加減方,依據陰寒盛衰之程度而論。
第一節 溯本求源
一、經方出處
《傷寒論》
1.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29)
2.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裏;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裏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91)
3.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裏,四逆湯方。(92)
4.脈浮而遲,表熱裏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225)
5.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277)
6.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323)
7.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324)
8.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353)
9.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354)
10.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裏,乃攻其表。溫裏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372)
11.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377)
12.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388)
13.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389)
二、方名釋義
《傷寒論》以「四肢逆冷」為主症,以「四逆」命名的三類方──四逆湯及其類方、四逆散、當歸四逆湯,各證的病因病機雖不同,但本質均為「陰陽之氣不相順接」,亦即表裏之氣不相順接。故透過回陽救逆、行氣透鬱、養血溫經三種不同治療,最終均達到恢復陰陽之氣平衡的目的。
四逆,指四肢逆冷,手足厥冷是一個臨床症狀,主要表現為患者自覺手足冰冷,異於常人,他人撫之亦有冰冷之感。在臨床上,手足厥冷既可見於以此為主症的一些獨立疾病,也可發生於許多疾病發展至嚴重階段,出現手足厥冷、面色蒼白等一系列危重徵象時。
四逆湯是回陽救逆的代表方,主治陽氣衰微、陰寒內盛,症候表現主要有四肢厥冷、惡寒蜷臥、精神萎靡、吐利腹痛、脈沉細微,甚至脈微欲絕等一派陽衰陰盛之候,此既可見於各種慢性病惡化加重發展到衰竭階段,亦可是多種急性病病情發展迅速,正不敵邪的危重狀態,病因各異,病機相同。其中四肢逆冷、蒼白甚至青紫是其特徵性表現,也是本湯證與其他溫陽散寒湯證的主要鑑別點。陽衰陰盛,病情危重,當急予溫陽散寒,救逆,故以大辛大熱之附子(生用)、乾薑大劑溫陽,單刀直入,以圖挽救衰敗之虛陽,配甘平性緩之甘草調和藥性,既防剛烈太過,亦表現陰中求陽、陰陽調和的平衡觀。成無己曰:「四逆者,四肢逆而不溫也,四肢者,諸陽之本,陽氣不足,陰寒加之,陽氣不相順接,是致手足不溫,而成四逆,此湯申發陽氣,卻散陰寒,溫經暖肌,是以四逆名之。」
通脈四逆湯藥味同四逆湯,而薑附用量更大,其溫通之性、破陰回陽之力較四逆湯更強。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則是在回陽的同時兼以益陰,並有反佐之意,引陽藥入陰。
白通湯為四逆湯去甘草加蔥白構成,其主治病熱更急,證情更危,挽回浮越之虛陽只在頃刻之間,故仲景只用附、薑、蔥三味純陽之品,強力破陰回陽,宣通上下,以求奪一線生機。
白通加豬膽汁湯意同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加入苦寒之豬膽汁、鹹寒之人尿以燮理陰陽藥性,益陰助陽。
四逆加人參湯則用於不僅陽虛陰盛,復加氣血耗脫之證,故以四逆回陽,再合人參大補氣血,挽救陰竭陽亡。
茯苓四逆湯為四逆湯加人參、茯苓而成,證屬陰陽俱損,水氣內停,透過益陰助陽,補氣行水而治厥逆,症候表現除四肢厥逆外當還見有浮腫、少尿、煩躁等。
總之,以上七方均為陽衰陰盛所設,病勢急,病情重,必予功專力效之回陽重劑,以救厥逆,若救治得當,陽氣得回,陰寒得散,則手足逆冷等諸多危候可緩。諸方之中,四逆湯為基本方,其他幾方均可視為四逆湯之加減方,依據陰寒盛衰之程度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