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3~1105_神奇柑仔店1920完結篇

謝謝你們,我的離島病友:浪人醫師飛向醫療現場的生命故事

方坊 金屬壓克力掛飾 25mm-喜寶(導角款)

方坊 金屬壓克力掛飾 25mm-喜寶(導角款)

【週年慶】情緒小夥伴全面9折

  • 2個人喜歡
  • 9 270
    300
  • 分類:
    中文書醫療保健醫療人文醫病分享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吳佳璇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繪者:曾念生 追蹤 ? 追蹤繪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繪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日出出版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2/12/10

活動訊息

金石堂,總有一本書懂你!雙11更好買,25家銀行信用卡分期0利率!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醫師立場也好,人性立場也罷,醫者與患者誰是給予者?誰是接受者?沒有絕對的答案。

15篇真實個案改編的故事,娓娓描寫只想安心度日的底層人物他們的苦痛與企盼。平凡且深刻。

一個懷抱文學夢的精神科醫師吳佳璇,以其助人專業完成2本為當代台灣癌症醫療留下記錄的心理腫瘤學相關著作後,再以一個意外的人生選擇,寫下最靠近你我、最暖心的台灣版離島大夫日誌--

浪人醫師三年多來進出綠島、蘭嶼與台東偏鄉近百次,訪視精神病友上千人次,就在山巔、水湄、榮家、與監獄等現場,與一個個受苦靈魂交會;並跟隨落腳花蓮玉里榮民醫院三十年的金門籍病友返鄉行。

◎意外參與蘭綠計畫

2008年,吳佳璇醫師答應到台東協助友人的精神醫療事務,預計幫忙三到六個月,從沒料到會參與長達三年多的時間,甚至代表榮民醫院『攻』下兩個離島──蘭嶼、綠島。

吳醫師表示,「要不是對離島醫療存有浪漫想像,應該不會接下蘭嶼、綠島兩島的精神醫療IDS業務。我也不否認,因為自己不夠熱血無法長久支援下去,才會將島上部分所見寫下來。有些故事『島嶼限定』,但多數是全台灣、甚至是新興現代化國家人民心理健康的共同問題。雖然多半提不出好答案,但因我是從中學習最多的人,有義務紀錄下來。」

(IDS是Integrated Delivery System的縮寫,中文全名是「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是中央健保局企圖改善47萬名居住在48個山地或離島鄉鎮的居民,同樣繳保費,卻未得到對等醫療照護的問題,協調相對就近之中大型醫院支援,以補當地衛生所醫療資源的不足。)

◎令人震動的文化衝擊

吳醫師因全縣趴趴走的任務,來到一個又一個病人與家屬生活的「現場」,經歷行醫13年不曾有過的震動。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以為,有能力舒緩痛苦的人--像是拍照所在地的戰地醫院外科醫師,或是可以從中學習的人,才有資格目睹他人之痛苦。吳醫師自問:「我因助人專業目睹他人之痛苦,倘若遵循一定規範,可否以文字『再現』其人之苦,使更多讀者得以從中學習?」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她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一邊整理金門故事,一邊搜索記憶,重組蘭嶼、綠島與台東部分病友的故事,與長住玉里的金門病友們一起組成《謝謝你們,我的離島病友》眾生相。

◎感人的離島精神病友故事與冷靜分析

本書分為<前進離島:精神醫療最前線>、<法內情:不一樣的精神鑑定報告>、<回鄉圓夢:最後的戰地病人>三部分。「前進離島」篇為吳醫師走訪蘭嶼、綠島探視病患的行醫記;「法內情」篇為參與罪犯精神狀況鑑定的事件記述。每一篇除了文情並茂的故事本文外,吳醫師也從專業精神科醫師的角度撰寫冷靜旁觀的側記,提示故事予人的啟示及思考方向。「回鄉圓夢」則是記錄因金門醫療資源不足,而被家屬送至花蓮玉里醫院療養的精神病患,二、三十年後在相關單位協助下首次返鄉探親的感人故事。

◎搭配珍貴圖片與速寫插畫

書中除了搭配吳醫師提供的珍貴圖片,也特別邀請同為精神科醫師的曾念生醫師繪製速寫插畫,更能精確掌握現場情境,讓讀者更能深入其境地體會與感受。

名人推薦

◎推薦
.吳阿瑾(行政院衛生署金門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林知遠(玉里榮民醫院院長)
.胡海國(台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教授、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
.徐超斌(部落醫師)
.陳嘉新(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助理教授、精神科專科醫師)
.薛承泰(福建省政府主席、行政院政務委員)
.鯨向海(新生代詩人、精神科醫師)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列]

如何提供在地化的精神醫療乃至全人的醫療服務,一直是政府要努力的方向。博愛特區總統的身心健康要維護,每個離島、每個獄中人民的身心健康同樣也得維護。吳醫師人在現場,親身感受到的體驗,這絕對是無價的。--吳阿瑾(行政院衛生署金門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透過佳璇的觀察和細膩的筆觸,使我的心情和離島病友及其家屬連繫在一起。閱讀中,一股淡淡的、悠悠的心緒和懸念總是縈繞著,似乎在尋找著答案:他們的遭遇?他們的悲歡?他們生命的出口?--林知遠(玉里榮民醫院院長)

吳醫師以綠島、蘭嶼的深入居家精神醫療,令人困惑的司法精神鑑定,以及少小因病離鄉,年長情怯,興奮返鄉之感人情事,標示了「病友與醫師」在鄉野間結盟的人文場景。--胡海國(台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教授、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

為偏鄉醫療服務這麼多年,很少見到和我有相同熱情的醫師。閱讀吳醫師的文章,可以從字裡行間感受到她對病患的用情至深。這是一本溫暖我的心扉,使我不再感到孤單的好書!--徐超斌(部落醫師)

在那些超越個人而只能廣義地歸之於所謂「時代悲劇」的、無終結可能的懸置狀況中,這些邊緣人物的存有感只能浮現在一些似明似暗的邊緣間隙之中,日日夜夜朝著想望的故鄉溯溪而上。--陳嘉新(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助理教授、精神科專科醫師)

從佳璇在最偏遠地區與離島的行醫過程,或更精確地說助人的工作,不止是帶出那些邊緣人的匱乏與困境,更是從人際互動中綻放出最自然的人性,讓我又燃起對社會的信心。--薛承泰(福建省政府主席、行政院政務委員)

譯者







繪者簡介

曾念生醫師


年近四十才重拾畫筆的精神科醫師,在三軍總醫院服務。平時喜歡講故事給孩子聽、塗鴉、京戲,以及研究精神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臨床上的專長是老年精神醫學,司法精神醫學和心理腫瘤學。

目錄

推薦序:與病友同存的浪漫醫學--胡海國(台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教授、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
推薦序:從人際互動中綻放出最自然的人性-薛承泰(福建省政府主席、行政院政務委員)
推薦序:心不遠地不偏的真意──吳阿瑾(署立金門醫院精神科醫師)
推薦序:底層者能說話嗎?──陳嘉新(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助理教授、精神科專科醫師)

自序:行行日已遠

I 前進離島精神醫療最前線 (綠島、蘭嶼)

1.報告司令官,綠島、蘭嶼被我攻下來了!

國防醫學院畢業的友人用「攻」字當動詞,不過是展現他布局台東精神醫療的企圖心。
.浪人醫師側記:故事絕非島嶼限定

2.飯菜香
我推測部分家庭居住環境原已不佳,迫於生計又疏於維護,遂呈眼前不宜人居的處境。有些住房格局不壞,病家經濟雖不緊迫,卻也未寬裕到雇人為生病的女主人代勞,勉力維持的家有難以言說的惻然。
.浪人醫師側記:be there的現場感無價

3.巡管區
心裡有些無言:怎麼每個成癮病人想的都一樣,問題核心不在藥,在於作息紊亂,更在於生活失去希望;但眼前更急迫的是不傷感情地「拆穿」病人已經戒酒的西洋鏡。
.浪人醫師側記:別用同理心掩飾專業的冷漠

4.傳統屋初體驗
滿臉憂愁的父母加入問診。問了半天亦無所獲,只知過去半年癲癇控制極佳,幾無發作紀錄。從不知透過翻譯問診如此費時耗力,我在冬暖夏涼的傳統屋裡竟待出一頭汗水。
.浪人醫師側記:徒手檢查,賭對病因

5.頒獎典禮
眉飛色舞的老翁改操國語,命令最慢出來的男子:「永隆,趕快跟醫師說謝謝。」
我在五雙眼睛注視下,先將信封交給恭謹伸出雙手的男子,再受他深深一鞠躬。
.浪人醫師側記:保有尊嚴的生活

6.等待飛魚
我趕緊找話:「聽說達旺住院後一直不肯配合檢查。有回輪他做腦波,又鬧彆扭不肯上檢查臺。幸好護送他的照服員大哥夠天才,騙說機器能照出腦子裡的飛魚,他立刻乖乖完成檢查。」
.浪人醫師側記:留在家鄉好?離鄉住院好?

7.次等醫療公民
病人的話極少,從不與來人目光交會,但回話倒是句句對頭。雖然慢性精神病人容易出現一些難以逆轉的負性症狀,但我以為因病長年與社會隔絕,也會加重「病容」。
.浪人醫師側記:護理之家是唯一選擇?

8.精神病執照
我向盛昌解釋,那是病醫不好、變成殘廢不能工作的人才有的。「你的狀況沒那麼糟,只是腦細胞一時承受不了那麼多酒精,發生短暫失調。下決心把酒戒掉,再過一陣子就連藥也不用吃,完全康復喲!」
.浪人醫師側記:病人的權利與義務

9.花環阿姨的新家
「醫師,花環搬到村子外頭住,今天不用上山去看她。」見我將停車,麗蘭趕緊提醒,接著說道:「那種地方沒水沒電怎麼住人。」
「沒水沒電?是違章建築嗎?」
「一會兒看了就明白。」麗蘭邊說邊從手提袋掏出一包檳榔。
.浪人醫師側記:換個環境,重獲新生

II法內情不一樣的精神鑑定報告 (台東)

10.通緝犯

「第三次叫妳去問話,妳還是沒去,才會變成通緝犯被抓起來。」我越聽越不支,顧不得一口氣說完所有的事情。
「法官又叫我一次?應該是我和男朋友吵架氣到『離家出走』以後,我不知道又被叫一次。」
.浪人醫師側記:文化衝擊震撼彈

11.悲傷羅蜜歐
精神鑑定充滿想像與話題性,卻少有人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有人誤將精神疾病同犯罪行為畫上等號,還有人以為,拿到罹患精神疾病免死金牌就能逍遙法外。
.浪人醫師側記:妨礙性自主與兩情相悅

12.殺夫
第一次會談取得的資訊雖已夠我確認:案發前,瓊花至少有半年的時間,持續處於中重度憂鬱症發作的狀態。但為求慎重,我想蒐集更多客觀資料佐證,更希望重建案發前後被鑑定人的精神狀態。
.浪人醫師側記:獄政管理與精神疾病照護的矛盾

13.花凋
這是一件不尋常的委託案。我和心理師詳讀公文,確認法官要我們就證人,也是妨礙性自主案被害人,在性侵害發生時有沒有精神障礙,以及審判過程之精神狀態進行鑑定。
.浪人醫師側記:如果故事可以重來……

14.老莫走過春天
坐輪椅婦人在聞聲與點頭間有三至五秒的時間差,但她無法繼續回覆法官的提問。也就是說,她非但不知今夕何夕,更不明身處何處,換成醫學術語叫作「定向感障礙」。
.浪人醫師側記:老榮民們的真實人生

III 回鄉圓夢最後的戰地病人 (金門)

15.日久他鄉是故鄉

他們是戰地政務時期(1956~1992)的一小群特殊移民,因罹患精神疾病,再加上當地醫療照護匱乏,而後送台灣強制就醫。撕裂的創傷性移居經歷,不僅是當事者,更是整個家族不為人知且難以復原的傷痕。
.浪人醫師側記:最後的戰地病人

附錄
台東與金門心理衛生與精神醫療相關資源
參考書目

序/導讀

◎行行日已遠∕吳佳璇

也許唯一有資格目睹這類真慘實痛的影像的人,是那些有能力舒緩這痛苦的人──像是拍照所在地的戰地醫院的外科醫師──或那些可以從中學習的人。──蘇珊.桑塔格《旁觀他人之痛苦》(2010)

2008年,年屆不惑的我做了一個令多數人不解的決定:離開台北,改以台東榮民醫院為基地,承接台東縣境內司法精神鑑定,四家監獄精神醫療業務,以及榮民之家與國高中校園輔導等工作。

我和醫院只簽了六個月的合約,好友兼直屬老闆知遠還口頭說但書:「不必拘泥於時間。」換言之,無論實質或心態,我都是過客──一個懷抱著文學夢當起「浪人醫師」的過客。

「文化衝擊」一視同仁,並不會放過像我這樣的過客,但被醫療專業不斷強化的謹慎性格卻告訴我,涉及邊陲人事物的東台灣行腳,不該輕率形諸文字。只能將那股想說與人聽的衝動,在陪伴母親做化療的空檔,或同行好友聚會的場合,與剛動過胰臟癌手術的母親等身邊親近之人分享。

半年後,我決定繼續台東∕台北、看病∕陪病,隔週「交互蹲跳」的生活。不久,因台東縣政府衛生局請求支援,醫院加派一項新任務,我開始與各鄉鎮衛生所護士合作,機動訪視病情不穩或未妥善治療的精神病患,並評估不便送醫的「疑似」個案。隔年,綠島、蘭嶼兩地先後「升級」為定期訪視,納入健保局為改善山地離島醫療已行之有年的IDS計畫。

我因全縣趴趴走的任務,來到一個又一個病人與家屬生活的「現場」,經歷行醫十三年不曾有過的震動,竟一時不知如何言說。

時間拉回1999年9月23日清晨。我依電視臺跑馬燈招募志願赴災區醫護人員指示,前往松山軍用機場報到。幾經周折,數百名本質近似「烏合之眾」的熱血醫護,終於全數搭上兩架C130運輸機;經清泉崗基地換乘直升機、軍用卡車,以及民間協力提供的各類運輸工具分赴災區。

見山河變色、家園殘破,一路無語,滿腔熱血卻無法平息。我在夜間抓起筆,飛快記下日間見聞,一個個令人心動又心痛的故事,陸續見諸報端。隔年,這些災難復原初期與後續親身參與的文字記錄,集結成《九二一之後》(2000),我也以一位年輕精神科醫師的九二一經驗,忝就「醫師作家」之列。

付梓前,因驚覺身兼醫者的焦慮,我在後記絮絮叨叨。一會兒提醒讀者留意,這個菜鳥主治醫師的所作所為,不足以代表災後一年心理重建工作的全貌;一會兒又懺悔自己因握有精神科醫師專業權秉,盜取了心靈奧祕;最狼狽的是,既如此為難終究出版又為哪番,通篇沒給個交代!

十二年後,且讓我以美國文壇最重要的文化評論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在《旁觀他人之痛苦》(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2004)書中引述英國女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話語回答。吳爾芙以為,觀看震撼力強大的照片(文字),「不可能不把富有善心的人團結起來」。

我確曾如此期許自己的文章(難怪沒膽寫出來)。

2010年初夏,東部行腳第三年。我決定收錄八篇以台東綠島為醫療現場的文字到《浪人醫生日記》,一本集結四十篇雜文,寫作時間橫跨二十年的小輯子。

心裡的石頭都搬開了?

誠實地搖搖頭。我刻意以清淡、幽默的筆觸,以及盡可能不挑動階級、城鄉、甚至族群敏感神經的策略說出這些故事,以回應眾好友出書期待(與自己說故事願望)。

避重就輕。因為無法平衡醫學專業與私人情感,以至於我回答不了:為何監獄與精神病房之間彷彿有扇旋轉門,犯人∕病人轉來轉去?為何擁有無敵海景的美麗漁村一片破敗蕭索,屋腳還擺滿空酒瓶?為何僻靜山村農舍旁,會有間外觀如倉庫的小屋鎖著一個赤身裸體的年輕男子,據說其語言能力因如獸般囚禁十數載而喪失……

面對這些苦難,即使心生同情,是否如蘇珊.桑塔格在《旁觀他人之痛苦》所質疑,依舊消費了他人的痛苦? 為了避免揭露太多內心糾葛,我不怎麼高明地偽裝成歷史學家,以「內行局外人」(inside outsider)的觀點,說這些見過的人與事。

《浪人醫生日記》的新書發表會後,好友兼老闆知遠又與我聊起,玉里榮民醫院內一群長年住院的金門病友的返鄉故事。

「金門人怎麼會流落到玉里?」

「(病人)多半是在戒嚴時期輾轉送來。那時金門沒有阿瑾,我也還沒到玉里。」知遠與金門第一位精神科醫師吳阿瑾年齡相仿,入行於「精神衛生法」頒布(1991)前。

當下,我心底同時浮現十幾年前,台灣,不,當時還稱作「『中華』精神醫學會」會員大會上的一段插曲。

我不但聽說過他,還親眼目睹上世紀末,他在會議尾聲的臨時動議起身疾呼:「重視離島精神醫療。」

聲音如此微弱,行徑近乎「突兀」,無視當年激辯是否更名∕正名為「台灣精神醫學會」的政治氛圍。初入「太廟」的我不禁偷偷打聽:「這個人是誰?」

「吳阿瑾。」回答的學長補了一句:「金門唯一的精神科醫師。」

「聽說金門的精神醫療,是吳醫師一步一腳印發展起來。」我拉回現實。

「話是不錯,有日間病房和急性病房做後盾,金門確實漸漸『做』起來。不過,總有(病)人回不去了!」知遠提醒。

   不同於換過心、肝、腎,或是兩天洗一次腎(血液透析)等病友團體大陣仗出遊,以宣示生活主控權(mastering of life)仍操之在我;這一群「少小離家老大回」的精神病友跨海找回的,應是橫被疾病撕裂的生命軌跡與親情。知遠說,回過家的病友身上,都能感受到「終於完成」的放下。

  「這樣的故事應該被人說出來。」我提出請求。

  2011年,為了再現病友們離鄉、返鄉始末,我在金門、玉里兩地來來回回。

  心繫金門故事的我依舊定期前往蘭嶼、綠島。除了天威難測,我越來越能優遊於離島工作,體會兩地的不同風情(與不便)。

「為何捨近求遠,不把蘭嶼和綠島的故事寫出來?」某日,飛往蘭嶼的飛機因機械因素半途折回,我在台東機場認命地等候,吳阿瑾醫師當年疾呼「重視離島精神醫療」的身影竟不期然浮現。

該從什麼樣的角度、採取何種策略去述說這群相對於台灣本島、漢人、以及正常人而言,被「三重邊緣化」的人們周遭發生的故事?我想起蔡友月博士,她為了回答近年達悟人高比例精神失序的源由,以及他們如何詮釋與對待被精神醫學診斷為「不正常的人」,曾進行過扎根式民族誌研究。她以為,達悟族部落「精神健康問題的核心,不在於是否需要抗拒現代精神醫學,而在於如何從蘭嶼當地的社會、文化以及歷史脈絡,來恰當定位現代精神醫學的角色與作用,並進行適當的修正」。

或因友月與我都曾受教於哈佛大學Byron Good教授──一位長年於不同地區致力精神疾病研究的人類學家,也都相信並期待現代精神醫學與社會科學應該彼此對話,進而共同合作,對受苦者發揮有益的作用。我決心克服過去怕破壞隱私,怕島嶼邊緣的失落、焦慮、憂鬱與妄想等痛苦,被輕率歸因於個人、家庭,甚或某些社群的道德(moral)脆弱等顧慮,從一個離島精神醫療提供者(provider)的觀點,見證「健康不平等」(health inequality)這塊惡地結出的苦果,以及現代醫學走出巍然的機構,進入使用者(user)生活現場的左支右絀。

於是,我又花了一年的時間,一邊整理金門故事,一邊搜索記憶,重組蘭嶼、綠島與台東部分病友的故事,同長住玉里的金門病友們,一起組成《謝謝你們,我的離島病友:浪人醫師飛向醫療現場的生命故事》眾生相。

付梓前夕,我戒慎恐懼,期盼自己,還有讀者因閱讀這本「再現」他人受苦而起的同情共感,不會如桑塔格所言,只是「一份不穩定的感情」,將因不形諸行動而凋萎。

推薦序一

◎與病友同存的浪漫醫學∕胡海國教授(台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教授、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


社區精神醫學雖然不是精神醫學之主流,但社區精神醫學卻是精神科病友復元(recovery)的真正主軸。傳統上,台灣社會所謂的醫學或醫療,是令人印象深刻之醫院或診所的熱鬧人潮,令人窒息的擁擠急診室以及急著想住院的病房設施。社區精神醫療是相對於醫院精神醫療的另一種專業服務型態。這種深入社區、深入家庭,在病友生活的環境中,施展精神科專業技術的服務型態,表面上看來,好似有本書作者吳佳璇醫師所謂的浪漫情懷,我倒以為是真正觸及病友真實心境世界的浪漫醫學。

它除了要有高超的實證醫學基礎外,更要有一股與「病友同存」的人文關懷。吳醫師這本《謝謝你們,我的離島病友:浪人醫師飛向醫療現場的生命故事》,以綠島、蘭嶼的深入居家精神醫療、令人困惑的司法精神鑑定,以及少小因病離鄉,年長情怯,興奮返鄉之感人情事,標示了「病友與醫師」在鄉野間結盟的人文場景。

本書除了真實展露精神醫學融合人文與專業科技的特質外,也鮮明地呈現社區裡有利精神病友復原的豐富社會資源,包含富有執行力的社區護理師、熱心的社會人士、民間組織成員及關心的左鄰右舍……等,我認為佳璇的這本力作,除了她那美妙的文采外,亦是佳璇寫作生涯中,更上層樓地開創了嶄新的手法與視野。這本新書更顯現佳璇寫作時「臨場實景」之深刻要求。我特別佩服她用心求真、用情求實之投注,使本書不只提供豐富的社區精神醫學素材,開展專業社區精神醫學的視野,並能開拓提升讀者的胸懷,使讀者能培養寬廣的心胸,去體認社會小角落的人性光輝。

我有機會先閱讀本書初稿,很樂意為本書作序,並特別推薦本書不只是精神醫學領域的參考書,也是一般民眾的良好讀物。本書的出版,我特別恭喜吳佳璇醫師,因為它展露了吳佳璇醫師寫作生涯的新里程碑。

推薦序二

◎底層者能說話嗎?∕陳嘉新(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助理教授、精神科專科醫師)


溝通的實際可能是「不得不被溝通」,而聞名的香水臭脾氣往往把應該了解的不搞成誤解就顯示不出它的「學術獨創」。 --舞鶴,〈山永遠是山嗎:原住民永遠是原住民〉,《思索阿邦.卡露斯》(2002)

  書寫邊緣人物的最大困難,在於保持「如實面對」而「地位平等」的筆調,以再現底層人民的聲音。不管是學術論文乃至於敘述散文,如何中肯冷靜、不任意褒貶地說明這些人物的遭遇與行為,卻又要確保讀者不至於強化對邊緣者的刻板印象,一直是作者需要奮力維持平衡的重要問題。佳璇與我認識多年,我深知她寫事描物深入淺出的功力,但是在這次她書寫離島與偏遠醫療所見所聞的過程中,我也難得地看見她沉吟推敲的猶豫之處。畢竟這些被書寫的對象,都是再邊緣、再底層不過的人了——不管是地理上(後山或離島)、環境上(禁閉監獄、病房,或是核廢料儲放槽的隔壁)、社會處境上(勞力與地位的多重剝削),有時候不免會讓人擔心起理論家史匹瓦克(Gayatri Spivak)有名的提問:「底層者能說話嗎?」

相較於社會學家貝克(Howard Becker)堅定的「與挫敗者(underdog)同在」的道德立場,史匹瓦克或許對於這種為邊緣發聲的終極可能仍感猶豫,但是這份躊躇並不表示邊緣人物的書寫缺乏正當性。對那些被主流社會狠狠推一把就搖搖擺擺在懸崖邊緣的人們來說,每次出現在公眾之前都是個創傷經驗。就像是在影集中滄桑憔悴的主角正要開口訴說自己多年被壓迫的苦悶時,看電視的大眾卻遽然按下了靜音鍵。不論是來了台北九天就犯下殺人案的死刑犯湯英伸,或是站在天橋上抱著女兒作勢跳下的「不能沒有你」男子,我們的社會是這樣剝削了他們的勞力,凍結了他們的聲音,還消遣著他們的憤怒與暴力。

苦難的詩學需要文字的出口,不然就只能轉化成暴力來宣洩。曖昧的是,當湯英伸或者「不能沒有你」的暴力式行動被法律拘束制裁的時候,文字化的苦難往往表示受苦者已經失去了反抗體制的力量。在這個意義下,佳璇筆下的邊緣人,都是某種意義下被馴化的品種——長期住院的慢性病患、監獄內外的受刑人、逐漸凋零的老榮民、離島上監控管理下的精神失常者。他們或許沒有一般生物受逼迫就憤怒反咬的原始衝動,也或許在長期的忽略與隔絕下早已失去了攻擊的勇氣,然而被馴化的人並不見得有比較溫馴的苦痛,甚至這個被噤聲的狀態,更反映出這些人無以言喻的悲哀。我待過十數年的精神醫療界,深知拯救這些社會底層的喑啞無聲,才是真正醫者難以擺脫的、薛西佛斯(Sysiphus)式的使命。
在佳璇相當自制而不過度渲染的描述中,我們看到的是這些人身上烙印的社會苦難。在那些超越個人而只能廣義地歸之於所謂「時代悲劇」的、無終結可能的懸置狀況中,這些邊緣人物的存有感只能浮現在一些似明似暗的邊緣間隙之中,日日夜夜朝著想望的故鄉溯溪而上。佳璇必然是意識到這種回歸桃源美鄉之渴望的微妙之處,所以她書寫到返鄉病人董承武在返回花蓮前激躁不安,徹夜唱歌,直到在頹圮的金門老家當中合掌敬禮,才能重獲安寧;或者是住進慢性病房的離島病人達旺,儘管不肯配合檢查,卻願接受腦波以照出「腦中的飛魚」。

說到這種腦海裡面的影像,讓我聯想到幾年前跟隨佳璇去綠島家訪精神病人的往事。我們騎著機車,海風與陽光盈滿胸懷,循著公路邊的小巷,來到了某個病人的磚造家中。佳璇與公衛護士親切地跟病人話家常,確認目前的精神症狀與生活條件,並提醒按時服藥和規律訪視的必要性。病人因為慢性化的精神症狀,大多時間木然寡言,活動也顯得慢條斯理、缺乏活力,整個人萎坐在牆角陰影裡面的小椅子,有一搭沒一搭地回話。我忍不住看著更遠處的床邊,有一隻死了的蟑螂,已經仰躺在地上不知道多久,褐黑色的身軀在灰白的地面上更顯得對比分明。不知為何,離開那病患家中許久之後,我仍久久不能言語。死蟑螂的影像在我腦海裡面一直縈繞不去。

或許,我一直希望那蟑螂能夠活魂回來。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8880511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40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