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放輕鬆,不焦慮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9 216
    240

出版情報

你是自己最好的醫生

2015/08/03 書中點出佔據全球死因高位的癌症、自殺(憂鬱症)、慢性病,及頻繁頭痛、失眠的根源,來自不願放下的人生暗影與生命事故,使我們情緒失控、腦波紊亂、血管阻塞、細胞變異。單靠吃藥,如同種下萬劫不復的藥癮,再次召喚病痛的突發。病變既然源於人生途中受重傷的你,欲徹底治癒,就要從回憶底層翻找出隱隱作痛的傷口,一個個用愛念轉化、用調息修補缺氧組織、用九式瑜珈改變心脈體質,透過每次的代謝換氧,調校扭曲窒息的身心。從楊院長與病患的生命修復之旅中,我看見了自己、已離世或尚與病魔爭奪生存權的親友身影,相信你也能從感同身受中找到發乎內心的治癒力,給自己一個機會,從藥癮人生的求診迷途中幡然醒悟,從覺察的當下湧現久違的喜悅自在。 *《我也曾憂鬱:一位精神科醫師用心靈自癒力,不吃藥改善頭痛、失眠、憂鬱。(附「九式能量瑜珈操」隨身別冊)》預計2015年8月7日出版。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為什麼我明明感覺心臟很不舒服,但經過一連串的檢查,卻找不出毛病?
為什麼我常失眠、頭痛,每天總有操心不完的瑣事?
我常因工作壓力而感到焦慮,這樣下去會得憂鬱症嗎?
自律神經失調跟焦慮有關係嗎?要怎麼治療?

 

壓力和焦慮是許多身心疾病的源頭,林奕廷醫師以多年的臨床經驗與豐富真實的案例,詳細探討焦慮的成因與種類、對身心造成的影響、與自律神經的關係、焦慮症家族的解析與治療方法,以及如何調適、超越焦慮,成為情緒的主人。書中並介紹讀者如何運用焦慮自我評量表、社會再適應量表等,來進行自我檢測,幫助我們察覺自己是否有潛在的焦慮問題,是不是無形中已經習慣承受壓力卻不自覺。

每個人感受到的壓力不一樣,反應當然也天壤之別,過大的壓力有礙健康,適度的壓力卻有益處,林醫師詳細解說壓力反應的兩大系統,並提出放鬆身體和心情的調適方法,以及五個認知治療法,希望能幫助讀友紓解壓力與焦慮,重拾美好健康的自在人生。

本書特色

◎臺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的專業權威,提供正確的相關知識,減輕家屬及老師的擔心疑慮,以正確而溫和的方式幫助孩子。

 

◎美國的調查顯示,焦慮症一年盛行率約為17.7%(一百個人中有17.7個在一年之中得到焦慮症),比例很高;女性罹病率約為男性2倍,女性的終生盛行率可以高達30.5%(女性一生中,10人就有3人可能罹患)。台灣的調查顯示,盛行率比歐美國家要低很多,但極大原因可能是未曾就醫。本書帶領讀者充分了解焦慮及紓壓抗焦的方法。放輕鬆,一點也不難!

目錄

5 【總序】 視病如親的具體實踐 高淑芬
9 【主編序】 本土專業書籍的新里程 王浩威、陳錫中
13 【自序】 理性看待焦慮,減壓一點也不難 林奕廷
19 【前言】 「醫師,我這樣是神經病嗎?」

【第一章】 壓力與焦慮
26 偵測焦慮──焦慮自我評量表
31 為什麼我比較容易焦慮?
35 現代壓力知多少?
37 壓力也有益處?
40 算一算壓力指數——社會再適應評量表
43 壓力三階段
44 壓力如何轉變成焦慮?
50 焦慮對身心的影響

【第二章】 什麼是病態焦慮
59 如何察覺病態焦慮?
61 身心疾病與病態焦慮
63 是焦慮症還是憂鬱症?
65 焦慮症有幾種?
70 焦慮症如何治療?

【第三章】 焦慮症家族
75 廣泛性焦慮症
79 恐慌症與懼曠症
90 特定對象畏懼症
97 社會畏懼症
103 強迫症
109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116 一般醫學狀況與物質引起的焦慮症

【第四章】 自律神經的失調和保健
121 「情緒」問題的警訊
123 失調不是病,而是一種狀態
125 自律神經的運作
127 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
130 治療和保健
132 【附篇】腦神經衰弱

【第五章】 超越焦慮三法門
140 調適,一條循環的路徑
142 「抗焦」三大法門

179 【結語】 讓我們成為情緒的主人
181 【附錄一】 Q&A
186 【附錄二】 延伸閱讀

序/導讀

自序

理性看待焦慮,減壓一點也不難

林奕廷


著手準備這本書時所感受的焦慮,讓我回想起甫進入精神醫學領域的不安。每個人都會焦慮,即使是精神醫療從業人員也不例外。

從醫學系畢業時,我選擇精神科做為未來行醫的志業;這是非常直覺的,我說不出這個選擇的道理。身邊的人也不能瞭解,一向喜歡與邏輯和推理打交道的我,怎麼會要從事一個充滿不確定性、需要處理各式各樣情緒問題的專業呢?或許這就是精神醫學迷人之處,不只是人文關懷和心靈世界的探索,做為現代醫學的一個領域,精神醫學以科學的方法研究複雜的人類行為和精神現象,以理性的態度與患者一同面對情緒並提供治療。在眾多的精神疾病中,焦慮症的治療特別講究理性分析。這是我撰寫《放輕鬆,不焦慮》的原因之一。

著書為文不是我的專長,在受邀參與【臺大醫師到我家ー精神健康系列】叢書的撰寫時,實在感到焦慮。但想到這套叢書的醫療與社會意義時,貢獻一份心力不但是我的任務,也是身為醫師的責任。於是我很快將焦慮放下, 並選擇她做為本書的主題。日常生活中,「焦慮」是無時不刻會經驗到的情緒;在精神醫學中,「焦慮症」是最常見的一類精神疾病;甚至在其他專科的門診,許多身體症狀都與焦慮有關。即使如此,人們往往受焦慮所苦而不自知,或是無法擺脫焦慮的惡性循環。

這本書原來是以介紹「焦慮症」為主,例如恐慌症和廣泛性焦慮症,但是這樣的設定或許過於狹隘。臨床實務上,許多患者就醫的原因是焦慮情緒和相關的身體症狀, 他們的臨床表現和嚴重度不見得符合任何一種焦慮症;換句話說,任何原因所致的顯著焦慮,就足以影響生活品質、造成失能。更況現代人的壓力與日俱增,減壓與抗焦成為生存的必備技能。為了更貼近一般讀者的需求和生活經驗,這本書著重於「讓人不適的焦慮」,希望大家都能放輕鬆、不焦慮。

在結構上,第一章和第二章首先說明壓力和焦慮, 以及兩者間的關聯;並詳述焦慮對情緒、認知、行為和生理的影響。許多人會感覺到焦慮造成的生理不適,卻未察覺情緒的緊張,所以反覆在內外科門診尋求身體的治療, 而走了冤枉路。唯有知道焦慮所在,才能真正克服病態焦慮,因此第三章介紹各種焦慮症。第四章則談「自律神經失調」,因為它是許多人就醫的原因,但常遭到忽略的是它與焦慮的密切關係。臺灣許多地方的醫師和患者習慣用「腦神經衰弱」來指稱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其實腦神經衰弱有其特別的定義,所以本書特別介紹這個診斷。第五章提供超越焦慮的法門,克服焦慮、化焦慮為助力。

本書的內容受益於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師長們的教誨,我非常感謝患者們願意與我分享親身的經歷。很幸福能在初次著書的過程中,得到心靈工坊團隊的協助,此外還有擔任文稿協力的鄭慧卿女士與整理全書書稿的彭可炫小姐,感謝妳們的幫忙與包容。隨著書本即將付梓,我又走完一次焦慮的循環,也更有勇氣面對未來的挑戰。

前言

「醫師,我這樣是神經病嗎?」
在精神部的門診中,常常聽到這樣緊張的聲音:

醫師,我每天都很不快樂,一點點小事都會讓我呼吸變快、心跳加速,看了心臟科,醫生說心臟好得很,卻要小心得了『焦慮症』,建議我去看精神科。我怎麼了?難道我有神經病嗎?為什麼要看精神科?

醫師,我這兩年都睡不好,有時胸悶喘不過氣,又常常胃痛,腸胃科說我是「自律神經失調」,那怎麼辦呀? 為什麼我要吃精神科的藥?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神經病嗎?

醫師,有人說我這樣整天沒精神,一直很疲倦、提不起勁、記性變差,是腦神經衰弱的症狀。我很擔心,腦神經如果愈來愈衰弱,會變成神經病嗎?

從這些敘述,可以感覺到他們的心慌,同時,這也是許多病友共同的疑問。

對現代人來說,各種身心不適的症狀,愈來愈普遍。讓人困惑的是,明明感覺到身體很不舒服,但經過一連串的檢查,卻找不出生理上的毛病,這時候,就是精神科(或者稱為「身心科」)醫師登場的時候了。

別擔心,到精神科看診,並不代表有精神並。像上述的各種例子,不論是「焦慮症」、「自律神經失調」或「腦神經衰弱」,多半都跟精神壓力有關,所以,要恢復健康,讓身心舒適,還是要從精神的保健著手。

一般來說,我們比較容易注意到身體的不適,卻不容易覺察情緒的壓力和困擾,因此,患者的主訴往往是從身體症狀開始。我們可以舉三個臨床案例來說明:

【失眠案例】
二十三歲的碩士班學生孫小姐: 「已經三個月了,我總是要躺在床上翻來覆去二個小時,才有辦法睡著⋯⋯。」

有許多因素都會導致失眠,壓力和焦慮是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所以醫師會詢問患者最近的生活狀況,是否有明顯的壓力事件,如考試、求職、家庭、戀愛、人際關係的困擾。

【健忘案例】
四十歲的上市公司主管李先生:「最近半年記性很不好,常常忘記要做什麼,我是不是得了老人癡呆症?」

四十歲得老人失智症真的太早了,可能性不高。其實,長期的焦慮常常伴隨注意力不集中與健忘,所以,醫師會幫助患者評估自己的焦慮指數,以確認造成健忘的真正原因。

【火氣案例】
五十二歲的家庭主婦林太太:「半年來,愈來愈容易發脾氣。我自己不知道為什麼,先生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許多人處在壓力下、情緒緊繃時,脾氣也就變得不好。但很多時候自己不會察覺到是焦慮的關係。所以,醫師會先了解患者的生活和情緒狀態,幫助患者學會紓壓, 釋放焦慮,發脾氣的狀況應該就可以改善。力,會導致焦慮。焦慮是一種緊張不安的情緒狀態,跟恐懼很類似。不同的是,焦慮往往缺乏明確的對象。如果有具體害怕的對象,那種情緒反應稱為「恐懼」;如果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害怕什麼,卻仍感到緊張不安,就稱之為「焦慮」。

在平常用語中,焦慮與恐懼經常混著使用,「焦慮」一詞往往同時代表焦慮與恐懼。本書所談的焦慮就涵蓋了這種比較廣泛的概念。

焦慮情緒會伴隨生理反應,這是生物應付威脅的本能。但過度強烈的生理反應,會造成身體不適。當焦慮的狀況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時,就可能是「焦慮症」。所謂「症」,是「病態式」的焦慮症候群,會使健康亮起紅燈,甚至讓人憂懼度日,生活品質下降。這時,最好能尋求醫療上的協助,一起「抗焦」。

壓力和焦慮所導致的情緒緊繃,也可能影響到自律神經的功能,導致許多身體症狀。而長期過大的壓力,也往往更容易使得身心都感到虛弱耗竭,導致「腦神經衰弱」的苦惱。

總而言之,壓力和焦慮是現代許多身心疾病的源頭。所以,本書一開始先詳述焦慮與壓力的關係,以及何謂病態的焦慮,接著簡介焦慮症家族的各種類型、自律神經失調,以及腦神經衰弱的症狀與治療之道。最後,則提供超越焦慮的法門與具體做法。

希望這一本實用易懂的小書,可以幫助讀者紓解壓力與焦慮,恢復輕鬆健康的自在人生。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6112928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192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19 出貨 參考庫存量:2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