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讓傷痕說話:一位精神科醫師遇見的那些彩虹人生

對他們來說,彩虹是一個繽紛的祝福,卻也是深受痛苦的詛咒……
  • 9 270
    300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我是一個精神專科醫師,
特別的是,我專門傾聽那些彩虹病人的苦惱。
對他們來說,彩虹是一個繽紛的祝福,卻也是深受痛苦的詛咒……


在門診中,我承接著每個裂解的生命,拼湊受難的地圖。
彌補創傷的方式,不是蠻橫地縫合,
而是讓傷痕開口說話,讓游離的心靈選擇自己的處方。
這個門診,終究不是為了治療誰,
只不過是為了讓彼此,多一點點溫度。

「開設同志諮詢門診的目的,就是希望有一天,再也不需要這個門診!」

帶著這樣的冀盼,徐志雲醫師寫下了診間看到的彩虹人生。這14篇故事,有些驚心動魄,有些啼笑皆非,更多的是於心不忍。故事的主角或許不特別,就在你我身邊,有男同志、女同志、跨性別;故事的話題或許不有趣,講家暴、宗教、藥物、性文化、變裝癖,還有更多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的問題。以及,他自己的出櫃故事。

診間不過是社會的一隅。我們在此看到了片段的事件、濃縮的情節、拓印之後的憂鬱。外面世界的人生,卻是更連綿不斷的驚心動魄。生命總會有傷,但在傷痕過後,期望能保有最基本的公義,讓每個人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並且,願意愛自己……

【特別附錄】
「同志親友的考古題」Q&A

→從醫學、遺傳學等科學角度,解答同志親友在診間最常見的提問。而這些問題,很可能也是你我身邊最常聽到的質疑與問題。

名人推薦

真摯推薦

aMEI金曲歌后
尤美女立法委員
王小棣導演
王浩威作家、精神科醫師
朱家安簡單哲學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呂世浩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呂欣潔 婚姻平權大平台總召集人
李屏瑤 作家
周美玲電影導演
紀大偉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桃色壞男孩同志圖文插畫家
畢恆達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陳芳明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陳珊妮歌手
許毓仁立法委員
黃宗正 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
黃惠偵《日常對話》導演
鄧惠文榮格分析師、精神科醫師
蘇芊玲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
羅毓嘉詩人

或許在社會生存的本質使我們覺得困難,也許我們無法免除於世界的傷害,但我們仍要相信,自己值得被愛,正如徐醫師遇見的彩虹人生,每一個生命都應該被好好擁抱、善待。──尤美女立法委員

對於一般人來說,這本書是你理解身邊可能的同志朋友的好機會。對於考慮出櫃的同志和憂心小孩性傾向的家長,這本書讓你知道你可能有哪些未來。──朱家安簡單哲學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這本書用溫暖但堅定的筆觸,描繪出真實人生的樣貌,盼更多的人能看見我們彼此身上都有相似的傷痕,以及傷痕背後的力量。──呂欣潔婚姻平權大平台總召集人

謝謝志雲醫師帶著強大的同理心,去理解所有身陷困局的人們,也謝謝他以慈悲的胸懷,把這些血淋淋的現實,平靜的述說給更多人體會,撐大更多同理的空間。──周美玲電影導演

徐志雲醫師青年才俊,卻早就已經在同志運動界耕耘多年,甚至還是在頂尖醫院開設「同志諮詢門診」的先驅者。《讓傷痕說話》就是他在這門診中所見所聞的重整與重述,令人讀來許多感觸。──紀大偉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志雲的文筆驚人地好,透過文字把診間的互動化為生動的舞台,讀者彷彿身歷其境。苦難的人生在他幽默的筆鋒下,讓讀者也能產生同理的理解,進而探問產生這些現象背後的根源。──畢恆達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徐志雲在字裡行間,總是以同理心去了解來尋求諮詢的同志心情。他有一個博大的胸懷,可以容納各種無法想像的故事。這本書寫出了許多被遮蔽的故事。……每個故事都非常精采,甚至某些情節也令人難以置信。──陳芳明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其實每個人都在不停詮釋著所謂的完美自由,然而這樣的自由必須伴隨著責任,伴隨著體諒關於身份認同的追尋,更伴隨著尊重每個人在這個世界所留下的軌跡。《讓傷痕說話》這本書所期望牽動你我前進的方向。──陳珊妮歌手

這本書教導「櫃外」的人去了解那些在自己身邊卻久久不敢出櫃的人;也讓躲在櫃子深處的朋友們了解到,在這個巨大的宇宙裡,你並不是孤單一人。──許毓仁立法委員

作者文筆生動俏妙,恍如將診察室的現場帶到讀者面前,除了讓我們了解在人間有各式各樣的不同生命狀態存在以外,也增加我們對這些人生活方式與困境的了解。我非常樂意向大家推薦此書。──黃宗正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

警語:本書不是一本溫馨的門診故事集,根本就是同志家庭版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透過他的文字,直擊一場又一場家庭自由搏擊賽中的拳拳到肉,甚至是刀光劍影,修飾不了的斑斑血跡與淚痕。──黃惠偵《日常對話》導演

透過說故事與聽故事,徐醫師對台灣同志環境和性平教育的情深意切,躍然紙上,從頭到尾。──蘇芊玲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

志雲的這本書帶領每一個讀者進出親密關係、家庭倫理、世代與宗教的差異,性別豈只是一個冰冷的詞彙而已,如何愛自己,愛你的家人,你的友朋與伴侶,才是每一個人在人生道途上終極的修煉。──羅毓嘉詩人

作者

徐志雲

1982年生,金門人。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精神科專科醫師、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目前在金門醫院工作,也在台大醫院兼任開設同志諮詢門診。

幼稚園時喜歡紫色,國小喜歡藍色,國中以後最喜歡白色跟黑色,現在喜歡彩虹。在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當義工十多年,現在擔任理事長。

在社運與醫療當中,經常看到扭曲的事實可以害人多深,也看到醫學和社會的語言還有許多扞格不入的地方,希望能做點事縫補這些缺憾。寫些真實人生的故事,是期待在社會湍急的評斷之中,留下每個人能夠立足的地方。 

目錄

自序  期待這門診不被需要的那一天             
01 同志與他們的父母們              
02 一個家庭,兩個衣櫃               
03 醫生,我不是同性戀               
04 我這樣上不了天堂                
05 昌叔                           
06 寂寞瑪莉亞                    
07 同志重考班                  
08 愛妳,愛到一起死
09 魯蛇人生
10 一首搖滾上月球
11 我再也不會看我男友的手機了
12 只有「煙」,我才有信心
13 出櫃的溫度——我的故事
14 我們必須記得
附錄  那些同志親友的考古題
 
讀後/真摯推薦
以平常心欣賞多彩的人間/畢恆達                  
我們一起來出櫃/陳芳明                          
現代社會所監控的同性戀/紀大偉                  
以診間稜鏡,折射出璀璨之光/羅毓嘉
學會勇敢,面對彩虹人生/蘇芊玲
我們都需要看見/黃惠偵
包容與尊重不同的生命狀態/黃宗正
為什麼這個社會需要出櫃?/許毓仁                
因為不一樣,才更加美好/陳珊妮                  
驚濤駭浪的真實人生/周美玲
直視傷痕,一路並肩走過/呂欣潔
打開眼睛,看見社會的真實/朱家安
每個生命都該被好好擁抱/尤美女

序/導讀

自序

期待這門診不被需要的那一天


我開設同志諮詢門診的目的,就是希望有一天,再也不需要這個門診。

精神醫學一直是個邊界瀰漫的學門,雖然是以醫療和疾病作為出發點,卻幾乎不可能只看疾病,更多的時間踩踏在因疾病而蔓延的生活困境,或是因生活困境所蔓延而生的疾病。

同志議題在精神醫學當中更顯曲折,同性戀和跨性別在精神醫學中都走過疾病化與去病化的歷史,理應和精神科一刀兩斷。但是現實世界如此顛簸,即便我們都很清楚,同志只是正常人的一種,同志依然背負著眾多的歧視與汙名,因此不論是否罹患精神疾病,都可能在某些時刻與精神醫療交會。

我從大學開始加入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當義工,進入機關學校演講同志議題,也不知天高地厚地帶領同志的父母親友支持團體,這成為我後來變成精神科醫師的重要養分。

雖然目前在台灣,已有包括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在內的許多民間組織長期關注同志議題,提供第一線的服務,公部門也越來越願意挹注人力與經費,朝向更友善的社會邁進;但我們都很清楚,廣大的同志族群長期以來被忽視,需要各種不同層面的資源協助。因此,我在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開立了專門的「同志諮詢門診」,提供各種多元性別、性傾向、性少數族群與其親友的諮詢,以結合第一線的醫療支援與轉介。

這本書是這些年來在同志諮詢門診當中的點滴集結,其中笑淚交織,但更多的是關係的緊繃與情感的拉扯。在醫學上,身體的傷需要發炎反應,才能抵抗病菌、癒合傷口。心理的傷也需要發言,讓傷痕能夠為自己說話,讓失語者的心靈得以痊癒。

為了保護個案隱私,故事中個人化的資料已做了大幅度的更動,名字皆為化名。有些故事經由當事人的同意保留大部分的原汁原味,也有某些故事的情節做了相當的修改與裁剪,或將多人故事融合,因此某個人的背景可能進展為另一人的結局。

在改編過程中,我也曾擔心是否有失真之虞,不斷反覆斟酌,盡力契合我所看到的真實情境與文化。但可以保證的是,書中呈現出來的故事情節絕不會比真實事件更誇張,畢竟人生的光怪陸離經常超乎想像。有些當事人的情況曾出現在新聞事件,因此不便放入書中,也有些因為情節獨特,有被辨識出來的可能性,最終決定不要寫出。這些生命故事,就成為我跟個案之間的珍藏,也不需為外人道了。

要特別提醒讀者的是,會來到精神科門診就診的個案,平均來說比一般的同志族群遭遇更困苦的經歷,或許會讓讀者在看完這些故事後,有「同志怎麼都過得這麼悲慘」的錯覺,這當然不是所有同志的樣貌。

這些故事書寫的初衷,是希望讓不同生活經驗的人都有機會更貼近彼此,畢竟醫療場域經常只能影響片面的人生,但人生的更多時刻是在家庭、學校、職場、社會,還有存在與意義之中遊歷。若我們對不同族群的認識多一些,彼此的傷害就能少一點。當同志再也不會因為性傾向、性別認同或性別氣質而受苦,門診自然就不再被需要。

同志諮詢門診能夠成立,要感謝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的師長與同事們。當初我提議設立這樣的門診,大家都知道絕對不符成本考量,卻得到所有師長第一時間的支持,分外感念;門診護理師們知道我的門診都會看到一整天,總是細心幫我準備咖啡與點心補充熱量,拯救一個低血糖的醫師不至於暴走。也要感謝金門醫院的上級與同儕們,偏鄉醫療和同志權益都是非常值得投注與奉獻的志業,你們的包容,讓我有機會貪心兼顧。

本書能夠付梓,要感謝作家李屏瑤的介紹與賞識,以及遠流出版公司願意關注同志與性別議題,謝謝主編林孜懃與總編王明雪的建議與規劃,也要感謝企劃珮如各種充滿創意、文攻武嚇、軟硬兼施、天羅地網的催稿方式,堪稱作者的馴獸師,而我也的確需要這樣的鞭策(附帶一提,千萬不要加企劃的FB或IG,這根本是自投羅網的行徑)。還要謝謝好幾位願意幫我看稿子、給意見,以及幫我推薦書的先進和好友,讓這本書得到灌頂與加持。

最後,要感謝的是門診的個案們,你們願意將赤裸裸的人生敞開在診間,是給予我這個精神科醫師最大的特權,也請讓我對你們致上深切的謝意。

試閱

01
同志與他們的父母們

這些家庭故事的開頭,常是這樣的:


「我這個兒子從小就很乖、很聽話、成績也很好,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去台北念大學之後就很少跟家裡聯絡。我問他有沒有交女朋友,他都說有啦,但是從來沒有帶回來給我們看過。結果……結果上個禮拜他回家,他姊姊在他電腦裡看到他跟別人在傳那個LINE,才知道他是跟其他男生……」

「他高中的時候就跟我說他喜歡男生了,那時候我還不覺得怎麼樣,想說長大他就會想通了改回來。結果他越來越誇張。後來開始留長頭髮,還化妝,我跟他說這樣要是給親戚朋友看到,別人會怎麼說閒話?後來他乾脆過年都不回家了,我都不知道他到底跑去哪裡玩?現在他竟然跟我說要變性!」

「我女兒從國中就不喜歡再留長頭髮了,我跟她說頭髮那麼短,一點女孩樣都沒有,她跟我說這樣在女校才受歡迎。我以為她只是開玩笑的、說說而已,沒想到她現在真的帶回來一個女生,說要跟她結婚、還要跟她生小孩!兩個女生是要怎麼生小孩?」

「他之前就常帶那個『朋友』來我們家,我們想說兒子的好朋友,當然要好好招待,只是真的太常來了。我小姑他們住在我們社區樓下,她就說這樣『不太正常』,我那天終於忍不住問他那個『朋友』到底跟他是什麼關係,沒想到他忽然大發雷霆,說那是他的『男朋友』。我不知道他為什麼要發這麼大的脾氣,還去學人家交什麼男朋友?」

常見的組合是這樣的:一個二、三十歲的同志,略微不耐地走進診間,後面跟著一對五、六十歲的父母,當然有時候只會出現單親,不時還會跟著同志的兄弟姊妹,甚至也有阿姨、阿嬤一同前來的。

進到診間後,總有數十秒的沉默與尷尬,同志的父母不知該怎麼啟齒,同志本身則露出一副「你問他們啊」的不耐氣息。

「醫生你能不能治好他/她……?」即使在這個年代,最常見的型態,仍是懷抱著「改變孩子性傾向」的期待而來的父母。

「我找過別的精神科醫師,他們都跟我說,同性戀不用治療,要治療的應該是爸爸媽媽。為什麼是我們要治療?同性戀才不正常啊!」

「教會裡的弟兄叫我要帶他去給牧師開導開導,我兒子說什麼都不願意,牧師說要幫他禱告、主的大愛會幫助他恢復正常。我每天都幫他禱告,可是他越來越生氣,一直對我發脾氣。這孩子到底怎麼了?是不是被人帶壞了?」
「我帶她到好幾個廟裡去拜拜,屏東那邊有人家說很靈驗的宮廟,我們花了很多錢才拜託到師父幫我們問神明,結果師父說,你這個女兒天生就注定應該是男兒身,改不掉的!怎麼會這樣說?醫生你說,神明怎麼會這樣說?……」

「我花了五萬元讓她去上心靈成長課程,那個女老師跟我說保證會好。她上了好幾天的課,後來老師叫她摸老師的身體,問她有沒有感覺?她說沒有,老師跟我說,她好了!她不再是同性戀了。我很開心,結果她回來之後就不跟我講話,你說她是怎麼了?」

如果平常在網路上看到這些言論,我定然啼笑皆非,但真實的家庭出現在我面前,啼笑皆非無法改善父母的焦慮,也無法改變僵持的親子關係。緊接在父母疑慮之後的,往往是子女的憤慨。

「我跟他們講過很多次了,我從國小就喜歡男生了,他們都說國小那個哪是真的,不就兩個小男生在玩,我說我到大學、到現在工作,喜歡的都是男生,他們就還是假裝沒聽到。醫生你知道嗎?他們竟然可以這樣假裝沒聽到欸?!」

「他們一直叫我念聖經,叫我看索多瑪城是怎麼毀滅的,他們說當同性戀會下地獄,說我就是因為信仰薄弱才會被撒旦誘拐,變成同性戀。醫生,你救救我媽好不好?她信教信到腦袋壞掉了啦!」

「好啊!你們問醫生啊!看是要打針、吃藥、還是開刀,如果醫生說可以這樣治療的話,那就來啊!反正你們不怕毒死我嘛!就來治療嘛!」

「上心靈成長課程是在浪費什麼錢啊!那個老師是五十多歲的大媽,我當然不會愛上她啊,不管是她上課前還是上課後,我‧都‧不‧可‧能‧愛‧上‧她!」

短兵相接。

憤怒,常常不只一方,身為同志,子女也有各式樣貌。有人在父母的不諒解之中遍體鱗傷,有人死命逃離,有人以憤怒之姿反擊,希望藉醫師之口讓父母啞口無言,也有人一語不發,用沉默作為抗議,用疏離作為報復。

親子間的關係,在診間當中洋洋灑灑地開展。同志的議題,只是家庭的縮影、矛盾的催化劑。

*******

苦苦栽培兒子拿到博士的媽媽說:「我是個很開明的媽媽,我不是個控制慾的媽媽,很多人都跟我講,人生的功課就交給自己孩子處理,可是要是孩子字寫歪了,我能不扶著他的手重新寫嗎?」
已經三十歲、百萬年薪的兒子說:「就算我是同性戀,我還是可以很愛你啊。」

「你愛我的前提就是傷了我,你要是愛我就要改變!」媽媽說。

「我也嘗試過很多次,但沒辦法,我喜歡的就是男生。」

「一次抗拒不成功,再抗拒啊!一次失敗不算什麼,你要走對人生該走的路!你有『這個問題』存在,人生就是功虧一簣!」

另一個男同志的父親是上校退伍,對於兒子的陰柔氣質非常憤怒。「他就是沒跟女人上過床,才會這麼沒用!我應該找個妓女跟他上床,讓他知道女人的好。」

他眼中陰柔的兒子,卻無比地犀利。「像你一樣知道女人的好嗎?好到一個接一個,好到被媽媽捉姦在床!那你要不要去找幾個男人來上床一下,知道一下男人的好,才不會一直沉迷女色?」

也有父母間的相互指責:「醫生,這個是不是跟基因有關係?她爸爸那邊也有一個堂姊是那種……那種跟女生同居的,這種病是不是會遺傳?」

「她是因為你懷孕的時候一直說想要兒子、想要兒子,現在才會變成這種男不男、女不女的樣子!我那時候就叫你不可以吃感冒藥,看看你吃了多久,才會生出這種來!」

夫妻間的怨懟、對於雙方家族的不滿、對於彼此關係的衝突,多年以來亟需箭靶互相指責,這時,孩子出櫃成為久候的代罪羔羊,累積已久的夙怨成為疾風,倚著這個同志孩子,婆娑而上。

我常感受到,同志議題不過是一個觸發點,一個萬花筒的鏡片,將平常沉澱的家庭問題翻擾而出,那些未曾被凝視、被處理的裂痕,終於找到碎裂的軌跡,徹底崩裂,讓薄冰上的一家人,不得不面對家庭的真相。

更多的時候,父母親其實隱隱知悉孩子不可能改變,但總在言語中拉扯出自身的期待,然而,這些期待聽在同志的耳中,卻又如此刺痛。父母複製了社會對於同志的歧視,將歧視化作愛的話語,用更貼身的方式刺入孩子的身體裡。

刀刀見血。

這一個個嗷嗷待哺的傷口,既飢餓又長著獠牙、互相啃食的父母子女,卻未曾發現自己看似無心的描述,句句都在傷害對方。

於是,在診間中,我花最多時間做的事情,並非告訴他們關於同志的醫學知識,而是製造一個空間,讓這麼綿密又尖銳的親子對話讓開一些位置,緩下每個人亟欲吐訴的苦水,讓他們打開耳朵,聽聽對方說話。
「爸爸以前的人生中,有沒有認識過同性戀?」我問上校退役的父親。

「我們那個年代哪有這種東西?這都是現在才有人在亂搞這種……」還沒說完,旁邊的兒子就白了爸爸一眼。

「你不要急著白眼,爸爸說的是事實,他們那個年代確實沒有看過。」我對這個男同志說:「你現在每天上網都可以看到同志的資訊,參加屬於同志的活動,打開手機就有gay app可以滑,同性戀對你來說就是真實生活,每天都活生生地出現在周圍。但是你爸爸真的不認識同性戀,你爸爸也不是故意要說同性戀是在『亂搞』,是因為他聽過的同性戀,都是以前新聞會報的那種……」

我看看爸爸,「吸毒的、情殺的、賣淫的、自殺的……對不對?」

爸爸點頭,這就是他過去會「聽到」的同性戀樣貌。

「因為這些才會上新聞,活得好好的、不吸毒的、不殺人的、不自殺的、做普通工作的同性戀很多很多,但是這些人不會上媒體啊,所以爸爸對同性戀有這些印象是理所當然的。」

這些話,不只是說給爸爸聽,也是要說給同志本人聽。

「也因為這樣,我們容易有偏見,認為全部的同志都是長這個樣子。」

爸爸忽然點頭如搗蒜。

「所以也要提醒爸爸的是,你印象中的同志,跟他印象中的同志,是完全不一樣的。當你講出同志如何如何的時候,自然會露出反感的表情,用比較難聽的語氣,所以每次講出來的話,孩子一定聽不下去。」

「我每次才剛開始要講,他就生氣,就跑出門!」爸爸依然憤憤難平。

「因為在他聽起來,這些都是偏見、是羞辱,更重要的是,當你在罵別的同性戀時,他會覺得,你罵的就是他自己。」我順勢對著兒子說:「但是,反過來講,你有跟你爸爸說過,你身邊的同志,一般生活中是在做什麼事嗎?」

「當然沒有啊!怎麼可能講?他哪聽得進去?」兒子抱怨。
頁數 5/5

「你爸爸需要靠你,才有可能知道同志其實就是平常人。不然你覺得爸爸自己從新聞看到的會比較好嗎?」我繼續引導,「我知道一開始,爸爸一定聽不下去,但是今天必須給你一個功課:每個禮拜跟爸爸說一個同志朋友的故事,說什麼都好,像是一個朋友在當設計師,常常熬夜趕稿,跟他的BF三不五時吵架;或者另一個朋友在念大學,不敢跟家裡出櫃,臉書得開兩個帳號,一個圈內、一個圈外;又或者有一個朋友當老師,常常被介紹相親,但實際上已經有交往十多年的男友……我相信你身邊有很多『普通同志』的生活故事,只是這些活生生的例子,爸爸都沒機會知道。」

同樣地,這些不只說給兒子聽,也說給爸爸聽。爸爸不是不想了解,只是在我們的文化背景中,父子之間,連想要理解對方,都嫌藉口太少,以致於裹足不前。

所以,我也只能擅用診間中的小小特權,給他們彼此之間一個藉口。醫生交代的功課,兒子勉強照辦,爸爸勉強得聽,這成為一個契機。如果他們還願意多一點好奇心,這些契機,就足夠讓他們多去了解對方,勝過過去的盲目迴避。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573283706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40
    • 商品規格
    • 20.9*14.8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25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