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彩圖解】超前攔截,癌症止步:終結消化道早期癌(食道/胃/腸/黏膜下腫瘤)全新修訂版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胃腸鏡權威醫師教你讀懂健康警訊,
進行有效篩檢、及時治療,斷開與癌症的連結!
‧年輕不再是本錢!-罹癌年齡層下降,拒當癌症候選人
‧如何發現身體發出的警報!-消化道癌症的篩檢最佳時機
‧拉開與癌症之間的距離…-這些癌前病變必須斬草除根
‧沒症狀不代表安然無恙!-內視鏡揪出胃腸裡的壞東西
【本書特色】
/個案解析/最貼近臨床的診治保健說明
/全彩圖解/最直接、最具體的醫學衛教常識
/權威陣容/最專業的北中南東醫師群合著
/顛覆坊間/最全面詮釋消化管早期癌症的企畫
【那些關於消化道早期癌,你不能不知道的事!】
Q1.癌症可以不是絕症,早期治療有機會痊癒?
癌症未隨淋巴管、血管擴散前,很有機會透過局部切除將其完全清除、徹底根治的。
Q2.胃腸鏡不僅能「看」,還可以進行手術?
胃腸竟手術屬於微創手術,術後恢復期較短,而且通常可以保存器官與其功能。
Q3.誰需要做胃腸鏡檢查?什麼時候需要做?
以「預防醫學」為考量,建議將篩檢年齡降低,特別是有癌症家族史、生活習慣不佳、肥胖的人。
Q4.為什麼腸胃鏡檢查前,受檢者都要餓肚子?
消化道病灶幾乎都是從黏膜開始發展,禁食最主要目的是避免食物殘渣或糞便擋住內視鏡視野。
Q5.做胃腸鏡檢查前,可以吃慢性病的藥嗎?
由於檢查當下可能會碰到需要切片或切除的狀況,停用抗凝血藥物可避免醫療處置後不易止血的風險。
Q6.無痛胃鏡腸鏡的過程,真的不會有感覺嗎?
無痛胃腸鏡通常是以靜脈麻醉的方式,
使受檢者在睡眠狀態下做檢查,自然不會體會到過程中的不適。
【警覺與發現/我們與癌的距離不遠】
每年有近3成人口死於癌症,我是消化道癌症候選人嗎?
「癌」在迫降,人生是暫停還是停止。早晚期存活率差很大
不是沒有症狀就安然無恙,找出那些不該被忽略的警報
【診斷與治療/揪出胃腸裡的壞東西】
比起有什麼症狀,醫師有時更關心你有什麼危險因子
最重要也最準確的篩檢工具,讀懂你的胃腸鏡報告
遠離消化道癌症的超前部署,除掉任何可疑的癌前病變
最小的破壞,最大的治療效果-因應不同病灶的不同手術
【預防與保健/養成癌症討厭的體質】
你是在吃東西,還是在吃地雷。避免癌從口入的NG飲食
世界衛生組織明定的致癌物,絕對要戒斷的3大惡習
高危險群更要知道該篩檢時機,有效預防隱藏版的癌症風險
【專業推薦】
潘憲 內視鏡醫學會前理事長
鄭乃源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院長
羅鴻源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院長
(依姓氏筆畫數排序)
進行有效篩檢、及時治療,斷開與癌症的連結!
‧年輕不再是本錢!-罹癌年齡層下降,拒當癌症候選人
‧如何發現身體發出的警報!-消化道癌症的篩檢最佳時機
‧拉開與癌症之間的距離…-這些癌前病變必須斬草除根
‧沒症狀不代表安然無恙!-內視鏡揪出胃腸裡的壞東西
【本書特色】
/個案解析/最貼近臨床的診治保健說明
/全彩圖解/最直接、最具體的醫學衛教常識
/權威陣容/最專業的北中南東醫師群合著
/顛覆坊間/最全面詮釋消化管早期癌症的企畫
【那些關於消化道早期癌,你不能不知道的事!】
Q1.癌症可以不是絕症,早期治療有機會痊癒?
癌症未隨淋巴管、血管擴散前,很有機會透過局部切除將其完全清除、徹底根治的。
Q2.胃腸鏡不僅能「看」,還可以進行手術?
胃腸竟手術屬於微創手術,術後恢復期較短,而且通常可以保存器官與其功能。
Q3.誰需要做胃腸鏡檢查?什麼時候需要做?
以「預防醫學」為考量,建議將篩檢年齡降低,特別是有癌症家族史、生活習慣不佳、肥胖的人。
Q4.為什麼腸胃鏡檢查前,受檢者都要餓肚子?
消化道病灶幾乎都是從黏膜開始發展,禁食最主要目的是避免食物殘渣或糞便擋住內視鏡視野。
Q5.做胃腸鏡檢查前,可以吃慢性病的藥嗎?
由於檢查當下可能會碰到需要切片或切除的狀況,停用抗凝血藥物可避免醫療處置後不易止血的風險。
Q6.無痛胃鏡腸鏡的過程,真的不會有感覺嗎?
無痛胃腸鏡通常是以靜脈麻醉的方式,
使受檢者在睡眠狀態下做檢查,自然不會體會到過程中的不適。
【警覺與發現/我們與癌的距離不遠】
每年有近3成人口死於癌症,我是消化道癌症候選人嗎?
「癌」在迫降,人生是暫停還是停止。早晚期存活率差很大
不是沒有症狀就安然無恙,找出那些不該被忽略的警報
【診斷與治療/揪出胃腸裡的壞東西】
比起有什麼症狀,醫師有時更關心你有什麼危險因子
最重要也最準確的篩檢工具,讀懂你的胃腸鏡報告
遠離消化道癌症的超前部署,除掉任何可疑的癌前病變
最小的破壞,最大的治療效果-因應不同病灶的不同手術
【預防與保健/養成癌症討厭的體質】
你是在吃東西,還是在吃地雷。避免癌從口入的NG飲食
世界衛生組織明定的致癌物,絕對要戒斷的3大惡習
高危險群更要知道該篩檢時機,有效預防隱藏版的癌症風險
【專業推薦】
潘憲 內視鏡醫學會前理事長
鄭乃源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院長
羅鴻源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院長
(依姓氏筆畫數排序)
序/導讀
總策畫修訂版序 癌療與時俱進,讓超前攔截、終結消化道早期癌更有效
簡錫淵
癌症關懷基金會顧問醫師、台中榮民總醫院特約醫師、台北市中山醫院特約醫師
醫學知識與技術可以說是浩瀚無窮而且日新月異,關於診斷或治療的領域,更是需要長時間的養成才能達到精通。在如此廣博的醫學之下,幾乎沒有一位醫師說自己樣樣精通,更遑論還要熟悉每一種醫療技術或器材的操作。因此,有志之士通常會選定一個特定的領域做學習及研究,將該領域中的每一個環節盡可能了解徹底,期許自己在治療的同時,肩負起教育與研究的責任。
我升任主治醫師時,我的恩師連吉時教授指派我發展消化道早期癌症的診斷與治療,當時的時空背景,不只社會、甚至連醫界對這個領域都還相當陌生,相關的知識、技術尚未建立完整,即使民眾對於癌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口號知曉,實際情況下卻很難做到。因為那個時候對於「無症狀」健康篩檢的觀念相對薄弱,
要「早期發現」談何容易。
後來,包含我等多位醫師有機會先後前往早期癌醫療較為先進的國家,將早期癌診斷與治療技術引進,時至今日,不僅預防醫學提倡,帶動了健康篩檢的風氣,國內也已經有足夠能力推展早期癌的診療了。其實,國內有一群專科醫師跟我一樣,專門投入消化道早期癌症的診療領域,有鑑於此,我邀請其中幾位與我一起成就這本書,期待透過解析早期癌診療的各種資訊,讓讀者了解多一點、離癌症遠一點,或在發現罹癌的當下,抓住可能根治的機會。
在從前的社會環境與醫療水準下,民眾只知道得癌症就是絕境,即使進行手術、化療、電療等積極治療,成效可能不如預期,要不然就是即使克服了癌症,往後人生也活在「等待復發」的焦慮與陰影下。過去,多數罹癌的人可能都曾經感嘆過「沒有早一點發現」,今日,內視鏡影像畫質的進步、健康檢查的盛行及醫療人員知識技術的進展,要達到「早期發現、微創治療」境界已非難事。
在消化系統裡,食道和胃腸黏膜經常地接觸外來食物,因而常被不好的成份誘發出細胞病變,繼而發展成癌症,常見的大腸癌、胃癌、食道癌都是從黏膜開始病變,然後向下侵犯黏膜下層,接著再更往下侵犯到淋巴、血管、肌肉。淋巴與血管就像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一旦癌細胞「上了路」,就很容易擴散到全身。早期癌指的就是還待在黏膜層,還沒有能力擴散的階段。
在早期癌階段就超前攔截,是有很高的機會把癌症完整治癒的。這樣一來,不只能避免擴散的風險,也無須焦慮復發的可能性,徹徹底底從癌症的魔掌中逃脫。除此之外,消化道的早期癌症通常很適合使用內視鏡做微創治療,併發症相對低,術後沒有皮膚傷疤、恢復期短,且不需要切掉器官(胃、腸或食道)而能保有器官功能。可惜的是,目前坊間並無相關的衛教專書,民眾可以接觸的各種資訊,仍是以中晚期癌症為主。
本書聚焦於國人十大常見癌症中的食道癌、胃癌與大腸癌,深入解析這些消化道癌症的成因、早期徵兆、診斷與治療方式,並特別納入臨床上同樣重要的「黏膜下腫瘤」。透過淺顯實用的解說,幫助讀者在身體尚無明顯症狀時,了解自身是否屬於高風險族群,並依據年齡、生活型態與家族病史,掌握合適的篩檢時機與方式。
疾病的診療需要醫病雙方的合作,而建立在理解之上的溝通,是提升治療成功率與降低焦慮的關鍵。我們期盼這本書能成為讀者在面對癌症議題時的重要參考,讓患者與家屬獲得足夠資訊,理解醫療安排,更加願意配合治療與預防追蹤。
本書初版於2021年問世,廣獲好評。如今為與時俱進,跟上近年的醫學發展與政策調整,我們於2025年集結原作者群全面更新內容,推出全新修訂版的「終結消化道早期癌」,期盼協助更多人建立正確的預防觀念,提早掌握微創治療契機。
特別顧問序 幫助讀者超前部署 預防最壞的情況發生
連吉時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名譽教授、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前院長
早期國內醫療環境不夠完善,讓一般民眾幾乎是「談癌色變」,一旦被診斷出癌症後,多數人是期盼能即時進行手術治療或化學療法等積極治療方式來處理。事實上,消化道的癌症依侵犯深淺程度可以分為進行癌和早期癌。進行癌的治療成效可能不如預期,主要因素是往後可能隨時復發或進一步轉移。早期癌則很有機會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過去,在早期癌階段就被確診的病人只占少數。隨著內視鏡影像畫質改善和檢查技術進步,加上民眾對健康促進的重視,積極接受各種健康檢查,確實提升消化道早期癌的診斷,也讓治療的方式多了一些可能性。時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超前部署成為一個時髦的語詞,如果癌症能達到「超前阻絕,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就能在最小傷害的前提下,維護病人的生活品質。超前部署完成消化道早期癌的各種處置,實為防癌最佳策略。
個人於一九八九年從日本九州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後,回國服務於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並且於附屬醫院一邊從事臨床工作,一邊指導年輕的學弟學妹。本書的總策畫簡錫淵醫師與作者群等多位消化道專家作者,都曾經過筆者手把手直接傳授或間接指導內視鏡操作技巧。青出於藍,更勝於藍,曾幾何時個個都成為消化道內視鏡的中堅專科醫師。
這些專家憑著自己的醫學知識與技術為基礎,以簡單明瞭的文字、深入淺出地解說消化道早期癌的診斷與治療,尤其是微創治療,甚至從多重可能的致病因子著手,目的就是幫助讀者超前部署,預防最壞的情況發生。書中解說專業的文字淺顯,對於非醫療人員的一般民眾而言,實為一本優良的參考資料。
簡錫淵
癌症關懷基金會顧問醫師、台中榮民總醫院特約醫師、台北市中山醫院特約醫師
醫學知識與技術可以說是浩瀚無窮而且日新月異,關於診斷或治療的領域,更是需要長時間的養成才能達到精通。在如此廣博的醫學之下,幾乎沒有一位醫師說自己樣樣精通,更遑論還要熟悉每一種醫療技術或器材的操作。因此,有志之士通常會選定一個特定的領域做學習及研究,將該領域中的每一個環節盡可能了解徹底,期許自己在治療的同時,肩負起教育與研究的責任。
我升任主治醫師時,我的恩師連吉時教授指派我發展消化道早期癌症的診斷與治療,當時的時空背景,不只社會、甚至連醫界對這個領域都還相當陌生,相關的知識、技術尚未建立完整,即使民眾對於癌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口號知曉,實際情況下卻很難做到。因為那個時候對於「無症狀」健康篩檢的觀念相對薄弱,
要「早期發現」談何容易。
後來,包含我等多位醫師有機會先後前往早期癌醫療較為先進的國家,將早期癌診斷與治療技術引進,時至今日,不僅預防醫學提倡,帶動了健康篩檢的風氣,國內也已經有足夠能力推展早期癌的診療了。其實,國內有一群專科醫師跟我一樣,專門投入消化道早期癌症的診療領域,有鑑於此,我邀請其中幾位與我一起成就這本書,期待透過解析早期癌診療的各種資訊,讓讀者了解多一點、離癌症遠一點,或在發現罹癌的當下,抓住可能根治的機會。
在從前的社會環境與醫療水準下,民眾只知道得癌症就是絕境,即使進行手術、化療、電療等積極治療,成效可能不如預期,要不然就是即使克服了癌症,往後人生也活在「等待復發」的焦慮與陰影下。過去,多數罹癌的人可能都曾經感嘆過「沒有早一點發現」,今日,內視鏡影像畫質的進步、健康檢查的盛行及醫療人員知識技術的進展,要達到「早期發現、微創治療」境界已非難事。
在消化系統裡,食道和胃腸黏膜經常地接觸外來食物,因而常被不好的成份誘發出細胞病變,繼而發展成癌症,常見的大腸癌、胃癌、食道癌都是從黏膜開始病變,然後向下侵犯黏膜下層,接著再更往下侵犯到淋巴、血管、肌肉。淋巴與血管就像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一旦癌細胞「上了路」,就很容易擴散到全身。早期癌指的就是還待在黏膜層,還沒有能力擴散的階段。
在早期癌階段就超前攔截,是有很高的機會把癌症完整治癒的。這樣一來,不只能避免擴散的風險,也無須焦慮復發的可能性,徹徹底底從癌症的魔掌中逃脫。除此之外,消化道的早期癌症通常很適合使用內視鏡做微創治療,併發症相對低,術後沒有皮膚傷疤、恢復期短,且不需要切掉器官(胃、腸或食道)而能保有器官功能。可惜的是,目前坊間並無相關的衛教專書,民眾可以接觸的各種資訊,仍是以中晚期癌症為主。
本書聚焦於國人十大常見癌症中的食道癌、胃癌與大腸癌,深入解析這些消化道癌症的成因、早期徵兆、診斷與治療方式,並特別納入臨床上同樣重要的「黏膜下腫瘤」。透過淺顯實用的解說,幫助讀者在身體尚無明顯症狀時,了解自身是否屬於高風險族群,並依據年齡、生活型態與家族病史,掌握合適的篩檢時機與方式。
疾病的診療需要醫病雙方的合作,而建立在理解之上的溝通,是提升治療成功率與降低焦慮的關鍵。我們期盼這本書能成為讀者在面對癌症議題時的重要參考,讓患者與家屬獲得足夠資訊,理解醫療安排,更加願意配合治療與預防追蹤。
本書初版於2021年問世,廣獲好評。如今為與時俱進,跟上近年的醫學發展與政策調整,我們於2025年集結原作者群全面更新內容,推出全新修訂版的「終結消化道早期癌」,期盼協助更多人建立正確的預防觀念,提早掌握微創治療契機。
特別顧問序 幫助讀者超前部署 預防最壞的情況發生
連吉時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名譽教授、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前院長
早期國內醫療環境不夠完善,讓一般民眾幾乎是「談癌色變」,一旦被診斷出癌症後,多數人是期盼能即時進行手術治療或化學療法等積極治療方式來處理。事實上,消化道的癌症依侵犯深淺程度可以分為進行癌和早期癌。進行癌的治療成效可能不如預期,主要因素是往後可能隨時復發或進一步轉移。早期癌則很有機會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過去,在早期癌階段就被確診的病人只占少數。隨著內視鏡影像畫質改善和檢查技術進步,加上民眾對健康促進的重視,積極接受各種健康檢查,確實提升消化道早期癌的診斷,也讓治療的方式多了一些可能性。時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超前部署成為一個時髦的語詞,如果癌症能達到「超前阻絕,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就能在最小傷害的前提下,維護病人的生活品質。超前部署完成消化道早期癌的各種處置,實為防癌最佳策略。
個人於一九八九年從日本九州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後,回國服務於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並且於附屬醫院一邊從事臨床工作,一邊指導年輕的學弟學妹。本書的總策畫簡錫淵醫師與作者群等多位消化道專家作者,都曾經過筆者手把手直接傳授或間接指導內視鏡操作技巧。青出於藍,更勝於藍,曾幾何時個個都成為消化道內視鏡的中堅專科醫師。
這些專家憑著自己的醫學知識與技術為基礎,以簡單明瞭的文字、深入淺出地解說消化道早期癌的診斷與治療,尤其是微創治療,甚至從多重可能的致病因子著手,目的就是幫助讀者超前部署,預防最壞的情況發生。書中解說專業的文字淺顯,對於非醫療人員的一般民眾而言,實為一本優良的參考資料。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