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3~1105_神奇柑仔店1920完結篇

醫療與長照整合:打造全人照顧體系

  • 450
  • 分類:
    中文書醫療保健健康觀念銀髮健康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王懿範邱文達等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五南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6/11/10

活動訊息

金石堂,總有一本書懂你!雙11更好買,25家銀行信用卡分期0利率!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臺北醫學大學廣邀國內外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及長照機構經營者,共計18個章節,分別由32個專家學者依各自專長,撰寫國內第一本整合照顧專書《醫療與長照整合─打造全人照顧體系》,從各個面向深入剖析全人照顧的實質內容,以及未來可能碰到的問題,並提出各種可行的解決方案,協助長照2.0最快、最有效及最有價值及高覆蓋度的落實。

名人推薦

這本書在關鍵時刻由第一線專家前瞻性地提出產政學研界在轉型過程中必需的基本概念、國內外實務經驗及政策建言,將帶動並持續臺灣的整合運動,可望繼健保亮麗成績後,再樹立世界級的全民福利模範。
----衛生福利部「長期照護與醫療服務資訊整合研究計畫」主持人‧
前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龔行健

 

此書是台灣第一本討論整合的書,集產政學研先進,以全球化的思維配合台灣政策及實務,提出臺灣因應整合所面臨的機會、挑戰與未來發展剴切的建言。
---- 衛生福利部「長期照護與醫療服務資訊整合研究計畫」協同主持人‧國立陽明大學校長梁賡義

 

本書主要作者都是學術界與政策、實務的領導者,有助於臺灣整合照顧基本觀念的認識及實質的運用,是一部值得推薦的書籍。
----前衛生福利部部長蔣丙煌

作者

王亭貴

現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復健部主任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教授
臺灣復健醫學會理事長
臺灣吞嚥障礙學會副理事長
學歷: 美國紐約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研究員
美國紐澤西醫學院復健科研究員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學士
經歷: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復健科住院醫師

王祖琪

現職: 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院長
學歷: 美國華盛頓大學護理研究所畢業
國立臺灣大學護理系學士
經歷: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長期照護發展中心主任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簡任技正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護理部主任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護理科主任

王懿範

現職: 美國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及美國凱斯西儲大學醫學中心臨床教授
臺北醫學大學訪問學者
學歷: 美國紐約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麥克斯韋爾公共事務學院(School of Maxwell Public Affairs and Citizenship)公共管理學院及社會科學院碩士及博士
美國紐約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護理學院學士及社區衛生管理碩士
經歷: 衛生福利部及國家衛生研究院「長期照護與醫療服務資訊整合研究計畫」計畫總顧問
北京清華大學人文學院老人研究中心及公共管理學院高級訪問學者
美國班傑明羅斯(Benjamin Rose Institute)研究中心策略發展主管
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及聖瑪格麗特紀念醫院老年學中心主任
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
美國密西根大學 政策及社會研究中心美國衛生研究院研究員

李玉春

現職: 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
學歷: 美國德州大學公共衛生學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學士
經歷: 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
臺灣公共衛生學會理事長
衛生福利部健康資料加值應用研究中心陽明分中心主任
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行政院衛生署長期照護保險籌備小組總顧問
行政院衛生署全民健保醫療費用協定委員會主任委員
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所長
行政院衛生署全民健康保險規劃小組支付制度組召集人

李孟智

現職: 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院長
世界家庭醫師會亞太地區(Wonca APR)主席
醫策會教學醫院評鑑暨醫學中心任務指標委員
臺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疾病管制署顧問
國民健康署顧問
學歷: 日本東京醫科大學醫學博士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公共衛生學碩士(2015公共衛生學院傑出校友獎)
中山醫學院醫學系學士
經歷: 臺灣家庭醫學教育研究學會理事長
臺灣青少年醫學暨保健學會榮譽理事長
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常務理事
臺灣健康醫院學會理事

林依瑩

現任: 臺中市副市長
學歷: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
逢甲大學合作經濟系學士
經歷: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行政院行政院長期照護保險推動小組第7屆委員
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暨「培力就業計畫」審查委員
臺中市政府高齡友善城市推動委員會第2屆委員
臺中市長期照顧服務推動小組第3屆委員

林金立

現職: 社團法人雲林縣老人福利保護協會理事長
財團法人雲林縣同仁仁愛之家董事長
財團法人長泰社會福利基金會附設自立支援學院執行長
行政院長期照顧推動小組委員
學歷: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系學士
經歷: 全方位照顧實務聯盟召集人
臺日高齡福祉推動協進會召集人
社團法人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副理事長
社團法人台灣老人福利機構協會常務理事
社團法人台灣高齡照護暨教育協會監事
朝陽科技大學銀髮產業管理學系兼任講師

邱文達

現職: 臺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
美國AHMC醫療集團(Garfield, San Gabriel, Monterey Park, Greater El Monte, Whittier, Anaheim, Alhambra Hospitals)聯合總執行長/顧問
Visiting Professor, Tufts University, U.S.A.
國際醫療衛生促進協會理事長
財團法人外傷防治暨災難醫學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財團法人臺灣基督長老教會馬偕紀念社會事業基金會董事
學歷: 日本大學醫學院神經學博士
美國匹茲堡大學流行病學博士
美國史丹福大學神經外科研究員
中山醫學院醫學系學士
經歷: 衛生福利部部長
行政院衛生署署長
國家衛生研究院董事長
NIH, USA, Guest Researcher
臺北醫學大學校長
臺北醫學大學署立雙和醫院院長
國立陽明大學兼任教授
臺北醫學大學副校長
臺北醫學大學傷害防治學研究所所長
臺北醫學大學市立萬芳醫院院長
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系主任
臺北醫學大學神經外科教授兼主任

洪燕妮

現職: 臺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管理學系副教授
臺北醫學大學長期照護碩士學位學程副教授(合聘)
學歷: 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衛生政策)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醫務管理)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護理學系學士
經歷: 臺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國立陽明大學護理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和信治療中心醫院企劃部副組長
萬芳醫院醫事室門診組組長

范雅渝

現職: 衛生福利部國際合作組研究助理
學歷: 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
經歷: 衛生福利部部長室專員
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研究助理

孫茂勝

現職: 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長特助
彰化基督教醫院醫療副院長
體系醫療照護整合推動中心執行長
臺灣醫策會評鑑委員
臺灣醫策會諮詢專家
臺灣內科醫學會理事
教育部部定副教授
臺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理事
臺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
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機構實地訪查認證委員
臺灣醫院協會「專科護理師訓練醫院認定計畫」訪視委員
學歷: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學士
經歷: 彰化基督教醫院醫療長

涂心寧

現職: 社團法人新北市身心障礙者福利促進協會總幹事
社團法人新北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理事
行政院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訓練品質系統評核委員
社團法人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
社團法人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理事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第10屆理事
桃園市政府第1屆長期照顧推動小組委員
衛生福利部長照保險資訊系統之需求規劃專家
衛生福利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長照制度實施成效檢討與評價計畫工作小組委員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北基宜花金馬分署銀髮顧問

目錄

第一篇 概念模式
第一章 整合照顧概念及模式的引導   
壹、前言與背景
貳、整合照顧概念
參、整合照顧的架構與機制
肆、各國整合模式介紹
伍、日本社區整體照顧體系
陸、小結
柒、結語
參考文獻

第二篇 政策導向
第二章 我國的長照策略及醫療整合的全球發展趨勢   
壹、衛生與社會福利的整合—臺灣長期照護的最重要基礎工作
貳、長照規劃與衛生福利
參、當年臺灣的長照政策原規劃
肆、長照服務法實施的七個策略
伍、長照保險法草案的原規劃
陸、醫養整合的啟動
柒、醫養整合的整體規劃與未來展望
參考文獻

第三章 藉財務支付制度促進醫療長照與社區服務體系之整合   
壹、背景
貳、現況分析
參、結論與建議
肆、結語
參考文獻

第四章 我國長照制度及未來的發展與整合   
壹、我國長照制度之發展
貳、我國長照服務及資源建置概況
參、我國長照發展之挑戰
肆、我國長照服務之未來發展
伍、結語
參考文獻

第五章 推動老人照顧政策整合與創新   
壹、背景說明
貳、服務模式
參、現況分析
肆、面臨之挑戰
伍、建議未來發展重點
陸、結語
參考文獻

第三篇 整合主題
第六章 照顧管理導入整合的機制   
壹、前言
貳、模式介紹
參、現況分析
肆、建議及結論
參考文獻

第七章 人力資源與整合照顧   
壹、前言與背景
貳、模式介紹與討論
參、人力資源之現況分析
肆、建議與結論
參考文獻

第八章 健康照顧整合與長期照顧服務立法   
壹、前言與背景
貳、相關法規介紹
參、醫療與長照法規之競合
肆、結語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九章 長期照顧資訊化的設計與整合發展考量   
壹、廣大的照顧需求和特殊照顧模式
貳、整合性照顧模式與周全性評估系統
參、我國長期照顧體系現況與資訊化需求
肆、開發有效易用之周全性評估資訊系統的經驗
伍、急性後期的支付改革示範—利用評估及管理工具進行整合
陸、在資訊的導入上利用雲端科技
柒、反思與建議
參考文獻

第四篇 實務分享
第十章 臺灣急性後期照顧現況與展望   
壹、背景
貳、臺灣急性後期照護之發展與成效
參、未來建議與展望
肆、結語
參考文獻

第十一章 自社區基層及社會參與看整合照顧   
壹、前言與背景
貳、模式介紹—老人觀點的整合照顧
參、現況分析

第十二章 社區、政府與照顧的整合   
壹、前言
貳、模式介紹—嘉義市
參、實施概況
參考文獻

第十三章 以全人整合醫療照顧模式實現論人計酬政策   
參考文獻

第十四章 醫院與整合照顧   
壹、臺中醫院整合醫療照護緣起與宗旨
貳、住院全人整合醫療照護
參、跨領域團隊整合照護—以急性後期照護病房為例
肆、門診整合照護
伍、社區整合性照護
參考文獻

第十五章 從醫院到社區:以醫院為基礎之長期照護整合模式
壹、前言
貳、天主教耕莘醫院體系發展長期照護的緣由
參、醫養融合—醫療與長期照護的結合
肆、永續發展
伍、建言
參考文獻

第十六章 整合型在地老化體系:從健康促進到照顧管理   
壹、目的
貳、整合照顧的行動綱領與架構

第十七章 照顧服務整合的啟動:日間照顧與居家照顧   
壹、前言
貳、現況分析
參、結語
參考文獻

第十八章 全人自立支援照顧的臺灣實踐   
壹、自立支援照顧,重新建立照顧意識
貳、日本從社會性住院走向以人為本照顧的歷程
參、臺灣自立支援照顧的發展
肆、自立支援照顧的整合性服務
伍、自立支援照顧的臺灣實證成果
陸、結語
參考文獻
結 語 整合照顧的國際趨勢及系統建立的考量

序/導讀

引言

整合照顧是一種提供服務的管理原則,目標在於改善病患接受照顧的經驗,並使服務更有效率並達到最高的價值。整合照顧的指引原則是以「人為中心」。隨著社會的高齡及少子化、疾病的慢性化、服務的專業分工化及照顧體系的複雜化,目前世界整合的重點特別矚目於醫與養的雙向結合,也就是以人需為核心無縫銜接醫療照顧、長期照顧及生活照顧。

整合及嘗試整合並不是新的觀念,例如:1960年跨多專業的照顧模式;1970年的合作夥伴;1980及1990年代的疾病管理及臨床途徑;2000年的照顧管理及轉銜管理。從2000年起,醫療之家、支付改革及全責照顧模式在美國實行。英國發展出整合照顧途徑及合作醫療,日本的整合式社區照顧和中國大陸列入中央十三五規劃的以醫帶養、以養促醫的「醫養結合」,無論其照顧資源來自稅收、保險或市場機制,這些都是不同國家依循整合原則以不同模式配合各自獨特的社會文化環境試圖整合的實例。目標都是為了能提高照顧的全面性、可近性、持續性、高品質、高效率度高價值。

臺灣醫療體系已全民化但面臨經費局限,長照體系正在急速發展中但財源人力不穩,然而服務體系已顯出各層面,包括醫療與長照、社政部門之間,中央與地方之間,醫院與社區之間,專業與專業之間,政府與產業之間等各自為政及服務不協調、資源浪費,甚至是相互的衝突競爭。幸見蔡英文總統及陳建仁副總統意識到問題的關鍵性,而於2015年在「長照十年2.0」的政策主張中明確提出整合衛生、社會福利、退輔等部門服務,發展以服務使用者為中心的(service user centered)服務體系,排除部門各自為政的弊端,「長照十年計畫2.0規劃」於2016年8月推出,明定其實施策略為建立以服務使用者為中心的服務體系,並發展以社區為基礎的整合型服務中心。整合照顧是提升健康、改善品質及控制費用刻不容緩的對應,也是臺灣衛服體系目前最大的機會和挑戰。與美日不同之處,臺灣有機會在建立長照及改革健保體系的同時加入整合的觀念,更快地規劃一個公平、可近、有效率、有持續性,並能滿足人民需求的全民福利體系。整合是必需的,而且整合是隨時都要進行的。每個系統各自做得愈多,愈不容易整合。反之,若愈早進行則愈容易成功。

照顧整合是發展國家解決服務體系支離破碎的手段。以美國為例,過去長照與醫療系統是各自進行,至今20多年仍未成功整合,主因是在服務體系建立時未導入「整合」的概念。2011年美國政府根據「可負擔照顧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在聯邦政府下專設單一醫療及照顧系統的協調機構(Medicare and Medicaid Coordination Office),藉著鼓勵國家資料的使用,政策衝突的協商、福利的協調、示範計畫的驗證、給付的調整、品質的監控、照顧經驗的提升及委外整合照顧發展中心的設立,全速推動全國系統性的改革和成功模式的複製。

臺灣醫療照顧政策整合的第一步是「衛生福利部」的成立。在當時衛生署邱文達署長的領導下,衛生署及內政部社會福利相關單位分成七組,自2011年開始進行整合。經過兩年的緊密協商,在2013年1月完成了衛生福利部組織法,並於2013年7月23日正式成立衛生褔利部,建立了中央政府醫養整合的基礎,因而得以加速推動2014的急性後照顧的示範、2015年5月長期照顧服務法的立法通過完成長照保險的初步規劃。

整合是一個長期及複雜的工程,除了需要政府及業者對全人照顧的承諾,還需要模式工具及明確的整合藍圖。邱文達部長在推動衛福部內部整合的同時,進而在2014年6月委託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臺北醫學大學及陽明大學合作「長期照護與醫療服務資訊整合研究計畫案」,引進產業、民眾及學者的參與,利用國際交流及模式分析在8個月內以創新思維、符合國情為導向,提出臺灣整合照顧的啟動方案。並研擬「整合照顧政策研發中心」之基本規劃,以內推外輔並進加速全人照顧在臺灣的落實。這個計畫的建議在簡報後蒙受蔣炳煌前部長及林奏延部長的支持。

出版此書是尊崇邱文達前部長在臺灣衛福及醫養整合的貢獻。

最要感謝的是臺北醫學大學及閻雲校長的支持和鼓勵,閻校長是此書的倡議者。閻校長在他的新書《雲淡風清》中說道醫學始終來自於人性。醫者,應具備悲天憫人、痌瘝在抱的情懷,擁有解除病人痛苦、撫慰病人傷痛的熱忱,更進而關懷社會大眾健康,改善人類生活品質。也就是緣於這種對臺灣的關懷和情愫的認同,在陽明大學梁賡義校長和國家衛生研究院龔行健前院長諄諄不倦的支持引導下,作者有機會和臺灣及國際產學研政界擁有同樣信念的同儕們攜手合作,專注於臺灣整合照顧的啟動並持續日後的推動。

推動照顧系列整合的關鍵是對「人為中心,價值為導向」的承諾和堅持。在不同的服務體系的衝突中、政策的折衝間和資源的限制下,能把持原則加上創新的思維在各自不同的崗位逆流而上,以實際的行動支持體系的循進改善是本書作者團隊的共同特質。作者以最虔誠的心感謝他們自政策(如邱文達前部長任內衛福部的成立,李玉春前次長以財務推動整合)創新模式(如彰基的論人計酬、臺中部立醫院的PACE試辦)至全人性化照顧(林金立執行長提倡自立支援)等前瞻性的貢獻和分享。

誠心感謝陳惠姿老師協助文章的覆閱編輯,感謝助理趙于賢小姐盡心的協調文稿的整理,以及在幕後默默支持的林進修組長在出版及行政上的耐心指導。

這是臺灣第一本有關整合照顧的文獻,在許多方面都有改善的空間。我們共同的期望是藉著經驗的分享、知識的傳播及國際的交流互動,基於健保的卓越成績及長照十年計畫2.0的啟動,進一步推動臺灣的醫療照顧整合,以實踐一個公平、可近、穩定、有效率、永續性並能滿足人民需要的全民福利體系。
 

王懿範    教授
Ye-Fan Wang Glavin, PhD
美國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
School of Medicine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
衛服部「長期照護與醫療資訊整合
研究計畫案」計畫總顧問

試閱

壹、前言與背景

「整合照顧」一詞經常用於對健康及照顧系統的改革,但因應用的環境、目標、對象及機制不同而有不同的定義。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分析綜合不同的定義後,建議整合照顧的操作面的定義(working definition)為「經由服務的提供和管理,使個人能夠根據本身的需求,跨時間及跨不同照顧程度的體系,得到由預防至治療連續性的服務」。

系統整合支持衛生照顧體系的改革、改善病患的經驗、提升服務品質、有效控制資源的運用,並支持醫療照顧體系的永續發展。以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觀點來看整合照顧應用的最高層次,則是解決全球性的議題,譬如缺乏照顧的可及性、服務體系的片段及分布不均、欠缺服務體系之間及時的銜接、醫療服務品質的懸殊及失控的醫療照顧費用。隨著人口老化,慢性疾病率相繼增加,民眾的需要已經由單純的急性疾病的診斷治療,延伸至對慢性疾病的預防控制和對慢性疾病所引發生理及心理失能的調適和支持,服務範圍及種類也應對民眾的各種不同需要和科技的快速發展而漸趨專業化、特殊化及多元化,並由急性醫療照顧延伸至長期照顧及社區照顧。政府部門及政策的介入亦相繼增加而漸趨複雜化,在窮於應付民眾的多重及複雜的需要和經費局限下,造成機構彼此之間的不協調,甚至衝突和競爭。民眾在尋求適當的照顧過程中,也因而造成使用上的困惑及挫折,經常無所適從,進而在醫療及服務的使用上造成延遲、誤失及不必要的資源浪費。甚至因無法得到及時干預而導致情況惡化,演變成原本可以避免的急診、住院、死亡、長期失能及昂貴的醫療照顧費用。

無論是歐洲的社會主義模式、日韓的介護保險制度、或是美國的公私體系接合,「整合照顧」成為全球現象,趨動全面醫療及服務體系的改革,加強醫養政策與服務的協調以對應醫療、長照、社福支出不斷攀升及迅速人口老化的問題。照顧不是新的觀念,多年來針對於服務體系的片段化而推動整合已有跡可循,例如:1960年跨多專業的照顧模式(multidisciplinary care);1970年的合作夥伴(partnership);1980及1990年代的疾病管理(disease management)及臨床途徑(clinical pathway);2000年的照顧管理(care management)及轉銜管理(transitional management)。從2000年起,醫療之家(medical homes)、支付改革(payment reform)及全責照顧(Accountable Care Organization, ACO)模式在美國實行。英國發展出整合照顧途徑(integrated care path)及合作醫療(shared decision),日本的整合式社區照顧(integrated community-based care)和中國大陸列入中央十三五規劃的以醫帶養、以養促醫的「醫養結合」,這些都是不同國家以不同模式配合各自獨特的社會文化環境試圖整合的實例。隨著社會的高齡化、疾病的慢性化及服務的專業分工化,目前世界整合的重點特別矚目於醫療及照顧(醫養)結合,也就是以人為核心的醫療照顧、長期照顧、生活照顧的銜接、互動、運行及管理。

貳、整合照顧概念

依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整合式照顧」是全球服務系統建置的引導理念。整合照顧以人為中心,包括診斷、治療、照顧、復健及健康促進的投入,並就服務的提供、管理與組織等做全盤性及整體系統的考量。換言之,整合照顧的執行是透過醫療組織及管理,以滿足被照顧者全面性的需要,在適當的時候提供易用及適宜的服務,以達到被照顧者預期的成果及價值。

世界衛生組織為落實「以人為中心的整合性健康服務架構」(WHO, 2015)並提出實現該架構的五大策略(見圖1-1):包括:

1. 民眾的賦權與參與。
2. 管理與責信的強化。
3. 照顧及模式的改革。
4. 服務的協調和整合。
5. 環境的創造與充能。

整合照顧的基本概念以人的需要為核心,以服務對被照顧者的價值及經驗為指標。然而在策劃及執行上因內、外環境的不同而有不同模式的考慮,如整合的類型、面向、程度及個案的需求。(一)整合的類型

在Denise van der Klauw等人(2004)將整合的類型區分為下列6種:

1. 組織整合(Organizational Integration):組織或機構透過正式的整併結合在一起,或藉由合約的方式建立合作關係。例如醫療及社區機構的相互轉介。

2. 功能整合(Functional Integration):指非臨床面的整合,主要是利用支援功能,將不同組織間有關的業務進行整合,例如電子病歷或資訊系統的統一。

3. 服務整合(Service Integration):在同一個組織內將整個過程以服務整合起來,例如單一評估工具的使用、實證基礎(evidence-based)及照顧管理(Care Management)的標準化等。

4. 臨床及專業整合(Clinical/Professional Integration):建立跨領域的團隊,具有共同目標,並對每個專業的角色有清楚的定位與分工,同時對專業人員的教育、資訊的交流等都有很好的規劃與協調。如在宅醫療的醫療、護理等服務人員與社區照顧團隊整合,共同提供病人的多種需要,適時引入其他專業,如心理衛生、復健等。

5. 規範性整合(Regulatory Integration):建立規則以確定服務的責任,並分享服務成果的價值,以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能加強相互合作與信任。如整合性門診。

6. 系統性整合(Systematic Integration):在機構或組織層次建立統一的規則和給付政策,又稱為「整合輸送系統」。如美國目前推動的全責照顧組織(Accountable Care Organization, ACO)或老人全包式照顧計畫(Program for All-inclusive Care for the Elderly, PACE)。

(二) 整合的面向

再進一步探討整合的概念,其可分為水平的整合及垂直的整合。

1. 水平的整合(Horizontal Integration):是指協調同一個照顧階段(same stage)的不同工作單位的活動,以提供服務;這種整合型式主要是在單一照顧層級(Single Level of Care)中聯合、合併和分享服務。如多家醫院之間的整合以增加經濟及市場規模。

2. 垂直的整合(Vertical Integration):協調不同階段中不同性質的工作單位以提供更完整的服務,此種整合型式是連結醫院與其他的照顧團體。如門診手術中心和急性後及居家照顧機構連接,增加對病患照顧的選擇性及連續性。

(三) 整合的程度

在整合的過程中可採漸進的方式,進行不同程度的整合,依序為聯結、協調和全面總體整合。

1. 聯結(linkage):是一種緩和、適度並且不需要任何新的照顧管理和服務之整合程度,此程度的特色是積極主動地為使用者提供有關系統如何運作以及如何獲得福利和服務的正確資訊,並進行有效的轉介服務。2. 協調(coordination):需要建立明確的結構和照顧過程(協議、路徑及指南)以協調跨醫療照顧機構的服務。協調程度的整合仍然可以透過現有系統的結構來運作,並依據個案照顧需求複雜程度以及個人或家庭的能力來管理照顧過程和系統。

3. 全面總體整合(full-integration)是創造由不同照顧系統結合的新計畫或實體進行系統式整合,譬如急性和長期照顧提供者及管理者透過同一個團隊,針對複雜個案的醫療及照顧服務需求,給予全人的整合服務。

以資訊面來看整合程度,在聯結的層次上,使用者端要求提供服務端能提供相關服務資料,並且在需要的時候就能馬上取得;在協調的層次上,不同醫療機構間能定期互相提供相關的內容或報告,以取得服務的共識;在全面整合的層次上,不同醫療機構間使用一個共同的紀錄系統,作為每日參與臨床照顧、社會支持和服務管理之用。

(四) 個案的需求(Need Dimensions)

Leutz(1999)和Juhnke等(2013)指出,我們無法同時將所有不同類型的個案及所有的服務整合在一起,必須挑選性的進行整合,要考慮到不同個案需求會影響到整合服務的形式及運作。

個案需求層面可分為:

1. 疾病的嚴重度。
2. 疾病的穩定度。
3. 疾病持續的時間。
4. 照顧的急迫性。
5. 服務的範圍。
6. 自我照顧的能力。

表1-1呈現需求層面與不同整合程度的運用。譬如慢性糖尿病患者,其歸類是屬於疾病的高穩定度及低嚴重度,其需求是屬於聯結的層面。

參、整合照顧的架構與機制

一、整合照顧的架構

「以人為中心」整合照顧體系的運作的核心功能是藉著跨服務體系的評估工具了解個案的健康狀況及多元化的照顧需要,服務目的是支持個案的自我照顧能力,促進健康活化並預防失能。在需要時刻則能即時以需要的程度提供全面性及持續性的照顧,並確保服務的高品質及安全性(圖1-2)。

圖1-2 整合照顧的架構與機制

二、整合照顧的機制

支持整合照顧的核心功能,必須要同時考慮4個基本整合機制,包括:整合的服務網絡(Integrated Care Network)、整合的照顧管理(Integrated Care Management)、整合的財務支付(Integrated Care Financing)及整合的資訊科技(Integrated IT and Support)(王懿範,2014)。1. 整合服務網絡(Integrated Care Network)

整合服務網絡的目標是支持個案及照顧者的需要,確保全人照顧體系以支持服務的可近性(Accessible)、全方位(Comprehensive)、持續性(Continuous),並鼓勵社區服務(涂心寧第17章)及社會基層參與(林依瑩第11章)。整合服務網絡包括醫療照顧體系、長期照顧服務體系和生活照顧服務體系(圖1-3)。整合的目的是建立醫療照顧、長期照顧和生活照顧服務體系間無障礙的互動,而產生建設性的合作關係以提高服務的品質及成效。整合服務網絡除了傳統的醫療長照外,也包括積極的健康促進及失能預防服務。政府在規劃中引導產業的介入可以提升服務的品質、成效及民眾的選擇,也進而減少政府的負擔。

2. 整合照顧管理(Integrated Care Management)

整合照顧管理依整合模式與給付方式而有不同的重點,包括個案管理(case management)、費用管理(cost management)、成果管理(outcome management)及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陳惠姿第6章)。照顧管理啟於公平、合理並跨服務體系的標準評估工具及機制(李玉春、王懿範、涂明香、韓德生第1、3、9、10章),支持自我照顧、自立支援(林金立第18章),強調在地老化、活力老化、強化社區初級預防照顧(簡慧娟第5章)及生活品質的提升。

3. 整合財務支付(Integrated Care Financing)

自目前以量計酬的傳統給付模式,依據照顧的需要及資源轉型建立以價值或以人計酬的支付制度(王懿範本章;李玉春等第3章),並給予誘因及動機經由試辦(孫茂勝第13章;李孟智第14章)推動服務面的整合,提供及時和連續性的高品質、高成效及高滿意度服務,進而建立全人全責照顧。

4. 整合資訊科技(Integrated IT and Support)

運用醫療通訊技術結合遠距科技,支持、監控及改善整合性的醫療照護(涂明香第9章),包括個案評估、照顧及風險管理、協調銜接服務、品質監控、營運分析、民眾參與及資訊公開分享。

以上整合照顧的機制在不同的章節中都有更進一步的討論,針對每項機制的主要的工作及任務統整出下列總覽表供參考用。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571188584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416
    • 商品規格
    • 23*17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金石堂網書25週年慶
預計 2025/11/14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