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酒與色彩的科學套書組(酒的科學:從發酵、蒸餾、熟陳至品酩的醉人之旅+全光譜:色彩科學如何形塑現代世界)

Proof: The Science of Booze + Full Spectrum: How the Science of Color Made Us Modern
  • 9 810
    900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酒的科學:從發酵、蒸餾、熟陳至品酩的醉人之旅》

榮獲2014Gourmand Awards最佳酒類圖書獎
入圍2015年筆會/EO.威爾遜文學獎科學寫作獎決選
AmazonNBC、《衛報》、《Wired》雜誌2014年年度最佳科學書


不論你啜飲的是清酒、精釀啤酒、單一麥芽威士忌,或卡本內蘇維濃葡萄酒,當你真正了解杯中魔液的來龍去脈,飲酒將變得更饒富趣味!

有泡沫的啤酒喝起來更香醇可口?為什麼香檳的氣泡比啤酒的更快消失?
味覺敏感的人比較不愛喝兩杯?亞洲人喝酒為何特別容易臉紅?
人們真能從酒中嘗出數十種風味?酒評師為何能夠說出精湛絕妙的神級酒評?
台灣噶瑪蘭威士忌奪得世界冠軍的關鍵為何?

一萬年來,人類的製酒技術不斷精進;然而,現代科學家對酒中微妙生化反應的解析才剛剛展開。在這趟跨越地域、文明的精神之旅中,亞當.羅傑斯帶著我們穿越古今,仔細審視酒精飲料的歷史。我們首先回顧前人無意間邂逅發酵飲料的過往,隨著時間軸移動,再來到最先進的科研實驗室中,目睹研究人員證明人類為何熱愛飲酒。

從發酵、蒸餾到熟陳等工序,書中以獨特的視野,將生產知名酒飲的木桶、蒸餾器、槽具與酒缸內的神奇展露無遺。跟著羅傑斯的腳步,我們神遊蘇格蘭高地的威士忌聖地,以及當今世上最頂尖的基因定序實驗室──沿途還會造訪好幾間酒吧──也順道見識了現代製酒技術衍生而來的各種角色與發展。他讓我們的好奇心永無止境,漸次揭開酒精飲料的層層神秘面紗:

●物理學(喝香檳時為何最好選用笛形香檳杯?);
●分子生物學(日本科學家高峰讓吉原本為釀酒所研發的澱粉酶,後來竟成為暢銷腸胃藥!);
●有機化學(酵母的食物──糖,其分子結構對大腦來說就等同「好吃」?);
●冶金學(銅為何是用來製造蒸餾器的最佳材質?);
●心理學(為什麼我們常說「酒不醉人,人自醉」?);以及
●神經生物學(酒裡的迷人氣泡,對大腦來說其實是一種痛覺?)

鍾情於醺酣的羅傑斯,在他筆下酒精飲料儼然成了科學奇蹟。當你凝視著杯中之物,遙想它的來歷源起,或是沉吟乾杯後身體裡發生的變化,《酒的科學》便是陪你展開冒險的最佳伴侶。你,準備好來一杯了嗎?

《全光譜:色彩科學如何形塑現代世界》

從史前畫作到中國唐代瓷器再到皮克斯動畫,
從古希臘哲人到中世紀阿拉伯學者再到現代科學家,
作者耗費20年搜集資料,揭露人類對色彩奧祕的探尋,
以及色彩如何改變了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最早的人類是如何從自然中取得顏料與利用色彩?上釉技術的創新,如何牽動文明的發展?
一樁白色顏料製作技術竊取案何以驚動了FBI?為什麼人跟AI都偏好暖色系物體?
一張藍黑/白金裙照片如何揭露色彩並不如我們所想那麼絕對?
只靠投影技術,就能讓損毀的藝術作品重現原貌?……
讀完本書,你將以截然不同的方式看待色彩!


從赭紅、鉛白、靛藍、雌黃……到莫蘭迪色與千禧粉,繽紛的色彩總是為我們的世界增添風采。但要創造出足以媲美大自然變化萬千的色彩,需要歷經數千年材料與技術的非凡創新,以及各方科學家與藝術家、工匠之間饒富趣味的跨領域交流,才能讓我們打造與裝飾的世界,展現出最亮麗的外觀。

在《全光譜》一書中,羅傑斯以精彩風趣的文筆,帶領讀者漫步全球、穿梭古今,沿著最早期人類製造顏色的足跡,一路追尋到今日與未來的數位合成色彩。讀者將看到人類祖先在洞窟裡將木炭搗成糊,絲路商人競相叫賣製作最為精良的陶瓷,織品藝術家破解色彩是如何混合的數世紀之謎,再飛躍到現代,一窺代價高昂的商業間諜行動,以及永遠重新改寫色彩規則的數位革命。

名人推薦

《酒的科學》

跟著顯微鏡下一隻酵母菌鑽進了兔子洞,我們的亞當宛如愛麗絲,帶你遊走乙醇仙境中令人痴迷的嘻耍喧鬧,從渾然天成的發酵一路逛到今日頂級的威士忌──最後還闖入了驚恐萬分的宿醉迷離。書中融合了淵博的知識與生動的趣味,精采絕倫。
──羅伯特.沃克,《料理科學》作者

《酒的科學》璀璨耀眼猶如頂級威士忌般金碧輝煌。書中引用的科學事證妙不可言,與人類歷史的複雜本質交相呼應更是趣味橫生,是一齣集所有上乘幽默的傑作。隨著敘事的開展,手中美酒滑下咽喉的神奇感官將會超乎想像。
──黛博拉.布魯姆(Deborah Blum),《落毒事件簿》作者

迫不及待先讀為快。《酒的科學》足與韋恩.柯蒂斯(Wayne Curtis)的《話想當年蘭姆酒》(And a Bottle of Rum)和湯姆.斯丹迪奇的《歷史六瓶裝》同列必讀之書。
──傑佛瑞.摩根泰勒(Jeffrey Morgenthaler),克莱德餐廳酒吧經理、《酒吧指南》(The Bar Book)作者

《酒的科學》是最精采的科學寫作──詼諧、簡潔,當你全神貫注於報導文學時,彷彿親身遨遊在酒精飲料的古往今來,傳奇中的製酒人物紛紛出現眼前。
──克萊夫.湯普森,《雲端大腦時代》作者

羅傑斯以歷史、考古、生物、社會和物理為原料,蒸餾出震撼人心、清澈無比的性靈之飲。
──吉姆.米漢(Jim Meehan),《PDT酒吧雞尾酒手冊》(The PDT Cocktail Book)作者

科學迷與飲酒達人同樣大呼過癮,一頁接著一頁讀個不停,《酒的科學》揉合了真實情境與怪誕奇想。書中豐富的知識讓我迷醉!
──傑夫.波特,《廚藝好好玩》作者

亞當.羅傑斯駕馭文字的功力十足,筆鋒優雅,五彩繽紛的科學環繞著酒的前世今生,不論是對宿醉的生理解析,或是古代微生物將植物汁液轉化成酒的描述,每段故事都讓人嘖嘖驚奇。是本值得細細品味、不斷回顧的書。
──卡爾.齊默(Carl Zimmer),《霸王寄生物》(Parasite Rex and A Planet of Viruses)作者

閱讀《酒的科學》的經驗就像與一位魅力無窮的博學之友同飲。從故事第一行開始,羅傑斯對主題的掌握始終扣人心弦,每一頁都綻放出閃爍耀人的光芒。
──亞當.薩維奇(Adam Savage),節目主持人、《流言終結者》製作人

身為蒸餾師,我覺得大部分其他探討酒的書都相當空洞。但這本卻獨一無二,書中淵博的科學知識與深刻的歷史故事,絕對可以打動最挑剔的飲者。各個章節都以動人故事串連,鉅細靡遺間不失風雅,讓讀者品嘗到字裡行間每一細節的趣味。書中有關酒類製作、賞味及學術研究的深入報導包羅萬象,抵過二十本相關書籍。
──文斯.歐勒森(Vince Oleson),Widow Jane蒸餾廠首席蒸餾師∕酒桶專家

讀來趣味十足……隨著羅傑斯精湛的筆鋒一路奔馳,轉眼間涉獵所及是我曾花了超過五年才能通曉的知識……《酒的科學》激勵、啟發了製酒後進,並瓦解了酒品王國一度緊不可摧的高牆。
──丹.格里森(Dan Garrison),格里森兄弟蒸餾廠

生動無比……從大眾熟悉的酒品牽引出科學漫談式傑作,讓我們一讀成癮。
──《紐約時報》

一位不可多得的科學作家。
──《國家地理》雜誌

羅傑斯的這本著作如同美酒般令人痴狂。讀來溫馨動人,喚起迎向繽紛世界的情懷,彷彿集眾多頂尖智者於己身。最重要的是,它讓你明瞭飲一杯酒是多麼的與你貼身相關。
──《華爾街日報》

本書是以下人士的必讀之作:酒吧達人及萬事通,或是揉合兩者特點的研究生。
──《T雜誌》

我們潛入社交潤滑的佳釀之海,《連線》雜誌編輯亞當.羅傑斯帶著大夥穿梭古今,探訪奇聞軼事,世紀之謎與科學秘辛逐一揭曉,隨即發現心愛的烈火之飲何故令人痴迷且變幻無常──亦了解到帶勁好酒即是人類巧思創意之作。
──《瓊斯夫人》雜誌

本書提供了充滿知識性與娛樂性的觀點……一如書中柔滑順口的頂級佳釀,《酒的科學》完美融合所有元素,讓讀者感覺自己彷彿也變身為酒學專家。」
──《探索》雜誌

一場酒之國度的開懷暢遊。
──《紐約郵報》

飽藏科學的故事中,見證著一萬年來人類與酒之間的恆久愛戀,當中緊密交織著發酵、蒸餾、口感與香氣的認知,以及人體對酒的生物反應……《酒的科學》是充滿樂趣、經過詳實考證的科普作品。
──《自然》雜誌

威士忌信徒肯定會喜愛的作品……充滿出人意表的科學與趣味十足的悄悄話,即便你對酒所知不多也能讀出興味。
──《芝加哥論壇報》

如同其他知識濃度高卻淺顯易懂的科學作品(例如,愛咪.史都華的《醉人植物博覽會》及布萊恩.格林恩的《宇宙結構》〔The Fabric of the Cosmos〕),羅傑斯在《酒的科學》中清楚闡述一切細微之處,從酒桶製成始末一路談到細菌菌株。
──《Imbibe》雜誌

這本歌頌酒的絕妙好書充滿令人大開眼界的科學知識,是你暢飲下一杯的最佳良伴。
──《科學家》雜誌

故事開場如電影影像掃過,從酵母的動感場景,進而聚焦在迷離的宿醉情境,中途還有發酵、蒸餾及熟陳的魔魅敘事,《連線》雜誌編輯羅傑斯帶領讀者走過一場壯闊的製酒之旅。
──《科克斯書評》雜誌星級評鑑

令人印象深刻且趣味十足的報導……羅傑斯冷面笑匠的寫作手法平易近人,帶你深入探尋那神秘古老的社交潤滑劑之精髓。
──《出版人週刊》

《全光譜》
全書沿著時間軸,作者帶領我們走進色彩、科學以及歷史的世界。讀完此書,會讓我們在腦海的知識領域中,多了一條由色彩與科學構成的生動活潑的歷史觀。本書非常適合大眾閱讀,讀者不僅可以探索科學與色彩之間的脈絡,還可以隨著歷史軌跡,暢走一趟知性之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 林震煌

亞當.羅傑斯的著作《全光譜》就是你會想讀關於色彩的一本書——閃爍著藍寶石、金寶石、綠寶石、紅玉髓在內的所有寶石光芒,點綴著我們周遭的世界。但就如掛毯上的絲線,交織其中的遠不只如此,更包括歷史、科學,以及人類文化具有多種色調的彩虹光譜。出色的科學著作向來罕見,本書便是其一。
——普立茲獎作家、《試毒小組》(The Poison Squad)與《落毒事件簿》(The Poisoners Handbook)作者 黛博拉.布魯姆(Deborah Blum)

我很愛有人搖醒我,讓我看清自己在夢遊期間發生了什麼事。亞當.羅傑斯在本書中便做到了這點。他讓我知道,今日隨處可見的色彩都是源自我們發明的科技!我們發明出來的色彩!真是令人大開眼界!
——《紐約時報》暢銷書《必然》(The Inevitable)作者 凱文.凱利(Kevin Kelly)

這本極具人性之書,將帶領讀者踏上一趟關於色彩科學界的千變萬化之旅。這正是那種會讓你以全新角度看待一切的書籍之一——你會開始到處辨認哪裡用了什麼顏料,再回頭鑽研本書,發覺隱藏其後的智識探索之旅。
——《紐約時報》暢銷書《10種物質改變世界》(Stuff Matters)與《液體》(Liquid Rules)作者 馬克.米奧多尼克(Mark Miodownik)

本書是深入鑽研色彩主題的書籍之最,亞當.羅傑斯則是我最愛的科學作家。閱讀本書感覺就像長時間享用一頓令人垂涎三尺的美味大餐,用餐對象還是你認識最有趣的人。
——《流言終結者》(Mythbusters)執行製作兼節目共同主持人、科學交流員、創客 亞當.薩維奇(Adam Savage)

有一個字是用來形容關燈後所看到的色彩,稱為「eigengrau」或腦灰色。閱讀本書就像是一章接著一章,慢慢調高調光開關,從腦灰色轉到《全光譜》。亞當.羅傑斯透過引人入勝且清晰有趣的文筆,從歷史、化學、生物、地質各領域旁徵博引,揭露我們所建造的世界,遠比祖先的居住環境還要多彩多姿。為這趟目眩神迷之旅做

作者

亞當.羅傑斯Adam Rogers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著作《酒的科學:從發酵、蒸餾、熟陳至品酩的醉人之旅》(Proof: The Science of Booze)入圍「美國筆會/E.O.威爾遜文學科學寫作獎」(PEN/E.O. Wilson Literary Science Writing Award)最後決選名單,榮獲「國際烹飪專業協會大獎最佳葡萄酒、啤酒或烈酒類書籍」(IACP Award for Best Wine, Beer or Spirits Book)以及「世界美食家食譜書大獎最佳美國烈酒類書籍」(Gourmand Award for Best Spirits Book)。他擔任《連線》雜誌(Wired)的副總編,刊登的專題作品〈天使之份〉(The Angel’s Share)榮獲二〇一一年「美國科學促進會卡威爾科學報導獎」(AAAS Kavli Science Journalism Award)。就職於《連線》雜誌前,羅傑斯是麻省理工學院騎士科學新聞學程(Knight Science Journalism)的研究員,並曾為《新聞週刊》(Newsweek)撰寫科學與科技類文章。現居於加州奧克蘭。

相關著作:《全光譜:色彩科學如何形塑現代世界》

譯者簡介

丁超


美國麻州大學碩士。美、加地區求學、工作、定居多年。曾任職企管顧問公司,現為自由譯者。譯有《旅館》(八旗出版)、《酒的科學》、《辣椒獵人的辛香探險》、《簡明大歷史》、《第二種不可能》等書,著有網路小說《民國童話》。

王婉卉


專職譯者,台大翻譯所畢業。音樂、電影、動漫、拼圖、球賽來者不拒,不過最愛仍是充滿文字魅力的閱讀世界。
譯有《印象停格》(合譯)、《美味的原理》、《病者生存》等。

序/導讀

《酒的科學:從發酵、蒸餾、熟陳至品酩的醉人之旅》

推薦序  嗜酒的真菌
——《到艾雷島喝威士忌:嗆味酒人朝聖之旅》作者  梁岱琦

那一年到艾雷島波摩(Bowmore)蒸餾廠,走進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威士忌酒窖裡,牆外是波濤洶湧的大海、牆內靜謐得彷彿另一時空。威士忌酒液在橡木桶裡靜靜地睡著,那一堵阻隔了海洋與威士忌的牆,上頭黑抹抹一片,本以為是歲月的累積,後來才知道,上頭附著的原來是種真菌,還是種專門吃乙醇,識貨的真菌!

許多蒸餾廠的牆上、天花板裡,常會長出黑色、不甚美觀的黴菌,對製酒沒什麼影響,但對酒廠的外觀和住在酒廠附近的居民,可是一大問題。威士忌在橡木桶中熟成時,酒液會從木桶的孔隙中,揮發至空氣裡,這些隨著時間而蒸發的酒,稱為「天使的分享」(The Angels’ Share),橡木桶裡少掉的威士忌,本以為只是被貪杯的天使給喝掉,沒想到還有真菌來分一杯羹。

《酒的科學》作者亞當.羅傑斯身為雜誌編輯,發揮他對新聞和酒精同樣敏銳的嗅覺,挖掘到當初本只為了解決蒸餾廠遭污染的外牆,結果竟意外發現全新「菌屬」的故事。在驗證菌種的過程裡,真菌專家遭遇挫折,後來發現只要在培養皿裡倒些加拿大會所威士忌(Canadian Club),原本奄奄一息的真菌就長得飛快,證明威士忌酒廠裡,不但藏有佳釀,還有一全新不為世人所認識,專吃空氣中因「天使的分享」散發出酒精的真菌。

這樣意外的發現,常在閱讀《酒的科學》過程中出現。

炎熱的夏季裡,喜歡來上一杯白酒消暑,尤其偏愛白蘇維濃,如果是來自新世界產區紐西蘭就更棒了。本只是單純喜歡白蘇維濃裡,與眾不同的芭樂香氣,看了《酒的科學》才知道,原來是白蘇維濃葡萄品種裡,含有「硫醇」這種化學物質,才造就獨一無二、充滿異國風情的滋味。

「這種葡萄富含稱為硫醇的化學物質。在葡萄汁裡,硫醇會與半胱胺酸這種氨基酸連結……但是酵母能將少量的硫醇與半胱胺酸分離,這樣可以為你帶來白蘇維濃所特有的『百香果』或『熱帶水果』的果香味。」這段文字對離開高中後,就再也不曾碰觸過任何生物或化學知識的人,譬如我,其實是有些難懂,不過重點是,有像亞當.羅傑斯這樣的作者幫忙,他用最淺顯的方式,將複雜的過程簡化,讓即使懼怕理科的人,也能立即看懂重點。

《酒的科學》告訴我們,杯中的世界大有來頭,酒的學問不只是好喝與不好喝,構成風味的元素極為複雜。喝酒有「理性與感性」一體兩面,當我們一再探究風土如何影響酒的滋味,有一群人以純然理性的角度,運用科學的方法,分析解構酒的本質,我們只需要感性地將酒杯倒滿,慢慢地啜飲即可,「酒的科學」交給科學家們,喝酒這辛苦的差事,就由我們代勞吧!
 

《全光譜:色彩科學如何形塑現代世界》

推薦專文 暢遊色彩的歷史與科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 林震煌

Spectrum一詞原本是用來描述可見光通過三稜鏡後的彩虹光。隨著人們對光學的理解,光譜一詞開始廣泛應用於整個電磁波。全光譜原意應該是指涵蓋從X光、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微波……所有電磁波的光譜(橫軸座標為波長)。但是本書的書名Full Spectrum: How the Science of Color Made Us Modern,作者則將spectrum引申為從遠古到現代,以科學與歷史的角度闡述人們追求顏料與顏色變化的軌跡(縱軸座標為時間),這是非常有趣的比喻,也是這本書的特色之一。


在本書之中,作者從石窟洞藝術開始介紹顏料與色彩。在遠古的石窟洞中,考古學家發現了人類創造藝術以及色彩的最古老證據。人類最早使用的顏料包括了紅、黃、橙、棕色的赭石。在自然狀態下,赭石是黃棕色,被稱為原始赭色。赭石含有氧化鐵(鐵鏽色)或氧化錳(黑色或棕色)時,顏色會發生變化。當這些氧化鐵礦物粉末加入了黏合劑(例如膠狀脂肪或骨髓),就變成了顏料。再加上由白堊岩(主成分為碳酸鈣)製成的白色顏料,以及源自木炭、獸骨的黑色燃燒物,便構成了人類藝術的基本調色盤。地球表面常見的金屬礦物還可以用來調製出更多彩的繪畫顏料。因為有了色彩,讓人類發展了藝術!

文化才如此豐富。作者也提到,為什麼地球生靈要大費周章感知可見光(光譜上的一小部分)? 其實存在於地球上最古老微生物之一的鹽桿菌就存在趨光性的本能,會游向橙光(長波長)並游離藍光(短波長)。「啊哈!它就是我們色覺的演化祖先,已經有數十億年歷史的活化石。」遠古人類已經從動物對色彩的最原始感受:求偶、覓食與避險,提升到藝術的層次了。可惜的是,岩壁藝術原本可能具有各種不同的顏色,例如由花瓣製成的淡藍色、來自碾碎青草的綠色、或河泥般的灰色。那些調色盤上會有的顏色,全都有可能曾出現在這些石灰岩與砂岩的牆壁上,最終卻遭到時間的埋藏而被抹除,無法知道原本的色彩。不過,就算現代人類誤解了早期人類的調色盤,這些遺留在洞窟中的壁畫,仍然象徵我們在地球上展開人類之旅的原點。

碳酸鈣岩石雖然可以作為繪畫基底材,但是顯然還缺少一樣更白的顏料。西元前三百年左右,西方逐漸出現了人造顏料,例如碳酸鉛,這指的就是鉛白。中國也在差不多的時期開始製造鉛白,意味著鉛白是最古老的合成顏料之一。作者花了許多篇幅描述鉛白的製作方法與貿易,還有鉛中毒的現象。此外,顏料的發展不只為了在美觀層面上增色,還能增加經濟價值,並激起購買慾。除了有「暗淡」的材料色彩,還有

「鮮明」的顏料陸續出現,例如埃及藍、漢藍、朱砂紅、石青藍、泰爾紫、龍血紅、靛藍、雌黃、胭脂紅、茜根、普魯士藍、碘猩紅、鉻黃、翡翠綠、氧化鉻綠、錳紫、鋅白、鈦白……等。這些多彩的顏料建構了當時國際貿易網絡之中的全球性商品。六世紀中國製陶工匠還為技術層面帶來了重大發展,成就了頂級製品:瓷器。製作這種革命性的新器具,部分關鍵就在於其中所涉及的工程學及釉料——黏土。學者發現中國北部秦嶺山脈才有適合製作高級瓷器的赤陶土。如果想讓釉彩呈現鮮明色彩,背景就得是白色,因為白色背景可以讓藍釉與綠釉顯得鮮明。

白瓷之所以看起來是白色,與光線的散射有關。米氏散射可以用來解釋白雲為何是白色,也可以解釋急湍水花為什麼是白色的原因。天空之所以是藍色,是因為瑞利散射的緣故。這些現象可以用現代物理學來解釋其原因。但是柏拉圖的時代,僅能用哲學解釋顏色。眼見所有色彩都是源自僅有的四大基本色:白、黑、紅,以及「亮」或「耀」。不過哲學無法描述實際且真實的自然現象:彩虹。作者用有趣的筆法,詳細描述了這數百年間科學家們不斷地嘗試釐清,想了解彩虹本質的故事。

隨後的章節中,作者介紹了顏料的貿易、照明與色彩,讓人不禁驚呼我們觸手可及的顏料色彩,竟然是如此捉摸不定且得來不易。此外,在鈦白顏料的章節中,還提到了經濟間諜盜取鈦白事件的來龍去脈。二氧化鈦製造的塗料和表面塗層可以說是改變了人類所打造的環境樣貌。很難想像這樣一種白色顏料竟然牽扯到背後這麼多的諜對諜活動與經濟利益衝突。

最後兩個章節作者用濃濃的科學與歷史的筆調,來描寫色彩詞彙。我們感知到的光與色彩,可以透過科技用波長、光子或色溫的方式來記錄。但一般人看到的顏色,如果想用詞彙的方式來形容波長,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種探討色彩空間的基本形狀的領域稱為心理物理學。這讓我們發現,用物理學上的波長,其實是無法精確定義我們對顏色的認知。因為顏色太多,但是能用來形容顏色的詞彙太少。隨著人造顏料的數量在十九世紀暴增,能夠用共通語言稱呼這些顏色,愈來愈至關重要。於是,色彩座標、色圖就出現在了國際色彩產業群、電視螢幕製造商和織品染色業者的身上了。

全書沿著時間軸,作者帶領我們走進色彩、科學以及歷史的世界。讀完此書,會讓我們在腦海的知識領域中,多了一條由色彩與科學構成的生動活潑的歷史觀。本書非常適合大眾閱讀,讀者不僅可以探索科學與色彩之間的脈絡,還可以隨著歷史軌跡,暢走一趟知性之旅。

試閱

《酒的科學》
──摘自〈序曲〉

兩個奇蹟

我點了杯啤酒;雖然已不記得是哪個牌子。只見吧台侍者向我點了點頭,時間開始慢了下來。他先為我鋪好一紙方巾,隨手取出一只啤酒杯,走向供酒閥。眼見他推開拉桿,啤酒從桶中流出。不久後啤酒送達,只見杯子外緣長滿一層薄霜。我緊緊握住杯子,用心感受滿手沁涼,舉起杯子,仔細覺察它的重量,我啜飲了一口。

時光瞬間停止。世界為之翻轉。看似如此微不足道的舉動──不就是某人走進一間酒吧這麼簡單嗎?──然而,正是這看似簡單的行為構築了本書的核心基石,敘述一件人類有史以來無與倫比的盛事。在世界各地,每天都發生成千,甚至數百萬次的這件事,看似尋常,卻是人類成就、科技文明達到極致的表徵,反映出人類在自然環境與工藝技術間領悟的奧義。曾有考古學家及人類學家的論述主張,啤酒的出現使得人類願意安家落戶,開始以務農為生──認真的定居下來,栽植穀物,從而停止了四處遷徙游牧的生活方式。

另外,當「智人」(Homo Sapiens)創造了酒精飲料,毋庸置疑的也對社會與經濟帶來了革命,促使其自身演進成為更具文明的人種。地球上人類的生活方式於焉達到頂峰。這著實是不折不扣的奇蹟。

其實總共有兩個奇蹟。第一個奇蹟是經過二億年的演進才發生的。發酵,這是個極其複雜而又驚人的奈米技術之作,過程中,一種我們稱為酵母的真菌,讓單純的糖類轉化成二氧化碳及乙醇。早在人類出現之前,發酵和乙醇就已存在。微生物與人類共生共存於地球;然而,微生物的世界裡不斷進行著我們看不見、永無休止的戰爭,戰爭中使用乙醇做為武器,對人類大腦造成的愉悅效應,則僅為其副作用。

發酵的生化作用在各種化工產業中都相當受到倚重,但它至今仍是寶貴的研究題材。畢竟就在不久之前,世上一些了不起的化學家和生物學家還不曉得它是什麼,並為此爭論不休。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證明了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啤酒酵母)具有生命,並會引起發酵作用,因此功成名就,也順勢帶動了細胞生物學的發展。從遺傳學的角度看今天的改良菌種,則仍存在不少待解謎團:它是在何時發展出製造乙醇的能力,以及人類是基於什麼原因,又是在何時才將它馴化為己所用?

人類直到大約一萬年前才開始擁有控制發酵的能力,隨即便與真菌建立起合作關係,而等到認清這位合作伙伴的真實身分時,又已經是許久之後的事了。我們的先人使用了與馴養狗與牛一樣的方法來馴化這種微生物,只為了一件事,就是製作發酵飲料。

據信,在距今二千年前左右,我們人類自己創造了第二個奇蹟:蒸餾法,混沌之初的科學家所使用最古老的設備之一。當時的煉金術士亟欲採集天地萬物菁華(靈魂,spirits)做為煉丹靈藥;然而,在冶煉過程中收集起來的蒸汽,卻意外提供了濃縮味道與香氣於液體(烈酒,spirits)的絕佳途徑,產生的液體也發展成為人類日常耗用的各種飲品。現代化學的起步就是從蒸餾法衍生而出,為人類奠定了石油經濟的基礎。

多虧了這些奇蹟,才能造就出酒吧裡的美妙時刻;從屏氣凝神輕啜的第一口,每時每秒都感受無比快樂,在享用第二杯雞尾酒當下,歡欣之情依然無可挑剔。乙醇的口感絕無僅有,當它放送出其他風味時更是別具特色。製酒是一門工藝──然而製酒師們,無論是在野火雞波本威士忌(Wild Turkey)、阿比塔啤酒(Abita)或是嘉露(E. & J. Gallo)的酒廠工作,都不需要了解分子生物學、酵母酶運動學、冶金學,或是多環芳香烴(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屬有機化學。(不過他們往往具備這些名詞背後的知識。)他們知道,蒸餾器的造型及金屬材質,與產出的酒品口感息息相關;他們也相當清楚,揀選不同木材所製的陳年用酒桶,對最後的成品風味具有關鍵影響。(比起用美國橡木桶陳年的波本酒及蘇格蘭威士忌,日本橡木桶陳年的威士忌在口感上要來得更為辛辣。很有意思,對吧?)

眾人多半以為,所謂科學就是發現新的事物。其實,科學饒富趣味之處並不在於最後的答案,而是在探討諸多仍然存疑的問題、親身參與(或閱讀)解答的過程中。在製作發酵飲品、接著加以蒸餾成為烈酒的過程裡,每一個環節背後都藏有高深的科學知識,讓許許多多的研究者想方設法努力探究。

這便是本書的主題。酒吧裡的歡樂時光,代表了人類與身處環境之間至高無上的共鳴、科技的登峰造極,以及我們對自己身體、心靈與行為進行反思的重大時刻。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應該說過:「人類文明始於蒸餾。」我認為尤有甚者──還要納入蒸餾酒、葡萄酒、啤酒、蜂蜜酒、清酒……無所不包。這是屬於杯中之物的文明。

從酵母到宿醉

接下來的章節,將是對啜飲下肚的酒精飲料做的一場由生至死的編年記述。首先我們要探討酵母菌,這是種會產生酒精的微生物,隨之而來的是分子生物學與有機化學的研究領域。然後我們討論一下糖,也就是酵母菌的食物──並且,我會說它是全宇宙最重要的分子。所以在聊到糖的時候,我們會思索農作法以及人類與植物的聯繫,回顧一下人類是如何從野生植物裡揀擇,將某些植物特別育種成農作物。再來,在糖的話題上,我還會回頭提到一個不太討喜、不太知名的微生物種,然而這物種的重要性比起酵母菌來毫不遜色。我個人特別偏愛、稱為清酒麴(koji)的真菌,若非遭逢命運反覆捉弄,很可能會是更重要的菌種。

明瞭酵母與糖的關係後,我們就可以討論發酵了,這是一堂關於酵母菌吃了糖之後排放酒精的基礎生物課。但話說回來,這裡也訴說了一個人類最早開始利用自然現象,加以操控後為己所用的例子。

接下來會談到蒸餾,人類別具匠心的創意巧思在此顯露無遺。蒸餾過程對發酵後的產物施以技術與工藝的魔法去蕪存菁,以致其搖身一變成為精煉的佳釀。發明蒸餾法之際,恰好時值人類利用技術改善生活條件的時代開啟,因此絕非偶然。這項始於古埃及煉金術士的新技術持續發光發熱、開枝散葉,廣泛應用在製藥、物理與冶金。

酒精飲料製造出來後,到達你準備享用的那一刻前,它的生命通常是在一個木桶中度過──行家稱之為「熟成」(maturation)。其間又隱藏了另一套截然不同的化學,酒桶木質中各種基本元素引起的化學反應,與桶中盛裝的液體同樣驚人。對於製酒人來說,酒品的熟成過程會影響經濟效益──因此,他們也嘗試運用科技手段來加速熟成以利銷售,其中有些作法還不錯,有些則讓人不敢領教。

接著我們會言歸正傳,繼續談我剛才說個不停的酒吧時刻,只是討論的話題從外在環境,來到了人體內部。首先,我們會提到人類感官如何面對酒精飲料的這門神奇科學,這個主題引發了神經學家與心理學家之間的終極論戰。蒸餾而來的烈酒裡有數百種氣味分子構成它的風味,然而至今還無人能夠將它們全部歸納清楚。泥煤(peat),是經由部分腐化分解的泥煤苔蘚夾雜其他植物的不完全碳化而形成,為蘇格蘭威士忌帶來煙燻和泥土的味道,但會因為開採地點的不同,而生成不同的化合物──法國葡萄酒商按照生物分子學觀點,稱其為酒的風土(terroir)。在二○一○年,美國辛辛那提州立大學的化學家(當然也是在莫斯科國立大學物理學家協助下)對幾種純度最高、成分只有乙醇及水的伏特加進行口感差異研究,結果發現乙醇與水分子間的氫鍵(hydrogen bonds)強度是造成不同口感的主因。所以,當我們從鐵錨牌荷蘭琴酒中聞到、嘗到杜松子酒的味道(就舉個令人驚訝的例子),其實背後藏有極其深奧的生物學與遺傳學玄機,而發現者還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再來,要想弄清楚酒精飲料對身體與大腦產生的影響,則需要面對更加複雜的神經生物學,而在抽絲剝繭之際,還要為這杯雞尾酒加上一、兩份社會學與人類學的輔料。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人會喝醉,還有人會成癮;然而,一個世紀以來的研究一直顯示,誰也不知道原因。就此而言,沒人真的明白為什麼喝醉後會有那樣的感覺。

本書最後(你不妨當成餐後酒)會談到宿醉,是指當你不是小酌,而是喝了很多、很多,非常大量的酒後,會發生的事情。宿醉背後的科學其實不痛不癢,遠非你想像中那種會殃及許多人、感覺很惡劣的事情。事實上,直到過去這幾年才有研究人員勉強同意對宿醉做個正式的定義,所以別指望有人會真心替它尋找原因(及解方)。終於,好不容易有幾位勇氣十足的研究人員(研究主題更是英勇得令人感動)對宿醉做了研究。研究結果顯示,你在大學時對於宿醉的所見所聞都不正確。


《全光譜》
簡單來說,本書大致上會來來回回談到色彩在物理與心智之間的發展。人會製造具有色彩的事物,以及能夠為人事物賦予色彩的材料,後者指的就是顏料、染料、油漆、化妝品等物品。接著,人會瞭解色彩的運作原理,以及物理、化學、神經科學方面的特性。具備上述知識後,人會製造出更多色彩。光波長會改變,但在瞭解與製造之間來回擺盪的情形永遠不會變。不過,我承認,我們在接下來數百頁的篇幅中將踏上的路途,比起筆直前進,更像是迂迴前行,甚至可說是特立獨行。

我將從人類開始實驗如何製造色彩談起,這些透露出當時世界線索的色彩,誕生於十萬年前中石器時代可遮風避雨的洞窟內。目前找到最古老的顏料製作工坊便是屬於這個時代,就位在南非布隆伯斯(Blombos)洞窟之中。我會說這是一個約略的起始點,因為人類這時開始把周遭世界的自然物質轉換成製造色彩的原料——以便應用於工藝、工具、藝術。

接下來會稍微離題,探討一下生物究竟是如何(以及為何會)看見色彩。分辨各種不同的光一定具有某種演化優勢,否則如此的能力就不會遺傳至今了。這種能力大概源自於某個古老的微生物,它與地球上任何生物都有所不同,跟我們人類之間的差異則大到彼此其實可以把對方視為外星生物。透過某種方式,這些小生物把以光為食的能力,例如光合作用,轉換成靠光的顏色就能判斷海下某處是否適合覓食。以色彩具體呈現出來的光,從動力來源轉變為知識。

不過,色彩直到人類開始出現貿易行為,才成為商業的一環。最早的人類文明擁有多種顏料,懂得創作五顏六色的藝術品,探討色彩代表的意義。人與人之間的貿易在西元早期數世紀如火如荼展開時,物品上的顏色可以大幅提高其價值。中國與阿拔斯帝國之間(以及絲路沿途各處)此消彼長的貿易興衰,背後推動的力量就是色彩。絲綢當然要染色,而染料基本上是一種由材料吸收的顏料,不光只是塗在表層而已。但本書要聚焦在另一種收益來源:陶瓷,具體來說是堅薄的瓷器,以及鑽研製瓷上釉的技術是如何推動數個文明的整體發展。

事實上,這些色彩本身以及色彩從何而來是如此重要,早期科學家不得不去瞭解色彩是由什麼所構成。這個故事經常始於亞里斯多德(Aristotle),接著有如穿越時空般,跳至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但在希臘人與啟蒙時代之間為其中的哲學與技術斷層搭起橋梁的,得歸功於數世紀阿拉伯學者、各國譯者與創新家所做的努力,這些人讀了亞里斯多德等人的著作後表示:「嗯,這樣不對。」有像波斯科學家法利西(Al-Farisi)這樣的人,讓光穿過裝滿水的球形玻璃,好把光與物理化為實際數值,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才得以展開。

少了啟蒙運動以及從科學角度瞭解世界的意識崛起,色彩學在十八、十九世紀就不會有活絡興盛的光景。正是在這個時期,眾人開始研發新顏料,製造出世上前所未見的色彩,並發明新方法,複製圖像,加以利用。同一個時代的人也終於明白眼睛感知色彩的原理,進而為現代物理學揭開序幕。

即便人類開始創造出愈來愈多的合成色彩,白色依然獨樹一格,不論是在化學性質上,還是象徵意義上皆然。其中鉛白這種顏料,從古埃及與羅馬帝國興盛時期開始便舉足輕重,毒性也可怕至極。

一八九三年,在芝加哥哥倫布紀念博覽會(World’s Columbian Exposition),無色全白與下個世紀鮮明多彩的不和諧混雜,兩者間千年來的來回擺盪,到達了衝突最高潮。人們口中所謂的「白城」(White City),由當時的頂尖建築師與規劃師設計打造,仰賴的全是無趣的圓柱、殿堂、白色——不只是外觀,還包括種族。但其中一座建築物,也就是多色的運輸建築館(Transportation Building),鶴立雞群。這棟建築是由其中一位摩天大樓之父路易斯.蘇利文(Louis Sullivan)所打造,也是一項色彩理論的成果,其概念源自人腦是如何整合所見資訊的新科學。

一切都各就各位了。科學理論有了,需求也出現了。在工業革命的鼎盛時期,名為奧古斯特.羅西(Auguste Rossi)的工程師將會努力研究該如何利用由尼加拉瀑布發電的電爐,用鈦製造出更好的鋼合金——這真是十足的美國作風。這一切將徒勞無功,但在鑽研期間,他會發覺其中一種副產物可以當成白色顏料,也就是白得透亮的二氧化鈦粉末。不出數十年,這種白色粉末將主宰整個顏料製造業;如今,它依然獨占鰲頭。

二次大戰後,在世界各地大規模生產的顏色與色彩繽紛的物品開始激增,但一個難解之謎也隨之浮上檯面:每個人眼中所見的色彩都各有不同。不是每個人都以相同的字眼來表達相同的色彩,這個差異不只出現在人與人之間,也體現在文化與文化之間。不過,隨著色彩學和新顏料更普及,大家開始清楚瞭解到,一般人如何看見與感知色彩的這個謎團,一部分跟人使用什麼詞彙來形容色彩有關。於是,在一九七○年代,語言學家保羅.凱伊(Paul Kay)與人類學家布倫特.柏林(Brent Berlin)派調查人員前往世界各地,想瞭解大家是如何談論色彩,兩人的成果至今依然是瞭解人類環境界(譯註: Umwelt,德文「周遭世界」之意)的關鍵。我們已經證實,色彩這項工具不只改變了靠技術革新而帶來進步的世界,也能用來瞭解語言和認知的內在世界。

這方面的研究甚至深入擴及至大腦與心智:神經生理學家在二十世紀中葉便展開研究,想釐清人類腦袋中的那團黏糊糊肉塊是如何把光轉換成色彩的概念,相關研究目前仍在進行。這個科學領域依然相當振奮人心,我這麼說的意思其實是,目前尚未有人徹底瞭解背後的原理。而證明這個科學領域尚待研究的最佳證據之一,出現在二○一五年,當時,單單一張藍色連衣裙(是藍的,不是白的,好嗎?)的彩圖就讓全世界分成兩派。由於網路已經深入每個口袋與包包,隨處可見的高畫質螢幕讓人人都有辦法重新創造出色彩近乎無限的調色盤。但這種創造色彩的全能能力,受到一張在傍晚時分拍下,並導致眾人意見兩極的藍色連衣裙照考驗後,顯示出每個人對這種無限色彩都各有看法。解構分析這件事,或許也能讓科學家瞭解眼睛和大腦究竟是如何運作,才得以在周遭環境的色彩改變時,為我們打造出一個色彩恆常的世界。

這也將為色彩科技帶來未來發展的契機。多虧數位投影機與先進3D列印機的協助,調色師正在讓各種既有色彩煥然一新,並使得新舊色彩難以區別。瞭解眼睛是如何解讀色彩,又是如何維持對各種色彩的概念,得以讓藝術品修復師挽救抽象派畫家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即將毀損的油畫作品,也可以讓人印出幾可亂真的藝術仿作——即便只有如黑箱作業般的人工智慧曉得其中的運作原理。

現今,所有螢幕、所有眼睛、所有大腦全都合力要創造出不可能出現的色彩,以及一種不單純是光譜,還能羅列情緒的頻譜。祕訣可能就在於亮度,也就是光影間的差距,其中一個極端仿自亮到不行的甲蟲,另一個則是所謂的超級黑顏料,導致現代藝術界四分五裂。皮克斯(Pixar)動畫工作室的色彩高手動畫師則橫跨在光影間的那條線上,透過目前所能打造的最先端科技,創造出只見於特殊銀幕上的色彩……也許有一天,他們運用雷射與編碼,就能喚起只存在於觀眾腦中,卻完全不屬於銀幕上的色彩。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4717702117276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752
    • 商品規格
    • 21*15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29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