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追求出版理想國:我在岩波書店的40年

出版這項事業,目的便是藉由促進不同文化的互相理解,早日使人類脫離不合理的歷史。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79 332
    420

出版情報

世界夢幻書店巡禮

2013/01/10 每旅行到一個城市,一定會去的地方就是書店了。那就像是一種召喚,一種心靈的依歸,也很可能會被診斷為編輯病。我始終認為,一間好書店,肯定有著專屬於這個城市的深刻人文。如果一座城市沒有書店,那肯定是個醜陋的城市。 某天冬日來到舊金山,為了尋訪城市之光書店(City Lights Booksellers & Publishers),不斷迷途在喧嘩的義大利區和中國城之間。為什麼不去Barnes and Noble,而是城市之光?因為這間經典書店,從1953年屹立至今,經歷過文藝復興、反戰、嬉皮文化、同性戀合法,以書店之姿堅挺地見證著舊金山不同時代的變遷,這樣的書店是有機體,會隨著居住者和所在的城市鼻吸鼻吐,它不只是書的載體,更是文化的場域。 找到它時,即使數十年的光陰讓書店外觀掩不住殘舊,一推開門,撲鼻而來的舊書氣味、光影中的塵埃飛舞、觸目所及的原木書架;關上門,便阻斷了外面紛擾詭譎的世界,這是個愛閱者的異次元。走上階梯,即使腳步再怎麼放柔,踏在二樓樓板還是不免發出喀吱聲響,在這間堅持不賣如《哈利波特》暢銷書的書店裡,精選的是文學和詩集。翻閱一本書,彷彿與不同時代的作者無聲對談;觸摸紙張和裝幀,猶如感受編輯當時製書的用心舖陳。像這樣安適美好的時光,豈不是我們生活中難得的瑰寶? 他們說,紙本書終將淘汰,經營書店是沒落的生意,這聽來多麼令人心傷;然而,就在許多我們不曾到訪的世界城鎮裡,仍有不少愛書人為了讓書店永續經營而努力著。與其說是書店,不如說它們是書與讀者邂逅的空間;因為有人、有書、有故事,書店才得以精采。在2013年的開始,?知文化為所有愛書人精選出版《書店時光》,希望在新年的啟始,你能走進書店,觸摸一本書,讓自己成為書店的風景,使知識流動,並感受閱讀的美好。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沒有比編輯更有趣的工作了!
編輯是怎麼樣的奇妙人種?
出版業的工作方式有多不可思議?
原來編輯是「二十四小時不停歇」的工作,
每天過著「尋覓理想國」的生活。


他與岩波書店共同進入出版的黃金時代,共享出版的最高榮譽。

與大江健三郎、鈴木忠志、武滿徹固定聚會
拜訪黑澤明、帶Frank Gehry參觀日本、專訪三宅一生
見證山口昌男、丸山真男、河合隼雄等一代學者作品的誕生
引進西方思想家的經典著作

在編輯生涯的最後時光,他說:「終於窺見了40年來尋覓的出版理想國。」
這是一部傑出出版人的回憶,也是一部日本當代知識人與思想史的縮影。

本書提供了大塚流的編輯學,讓喜愛閱讀、關心出版的讀者看見一位編輯如何與學者、作家、藝術家結合,共同推動了文化與思潮的發展。

作者特別為台灣讀者寫了〈序文〉和〈與大塚對談〉,讓台灣讀者更親切認識一位出版人的歷程與對出版的未來的關心。

2013年日本最著名的岩波書店即將邁入一百周年。創始者早期堅持「書價不打折」,完全違反當時環境。慘澹經營半年後,卻逐漸建立自己的品牌和風格。現在日本出版業盛行的小開本形式「新書」、「文庫本」,便是由岩波書店所首創發明的。

戰後,岩波書店結合了一群傑出的思想家,為日本的處境提出了最深刻的反省與批判,並且網羅了最優秀的學者,帶動了日本當代人文與學術的發展。岩波更大力引進西方經典與最新思潮,成為戰後日本與西方思想交會的橋樑。

在這樣的岩波書店,前社長大塚信一,誠懇剖析了自己在岩波的40年生涯。他經歷了岩波書店最輝煌的時代,親臨了日本人文思潮眾聲喧嘩的美好,最後也面臨了出版業蕭條的陰影悄然降臨的嚴峻考驗。

大塚如何心悅誠服於作者偉大的想像力和豐沛的創造力?他如何跟作者、編輯群建立關係?(甚至幫作者買內褲的橡皮筋!)長官教了他什麼喝酒方法?他遵從長官指示,偷錄學者聚會內容,後來被痛斥、教訓,他如何取得諒解,並將內容刊登在雜誌上?他如何凡是以「假設」為開頭,聰明引導作者?他對無暇撰稿的作者採取了什麼樣的「罐頭」行動?他如何面對編輯之師「林達夫」不分青紅皂白在電話裡狂罵三十分鍾?他如何成功達成,當時岩波書店會長發下豪語「萬一拿得到稿子,我就剃頭當和尚去」的不可能任務?(想當然最後會長根本沒去剃頭當和尚!)他為什麼在會議上按耐不住發言,被前輩痛斥?

整本書中密實地描述了大塚經過《思想》雜誌、單行本、「哲學講座」書系、新書、單行本、《赫爾墨斯》的編輯洗禮,之後當上管理編輯的尷尬、失格和編輯情節,接著成為代理社長、社長的過程,還有他在不同階段下編輯出了什麼樣的作品、當時的編輯背景如何和結交了什麼樣的朋友、人脈。這些編輯的點點滴滴,清楚刻劃出大塚如何從「反」岩波來「再生產」岩波。

當代日本最重要的出版人大塚信一將近半世紀的編輯現場經驗,焠煉出他對編輯工作和意義的體會:

編輯的角色
*猶如「黑子」,是平淡、隱身的幕後人員。
*是知識的愛好者,不可以只專為某一領域的專家。
*是聆聽者。
*是決斷者。
*是善交者。

編輯的工作
*在知識海洋中冒險。
*二十四小時不停歇。
*無師自通地摸索和嘗試。
*不斷關注國際情勢。
*最少每月一次確認新出版的外文書。
*拿出充分的時間,與每一位作者討論。
*建立在一本一本書,與一個一個作家人際關係基礎上的工作。
*浸透於此時此刻的當代現實之中,整體性地參照人類的遺產來判斷事物,進而產生新的見解。

編輯的自豪
*與優秀學者的知識和智慧創造為伍,並將它們保存、傳承下去。
*如果有某位讀者透過手裡的一本書,可以暫時離開現實生活,生活在另一個宇宙。
*心悅誠服於作者的偉大想像力。

編輯工作不單純只是內容形式和技術的掌握,還需要更深刻理解編輯工作的中心主旨和理論。《追求出版理想國》的內容除了有大塚編輯生涯的回顧、岩波書店的發展歷史,也提示了大塚的編輯學、日本的出版情況,更是一本獲悉日本人文思潮演化過程、日本知名學者、作家和作品的讀物。

名人推薦

「大塚的引導功夫實在高明!」(木田元)

「我從他(湯普斯)那裡常聽說你啊!」(紀登斯)

「今天回望過去……大塚先生是第一個理解我的編輯。」(松下圭一)

「大塚信一先生,一直以來受您的各方照應,非常感謝。」(松田道雄過世後,寄出的平信內容)

「三十年以上始終、直接、間接地支持我著作活動的岩波書店大塚信一先生──不是因為工作上的關係,而是作為個人──是我要致謝的。」(中村雄二郎)

「與我長期交往的編輯大塚信一像我提出了……那麼酷的主題,我完全被迷惑了而出現這本書。因為採訪者是大塚,我得以乘興侃侃而談。不可思議的是一但開始,沉睡了的被喚起,果然是受到『採訪者』的力量所感召。」(河合隼雄)

譯者

馬健全 (前言,1~4章)

出生、成長於香港。1972-1988年於香港三聯書店工作,其間(1980-1983)受派遣前往日本東京進修出版編輯專業。1992-2000年在香港以自由編輯身分工作。2003年參與「一石文化」出版工作室的建立,任編編輯至今。2005年至今擔任民間非盈利性質組織「東亞出版人會議」的中國聯絡人。

楊晶 (5-8章。尾聲、後記)

1972年畢業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日語系,1986年於東京大學文學部專攻日本近代政治史。2000年起任自由翻譯至今。中譯作品有《中華思想台風圈》(邱永漢著,台灣財訊出版社,2001)等;日譯作品有《文化苦旅》(余秋雨著,阿部出版社,2005)等。

目錄

台灣版序
〈台灣版序〉日文原稿
前言


第一章 小學徒修業

1岩波書店的『新人教育』
「小學徒來了喲」∕進入《思想》編輯部∕兩位作者的鮮明記憶∕邀稿∕羽仁五郎與花田清輝

2 制定特集計畫
若干個「小特集」∕邊喝酒邊接受教育∕被秘密錄音激怒∕與西歐相對化的觀點∕山口昌男登場∕某天的武田泰淳和丸山真男

第二章 哲學者們

1 講座「哲學」的編輯
缺了些什麼?∕《語言》卷∕破格的成功及其影響∕馬克思主義哲學者們的個性∕與藤澤令夫的酒宴

2 與編輯之師相遇
「你們不可能拿到稿子的」∕林達夫的聖與俗

3 個性突出的人們
京都作者們的尺度∕東北勢力的活躍∕來自奈及利亞的稿子∕思想開展的核心

第三章 新書編輯和法蘭克福國際書展

1 青版的時代
最初負責的名著∕首個獨立企畫∕權威的意外推薦∕意識形態的可怕∕市民自治的思想∕《北美體驗再考》、《現代電影藝術》等∕宣揚榮格的思想∕「都市之會」∕溫暖的心和冷靜的頭腦∕《人種的歧視與偏見》、《中世的印記》等∕出不太來的柏拉圖∕《語言與文化》和《叛教者的系譜》∕多虧鐵格子∕超越近代經濟學的衝擊∕被機動隊包圍的慶祝會∕《耶穌及其時代》和《十字軍》∕文藝復興的見解∕現代非洲文學的可能性∕何謂翻譯的範例?∕《母體作為胎兒的環境》和《黃裱紙、灑落本的世界》

2 黃版的出發
打擊洛克希德事件的武器∕竭盡身心∕轉捩點的著作

3 與法蘭克福有關
直接面對國際水準∕「下次在史丹福見」∕英國的兩位歷史學家∕與政治出版社的交流

第四章 進入知識冒險的海洋

1「現代選書」和「叢書.文化的現在」
進入單行本編輯部∕厚積薄發的企畫∕劃時代的兩本書∕新「知」的前提∕薩滿般的譯者∕吝惜睡眠∕伊格頓、艾可、史坦納∕從語言論擴展的世界∕忍耐癌症的疼痛∕「例之會」的成員∕「叢書.文化的現在」的構想∕在時裝秀的空檔∕「火之子」夜宴∕也有過經歷不明的作者∕索緒爾思想的巨大影響∕報答榮格研究所之恩∕熱鬧的對話∕巴黎的邂逅

2 「二十世紀思想家文庫」與「講座.精神科學」
迎接世紀末∕挑撥性的杭士基論∕愛森斯坦、凱因斯、西田幾多郎∕海森伯、花田清輝、和□哲郎∕現狀中難以實行的計畫∕預告今後十年∕精神科醫生的獨特性

3 《魔女蘭達考》、《世紀末的維也納》等
「臨床的知」、「戲劇的知」、「情感的知」∕迷戀維也納的經濟學者∕比原書還正確
編輯是失敗者嗎?∕作者的「夜襲早擊」∕才俊之會∕時間充足並精力旺盛

第五章 向不可能挑戰──《赫爾墨斯》之輪I

1 為文化創造而辦的季刊
無謀之勇∕感謝三得利∕編輯群的力作∕多樣的企畫∕發刊詞∕無謀彌勇∕磯崎新的「後現代主義風景」∕大江健三郎的《M∕T》及其他∕大岡信的「組詩」∕山口昌男的「知識的即興空間」∕中村雄二郎的〈形之奧德塞〉∕社會、風俗解讀∕連載的難度∕三冊別卷∕來自國外的嘉賓∕武滿徹的來信∕世界浩瀚般狹小∕主要論稿的供稿人∕與實作家打交道∕年輕作者的陣容

2 精神支柱──林達夫
「認知的愉悅」∕明治與昭和的對話

第六章 享受知識冒險之旅

1 單行本與新系列
一代碩學二三事∕現代音樂的樂趣∕痛切的後記∕怎麼看暢銷、滯銷?∕「叢書.旅行和拓撲斯精神史」∕《美好年代》、《日本人的疾病觀》等∕訪安迪的舊宅∕《文學理論選讀》的驚人產物∕不易通過的企畫

2 「新講座.哲學」與單行本
展開打破學派的討論∕現今哲學為何?∕符號與理論的擴展∕新宇宙觀∕科學與魔術∕抓住企畫的先機∕《宗教與科學的接點》及其他∕《奧村土牛》、《空間「從功能到面貌」》等∕拉岡攻堅戰∕管理職的編輯

第七章 總編輯的後半場──《赫爾墨斯》之輪II

1 編輯群的幹勁
磯崎新的「建築政治學」∕東京市政廳落選案∕虛構之設計∕大江健三郎的小說、對談∕大岡信的「摹的美學」∕山口昌男的關切方向∕中村雄二郎不斷高揚的思索∕武滿徹的「歌劇創作」

2 從暢銷作家到科學家
筒井康隆的兩種想像力∕來自國外的學者和藝術家∕高橋康也的兩次對話∕「表演現場」∕年輕一代的撰稿人∕自然科學家們∕談幸福論的科學家登場∕編輯群的力量∕總編輯更迭

第八章 轉折期的企畫──終場的工作

1 跨學際的講座
出版蕭條的陰影悄然而至∕伊東光晴的介紹∕講座的進化型∕世紀末的指針∕「講座.轉折期的人」的特色∕「最煩IWANAMI」的學者和他的著作集∕擔任主管時代的書目∕俄羅斯文化的明與暗∕環境問題與「地球『發現』BOOKS」∕《夢的奧秘》、《河合隼雄.其多樣世界》等∕高能研究所所長信基督∕二十一世紀的問題∕「講座.宗教與科學」的內容

2 從《中村雄二郎著作集》到《想安樂而死》

不同主題的講座∕小小石佛的庭園∕《都柏林的四人》等∕都市論的可能性∕活版最後的工作∕小兒科醫生的安樂死論∕死後收到的信
3 為迎來二十一世紀的若干嘗試
用大命題做文庫版∕未曾謀面的著者∕充實戰後引進的學問∕為了社會科學的再生∕與網路結合∕重新扣問近代日本∕探詢科學與人的關係∕最後的企畫∕追求真正的學術

尾聲 窺見「理想國」

後記

附錄:與大塚對談
譯注

序/導讀

台灣版序

大塚信一 著
劉姿君 譯

提筆寫這篇台灣版序文,令我格外有所感觸。我想先由記述箇中理由開始說起。

家父曾任製糖公司的社員,於我出生未滿一年的一九四○年被調往台灣,因此我的幼兒時期是在台灣度過的。公司的工廠位於台中附近,我們一家人便住在豐原與台中之間一個叫作潭子的地方。

我幾乎沒有當時的記憶。據雙親所言,住在公司宿舍周圍的人對我們一家人親切有加,多方照拂。但家父後來被徵召為軍屬,必須前往當時由日本統治的印尼爪哇島。在美日戰爭越演越烈之中,家母與我勉強回到日本。家父於日本戰敗後遭到荷蘭軍隊俘虜,所幸不久便獲釋,得以返回日本。

雙親說,戰後的混亂平靜下來之後,台灣的朋友們很擔心,經常與我們聯絡。我上高中時,台灣的朋友與他們的孩子便開始偶爾到東京家裡。我上大學時,台灣朋友的兒子、女兒也到日本的大學或專門學校留學,假日時經常到我家玩。

雙親還在世時,一到正月,台灣的朋友們必定會來電賀年,雙親與台灣朋友們長聊,顯得十分懷念。而且每次都邀約雙親到台灣──「你們種的樹木現在長得好大,在潭子長成了美麗的行道樹呢!你們一定要來看。」雙親雖年事已高,仍一度應邀訪台,受到熱烈的歡迎。

而當我結婚生子時,台灣朋友的孫子們也開始因工作、求學造訪日本。

因此我對台灣的印象,完全不脫父母所敘述的:「出產好多水果,人們親切友善,是個很容易融入的地方」。

然而,當我進入大學,學習了台灣的歷史,才知道台灣在歷經荷蘭、西班牙統治時代、鄭成功統治時代、以及清朝統治時代之後,緊接著又是長達五十年的日本統治時代。雙親與我在潭子受到台灣人們親切照顧的時期,正是日本殖民主義最後的時期。

舉例來說,家父家母當然知道「霧社事件」。但是,他們的認識完全是基於殖民主義這一方。由當地人與從反殖民主義的立場來看,沒有比這更殘酷的事件。我知道殖民主義甚至會剝奪人類最基本的想像力。

大學畢業後,我任職於出版社。透過出版的工作,我學習到,我們絕對不能容許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以任何形式存在。

同時我也學習到,出版這項事業,目的便是藉由促進不同文化的互相理解,早日使人類脫離不合理的歷史。四十年來,我懷著這樣的想法從事出版,這段期間一點一滴的紀錄,便成了本書。

由於這樣的經歷,讀者想必能夠理解拙作在聯經出版公司林載爵先生的大力幫助下得以在台灣出版,對我而言是一件多麼令人感激的事。因為我熱切希望,未來能夠透過與台灣人共同開創新世界,多少彌補我們日本人過去所犯的錯。因此,若本書能夠成為台灣年輕一代出版人帶來一些用處,將使我感到無比欣喜。

在此,我要感謝聯經出版社編輯部的林亞萱小姐,謝謝她為台灣版的出版不遺餘力。

以下幾位也在本書中文版出版之際,惠予種種協助,我也要在此表達深沉的謝意。

董秀玉、汪家明、陳萬雄、程三國、舒煒、陸智昌、馬健全、楊晶(敬稱略)

最後,我要特別感謝林戴爵先生賢伉儷,為我啟蒙複雜微妙的台灣被統治史。我深信台灣人們的親切,乃是經過不盡幸福的歷史淬煉,源自於高尚的人性。

二○一二年九月 書於東京

試閱

第一章 小學徒修業
1 岩波書店的「新人教育」

「小學徒來了喲」

大概是一九六○年代中期,我初次到林達夫先生家拜訪。林先生家位於藤澤的鵠沼,是一座英國古民居風格、露出橫梁的美麗房子;後來我從林先生那裡聽到很多蓋這棟房子時的艱辛故事。

我按了門鈴,林夫人現身玄關。當時是初次見面,我鞠躬說:「您好。我是岩波書店的大塚信一。」夫人看了看我的臉,向屋裡招呼道:「岩波書店的小學徒來了喲。」

林先生曾與和?哲郎、谷川徹三等先生一起擔任戰前岩波書店的顧問,並且參與了《思想》雜誌的編輯工作,與岩波書店建立了深厚的關係。戰前,岩波書店還不是有限公司,只是一家店鋪。創辦人岩波茂雄當然是店老闆,小林勇是店長;而普通員工是店員,年輕人則只能從小學徒做起。因此,剛踏出校門的新人編輯想當然耳,就是小學徒了。我想林夫人是按照過去的感覺非常自然地脫口而出。當時我聽到自己被叫作「小學徒」時,坦白說有點驚訝。但是現在回想起來,從一名小學徒出發也不是壞事。

以下敘述的是我如何成為獨當一面的編輯「小學徒修業」的過程。

由於出版社的社會地位提高,員工意識和自豪感也隨之高漲。現在「編輯」甚至成為時尚日劇的主角,不用說也是學生憧憬的對象。但出版工作其實是平淡、不顯眼的,而編輯屬於幕後工作人員。從事出版工作是再一次回到初衷,可以從書店重新出發不是很好嗎?

進入《思想》編輯部
一九六三年春,我大學畢業後進入了岩波書店有限公司。

從位於池袋的家乘坐開往數寄屋橋的都電,路經護國寺、傳通院、春日町、水道橋,大概三、四十分鐘會到達神保町。那時候還沒有地鐵,只有都電和都巴士能去神保町,說那裡是個孤島也不為過。從神保町的十字路口向東西南北眺望,只有皇宮方向左邊的學士會館和右邊的共立講堂較可入目,其他全是些低矮房屋櫛比鱗次的光景。從都電車站朝皇宮方向走,在第三條街往右拐,就走到玄關門口掛著夏目漱石橫寫的「岩波書店」大字招牌的辦公室。這棟兩層建築本來是一橋大學的講堂,在厚重的建築物上臨時搭建了三樓辦公室,感覺不太協調。當時業務部的倉庫緊鄰著辦公室。

在周邊有很多小規模的印刷廠和裝訂廠,還有不再做買賣的一般住宅、商店和老餐廳等。幾乎沒有大樓,的確是適合出版社落腳的地方。同期進公司的有四個人,男女各兩名。我被分配在編輯部的雜誌課,成為《思想》的編輯成員。說是編輯部,其實成員只有比我剛好年長十歲的K前輩和我兩個人而已。雜誌課位在二樓最裡面的房間,《世界》、《思想》、《文學》,還有涉外部門的職員都集中在這裡。這裡有兩大座瓦斯暖爐可以讓房間暖一點,想涼一點的話只有電風扇。在夏天氣溫超過三十度的時候,公司還曾經發給我們每人一瓶冰牛奶。

當時課長最初交代我的工作,是把前幾年出版的《思想》目次翻譯成英文。完成以後,O課長說:「作者之中如果有想見的人就說吧。」於是,我提出了在大眾社會論戰華麗登場的松下圭一先生,和以初期馬克思研究知名的城塚登先生。O課長立刻打電話跟松下先生說:「明天請您吃午飯,可以到神保町這邊來嗎?」翌日,在中式料理餐廳「揚子江」裡,O課長把我介紹給松下先生。而我記得幾天之後也跟城塚先生見了面。

接著O課長帶我去東京大學的法學部研究室。一走進正門,右邊是法學部研究室,從一樓開始,挨家挨戶敲每個教授、副教授的房間門。房間的主人若在,就說:「這是新來的大塚,請多多關照。」然後不等對方回應就離開了,這樣來回數次,在那個時候我能做的,就是送上名片時說句「請多多指教」而已。回想起來,那是我與?清明、川島武宜、丸山真男、福田歡一、?本義和幾位先生初次會面的情況。

然後,O課長說:「再給你介紹兩、三個人」,便往立教大學去了。到了那裡的法學部,教授們剛好正在開會。O課長拜託職員說:「有點急事,請叫神島先生出來一下。」結果,神島二郎先生以為發生了什麼事情從會議室飛奔出來。而O課長只說了在東京大學法學部時同樣的話,我遞上了名片後,把驚魂未定的神島先生晾在那裡就離開了。O課長說:「由於尾形典男先生是學部長,所以沒叫他出來。」

O課長的教育到此結束,接下來我馬上就被放到編輯現場裡學本事了。最初派我去印刷廠外校,把校樣交給我校對。《思想》雜誌在精興社印刷,所以我跑到位於學士會館不遠處的精興社(總公司在青梅市)。我雖然剛剛走出校門,東南西北還沒搞清楚,但已經不得不一篇接著一篇地去讀那些艱澀的論文了。

經過三、 四個月,我記住了校對方法之後,勉強去印刷廠外校時,精興社的
U先生(後來成為該公司老闆)邀約我「一起去喝杯茶吧」,在閒聊之後問我:「要不要去印刷廠看看?」就把我帶到現場去,看到排字工人正在熟練地更換排版的鉛字。那些看起來比我父親還要年長的工人,按照我在校樣上標示的紅字更換鉛字。不光是鉛字,還有鉛條(當作行距間隔的薄板)也必須每次更換。看到那樣極其複雜的作業,我初次明白了在校樣上標示紅字的意義。對這位不經意中教我一課的U先生,直到現在我仍然心懷感激。兩位作者的鮮明記憶
最初的工作是去把編輯前輩們已約定好的、作者已完成的稿件取回來。曾經與以《社會學的想像力》等著作知名的米爾斯(C. Wright Mills)一起編輯了韋伯(Max Weber)選集的格斯(Hans Garth),當時正好在東京工業大學當客座教授而住在日本。格斯雖然是美國大學教師,但我覺得他應該是從歐洲流亡到美國的。因為當我用拙劣的英語和他交談時,他的發音操有濃厚的德語口音。公司拜託他寫的主題是「美國的馬克斯‧韋伯研究」,由暢子夫人翻譯成日語。我在學生時代就對韋伯感興趣,讀過好幾本韋伯的著作,這可幫了忙。

這個作品是每年組織一、兩次特集之一「何謂方法?」(一九六三年五月號)中的一篇。當時談到「方法」,以馬克思和韋伯為主流,其他近代經濟學或社會學的模式論、行動科學和論理實證主義之類都只是配菜。格斯的文章獨樹一格,與日本的韋伯研究味道不同,這一點饒有趣味。但是並沒有預示後來在美國大膽開展的韋伯研究(像是一九七五年創文社出版的《鐵之檻》)。

還讓我留下鮮明記憶的是井上光晴先生和木田實先生(本名山田吉彥)。我記得大概是到井上先生位於小金井的自宅訪問,我跟他談話時,他一直正襟危坐,臉上始終掛著很認真的表情應對我這個剛剛出道的新人。他的文章〈三十多歲作家的「近代化」內在〉是「近代化」主題特集(一九六三年十一月號)中的一篇文章。也許是他剛從九州到東京不久的緣故,當時井上一本正經的作家樣子,以後再也沒機會看到了。

為了同一個特集,木田實先生提供給我們〈部落與東京〉的散文。因為他說原稿已經寫好了你來取吧,我就去了,但不是到他在八王子的家而是到伊勢崎。那是他寓居的家,裡面有一位三十歲左右的女士和一個嬰兒。我本來打算當天就回東京,但是木田要我「無論如何住一晚」,我想在這種情況下編輯只能聽從作者的,於是變更了行程。

散文內容是著名的〈瘋狂部落〉的變奏,雖然沒有什麼特別的亮點,但是因為刊登在嚴肅的《思想》上,所以他刻意加進了猥褻的言詞。晚飯吃的是木田實喜歡的東西—那位女士曾這樣說。牛肉切成薄片用油煎,吃這牛肉和喝加冰的威士忌,吃完一盤,馬上又給我們做新的。我們盡興地吃吃喝喝。喝醉了的木田實把嬰兒抱在膝上,嘟嘟囔囔地對他講著法語。木田好像感冒了。本來我很期待他說一些戰前在法國留學時的事情,但是他醉得睡著了。木田曾說他在日本有好幾處像這樣的「家」。

要求我們去取稿子的作者很多,以下的名字是日後與我在工作上有著深厚關係的作者:生松敬三、杉山忠平、見田宗介、山田慶兒、飯塚浩二、堀尾輝久、永原慶二、市川白弦、八杉龍一等等。

邀稿
進入岩波書店工作差不多一年後,一九六四年一月號的《思想》上刊登了我初次負責邀稿的文章:秋山清先生的〈俄國革命與大杉榮〉。因為我對無政府主義的主題感興趣,所以邀約秋山先生撰稿,但最感吃驚的反而是秋山先生。他對我說:「我做夢也沒有想到,與馬克思主義和學術主義嚴肅論文並列的《思想》會向我邀稿。」O課長和K前輩也非常驚訝,但是他們一句抱怨也沒說。

接下來刊登的是我邀稿的藤澤令夫先生的作品。當時非正式地請了日高六郎先生和久野收先生擔任《思想》的顧問。某次久野建議以「論爭邏輯」為題向幾個人約稿,我覺得很有意思。不愧是久野收先生,實在令人佩服。他說這主題與思想、哲學有關,就讓我來負責。

當時,我打電話給田中美知太郎門下英才的京都大學副教授藤澤先生,拜託他執筆。先生一定不會連我是個東和西都還沒搞清楚的新人也看不出來。「如果像懷德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所說的那樣,西洋哲學只不過是柏拉圖(Plato)的注腳,那麼把對話篇裡能顯著看到的柏拉圖的論爭邏輯搞清楚,我想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事情了……」我把一知半解的知識做了最大限度的發揮,試探地拜託他。很幸運的,他答應了我。但是在那一刻我怎麼也沒想到,在其後的四十年裡,我拜託了他形形色色的工作,甚至最後也和先生的著作集出版有關係。

就「論爭邏輯」這個共通主題,除了藤澤先生,我還邀了河野健二先生(〈圍繞「資本主義論爭」的評價〉)、中村雄二郎先生(〈關於論爭的邏輯與修辭〉)、山下正男先生(〈從實在論到唯名論〉)寫稿。中村以帕斯卡(Blaise Pascal)《外省通信》(Les Provinciales )的論爭為中心,山下則圍繞西歐中世紀的普遍主義論爭。

其後,我邀約中村從一九六六年開始為我們撰寫以「《思想》的思想史」為題的連載。自此四十年間,與藤澤一樣,建立了很深很深的關係。藤澤是西洋古典學所謂的學術主義之雄;而中村則是自由地展開思考的人物,即所謂的在野哲學家,他們兩位分居日本哲學界的中樞。我覺得他們兩人同年這點很有意思。 羽仁五郎與花田清輝
成為《思想》編輯部人員屆滿一年的時候,經歷了引發我深刻思考的體驗。那是我拜託羽仁五郎先生寫的「近代和現代」企畫。第一回由羽仁親自執筆,第二回則是與竹內好先生、揖西光速先生有關的「國家(民族)主義」討論。我記得竹內和羽仁有過激烈的爭論。而第三和第四回是「與花田清輝君的對話」。

羽仁五郎先生從戰前開始便與岩波書店有著深厚的關係,不時會向我們提出各種各樣的建議。但是他提建議的方法別具一格,首先是由他的私人秘書打電話給我這個新人,然後才聽到羽仁在電話中說:「中午你到這個地方去。我今天想吃××料理,請關照了。」我們在附近預約的店裡等候時,會看到羽仁坐著由秘書駕駛的很大台的外國汽車現身。曾經有這樣的傳聞,當時經常舉辦活動的「全學連」學生們和羽仁進行公開討論,學生們質問他:「聽說你經常吃牛排,那不是太奢侈、太資產階級了嗎?」羽仁對此坦然回答:「不吃牛排來累積體力,要怎麼去搞革命。」我覺得這的確是有可能的。

這樣的羽仁和花田清輝先生對談了。也因為羽仁年紀很大,所以對談安排在一家面對皇宮壕溝的小旅館裡。羽仁在對談的前一天便入住旅館,為翌日做準備。傍晚,當我去看羽仁時,他拜託我:「我內褲的橡皮筋斷了,幫我去買一下。」為了找橡皮筋,我一直走到專修大學前面一帶。難道編輯連內褲的橡皮筋都必須去買嗎?我不是沒想過,但覺得好可憐。

第二天羽仁與花田的對談,確實饒富意義。其中我最感動的是,他們談到當時中蘇對立正顯露的情況。古典馬克思主義者羽仁的立場是,堅如磐石的社會主義陣營絕對不可能分裂為二。相對於此,花田則認為,期待社會主義陣營多樣化,那麼真正富裕的社會主義才有可能萌芽開花。我聽到這樣的發言,覺得花田真是厲害。負責第二回的竹內好先生也不得不感歎花田是位具有獨立思想的思想家。

羽仁有一件與我有關的逸事。我一直住在西池袋婦人之友社(自由學園)的附近,那裡有美國著名建築師萊特(Frank Lloyd Wright)設計的「明日館」(現在是國家重要文物)講堂。我小學時經常和一群頑童潛入講堂下玩耍,當我告訴羽仁這事情,他馬上說:「那裡一定有我和小林勇創立鐵塔書院時出版的書。」

小林勇先生曾經一度突然離開岩波書店,創立了鐵塔書院,但是當他決定再回到岩波書店時,沒有地方安置鐵塔書院出版賣剩的書,因此羽仁接收了一部分,存放在羽仁家的自由學園裡。羽仁說:「試著找找看」,果然從講堂地下室找出了好幾百本書。「我也送給你做個紀念」,記憶中我得到了兩、三本鐵塔書院的書。

2 制定特集計畫

若干個「小特集」
最初我被委派企畫「小特集」,是進公司過了一年多一點的時間。「小特集」每年數次,是以某個主題集結幾篇論稿的計畫。我以南博先生為中心,將焦點放在當時在美國被廣泛研究的行動科學上,編輯了題為「行動科學的現況」的小特集(一九六四年八月號)。其內容如下:

南博-行動科學與行動學
富永健一-行動理論與社會科學
服部政夫-行動科學的心理學
吉田民人-行動科學「機能」關聯的原型
犬田充-美國行動科學的現狀

順便列舉一下在這個小特集之前和之後企畫的其他小特集,有「自然科學與法則」、「法律—社會統制的符號性技術」、「現代的農業構造」、「現代官僚制度的諸特質」等。其中「法律—社會統制的符號性技術」是以川島武宜為中心,積極嘗試從社會控制技術的觀點來重新把握法律概念。這個小特集滿載了以川島為中心舉行的法制社會學專家的研究會成果。「行動科學的現況」也是以南博為中心召開了數次研究會,我也列席末座。他還設法讓我這個新人發表意見。

現在回想起來,這種傾向與以往的馬克思主義方法論、講座派或工農派之類的東西不同,與韋伯的思考也不一樣,因此可說是將實證主義觀點引入社會科學的嘗試。眾所周知,好的或壞的美國學風都變得很有勢力,沒多久,政治學或經濟學的這種傾向也在增強。

然後在一九六六年十一月號,我再次編輯了「小特集‧現代社會與行動科學」。得到了哲學學者吉村融、山下正男;心理學學者南博、犬田充,還有國際政治學學者武者小路公秀的參與。並附錄了年表等資料,我想這在當時是很有用的。

繼「行動科學」後被委派的小特集是「國際政治與國際法」,一九六五年十月號。我與田?茂二郎、石本泰雄商量,得到他們的參與,編輯的內容如下:

石本泰雄-國際法—其「物神崇拜」
田?茂二郎-A‧A新興諸國與國際法
松井芳郎-「參考資料」天然財富和資源的永久性主權
太壽堂鼎-現代國際法與義務的裁判
高野雄一-國際和平機構的課題
內田久司-社會主義世界與國際法

這個小特集,如果與前後期的「戰爭與革命」、「現代社會與農業問題」、「現代帝國主義」、「美國在亞洲」等相比,無可否認,感覺多少有些偏離。

還有「作為現代思想的天主教」(一九六六年七月號),對於當時的《思想》來說,被認為是風格不太相同的小特集。這個特集中以松本正夫為中心,參與的有今野國雄、門?佳吉、佐藤敏夫、半澤孝?、岡田純一、博吉斯(E. M. Boggis)諸位。在與上述的老師會面討論的過程中,我學到很多有關天主教的事情。特別是剛從羅馬回國不久年輕的門?佳吉,不僅是哲學、思想方面,也教了我許多現實問題,例如關於非洲黑人(Black Africa)的傳教實態等。此後,我向門?邀了好幾本單行本的書稿。

對於一個剛走出校門的新人給予相當自由的編輯活動空間,現在回想起來確實是非常難得。一定有過不少不盡得體的事情,但是想到O課長和K前輩對我的寬容照顧,我真是充滿感激之情。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軟精裝
    • ISBN
    • 9789570840674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44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 2025夏季暢銷展- 聯經出版任選兩本75折
預計 2025/09/25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